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問:我是 PGY 校友,有篇論文投稿已經過了 72 天,我可以寫信詢問論文狀態嗎?如何寫才能不失禮貌?

$
0
0

 

 

QA65

 

 

問:校長好,我是上過課的 PGY 校友,最近我有一篇論文投稿至某某期刊,已經過了 72 天,而狀態停留在 Editorial Assessment,似乎沒有進到 peer review。官方網站寫,他們是「77 days (median) to first decision for all manuscripts」,請問我是否可以寫信給 Editorial office 詢問論文狀態?若要寫,如何才能不失禮貌地請他們加快進度呢?

 

答:(蔡依橙)

 

同學我記得你,恭喜你發展得不錯!

 

這是很常見的問題,請參考這篇,我之前寫的,很詳細。

 

 

簡單說,我建議 1.5 倍的時間再催,也就是 115 天左右。但如果你真的等不及,想催的話,要有直接被退稿的心理準備。電子郵件寫法建議,連結中有。

 

下次這種期刊建議就避開了,很可怕。除非你 publication list 已經好幾篇印出來,不缺這一篇,預計給他足夠時間去流浪。

 

如果你是第一篇,老師又指定這種比較久的期刊,我建議你投出後,就馬上準備寫第二篇,而且最好跟老師先講好,目標期刊是快一點的,不然可能會耽誤到你應徵住院醫師,或者其他需要論文的 deadline,像是考專科加分、升主治醫師、報教職等等。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我是 PGY 校友,有篇論文投稿已經過了 72 天,我可以寫信詢問論文狀態嗎?如何寫才能不失禮貌?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關於雙磷酸鹽治療與糖尿病和血糖控制關聯之統合分析,獲 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刊登。

$
0
0

 

 

01_OI_HuangHK_26_clip_mepa_meta-anlysis

 

 

文章介紹

 

雙磷酸鹽,是治療骨質酥鬆症的重要藥物,之前有研究觀察到,使用雙磷酸鹽治療的患者,似乎連血糖控制都會更好,糖尿病的發生也會少一些,但並非所有研究都有相同結果,於是黃醫師團隊想使用統合分析,來回答這個問題。

 

收入七篇研究,共 1233844 位受試者,分析後發現,整體來說,使用雙磷酸鹽治療的患者,糖尿病風險真的下降了。不過進一步分組分析,得知如果研究是觀察型的,是的確有差異,但如果只看隨機對照研究,則並沒有差別。

 

黃醫師團隊認為,因為證據等級較高,偏誤較少的隨機對照研究並不支持這樣的結論,之後建議用更為嚴謹大型的隨機對照研究確認,會更恰當。

 

這篇是個很好的例子,用單純的統合分析與分組分析,就說出一個有細節、有轉折、有指出未來方向的論述,很值得參考!

 

 

 

期刊介紹

 

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創刊於 1990 年,是在歐洲與美國的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合作下成立的(European Foundation for Osteoporosis、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of the USA),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5.071,在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領域排名 Q2(46/146)。

 

 

黃暉凱醫師與新思惟國際

 

 

 

論文寫作 / 統合分析

 

 

The post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關於雙磷酸鹽治療與糖尿病和血糖控制關聯之統合分析,獲 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王博醫師團隊,關於使用 TAE 緩解慢性骨骼肌肉疼痛並增進功能之文獻回顧,獲 Diagnostics 刊登!

$
0
0

 

 

01_diagnostics_WangB_03

 

 

文章介紹

 

王博醫師在臨床專業上,發展以經導管動脈栓塞 TAE 技術治療各種慢性疼痛,已有相當經驗,這次,他將過去所吸收到的知識,配合文獻閱讀,加上自己的臨床經驗跟切入角度,寫成文獻回顧。

 

文章中說明了慢性骨骼肌肉疼痛,很多時候跟不正常的新生血管有關,TAE 若能針對這些地方治療,是有效的。相關的病生理機轉、臨床適應症、重要的研究文獻,都整理在本文中。

 

這是個很好的策略。因為即使我們引進新技術,可能這個技術在國外,已經有很多的個案報告跟對照研究被發表,我們剛起步做臨床,也不見得有那個環境可以執行更大更嚴謹的隨機對照研究。這時,把自己的臨床技術練好,配合大量文獻的閱讀,直接以回顧文章切入,並在文中展示自己的個案,分享寶貴經驗,也是展示治療技術的好方式。

 

 

恭喜王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Diagnostics 創刊於 2011 年,是 MDPI(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旗下的 open access 期刊。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992,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為 Q2(60/172) 期刊。

 

MDPI 集團,近年致力於期刊數據透明化,主動公布許多期刊經營數據,如:審閱時間、刊登文章數、文章接受率、文章閱覽量、最多人閱讀的文章等,非常迅速積極。

 

 

 

王博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王博醫師團隊,關於使用 TAE 緩解慢性骨骼肌肉疼痛並增進功能之文獻回顧,獲 Diagnostic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昭賢醫師團隊,驗證 rCAST 分數在臺灣的準確性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
0
0

 

 

meta-analysis_award_20170311

 

 

文章介紹

 

到院前如果曾經心臟停止,經急救後救回,若仍在昏迷狀態,目前建議可用低體溫治療,能有效減少神經損傷。rCAST 分數,則是用來預測神經學預後與死亡率的指標。不過,截至目前為止,rCAST 分數只有在日本經過驗證。陳醫師團隊,對於在臺灣應用 rCAST 分數,是否能得到一樣的準確率很有興趣,於是有此研究。

 

研究收入了 2015 到 2021 共 108 位心臟停止後經低體溫治療的患者,並根據 rCAST 分數分成低、中、高嚴重性三組。結果發現,預測不良神經學預後的 AUC 為 0.806,預測 28 天死亡的 AUC 為 0.794。與日本的原始報告相比,臺灣的經驗只有低嚴重性的這組病人,有比較好的神經學預後。作者總結,rCAST 分數用在臺灣,其準確性大概是中等。

 

對於其他國家發展出來的醫療技術,直接移植應用後,如果覺得不如預期,可以做些分析統計,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邊。這個過程對於增進本地患者的照護策略,或者日後研發更適合的預後分數系統,都有幫助!

 

 

恭喜陳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JCM)是創刊於 2012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出版商為瑞士的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JCM 於 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964。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類,為 Q2(54/172) 期刊。

 

 

陳昭賢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昭賢醫師團隊,驗證 rCAST 分數在臺灣的準確性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醫學論文、臨床研究、個案報告、統合分析,新思惟研究課程眾多,年輕醫師的第一堂課程會建議怎麼選擇呢?

$
0
0

 

 

QA42

 

 

問:校長好,學生時上過簡報課程,覺得幫助實在很大,報 case 或期刊都獲得好評。最近想開始起步論文,我看新思惟研究課程有不少種,我該怎麼選擇?我知道每一堂都有各自的特色,但如果要先選一堂開始的話,應該是哪一堂?

 

答:(蔡依橙)

 

要先上哪個幫助最大,完全取決於你的「微環境」。

 

我先定義一下你的狀況。同學打算從 PGY 開始寫論文,事實上,實習醫師、PGY、住院醫師的狀況是類似的。

 

實習醫師、PGY,你可能想去應徵某個科,例如復健科好了,但你目前沒有環境接受復健科的訓練,「臨床感」不夠。而住院醫師剛開始訓練,也還沒獨立,臨床感雖然有一點,但也不是到學術級的程度。

 

我們的研究課程目前有四個,分個案、臨床研究、統合分析三大類。要先上哪個幫助最大,完全取決於你的「微環境」,也就是你有什麼資源、有沒有可靠的老師。

 

請根據以下流程圖,快速找到適合自己起步的課程。

 

 

flow_chart_research1

 

 

 

如果上了一個之後,還想上其他的,也沒問題。我們有非常多校友,上過兩種,甚至三種四種,所分享的心得都覺得值得,課程沒有重複,絕對值得你的學費跟時間,請放心。

 

 

流程圖中提到的 Office Hour,就是每周一小時的線上免費課後諮詢服務,有課程相關的應用問題都可以來問。因此成功起步的實習醫師、PGY、住院醫師、護理師、藥師、年輕老師非常多,很有幫助喔!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醫學論文、臨床研究、個案報告、統合分析,新思惟研究課程眾多,年輕醫師的第一堂課程會建議怎麼選擇呢?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某期刊說自己明年會有分,真的嗎?要怎麼計算或預測期刊分數走向?

$
0
0

 

 

QA43

 

 

問:最近某期刊寄來一封邀請投稿信,吸引到我的好奇心,他說他們家 2023 年即將迎來 IF,我想知道,這個有辦法計算或預測嗎?如果期刊名有幫助的話,這本是 Gastroenterology Insights

 

答:(蔡依橙)

 

這是個好問題,有點複雜,我們一個一個說明。

 

如果已經被收錄進 SCI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也已經有分數了,就可以使用 WOS (Web of Science) 系統,根據 impact factor 的公式,去預測明年的分數。越接近夏天公告分數的時候去查,會越準,猜個 ±0.5 的區間沒問題,但很難達到小數點完全一致。

 

你遇到的這個 Gastroenterology Insights,是雜誌本來沒分數,他們說 2023 年會有分數。我去查了一下,是這樣沒錯,這個案例所遇到的狀況,是今年獨有的。

 

其獨特之處在於,你說的這本 Gastroenterology Insights,他是 ESCI(不是 SCI 或 SCIE),以前 ESCI 沒有公布 IF,就只是 Clarivate 自己追蹤而已。ESCI 是 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重點是 emerging,也就是上升中的觀察新星的意思。

 

但 2023 年開始,Clarivate 將會公布 ESCI 期刊的 IF,所以他說快要有 IF,是真的。可參考以下截圖跟連結。

 

 

 

01
02

 

 

我想去查查看,究竟 Gastroenterology Insights 夏天公布分數的時候,大概會是幾分,才發現,我所用的 WOS 系統,該機構並沒有購買 ESCI 的數據庫,只有 SCIE 跟 SSCI,所以沒辦法算。

 

另外,這可能會產生新的問題,因為 Clarivate 連 ESCI 都公布 impact factor,但有些學校只認定 SCI/SCIE 做登錄跟升等使用,可能發生的狀況是,學者認為自己投到有分數的期刊,結果教研部卻不于認定。

 

因為 ESCI 期刊相當多,不是 OA 才有,傳統期刊更多。這種明明有分數,但卻不能登錄的狀況將會造成許多爭議。如果擔心遇上爭議的話,還是指定 SCI/SCIE 的期刊,會省去許多麻煩。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某期刊說自己明年會有分,真的嗎?要怎麼計算或預測期刊分數走向?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將研究結果拆成兩篇文章撰寫,即使註明了來自同一個計畫,但研究設計相同,怎麼避免自我抄襲?

$
0
0

 

 

QA44

 

 

問:我把研究的 3 個 outcome,拆成兩篇文章,寫第二篇文章的時候,註明此篇來自於一個大計劃下的子計畫,但研究設計是一樣的,在書寫的時候如何避免自我抄襲?

 

答:(蔡依橙)

 

避免自我抄襲,常用的有三大方法:長句子拆成兩句、倒裝句、同義詞辭典。總之,方法學那邊,每一句都多少改一點即可。想辦法減少一模一樣的句子。

 

長句子拆成兩句:天增歲月人增壽 → 天增歲月。人也增壽。

倒裝句:春滿乾坤福滿門 → 福滿門,春滿乾坤。

同義詞:However 就改 Nonetheless

 

同義詞辭典非常好用,各種動詞、副詞都丟進去換一個你覺得文意一致的即可。

 

 

 

20230111_204437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將研究結果拆成兩篇文章撰寫,即使註明了來自同一個計畫,但研究設計相同,怎麼避免自我抄襲?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沒有和指導教授正式合作,但寫作時會諮詢討論,投稿時作者要怎麼安排比較恰當,不會失禮呢?

$
0
0

 

 

QA45

 

 

問:我自己博士畢業後,在醫院的研究案,雖然沒有跟指導教授正式合作,但私底下寫計畫的時候,還是會跟指導教授討論,畢竟擔心自己思考的不夠周延。未來投稿時,作者安排上,我應該考慮到哪些,才不會失禮呢?

 

答:(蔡依橙)

 

因為醫院研究案往往也會有多篇不同的產出,你可以根據個別論文主題,分開給貢獻。貢獻大的給共同通訊,貢獻普通的就中間作者即可。

 

更仔細的做法是,看看指導老師過去的論文,以及他透露出來對於作者 credit 的態度。以下三種人都有,這就要常跟老師互動的你,自行去鑑別診斷。

 

  • 吃乾抹淨型:有問過他的,一定要給主要作者,不然以後記仇一輩子,甚至還擋你的路、說你壞話。
  • 比例原則型:幫忙多少,就掛對應的作者,老師在意的只是一個對等與尊重。
  • 愛惜羽毛型:我會幫忙你,但你不用給我掛作者。這種學者不喜歡跟自己學術品牌無關的論文,稀釋他在 PubMed 上的 publication list。

 

可以先想一下,如果還有困難,或你認為不知如何判斷,可再給我細節,我幫你思考看看。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沒有和指導教授正式合作,但寫作時會諮詢討論,投稿時作者要怎麼安排比較恰當,不會失禮呢?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新思惟提供兩大研究工具,學術生涯再創里程碑。

$
0
0

 

作者:高雄長庚醫院 精神科 許智維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 Valproic Acid 治療躁鬱症之最佳濃度研究,獲 eClinicalMedicine 刊登!

 

 

DMCp_20190323_603

 

 

這篇論文是我近期研究的另一個里程碑,集結自己這幾年來一些重要的事情。

 

  • 研究方法,橫向整合。
  • 深度合作,提升技術。
  • 對國科會計畫有交代

 

 

橫向整合自己會的研究工具

 

自從上過新思惟《健保資料庫工作坊》、《統合分析工作坊》,我開始入門資料庫和統合分析的研究。因為健保資料庫對小規模團隊越來越不友善,所以自己目前的資料庫研究有所受限,不太容易完成太優質的研究;至於統合分析研究,因為認識到太厲害的前輩(曾秉濤醫師),所以也不太容易突破目前團隊的上限。

 

基於上述的理由,我開始想突破現有的框架,找一項屬於自己的獨特研究模式(差別化),初始我把腦筋動在資料庫跟統合分析的結合,看能不能有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第一篇研究是〈出生月與心理疾患關聯之健保資料庫與統合分析研究〉,但是結果如當時的心得所述,投稿過程蠻坎坷的。好在不氣餒陸續做許多嘗試,像是〈猝睡症與出生月份相關性之統合分析〉、〈雙極性疾患鋰濃度與復發風險之統合分析研究〉和這篇論文;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逐漸熟悉兩種研究工具的混成技巧,才能有這次的論文成果。(註:主要是合併兩種研究模式,該將結論偏向資料庫結果還是統合分析結果不好處理。另外還有字數通常都很長,該如何精簡字句也不容易。)

 

 

找前輩深度合作,提升研究技術。

 

這篇研究雖然已經是很成熟的資料庫和統合分析方法,但各自使用的方法學其實又進階不少。譬如:在資料庫方面新採用目標試驗模擬的方法,藉由醫院電子病歷去模仿臨床試驗的思維做研究設計,就是跟成功大學賴嘉鎮老師學習的方法;至於統合分析用到比較特別的資料萃取與整合方法,則是跟台灣大學杜裕康老師請益的技術。

 

如果有上過新思惟課程的同學,應該都聽過講師說過:「願意合作的前輩,其實比較希望你是有基礎再來互相成長。」

 

新思惟的課程大抵扮演這樣的角色,應該是目前初學者入門課程中,最快且有效率的選擇,也讓我有底氣能進階找到更厲害的師長,進一步學習與合作。

 

 

做出研究實績,國科會計畫才有下一次。

 

最後是自己在 2020 年初,申請一項國科會計畫,主題是「躁鬱症情緒穩定劑藥物血中濃度與療效」的相關調查,包括這篇論文,迄今完成 4+1 篇相關研究:〈使用機器學習預測血中鋰鹽濃度之研究〉、〈雙極性疾患鋰濃度與復發風險之統合分析研究〉、〈血中鋰鹽濃度對躁症與鬱症預防效果不同之劑量反應統合分析〉、〈Valproic Acid 治療躁鬱症之最佳濃度研究〉。從上面的題目應該看得出來,主要是以資料庫和統合分析這兩種方法,去回答未知的臨床問題。

 

我們都很想收案做臨床試驗,但現實是很殘酷的,對過去沒有研究經費可執行臨床試驗的我而言,提出國科會計畫通過的機率是零(0/2)。審查委員會很不客氣地說:「主持人過去沒有相關臨床試驗經驗,推測執行本計畫的能力不足,研究結果會不如預期。」

 

不過,由新思惟課程出發的兩大研究工具(資料庫和統合分析),至少讓我可以很理直氣壯條列出相關研究結果,可以完成當初自己在國科會計畫寫下的豪言壯志,更讓我還有下一個國科會計畫

 

 

最新活動

 

 

The post 新思惟提供兩大研究工具,學術生涯再創里程碑。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柏毅醫師與其參與團隊,關於早產兒視網膜病變之角膜地形圖研究,獲 Eye 刊登!

$
0
0

 

 

01_TRCO_EYE_WuPY_01

 

 

文章介紹

 

早產兒,因為懷孕週數不夠,身體的各器官較為不成熟,其中也包括視網膜血管。這使得部分的早產兒,可能會因血管閉塞,進而刺激不正常的血管增生、纖維化,甚至視網膜剝離。

 

雖科技進步,可用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或雷射治療,但因為這段時間是視力發展的關鍵期,連帶可能影響角膜發育。吳醫師所參與的團隊,想收集這群患者的角膜型態,並作分析。

 

研究收入了兩年內 2 歲到 12 歲的患者,並根據其臨床狀況分成四組,足月患者、早產但無視網膜病變者、早產兒有視網膜病變但沒有接受治療者、早產兒有視網膜病變且接受注射或雷射治療者。

 

分析發現,比起足月患者,早產兒的前角膜曲度較為陡峭、散光較明顯、角膜厚度薄。雷射治療過視網膜病變者,角膜更陡、前散光更嚴重。單純的早產視網膜病變與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對角膜地形圖的影響稍有但未達顯著。

 

若能在醫學生涯的早期就有寫作的能力,便能與長期收集資料的臨床團隊一起努力,探勘出資料的意義,並成功發表。這過程中所學到的專業知識、醫學趨勢、學術經驗、人際互動,都是很棒的。

 

 

恭喜吳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Eye 創刊於 1987 年,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456,在 Ophthalmology 領域為 Q1(11/62) 期刊。

 

 

吳柏毅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柏毅醫師與其參與團隊,關於早產兒視網膜病變之角膜地形圖研究,獲 Ey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我的英文很爛,給指導老師看初稿之前,是不是需要先英修過一次?

$
0
0

 

 

QA48

 

 

問:最近資料收集好,也做了圖表。根據上課教的,我把四大段落寫出來。雖然老師說主軸方向都可以,但英文寫作的部分,老師幾乎每句都有修。我覺得自己的英文太爛了,想請問校長建議哪一家英修,我想先修一次英文,再給老師看,比較有禮貌。

 

答:(蔡依橙)

 

因為英修貴則上萬,平價的也要幾千。一般我們是建議,作者們都覺得可以了之後,投稿前再英修即可。

 

至於平常寫作,你可以先寫中文,這時候專注在內容跟邏輯。等架構與初稿好了,再專心一句一句改成英文。

 

改成全英文之後,你可以搜尋 Grammerly 的網站,下載軟體來用,他會常駐在你的 MS-Word 裡,並給予初步的免費修改建議,先把人家免費的建議都先改好。如果你覺得很有幫助,也可以租用付費方案,一個月幾百元,就能解鎖進階建議。

 

有了 Grammerly,至少基礎文法錯誤會消失,可以修到讓共同作者們看得懂的狀態。進階建議也蠻好的,順道學會很多英文寫作的小技巧。

 

如果真的需要英修的話,上課滿三個月後,就可以分享長期心得,1500 字換 3000 元英修禮券。有持續在寫的話,不無小補!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我的英文很爛,給指導老師看初稿之前,是不是需要先英修過一次?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雖然得到 revision 機會,但審閱者要求再做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截稿期限又給很短,這樣的要求該如何應對,謝謝!

$
0
0

 

 

QA49

 

 

問:雖然得到 revision 機會,但審閱者要求再做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截稿期限又給很短,這樣的要求該如何應對,謝謝!

 

答:(蔡依橙)

 

這題需要比較多的背景資訊,才能給予精確的回覆,所以我又詢問並釐清了一下同學的狀況。之所以審閱者會請他做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是因為他們的 Table 1 裡頭,分兩組後,16 個可能的干擾因子中,有 5 個是 p < 0.05 的。

 

這裡要先補充的是,我們做任何 study,分組之後,Table 1 的干擾因子比較,並不一定要全部都 p > 0.05 喔!如果太完美,反倒在統計上是不可能的,通常 20 個因子中,有一個或兩個沒過,是沒問題的。

 

不過,16 個裡面有 5 個沒過,這個有點多。也是因此,審閱者會認為,改用 propensity score 去挑 case 來 match,可能會是比較好的做法。

 

另外,因為同學投稿的是 5 分左右的期刊,算是不錯的,而且以樣本數跟內容來說,如果這次機會不把握,之後可能只能登在 2-3 分的期刊,所以我建議把握機會 revision。

 

因為重做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連兩組收錄人數都會改變,圖表要重畫,數值要重算,甚至連結論都不見得會一樣,幾乎是整篇論文都要重新處理。建議可以先試跑一下,確認 PSM 可以做,看一下結論方向是否一致,評估一下重做圖表跟重新檢查過全文所需要的時間。然後寫信跟期刊社要求一個新的截止日期。

 

寫信給期刊社的時候,不要只是「我可不可以取得更長的修改時間?」這種開放式問題,而是直接說明「因為審閱者要求要重新用 PSM 做統計,我們估計了所需要的時間,希望將截止期限延長到某月某日」,對方幾乎都會很明快的說沒問題。

 

至於到底要延長多少,我認為要個 6 週或 2 個月是可以的。當然如果你能更快完成,要求 4 週也很好。但記得,要求了就照那個時間,時間到了做不完,再要求延長,審閱者跟期刊社都不會很高興。

 

就像我們自己帶實習醫師,請他們查房後寫 progress note,最好的當然是當天寫完。如果忙,他改口說明天一定會寫完,我們勉強同意,結果明天又沒寫,要求再給兩天。這種遇到比較直接的老師,可能就開罵了;人好一點的,大概也是搖搖頭,感到非常失望。

 

加油,5 分期刊就在眼前,趁放假期間拚一下!

 

以下是兩個跟 PSM 有關的連結,看一下應該就知道怎麼做了。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雖然得到 revision 機會,但審閱者要求再做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截稿期限又給很短,這樣的要求該如何應對,謝謝!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審閱者要求整理相關文獻,並用表格比較。但相關很主觀,我要收多大的範圍呢?

$
0
0

 

 

QA50

 

 

問:校長好,投稿後順利得到 major revision 的機會,但一個審閱者要求我們做一張表,把相關文獻做這個主題的整理起來,並要求要比較大家用的方法,跟最後的結果。

 

不過我們的研究比較獨特,是做 A 疾病之後產生 B 疾病的風險,沒有人做 A→B,只有兩篇做 B→A。而且我做的是 retrospective cohort,另外也有幾篇 case control,研究方法不同的,我需要也一起放進來嗎?在製作表格的時候,該納入怎樣的範圍?以下是審閱者的意見原文。

 

What would be useful is a summary of the studies which have looked at the same question and to summarize them in a table where a comparison of methods and outcomes can be made.

 

答:(蔡依橙)

 

這個審閱者既然沒有明確要求你要收哪幾篇、什麼範圍,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方便做選擇。

 

聽你描述,類似的研究真的不多,我會建議可以把稍微有點相關的都納入,不管是 A→B 或 B→A,然後不管用什麼研究法的,也都納入,然後表格就多這兩個欄位。欄位也放上 n 值、國家名、患者資料來源、最終結果等等,再看看別人整理論文還放上什麼資訊,補強一下,這樣就很棒。

 

我們的目標是讓審閱者覺得我們很用心配合,表格做起來有模有樣,應該就蠻有誠意了。

 

如果把所有相關的都納入,發現論文數太多,例如超過 15 篇好了。這樣表格會過於巨大,放到論文中顯得喧賓奪主,這時就可以考慮縮小範圍。但記得設定範圍標準的時候,要「客觀」且有道理。

 

例如:只收有對照組的,去掉 case series 類的文章。只收診斷標準沒有疑慮,符合國際學會定義的。

 

之所以要「客觀」標準,是因為我們沒放到表格內的文章,那些作者還是做相關領域的,他們很可能就是正在審你這篇的審閱者。之所以請你做表格,就是希望自己的論文也被放進去、也被引用。

 

如果你真的去掉幾篇,則最好讓他也心服口服。「啊,當初我做研究的時候,這個 A 診斷真的不是很嚴謹,人家沒放進表格也是沒辦法的事。」他心服口服,就會按下 accept。但如果你去掉他研究的理由讓他不能接受,可能就按下 reject 了。

 

恭喜,這表格完成後,其他的也回一回,應該就快被接受了!加油!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審閱者要求整理相關文獻,並用表格比較。但相關很主觀,我要收多大的範圍呢?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順利刊登的文章,被國外學者用 letter to the editor 質疑,「沒有類似研究」是錯誤陳述,並附上證據,我該怎麼回覆?

$
0
0

 

 

QA51

 

 

問:校長好,之前 revision 的那篇,順利刊登了。不過刊出後,很快就有國外學者投書 letter to the editor。期刊通知我們,可以寫一篇回覆,跟他們的 letter 一起刊登。

 

其中有一則 comment 不太好回覆,他說:「作者在文章中提到,no related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date,但其實有。」然後他還附上了三篇,並簡短介紹了一下。

 

我看了他所附上的三篇,前兩篇的研究只能說類似主題,但還是不太一樣。最新的那篇,主題跟我們一樣,但刊登時,我們的稿件已經在審閱了,我們無從得知,也無法引用。

 

更糟的是,我自己去 PubMed 搜尋,又找到兩篇跟我們主題一樣的,我在猶豫要不要也一併自己寫出來,但又顯得自打嘴巴,好像我們當初 discussion 的文獻比較作得沒有很完全。

 

答:(蔡依橙)

 

以下先寫我建議的回覆內容,然後是為什麼我這麼建議的原因。

 

 

謝謝 Tsai, et al. 補充關於背景文獻的討論。Letter 中所提到的三篇,其中 Lin, et al. 和 Wu, et al.,是評估什麼什麼,他們著重的點在於什麼什麼,與我們研究的方向不同。至於 2022 年 Chen, et al. 這篇,與我們的研究類似,但在我們寫作時該文仍在審閱中,我們無從得知。

 

經詳細文獻回顧後,我們注意到 Chen, et al. 之外,另有兩篇相關研究,也是類似的設計 [引用]。(這裡簡介三篇的核心重點,但比較強調我們研究跟他們的不同之處。)而我們的研究,因為什麼什麼特性跟原因,仍有獨特之處。

 

謝謝 Tsai, et al. 詳細的閱讀,也讓我們有機會針對這部分做進一步的補充。謝謝!

 

 

他提到的三篇,好解決。兩篇就照你說的,既然不太一樣,就陳述一下你們的不同點。第三篇則把日期列出來,說真的是在你們投稿後才出現,所以當時不知道。

 

至於你自己找到的兩篇,我建議是直接自己主動提出,因為你不寫,他們之後又再寫 letter 一次,實在很煩。主動寫,我們還可以設定戰場,想辦法強調我們研究的獨特性。

 

整體策略,就是利用這次的 reply,作為原文的補充,一次把關於相關文獻的整理跟補充都準備好,把這個洞補起來。除了回答這篇,也預防未來又有類似的質疑。

 

行動上承認,但文字上倒是不用寫出「抱歉,當時的 discussion 有所疏漏。」畢竟科學就是一個持續改進的史觀,能有機會正式用期刊版面回覆,發現問題也主動全面補強,呈現出的就是很負責任的態度。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順利刊登的文章,被國外學者用 letter to the editor 質疑,「沒有類似研究」是錯誤陳述,並附上證據,我該怎麼回覆?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林昭旭醫師團隊,關於臺灣孕婦維生素 D 缺乏與碳水化合物攝入之相關性研究,獲 Medicina-Lithuania 刊登!

$
0
0

 

 

01_medicina_LinCH_01

 

 

文章介紹

 

孕婦的營養狀況是很重要的,同時影響了媽媽跟胎兒的健康,尤其胎兒又正在發育中。林醫師與其團隊,預計針對臺灣孕婦的營養狀況做評估與觀察,並嘗試給予適當的營養建議。

 

研究收入 125 位孕婦並分析後發現,臺灣孕婦的維生素 D 缺少症很常見,但只要有服用維生素 D 營養補充品者,就幾乎都能提升維生素 D 濃度。另外,維生素 D 缺乏者,與高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有關,也就是說,這類的孕婦或許攝取了太多的麵或飯,在飲食均衡上則有改進空間。

 

根據臨床上的觀察,往更前端的營養狀況調查邁進,並給予建議,是很務實的臨床研究主題,對第一線醫療工作也能產生直接的建議。

 

 

恭喜林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Medicina-Lithuania 發行於 1920 年,原為立陶宛考納斯大學與首都的維爾紐斯大學發行,後來換過幾次出版商,在 2018 年開始,由 MDPI 集團接手出版。

 

在網頁上,正確標示了 impact factor 以及相關的幾個學會,如立陶宛健康科學大學、維爾紐斯大學、拉脫維亞大學等,並列出 2007 年至今的所有文章全文,但因為只有 2018 以後的版權屬於 MDPI,所以前面 10 年的資料,是以談合作的方式刊出,並有清楚揭露。

 

或許 MDPI 希望這個期刊更為國際化,所以在網頁上並非呈現 Medicina-Lithuania 的全稱,而是以 Medicina 為名。不過在 Incites JCR 登記的名稱仍為 Medicina-Lithuania,縮寫 Med. Lith.,在 PubMed 顯示的期刊名,則為 Medicina (Kaunas) 括號內的就是當年發行者考納斯大學的所在地,立陶宛第二大城兼舊都考納斯。

 

本期刊 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948,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為 Q3(88/172) 期刊。

 

 

林昭旭醫師與新思惟

 

  • 林昭旭醫師所參加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第二十梯次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林昭旭醫師團隊,關於臺灣孕婦維生素 D 缺乏與碳水化合物攝入之相關性研究,獲 Medicina-Lithuania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徐佳鈿醫師團隊,關於以整合骨質酥鬆照護降低末期腎病患者使用 denosumab 引起之低血鈣研究,獲 Healthcare 刊登!

$
0
0

 

 

01_healthcare_HsuCT_03

 

 

文章介紹

 

在末期腎病變的患者,如果使用 denosumab 治療骨質酥鬆,會有較高的機會產生低血鈣,作者群想要回顧過去十年間,醫院這類患者的狀況,找出比較有可能產生低血鈣的因子,並觀察,在他們成立了多專科整合照護團隊後,是否能更有效的避免這樣的狀況。

 

結果顯示,在多專科整合團隊成立後,末期腎病變與洗腎病人,使用 denosumab 之後,產生嚴重低血鈣的狀況減少非常多,文中並有多種分析數據,說明患者產生低血鈣的危險因子。

 

增進醫療品質的各種努力,都是很好的寫作題材,尤其 Healthcare 這本期刊,帶有政策、制度、照護色彩,也有 SSCI 收錄,是很好的投稿目標。

 

 

恭喜徐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Healthcare 創刊於 2013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由瑞士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出版。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160,在 Health Care Sciences & Services 領域為 Q2(50/109) 期刊。

 

特別的是,由於其主題與管理和決策有關,除了 SCIE 收錄之外,社會科學領域的 SSCI 也有收錄。在 SSCI 領域,也是 Q2(35/88) 雜誌,分類為 Health Policy & Services。

 

 

徐佳鈿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徐佳鈿醫師團隊,關於以整合骨質酥鬆照護降低末期腎病患者使用 denosumab 引起之低血鈣研究,獲 Healthcar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王志豪醫師團隊,分享十二指腸壁內血腫之超音波影像,獲 Pediatrics and Neonatology 刊登!

$
0
0

 

 

01_PN_WangCH_01

 

 

文章介紹

 

王醫師團隊,分享一例 2 歲 8 個月小朋友的影像,小朋友到急診是以持續嘔吐表現,超音波檢查發現十二指腸腫脹,應為壁內血腫,電腦斷層發現,除十二指腸血腫之外,肝臟並有局部撕裂傷。

 

實際觀察,孩子身體上無瘀血外傷。因小朋友有凝血疾病,推測可能是全家旅行玩耍時,在遊樂器材跳上跳下很開心,因脂肪層較薄緩衝有限,導致的輕微內傷,尤其十二指腸剛好走在主動脈與 SMA 之間,若有腫脹則很容易造成阻塞,並產生嘔吐。

 

這個例子作為個案報告是很適合的,因為有清楚的資訊、各種推理可能,影像也相當清晰,更重要的是,超音波做為方便取得的第一線檢查,能提供清楚的診斷指引,對第一線臨床照護者有很大的意義。

 

 

恭喜王醫師!

 

 

臨床研究 / 個案發表

 

 

期刊介紹

 

Pediatrics and NeonatologyPEDN)是台灣兒科醫學會(Taiwan Pediatric Association)與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Taiwan Society of Neonatology)的官方期刊。

 

PEDN 於 2008 年開始發行,合併自兩學會過往期刊(Acta Paediatrica Taiwanica 與 Clinical Neonatology),PEDN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0 年一開始的 0.747,一路上升到 2021 年的 2.586,相當不錯。在 Pediatrics 領域排名為 Q3(67/130) 期刊。

 

 

王志豪醫師與新思惟

 

 

 

臨床研究 / 個案發表

 

 

The post [快訊] 王志豪醫師團隊,分享十二指腸壁內血腫之超音波影像,獲 Pediatrics and Neonat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23 / 3 / 5(日)報名截止

$
0
0

 

 

thanks-01

 

 

非常感謝各位朋友的支持。

 

2023 / 3 / 5(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已報名截止。

 

如果您對我們的各種工作坊和活動有興趣,歡迎追蹤新思惟國際,掌握最新訊息。

 

 

追蹤訂閱

 

 

很感謝各位的肯定,新思惟團隊將繼續努力,提供給您優質有效的學習體驗。

 

若您有其他問題,請來信 innovarad.inc@gmail.com 廖婉君小姐。

 

謝謝。

 

新思惟國際 全體團隊 敬上

2023/3/3 9:00a

 

 

The post 2023 / 3 / 5(日)報名截止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收集了近十年的某疾病資料,但患者的狀況各有不同,該用什麼統計方法?

$
0
0

 

 

QA74

 

 

問:校長好,我是之前上過研究課程的校友,正在寫一篇關於某疾病的論文,收集近 10 年所有這種疾病的資料,包括:手術或藥物治療,或兩者都做,發病症狀、治療後併發症、治癒、追蹤時間、疾病分期等。

 

資料收集完畢了,但不知該選擇 MedCalc 的哪一個統計方法來呈現,例如接受手術的病人就沒有治癒時間,做完手術後也有人復發,藥物治療的很多沒辦法根治,這兩類不知道怎麼帶入統計比較?

 

答:(蔡依橙)

 

你的問題並不是統計方法本身,而是你沒有自己想回答的問題,也就是假說。

 

收集資料以後來看看,這並不是一個問題。好的臨床問題應該像是:A 疾病藥物治療後死亡的比率,以及哪幾種人比較容易在藥物治療後死亡。這就是 risk factors of post-treatment death 的分析。

 

要清楚的回答一個問題才好。

 

所以你現在需要的是資料探勘,先看看你有興趣的問題,然後去試跑你手上有的資料,找出有梗的故事。

 

加油,資料探勘是很有趣的,帶著問題意識去找。例如,過世的都是怎樣的人、復發的都是怎樣的人、預後差的病人有沒有共同點,為什麼?可能是年齡、性別、所屬醫療團隊、疾病分期等等原因。會很有趣的!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收集了近十年的某疾病資料,但患者的狀況各有不同,該用什麼統計方法?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柏毅醫師與其參與團隊,有關早產兒視網膜病變中的全身性細胞因子的文獻回顧,獲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刊登!

$
0
0

 

 

獎狀2

 

 

文章介紹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是全球兒童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是血管增生過度造成。過去學界焦點多集中在血管生成途徑上,但本篇文獻回顧也希望指出炎症反應對 ROP 病因的重要性。

 

吳柏毅醫師團隊詳細介紹了與 ROP 致病過程相關的細胞激素,並說明了它們的特點和作用。

 

回顧並整理後發現,調節缺氧誘導因子、補充胰島素樣生長因子、促紅細胞生成素及其衍生物、多不飽和脂肪酸、抑制分泌顆粒 III 等治療方法可以抑制失調的視網膜血管生成。近年來,腸道微生物群、非編碼 RNA 和基因治療等,這些新興治療方法也可以用於治療 ROP。

 

在閱讀一個新領域時,若能在搜尋與理解文獻時,順道寫成 narrative review,並由團隊資深長輩指導脈絡與洞見,對團隊的發表資歷也是很不錯的貢獻,也讓醫學界讀者有更好的資料能入門,利人利己!

 

 

恭喜吳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創刊於 2011 年,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508,在 Health Care Sciences & Services 領域排名為 Q2(41/109) 期刊,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2(69/172) 期刊。

 

 

吳柏毅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柏毅醫師與其參與團隊,有關早產兒視網膜病變中的全身性細胞因子的文獻回顧,獲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