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問:Office Hour 問了幾次,經歷投稿、revision,文章現在被接受了!想再請問 proof reading 有什麼要注意的事項嗎?

$
0
0

 

 

QA52 拷貝

 

 

問:感謝校長,Office Hour 問了幾次,經歷投稿、revision,現在被接受了!接下來是 proof reading,請問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項嗎?要逐字檢查,還是看重點就好?

 

答:(蔡依橙)

 

恭喜恭喜!很高興 Office Hour 有幫忙!雖然每週只是回答幾個題目,但都是大家在各個階段會遇到的細節卡關,一個一個解決掉後,被接受且刊登就不遠了。

 

關於 proof reading,我都全篇逐字檢查。最重要的當然是機構、作者,但其實其他部分,他們常常也會錯,因為近年來期刊社為了降低成本,幾乎都外包到印度,而且挑便宜的外包,幫排 PDF 的人,甚至沒有醫學知識、對學術論文結構也不懂,很可怕。

 

我曾經初校抓到 103 個錯誤,連參考文獻都給我搞錯,很可怕。這篇不只排版時錯誤很多,複製貼上漏字,連參考文獻都出了很多「不知道怎麼會搞成這樣」的包。

 

 

20221207_211313

 

 

後來這篇總共改了 5 次才好,分別是 103 / 60 / 23 / 12 / 0 個錯,第五次終於找不到錯誤了。

 

所以,我通常有 PDF 要 proof reading 時,會作為一個晚上的重頭戲,事情做完下班、好好吃個喜歡的晚餐但不要太飽、洗好澡,精神特別好的時候處理。畢竟是最後一次修正,可不能隨便說 OK,一定要看清楚每個字才行。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Office Hour 問了幾次,經歷投稿、revision,文章現在被接受了!想再請問 proof reading 有什麼要注意的事項嗎?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23 / 3 / 5(日)課程記錄

2023 / 3 / 5(日)活動內容

$
0
0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Clinical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hands-on workshop

 

2023 年 3 月 5 日(日)9:00a – 4:40p

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吳昭慶醫師 / 黃志生醫師 / 蔡依橙醫師

 

 

2021_banner

 

 

【2023 年第一班】課後校友大量發表的工作坊開放報名!

 

 

臨床經常做,卻未有自己的論文嗎?別讓機會就這樣溜走,為自己的學術成績做出證明。課程中將教您找出適合投稿的題材、怎麼寫才是 reviewer 看得上眼的好論文,以及絕對要避開的投稿地雷,由第一線的國際期刊 editor 與資深 reviewer 親自分享。

 

新思惟提供架構清晰的寫作方式,以「發表 SCI 論文」為目標,從論文怎麼寫作、reviewer 怎麼審稿、revision 怎麼回應,到臨床研究如何建立自己的資料庫,令人心生畏懼的統計實作,課堂中更是帶著您親手完成!透過講師豐富的投稿經驗來解析,給您最務實的起步建議,讓論文發表不再遙不可及。

 

【最新快訊】2022 年新思惟研究課程校友發表共計發表超過 1000 篇!年初進修來學習,年底發表有機會!

 

  • 從審閱者角度,學會正確的標題與摘要寫法,避免一眼就被退稿。
  • 學會又快又有效的寫論文,不靠靈感靠結構,能夠持續穩定產出。
  • 統計不好別擔心,當天讓你在親手跑出統計,做出 SCI 等級圖表。
  • 讓 revision 有高機率能夠被 accept,讀懂 reviewer 真正想表達的。
  • 研究環境不夠好?其實大家都是,教你整合手邊資源,順利起步。
  • 想不到研究主題嗎?不知道怎麼累積研究資源嗎?讓我們教你。

 

由具有國際頂尖期刊 editor 經驗,長期評估大量稿件的吳昭慶醫師,與實際從中小型醫院學術起步,並產出系列論文的黃志生醫師,搭配多次獲得研究獎項,並在國際學會擔任顧問的蔡依橙醫師,一同講授。

 

最適合初學者的入門課程,為你而開。

 

 

20221016_feedback_01

 

20221016_feedback_02

 

 

時間地點

 

時間:2023 年 3 月 5 日(日)9:00a – 4:40p

地點: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名額:35 名,視疫情降載規定調整。

主辦單位:新思惟國際(InnovaRad)

 

 

馬上報名

 

 

堅強陣容

 

吳昭慶:神經外科頂尖期刊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之核心編輯成員。從素人狀態起步,歷經 author / reviewer / speaker / editor,用研究與發表,讓世界知道自己的技術與專業。

 

黃志生:寫作眼光精準,從一個自建的臨床資料庫,快速發展出系列論文多篇。並在臨床工作中,善於發掘適合寫作的切入點,登上高分期刊。更厲害的是,這一切是在中小型醫院裡完成的!

 

蔡依橙:原創論文被引用破百次,領導制訂亞洲心臟電腦斷層 guideline 後,希望協助每個想在國際舞台發光的年輕朋友,於是辭職創業,全心投入課程規劃,協助大量傑出校友,活出更好的人生。

 

 

常見問答

 

問:這個課程,真的是為初學者設計的嗎?

 

答:是!不管是課程內容、講授方式、整體流程規劃,都是為了初學者設計的。吸收容易、課程實用、不打高空。多年來校友成績卓著,請放心!

 

您也不用擔心在課堂上自己會不會是最菜的。請放心,根據統計,坐在課堂上的同學,當天 95% 都是初學者(三篇 PubMed 以下),甚至也有 60% 左右,PubMed 搜尋還沒有名字出現。

 

我們的專長,就是把有心想學,但還沒有經驗,甚至遇過許多挫折的起步者,教到會,並給予信心。

 

 

問:這次的「指定論文」,有什麼不一樣?聽說還有幕後花絮?

 

答:是的,本次挑選的全新論文,特色如下:

 

  • 很簡單的臨床收案、很簡單的統計,就能回答很重要的臨床議題,登在領導期刊。
  • 論文作者親自在現場,隨便你問。
  • 破天荒公開 revision letter,怎麼回覆 reviewer、怎麼排版、怎麼據理力爭,全部毫無保留與你分享。

 

如果您想先看一下指定論文的話,請由此去

 

 

問:這個工作坊,口碑如何?成績如何?

 

答:口碑部分,請參考同學們的心得分享,如果想看所有梯次的心得,您可以從課程網站右邊欄的「心得總覽」點進去看。如果時間有限,歡迎參考我們第一梯次同學的心得,以及他們的成績列表。

 

 

整體成績方面,歡迎參考校友課後的快訊與發表心得。

 

 

新思惟國際團隊,從 2014 年開辦各種研究課程,校友至今發表已經超過 2000 篇,協助許多人順利升等,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動權。

 

 

問:跟《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有什麼差異?你們建議先上那個?

 

答:這兩個課程截然不同,尤其改款之後。不管是課程講述或互動實作,都不一樣。那個先上都可以,我們在規劃設計時,就仔細的避開「擋修」問題。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簡稱 MEPA,本工作坊簡稱 CLIP。以下介紹不同之處。

 

  • MEPA 講師為內科系,CLIP 講師為外科系。
  • MEPA 講文章怎麼寫、稿件如何規劃、當代期刊選擇策略、研究計畫申請、寫不出來的問題診斷。CLIP 講從 reviewer 角度回看寫作技巧、各段寫作與最佳流程、revision 怎麼回覆、少資源環境的起步建議。
  • MEPA 做的是最常聽到,符合常態分佈的檢定方法,適合收案量大的,偏內科系研究。CLIP 則是做個案數少、不符合常態分佈的無母數檢定,並有 ROC curve 與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偏外科系研究。

 

藉由我們的規劃,兩種課程剛好涵蓋了絕大多數的重要議題,而且並不重複。值得都來看看!

 

 

問:我是舊生,上過之前的版本,這個全新改款我還需要來上嗎?

 

答:可以考慮。這次的改款真的差異蠻大的,不管是課程或互動實作,全部重新打造。如果您看了課程內容,覺得「這些主題我有興趣耶」,歡迎一起來玩。

 

如果您已經學術起飛,課程所回答的幾個議題,像是如何處理 revision、如何讓自己的稿件在 reviewer 端被青睞,您也已經胸有成竹,那就建議把時間留下來,多陪陪家人更好!

 

 

問:這次互動實作,軟體也是用 MedCalc 嗎?

 

答:是的,這次會用到的功能,跟其他新思惟的研究工作坊,完全不同,剛好是個機會,熟悉這個軟體其他強大的面向。統計一樣迅速,製圖一樣漂亮!

 

如果您用了喜歡,MedCalc 給新思惟校友們專屬的單份優惠,歡迎參考

 

 

上報名

 

 

學員評價

 

以前覺得好奇怪的是,明明平常論文讀得很多,論文的格式也大多熟悉,但是換成自己要寫就沒有頭緒。經過一天的課程之後,突然豁然開朗,原來是整個寫作的邏輯與順序不對,讓自己陷在了各種路障之中無法前進。一整天的課程緊湊,內容豐富讓人收穫滿滿,真的學習到許多觀念與想法!
(雙和醫院 神經外科 盧佑群 醫師)

 

在接近零基礎的狀況下聆聽這堂課,原本以為會生澀難解,但老師提出了我們明明每次讀文章都會見,卻視而不見的一些簡單關鍵,包含標題、文章摘要的撰寫以及圖表的配置等,這些每次讀文章都會快速閱覽,並且畫上重點的常見範圍,也是審稿者著重之處。
(三軍總醫院 陳政良 醫師)

 

 

傑出榮耀

 

 

 

課程特色

 

以初學者為核心:課程設計核心,就是讓初學者能完成自己的第一篇 SCI 論文。直接告知許多起步者常掉進去的坑,協助避開。多年教學經驗,知道同學們卡關在哪邊,提供加速與避開陷阱建議,節省大量時間。

 

實際親手跑統計:用實際的例題,讓同學們親手操作,確定在自己的電腦上,用自己的滑鼠,能做出 SCI 等級的投稿用數據圖。並有新思惟講師與資深助教群,協助排解疑難雜症,卡關馬上能夠解決,立刻搞懂。

 

課後回饋再提升:現場互動實作,打通統計任督二脈後,回家繼續練習,在周三前上傳自己完成的數據圖,以及問題,由蔡校長一一看過,並個別回饋。假設統計數據圖,上課當天第一次做,能有 80 分,回家練五次,繼續進步到 95 分,由我們的快速提點與建議,能告訴各位到 100 分,還有哪些細節。用心把製圖學好,日後投稿不煩惱。

 

 

馬上報名

 

 

課程內容

 

CLIP3_2021

 

 

 

 

 

 

 

 

報名資訊

 

名額:35 名,視疫情降載規定調整。

主辦單位:新思惟國際(InnovaRad)

課程原價:42,000 元

優惠價格:36,000 元,限早鳥與活動老朋友。早鳥,於 2 月 19 日(日)前完成報名。老朋友,曾參加過新思惟小班工作坊大型研討會

 

 

上報名

 

 

問卷抽獎:上課當天繳回問卷,便有機會抽中 3000 元便利商店禮券。

統計製圖大獎:上課會場,備有免費無線網路,活動當天「互動實作時間」結束之前,以「圖片」形式,上傳您最得意的「統計數據圖」,到新思惟之友,並在共享的 Dropbox 放上原始檔案,就算參賽,數量沒有限制,只要資訊清晰,reviewer 喜歡,3000 元便利商店禮券就歸你,買禮盒、喝咖啡、吃午餐、請同事,都很適合。(如何贏得「統計製圖大獎」?

課後心得:活動結束後,於 3 月 8 日(三)前,回傳照片與一千字以上心得至主辦單位 (innovarad.inc@gmail.com),便可獲得 1000 元現金禮券回饋。將擇優刊登於新思惟相關活動網站。

 

共享榮耀:參加工作坊後,若應用所學,發表相關研究論文(第一或通訊作者),不限類型,刊登於 PubMed 上,回傳「論文」與「一千字以上感想」,給新思惟團隊 (innovarad.inc@gmail.com),每篇回饋一千元禮券。將擇優刊登在網站與相關出版品,一起分享您的榮耀。期待您能量產論文,「賺回學費,賺到許多人的肯定,更賺到自信以及勇氣。

 

指定閱讀:免費提供「指定論文」,供學員深讀,唸完之後,課程中並提供作者群的 revision letter 作為參考,讓您更理解與 reviewer 交手的過程,以及最佳化的措辭和呈現,若有任何相關問題,也能與論文作者吳昭慶醫師直接做討論。盡量問、問到懂!

課前問答:報名時,請填寫您最想問的問題,或目前遇到的瓶頸,講師將一一回覆,於課前以電子檔寄送給學員,並將之融入課程設計、編入課程講義。

課後作業:活動結束後,於 3 月 8 日(三)前,請在 Dropbox 上,繼續完成互動實作時間的指定題目,建議反覆練習五次,效果最好。周四起,講師將一一看過,觀察您沒注意到的部分,針對您個別的狀況,給予回饋。

Office Hour:工作坊學員專屬,蔡依橙校長會在電子報中公布近期線上 Office Hour 時間,歡迎來問。剛起步時,常會因為一些小問題而卡關,甚至因此停滯不前,很可惜。多位校友都利用這樣的詢問時間,讓有經驗者給予建議,迅速跨過障礙,順利完成稿件,成功發表!

 

實作課程:現場座位備有「插座」與「Wi-Fi」,請攜帶您的「筆記型電腦」與「滑鼠 / 滑鼠墊」前來,在自己的電腦上實作,包括統計實作、數據製圖等,由資深研究者協助,學習最有效!

統計軟體:統計軟體,指定使用 MedCalc,有 15 天試用期,我們會在課前一週,發通知信,請您到時候再安裝。上完課後,也將為課程學員舉辦比市價優惠甚多的團購。更難得的,介面上手容易,操作直覺,且包含了多數醫學統計會用到的功能!請自備 MS-Office,版本不限。

作業系統:MedCalc 僅有 Windows 版本,建議使用 Windows 筆電,並在課前一週收到通知時,先行安裝測試。Mac 使用者,請參考這篇文章「MedCalc on Mac,該怎麼做?」。

 

建議從速:新思惟舉辦的各種工作坊與研討會(這裡這裡這裡),以及本課程前幾梯次(這裡這裡這裡)廣受好評,內容實用有效,學員生涯大放異彩。若課程合意,建議儘速報名。

 

活動規範:會議進行期間,敬請配戴名牌,歡迎拍照打卡,禁止錄音錄影。

 

退款規定:活動日期兩週前,取消報名,退款 8 成。之後取消報名,退款 4 成。若因個人因素無法前來,名額轉讓,主辦單位不另收手續費,以一次為限。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停班停課(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課日期,或協助改至其他梯次課程。新思惟國際,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刷卡發票:配合國家政策,刷卡後,發票即開立並寄出,無法更改。若日後轉售課程,由學員間自行處理學費與發票,新思惟國際不另介入。如有特殊發票需求,請來信聯繫。

隱私聲明:為達學習效果最大化,此為團體課程,現場有工作人員拍照,作活動記錄,您的提問與作品,可能在隱去重要資訊後,用作上課內容範例,刊登於新思惟相關網站或出版品。若貴機構有更高的隱私需求,歡迎來信討論包班事宜。

 

聯絡資訊:廖婉君  innovarad.inc@gmail.com

 

 

上報名

 

 

The post 2023 / 3 / 5(日)活動內容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原本規劃 wet lab 跟 dry lab 並進,不料事有變卦 wet lab 短期間內無法繼續,眼看就要來不及提升等,該放棄升教授的念頭嗎?

$
0
0

 

 

QA53

 

 

問:蔡校長您好,我遇到升等的問題,想請教。是這樣的,我升副教授一陣子了,最近下定決心,想拚上教授,當作人生的重要里程碑。

 

我原本的策略,是 wet lab 跟 dry lab 並進,過去這幾年,好不容易建立了自己的基礎研究室,以及流暢的健康數據合作團隊。

 

但無奈 wet lab 這邊的關鍵技術員,因家庭變故而離職,我目前 wet lab 這邊可能會停擺。想到重新請人,就覺得頭痛,過去的經驗,光是磨合調適,往往要到第三四個人才會遇到比較合標準的,即使適合,各種操作技術重新訓練,預計也至少要半年。這樣算起來,我請到對的人、訓練好,就已經要提升等了,根本來不及。

 

我想請問,你建議我繼續找人經營 wet lab 嗎?或者我該果斷停掉,然後改作 clinical study,例如執行幾個 prospective trial 之類的,改用 clinical study 跟 dry lab 去升等?

 

其實我維持 wet lab,也只是因為學界好像大老都愛看這個,我也不知道要不要經營下去。還是我乾脆放棄升教授的夢想?

 

答:(蔡依橙)

 

都通過副教授好一陣子,也還有資源跟動能,夢想就在前面,當然是建議衝一波,拿到教授再說。

 

至於是不是一定要 wet lab,這個要看你從哪邊報升等,如果你是臺灣頂尖大學,能夠自審的那幾家,包括:台大、陽明、長庚……等,那個很硬,老師們的確喜歡看到有 wet lab。尤其你之前做了一系列,這時候放棄,口試的時候一定也會被問到,為什麼中斷。你如果回答:「因為一位技術員離職所以就停了」,口試委員們可能不會很滿意。

 

但如果你是從其他學校送審,尤其是純外審的那種,說實在的,以你目前的論文質量,升教授應該是沒問題的。做臨床、做大數據都很優秀,繼續累積高分頂尖期刊論文,做成系列,除非外審真的運氣超不好,不然這樣的成績在臺灣的確就是教授等級。

 

不過,聽起來你除了很想通過教授這關,也希望盡快,而不要拖太久,想速戰速決。因此,我建議你在 wet lab 方面看能不能找人合作。先分析自己的整個實驗流程跟人力需求,並尋找跟你狀況接近的,且比較茁壯的實驗室,你出經費,直接請對方的人力一起做。這樣就能夠直接擁有實驗室戰力。

 

另外,如果想快速找到能夠接班的技術同仁,因為對方是家庭因素而離職,你可以請他推薦幾位,通常厲害的人,他的朋友也會比較厲害。然後你可能要考慮用行情以上的價格來雇,這樣會比較快找到厲害的人,找來了,也比較不會走。

 

能夠銜接 wet lab 業務是最好的,畢竟你這部分已經經營很久,系列也做出來了,先朝著找實驗室合作或者找人接手的方向試試吧!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原本規劃 wet lab 跟 dry lab 並進,不料事有變卦 wet lab 短期間內無法繼續,眼看就要來不及提升等,該放棄升教授的念頭嗎?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最近寫完一篇文章,準備要投稿的期刊卻規定要多寫一些項目,不清楚差別該怎麼寫?

$
0
0

 

 

QA54

 

 

問:校長好,最近寫好一篇文章,也設定好投稿期刊了。但這家規定要多寫一個 how this fits in 的項目,我不是很懂這個要寫什麼?另外,他規定 discussion 要寫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or practice,這個跟 how this fit in 不知道差別是什麼?感覺很像?

 

答:(蔡依橙)

 

因為每家期刊喜歡的格式不同,而且他們要的東西也不見得從字面上就能精準理解。我建議你先翻一下最近幾期,看看別的作者的 How this fits in 怎麼寫的,然後就照他們的切入點去寫。

 

你提到你的研究是現況的描述統計,發現某些抗生素在這幾年抗藥性升高很多。How this fits in,就是提到某些特定細菌的臨床感染,要注意經驗療法不要再選某某抗生素了。Implications 則是寫說,我們的研究指出了某某抗生素已經不適合作為經驗療法,未來的研究可以著重於其抗藥性是藉由什麼機轉達到的,讓未來的抗生素研發跟選擇更有方向。

 

這類問題的特色是,初學者往往覺得很像,但其實資深的人一看就知道不太一樣。可以問問資深研究者的看法,像是來 Office Hour 問一下。

 

另一個很類似的,則是我們上課時有提到過的,初學者往往認為,abstract、introduction、discussion 好像很多句都可以複製貼上,但實際上不是的,這些地方講的事情其實都不一樣,要用上課所說的「每個段落都有其目的」的角度去思考並撰寫。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最近寫完一篇文章,準備要投稿的期刊卻規定要多寫一些項目,不清楚差別該怎麼寫?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投稿期刊規定中沒有要求寫 conclusion、研究主題是醫療制度與政策相關,怎麼寫才適合?

$
0
0

 

 

QA55

 

 

問:校長好,我寫好文章初稿,老師也指派了投稿期刊。不過這本雜誌,是要求在 abstract 最後要寫 conclusion。對於內文的規定,是 introduction / methods / results / discussion,並沒有 conclusion。我覺得這樣有點怪,文章最後結尾竟然沒有 conclusion,可以嗎?

 

另外,discussion 中的 comparison with existing literature,因為我做的是跟醫療制度與政策相關的研究,其他國家系統跟實踐都跟我們不同,我是不是可以直接寫說我們這篇是台灣第一篇,所以沒得比較?不過畢竟是要投國際期刊,不跟外國比較好像有點奇怪。

 

 

答:(蔡依橙)

 

我還是會寫 conclusion 在 discussion 的最後一段的。文章結束還是有個完整的 conclusion 比較正常。文氣有個漂亮的結尾。不然停在 limitation 不是很奇怪嗎?好像一直在說自己不好,在自打臉中謝幕……。把 conclusion 作為你 discussion 的最後一段吧。

 

至於比較,沒有任何研究是原創的。以你的例子來說,你寫的是醫療制度與政策相關研究,那跟同是公醫系統的英國比較就很適合,或者跟人均 GDP 和文化系統接近的南韓與日本相比,也很適合。

 

我自己剛開始寫論文的時候也常這樣,像我是全世界第一個用多切面電腦斷層做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的,我一開始也覺得,這樣要跟誰比?感覺很不可一世。那是因為我忘了,其實我可以跟超音波做先天性心臟病、心導管做先天性心臟病、磁振造影做先天性心臟病比。或者,我也可以用多切面電腦斷層評估新生兒胸腔疾病、腹部疾病等的文獻做比較。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投稿期刊規定中沒有要求寫 conclusion、研究主題是醫療制度與政策相關,怎麼寫才適合?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論文被接受了!期刊問我要不要買 reprint,需要付點香油錢花錢買嗎?

$
0
0

 

 

QA56

 

 

問:感謝校長,前幾次 Office Hour 協助稿件調整、審閱意見回覆後,現在被接受,要刊登了。期刊問我要不要買 offprint,有需要買嗎?聽說「給錢才是真愛」,是不是我該送點香油錢去給期刊社?

 

答:(蔡依橙)

 

我個人建議不用啦。有 PDF 存檔就行。

 

可能有的同學不知道,我補充一下。Offprint,或稱 reprint,中文叫做抽印本。就是印紙本期刊的時候,雜誌社想說你可能會單獨要你文章的這幾頁。他們會用跟期刊印刷一樣的銅版紙,幫你單獨印你論文這邊。雜誌社會給你一個報價表,印越多單價越便宜。

 

我早年有一篇對自己意義很深刻的文章刊登後,我覺得這麼棒的東西,一定要多印幾份作紀念,有同行有興趣,還可以很帥氣的送給人家。我當時花了一萬多,印了 100 份。

 

結果發現,去參加國內年會或國際學會的時候,會特別問你那一篇的人也不多,更別說來問的人早就已經上網看過了。特別帶在背包裡,也沒人要,就這樣又扛回來。

 

好幾年後要回收時,還得自己拆釘書機,真是麻煩。

 

有 PDF 就可以了,我覺得不用印啦。

 

你真的想做紀念,可以用彩色雷射配高級相紙,印出封面第一頁,去幫他找個相框,掛在牆上,這樣就很完美啦!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論文被接受了!期刊問我要不要買 reprint,需要付點香油錢花錢買嗎?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收案完成後,Table 1 的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建議用 MedCalc 的哪個功能製作表格?

$
0
0

 

 

QA57

 

 

問:收案完成後,請問蔡醫師,Table 1 的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有建議用 MedCalc 的哪個功能製作表格嗎?

 

答:(蔡依橙)

 

收案完成後,要先決定分析方式,你要說的故事是什麼。根據你要說的故事,才會做出不一樣的 Table 1。因為每個研究的 Table 1 並不相同,這個表格幾乎都是手動製作的。

 

MedCalc 可以幫你算描述性統計,例如 mean±SD,這個使用 Summary Statistics。如果是兩組基本資料相比,常用的則是 Chi-square testIndependent t test。對應的 MedCalc online manual 解說,我都附在前面文字的超連結,點進去就能找到。

 

常用的統計就這樣,其實很簡單。比較難的,則是表格構思,也就是說,你這些資料打算講什麼故事,而這個故事,需要一個怎樣的 Table 1,才能說服大家繼續看下去。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收案完成後,Table 1 的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建議用 MedCalc 的哪個功能製作表格?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想做手術比較的研究,發現 PubMed 已有類似文章且統計結果相近,打算改由學習曲線的角度切入,想問適合用的統計方式?

$
0
0

 

 

QA58

 

 

問:校長好,我的研究內容,是同一位手術醫師,用兩種不同 approach,做同一種手術的比較,但文獻回顧時,發現 PubMed 上已經有 2015 年發表的 meta-analysis,結果與我們的統計大多相同。所以,我們想改從 learning curve 的角度切入,這種類型的文章適合使用什麼樣的統計分析製圖方法?

 

答:(蔡依橙)

 

學習曲線類的文章,最重要的事情是資料探勘。你要說明的是,這個手術大概做幾台之後會比較上手。這個「上手」,就需要一個 endpoint。

 

所以,你要先找一個 endpoint,例如是手術時間、失血量,還是病人預後的疼痛分數、功能分數、存活天數、住院天數等等都可以,或者你也可以全部先收集起來跑統計看看。

 

接著,就是研究是否有適合的 cut point,拿以上 endpoint 去做圖,看看做到第幾台,這個數值才會開始往好的走。

 

例如開到第 30 台後,手術時間顯著縮短,一小時內可以開完。或者,開到第 15 台之後,病人的術後功能指數明顯比前 15 台好。

 

總之,找你的 endpoint,找你的 cut point。

 

研究設計與整體文章架構,可參考梁宗榮醫師的這篇,相當不錯!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想做手術比較的研究,發現 PubMed 已有類似文章且統計結果相近,打算改由學習曲線的角度切入,想問適合用的統計方式?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關於使用超音波評估龐貝氏症患者骨骼肌之研究,獲 European Journal of Paediatric Neurology 刊登!

$
0
0

 

 

01_EJPN_WuCH_34

 

 

文章介紹

 

龐貝氏症,是嚴重的遺傳性肌肉疾病,會因為過度累積的肝醣堆積在肌肉中,造成肌肉損傷,逐漸失去功能,甚至影響到心臟而死亡。超音波評估,過去常用的是半定量的 Heckmatt scale,給予肌肉影像狀況評分,吳醫師團隊想嘗試研發更精確的定量方式,於是有此研究。

 

研究收入了 18 位龐貝氏症患者,選定多處肌肉做超音波量測,記錄超音波異質性數值(使用 ImageJ 量測訊號標準差,除以平均值所得),以及彈力造影測得數值,並與患者的運動功能多項參數做比對。

 

結果發現,小腿肌肉的超音波異質性與步行距離成正比,四肢肌肉的超音波異質性與爬樓梯能力成正比。也就是說,超音波異質性越低,運動能力越差。作者總結,超音波異質性數值是個很好的量化指標,日後或能協助我們辨認出早期疾病。

 

 

恭喜吳醫師!

 

 

學寫論文

 

 

期刊介紹

 

European Journal of Paediatric Neurology 創刊於 1997 年,2021 年 impact factor 為 3.692,在 Clinical Neurology 領域排名為 Q2(101/212) 期刊,在 Pediatrics 領域排名為 Q2(34/130) 期刊。

 

 

吳爵宏醫師與新思惟

 

 

 

 

學寫論文

 

 

The post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關於使用超音波評估龐貝氏症患者骨骼肌之研究,獲 European Journal of Paediatric Neur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關於大血管阻塞中風患者,以血管內技術治療預後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
0
0

 

 

01_JFMA_WuCH_35

 

 

文章介紹

 

大血管阻塞造成的中風是相當嚴重的,隨著科技進步,現在可以用血管內技術取出血栓,緩解血管阻塞狀況。吳醫師與其團隊,對於血管內取栓後,患者的預後好壞,究竟跟那些臨床因子有關,很有興趣,於是有此研究。

 

研究回溯收集了四年間共 148 位大血管阻塞中風並經血管內取栓治療之患者,經分析後發現,與日後功能預後較好有關的因素為:年輕、可坐起、正常吞嚥功能、較頻繁的每日復健。

 

大型醫學中心,對於嚴重疾病的照護是其強項,治療也通常更為積極,與世界先進趨勢類似,各種醫療記錄跟評估也都相當完整。在自己的強項領域做分析,是很不錯的臨床研究主題。

 

 

恭喜吳醫師!

 

 

學寫論文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JFMA) = Taiwan yi zhi(臺灣醫誌)是「臺灣醫學會」的官方期刊。JFMA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6 年的 1.969 躍升至 2021 年的 3.871,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2(61/172) 期刊。

 

《臺灣醫誌》是本非常傳奇的雜誌,發行超過一百年,其內容本身,就是一部臺灣史的縮影。

 

其前身為 1899 年發行到 1901 年的《臺灣醫事雜誌》(簡稱《醫事雜誌》)。之後 1902 年,臺灣醫學會成立,並發行《臺灣醫學會雜誌》(簡稱《臺灣醫誌》)。所使用的語言,曾有古日文、日文、中文與英文,見證了臺灣的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

 

其中日治後期,許多醫師會員響應改姓名運動,在「會員動靜」中也詳細記錄了這些改名對照與過程,能看到一代知識份子的認同轉變,非常有歷史感。

 

台大的歷史研究團隊,找齊了所有的刊物,作了數位化,並完成資料庫建置,是相當浩大的工程。

 

「日治時期許多細菌名、病名是以德語發音拼出之日文片假名,所以不僅當時的人對同一名稱有不同寫法,而當時名稱又與現在用語不同,加上 1899 年創刊時正是處於日文文言文時代,所以現在的人很難看懂,更何況是醫學方面的專有名詞。所以,1945 年以前的篇名之下附有中文翻譯,方便使用者利用,也藉此可以將不同的日文名稱,全部用現代醫學用語統一起來。」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參考這篇:「百年臺灣醫學史(1899~1999)」資料庫序文

 

 

吳爵宏醫師與新思惟

 

 

 

 

 

學寫論文

 

 

The post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關於大血管阻塞中風患者,以血管內技術治療預後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長期心得】新思惟各大經典工作坊效用剖析

$
0
0

 

筆名:知道要如何長大的自己

 

 

MEPA_20220626_0977

 

 

第一次接觸到新思惟是在 2014 年,醫院邀請蔡校長來分享醫學海報的製作,那是第一次見識到,原來不需要很大的組織,就可以把課程活動辦的實用而充滿細節,也知道公版 / 模板不一定是對的。

 

 

回顧參加過的新思惟工作坊

 

2015《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

2018《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2020《統合分析工作坊》

2021《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藥效最快: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

 

適用者:職場各年級生,入門必備。

副作用:課程結束後一週會有武功盡失的感覺、看到醜簡報都想拿來改一改。

 

如果只能選一堂,真心推薦簡報課,因為使用率高且最快看到轉變。簡報課修正的不只是美感,重點在邏輯跟清楚傳達。因此我真心覺得上完簡報課真的會改變人生跟職涯。因為簡報呈現改善的關係,開始被邀課,認識不少朋友和職場前輩,算是一種能讓自己能力快速被看見的武器,回收很快的投資。

 

課堂中的感動金句:「機會常從奇怪的地方冒出」。其實機會跟幸運不是憑空出現,當你持續往對的方向努力,好機會出現時你才可以搭上車。

 

獲利:醫學簡報設計演講邀約超過 10 場。

 

 

CP 值最高:醫學論文寫作工作坊

 

適用者:覺得沒有文章發表只是因為自己不想寫或沒空寫的患者

副作用:自此踏入學術深淵

 

要去上課之前,朋友問我為什麼要花錢去上課,這樣會回本嗎?快速計算了學費跟著作獎勵金,發現居然只要寫一篇就完全回本,根本超划算。

 

課程將自己藉口沒有文章發表的理由一一擊破,課中強調「寫作不是靠靈感」,因為寫作投稿都是有策略的。除了段落拆解,也用出版社跟 reviewer 角度看作品,「別讓 reviewer 不開心」很重要。校長也分享了如何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完成文章,對於這部分覺得很受用,也像吃了一顆定心丸。

 

印象深刻的金句(前面已經出現很多金句了,看我有多喜歡這堂課):「還沒有吃到飛機餐之前,都不算順利起飛。」

 

寫不出文章的同事問,要怎麼在臨床 / 人生 / 學術研究中求得平衡?在校長那張下班後時間安排的表格出現瞬間,我領悟到,其實沒有平衡這件事。就是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想完成的是什麼、在意的是什麼,再去分配時間權重給不同的任務。

 

獲利:兩年 SCI 論文 3 篇、non-SCI 論文 1 篇。

 

 

資源盤點: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適用者:手上案例較多的臨床工作者

副作用:覺得新思惟怎麼還沒開發新課程 XD

 

很喜歡聽臨床的研究課程,因為講者通常既善良又異常誠實。從 reviewer 到資源,講者回應不卑不亢,同時也帶著我們誠實檢討自己的困境。十年磨一劍真的不適用,持續短打被看見,資源才會可能跟你有關係。

 

聽完這些課自己也開始寫作投稿後,覺得論文寫作兼具了盤點工作與計畫未來的效果。在開始一個新的計畫時,先計劃好預計要收的結果,並定期去統計,最後進行海報跟論文的發表,可以給上級一個交代,也鼓勵一下自己(確認不是瞎忙一場)。

 

而回應 reviewer 就像是在經歷社會化,摘要加稱讚,不情緒化,注重科學價值,引經據典去回應,reviewer 不會浪費時間整你,會整你的只有自己不成熟的心。

 

課程金句:「一旦被 revision,就一定要被錄取。」對,就是要有這樣的決心。

 

獲利:(跟論文寫作 population overlapping)

 

 

比賽跟寫作是兩件事情:統合分析工作坊

 

適用者:覺得沒有文章發表是因為沒資源的患者

副作用:以為自己會寫 meta-analysis,瘋狂的想要跑森林圖。

 

以我而言,很幸運可以接觸 retrospective study 的資源,在發表幾篇 RWD (real world data) 後也想朝高 IF 的 meta-analysis 挑戰,親自執行之後發現,裡面有超多細節真的不如想像中簡單,還好課程手冊跟互動實作秘笈提供了很好的 recap,可以協助召喚記憶。

 

在這邊要非常感謝新思惟提供的 Office Hour 服務,學術研究的路其實很孤單,就算有合作的夥伴,一個團隊之中,也始終會有一個人必須走在大家前面去處理小細節、規劃跟確認進度,而那個人通常就是最沒資源或最小咖的你。研究路偶爾遇到問題卡關,可以向有經驗的前輩能請教,真的幫忙很大,內心也會比較踏實(淚)。

 

課程金句:「表格 Calibri、圖 Arial」(ㄜ因為這堂課沒有寫心得……)

獲利:還沒吃到飛機餐,正在努力中

 

真心建議大家課程中要拍照、課後要寫心得,召喚記憶時很好用,還可以領禮卷,年紀有了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腦袋 XD

 

 

改變人生的好課程

 

 

The post 【長期心得】新思惟各大經典工作坊效用剖析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Revision 有些問題不知道該怎麼回,可以列出參考文獻,指出 reviewer 錯了嗎?

$
0
0

 

 

QA59_31

 

 

問:校長好,上次 Office Hour 詢問的那篇順利進入審閱,現在 reviewer 給我們 revision 的機會,不過有些問題令人覺得苦惱,想請問我該怎麼回。

 

我的 study 是比較同一疾病的兩種不同治療,之後的預後。我在 methods 提到我們是comparative interventional study,但 reviewer 很有意見,認為我們是 retrospective study,不可以說自己是 comparative interventional study。

 

可是我查 paper 說,study 可以分為 observational 和 interventional study,interventional 以 prospective 為主,但也可以是 retrospective。我要明白列出參考文獻,並說他錯了嗎?

 

答:(蔡依橙)

 

明白指正 reviewer,不是很好的策略,他畢竟擁有 reject 你的權力。

 

如果我們仔細閱讀,會發現他在意的點是,你並不是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寫成 comparative interventional study 可能會誤導讀者,以為這是 RCT。簡單說,就是她認為你在暗示自己是神聖的 prospective study,他認為「不可以這樣」。

 

因為你的研究確實是回溯型,你就回說:「是的,我們的確是回溯型研究,謝謝您的提醒,我們也已經在方法學部份,加上補充。」然後把自己修改的那部分,複製貼上到回覆意見這邊,即可。

 

我們的目標是被接受,不是爭對錯,更不是要好好 teaching 一下沒知識的審閱者。努力讓他覺得我們很有誠意,也都配合,按下 accept 鍵後,事情圓滿,這樣就行。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Revision 有些問題不知道該怎麼回,可以列出參考文獻,指出 reviewer 錯了嗎?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應該把 mean / SD / 95% CI 都寫上,還是砍掉原本我給的 SD,只保留 mean 跟 95% CI 呢?

$
0
0

 

 

QA60_32

 

 

問:校長好,上次請教你的那篇已經初步被接受,要求 minor revision。審閱者表示,連續變數的 result 必須要用 mean 和 95% CI 表示,我已經給了 mean 跟 SD,表格如果又加上 95% CI,會顯得很複雜,請問校長,我應該把 mean / SD / 95% CI 都寫上,還是砍掉原本我給的 SD,保留 mean 跟 95% CI 呢?

 

答:(蔡依橙)

 

都可以。我個人的話,會寫上 mean / SD / 95% CI,讓審閱者滿意之外,這篇日後如果有人想做統合分析,他就不用自己再換算出 SD。

 

事實上 SD 跟 95% CI 是可以換算的,只是有點複雜。線上有公式,也有網頁計算機可用,連結如下。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應該把 mean / SD / 95% CI 都寫上,還是砍掉原本我給的 SD,只保留 mean 跟 95% CI 呢?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沒有部定資格的教職,對職涯有幫助嗎?我目前是掛兼任助理教授上課,但學校不幫送教育部核定,這樣我還是助理教授嗎?

$
0
0

 

 

QA61_33

 

 

答:(蔡依橙)

 

我們在討論是否有教職,都是看你有沒有教育部長名字的那張證書,也就是所謂的部定教職。

 

如果學校或長輩跟你說,你去上課,也等同於兼任助理教授,這個比較像是口頭約定。或者說白一點,就是請你去幫忙分攤時數上課,做點社會回饋。運氣好的話,負責老師還會分幾百元的鐘點費給你。

 

如果你真的很喜歡跟大學生或研究生互動,在教學中找到意義,那就沒問題。

 

但如果你是考慮到,以後你究竟可不可以說自己是助理教授,很不幸的,不願意幫你教職送審,你拿不到部定證書,就是沒有。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沒有部定資格的教職,對職涯有幫助嗎?我目前是掛兼任助理教授上課,但學校不幫送教育部核定,這樣我還是助理教授嗎?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若把一個研究計畫的資料,分成兩篇投稿,後面投稿的這一篇,需要特別提到前面投稿的那一篇嗎?有要特別注意什麼嗎?

$
0
0

 

 

QA62_34

 

 

問:若把一個研究計畫的資料,分成兩篇投稿,後面投稿的這一篇,需要特別提到前面投稿的那一篇嗎?有要特別注意什麼嗎?

 

答:(蔡依橙)

 

我會建議至少要引用,在研究法中也可以說明資料來自於一個更大的計畫。

 

論述的話,還是照各自的邏輯去寫,盡量不要複製貼上,以免被相似性比對軟體懷疑相似比例過高,甚至被指控自我抄襲 self-plagiarism。

 

切論文是需要有技巧的,如果兩篇太像,而且資料明明可以合成一篇發,會被批評切香腸 salami slicing,兩篇的主軸跟論述最好是不同的。

 

 

例如同一個研究,發兩篇,一篇看 WBC、一篇看 CRP,這其實都是發炎數值,這樣就會被批評。

 

但如果同一個研究,你一篇分析 survival,一篇分析疼痛分數改善,那就可以。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若把一個研究計畫的資料,分成兩篇投稿,後面投稿的這一篇,需要特別提到前面投稿的那一篇嗎?有要特別注意什麼嗎?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蔡宗佑醫師團隊,關於 MMP-1 作為口腔癌預後指標之研究,獲 Cancer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刊登!

$
0
0

 

 

01_CMR_TsaiTY_06

 

 

文章介紹

 

基質金屬蛋白酶(MMP-1),是種與癌症轉移、血管新生、發炎相關的物質,也被發現在口腔癌患者會升高。蔡醫師團隊,對於 MMP-1 能不能作為疾病預後指標很有興趣,於是有此研究。

 

研究收入了 677 位患者,包括 276 位潛在癌症病變(以前稱為癌前病變)OPMD,以及 401 位口腔扁平細胞癌 OSCC 患者。用他們在治療前的 MMP-1 作為指標,去跟患者預後作分析。

 

結果發現,OSCC 患者的 MMP-1 真的比 OPMD 高,在 OSCC 患者中,女性、癌症侵犯深度一公分以上、較高的癌症級別,其 MMP-1 也比較高。高 MMP-1 患者的預後也比較差。

 

作者總結,高 MMP-1,與口腔癌的嚴重程度以及較差預後是有關的。

 

如果我們所在的醫院,某類手術做很多,如果術前的例行臨床抽血檢查完整,日後光是回溯研究,就可能會有很多切入點。對於手術量大的醫學中心,是個蠻好的寫作主題來源。

 

 

恭喜蔡醫師!

 

 

期刊介紹

 

Cancer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創刊於 2009 年,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602,在 Oncology 領域排名為 Q3(154/245) 期刊。

 

 

蔡宗佑醫師與新思惟

 

 

 

臨床研究怎麼起步

 

 

The post [快訊] 蔡宗佑醫師團隊,關於 MMP-1 作為口腔癌預後指標之研究,獲 Cancer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畊仲醫師團隊,關於頸部淋巴廓清時保留頷下腺之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刊登!

$
0
0

 

 

01_IJOMS_chenkc_03

 

 

文章介紹

 

頭頸部癌症手術時,常需做完整的淋巴廓清術,以減少復發機率,但如果廓清時也將唾腺清除,患者之後常會因為嚴重口乾而降低生活品質,陳醫師團隊認為,在頸部廓清時,如果能保留頷下唾液腺,應該能有效減少口乾,施作技巧如果好,癌症復發機會應該也不高。於是,預計用回溯研究,確認這些數字。

 

研究收集了 77 位患者,經頸部廓清術,並保留全部的頷下腺。也與 74 位只保留單側頷下腺的患者做比較。結果發現,局部復發率為 3.8%、頸部復發率為 5.9%,都在可接受範圍,而嚴重口乾患者顯著降低,核醫唾液腺攝影也確認了 42.9% 的患者有正常唾腺功能。

 

整體來說,頭頸部淋巴廓清時,保留頷下唾液腺,是個能有效避免嚴重口乾,復發率也小的治療方法。

 

對於自家的拿手手術,使用主客觀評估方式,回溯統計,確認治療效益,是很好的研究主題。

 

 

恭喜陳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創刊於 1972 年,原名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urgery,於 1986 年改為現名,為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ons 的官方期刊,委由 Elsevier 發行。

 

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986,在 Dentistry, Oral Surgery Medicine 領域為 Q2(40/92) 期刊,在 Surgery 領域為 Q2(76/213) 期刊。

 

 

陳畊仲醫師與新思惟

 

陳醫師的心得一向非常有趣且具個人風格,建議前往一觀。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畊仲醫師團隊,關於頸部淋巴廓清時保留頷下腺之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如何讓臨床老師有動機,用引導的方式好好教住院醫師?

$
0
0

 

 

QA63

 

 

問:校長您好,我在科內負責安排教學,最近對科內主治醫師跟住院醫師的衝突感到疲倦。是這樣的,某主治醫師帶住院醫師,教個幾次學不會,就大聲罵人。主治醫師的教學方法有改進空間,但該上的教學課程也都上了。住院醫師有錯當然可以念,但念到人家沒尊嚴實在也是不好。我的問題是,如何讓臨床老師有動機,使用引導的方式,來好好教住院醫師?

 

答:(蔡依橙)

 

我自己在醫院教學過好一段時間,誠心認為,會用心教的老師,都是在燃燒自己的熱情,是自己有信念才這麼做的。

 

之所以多數主治醫師不喜歡教,是因為他真的沒有動機。我們思考一下這個結構就知道,認真把住院醫師教會了,日後要不是離開,就是升上來跟自己搶業績、搶位子。

 

假設我專長移植後感染好了,我把一個住院醫師教得很好,很大的可能是,不喜歡我的主任,會拉攏這個住院醫師,然後來鬥我,減低我存在的必要性,讓全科成為他能控制的狀態。

 

以上的各種狀態,對我都是傷害:離開的,浪費我時間教;來跟我搶業績跟位置的,簡直養虎為患。

 

會秉持「為這個世界把知識傳遞下去」的信念而認真教學的人有,但絕對不是多數。

 

這種潛在的利益衝突,並不是只有醫院主治醫師跟住院醫師之間有,事實上,如果去思考為什麼很多指導教授不願意把研究生教好、不願意讓研究生早日畢業、不願意讓研究生能獨立,其原因是類似的。

 

你做為負責人,也很難做,我能理解。

 

我建議可以設定清楚的目標,例如是考專科醫師的題目要會,或者基本臨床能力,但對於比較進階的,就真的看主治醫師個人了,我們協調也沒什麼用,因為主治醫師不只沒有動機,把住院醫師教好,對他甚至是有害的。

 

我可能會考慮找幾個比較善良願意教的人作為科內教學骨幹,而不會去要求全科都要一致。難搞的主治醫師,就避開會跟住院醫師衝突、被住院醫師投訴的教學角色,例如上上課就好了。

 

如果科內氣氛要求教學工作必須公平分攤,也行,那就是請總醫師 orientation 的時候,直接私下跟住院醫師說,這個 course 要有心理準備,然後全科也要有心理準備,每年總會炸個幾次,就當作是教學的成本認列,只是這類成本屬於「情緒成本」。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如何讓臨床老師有動機,用引導的方式好好教住院醫師?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如何尋找適當老師,以及怎麼寫信請人指導?

$
0
0

 

 

QA64

 

 

問:校長好,我現在文章寫得差不多了,但實在希望能找有經驗的領域專家當指導者,我記得你有提過一篇文章,如何尋找適當老師,以及怎麼寫信請人指導。我找不到那篇,可否傳給我?

 

答:(蔡依橙)

 

先給你網址。

 

 

日後如果你又忘記,可以這樣去搜尋,「蔡依橙 找老師 寫論文 email」這樣的關鍵字,我的文章會在 Google 第一篇。

 

這串關鍵字的意思,就是「蔡依橙」部落格,寫過一篇怎麼「找老師」、指導「寫論文」,連「email」都有建議的文章。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如何尋找適當老師,以及怎麼寫信請人指導?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