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對成人肱骨骨折固定法之研究,獲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刊登!

$
0
0

 

 

01_JOT_MaHH_18

 

 

文章介紹

 

肱骨骨折時,有兩種固定法,一個是從外面打有限接觸動態加壓骨板 LC-DCP,一個則是以彈性髓內釘為主的治療 DCR-ESIN。究竟哪一種比較好呢?這是馬醫師團隊有興趣想知道的。

 

研究回顧了 63 位患者,其中 DCR-ESIN 有 59 位,結果發現,DCR-ESIN 的手術時間較短、手術失血較少、癒合較快、一年時功能較好。作者認為,DCR-ESIN 是個不錯的手術,蠻適合用來治療肱骨骨折的患者。

 

對於不同的手術治療相同的疾病,可以使用回溯性研究做個簡單的比較,即使可能會有 selection bias 的問題,但如果仔細陳述,並加以討論,被接受的機會依然不小。因為大家都知道,硬是要在臨床上做隨機分派,對於以治療患者為主的醫院來說,有實務上的困難。這也是外科系研究的特色之一。

 

 

恭喜馬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創刊於 2000 年,2021 年 impact factor 為 4.239,在 Orthopedics 領域排名為 Q1(16/86) 期刊。

 

 

馬瑄孝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對成人肱骨骨折固定法之研究,獲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詹雅婷醫師團隊,關於診斷第四 A 型黏多醣症合併胸椎異常之研究,獲 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刊登!

$
0
0

 

 

01_OJRD_JanYT_03

 

 

文章介紹

 

黏多醣症是個系統性疾病,可能影響脊椎發育,造成各種神經症狀。詹醫師與其團隊,想回顧看看黏多醣症 4A 型,對胸椎的影響與影像表現。

 

研究收入 2010 到 2020 年的資料,共有 12 位患者,經分類,其後凸畸形(駝背)有兩種,一種是頂點在 T2,一種則是頂點在 T5。文中並詳細描述了各種椎體形狀變化。

 

罕見疾病因為少見,相關的研究往往不多,如果發現自己的醫院在某些罕見疾病案例收集得比較多些,可以從其臨床資訊中,去歸納整理,為疾病的全貌做更好的描述。讓世界更認識這個疾病,也同時增進團隊的發表量。

 

 

恭喜詹醫師!

 

 

期刊介紹

 

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創刊於 2006 年,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307,在 Genetics & Heredity 領域為 Q2(61/175) 期刊,在 Medicine, Research & Experimental 領域為 Q2(68/139) 期刊。

 

 

詹雅婷醫師與新思惟

 

 

 

醫學論文 / 臨床研究

 

 

The post [快訊] 詹雅婷醫師團隊,關於診斷第四 A 型黏多醣症合併胸椎異常之研究,獲 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薛孟倫博士團隊,關於臺灣中老年人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自覺程度研究,獲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刊登!

$
0
0

 

 

01_FIP_HsuehML_01

 

 

文章介紹

 

睡眠呼吸中止症,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是個潛在的健康負面因素。對於逐漸人口老化的臺灣,尤其重要。薛博士團隊,針對這群人設計了電子問卷,想了解白天嗜睡、睡眠品質、注意力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狀之間的關係。分析後發現,睡眠呼吸症狀,與白天嗜睡有正相關、與睡眠品質有負相關,詳細的彼此關聯在文中也有詳細介紹。

 

作者也希望,這樣的問卷有助於提高中老年人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狀的自覺,並尋求醫療協助。

 

 

恭喜薛博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是創刊於 2010 年的 open access、全電子版期刊,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5.435,在 Psychiatry 領域排名為 Q2(38/142) 期刊。

 

Frontiers 系列期刊,是以神經科學領域起家的,有 impact factor 的期刊,且為神經精神領域的,品質很不錯。

 

 

薛孟倫博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薛孟倫博士團隊,關於臺灣中老年人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自覺程度研究,獲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如何找到寫論文的動力?

$
0
0

 

 

CLIP_20220417_0934

 

 

答:(黃志生)

 

跟寫論文比起來,我想大多數的醫師應該還是對臨床比較有興趣的。這也是我們鼓勵大家寫臨床論文的原因之一,把論文寫作跟自己的臨床工作結合(而不是去念一個不怎麼感興趣的研究所)。

 

臨床研究,不只是寫論文,同時也在檢視自己過去臨床執業的表現。如果能把自己治療病人的經驗,系統的寫成論文發表,這表示不只學術獲得肯定、我們的臨床表現也同樣獲得同儕肯定,進而獲得雙倍的成就感。

 

寫論文的動機,有人是為了自我實現、有人是為了證明自己、有人是真正樂在其中,但更多的人是迫於無奈、環境使然(專科考試、升等壓力、同儕壓力、醫院評鑑等等)。並非人人充滿正能量,很多時候,其實是負面動機(不想輸給別人、被醫院逼著寫)把我們的潛力激發出來,而且有時候效果還會比正能量好。

 

退一萬步來說,即使真的完全提不起勁寫論文(但又必須寫,就跟病例一樣),那最起碼,我們可以用一套更有系統、更有效率的方法來寫作,盡量縮短痛苦的時間。

 

 

最新課程

 

 

The post 問:如何找到寫論文的動力?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如何選擇適當的期刊,投其所好,一擊必中?

$
0
0

 

答:(吳昭慶)

 

 

QA26 拷貝

 

 

每篇研究論文都有最適合發表的期刊,這有點像參加運動比賽,當然我們都想要得到最高殿堂的肯定,但每個不同等級的選手,都應該選擇參加適合自己水準的競賽,先在最適當的舞台展現自己的優點,再一步一步往上爬。

 

最厲害的職業棒球選手,參加最高等級的大聯盟比賽(知名權威期刊);稍弱或受過傷的,則在美國小聯盟找機會(像王建民奮鬥的故事);再不然就去打日本職棒(IF 略低);還有中華職棒(國內期刊有 IF)、業餘棒球(國內期刊無 IF)、青棒、少棒、社區球隊等等。(天縱英明如陳偉殷,也是從日本職棒開始,而不是一開始就挑戰大聯盟啊!)

 

越級比賽當然難度倍增,反之若肯降級參賽、屈就身分,自然可以大殺四方無敵手(像陳金鋒當年在大小聯盟間浮沉後,毅然回鍋中華職棒,成為打擊王與全壘打王),所以若想增加接受率、縮短被接受時間,衡量自己的水準與賽事的強度,也就不難推測了。

 

其實臨床醫學期刊的世界也在 M 型化,同領域的熱門期刊就是那幾本、通常 impact factor 也不會太低(至少也有 2、3 分以上),能登上這幾本的,都是相當頂尖出眾的論文。其他必定還會有一些後線的期刊,分數很低甚至無 impact factor,相對來說,要刊出也不是太困難。建議認真讀幾篇這兩類期刊的文章,必定高下立判,也會對自己應參加哪一等級的賽事更加有概念。

 

 

最新活動

 

 

The post 問:如何選擇適當的期刊,投其所好,一擊必中?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想了解 reviewer 在審閱論文時著重的重點,與如何跟 reviewer 互動?

$
0
0

 

答:(吳昭慶)

 

 

QA27 拷貝

 

 

修改回應(revision)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被期刊接受(acceptance),然後獲得刊登付梓(publication)。接受與否的最終決定權落在主編或編輯,但應該會參考審查委員的意見。既然主編、編輯與審查委員有後續決定權,那我們還是應該盡可能滿足其要求,所以其最高指導原則就是:符合其要求、在合理範圍內做最大的修正。

 

期刊的主編、編輯、審查委員,就相當於棒球比賽的主審、壘審、線審等,當然他們也同樣必須遵守規則,也有電視慢動作重播,可以事後檢視其判決是否合宜,但是在比賽當下我們身為棒球選手,只能按照裁判的遊戲規則玩,尤其對主審裁判的好球、壞球判斷是無法挑戰質疑的(他要拉弓三振,你也只能摸摸鼻子)。

 

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回應修改後,對於我們的修正論文以及回覆意見的審查過程,其實不若棒球比賽公開(沒有電視轉播,其實是密室協商),當編輯或審查委員對我們的回應修改不滿意時,他可以不必跟你討論就拒絕你,所以請務必小心。因此筆者建議,所有問題都應該一一予以回應。

 

唯當審查者之間有不同意見時,可以有所取捨,但必須提供合適的理由,最好引經據典,讓跟我們持不同意見者也難以反駁為佳,真的無法依其評論修正時,也務必要委婉說明理由。理直氣要和,畢竟,生殺大權掌握在人家手裡啊!而關於 revision 的許多細節心法,工作坊當天有一整堂課詳細描述,歡迎再提出討論。

 

 

最新活動

 

 

The post 問:想了解 reviewer 在審閱論文時著重的重點,與如何跟 reviewer 互動?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Cover letter 之寫法,重要與否?

$
0
0

 

答:(吳昭慶)

 

 

QA28 拷貝

 

 

Cover letter 代表一種禮貌與負責任的態度,通常必須針對該雜誌社主編(editor-in-chief)說明本研究論文主題(title),強調此為原創論文,尚未在其他媒體發表過。

 

倘若在某會議口頭發表過則應該要闡明,有些雜誌社會要求作者加上一小段文字,說明該研究的背景、研究方法等(類似濃縮版的 introduction 或 abstract),最後請通訊作者簽名負責。

 

一般建議使用您的研究機構的信紙,因為這封信代表一種慎重、負責的態度。雖然一篇很差的論文,不會因為 cover letter 寫得好而被接受,但是一篇很好的論文,可會因為 cover letter 闕如,而沒有得到公平的審查,畢竟,reviewer / editor 也喜歡被以禮相待。

 

 

最新活動

 

 

The post 問:Cover letter 之寫法,重要與否?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怎麼的標題和摘要,可以讓審查者感到值得刊登?

$
0
0

 

答:(吳昭慶)

 

 

QA29 拷貝

 

 

標題的設定,應該要盡量清楚傳達我們的研究目標,若能兼備以下三個要素尤佳:

 

  • 引人入勝,設法讓讀者看完標題後,更想讀內容。但這很籠統,有時是直接破題,有時又要留有些許模糊,有時則是配合當代熱門主題加以發揮,就像報紙頭版的標題一樣(唯科學寫作必須實事求是,不可吹牛),真的要十分引人入勝,並不是非常容易,往往還需要一點創意。但最基本的要求,至少必須讓讀者看完標題後,會發自內心覺得「這個研究有些意思」。
  • 使用精確且易搜尋的關鍵字,並且是在 peer-group 同儕中最常使用的專有名詞。至少要讓 reviewer 看用字就知道你是該領域的專家,尤其若能使用正確常用的關鍵字,可使這篇文章日後在學術搜尋引擎中的可搜尋度(能見度)也會比較高。
  • 精準傳遞。科學論文重點就在傳達資訊,標題非常重要,尤其對於描述實驗方法及結論的文字請務必精確。

 

以上三原則,可以用下列這篇文章的標題做一分析範例,筆者刊登於神經外科權威期刊(AANS 官方期刊)之標題為例:Chang PY, Yen YS, Wu JC,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atlantoaxial fixation after odontoidectomy. J Neurosurg Spine. 2015 Oct 13:1-9.

 

其中 atlantoaxial fixation、odontoidectomy 為關鍵字,標題精簡,但清楚的表明本文將論述 atlantoaxial fixation 這個手術的重要性,讓人看完標題,還會覺得很好奇到底重要在哪兒,以達到「引人入勝」之效果。

 

每家雜誌社對摘要的字數限制、格式都略有差異,請務必遵守,審查者絕對會仔細審閱摘要。大原則是要力求精簡,但包含所有該研究的特點,特殊的研究方法、簡明扼要的結果數據,並清楚準確說明該實驗給讀者的訊息(結論),這是所有讀者與審查者都會仔細看的文字。

 

 

最新活動

 

 

The post 問:怎麼的標題和摘要,可以讓審查者感到值得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如何有效的做 literature review、資料比較及 discussion?如何精準快速搜尋有用文獻?引用文章的原則和數量如何拿捏?

$
0
0

 

答:(吳昭慶)

 

 

QA30

 

 

建議引用該領域的知名文獻,通常審查者對於該領域的知名作者都很熟悉(甚至就是其中之一),正確引用出這些論文其實也就暗示審查者:我對這個領域非常專精。(所以我做的研究對這個領域非常有價值喔!)

 

反之,若引用一堆無關痛癢的小論文,而錯失該領域最重要的文獻,那也就在暗示審查者:我只是個初入門的研究者、我搞不太清楚該領域的重要論述有哪些?(意指:我的論文不怎麼樣,應該退稿。)

 

建議使用 Google Scholar 或 Web of Science 等資料庫搜尋,並利用進階搜尋條件,配合適切的關鍵字,很容易找出該領域最多人引用、最新、或是發表最早的研究論文,也建議固定閱讀一兩本自己領域的權威雜誌。

 

以神經外科為例,我選擇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以及 Neurosurgery,一方面熟悉該期刊的格式,日後投稿方便,同時也熟悉自己有興趣的次專科或相關領域的權威作者,搜尋主題時也可以加入作者當篩選條件之一。

 

數量則視各期刊限制,若無特別規定,則臨床醫學研究論文通常引用的 reference 文章數量約介於 30-50 篇,除非是 meta-analysis 或是 review article 可能數量明顯增加。

 

重要的原則如下:引用文獻務必精確,但絕對不要照抄。

 

換句話說,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解讀來敘述他人的數據和結論,但不應該張冠李戴,更不宜曲解或過分誇大他人的論文,許多雜誌社對於引用論文的正確性也會加以審查,這是基本 editorial office 審查,如果連這些引用都抄襲、錯誤、誇飾,恐怕連 reviewer 審查都到不了就被拒絕。

 

 

最新活動

 

 

The post 問:如何有效的做 literature review、資料比較及 discussion?如何精準快速搜尋有用文獻?引用文章的原則和數量如何拿捏?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被 reject 之後,相同題目大幅度改稿後重投還有機會嗎?或是直接換個期刊投會比較省時?

$
0
0

 

答:(黃志生)

 

 

QA31 拷貝

 

 

可能性極低。文章被直接 reject 的原因有很多,研究方法出問題、樣本數不夠、題目不符合雜誌受眾等等,但共通點都是「對你的文章沒興趣」。如果編輯對您的文章有興趣(願意給你機會),通常會用以下的方式回覆。

 

  • Accept without revision:千年一遇。如果您收到這種回覆,表示您已經是這個領域的大師(或者是遇到詐騙集團了),恭喜!
  • Minor revision:這是最常見的回覆信(不算 reject 的話)。只要好好回覆 reviewer 的疑問,幾乎等於被接受。
  • Major revision:如果編輯真的希望您大幅修改,也會直接跟您說。反之,如果是直接 reject,幾乎無法改變結果(跟告白被拒一樣)。
  • Transfer:建議轉投雜誌社旗下的子期刊(通常分數比較低、或者還沒有分數,要注意看一下),或者改用其他格式投稿(像 letter to the editor)。

 

但是,大幅修改文章、重新投稿審稿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而投稿也是有黃金賞味期的。如果因為持續跟同一家雜誌社糾纏,讓題目被搶先發表,反而得不償失。除非有特別原因(非○不投),否則直接轉投另一個期刊通常是比較好的方法。

 

 

最新活動

 

 

The post 問:被 reject 之後,相同題目大幅度改稿後重投還有機會嗎?或是直接換個期刊投會比較省時?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母語非英文,怎麼寫才不會被外國 editor 或 reviewer 嫌棄英文差,文法怪?

$
0
0

 

答:(吳昭慶)

 

 

QA32 拷貝

 

 

科學論文使用國際通用的英文當文字工具,但這不是莎士比亞文學創作比賽,所以「文筆絕對不是關鍵,科學論文首重邏輯思考的傳達」。

 

但畢竟我們都非英文母語的作者,若覺得英文思考速度較慢,則建議先從中文思考,甚至可以考慮使用中文書寫,確立欲傳達的思考意念正確、邏輯清晰,然後再把語言轉換成英文,這樣讀者才能追隨作者的思緒,才能將作者的意念有效率的傳遞。

 

我非常反對以拼湊多篇他人論文的方式書寫,可能導致語氣不連貫、思緒打結、缺乏整體一致性,反而難以閱讀。對我而言,英修「一定要」,畢竟英文不是我們的母語,但也絕不能期望協助英修的人員,幫我們把論文改成曠世巨作,英修的目的,只是消除文法錯誤,真正的關鍵還是清楚的描述研究本身。反而我不希望英修的專業編輯者更動太多文字,以免失去原本的語氣與邏輯。

 

通常還是建議先多方嘗試,再挑選適合自己的合作夥伴,因為每位作者與每位修改者的風格也迥異,價格高未必就適合。其實科學論文不用詞藻華麗,而是要求邏輯清晰,自己寫作最能掌握語氣、語意,窒礙難行時不妨多著重於整體研究的思考流程。真正好的論文應該是文字精簡洗鍊,研究和實驗的本質,才是決定文章刊登的關鍵,文筆只是包裝而已。

 

 

最新活動

 

 

The post 問:母語非英文,怎麼寫才不會被外國 editor 或 reviewer 嫌棄英文差,文法怪?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如何將繁雜 data 整合成 table 和 figure?要用什麼樣的圖表來呈現臨床 data 才是最好的?

$
0
0

 

答:(蔡依橙)

 

 

QA33 拷貝

 

 

首先,有關圖表的選擇,一句話總結:「Table 重資料,figure 重結論。」

 

Table 重視的是大量資料、完整呈現,但對於強調結論較弱(頂多用 p 值與小星星強調)。所以,demographic data、case summary,就應該使用 table,讓 reviewers 與 readers 能在您精心呈現的 table 中,仔細觀察各種資料的交互細節。

 

Figure 重視的是「一圖入魂」,醫學影像就該一眼看清問題在哪,數據圖就該一眼知道趨勢是啥。課程中,也歡迎您用互動實作時間,或下課休息時間,帶著您實際遇到的困難,前來討論。我的經驗是,的確偶爾有模糊地帶,但其實不多。多數的資料,都有其最適合的呈現方式。

 

互動實作時間,我們將實際帶各位,從原始數據,到統計分析,到數據圖呈現。請放心,一步一步跟著做,您會看到製作「連 reviewer 也愛不釋手的漂亮圖表」的訣竅!

 

 

最新活動

 

 

The post 問:如何將繁雜 data 整合成 table 和 figure?要用什麼樣的圖表來呈現臨床 data 才是最好的?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找不到有類似實驗設計的 paper,這樣討論的部分該寫什麼呢?

$
0
0

 

答:(蔡依橙)

 

 

QA34 拷貝

 

 

這個題目看起來就是很適合現場討論的題目,直接問一下幾個關鍵,就會很清楚了。

 

所有的研究,一定都有類似的研究可以放在 discussion 裡頭做討論,只是那個「類似」在哪裡。

 

就以綠膿桿菌抗藥性來說好了,如果你的實驗設計方法,真的是石破天驚,是由你的團隊自己設計出來,那麼你可以橫向比較,其他研究綠膿桿菌抗藥性的團隊,他們用什麼方法,得到的結論跟你的差異。

 

如果你研究的細菌,是新的細菌,也因為這個新細菌的特性,必須使用全新的研究法,那麼我們也可以跟這個全新細菌過去的其他論文做比較,例如以前已經有人發現抗藥性,但沒有提出數據與研究法,那我們就說明自己的論文是根據這個基礎繼續研究。

 

像是我的團隊,是全世界第一個統計,使用多切面電腦斷層,評估人工瓣膜疾病的準確度。討論的地方,可以跟使用超音波評估人工瓣膜疾病的論文,或者多切面電腦斷層評估人工瓣膜的個案報告等,做相對應的比較。

 

使用以上的方法思考,應該能很快找出適合的討論方向。

 

 

最新活動

 

 

The post 問:找不到有類似實驗設計的 paper,這樣討論的部分該寫什麼呢?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以超音波彈性造影評估足底筋膜炎之統合分析,獲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刊登!

$
0
0

 

 

01_EJR_WuCH_32

 

 

文章介紹

 

足底筋膜炎是個現代人常見的疾病,雖然臨床診斷通常可以解決問題,但方便又容易取得的超音波也很多人做,除了診斷之外,也能評估周邊是否有需要治療的其他狀況。傳統上超音波依賴形態學上的證據來評估,例如較低回音、筋膜變厚等變化,是否有可能使用超音波彈性造影,比較早的偵測出病生理上的變化,是許多學者有興趣的主題。

 

吳爵宏醫師以及張凱閔醫師團隊,在這個主題上已經做過臨床研究,隨著其他團隊的成果發表,吳醫師與張醫師也想看看,目前統合既有文獻,整體的結果如何,於是有此研究。

 

收入 11 篇研究統合之後,發現足底筋膜在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確會偏軟。作者認為這樣的診斷力,值得日後設計進一步研究確認。

 

 

恭喜吳醫師!

 

 

學寫論文 / 統合分析

 

 

期刊介紹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創刊於 1981 年,由學術出版商 Elsevier 發行,此期刊的 2021 年 impact factor 為 4.531。在 Radiology, Nuclear Medicine & Medical Imaging 領域為 Q2 (43/136) 期刊。

 

 

吳爵宏醫師與新思惟

 

 

 

 

學寫論文 / 統合分析

 

 

The post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以超音波彈性造影評估足底筋膜炎之統合分析,獲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想請問校長,之前聽您說,cover letter 可以稱自已是 frequent author 或 senior reviewer,請問,大概要多少發表,才能算 frequent,怎樣的資歷,才能算 senior 呢? 另外,reviewer 也是跟投稿一樣,選定特定期刊專一做嗎?時不時會有沒投過的期刊(非掠奪)來邀請 review,想請問校長,review 很花時間,您如何做選擇?

$
0
0

 

 

QA35 拷貝

 

 

答:(蔡依橙)

 

哇,這位資深校友發展得很好,已經在自己的專長領域,有不少篇發表,而且研究法跟文體很多元。

 

我個人認為,總數三篇以上算多,尤其一年內三篇的話,那肯定 frequent author 了。至於審閱的話,大概當到第三年,審個 10 篇以上,就可以稱為 senior reviewer 了。如果是常審,審了四五篇,但還是第一年,可以改稱自己 productive reviewer,就貢獻很大的意思,也行。

 

關於審閱的資源投入,我們也要選擇對我們有好處的。像是 MDPI 的審了有 coupon,投稿可折價,這樣就很好。但如果你沒有要投他們家的,那就算了。

 

專注在自己次專科的一本期刊,長期耕耘,是你這個階段可以考慮的。

 

長期耕耘,就是當 reviewer 又快又好作口碑,然後經常投稿,人家發現你文體全面、主題專一。然後去發行該雜誌的學會的年會,口頭報告或演講,讓人家知道這個人頗專業厲害。過陣子就會是 section editor。處理一個領域的論文。

 

這樣比分散審閱、分散投稿要來得有價值得多。

 

 

最新活動

 

 

The post 問:想請問校長,之前聽您說,cover letter 可以稱自已是 frequent author 或 senior reviewer,請問,大概要多少發表,才能算 frequent,怎樣的資歷,才能算 senior 呢? 另外,reviewer 也是跟投稿一樣,選定特定期刊專一做嗎?時不時會有沒投過的期刊(非掠奪)來邀請 review,想請問校長,review 很花時間,您如何做選擇?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郁心醫師團隊,關於青少年自傷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
0
0

 

 

01_JFMA_HuangYH_04

 

 

文章介紹

 

少部分的青少年,會有自傷現象,其中一部分,更會選擇反覆的自傷。這些孩子有什麼特色,是黃醫師團隊想要研究的。

 

研究收入 5879 位青少年,記錄一開始與追蹤一年後的資訊,發現有 470 位曾有自傷行為但之後停止,125 位則持續自傷。

 

文中並詳細分析,各種因素與持續自傷之間的關聯,如:低學校排名、親屬聆聽品質不佳、使用切割方式自傷、曾有自殺計畫等。對於一線臨床工作者,這些特質的辨認,能協助我們更快速精準的辨認需要更積極介入的個案。

 

 

恭喜黃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JFMA) = Taiwan yi zhi(臺灣醫誌)是「臺灣醫學會」的官方期刊。JFMA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6 年的 1.969 躍升至 2021 年的 3.871,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2(61/172) 期刊。

 

《臺灣醫誌》是本非常傳奇的雜誌,發行超過一百年,其內容本身,就是一部臺灣史的縮影。

 

其前身為 1899 年發行到 1901 年的《臺灣醫事雜誌》(簡稱《醫事雜誌》)。之後 1902 年,臺灣醫學會成立,並發行《臺灣醫學會雜誌》(簡稱《臺灣醫誌》)。所使用的語言,曾有古日文、日文、中文與英文,見證了臺灣的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

 

其中日治後期,許多醫師會員響應改姓名運動,在「會員動靜」中也詳細記錄了這些改名對照與過程,能看到一代知識份子的認同轉變,非常有歷史感。

 

台大的歷史研究團隊,找齊了所有的刊物,作了數位化,並完成資料庫建置,是相當浩大的工程。

 

「日治時期許多細菌名、病名是以德語發音拼出之日文片假名,所以不僅當時的人對同一名稱有不同寫法,而當時名稱又與現在用語不同,加上 1899 年創刊時正是處於日文文言文時代,所以現在的人很難看懂,更何況是醫學方面的專有名詞。所以,1945 年以前的篇名之下附有中文翻譯,方便使用者利用,也藉此可以將不同的日文名稱,全部用現代醫學用語統一起來。」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參考這篇:「百年臺灣醫學史(1899~1999)」資料庫序文

 

 

黃郁心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郁心醫師團隊,關於青少年自傷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李俊偉醫師團隊,關於脂肪肝與心包膜脂肪、主動脈旁脂肪相關性之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
0
0

 

 

01_SR_LeeCW_01

 

 

文章介紹

 

內臟脂肪,與許多代謝疾病有關。近年的研究也發現,不同部位的內臟脂肪,其意義似乎有所不同。這次,李醫師與其團隊想研究的,是心包膜旁的脂肪、主動脈旁的脂肪,跟脂肪肝之間的關係。

 

研究收入了 704 位體檢患者,脂肪肝以超音波判定,心包膜與主動脈旁脂肪由電腦斷層影像量測,結果發現,心包膜旁脂肪與主動脈旁脂肪,都與脂肪肝程度高度相關,尤其主動脈旁脂肪。

 

藉由可得的影像資料,去作不同參數之間的比較分析,是個可行性很高的研究方向。

 

 

恭喜李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Scientific Reports 是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於 2011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 期刊,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996。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分類中為 Q2(19/73) 期刊。

 

 

李俊偉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李俊偉醫師團隊,關於脂肪肝與心包膜脂肪、主動脈旁脂肪相關性之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張詒婷醫師團隊,關於使用不同麻醉方式對術後肺部併發症差異之研究,獲 JAMA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 刊登!

$
0
0

 

 

01_JAMA_HNS_ChangYT_03

 

 

文章介紹

 

頭頸部癌症在治療時,常需要大範圍的組織破壞重建,可能造成較高的術後肺部併發症。全身麻醉時,可使用吸入性麻醉藥,也可以使用全靜脈麻醉,作者猜測,如果使用全靜脈麻醉,因為肺部的負擔較小,且術中需要補充的水分較少,或許之後的肺部併發症也會較少,於是有此研究。

 

研究前瞻性收入了 78 位頭頸部癌症手術須作游離皮瓣重建之患者,並分成兩組,分別使用吸入性麻醉,以及全靜脈麻醉。結果顯示,全靜脈麻醉這組,術後肺部併發症較少,unadjusted odds ratio 低達 0.25!

 

對於不同的手術,不同的麻醉方式造成的併發症也會有所不同,用研究確認,並提供未來的臨床照護,更有實證力的選擇,是很棒的研究主題!

 

 

恭喜張醫師!

 

 

期刊介紹

 

JAMA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 前身是 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2013 年改名後,2021 最新的 impact factor 為 8.961,接受率為 15%,在 Otolaryngology 領域排名為 Q1(1/43) 期刊,在 Surgery 領域排名為 Q1(9/211) 期刊。

 

根據期刊公開數據,耳鼻喉科領域雜誌,影響力最高的 50 篇文章中,有 39 篇都刊登在他們家,包括第一名。

 

近年除了 NEJM 仍堅守單一期刊策略外,其他的知名綜合醫學期刊,如 Lancet 與 JAMA,都轉型為多期刊策略。JAMA Network 的作法,有的是成立全新期刊,從零開始,如 JAMA Cardiology;有的則是藉由合併或合作,將其他期刊改名為 JAMA 開頭,如這次介紹的 JAMA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

 

以結果來看,都相當有效,經過幾年的經營,JAMA 開頭的這些期刊,都能在各專科領域成為頂尖期刊,部分甚至超過許多老牌冠軍。可見期刊經營也開始出現資本效應、資源效應、規模效應,而期刊經營的成功經驗,也確認是可以被複製並規模化的。

 

 

張詒婷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張詒婷醫師團隊,關於使用不同麻醉方式對術後肺部併發症差異之研究,獲 JAMA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靖農醫師團隊,關於糖化血色素與口腔癌預後之研究,獲 Frontiers in Oncology 刊登!

$
0
0

 

 

01_FIO_WuCN_07

 

 

文章介紹

 

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化血色素控制不好,表示血糖控制不佳,整體預後會比較差。不過,如果在口腔癌患者身上,以同樣罹患癌症並接受治療來看,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預後會比較差嗎?還是既然有了癌症,其他的代謝性疾病影響就不大?這是吳醫師想要知道的。

 

研究使用長庚資料庫,回溯了 19 年的資料,並根據糖尿病、非糖尿病、疾病控制狀況、糖化血色素等分析後,作者確認,糖化血色素數值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其口腔癌死亡率也會增加。

 

 

恭喜吳醫師!

 

 

期刊介紹

 

Frontiers in Oncology 創刊於 2007 年,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5.738,在 Oncology 領域為 Q2(78/245) 期刊。

 

 

吳靖農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靖農醫師團隊,關於糖化血色素與口腔癌預後之研究,獲 Frontiers in Onc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李宜哲醫師參與團隊,關於洗腎患者施打 AZ 疫苗之抗體研究,獲 Vaccines 刊登!

$
0
0

 

 

01_vaccines_LeeYC_05

 

 

文章介紹

 

洗腎患者打疫苗,其效益跟一般人一樣嗎?一般認為可能效果會比較差,但究竟差別在哪裡?洗腎方式不同,血液透析跟腹膜透析,有差別嗎?這是李醫師與其參與團隊想要知道的。而他們也把握了 AZ 疫苗接種期,針對洗腎病人做了前瞻性研究。

 

研究收入了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對照組三組,並在打疫苗前、第一劑後、第二劑前、第二劑後共四個時間點,收集患者的抗新冠病毒抗體。結果發現,在第一劑後與第二劑前,兩種洗腎患者的抗體陽性率的確較低,不過第二劑注射後,抗體陽性率就上來了,與對照組無異。

 

血液透析的患者,比較不常出現副作用,但在第一劑後的副作用會比較嚴重。抗體量則與患者的年齡、健康狀況、喝酒狀況等有關。

 

作者總結,洗腎患者打 AZ 疫苗,剛開始打的反應的確會比較差,但完整施打兩劑後,抗體陽性率會上來。

 

大家都知道,COVID-19 會是學術熱點,但臺灣由於邊境管控嚴格,一直沒有受到疫情衝擊,但相對的,疫苗施打率則相當不錯。李醫師與其參與團隊善用疫苗施打的機會,規劃前瞻性研究,取得高品質研究素材,是相當聰明且果斷的決策!

 

 

恭喜李醫師!

 

 

期刊介紹

 

Vaccines 創刊於 2013 年,2021 年 impact factor 為 4.961,在 Immunology 領域排名為 Q2(77/161) 期刊,在 Medicine, Research & Experimental 領域排名為 Q2(59/139) 期刊。

 

 

李宜哲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李宜哲醫師參與團隊,關於洗腎患者施打 AZ 疫苗之抗體研究,獲 Vaccin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