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快訊] 林宏鑫醫師團隊,關於早期大腸癌手術選擇之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orectal Disease 刊登!

$
0
0

 

 

01_IJCD_LinHH_03

 

 

文章介紹

 

檢查發現早期大腸癌時,傳統治療是建議做根除性手術,除了較大範圍的拿下腫瘤,也可以順道清除周邊的淋巴結,以防漏掉可能的早期淋巴轉移。不過因為近年技術的進步,如果患者要求的話,也可能只從內視鏡或肛門做局部切除。

 

但,這些局部切除的患者,真的預後跟根除性手術患者一樣嗎?會不會比較容易復發?又,根除性手術雖然概念上可能較為完整,會不會後續併發症較多呢?這是林醫師與其團隊有興趣的。

 

研究收入了 244 位患者,根據其接受的手術分組,分析後發現,局部切除手術真的比較多復發,但根除性手術也的確在後續併發症上較多。作者認為,在臨床決策上,這兩個手術各有特色,需要根據患者狀況與個人意願做決定。

 

針對臨床上的兩難議題,先做回溯性研究看看趨勢跟現況,是很好的研究主題。可以理解自家醫院的臨床成績,也能提供未來治療同類患者時的實證參考。

 

 

恭喜林醫師!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orectal Disease 是創刊於 1986 年的德國期刊,收錄腸胃病學以及外科學領域的臨床與基礎研究論文,期刊的 2021 年 impact factor 為 2.796,在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領域排名為 Q4(75/93) 期刊,在 Surgery 領域排名為 Q2(90/211) 期刊。

 

 

林宏鑫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林宏鑫醫師團隊,關於早期大腸癌手術選擇之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orectal Diseas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建翰醫師團隊,關於中性球淋巴球比例與減重手術後效果之研究,獲 Frontiers in Surgery 刊登!

$
0
0

 

 

01_FIS_ChenJH_12

 

 

文章介紹

 

減重手術,對人的身體代謝會有全身性的影響,長期肥胖,也可能讓人處於輕微發炎狀態。藉由減重手術,降低了體重後,這些發炎狀況會不會有所改變呢?中性球淋巴球比值,通常被認為是一個亞臨床的發炎指標,在減重手術過後,會不會改變呢?又,術前的中性球淋巴球比值,是否可以作為手術後體重改變的預測因子呢?這是陳醫師團隊想知道的。

 

收入 100 位患者並分析後發現,減重手術後,中性球與淋巴球都會降低,中性球降低尤其多,所以中性球淋巴球比值也會降低。但這個降低主要出現在術後三個月內,三個月到六個月的變化就比較不明顯。術前的中性球淋巴球比值,的確有機會做為手術後三個月降低體重的預測因子。

 

在自己專長的手術領域,用患者的例行臨床資訊做分析,是很好的研究主題。讓我們更理解所服務的患者族群,也更清楚治療的各種影響。

 

 

恭喜陳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Frontiers in surgery 創刊於 2014 年,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568。在 Surgery 分類中為 Q2(99/211) 期刊。

 

 

陳建翰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建翰醫師團隊,關於中性球淋巴球比例與減重手術後效果之研究,獲 Frontiers in Surge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若 peer review 後的文章被拒搞建議轉審,portable peer review 到底好不好?

$
0
0

 

答:(蔡依橙)

 

 

Q36 拷貝

 

 

轉審與 portable peer review 的意思

 

同學這裡問的轉審,以及 portable peer review,意思是,假設我投稿高分的 JAMA 本部期刊,他覺得我的論文有中上水準,但不夠好,過去可能是直接拒絕,但現在因為他們都變成期刊集團,旗下可能有分數比較低的,或者剛成立沒有分數的,他會問你,要不要幫你轉到 JAMA Network Open

 

如果你同意,他從系統內部就可以轉過去,而且下一家期刊的 editor 跟 reviewer 可以看到前面的審閱,以及被退稿的原因。有的期刊還會給你針對上家審閱意見修改的機會。

 

如果你不同意,那就變成一般的退稿,大家不再有關係,你也可以把文章再投稿到其他雜誌社。

 

在考慮要不要接受轉審的時候,有幾個問題要考量的。

 

 

首先考量,你的投稿目的是什麼?轉審期刊 IF 多少?

 

如果你是為了要升等,需要要 IF,那你一定要看看這本轉審過去的雜誌有沒有分數。以剛剛舉的例子,JAMA 是 157.3 分的期刊,JAMA Network Open 則是 13.37。不過,一位校友當初被問的時候,JAMA Network Open 才第一年創辦,當時沒有分數,也缺乏足夠資訊預測,隔年到底會不會有分數,有的話到底會是幾分。

 

如果同學同意轉審,就算被接受,如果到時候沒有 IF,照升等規定這篇還是不能用,即使兩三年後真的有分數,錯過的升等就是錯過了。

 

因為這位校友並不缺升等論文,但他想讓自己的名字多出現在 JAMA 系列期刊,幾年後有 IF,會是多少分,他並不在意,所以就同意內轉,後來也刊出了。

 

 

其次考量,新的目標期刊,是不是要付 APC 刊登費?

 

常見的狀況是,高分的傳統期刊,一年只能收 300 篇,但來稿可能有 30000 篇,這 29700 篇通通退掉好可惜,所以期刊社開始經營 OA 期刊,收 APC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增加一個新的事業體,也跟上學術期刊的 OA 潮流。

 

所以,多數被降轉的建議,幾乎都是轉向要收 APC 的新期刊,而且通常都不會很便宜。你要研究一下,他們家 APC 多少錢?被降轉的話有沒有特別給予優惠?如果要錢,你有沒有經費支應?如果需要自己掏腰包,你可以接受這個價格嗎?

 

來問我的校友們,經過評估後,多數都認為其降轉提議並不理想,要不是期刊沒分數或分數低,要不就是 APC 超貴。上面那個 JAMA JAMA Network Open 的是少數。

 

 

舉一反三:自行 portable review

 

這個是統合分析課程的老師張凱閔醫師啟發我的,我們因為投稿的經驗多,也了解 portable review,是雜誌社想要減輕 reviewer 負擔,也希望稿件留在體系之內,所以偶爾會做些舉一反三的應用。以下舉例用 MDPI,是因為初學者蠻常會用到的,同樣的概念你也可以用在 Lancet 與 JAMA 集團等。

 

假設我今天投稿 MDPI 集團的期刊,我選了一本 7 分的好了,結果被退稿,而期刊社並沒有邀請我降轉。或者他邀請我降轉 1 分期刊,但我覺得我的論文值得更好的,所以拒絕。

 

在往下一本 MDPI 的 6 分期刊邁進時,雖然投稿系統全部都要重來,用全新投稿的方式去上傳,但我們在 cover letter 會老實的說,我們投稿到 7 分的某某 MDPI 期刊過,然後把之前退稿的理由列出來,也一點一點回應並重新修改稿件。

 

這個做法,是要讓 MDPI 的行政人員與他們圈子內的學者,認為我們真的很積極,不只誠實以告,甚至連人家給的建議都已經做了回應。

 

與其他們的行政人員跟編輯,發現我們曾經被更高分的退稿,好像只是例行往下投。不如我們自己先資訊公開,並積極回應。

 

但注意,這方法只適合同一體系內喔,不適合用在不同體系的期刊。你今天被 Lancet 退稿,然後去跟 JAMA 說「我被 Lancet 退稿過,現在來你們這裡,他們說的蠻有道理,希望你們接受喔」,這應該會凶多吉少……。

 

以上,是關於 portable review 的幾個面向。投稿有問題,課後都歡迎到 Office Hour 來問。

 

 

 

最新活動

 

 

The post 問:若 peer review 後的文章被拒搞建議轉審,portable peer review 到底好不好?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若所研究的主題受疫情影響很大(例如:研究兒童近視防治,結果變成線上上課),是否還能繼續做該主題?或是在後續資料分析上該如何調整?

$
0
0

答:(蔡依橙)

 

 

Q37 拷貝

 

 

分兩個部分回答,一個是 IRB,一個是研究本身。

 

如果 IRB 送審通過,開始執行研究後,有大的狀況發生,如你這裡所說的疫情。那麼我建議可以先申請 IRB 計畫展延,用疫情為理由,展延個三五年,並向委員說明,你們認為這個主題還是很重要,值得做,預計等疫情結束後,再陸續收案。

 

這幾年學術上的檢視越來越嚴格,IRB 計畫跟最終發表論文所寫的收案時間不同,是違規而且會被攻擊並懲戒的喔。

 

回到研究本身,我建議在疫情衝擊後,變成線上上課,可以重新規劃新研究。原本做兒童近視防治,孩子的生活是在教室、運動場、補習班與家裡。但線上學習之後,整個生活節奏都不同,研究可以重新思考並設計,這種狀況千載難逢,因為 COVID-19 是人類醫學史上的大事,所有跟這個相關的研究都會有很高的注目度跟引用率。

 

如果你的研究發現,疫情下孩童近視更快,或者疫情下孩子反而不容易近視,拿個疫情前幾年或後幾年當做對照組,就是很有趣的發現,不管在教育界、教養界、眼科界、醫療界、護理界,都會很受注目!

 

當然,全新規劃的研究,就要重新再送 IRB 審查。

 

結論是,在規劃好的研究遇到不可抗力因素衝擊時,可以展延原本的研究,然後規劃全新的研究,把危機變成轉機,把衝擊變成千載難逢的機會,牢牢把握住。

 

 

最新活動

 

 

The post 問:若所研究的主題受疫情影響很大(例如:研究兒童近視防治,結果變成線上上課),是否還能繼續做該主題?或是在後續資料分析上該如何調整?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22 / 10 / 16(日)報名截止

$
0
0

 

 

thanks-01

 

 

非常感謝各位朋友的支持。

 

2022 / 10 / 16(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已報名截止。

 

如果您對我們的各種工作坊和活動有興趣,歡迎追蹤新思惟國際,掌握最新訊息。

 

 

追蹤訂閱

 

 

很感謝各位的肯定,新思惟團隊將繼續努力,提供給您優質有效的學習體驗。

 

若您有其他問題,請來信 innovarad.inc@gmail.com 廖婉君小姐。

 

謝謝。

 

新思惟國際 全體團隊 敬上

2022/10/11 9:00a

 

 

The post 2022 / 10 / 16(日)報名截止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林家如醫師團隊,使用玻尿酸治療間質性膀胱炎之研究,獲 Diagnostics 刊登!

$
0
0

 

 

01_diagnostics_LinCJ_01

 

 

文章介紹

 

間質性膀胱炎,其中一個治療方式為玻尿酸灌注,林醫師與其團隊,很好奇究竟治療之後,在膀胱鏡下的出血點狀況,是否會有改善,於是有此研究。

 

研究收入了約十年共 35 個患者,其中點狀出血改善者有 9 位,差不多者有 20 位,變糟者有 6 位,作者並詳細分析治療時間長短與年齡等因素,提供給未來考慮這種治療的臨床醫師參考。

 

針對疾病的特定治療方式,作回溯收集與統計,能讓更多人認識到其可能效果,如果在文獻上沒有人提過,那就是一個很不錯的臨床研究主題,值得書寫!

 

 

恭喜林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Diagnostics 創刊於 2011 年,是 MDPI(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旗下的 open access 期刊。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992,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為 Q2(60/172) 期刊。

 

MDPI 集團,近年致力於期刊數據透明化,主動公布許多期刊經營數據,如:審閱時間、刊登文章數、文章接受率、文章閱覽量、最多人閱讀的文章等,非常迅速積極。

 

 

 

林家如醫師與新思惟

 

  • 林家如醫師所參加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第十四梯次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林家如醫師團隊,使用玻尿酸治療間質性膀胱炎之研究,獲 Diagnostic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 Valproic Acid 治療躁鬱症之最佳濃度研究,獲 eClinicalMedicine 刊登!

$
0
0

 

 

01_eCM_HsuCW_15

 

 

文章介紹

 

Valproic acid 是治療躁鬱症的常用藥物之一,不過究竟怎樣的濃度才比較有效,副作用又相對少,目前沒有定論。許智維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主題作研究,而他的研究方法很特別,首先是使用目標試驗模擬法,去分析既有的回溯性臨床資料,得到一個類似臨床研究的結果。然後再用這篇結果,與現有的其他研究作統合。

 

使用醫院資料模擬試驗分析,收入了 896 位患者,發現 50-74 ug/ml 與 75-104 ug/ml 都還不錯。再接著統合兩篇研究共 254 位患者後,則發現 50-74 ug/ml 效果依然不錯,但 75 ug/ml 以上的治療效果卻沒有比較好。作者總結,50-74 ug/ml 應該是最理想的劑量。

 

這篇的研究法很特別,如果習慣臺灣研究要求與節奏的研究者,往往會切成兩篇來發,一篇介紹自己的臨床研究,另一篇發表業界第一篇統合。

 

不過,可能因為目前這個領域的研究尚少,統合若只收三篇研究,實在不是很強,而且許醫師一向喜歡嘗試把單篇文章作大作好,並積極使用不同研究法合併在同一篇中,於是這篇採取這樣比較獨特的兩階段分析。

 

第一階段的論文,採用目標試驗模擬法,讓結果更接近隨機對照研究,這已經很特別。而第二階段分析,更是這個領域第一篇統合分析,而且還進一步強化了前面研究的結論。

 

也正因此,本文順利被分數高達 17.033 的知名頂尖期刊接受!

 

 

恭喜許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eClinicalMedicine 創刊於 2018 年,為 The Lancet 期刊家族的 open access 成員,以刊登臨床研究與公衛研究為主。其有個更早成立的姊妹期刊 eBioMedicine,刊登轉譯醫學論文為主,是 2014 年由 Elsevier 創立,接著在 2015 年由 Cell 集團與 The Lancet 集團支持,然後在 2018 年跟新創刊的 eClinicalMedicine 一起併入 The Lancet 期刊家族。

 

2021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7.033,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1(12/172) 期刊。

 

The Lancet 持續分靈的各種期刊,往往直接以 The Lancet 為名,例如 The Lancet Oncology 或 The Lancet NeurologyeClinicalMedicine 完全不以 The Lancet 為名,但在首頁上則明確寫上富爸爸的名字。是個跟過去略有不同的策略。

 

 

eCM_LANCET

 

 

許智維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 Valproic Acid 治療躁鬱症之最佳濃度研究,獲 eClinical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22 / 10 / 16(日)「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傅煦媛博士、盧佑群醫師

$
0
0

 

 

00

 

 

早上才剛安裝 MedCalc,第一次上手,真的在講師助教的協助下,就能完成 SCI 等級的圖表嗎?甚至連困難的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 以及 ROC curve 都能搞定嗎?

 

可以的。

 

這梯次的同學,平均速度快,且上傳的作品都已經有中上程度。以下我們針對細節給些建議,協助同學們往完美邁進,並進一步看看兩位得獎同學的作品。

 

 

那些還能建議的小細節

 

 

01

 

 

這張同學作圖時,工作視窗放太寬了,這樣會使得組間的比較不夠緊湊。XY 軸與文字方塊文字,建議都做粗體。

 

 

02

 

 

文字方塊中,等於的前後要加空格,p 記得做斜體。建議所有文字加粗體,並設定成一樣的大小。

 

 

03

 

 

同學在離群值加上了彩色,建議使用黑色即可。

 

 

04

 

 

文字仍可更大,文字方塊也加上粗體。

 

 

05

 

 

這張 XY 軸的文字大小不錯,不過文字方塊的數字部分不小心加到斜體了。一樣整個文字方塊建議加粗體,等號前後加空格。

 

 

06

 

 

同學可能有個空白的文字方塊,仍有虛線框存在左上角,建議刪除後再抓圖。另外,因為數值是有明顯分界點跟數值的,所以 Youden index 要點出來。

 

 

07

 

 

同樣的,要補上 Youden index,文字方塊四角有小圈,記得去掉再抓圖。

 

 

08 09

 

 

這兩張是套圖,同學其實差一點得獎了,就是這個套圖,兩張的文字大小差距過大,可惜了些。日後如果做套圖時,座標能一致就一致,會好非常多!

 

以下來看看得獎的兩位同學的精彩作品!

 

 

傅煦媛博士

 

 

10

 

 

傅煦媛博士的整套作品,細節都有處理到,套圖彼此之間的一致性相當好!結論也很詳細。

 

 

11

 

 

很不錯的分布圖,這張沒有問題。該空格、粗體、斜體的,都有做到!

 

 

12

 

 

ANOVA 比較也很好,這張的文字大小是最佳模式,因為 X 軸的組間距依然大於字間距,而且幾乎到了極限。可以考慮抄下這個時候的文字大小,例如:15 號,然後同步到其他所有圖片,這樣也是很客觀且穩定的作圖方法。

 

 

13

 

14

 

15

 

 

三張套圖的 XY 軸一模一樣,很厲害,套圖完美呈現。傅博士整套圖唯一可以建議的,就是這三張的文字明顯比其他的圖片大。但因為這三張是套圖,他有做到內部一致,所以問題也不大。

 

 

16

 

17

 

 

ROC 的兩張也很整齊,XY 軸一樣不動,很厲害。

 

 

18

 

 

最後的生存曲線也處理得很好,沒有問題。是很成熟完整的製圖,恭喜傅博士!

 

 

盧佑群醫師

 

 

20

 

 

盧佑群醫師的整套作品,除了細節有注意到之外,整套圖的文字大小更穩定,很不錯。

 

 

21

 

 

點圖分布,沒有問題,文字都有做到一致,該空格、粗體、斜體的,都恰到好處。

 

 

22

 

 

ANOVA 三者比較,文字大小穩定,畫面也穩定。很棒。

 

 

 

23

 

24

 

25

 

 

三張分布圖,XY 軸完全一致,很穩定,厲害。文字大小則和其他圖片類似。

 

 

26

 

27

 

 

ROC 套圖的座標軸可能有稍微動到,差一點點,但肉眼不見得很容易發現,以盧醫師的仔細程度,下次應該就會做成一模一樣了!

 

 

28

 

 

生存曲線很棒,沒有問題。

 

很穩定清晰的一套作品,恭喜盧醫師!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22 / 10 / 16(日)「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傅煦媛博士、盧佑群醫師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22 / 10 / 16(日)課程滿意度與手寫回饋

$
0
0

 

 

01_20221016_radar

 

 

本課程以發表為導向、實戰作核心,提供最佳的助力,無論是資深研究者,或者新進初學者,都能搬開研究路上的大石,突破學術困境。讓各位學術起飛更為順遂,是我們持續努力的目標!

 

感謝各位給籌備團隊的匿名回饋,各項分數都在 4.69 以上,單堂分數最高達到 4.88 分,謝謝大家的肯定。

 

這次報名的同學們,有以下特色:

 

  • 老朋友佔 56%,新朋友佔 44%。無論年輕伙伴或是資深朋友,都能在一天之內,融入新思惟節奏,快速掌握學術研究的關鍵要素,是團隊的工作重心,也是課程設計所考量的要素。
  • 年齡標準差 99,平均年齡 32.94 歲,略低於歷屆平均 33.93,最年輕者為 24 歲。課程專為初學者量身規劃,內容易懂好吸收,無論年齡或資歷深淺,均能輕鬆上手。
  • 至少一篇「第一作者 or 通訊作者」文章的學員佔 59%,是歷屆比例最高。新思惟運用多年的教學經驗,在課程安排上,考量到個別學員的吸收程度、理解能力,並且兼顧傑出夥伴的實戰需求,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來授課。
  • 以醫院服務或訓練的醫師為大宗,主治醫師比例佔 50%,住院醫師比例則為 25%。學習做研究,不限研究資歷,只要開始,永遠不嫌早。很感謝各位選擇「最多校友擁有實際發表成績」的新思惟研究工作坊!
  • 本次的學員組成:護理研究生、生技研究員、見習醫師、住院醫師、主治醫師。新思惟的研究課程,協助諸多校友突破困境登上 PubMed,讓文章擺脫菜鳥味,不斷有論文登 PubMed,甚至還有學員從 author 到 reviewer,再到成為 academic editor從專科重考生,到分院小主管……,各個專業領域如藥師物理治療師大學助理教授等傑出校友,也都陸續傳來佳音,期待課後您也能捎來好消息。

 

 

以下是參加者們的匿名手寫回饋,每一份鼓勵,都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每一條建議,也將出現在我們的檢討會議,研究如何改進。

 

謝謝您,我們會繼續努力!

 

關於內科系的研究課程,歡迎參考我們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從統計內容到講師,都是針對內科領域所打造,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內科論文常用的 5 種統計法,一樣會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投稿期刊選擇策略、研究計畫申請、甚至連寫論文的時間規劃安排,通通都有。

 

 

關於課後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專屬於新思惟工作坊校友的線上 Office Hour,開辦囉!

 

上過研究課程的歡迎來問研究,上過簡報課程的可詢問簡報問題,上過統合分析課程的歡迎提出統合卡關的地方,上過個人品牌的可問個人品牌。生涯發展問題則不限工作坊課程都可以問。

 

 

 

最新活動

 

 

20221016_feedback_01

 

20221016_feedback_02

 

20221016_feedback_03

 

20221016_feedback_04

 

20221016_feedback_05

 

20221016_feedback_06

 

20221016_feedback_07

 

20221016_feedback_08

 

20221016_feedback_09

 

20221016_feedback_10

 

20221016_feedback_11

 

20221016_feedback_12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22 / 10 / 16(日)課程滿意度與手寫回饋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22 / 10 / 16(日)課程照片記錄

$
0
0

 

 

00_FB_innovarad_CLIP_20221016_0367

 

 

在過去受到的教育中,學到的統計是以「理論」為主,而非「實際應用」。我們都看過大量難懂的公式與細節,然後,上完課,對統計只留下懼怕的印象。新思惟的互動實作規劃,透過精準的題目設計,以及隨時等候支援的助教,一步一步陪著您克服統計門檻,親手做出國際期刊水準的統計圖表!

 

場地安排以及課程設計都很適合。由淺到深的把新手碰過的問題都給出淺顯易懂的回答,新手真的缺乏的是系統性的手把手教學及實作,未來的研究路有一盞明燈可以參考,比較不會手足無措。

 

講師是過來人,深知研究初學者所面臨的困境,不外乎是缺乏資源、不懂統計、找不到題目,因此新思惟提供最容易起家的方式,針對新手常見的痛點,量身打造一日工作坊,幫助各位降低起步的阻力。

 

非常充實,含金量非常高的課,因為我是外科系,吳昭慶醫師的舉例跟建議都非常寫實、受用。上完課覺得增加很多信心,也比較知道怎麼起步!

 

工作坊不講高深理論,以發表為導向、從應用切入統計,全以初學者為核心規劃,無論您是否有寫作發表經驗,都能透過一日工作坊,快速掌握學術發表的關鍵要素,在研究路上避開「一犯錯就被退稿」的地雷。尤其從投稿者到審稿者的角度來分析,透過講師內化整理成經驗教學,是絕無僅有的寶貴經驗。

 

感謝新思惟安排了一場不只是零到一,更是從球員到裁判全面性在臨床研究與發表的心路歷程和實務心法。除了能直接上手的統計教學,更重要的是如何克服資源限制造成跨出第一步的心魔。終生受用。

 

新思惟的招牌經典課程《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課程規劃涵蓋文章怎麼寫、稿件如何規劃、當代期刊選擇策略、研究計畫申請、寫不出來的問題診斷;統計則是以符合常態分佈的檢定方法,適合收案量大的。開課至今廣獲好評,協助眾多校友突破研究困境,亦是入門好選擇。

 

上完《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立馬報名《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兩堂課各擅勝場也鮮少重複,偶有重複也是核心概念。不同講師風格不同,但對研究論文發表的見地都令人受用甚多。

 

 

很榮幸我們的課程,能給予同學們實質的幫助,也期待上過課的同學,在未來能順利發表,和我們一起共享榮耀

 

一起來回味,活動當天的精彩時刻。

 

 

最新活動

 

 

CLIP_20221016_0027

 

CLIP_20221016_0034

 

CLIP_20221016_0055

 

CLIP_20221016_0084

 

CLIP_20221016_0118

 

CLIP_20221016_0135

 

CLIP_20221016_0147

 

CLIP_20221016_0208

 

CLIP_20221016_0217

 

CLIP_20221016_0253

 

CLIP_20221016_0263

 

CLIP_20221016_0315

 

CLIP_20221016_0322

 

CLIP_20221016_0349

 

CLIP_20221016_0367

 

CLIP_20221016_0374

 

CLIP_20221016_0375

 

CLIP_20221016_0385

 

CLIP_20221016_0417

 

CLIP_20221016_0429

 

CLIP_20221016_0446

 

CLIP_20221016_0465

 

CLIP_20221016_0505

 

CLIP_20221016_0507

 

CLIP_20221016_0523

 

CLIP_20221016_0526

 

CLIP_20221016_0531

 

CLIP_20221016_0592

 

CLIP_20221016_0597

 

CLIP_20221016_0616

 

CLIP_20221016_0647

 

CLIP_20221016_0657

 

CLIP_20221016_0695

 

CLIP_20221016_0780

 

CLIP_20221016_0787

 

CLIP_20221016_0794

 

CLIP_20221016_0855

 

CLIP_20221016_0923

 

CLIP_20221016_0949

 

CLIP_20221016_0977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22 / 10 / 16(日)課程照片記錄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擁有搜尋、製圖、題目發想的基本能力,寫作的效率也能有所提升。

$
0
0

 

作者:基隆長庚 泌尿科 許靖承 醫師

 

 

01_innovarad_CCHsu_CLIP_20221016_0474

 

 

住院醫師開始,醫院開始有論文壓力了。

 

在兩三年前就有聽說過新思惟的課程,不過當時是 PGY 階段,工作環境沒有太大的論文產出壓力,因此就將這課程放在心中。隨著職級的晉升,在第二年住院醫師階段,發現院方有論文產出的壓力,便燃起了報名這門課程的念頭。

 

醫院有論文壓力,當我在第一年住院醫師摸索期間,許多想法與時間都無法好好地實踐,眼看著期限一天一天逼近,決定要先來上這課程,有了搜尋、製圖、題目發想的基本能力,再來與科內老師討論適合主題,勢必能在進度以及效率上有所提升。

 

 

一天之內,快速掌握寫作與製圖的重點。

 

課程的設計,秉持精簡重點的原則,在最短的時間內,有效率地傳達最重要的撇步,先從審稿者的角度出發,讓我們更快了解遊戲規則,在撰寫投稿時能更投其所好增加自己的勝率,從標題摘要以及圖表來強化文章的優勢,更能夠擊出安打。緊接著針對寫作的順序,以及破除各種迷思來增加寫作信心,並且有指引可循,更能夠抓住核心框架,將研究的重點闡述出來。

 

中午來到了重頭戲統計製圖課程,蔡校長化繁為簡,克服對於視覺化的障礙,藉由實作課程以及助教的協助,在短時間內靠著自己的雙手繪製多種常見的圖表,之後也提供課後的練習與回饋的管道,能夠使我們對於此軟體的熟悉度更上一層。

 

 

課程當下,立刻對於自己未來研究有明確構想。

 

下午來到了如何回覆 revision 的環節,由於目前還沒有投稿 revision 的親身經驗,因此能夠看前輩的回覆技巧與經驗談,對於未來面對到此環節時能夠更有方向。個人最喜歡的主題,是在中小醫院如何善用資源,以及如何提出可行的研究題目,兩位講師分享了題目發想的技巧,以及如何善用癌症登記資料庫等加速個案蒐集的效率,使我對於現階段的困境有不同的啟發。

 

原本我覺得最大的困難是,老師指派了一個題目,但是需要透過隨機分派來收案,在忙碌的住院醫師階段有些難處,經過了這兩堂課的指點,有了很多新的想法,例如先收一些病人來跑數據若有顯著再擴大收案、或是換一個方式採用回溯性研究,使用客觀的資料對於初學者更容易起步,除了比較治療方式,治療適應症,檢查預測方法也都可在外科系的論文中當作題目,對於題目發想的眼界又更好。

 

 

善用工具,就能把價值無限推高!

 

 

02_innovarad_CCHsu_CLIP_20221016_0130

 

 

經過了一整天的課程,就像是被打開了一扇門,很多有趣的題目以及想法可以跟科內的老師討論,而且對於自己的能力也更有信心,在收案完成後該如何製圖,該如何開始著手文體的撰寫,這一門課給了我更明確的方向以及更多工具。

 

在論文研究這條路上,就像是買了一套新器械,雖然價格不便宜,但是有產值,課程教給我們的,便是正資產,它的價值會隨著成果展現,愈來愈高。

 

新思惟幫助我們做到 PR84 以上,讓我們可以順利登上 SCI。

 

 

最新活動

 

 

The post 擁有搜尋、製圖、題目發想的基本能力,寫作的效率也能有所提升。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還好 PGY 就來,晚了可能就錯過收案關鍵了!

$
0
0

 

作者:三軍總醫院 陳政良 醫師

 

 

01_innovarad_JlChen_CLIP_20221016_0197

 

 

「醫院的老師第一次教我們寫論文,就是把資料庫丟給你,剩下的事情我們得自己去摸索。」

 

雖然自己只是剛踏入醫院職場的 PGY,但在課堂上聽見這句話時,深深感到共鳴,這句話彷彿在腦海中不斷迴盪。電腦中,醫院的癌症登記 Excel 檔案,在我的電腦中開了又關。在 PGY 階段可以被老師指定撰寫文章,雖然深感榮幸,卻無從下手。這也是我報名新思惟課程的原因之一。

 

 

從審稿關鍵,反推寫論文重點。

 

 

02_innovarad_JlChen_CLIP_20221016_0975

 

 

課程首先由 JNS editorial board 的吳昭慶醫師開始,強調文章撰寫方式,如何第一眼就被喜歡。

 

在接近零基礎的狀況下聆聽這堂課,原本以為會生澀難解,但老師提出了我們明明每次讀文章都會見,卻視而不見的一些簡單關鍵,包含標題、文章摘要的撰寫以及圖表的配置等,這些每次讀文章都會快速閱覽,並且畫上重點的常見範圍,也是審稿者著重之處。透過老師分析這些架構,讓我們在後續撰寫的過程中較為順暢,除了節省時間,也能知己知彼,提高投稿的成功率。

 

後續吳昭慶老師的課程包含文章審稿後的修改,老師透過簡單的方法,讓審稿者既得到想要的答案,也能獲得充分的尊重,藉此達到收到 revision letter 就是幾乎可以被接受的成就。

 

對身為一個研究尚未起步的 PGY 而言,我想這樣的課程,讓我能完整了解接下來文章經過醫院老師確認後,會開始的流程與可能需要面對的難關,也在可預見難關的狀況下保持信心,知道接下來會面對的關卡與破關方式。

 

吳昭慶老師的最後一堂課是我收穫最多的,透過簡單易懂的方式與圖表,讓研究方法的架構可以清晰的掌握,也讓像我這樣收到老師命令,獲得一份資料庫卻沒有後續的新手研究者,可以開始擘劃對於資料庫要如何分析與建立研究架構。

 

 

善用手邊資源,替自己提高研究效率。

 

 

03_innovarad_JlChen_CLIP_20221016_0280

 

 

在黃志生老師的課程方面,老師完整介紹年輕學術研究者會有的歷程,以及可能所需花費的時間與費用,讓我可以了解到後續在住院醫師階段,兼顧臨床工作、訓練以及研究的方法。

 

老師也讓我體認到,原來有許多資源包含英文修改等工具可以使用,透過專業分工,不僅讓我可以花較少的時間在研究上面,更專注在自己的研究方法與分析判讀,也能讓高階的英文編修專業角度,提供我在研究方面文章的缺失。

 

此外,論文寫作常見的錯誤與避免,則使用非常貼近初階文章撰寫者的語言與方式,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接下來可能踏入的陷阱與避開的方法。

 

 

困難的是統計知識,要應用其實沒那麼難!

 

 

04_innovarad_JlChen_CLIP_20221016_0421

 

 

最後要提到蔡依橙校長的統計教學,這也是工作坊當中最重要的一堂課程,課程中透過簡單而生動的舉例讓我們一步步操作,可以跑出相關的統計數據也做出非常漂亮的圖表。讓目前只有資料庫的研究初學者可以踏入研究的第一步,教學過程中,老師們隨時手把手教學與討論都成為這個課程中非常難能可貴之處。

 

我想,一整天的工作坊其實是環環相扣,特別從臨床研究與發表的流程開始,指導我們未來可能面臨的難關與避開之方法,當然還有成本與其他可以獲得的工具介紹。

 

身為準備開始進行臨床研究與發表的 PGY,我認為在一整天的工作坊之後,不僅提高了對於臨床研究與文章發表的信心,更讓我對於後續醫學生涯在患者收案,以及自己資料庫的統整,都能有完整的規劃與想法。

 

如果較晚獲取這些資訊或經驗,可能會錯過相當多收案的時機以及研究上可貴的案例。能從進入臨床工作階段剛開始,就獲得研究的角度與方法,對於未來在醫院工作階段能有更多元的思考與更健全的心態。感謝新思惟與老師們不吝分享。

 

 

最新活動

 

 

The post 還好 PGY 就來,晚了可能就錯過收案關鍵了!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有 revision 的機會,我相信可以好好把握!

$
0
0

 

作者:雙和醫院 神經外科 李祐萱 醫師

 

 

01_innovarad_yhlee_CLIP_20221016_0200

 

 

耳聞《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課程,很適合外科系同學當作論文起手式,所以一看到開課,就拉了同學來報名。在課堂中三位老師從零開始,手把手循序漸進的講解,包含常見的新手錯誤,寫論文的迷思等。每一個我們新學員心中的疑問,例如如何設計主題跟研究標的、怎麼選題目、怎麼引起 reviewer 的興趣,怎麼寫結論,都非常實用。

 

中午也有機會真正動手去操作軟體,製出看起來十分專業的圖片,加上按部就班一步步修正圖片,讓圖片順眼美化的眉眉角角,都是這門課非常值得參加的亮點。

 

 

重點簡明扼要,非常適合統計新手。

 

以往醫院的論文寫作課大都是照課本按綱領教,統計學也是從算式開始,光理解統計的背後原理就讓人卻步再三,無法前進。

 

然而此門課,利用簡明扼要的提點,告訴新手的大家可以怎麼做。課堂上我們循序漸進利用簡單的統計軟體、輸入數據,就可以跑出「一圖入魂」的專業圖表,十分符合統計新手的我們。

 

 

新思惟提供的課後照顧無微不至

 

蔡校長一再強調要回家練習 5 遍,這次真的老實的練習一次,發現還有很容易忽略的細節,真的要靠反覆練習才能變成肌肉記憶跟自己的養分,把所學最大化。

 

新思惟也提供了一段時間,讓我們在軟體操作後,詢問課後問題。另外,也有一個校友服務 Office Hour,可以讓我們在開始寫論文後,遇到的任何困難,都能透過這個管道解決疑惑,讓學習更完整。

 

 

原來跟 reviewer 應對可以如此輕鬆自在

 

感謝新思惟課程他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我們能夠比較有所本的學習,快速建構起論文的架構,這是閉門造車很難摸索的,其中老師課堂提點的小技巧,也是自己摸索容易忽略的小細節。

 

吳昭慶老師分享投稿後身經百戰的重點整理跟筆記,包含怎麼跟 reviewer 應答往返,這是老師多年的經驗,一般在外面很少有這種課程。老師用幽默風趣的方式,指導論文新手們怎麼禮貌的跟 reviewer 應對,同時又不失自己的立場,十分有趣且印象深刻。也讓我未來收到 revision 時,不再害怕。一整天下來真的收穫良多,非常推薦大家。

 

 

最新活動

 

 

The post 有 revision 的機會,我相信可以好好把握!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原來之前,花費這麼多不必要的時間與精力。

$
0
0

 

作者:雙和醫院 神經外科 盧佑群 醫師

 

 

01_innovarad_YCLu_CLIP_20221016_0923

 

 

會看論文,不代表能寫出論文。

 

隨著升上主治醫師,除了臨床工作上必須更為戰戰兢兢外,伴隨而來的是許多非臨床方面的事務,而教學、研究、服務三個領域,似乎已經變成是主治醫師必須要有的基本配備。

 

在研究這個領域,一直是我較不擅長的部分,尤其是在論文的寫作。過去寫作的經驗,也只停留在寫個案報告 case report 的部分,看到老師學長們能有一篇篇的論文產出,也只能在心裡羨慕。

 

過去,也曾嘗試著從老師的 data bank 整理病人資料、收集 case,希望能找到主題,試著寫寫看。但是,即使有了老師建議的主題,寫作上總是不斷的卡關,從一開始的 abstract 就很難下筆,再到 introduction 就會在一堆文獻裡迷茫著,始終無法前進。

 

剛開始以為自己不夠專心、受到太多干擾,但是即使安排一整段的時間想要專心寫作,也是一卡再卡,尤其在整理 data 想要做統計分析時,更是如無頭蒼蠅般,不知如何是好。

 

 

論文寫作路上,還好有朋友一起相互扶持。

 

過去在網路上常常看到新思惟校友們發表的感想與寫作成績,也在Facebook上追蹤新思惟的粉專,但是一直沒有下定決心要來上課。直到好朋友與好戰友的祐萱拉著我一起報名,才踏出了這第一步。

 

但是心裡還是很徬徨,畢竟自己在醫學統計這塊真的是相當不熟悉,很怕自己在課堂上跟不上老師們的進度。

 

 

原來一直用錯方向寫論文,才會一直撞牆卡關。

 

上課當天一早,在尚未開始課程之前,蔡校長看到大家在準備電腦時,都會親自跟每個學員確認筆電狀況、作業系統、程式下載與否,看是否有需要幫忙的地方。而這一整天三位老師:蔡校長、吳昭慶教授、黃志生醫師一連串的課程,從寫作論文的觀念、期刊投稿審稿的實際狀況、如何在論文寫作避免錯誤增加投稿成功的機會,到如何起步開始寫論文、逐步累積研究資源尋找主題,以及進階的論文 revision 技巧,讓人聽了有許多恍然大悟的感覺。

 

以前覺得好奇怪的是,明明平常論文讀得很多,論文的格式也大多熟悉,但是換成自己要寫就沒有頭緒。經過一天的課程之後,突然豁然開朗,原來是整個寫作的邏輯與順序不對,讓自己陷在了各種路障之中無法前進。

 

聽課之後,再回想之前的努力,才發現原來自己花費了許多不必要的時間與精力在卡關中搏鬥,別說是事倍功半了,簡直是,事好幾倍沒半點功!

 

 

最畏懼的統計,居然也能在兩小時內慢慢理解。

 

在整天的課堂中,本來最擔心的是互動實作數據統計課程,覺得自己對統計沒什麼概念,要怎麼辦?

 

沒想到,跟著校長一步一步的建立邏輯思考,從最基本的資料分類、到統計方法選用,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慢慢練習,也能依樣畫葫蘆地做出各種統計圖表,在實際練習的兩個小時內,居然忘記吃飯、也忘記時間。但僅僅這兩小時,也開始對統計資料慢慢有些概念。而在實作期間,校長與各個老師,都隨時在旁幫忙解析遇到的問題,甚至沒有舉手發問時,老師們也能在路過時,一眼就看出練習時問題所在,稍作提點,即讓人又可前進許多。

 

雖然一整天的課程緊湊,但是內容豐富讓人收穫滿滿,真的學習到許多觀念與想法,課後再反省思考過去論文卡關的原因,與老師上課所提相互配合,慢慢對論文寫作較有概念與信心。希望接下來能一鼓作氣,順利產出 SCI 論文!

 

 

最新活動

 

 

The post 原來之前,花費這麼多不必要的時間與精力。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自己可以獨立寫作,是這時代的生存之道。

$
0
0

 

作者:匿名

 

 

01_innovarad_20221016_10_CLIP_20221016_0780

 

 

先前上過新思惟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累積了一些投稿經驗後,這次來主要是想了解外科體系、非常態分佈研究以及學習文章意見回覆的部分,過程中獲益匪淺,兩個課程相輔相成,先了解論文寫作架構,再了解期刊審稿眉角,自己覺得這樣的上課順序很不錯。

 

 

在畢業的時間壓力下,靠自己最實在。

 

因為目前就讀研究所,深刻感受到指導教授給的研究資源十分有限,會寫文章的老師不見得願意教學。而在以畢業為目標的需求下,等老師看過稿、一改再改,甚至光共同作者的意見就分岐;加上學校對 OA 期刊的歧視,只能投稿傳統期刊需要等待龜速審查的時間,心想一切真的太慢了,可能靠自己還是最實在。

 

所以,最後決定和同樣沒有國際期刊發表經驗的同學合寫、互相幫忙,文章也很幸運的獲得了 major revision 的機會,但面對審稿者的意見回覆也真的是戰戰兢兢,連送出後都很擔憂自己的回覆是否穩妥,因此這次課程意見回覆的部分,是我蠻想學習的一大塊,也非常感謝吳昭慶醫師無私的分享自身投稿及審稿經驗,同時也提供了範本供我們參考。

 

 

透過講師分享,開始有新的文章構想。

 

此外,如何創造畫龍點睛的標題摘要與結論,吳昭慶醫師舉了很多文章的實例,讓我也開始思考目前正在進行中的研究是屬於哪一種,該如何勾勒下一篇文章的樣貌。記得在課程中吳醫師有提及研究雖為小樣本,但若臨床應用上有顯著的重要性也是非常值得投資的,這點我在偏臨床的期刊深有所感。在自己手邊嘗試的期刊,真的可以感受到,以臨床為導向的期刊,在審閱速度上較偏學術為導向的期刊快,也更重視臨床的實際應用性及可行性。

 

互動實作的部分跟我上次版本不同的,在於改成黑白版本,能更為多數期刊接受,提醒自己去注意製圖過程的一些疏失,並重拾一些軟體在之前使用過好用的功能,MedCalc 真的是蠻好上手又能製出美美圖的統計軟體!

 

 

給與我一樣,初起步的研究初學者一些建議。

 

其實我是覺得菜鳥不管身處城鄉,都是在缺乏資源的沙漠,有時候自己做研究都會一直懷疑自己,這真的是我未來想要走的路嗎?我常常笑笑跟別人說,做研究是要有錢、有閒(時間)、有資源、有人脈,也曾聽過有國外博班畢業又回臨床的醫師直接說:學術不能當飯吃啊!

 

臨床、學術相輔相成很重要,合作夥伴也非常的重要,但現階段的我,只能勉勵自己把基礎打好,建立自己的人脈及資料庫,希望慢慢的就能水到渠成了!

 

我很同意做研究的目的在於促進醫學進步,相信每位學者、醫者在學術與臨床的付出,都是能創造社會整體更大的價值!

 

最後很謝謝新思惟一整天的課程安排以及貼心的服務,很有充電的感覺,繼續加油出發!Office Hour 對於新手是很不錯的服務,有需要我也要來試用看看!

 

 

最新活動

 

 

The post 自己可以獨立寫作,是這時代的生存之道。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有人帶著 26 篇論文申請骨科,寫論文已經是升遷一部分了。

$
0
0

 

作者:匿名

 

 

01_innovarad_20221016_14_CLIP_20221016_0875

 

 

這是我第二次上新思惟的課程,之所以這麼快就決定接著上新思惟的第二堂課程就是希望把無母數統計分析的部分也一次學習清楚。(上一次是參加《醫學論文寫作工作坊》)新思惟的課程總是能讓我驚艷,一次又一次道破論文新手所會面對到的問題,以及該如何去面對和解決,而這次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了解 revision 回覆到底該如何修改。

 

新思惟的課程把做研究、寫論文這件事情,用一個有系統的方式,從頭到尾跟我們說一次該如何做,在哪邊可能是我們常見會遇到的問題。不講深奧的原理,只讓我們知道什麼時候該跑什麼統計、圖表如何美化、稿件如何排版才好看容易被審稿者接受。

 

 

沒資源、沒背景,所以我抓住新思惟提升自己。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年代,前幾天我看到有中國醫的住院醫師發限時動態,才知道今年竟然有人帶著 26 篇論文去申請骨科,既然寫論文已經成為趨勢,而台灣醫學生的潛力也絕對不能輕忽,唯有好好充實自己才有機會脫穎而出。

 

我的父母不但不是醫生,家裡也沒有認識任何醫生親戚、朋友,一路上我都是這樣辛苦的摸索著,有時候真的很羨慕那些擁有很多資源的人,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還好在這個年代有新思惟相伴,讓許多真的手邊沒有相關資源,不知道論文如何起步的新手,可以從正確的位置開始起跑,直直的跑不走彎路!

 

 

用過 MedCalc,就真的回不去 SPSS 了。

 

新思惟的課程指定使用 MedCalc 這個軟體,我覺得在親身使用過 SPSS 後,更能體會 MedCalc 的方便與強大之處。上課內容老師們各個精心設計過,只講我們必須知道的重點,讓我們很好理解吸收,讓我們真的用自己的電腦跑出統計圖表。

 

統計對我來說,一直是很害怕的罩門,覺得自己統計學的很差,幾乎是什麼都不了解,但是新思惟直接用「最最最簡單」的方式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該跑什麼統計,讓我們學會 MedCalc 這個統計軟體。除了統計軟體操做,該如何美化、排版也都一次教我們。

 

下午的課程,老師也是以自身收到需要 revision 的信件來做舉例,讓我們實際看看好的 revision 該怎麼寫、格式怎麼呈現會讓 reviewer 看起來最舒服,這些都是我們根本不知道需要去重視的小細節,也不會有人來教我們,能這樣立即吸收老師多年來投稿的經驗,內化成自己在寫這些回覆時注意的事項,真的很實用。

 

從今之後,不再害怕面對審稿者丟來的各種建議!

 

 

面對機會,我可以大聲說,我準備好了!

 

進修自己的花費真的不低,但是每上一次課都覺得自己在起步上,比同儕快上許多,也堅信認為這絕對是一個正確的投資,用錢買自己的時間和能力,盡早將自己準備好,為的就是在機會來的時候,隨時都可以抓住、貢獻自己。未來還有機會的話還想參加新思惟的各種工作坊,一次將統合分析相關的能力和論文發表方法一次學習到位。

 

非常謝謝三位老師今天的指導,也希望自己在不遠的未來,可以利用今日上課所學將手邊的論文成功發表!

 

 

最新活動

 

 

The post 有人帶著 26 篇論文申請骨科,寫論文已經是升遷一部分了。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王韶靖醫師團隊,關於第三期子宮內膜癌使用不同術後治療之預後差異研究,獲 Frontiers in Oncology 刊登!

$
0
0

 

 

01_FIO_WangSJ_01

 

 

文章介紹

 

對於第三期子宮內膜癌患者,手術之後傳統上是搭配化學治療,以求更好的預後。但最近開始有人認為,或許手術後,先打化療,加上放射治療,然後再化療,也就是所謂的三明治治療,或許會更好。王醫師團隊,預計回溯研究過去的患者,看看究竟是單純化療比較好,還是三明治治療會比較好。

 

研究回顧了 14 年共 80 位第三期子宮內膜癌患者,手術後 27 人只打化療,39 人則以三明治療法治療。分析後發現,三明治療法的預後比較好,不過也有較高的機率產生造血方面的併發症,不過這些併發症是可接受也可處理的。

 

雖然說回溯研究有其先天限制,但對於不是那麼常見的疾病,回溯研究依然能提供很珍貴的價值。只要能清楚說明當初是怎麼決定治療方向的,以及確認兩組患者的基本狀態大致相同,還是可以寫,也有機會登在不錯的雜誌。

 

 

恭喜王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Frontiers in Oncology 創刊於 2007 年,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5.738,在 Oncology 領域為 Q2(78/245) 期刊。

 

 

王韶靖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王韶靖醫師團隊,關於第三期子宮內膜癌使用不同術後治療之預後差異研究,獲 Frontiers in Onc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林錞語醫師團隊,關於黴菌相關之氣喘,其臨床表現和預後研究,獲 Microbiological Research 刊登!

$
0
0

 

 

01_MR_LinCY_08

 

 

文章介紹

 

部分氣喘的患者,可能源自於對黴菌過敏,或者甚至在呼吸道中真的能夠分離出黴菌。對於這類氣喘患者,其臨床表現與預後如何,是林醫師團隊有興趣想知道的。

 

研究收入了 30754 位氣喘患者,其中有 694 位做過痰液黴菌檢測,根據是否有黴菌過敏,以及是否能分離出黴菌,分成四組,分析其臨床表現與預後。其中,同時有黴菌過敏且能分離出黴菌者,住院比例較高。在接受 GINA step 4-5 治療的患者中,這類患者也有比較高的機會呼吸衰竭。

 

作者總結,即使在各種不同氣喘嚴重程度的患者身上都能找到黴菌過敏或分離出黴菌,不過其臨床意義,在比較嚴重的氣喘患者身上,意義更為顯著。

 

這是個蠻好的例子,說明感染領域的特殊研究形式。

 

首先,因為感染要面對的是現在的問題,而且盛行率、抗藥性、臨床症狀變化等,都是隨時在改變的。所以感染科對於描述性統計,並不會像其他的科別一樣那麼不友善。

 

其次,本文看似沒有對照組,但因為作者根據其檢驗結果把病人分組,也根據疾病嚴重程度分組,所以看出了黴菌在氣喘較為嚴重的患者,其臨床意義更明顯。這是很好的示範,說明沒有對照組的時候,我們可以怎麼分組作研究,並找出意義。

 

 

恭喜林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Microbiological Research 創刊於 1982 年,前身為 Zentralblatt für Mikrobiologie,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5.07,在 Microbiology 領域排名為 Q2(50/137) 期刊。

 

 

林錞語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林錞語醫師團隊,關於黴菌相關之氣喘,其臨床表現和預後研究,獲 Microbiological Research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施恩潔醫師團隊,關於血容比與視網膜動脈阻塞之相關性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JCM_ShihEJ_04

 

 

文章介紹

 

視網膜動脈阻塞,可能造成視力減退甚至失明,常與血液中飄來的栓塞有關,而栓塞則可能與較高的血容比有關,文獻上也有類似報告。施醫師團隊,預計使用自家醫院的資料,以及文獻回顧,進一步探討這個主題。

 

研究回顧十年,收入了 82 位視網膜動脈栓塞患者,並以 4 倍比例,組建了在年齡性別疾病等領域可匹配的對照組,確認血容比在 40% 以上時,是與視網膜栓塞有關的。

 

作者群並進一步回顧了文獻,並用森林圖總結了現有資料中,血容比與視網膜動脈阻塞發生率的關係,也發現血容比 40% 以上、65 歲以上、六個共病症以上,與視網膜動脈阻塞有關。

 

這篇使用自家臨床資料分析,再加上文獻的回顧以加強說服力。其中文獻回顧部分,由於次族群多,收入族群有所重複,無法施作標準的統合分析,所以退一步自稱為 narrative review,但依然提供詳細的視覺化整理。是屬於結合兩種研究方式的寫法。

 

 

恭喜施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JCM)是創刊於 2012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出版商為瑞士的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JCM 於 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964。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類,為 Q2(54/172) 期刊。

 

 

施恩潔醫師與新思惟

 

 

 

論文寫作

 

 

The post [快訊] 施恩潔醫師團隊,關於血容比與視網膜動脈阻塞之相關性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施恩潔醫師團隊,關於兒童眼窩蜂窩性組織炎的抗生素選擇研究,獲 Antibiotics 刊登!

$
0
0

 

 

01_antibiotics_ShihEJ_05

 

 

文章介紹

 

兒童的眼窩蜂窩性組織炎,因為可能影響到眼球並造成嚴重的後遺症,在治療上必須積極迅速有效,但在培養還沒出來之前,必須根據統計與經驗,選擇抗生素先治療。施醫師團隊,有興趣針對這個主題做回顧,看看 20 年來的時代變遷,以及菌種變化。

 

回溯後發現,蟲咬或動物咬傷逐漸增加,但鼻竇炎造成的眼窩蜂窩性組織炎則在減少。最常見的細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而 MRSA 則逐漸增加,幸運的是,vancomycin 對 MRSA 相當有效。

 

抗生素領域的統計,是醫學研究中的特色,在這個領域,單純的描述統計,即使沒有對照組,也是很有可能被刊登的。這是因為治療嚴重感染時,在還沒有任何培養結果,就必須先猜菌種並治療,所以,今日狀況、時代變遷等資訊,都是很有意義且有實用價值的。

 

而研究者所歸納的統計,能夠對多大的潛在社群產生意義,則會決定被接受的機率,以及期刊等級。

 

 

恭喜施醫師!

 

 

期刊介紹

 

Antibiotics 是 MDPI 集團創刊於 2012 年的 open access 期刊,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5.222,在 Pharmacology & Pharmacy 領域排名為 Q1(68/279) 期刊,在 Infectious Diseases 領域排名為 Q2(39/95) 期刊。

 

 

施恩潔醫師與新思惟

 

 

 

論文寫作

 

 

The post [快訊] 施恩潔醫師團隊,關於兒童眼窩蜂窩性組織炎的抗生素選擇研究,獲 Antibiotic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