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快訊] 蔡孟格醫師團隊,關於血中睪固酮濃度與高尿酸血症之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jcm_TsaiMK_08

 

 

文章介紹

 

痛風是個有明顯性別差異的疾病,男性較多。蔡醫師團隊好奇,那血中睪固酮濃度與高尿酸血症,是否有關連呢?於是有此研究。

 

研究收入 2007 到 2017 年共 1899 位男性資訊,包括血中睪固酮數值以及尿酸數值,並根據濃度區間做分類,經校正後,發現低睪固酮濃度者,有較高的高尿酸血症風險。

 

針對臨床上好奇的問題,收集大量資料,並用統計方式校正並呈現,是很棒的研究模式。除了能夠回答臨床問題之外,在資料取得、分析、論文撰寫的流程上,也都能控制在確定能完成的範圍。

 

 

恭喜蔡醫師!

 

 

論文寫作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JCM)是創刊於 2012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出版商為瑞士的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JCM 於 2020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241。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類,為 Q1(39/169) 期刊。

 

 

蔡孟格醫師與新思惟

 

 

 

論文寫作

 

 

The post [快訊] 蔡孟格醫師團隊,關於血中睪固酮濃度與高尿酸血症之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轉子間骨折固定失敗後轉做髖關節置換之醫材選擇研究,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刊登!

$
0
0

 

 

01_BMCD_MaHH_15

 

 

文章介紹

 

轉子間骨折的患者,常見的方式是直接做固定。不過固定後,仍有可能失敗。之後的手術,則常需要轉為髖關節置換。

 

不過,即使施作髖關節置換,在不用骨水泥的前提下,也有兩種考量。一種是把這樣的患者當成第一次作髖關節置換,用簡單標準的方式與醫材施作,畢竟這類的患者的確是第一次做髖關節置換。另一種則是當成再置換手術,在角度、固定、醫材使用上更費心思,尤其是股骨柄材質的選擇。這種想法是考慮到,轉子間骨折以及固定後失敗,都說明了其骨質與關節狀況不佳,當成再置換手術比較謹慎。馬醫師與其團隊,對於究竟哪種方式比較好,感到好奇,於是有此研究。

 

研究收入了 75 位轉子間骨折固定後失敗,並轉作髖關節置換的患者。其中 38 位以初次髖關節置換的股骨柄施作,37 位以再置換的股骨柄施作。結果發現,轉子間骨折固定後,早期就失敗者,如果使用初次髖關節置換的股骨柄施作,有較高的機會需要再手術。但如果是晚期才失敗者,兩種股骨柄並無差異。

 

對於臨床工作中的疑惑,撈取醫院過去的資料,作統計比較後發表,除了可以解決苦思已久的困境,也能順道為自己的學術履歷增添成績!

 

 

恭喜馬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是 BioMed Central 於 2000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全電子版期刊,此期刊的 2020 年 impact factor 為 2.362,在 Orthopedics 領域排名為 Q2(41/82) 期刊,在 Rheumatology 領域為 Q4(29/34) 期刊。

 

 

馬瑄孝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轉子間骨折固定失敗後轉做髖關節置換之醫材選擇研究,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蔡孟格醫師團隊,關於敗血症患者診斷心肌梗塞之條件研究,獲 Mediators of Inflammation 刊登!

$
0
0

 

 

01_MI_TsaiMK_09

 

 

文章介紹

 

當患者罹患敗血症時,可能在例行抽血、有症狀或懷疑有冠狀動脈狹窄時,會抽 troponin-I,不過因為敗血症本身就可能造成 troponin-I 升高,導致蠻多的患者多作了診斷性的心導管,卻沒有發現冠狀動脈狹窄。

 

在一般狀況,troponin-I 超過 40 ng/L 就被認為不正常,但在敗血症患者用這樣的標準可能過低。蔡醫師與其團隊想知道,如果將診斷標準提高,會不會增加對敗血症患者偵測冠狀動脈狹窄並有心肌梗塞的準確率,於是有此研究。

 

研究收入了 123 位 NSTE-ACS 同時有敗血症的患者,其中有 77 位最終診斷為 NSTEMI with type 1 MI。根據其 troponin-I 數值,去計算 ROC 曲線的各種數值,發現整體 AUC 為 0.705,切點為 > 300 ng/L 時,可得到 sensitivity 68.4%、specificity 70.2% 的最佳結果。

 

作者認為,在敗血症患者的身上,如果想使用 troponin-I 診斷 NSTEMI with type 1 MI 的話,應該使用 300 ng/L 作為診斷標準。

 

針對臨床上的困難,回顧患者資料,並計算出更準確的數值,是很不錯的研究題材,取得容易、有臨床意義,並能啟發未來的大型研究。

 

 

恭喜蔡醫師!

 

 

論文寫作

 

 

期刊介紹

 

Mediators of Inflammation 創刊於 1992 年,2020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711。在 Cell Biology 領域排名為 Q2(92/195) 期刊,在 Immunology 領域排名為 Q2(68/162) 期刊。

 

 

蔡孟格醫師與新思惟

 

 

 

論文寫作

 

 

The post [快訊] 蔡孟格醫師團隊,關於敗血症患者診斷心肌梗塞之條件研究,獲 Mediators of Inflamm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原先被 reject 的文章,課後走向 accept!

$
0
0

 

作者:國軍台中總醫院 內科部 蔡孟格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蔡孟格醫師團隊,分享肝膿瘍併發腦出血之影像,獲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刊登!

 

 

MEPA_20200509_0265_CGH

 

 

Liver abscess 會併發眼內炎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所以在查房時,針對肝膿瘍的個案,除了觀察他的治療狀況外,我都會特別關心病患是否有視力模糊、眼睛疼痛、眼紅腫等症狀。

 

 

臨床發現罕見個案,想以科學的語言作分享。

 

此個案一開始在我們醫院住院,在照顧他的過程中發現上述症狀,所以高度懷疑眼內炎。會診眼科處置後,建議轉院。

 

這是我經歷第一個肝膿瘍併發眼內炎的個案,我很想了解他的預後,因此我與病患聯繫,追蹤他的狀況,也寫信取得病患書面調閱病歷的同意書。發現他除了眼內炎外,還有併發 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

 

因為之前讀過有關肝膿瘍相關的文獻,我知道肝膿瘍併發 ICH 很罕見,所以想藉由個案討論的方式,告訴大家肝膿瘍可能產生 ICH 的併發症。

 

在住院醫師階段,每當有自己覺得很特別的臨床發現時,其實在所難免會遇到一些 challenge(這三篇論文無一例外,請看這裡這裡這裡),不過,醫學研究的不確定性及各種可能性,也是我覺得研究最迷人之處。像我這樣資淺的醫師,即使還在住院醫師的階段,只要有條理地透過科學分析,也能讓我的發現刊登在這些期刊。

 

學習論文寫作,我覺得本身就是一門學問,主題是一回事,如何思路清晰的表達出來又是另外一回事,這就是學習論文寫作的重要性,我稱它為「科學的表達方式」。自己懂與別人聽得懂是兩件事,知道自己論文的賣點是前者,論文寫作技巧是後者,要有好的論文發表缺一不可。

 

 

原來文章會被退稿,是因為不懂寫作方法!

 

我在住院醫師第二年時遇到此個案,因為當時對於論文寫作的架構不是很了解,一開始以 Minerva 的文體投稿 The BMJ,雖然有進到 under review,但沒有獲得 revision 的機會就被退稿了。Editor 當時找了四個 reviewer 來審這篇文章,我在看完他們的意見後,也不知道要如何改進,因此這篇論文放了好幾年。

 

後來上了一系列新思惟的課程以及陸續的投稿經驗,我才慢慢知道,同一個主題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它的結果是天壤之別。現在再重新回顧當初投稿 The BMJ 的 manuscript,會發現有太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也難怪當初會被退稿。

 

這次回覆雖然只有一個 minor revision,只被問了一個問題,但我們還是準備了兩個版本回覆,找了近十篇的 reference(這幾次的 revision 我都是用這樣的方式準備,有時甚至不只兩個版本)。因為我不想重蹈覆轍,一旦有 review 的機會,就絕對不能失敗,不能錯過!

 

很感謝國軍台中總醫院的主治醫師,讓我全權負責這篇文章,擔任責任作者,也很感謝幫忙收集資料及參與最多討論的第一作者顏醫師,以及每次課前課後都讓我問不少寫作問題的蔡校長。團隊合作雖然不會在論文中被呈現,但我認為是在論文準備的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最新活動

 

 

The post 原先被 reject 的文章,課後走向 accept!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用對方法 revision,把握住每一次發表的機會。

$
0
0

 

作者:國軍台中總醫院 內科部 蔡孟格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蔡孟格醫師團隊,分享氣縱膈之教學影像,獲 JAMA Cardiology 刊登!

 

 

GRSP_20211106_0404_JAMA

 

 

這是我在住院醫師第二年照顧到的個案,即使在我們有找外科的介入處置下,很不幸的這個個案最終還是死亡。在分析死亡原因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個案。

 

 

用一張清楚的醫學影像,打中審閱者的心。

 

撰寫論文最重要的就是文獻搜尋,有適當的文獻搜尋,才可以清楚知道目前大家的「已知」是什麼,而這篇文章又讓我們多知道哪些。透過文獻搜尋,我們認為這是一個 pulmonary barotrauma 的個案,常見的表現有皮下氣腫、氣胸、縱膈腔氣腫,然而併發心包膜積氣卻很罕見(也是我們認為他最主要的死因)。

 

我們認為這個個案富有教育意義,在困難插管的病患可能會遇到這種併發症,因此才撰寫這篇論文。

 

圖片處理的細節所用到的技巧並不多,最關鍵的步驟是如何挑選一張清楚的圖片來表達這篇論文的主題,所以我們選擇了一張電腦斷層的圖片而並非數張,這個跟《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所教的觀念一致。

 

 

好在有新思惟,助我打贏 revision 攻防戰。

 

其實在這篇文章之前(我在住院醫師第三年),我就曾經投稿過 JAMA Cardiology 的 Clinical Challenge,也獲得一次 revision 的機會,但是我沒有成功把握住,覺得相當遺憾,總是不知道自己錯誤的地方在哪裡。如果當時就上過吳昭慶老師及蔡校長所教的有關如何回覆 revision 的相關課程,我想那次就有很高機會不會被退稿。

 

(鈺編按:蔡孟格醫師在兩年內進修完所有研究課程,陸續報名了《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統合分析工作坊》和《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在住院醫師時期就有多篇論文在 PubMed 留名,順利學術起飛。)

 

這次在 revision 的過程中,被 reviewer 問了四個問題,雖然在答覆時還是相當緊張,但有課程所教導的答覆技巧,以及多次實際回覆 revision 的經驗,讓這次的 revision 相當順利。

 

這些經歷讓我能精準抓到 reviewer 真正想問的問題,以及如何條理清晰的回覆 reviewer,所以回覆完成時,我就有相當的把握這篇文章會被接受(跟上次 revision 失敗的感受截然不同)。

 

現在開始擔任一些期刊的 reviewer,所以更能體會老師上課時所傳授的: 「一旦有 review 的機會,就絕對不能失敗,不能錯過這個機會!」(因為能走到 revision 這個階段,表示 editor 對這篇文章有興趣,只差一點點,就能把文章修改到他想要的那個程度。)

 

 

在繁忙的訓練中,找到寫論文的節奏。

 

在內科住院醫師訓練過程中,能擁有的自由分配時間不是很多,所以要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完成論文發表,時間分配就相當重要。

 

我一開始是使用時間集中的方法,空出一到兩個完整的假日(或是值班 PM off,若運氣好,會有一個完整的半天),利用數個這樣的塊狀時間將論文完成,每個塊狀時間盡量不要間隔太久(不然思想容易不連貫),這樣的方法跟校長所教的方式不謀而合!

 

雖然說在第一次參加新思惟的課程前,我就有數篇論文發表的經驗,也會做時間規劃,但還好有這樣一系列的課程,讓我上完課之後,更確定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

 

 

最新活動

 

 

The post 用對方法 revision,把握住每一次發表的機會。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橈骨骨折固定時搭配牽引術,可能降低術後尺側腕痛之研究,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刊登!

$
0
0

 

 

01_BMCD_MaHH_16

 

 

文章介紹

 

橈骨骨折是常見的手部骨折,標準的治療方式是做固定。不過,臨床上發現,有些正向尺骨差異患者,也就是尺骨的關節面比橈骨要遠一些的人,在做好橈骨固定後,會產生尺側腕痛的症狀。這可能跟骨折後,即使經過固定,橈骨長度稍微減少,使得尺骨相對過長,傷害腕關節。

 

根據力學原理,馬醫師與其參與團隊認為,如果這類患者在橈骨固定時,稍微作個牽引術,讓橈骨增加些長度,或許可以降低未來產生尺側腕痛的機率。為了確認這個現象,於是有此研究。

 

研究回溯了醫院中單一手術醫師的案例,共有 136 位患者,其中 2011 到 2013 年的 79 位,沒有做牽引術,而 2014 到 2017 年的 57 位,則有做牽引術。相關的數據都收集起來並做分析。結果發現,做了牽引術之後兩年,正向尺骨差異降低了 2.2mm,尺側腕痛,從 28% 降低到 7%,相當顯著。

 

作者總結,在術前本就有正向尺骨差異的患者,如果橈骨骨折要做固定時,若能同時做牽引術,可明顯減少術後疼痛。

 

本研究很精巧了使用時間切分,比較了兩種手術,雖然是回溯性研究,時間切分也可能引進各種干擾因子,但在外科系的研究中,作為初步確認,這是非常常見且可接受的作法,也沒什麼倫理爭議。在我們的臨床工作調整並進步時,做一陣子後,比照本文研究設計做比較,是很好的研究主題。

 

 

恭喜馬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是 BioMed Central 於 2000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全電子版期刊,此期刊的 2020 年 impact factor 為 2.362,在 Orthopedics 領域排名為 Q2(41/82) 期刊,在 Rheumatology 領域為 Q4(29/34) 期刊。

 

 

馬瑄孝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橈骨骨折固定時搭配牽引術,可能降低術後尺側腕痛之研究,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郭亮增醫師團隊,關於 DOAC 與 warfarin的骨折風險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FICM_KuoLT_18

 

 

文章介紹

 

直接口服抗凝劑 DOAC 的上市,提供了比 warfarin 更安全的選擇,許多的研究都確認了其效果與安全性,包括較低的骨折風險。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 DOAC 上市,這些 DOAC 之間,對於骨折風險,是否有差異,這是郭醫師團隊有興趣的,於是有此研究。

 

收入 31 篇文獻,包括各種 DOAC 與 warfarin 的骨折風險比較,共計 455343 位受試者。分析後發現,骨折風險最低的是 apixaban,其次為 rivaroxaban,再其次為 dabigatran。而直接與間接比較,並沒有明顯的不一致。

 

整體來說,所有的 DOAC 都有著比 warfarin 更低的骨折風險,而其中 apixaban 是骨折風險最低的。作者表示,本研究提供了一個綜合比較,未來或許可以針對關注的 DOAC,繼續規劃前瞻性研究,確認其結果。

 

在本篇文章中,郭亮增醫師為通訊作者,且作者群橫跨台灣與美國多家醫院與醫學中心,郭醫師近幾年,從學術起步,到開出各種不同研究的產線,到今天能在跨國合作研究中擔任通訊作者,協調並產出更大型的研究,回答更困難的問題,實在很了不起!

 

 

恭喜郭醫師!

 

 

最新活

 

 

期刊介紹

 

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創刊於 2007 年,2020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6.050。在 Cardiac & Cardiovascular Systems 分類中為 Q1(30/142) 期刊。

 

 

郭亮增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

 

 

The post [快訊] 郭亮增醫師團隊,關於 DOAC 與 warfarin的骨折風險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甲基安非他命使用疾患之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刊登!

$
0
0

 

 

01_FIP_ChangCH_20

 

 

文章介紹

 

重複經顱磁刺激 rTMS,已有初步研究發現,似乎可以使用在甲基安非他命使用疾患 MUD 的患者身上,初步效果不錯。不過,究竟最有效的定位目標以及刺激頻率為何,目前並無定論,張醫師與其團隊,預計就這個問題做統合分析。

 

收入 7 個研究共 462 位受試者,分析後發現,rTMS 對 MUD 真的有效,尤其在渴求症狀分數上,與假處理對照組 sham control 相比,SMD 竟到達 0.983,相當有效。分組分析發現,刺激方式來說,iTBS 比 10-Hz rTMS 有效。

 

最近幾年,臺灣各醫院陸續開始引進 rTMS 並提供臨床服務,在此同時,若能使用統合分析,整合既有文獻並了解最佳條件與適應症,對患者、醫師、醫院,都有很大的幫助!

 

 

恭喜張醫師!

 

 

論文寫作 / 統合分析

 

 

期刊介紹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是創刊於 2010 年的 open access、全電子版期刊,2020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157,在 Psychiatry 領域排名為 Q2(56/156) 期刊。

 

Frontiers 系列期刊,是以神經科學領域起家的,有 impact factor 的期刊,且為神經精神領域的,品質很不錯。

 

 

張俊鴻醫師與新思惟

 

 

 

論文寫作 / 統合分析

 

 

The post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甲基安非他命使用疾患之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肩胛上神經減壓對旋轉肌群手術效益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刊登!

$
0
0

 

 

01_JSES_MaHH_17

 

 

文章介紹

 

旋轉肌群可能因為過度使用與磨損,而需要手術修復。不過,由於旋轉肌群磨損到需要手術修復者,往往會合併肩胛上神經壓迫的問題。所以,既然要手術,究竟是修復肌群本身就好,還是順道將肩胛上神經路徑做減壓,目前並無定論。馬醫師的研究團隊,對這個議題有興趣,於是有此研究。

 

收入 9 篇研究共 279 位受試者後,統合發現,合併實施肩胛上神經減壓術者,在肩膀功能進步,以及疼痛改善上,與單純修復旋轉肌群者相較,並無差異。作者認為,考量到對功能進步與疼痛控制都幫助有限,實施旋轉肌群手術修復時,並不需要例行實施肩胛上神經減壓。

 

 

恭喜馬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創刊於 1992 年,2021 年 impact factor 為 3.507,在 Orthopedics 領域排名為 Q2(24/86) 期刊,在 Sport Sciences 領域為 Q2(32/87) 期刊。

 

 

馬瑄孝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肩胛上神經減壓對旋轉肌群手術效益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張晉銓醫師團隊,關於之前做過乳房攝影篩檢,是否會增進乳癌偵測效益之研究,獲 Healthcare 刊登!

$
0
0

 

 

01_healthcare_ChangCC_07

 

 

文章介紹

 

乳房攝影是很好的乳癌篩檢工具,而這個檢查的癌症偵測準確率,會不會跟患者究竟是第一次做,還是第二次以上施作有關,是張醫師很有興趣的主題。因為在同一個醫院做第二次以上時,可能因為有舊片可以比較、患者比較熟悉檢查流程、患者對自身健康狀況的認知較好等因素,些微影響癌症的偵測率。但臨床上是否真有數據支持,就是本研究想要回答的。

 

研究收入了共 10040 個初次乳篩患者、4895 個追蹤患者,統計後發現,追蹤患者的癌症陽性預測值上升,且召回再檢查比例下降,可見患者之前有做過乳篩,對於增進乳房攝影的癌症診斷力的確有幫助。

 

乳篩,是幾乎所有醫院放射科例行會做的,數量龐大。能從這些資訊中,去尋找分組的方式,並回答臨床上有意思的問題,是很棒的臨床研究發想。

 

 

恭喜張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Healthcare 創刊於 2013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由瑞士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出版。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160,在 Health Care Sciences & Services 領域為 Q2(50/109) 期刊。

 

特別的是,由於其主題與管理和決策有關,除了 SCIE 收錄之外,社會科學領域的 SSCI 也有收錄。在 SSCI 領域,也是 Q2(35/88) 雜誌,分類為 Health Policy & Services。

 

 

張晉銓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張晉銓醫師團隊,關於之前做過乳房攝影篩檢,是否會增進乳癌偵測效益之研究,獲 Healthcar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彥、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使用 CPAP 是否會增加睡眠週期性肢體抖動之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Neurology 刊登!

$
0
0

 

 

01_FIN_TsengBY_09_TsengPT_69

 

 

文章介紹

 

在睡眠實驗室中,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及睡眠週期性肢體抖動症,都是常見的狀況。使用 CPAP 可以降低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嚴重程度。不過也有人發現,使用 CPAP 可能會造成睡眠周期性肢體抖動增加,影響睡眠。雖然病生理學的機轉還沒釐清,但曾醫師團隊想先確定 CPAP 使用與睡眠周期性肢體抖動的相關性。

 

經收入 14 篇研究共 2938 位睡眠呼吸中止的受試者後,發現 CPAP 的確會增加睡眠周期性肢體抖動 PLMI。次族群分析發現,這樣的增加主要是原本沒有睡眠周期性肢體抖動症的患者,以及 BMI 小於 30 的族群。

 

這樣的相關性確認,能夠提供未來病生理機轉研究,以及相關臨床研究設計時參考。

 

本文是以 CMA 快速完成的統合分析,很適合臨床工作者作為發展參考。審閱者包括美國與俄羅斯的學者,也很有意思。

 

 

恭喜二位醫師!

 

 

醫學論文 / 統合分析

 

 

期刊介紹

 

Frontiers in Neurology 是 2010 年創刊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086,在 Clinical Neurology 領域排名為 Q2(88/212) 期刊,在 Neurosciences 領域排名為 Q2(123/274) 期刊。

 

 

曾秉彥醫師與新思惟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醫學論文 / 統合分析

 

 

The post [快訊] 曾秉彥、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使用 CPAP 是否會增加睡眠週期性肢體抖動之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Neur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基層小主管做研究,以績效經營為導向。

$
0
0

 

作者:安南醫院 精神科 張俊鴻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甲基安非他命使用疾患之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刊登!

 

 

MEPA_20211127_0853_fip_changch

 

 

藉這個機會回顧陽春主治醫師與血汗小主管研究的異同,再次感謝林院長與蘇副院長支持身心科與憂鬱症中心。

 

 

換位置就換個腦袋,連做研究也是如此。

 

之前主治醫師的研究,多是發表論文或是興趣主題取向,但是身為小主管的研究就要績效導向,因為要背負經營績效,每個月被檢視業績是否符合體系經營方向,所以研究內容會希望跟臨床相關,相輔相成,比如:引進新的儀器,像達文西手術,團隊有相關的治療與研究成果。

 

成本的部分會有部分醫院或科部支持,但是你要負責損益表,不是每段戀曲都有美好回憶 不是新引進的儀器都會帶來正的績效。像我們之前採購生理回饋就不是很成功,它是一種可以量測生理訊號的小型儀器,透過心跳、呼吸、皮膚阻抗來協助身心科做檢測與治療,約 30 萬。雖然比內外科的百萬儀器相對便宜,但是對於在綜合醫院不賺錢的身心科仍不容易申請,所以申請第二次才通過。

 

然而,申請過後,發現每個月業績慘澹,檢討幾個可能的原因:健保點值差,心理師一對一服務僅數百點,醫師與心理師的提成都低而影響意願,且常有民眾失約,不若外科有立即療效。此外,當初購買沒有完整配套,並無專用電腦與桌子,是用心理師自己的筆電,種種因素都讓這個新儀器的引進目前並不成功。

 

 

ChangCH_01

 

 

準備前期:提出計畫和分析向醫院請購

 

衛福部在 2018 年許可使用重複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來治療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症。這是一個自費治療,部分醫院開始請購,我們也希望 2020 年底前引進。

 

角色轉換成小主管後,新儀器不是說買就買,或抱怨醫院都不引進,你需要和管理中心討論,提出請購計畫,列出兩種以上儀器的特性、參考價格、治療的收益細節,提成方案。分析特性後,暗示可能較佳的機型,讓院方主管裁決。

 

 

試營初期:優化診療流程,讓同仁步上軌道。

 

向衛生主管單位提出自費申請,儀器擺放的空間維護,通常小主管是負責人,相當於一台賓士車的保管責任,其實壓力不小。

 

此外,病歷同意書、說明書、醫囑系統一開始有許多小細節修改,需要很多人幫忙,還得職前訓練教育,讓門診相關的醫療同仁了解這個儀器與操作流程,包括如何介紹、轉介個案、安排時間,而且做的過程,要根據病人回饋適時做一些調整。

 

一開始大家沒有經驗,所以遇到許多狀況,比如:只做一次要求退費需要如何處理;遇到充滿疑慮的個案,如何在不影響門診的情形下處理……光這些狀況,我們內部就做了 FAQ。

 

 

Changch_02

 

 

正式時期:新儀器研究,帶動團隊合作。

 

之前在住院醫師時期,有幸參加 TMS 相關研究並發表論文,所以有點基礎,但是引進新 TMS 需要持續進修,剛好遇到疫情,部分歐洲的 TMS 工作坊有開線上課程,不過仍要 5-6 萬元。另外,參加國內 TMS 實作工作坊,也是萬元起跳,這些成本都先自己承擔。

 

陸續執行幾個案例後,遇到合適的個案憂鬱症合併耳鳴治療後改善,我們發表了一篇個案報告。另外,我們臨床有在做成癮一二級緩起訴,用統合分析發表了第二篇論文,內容關於使用 TMS 治療甲基安非他命成癮個案。目前也整理了治療個案資料,並申請通過院內研究計畫與 IRB。

 

 

ChangCH_03

 

 

新儀器的研究,除了績效導向,還可促進團隊合作,提升醫療品質:

 

  1. 院內醫療決策 SDM 競賽,以 TMS 為題目,團隊獲得佳作。
  2. 我們使用手機 QR code 與 LINE@ 進行自費醫療個案的追蹤。協助團隊護理同仁發表第一篇第一作者 SCI 論文〈A Survey of Mobile Apps for the Car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Dementia〉。
  3. 協助憂鬱症中心暨身心科通過 SNQ 國家品質標章認證。

 

 

Changch_04

 

 

ChangCH_05

 

 

最後,再次謝謝校長與新思惟團隊。

 

 

最新活動

 

 

The post 基層小主管做研究,以績效經營為導向。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彥、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以不同抗生素治療恙蟲病的效益與耐受性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刊登!

$
0
0

 

 

01_IJID_TsengBS_04_TsengBY_10_ChenCH_02_TsengPT_70

 

 

文章介紹

 

恙蟲病是被恙蟲叮咬後的立克次體感染,治療上多以抗生素應對,不過,在常被考慮的各種抗生素中,哪種比較有效呢?在不同的族群是否有所不同?那些抗生素造成的副作用最少呢?這是曾醫師團隊,有興趣知道的。

 

收入 14 篇隨機對照研究共 1264 位受試者後,分析發現,所有被研究的抗生素,其治癒率,都與主流的 doxycycline 類似。對小孩來說,chloramphenicol 有最高的治癒率。對成人來說,minocycline 有最高的治癒率。另外,第二代的 quinolone 類藥物,如 ofloxacin、ciprofloxacin、chloramphenicol 則明顯副作用比 doxycycline 低。

 

經過這樣的分析,對於臨床上選擇用藥,以及日後開展新的隨機對照研究,都很有指導價值。

 

 

恭喜兩位醫師!

 

 

醫學論文 / 統合分析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創刊於 1996 年,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2.074,在 Infectious Diseases 領域排名為 Q1(13/94) 期刊。

 

 

曾秉彥醫師與新思惟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醫學論文 / 統合分析

 

 

The post [快訊] 曾秉彥、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以不同抗生素治療恙蟲病的效益與耐受性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萬均醫師團隊,關於在越南鄉間使用 budesonide-formoterol 治療慢性呼吸道疾病之研究,獲 PLOS ONE 刊登!

$
0
0

 

 

01_plosone_HuangWC_07

 

 

文章介紹

 

對於氣喘患者,使用 inhaled budesonide-formoterol (IBF) 在急性期治療,已經被確認是有效的,但對於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資料尚少。黃醫師與越南團隊常有公衛和醫療的合作,在越南鄉間的醫療,和在臺灣大城市的醫療系統不同,但都需要用各種方式想辦法解決問題。

 

這次黃醫師的研究,是建立一個簡單的流程,觀察對有呼吸道阻塞以及氣喘症狀的患者,直接使用 IBF 的效果。這個流程有三階段,一開始是有症狀有需要再噴 IBF,如果控制不住,那就固定噴 IBF 加上有症狀時加強,如果還是不行,就轉介到更高等級的醫院。

 

總共收入了 313 位患者,追蹤一年,共有 47.2% 的患者至少經歷過一次需要到醫院或診所的急性症狀,其中 35.4% 被診斷為急性發作。有 50.7% 的患者,在一年後依然能使用 IBF 控制得不錯,平均每天大概是噴 1.5 次左右。

 

作者認為,這樣的流程不錯,在越南的鄉間可行,也可有效減少患者的疾病與醫療負擔。未來可以進一步針對實際效果、安全性、成本效益做研究規劃。

 

雖然是 single arm 的研究,但實際上還是在解決醫療問題,而且呈現了直接用藥就能控制得不錯的數字,相關訊息也都清楚陳述,在公衛層面很有意義!

 

 

恭喜黃醫師!

 

 

期刊介紹

 

PLOS ONE 是創刊於 2006 年的知名 open access 期刊,對傳統學術期刊營運模式所產生的衝擊,是這幾年學術界的討論焦點之一,譬如蔡校長部落格文章:「2016 年 impact factor 公布,那些大家關心的期刊,現在怎麼了?

 

PLOS ONE 特性為網路原生、跨領域且全開放,對論文的 ethics 相當重視、對刊登品質亦有堅持。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752,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領域為 Q2(29/73) 期刊。

 

 

整體來說,是名氣好、網頁介面佳、科學社群經營積極的知名 OA 品牌。與其他相關期刊的對比與選擇,歡迎參考「怎樣投才正確?擬定期刊選擇策略。

 

 

黃萬均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萬均醫師團隊,關於在越南鄉間使用 budesonide-formoterol 治療慢性呼吸道疾病之研究,獲 PLOS O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程羽嬿醫師團隊,關於使用 Latanoprostene Bunod 治療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JCM_LoTC_02_ChenYY_07

 

 

文章介紹

 

隅角開放性青光眼,是眼球內的房水循環出了問題所造成的,如果不加治療,致盲機率甚高。近年出現的新藥 Latanoprostene bunod (LBN),是含一氧化氮的前列腺素,可藉由兩個途徑增加房水排除,學理上應可以得到不錯的青光眼控制效果,臨床研究也初步證實。

 

程醫師團隊,很好奇在這個領域的臨床研究,統合起來,是否達成更高的證據強度,於是進一步作整理分析。

 

收入 9 篇研究,共 2389 位受試者後,發現使用 LBN,比起傳統的治療方式,眼壓下降明顯效果更好,而且沒有嚴重的副作用,的確是不錯的新藥。

 

 

恭喜程醫師!

 

 

醫學論文 / 統合分析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JCM)是創刊於 2012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出版商為瑞士的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JCM 於 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964。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類,為 Q2(54/172) 期刊。

 

 

程羽嬿醫師與新思惟

 

 

 

醫學論文 / 統合分析

 

 

The post [快訊] 程羽嬿醫師團隊,關於使用 Latanoprostene Bunod 治療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鈕聖文醫師團隊,關於高尿酸對慢性腎臟病患者腎功能之預測力研究,獲 Biomedicines 刊登!

$
0
0

 

 

01_biomedicines_NiuSW_04

 

 

文章介紹

 

糖尿病患者與代謝症候群患者,其血中尿酸值會升高。而尿酸也被認為,可以做為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之一。

 

過去的研究發現,在慢性腎臟病的患者,尿酸值與患者的腎功能預後有關,不過,部分的研究使用降尿酸藥物後,病人的腎功能並沒有變好。

 

鈕醫師團隊認為,或許在慢性腎臟病患者中,尿酸對腎功能的解釋力,會被代謝症候群與糖尿病患者干擾,於是預計用大量患者的資料,用統計與分組的方式,去觀察是否我們在以尿酸值預測腎臟預後時,應該先考慮患者屬於哪個次族群。

 

收入 2500 位患者資訊分析後發現,高尿酸血症跟較差腎功能預後的關係,只有在非代謝症候群、非糖尿病的慢性腎臟病患者。也就是說,有糖尿病或代謝症候群的慢性腎臟病患者,使用尿酸來預測日後的腎功能預後,是不恰當的。

 

針對各種研究之間矛盾的細節,做進一步的分組分析,是協助我們釐清醫療疑惑的重要方式,也是臨床論文的好主題。

 

 

 

期刊介紹

 

Biomedicines 創刊於 2013 年,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757,在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領域排名為 Q2(121/295) 期刊,在 Medicine, Research & Experimental 領域排名為 Q2(62/139) 期刊

 

 

鈕聖文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鈕聖文醫師團隊,關於高尿酸對慢性腎臟病患者腎功能之預測力研究,獲 Biomedicin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22 / 10 / 16(日)課程記錄

2022 / 10 / 16(日)活動內容

$
0
0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Clinical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hands-on workshop

 

2022 年 10 月 16 日(日)9:00a – 4:40p

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吳昭慶醫師 / 黃志生醫師 / 蔡依橙醫師

 

 

2021_banner

 

 

做了許多臨床,卻不知道如何動手整理?遇到特別的 case 想投稿發表,卻不得其門而入?因為害怕統計,看到千百種統計方式不知該怎麼辦?投稿老是被 reject,卻不知道哪裡犯了錯誤?新思惟的講師都是這樣走過來,您遇到的困難,我們知道。

 

因此,我們整合大家最需要的知識,提供最容易起家的方式,以「發表 SCI 論文」為目標,從論文怎麼寫作、reviewer 怎麼審稿、revision 怎麼回應,到臨床研究如何建立自己的資料庫,我們給你務實建議,讓做研究不再是遙不可及!

 

2021 年新思惟之友共 984 篇論文登上 PubMed,平均每月超過 80 篇論文發表!越來越多年輕醫師,在生涯早期讓自己具備做研究的能力,成功發表人生第一篇!

  • 從審閱者角度,學會正確的標題與摘要寫法,避免一眼就被退稿。
  • 學會又快又有效的寫論文,不靠靈感靠結構,能夠持續穩定產出。
  • 統計不好別擔心,當天讓你在親手跑出統計,做出 SCI 等級圖表。
  • 讓 revision 有高機率能夠被 accept,讀懂 reviewer 真正想表達的。
  • 研究環境不夠好?其實大家都是,教你整合手邊資源,順利起步。
  • 想不到研究主題嗎?不知道怎麼累積研究資源嗎?讓我們教你。

 

由具有國際頂尖期刊 editor 經驗,長期評估大量稿件的吳昭慶醫師,與實際從中小型醫院學術起步,並產出系列論文的黃志生醫師,搭配多次獲得研究獎項,並在國際學會擔任顧問的蔡依橙醫師,一同講授。

 

最適合初學者的入門課程,為你而開。

 

 

20220109_feedback_00001

 

20220109_feedback_00003

 

 

時間地點

 

時間:2022 年 10 月 16 日(日)9:00a – 4:40p

地點: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名額:35 名,視疫情降載規定調整。

主辦單位:新思惟國際(InnovaRad)

 

 

馬上報名

 

 

堅強陣容

 

吳昭慶:神經外科頂尖期刊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之核心編輯成員。從素人狀態起步,歷經 author / reviewer / speaker / editor,用研究與發表,讓世界知道自己的技術與專業。

 

黃志生:寫作眼光精準,從一個自建的臨床資料庫,快速發展出系列論文多篇。並在臨床工作中,善於發掘適合寫作的切入點,登上高分期刊。更厲害的是,這一切是在中小型醫院裡完成的!

 

蔡依橙:原創論文被引用破百次,領導制訂亞洲心臟電腦斷層 guideline 後,希望協助每個想在國際舞台發光的年輕朋友,於是辭職創業,全心投入課程規劃,協助大量傑出校友,活出更好的人生。

 

 

常見問答

 

問:這個課程,真的是為初學者設計的嗎?

 

答:是!不管是課程內容、講授方式、整體流程規劃,都是為了初學者設計的。吸收容易、課程實用、不打高空。多年來校友成績卓著,請放心!

 

您也不用擔心在課堂上自己會不會是最菜的。請放心,根據統計,坐在課堂上的同學,當天 95% 都是初學者(三篇 PubMed 以下),甚至也有 60% 左右,PubMed 搜尋還沒有名字出現。

 

我們的專長,就是把有心想學,但還沒有經驗,甚至遇過許多挫折的起步者,教到會,並給予信心。

 

 

問:這次的「指定論文」,有什麼不一樣?聽說還有幕後花絮?

 

答:是的,本次挑選的全新論文,特色如下:

 

  • 很簡單的臨床收案、很簡單的統計,就能回答很重要的臨床議題,登在領導期刊。
  • 論文作者親自在現場,隨便你問。
  • 破天荒公開 revision letter,怎麼回覆 reviewer、怎麼排版、怎麼據理力爭,全部毫無保留與你分享。

 

如果您想先看一下指定論文的話,請由此去

 

 

問:這個工作坊,口碑如何?成績如何?

 

答:口碑部分,請參考同學們的心得分享,如果想看所有梯次的心得,您可以從課程網站右邊欄的「心得總覽」點進去看。如果時間有限,歡迎參考我們第一梯次同學的心得,以及他們的成績列表。

 

 

整體成績方面,歡迎參考校友課後的快訊與發表心得。

 

 

新思惟國際團隊,從 2014 年開辦各種研究課程,校友至今發表已經超過 2000 篇,協助許多人順利升等,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動權。

 

 

問:跟《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有什麼差異?你們建議先上那個?

 

答:這兩個課程截然不同,尤其改款之後。不管是課程講述或互動實作,都不一樣。那個先上都可以,我們在規劃設計時,就仔細的避開「擋修」問題。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簡稱 MEPA,本工作坊簡稱 CLIP。以下介紹不同之處。

 

  • MEPA 講師為內科系,CLIP 講師為外科系。
  • MEPA 講文章怎麼寫、稿件如何規劃、當代期刊選擇策略、研究計畫申請、寫不出來的問題診斷。CLIP 講從 reviewer 角度回看寫作技巧、各段寫作與最佳流程、revision 怎麼回覆、少資源環境的起步建議。
  • MEPA 做的是最常聽到,符合常態分佈的檢定方法,適合收案量大的,偏內科系研究。CLIP 則是做個案數少、不符合常態分佈的無母數檢定,並有 ROC curve 與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偏外科系研究。

 

藉由我們的規劃,兩種課程剛好涵蓋了絕大多數的重要議題,而且並不重複。值得都來看看!

 

 

問:我是舊生,上過之前的版本,這個全新改款我還需要來上嗎?

 

答:可以考慮。這次的改款真的差異蠻大的,不管是課程或互動實作,全部重新打造。如果您看了課程內容,覺得「這些主題我有興趣耶」,歡迎一起來玩。

 

如果您已經學術起飛,課程所回答的幾個議題,像是如何處理 revision、如何讓自己的稿件在 reviewer 端被青睞,您也已經胸有成竹,那就建議把時間留下來,多陪陪家人更好!

 

 

問:這次互動實作,軟體也是用 MedCalc 嗎?

 

答:是的,這次會用到的功能,跟其他新思惟的研究工作坊,完全不同,剛好是個機會,熟悉這個軟體其他強大的面向。統計一樣迅速,製圖一樣漂亮!

 

如果您用了喜歡,MedCalc 給新思惟校友們專屬的單份優惠,歡迎參考

 

 

上報名

 

 

學員評價

 

吳昭慶醫師本身是多篇 SCI 期刊的作者,也是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的editorial board,既是球員也當過裁判,因此很清楚期刊寫作要怎麼博得 reviewer 的青睞;黃志生醫師身在資源較少的中小型醫院,卻能建立起臨床資料庫,進而快速寫出多篇論文,是課程很大的賣點。
(馬偕兒童醫院 兒科部 王志豪 醫師)

 

重頭戲是統計教學,以前這真的是最害怕的部分,找生統中心跑統計,到了要撰寫文章時,還是不確定自己的資料是怎樣跑出來的,聽完蔡校長的說明,原來只要用對方法,統計也能自己來。這是一個很棒的工作坊,收穫滿滿,希望帶著這樣的寫作技巧及感染到的熱情,繼續完成我的寫作之路。
(高雄長庚 婦產科 蕭宇揚 醫師)

 

 

傑出榮耀

 

 

 

課程特色

 

以初學者為核心:課程設計核心,就是讓初學者能完成自己的第一篇 SCI 論文。直接告知許多起步者常掉進去的坑,協助避開。多年教學經驗,知道同學們卡關在哪邊,提供加速與避開陷阱建議,節省大量時間。

 

實際親手跑統計:用實際的例題,讓同學們親手操作,確定在自己的電腦上,用自己的滑鼠,能做出 SCI 等級的投稿用數據圖。並有新思惟講師與資深助教群,協助排解疑難雜症,卡關馬上能夠解決,立刻搞懂。

 

課後回饋再提升:現場互動實作,打通統計任督二脈後,回家繼續練習,在周三前上傳自己完成的數據圖,以及問題,由蔡校長一一看過,並個別回饋。假設統計數據圖,上課當天第一次做,能有 80 分,回家練五次,繼續進步到 95 分,由我們的快速提點與建議,能告訴各位到 100 分,還有哪些細節。用心把製圖學好,日後投稿不煩惱。

 

 

馬上報名

 

 

課程內容

 

CLIP3_2021

 

 

 

 

 

 

 

 

報名資訊

 

名額:35 名,視疫情降載規定調整。

主辦單位:新思惟國際(InnovaRad)

課程原價:42,000 元

優惠價格:36,000 元,限早鳥與活動老朋友。早鳥,於 10 月 2 日(日)前完成報名。老朋友,曾參加過新思惟小班工作坊大型研討會

 

 

上報名

 

 

問卷抽獎:上課當天繳回問卷,便有機會抽中 3000 元便利商店禮券。

統計製圖大獎:上課會場,備有免費無線網路,活動當天「互動實作時間」結束之前,以「圖片」形式,上傳您最得意的「統計數據圖」,到新思惟之友,並在共享的 Dropbox 放上原始檔案,就算參賽,數量沒有限制,只要資訊清晰,reviewer 喜歡,3000 元便利商店禮券就歸你,買禮盒、喝咖啡、吃午餐、請同事,都很適合。(如何贏得「統計製圖大獎」?

課後心得:活動結束後,於 10 月 19 日(三)前,回傳照片與一千字以上心得至主辦單位 (innovarad.inc@gmail.com),便可獲得 1000 元現金禮券回饋。將擇優刊登於新思惟相關活動網站。

 

共享榮耀:參加工作坊後,若應用所學,發表相關研究論文(第一或通訊作者),不限類型,刊登於 PubMed 上,回傳「論文」與「一千字以上感想」,給新思惟團隊 (innovarad.inc@gmail.com),每篇回饋一千元禮券。將擇優刊登在網站與相關出版品,一起分享您的榮耀。期待您能量產論文,「賺回學費,賺到許多人的肯定,更賺到自信以及勇氣。

 

指定閱讀:免費提供「指定論文」,供學員深讀,唸完之後,課程中並提供作者群的 revision letter 作為參考,讓您更理解與 reviewer 交手的過程,以及最佳化的措辭和呈現,若有任何相關問題,也能與論文作者吳昭慶醫師直接做討論。盡量問、問到懂!

課前問答:報名時,請填寫您最想問的問題,或目前遇到的瓶頸,講師將一一回覆,於課前以電子檔寄送給學員,並將之融入課程設計、編入課程講義。

課後作業:活動結束後,於 10 月 19 日(三)前,請在 Dropbox 上,繼續完成互動實作時間的指定題目,建議反覆練習五次,效果最好。周四起,講師將一一看過,觀察您沒注意到的部分,針對您個別的狀況,給予回饋。

 

實作課程:現場座位備有「插座」與「Wi-Fi」,請攜帶您的「筆記型電腦」與「滑鼠 / 滑鼠墊」前來,在自己的電腦上實作,包括統計實作、數據製圖等,由資深研究者協助,學習最有效!

統計軟體:統計軟體,指定使用 MedCalc,有 15 天試用期,我們會在課前一週,發通知信,請您到時候再安裝。上完課後,也將為課程學員舉辦比市價優惠甚多的團購。更難得的,介面上手容易,操作直覺,且包含了多數醫學統計會用到的功能!請自備 MS-Office,版本不限。

作業系統:MedCalc 僅有 Windows 版本,建議使用 Windows 筆電,並在課前一週收到通知時,先行安裝測試。Mac 使用者,請參考這篇文章「MedCalc on Mac,該怎麼做?」。

 

建議從速:新思惟舉辦的各種工作坊與研討會(這裡這裡這裡),以及本課程前幾梯次(這裡這裡這裡)常受好評,內容實用有效,學員生涯大放異彩。若課程合意,建議儘速報名。

 

活動規範:會議進行期間,敬請配戴名牌,歡迎拍照打卡,禁止錄音錄影。

 

退款規定:活動日期兩週前,取消報名,退款 8 成。之後取消報名,退款 4 成。若因個人因素無法前來,名額轉讓,主辦單位不另收手續費,以一次為限。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停班停課(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課日期,或協助改至其他梯次課程。新思惟國際,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刷卡發票:配合國家政策,刷卡後,發票即開立並寄出,無法更改。若日後轉售課程,由學員間自行處理學費與發票,新思惟國際不另介入。如有特殊發票需求,請來信聯繫。

隱私聲明:為達學習效果最大化,此為團體課程,現場有工作人員拍照,作活動記錄,您的提問與作品,可能在隱去重要資訊後,用作上課內容範例,刊登於新思惟相關網站或出版品。若貴機構有更高的隱私需求,歡迎來信討論包班事宜。

 

聯絡資訊:廖婉君  innovarad.inc@gmail.com

 

 

上報名

 

 

The post 2022 / 10 / 16(日)活動內容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使用 iTBS 治療具有憂鬱症狀的失智患者之個案研究,獲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刊登!

$
0
0

 

 

01_AJP_YehTC_06

 

 

文章介紹

 

路易氏體失智症 DLB 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失智。臨床上常合併自律神經異常與憂鬱症狀。目前對於 DLB 並沒有有效的治療,如果針對症狀去控制,在選擇藥物上,也會因為副作用跟藥物交互作用而變得困難。

 

葉醫師團隊,這次報告了一個個案,為 DLB 女性患者,並有自律神經與憂鬱症狀。使用多種藥物治療,都因苦於副作用而無法繼續。葉醫師團隊使用 iTBS 的經顱磁刺激,有效的控制住症狀,也沒有明顯的副作用,故特別整理起來,與全世界分享。

 

藥物是全身性的治療,而經顱磁刺激,是局部且物理性的直接刺激神經,作用機轉不同。在藥物失敗後,選用最近逐漸被廣泛應用的經顱磁刺激,並分享 iTBS 的施作條件與刺激位置,是很有臨床意義的主題!

 

 

恭喜葉醫師!

 

 

臨床研究 / 個案研究

 

 

期刊介紹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創刊於 2008 年,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3.89,在 Psychiatry 領域排名為 Q1(7/155) 期刊。

 

 

葉大全醫師與新思惟

 

 

 

臨床研究 / 個案研究

 

 

The post [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使用 iTBS 治療具有憂鬱症狀的失智患者之個案研究,獲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從一個論文生手,成長為帶領學生發表的良師。

$
0
0

 

作者:三軍總醫院 精神科 葉大全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使用 iTBS 治療具有憂鬱症狀的失智患者之個案研究,獲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刊登!

 

 

MEPA_20181215_0325_AJP

 

 

年輕的主治醫師擁有的資源不多,特別是下鄉或是剛返回醫學中心的時期,但是臨床個案報告,是一個不需要資源也可以增加專業度面向的方式,千萬不要眼高手低,錯失發表的契機。

 

 

因為自己吃苦過,所以能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學。

 

曾經的我也是從生手出發,過去從無到有的學習過程歷歷在目,每個初學者都有陣痛期:不太知道一個獨特的個案或是特殊 teaching point 是什麼。

 

如果我是生手住院醫師,會希望知道此個案在我們的專業領域,有什麼值得學習的獨特之處。

 

 

當一個好的老師,要知道稿件該投向哪些期刊。

 

找出有機會的高分期刊,這些期刊的點閱率會很高。如果必須投傳統期刊,我們必須了解每個期刊的審稿時間(這個問題在較新穎的 OA 期刊比較不會遇到),因為在這個領域的專家學者非常多,大家也花非常多的時間在臨床問題上面,會發現一樣的問題,所以時間就是 impact factor 決定因子。

 

我們必須要取捨,甚至承擔被審稿較為快速的期刊搶先發表的風險,因此我們要「刻意練習」投稿策略,這都是現實上刻苦銘心的經驗。

 

為了不讓年輕住院醫師走冤枉路,我們必須要有時間規劃。我過去的撰寫經驗是被交代快速寫完,然後投稿由高分往下投,最後花太多時間在投稿上面,然後慘澹收場。

 

現在的我會建議新入門寫個案報告的醫師,我們先確定一下個案的獨特性以及在學術觀點上的意義,然後討論臨床上可以藉由此個案學到什麼,不要花太多時間,糾結在藉由單一個案達到像是原著論文或統合分析的重要性(實證意義),因為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只是要告訴大家,自己觀察到什麼(臨床意義),然後找到一個上升中的期刊投稿。

 

我想說的是:「當一個好的老師,應該不是讓每一次投稿都上高分期刊,而是知道每一份稿件應該上的期刊是什麼。」

 

 

發現問題,尋找賣點,隨時為發表作準備。

 

隨著時代演進,指導的學生也會有不同的背景知識和基礎能力。身為老師,我從帶領學生的過程中也學到許多,要對學生所具備的能力有一定了解(每個人的 learning curve 不同),加上我們的臨床經驗,可以擬訂許多針對學生個人化的投稿或撰寫策略。

 

這次的投稿,我從發現問題開始,就試著以發表為導向與住院醫師討論,在治療病人疾病的時候,我們已經完成文獻上的搜尋及 critical appraisal 過程,因此大大縮短了在後續文件上修改以及往返的時間。

 

 

避免文不對題,沉著應對 reviewer。

 

投稿的必要過程就是要面對批評(自從投過頂尖期刊後就知道),並且一點一點回覆;要知道,不是回得越多越好,避免文不對題的新手錯誤,才是正解。

 

之後,有機會審稿的時候,提供科學上的意見,避免情緒性的字眼及退稿的可能性,自然而然就有機會收到 revise 而不是 rejected 的回覆。沉著面對,讓學生們覺得我們有方向、有策略,並且期待下次與我們合作的機會。

 

 

最新活動

 

 

The post 從一個論文生手,成長為帶領學生發表的良師。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