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快訊] 王敏靜醫師團隊,以理論領域框架分析學校口腔衛生行為介入之文獻回顧,獲 European Journal of Oral Sciences 刊登!

$
0
0

 

 

01_EJOS_WangMC_03

 

 

文章介紹

 

牙齒健康,關係到進食與全身各系統的連動,當患者到了診所或醫院端,往往都已經很嚴重,如果能夠在社區階段,就能預防,對整體公共衛生會有很大的幫忙,其中一個重點項目,就是針對學齡兒童,在學校提供各種介入方式。

 

這類對孩子口腔衛生的介入方法很多,從教學到指導到利用社群壓力等等,這些不同的做法,都可以用理論領域框架去分類。

 

理論領域框架,是指當我們想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時,可以從行為心理學的理論去拆解,會更容易切入、更容易被目標接受,也更容易達到改變行為的效果。

 

本文就是基於之前的 Cochrane Review,進一步收集更多晚近的研究文章,以理論領域框架整理分類,對以學校為基礎的口腔衛生介入計畫做回顧。整理後發現,在所回顧的各種介入中,平均使用 5.6 種不同的理論領域,其中最常用的是知識、技能、社會影響、環境資源。經分析,也沒有單一的理論領域可以決定介入是否成功。

 

作者回顧後認為,在學校端的口腔衛生介入,可能沒有必勝的組合,而是必須根據各地的狀況跟資源去做最適合當下的設計。而本文,可以做為一個很好的指引,讓計畫設計者去找找看,那些研究跟自己目前的狀況最為類似,並進一步調整與改進。

 

 

恭喜王醫師!

 

 

期刊介紹

 

European Journal of Oral Sciences 創刊於 1970 年,前身為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2020 年 impact factor 為 2.612,在 Dentistry, Oral Surgery & Medicine 領域排名 Q2(43/92)。

 

 

王敏靜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王敏靜醫師團隊,以理論領域框架分析學校口腔衛生行為介入之文獻回顧,獲 European Journal of Oral Scienc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蔡孟格醫師團隊,分享氣縱膈之教學影像,獲 JAMA Cardiology 刊登!

$
0
0

 

 

01_jamac_TsaiMK_07

 

 

文章介紹

 

蔡孟格醫師善於發現臨床上有意義的病例,並尋找適當的高分期刊投稿。這次,他報告了一位因肺炎而插管的患者,因狀況起伏,拔管後呼吸衰竭,再插管時不順利,之後產生氣縱膈、心包膜充氣、皮下氣腫等狀況的患者。

 

雖然氣縱膈在臨床上並不是太罕見,但對於臨床照護者的教學意義很大,加上蔡醫師提供了清楚的介紹與圖片,順利被心臟科頂尖期刊接受刊登,實在厲害!

 

雖然在臺灣升等的系統中,這類的影像或個案報告計分較少,也無法作為主論文。不過,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寫成,而且讓自己的名字白紙黑字出現在世界頂尖期刊,PubMed 也找得到,就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恭喜蔡醫師!

 

 

論文寫作 / 個案研究

 

 

期刊介紹

 

JAMA Cardiology 創刊於 2016 年,2020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4.676,在 Cardiac & Cardiovascular Systems 領域排名為 Q1(9/142) 期刊。

 

 

蔡孟格醫師與新思惟

 

 

 

論文寫作 / 個案研究

 

 

The post [快訊] 蔡孟格醫師團隊,分享氣縱膈之教學影像,獲 JAMA Cardi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靖農醫師團隊,關於使用普通話的人工電子耳植入者,其神經反應遙測閾值的臨床意義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
0
0

 

 

01_JCMA_WuCN_06

 

 

文章介紹

 

植入人工電子耳,是藉由儀器實現聲音與電流之間的轉換,並直接以電流形式,提供人類的神經系統適當的刺激。不過,怎樣的聲音要給多少的電流,怎樣才足夠,怎樣最理想,在調整上需要高度專業。其閾值稱為神經反應遙測閾值,可能與患者之後的語言表現有關,作者預計回顧自家醫院的病歷,並嘗試找到其臨床意義。

 

研究收入了 72 位電子耳患者,平均 16.1 歲,術後的神經反應遙測閾值,顯著低於術中數據。早期啟用的患者,其閾值高於晚期啟用者(21 天以上)。彎曲的導極也與較低的閾值有關。經詳細分析,術後閾值是唯一與後續語言表現有關的參數,性別、年齡、植入型號、啟用時間等,與語言表現無關。

 

作者總結,彎曲的導極與較低的術後閾值有關,較低的術後閾值可能有術後較好的普通話語言表現。

 

語言是相當繁複的系統,國外的電子耳和研究,在臺灣並不一定適用,實際探勘自己的患者經驗,並思考優化方式,是很不錯的臨床研究!

 

 

恭喜吳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JCMA中華醫學會雜誌),之前稱為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Taipei),為中華醫學會的附屬期刊,辦公室設於台北榮總。

 

2008 年收錄於 SCI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JCMA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4 年的 0.845,逐步上升到 2020 年的 2.743,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2(62/169) 期刊。

 

 

吳靖農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靖農醫師團隊,關於使用普通話的人工電子耳植入者,其神經反應遙測閾值的臨床意義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彥、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非侵入性腦神經刺激以預防偏頭痛之統合分析,獲 The 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 刊登!

$
0
0

 

 

獎狀2

 

 

文章介紹

 

偏頭痛的藥物預防效果大概僅有 40-50%,而且臨床的接受度並不是太好,於是曾醫師團隊,預計分析現有關於非侵入性腦神經刺激的文獻,看看是否有非藥物的可能。

 

研究收入了 19 篇隨機對照研究,共有 1493 位受試者。結果發現,在各種非侵入性腦神經刺激中,rTMS 有最好的偏頭痛預防效果。在各種治療中,tONS 則有最低的退出率。

 

作者總結,藉由這樣的探勘與分析,日後的研究,或可進一步以 tTMS 或 tONS 做確認,以了解藥物之外的偏頭痛預防選擇。

 

 

恭喜兩位曾醫師!

 

 

醫學論文 / 統合分析

 

 

期刊介紹

 

The 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 創刊於 2000 年,2020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7.277,在 Clinical Neurology 領域排名為 Q1(20/208) 期刊,在 Neurosciences 領域排名為 Q1(36/273) 期刊。

 

 

曾秉彥醫師與新思惟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醫學論文 / 統合分析

 

 

The post [快訊] 曾秉彥、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非侵入性腦神經刺激以預防偏頭痛之統合分析,獲 The 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雷偉德、曾秉彥、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川崎氏症藥物治療之統合分析,獲 EBioMedicine 刊登!

$
0
0

 

 

獎狀2

 

 

文章介紹

 

雖然目前對於川崎氏症的治療建議,是以高劑量的 IVIG 與阿斯匹靈為主,但實務上仍有各種不同的組合與劑量治療,雷醫師與曾醫師團隊,預計根據目前文獻上的隨機對照研究,做網絡統合分析,希望能找出可能的最佳治療。

 

研究收入了 56 篇隨機對照研究,共 6486 位受試者,分析發現,以初期治療來說,中等劑量的 IVIG + 阿斯匹靈 + infliximab,有最短的發燒期間,以及較少的冠狀動脈病灶。如果是難治型川崎氏症,高劑量 IVIG 配上類固醇脈衝治療,或者高劑量 IVIG 配上 ciclosporin,則分別有較好的發燒與冠狀動脈病灶控制力。

 

作者認為,這樣的探勘,可供未來設計全新的隨機對照研究參考,並做進一步證實。

 

 

恭喜三位醫師!

 

 

醫學論文 / 統合分析

 

 

期刊介紹

 

EBioMedicine 創刊於 2014 年,2020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8.143,在 Medicine, Research & Experimental 領域排名為 Q1(17/140) 期刊。

 

 

雷偉德醫師與新思惟

 

 

 

曾秉彥醫師與新思惟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醫學論文 / 統合分析

 

 

The post [快訊] 雷偉德、曾秉彥、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川崎氏症藥物治療之統合分析,獲 EBio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22 / 4 / 17(日)報名截止

$
0
0

 

 

thanks-01

 

 

非常感謝各位朋友的支持。

 

2022 / 4 / 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已報名截止。

 

如果您對我們的各種工作坊和活動有興趣,歡迎追蹤新思惟國際,掌握最新訊息。

 

 

追蹤訂閱

 

 

很感謝各位的肯定,新思惟團隊將繼續努力,提供給您優質有效的學習體驗。

 

若您有其他問題,請來信 innovarad.inc@gmail.com 廖婉君小姐。

 

謝謝。

 

新思惟國際 全體團隊 敬上

2022/4/11 10:00a

 

 

The post 2022 / 4 / 17(日)報名截止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沈伯鍵醫師團隊,關於肝癌患者接受放療照射後的肝臟損傷預測模型研究,獲 Biomedicines 刊登!

$
0
0

 

 

01_biomedicines_ShenPC_02

 

 

文章介紹

 

使用放射線治療肝癌時,往往使用立體定位,避免損傷過多的肝臟組織,不過臨床上偶爾還是會遇到患者的肝臟,在非腫瘤區域產生放射線傷害。如果能有一個模型,在患者照射前就能知道產生放射線傷害的可能性,對於選擇患者與事前溝通都會有幫助。

 

沈醫師團隊,使用 86 位肝癌患者的資訊,收入各種臨床、影像、劑量、體積資訊,嘗試建造一個能夠預測放射線損傷的模型,篩選測試後,有五個關鍵因子,包括 albumin-bilirubin grade、difference average、strength、V5、V30。模型經訓練後,都能達到 94.4% 的準確率,很適合作為放射治療前的評估。

 

 

恭喜沈醫師!

 

 

期刊介紹

 

Biomedicines 創刊於 2013 年,2020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6.081,在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領域排名為 Q1(65/295) 期刊,在 Medicine, Research & Experimental 領域排名為 Q1(32/140) 期刊。

 

 

沈伯鍵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沈伯鍵醫師團隊,關於肝癌患者接受放療照射後的肝臟損傷預測模型研究,獲 Biomedicin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22 / 4 / 17(日)課程滿意度與手寫回饋

$
0
0

 

 

01_20220417_radar

 

 

本課程以發表為導向、實戰作核心,提供最佳的助力,無論是資深研究者,或者新進初學者,都能搬開研究路上的大石,突破學術困境。讓各位學術起飛更為順遂,是我們持續努力的目標!

 

感謝各位給籌備團隊的匿名回饋,各項分數都在 4.90 以上,有五堂課程分數達到滿分,謝謝大家的肯定。

 

這次報名的同學們,有以下特色:

 

  • 老朋友佔 55%,新朋友佔 45%。無論年輕伙伴或是資深朋友,都能在一天之內,融入新思惟節奏,快速掌握學術研究的關鍵要素,是團隊的工作重心,也是課程設計所考量的要素。
  • 年齡標準差 73,平均年齡歷屆最高 35.55 歲。最年輕者為 30 歲,學員年齡最長者為 50 歲。課程專為初學者量身規劃,內容易懂好吸收,無論年齡或資歷深淺,均能輕鬆上手。
  • 至少一篇「第一作者 or 通訊作者」文章的學員佔 45%。新思惟運用多年的教學經驗,在課程安排上,考量到個別學員的吸收程度、理解能力,並且兼顧傑出夥伴的實戰需求,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來授課。
  • 以醫院服務或訓練的醫師為大宗,主治醫師比例佔 63%,住院醫師比例則為 27%,另外有一位社工師。學習做研究,不限研究資歷,只要開始,永遠不嫌早。很感謝各位選擇「最多校友擁有實際發表成績」的新思惟研究工作坊!
  • 本次的學員組成:實習醫學生、PGY、住院醫師、主治醫師。新思惟的研究課程,協助諸多校友突破困境登上 PubMed,讓文章擺脫菜鳥味,不斷有論文登 PubMed,甚至還有學員從 author 到 reviewer,再到成為 academic editor從專科重考生,到分院小主管……,各個專業領域如藥師物理治療師大學助理教授等傑出校友,也都陸續傳來佳音,期待課後您也能捎來好消息。

 

 

以下是參加者們的匿名手寫回饋,每一份鼓勵,都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每一條建議,也將出現在我們的檢討會議,研究如何改進。

 

謝謝您,我們會繼續努力!

 

 

最新活動

 

 

20220417_feedback_00001

 

20220417_feedback_00002

 

20220417_feedback_00003

 

20220417_feedback_00004

 

20220417_feedback_00005

 

20220417_feedback_00006

 

20220417_feedback_00007

 

20220417_feedback_00008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22 / 4 / 17(日)課程滿意度與手寫回饋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22 / 4 / 17(日)「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何揚醫師、王志豪醫師

$
0
0

 

 

00cover

 

 

讓所有人都能上手,是我們課程的設計核心。不管你是剛進醫院的 PGY,還是電腦不熟的資深主管,或者是讀過多次統計卻仍感到害怕的起步者,我們的教學能夠很容易的讓各位理解,也親手做出 SCI 期刊等級的統計圖。

 

多位同學,早上剛到時,依然半信半疑,但到了下午兩點,都在自己的電腦上畫出許多數據圖,並實際理解統計應用。

 

以下一起看看同學們已經做好的,很棒的數據圖,以及我們進一步給予的建議。最後,一起看看兩位傑出同學的得獎作品。

 

 

那些還能建議的小細節

 

 

01

 

 

這張大致已經不錯,進一步要調整的,就是整體文字偏小,以及文字方塊處,數字不小心也做到斜體。改善這兩點,這是很棒的圖片喔!

 

 

02

 

 

文字方塊四個角落仍有小圈圈,建議白色區點一下,使文字方塊 deactivate,再抓圖會更棒。整體文字一樣稍微偏小。

 

 

03

 

 

很不錯的一張圖,所要建議的細節也蠻細微的。就是文字方塊的文字大小,比 XY 軸的小上許多,建議所有文字都設定成一樣大小,整體感更好!

 

 

04

 

 

試著閱讀看看這三條生存曲線,會發現眼睛的動線持續在移動。這是因為圖示離三條線太遠,而且圖示順序與三條線的順序不同。建議跟我們所示範的範例圖做比較,並實際閱讀看看,就能理解,這樣小幅度的改動,對於讀者與審閱者閱讀,會有多麼顯著的幫助!

 

 

05

 

06

 

 

這兩張是套圖,但 Y 軸的起始點不同,建議統一。文字方塊的等於符號,前後請各加一個空格。

 

 

何揚醫師

 

 

11

 

 

何揚醫師的作品,穩定度跟細節都很棒。以這張來說,數字是正的沒有斜體,文字大小夠大,也都有一致的大小!

 

 

12

 

 

這張也處理得不錯,文字都差不多大,畫面穩定乾淨。

 

 

13

 

14

 

15

 

 

套圖,三張的 XY 軸都一模一樣,讓讀者很容易看到數值分布。是很棒的套圖做法。

 

 

16

 

17

 

 

ROC curve 圖,很不錯。唯一可惜的是,下面這張,應標示出 Youden index。補一下就完美!

 

 

18

 

 

很不錯的生存曲線,沒有問題。恭喜何醫師!

 

 

王志豪醫師

 

 

21

 

 

王志豪醫師的作品,在細節上也都相當注意。這張很棒,唯一建議調整的,是文字方塊的文字大小,跟 XY 軸略有不同,稍微放大些就沒問題了。

 

 

22

 

 

很棒的設計,這張沒有進一步要建議的了。

 

 

23

 

24

 

25

 

 

完美的 XY 軸安排,很清楚的呈現三組數據的空間關係,讓讀者很容易理解。

 

 

26

 

27

 

 

很棒的 ROC curve,尤其 Youden index 有標出來,讚!

 

 

28

 

 

很棒的生存曲線,這張沒有進一步要建議的了。恭喜王醫師!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22 / 4 / 17(日)「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何揚醫師、王志豪醫師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郭亮增醫師團隊,關於股四頭肌強度可預測膝蓋術後功能之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
0
0

 

 

01_SR_KuoLT_17

 

 

文章介紹

 

股四頭肌的強度,對於接受前十字韌帶重建的患者很重要。但如果患者的股四頭肌力量較弱,術後患者主觀認為的膝蓋功能也會比較差嗎?這是郭醫師與其團隊想知道的,於是有此研究。

 

研究收入了 2014 到 2017 年的 75 位接受前十字韌帶重建的患者,研究發現,術前的股四頭肌力量,的確與前十字韌帶術後一年的膝蓋功能有關!

 

本文數據圖均由 MedCalc 繪製,郭醫師團隊的版面處理也很專業,與我們上課所傳達的概念一致,非常不錯!

 

 

恭喜郭醫師!

 

 

最新活

 

 

期刊介紹

 

Scientific Reports 是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於 2011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 期刊,2020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379。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分類中為 Q1(17/73) 期刊。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策略是,高分頂級期刊,如 Nature 或 Nature Medicine 等,依然維持訂閱制,向讀者或圖書館收錢。而若是這些高分期刊因篇幅或品質而沒辦法收的文章,則轉介到 Nature Communications(2020 IF = 14.919)或 Scientific Reports (2020 IF = 4.379)等向作者收取費用的 open access 期刊。

 

這兩本雜誌的差異是,Scientific Reports 不針對 novelty 審查,只看方法與假說是否具科學水準,至於科學上的重要性,就放上網,由群眾與歷史去評估。而 Nature Communications 則刊登在各領域中具重要性的突破。

 

而 open access 的快速能見度,也能協助科學成果擴散,對作者被看見與期刊被引用,都有幫助。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廣泛且大小魚通吃的期刊群經營策略,相當成功,也帶來豐厚的獲利。但整體來說,訂閱制期刊的獲利還是高過 open access

 

 

郭亮增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

 

 

The post [快訊] 郭亮增醫師團隊,關於股四頭肌強度可預測膝蓋術後功能之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22 / 4 / 17(日)課程記錄

$
0
0

 

 

00_FB_CLIP_20220417_0113

 

 

年輕的臨床研究者想起步,卻苦於沒有老師帶你寫 paper。即使好不容易有老師可以跟,人家也不一定想教你;就算想教你,方法也不見得對,反而花時間一錯再錯,走了許多冤枉路。

 

講師是過來人,深知研究初學者所面臨的困境,不外乎是缺乏資源、不懂統計、找不到題目,因此新思惟提供最容易起家的方式,針對新手常見的痛點,量身打造一日工作坊,幫助各位降低起步的阻力。

 

第一次上課可以帶回很多訊息,對於正在著手的論文寫作更有方向。

 

一直很欣賞新思惟不打高空的務實風格,可以得到第一線 Reviewer 的觀點,與資源缺乏研究者的心得,是含金量非常高的課程!

 

這門課以「發表 SCI 論文」為目標,由講師們分享自己第一手的實戰經驗,從寫作出發,就告訴你「研究設計」跟「文章撰寫」是有規則可循,寫文章、拚發表並非遙不可及;到統計部分,一次教會你五種醫學統計方法,讓你在自己的電腦親手做出 SCI 等級圖表,建立信心;最後投稿策略,以審閱者角度給你建議,學會正確的標題與摘要寫法,避免一眼就被退稿,帶領各位突破層層關卡,從 reject 邁向 accept!

 

謝謝三位講者精采實用的教學,並實地帶領學員實作統計,讓我們功力大增,也對我們正在進行的研究提供投稿的專業建議,真是不虛此行。

 

上個月參加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像是打開了對研究興趣的開關,決定馬上報名這場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再次感謝團隊的用心,內容不重複,相輔相成!對於研究起步者真的幫助很大!

 

新思惟的招牌經典課程《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課程規劃涵蓋文章怎麼寫、稿件如何規劃、當代期刊選擇策略、研究計畫申請、寫不出來的問題診斷;統計則是以符合常態分佈的檢定方法,適合收案量大的。開課至今廣獲好評,協助眾多校友突破研究困境,亦是入門好選擇。

 

 

很榮幸我們的課程,能給予同學們實質的幫助,也期待上過課的同學,在未來能順利發表,和我們一起共享榮耀

 

一起來回味,活動當天的精彩時刻。

 

 

最新活動

 

 

CLIP_20220417_0006

 

CLIP_20220417_0009

 

CLIP_20220417_0021

 

CLIP_20220417_0023

 

CLIP_20220417_0036

 

CLIP_20220417_0055

 

CLIP_20220417_0073

 

CLIP_20220417_0122

 

CLIP_20220417_0124

 

CLIP_20220417_0149

 

CLIP_20220417_0151

 

CLIP_20220417_0169

 

CLIP_20220417_0199

 

CLIP_20220417_0228

 

CLIP_20220417_0243

 

CLIP_20220417_0267

 

CLIP_20220417_0292

 

CLIP_20220417_0406

 

CLIP_20220417_0436

 

CLIP_20220417_0444

 

CLIP_20220417_0493

 

CLIP_20220417_0522

 

CLIP_20220417_0552

 

CLIP_20220417_0635

 

CLIP_20220417_0685

 

CLIP_20220417_0732

 

CLIP_20220417_0752

 

CLIP_20220417_0806

 

CLIP_20220417_0854

 

CLIP_20220417_0910

 

CLIP_20220417_0917

 

CLIP_20220417_0940

 

CLIP_20220417_1005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22 / 4 / 17(日)課程記錄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大醫院要論文,與其逃避不如選擇直球對決!

$
0
0

 

作者:馬偕兒童醫院 兒科部 王志豪 醫師

 

 

CLIP_20220417_0199

 

 

想待在大醫院,發表期刊是逃不了的宿命,雖然內心多有牴觸與排斥,但轉念想想,與其逃避不如選擇直球對決,而新思惟課程的口碑在業界一直都不錯,因此就報名了《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Reviewer 看最仔細的是哪個部分?

 

吳昭慶醫師本身是多篇 SCI 期刊的作者,也是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的editorial board,既是球員也當過裁判,因此很清楚期刊寫作要怎麼博得 reviewer 的青睞,在「國際期刊如何審稿?第一眼就被喜歡的關鍵」課程中,了解到無給職的 reviewer 會如何快速過濾掉不合眼緣的期刊,要第一眼就被喜歡的關鍵,在於期刊的「標題、摘要、結論、圖表」。

 

「標題」要直接、精簡,且用最常用的關鍵字(方便他人搜尋),以及盡量不要寫 novel、successful 等形容詞(不會有人用 novel 當作關鍵字來搜尋,文章是否新穎應該留給讀者來評論,不用自己老王賣瓜)。

 

善用冒號或問號來讓標題更清楚(語氣要平鋪直敘,不要用挖苦的口吻),而如果要將文章的結論直接當作標題,是一種帶有宣示意義的行為,要看該雜誌是否喜歡這種風格,以及衡量自己的證據力是否足夠。

 

「標題」的內容要包括「疾病、治療、結果」,三項至少要寫兩項。而「摘要」更是非常重要,reviewer 看最仔細的就是摘要,因為文章發表後,很少人會通篇文章全部看完,大多看完摘要才會決定值不值得花時間閱讀,吳醫師自己會花很多時間來撰寫自己的摘要。

 

 

課程內容都是很寶貴的實戰經驗

 

「結論」的部分要精簡扼要,若是無法一語道破,得花很多論述來闡釋,就顯得證據力薄弱,無法成為清楚的臨床指引。「圖表」是一篇期刊畫龍點睛的存在,常用「三圖兩表」來呈現,有助於幫讀者快速吸收期刊的重點,最好要一圖入魂,讓 editor 看了眼睛為之一亮。

 

在「讓 revision 幾乎全被 accept 的關鍵技巧」課程中,了解到不要害怕 revision,因為投稿後直接被 accept 的機率小於 1%,絕大部分都需要與 reviewer 深度交流才會被接受,吳醫師提供一些關鍵技巧,包括照單全收、避重就輕、逐字製表、非常上訴,都是很寶貴的實戰經驗,相信都可以在之後的應對中派上用場。

 

在「研究主題怎麼找?研究資源如何累積?」課程中,了解到主題的方向與研究設計息息相關,最好具有「熱門」、「臨床意義」與「創新」等要素,針對自己現有的資源,找出可執行的研究設計,其實只須找到其中一項到兩項要素,只要合理,就會是很好的研究主題;再來還有主題 4-tions 面相,可以提供不同的主題方向。

 

 

小醫院的醫師也能建立臨床資料庫

 

黃志生醫師身在資源較少的中小型醫院,卻能建立起臨床資料庫,進而快速寫出多篇論文,是課程很大的賣點,在「臨床論文寫作,常見錯誤與如何避免」課程中,了解到不要被英文能力侷限了期刊寫作,只要英修老師看得懂,都可以幫忙改為流暢的文法,重點應該是了解寫期刊的基本格式。

 

不用按照寫作文起承轉合的順序,可以優先完成圖表,因為花費時間短,且可以快速檢視論文內容,就不會卡在 introduction 下不了筆,建議書寫的順序為 methods、results、introduction 與 discussion。

 

Methods 是描述研究的過程,可以參考現有的文獻作適度調整,著重於研究的可再現性,像是在寫食譜一樣可讓別人複製。

 

Results 是呈現研究的成果,常犯的錯誤是內容和表格重複,應著重數據解讀,但也不可以過度解讀,不可以雜亂無章,必須要和 methods 內容與順序一致。

 

Introduction 要說明研究價值,字數不用多,有點像是廣告文案去吸引讀者的興趣,應該包含三個段落,即「現況與困境」、「研究價值」與呈現「目的與假說」,切忌長篇大論,把 introduction 當作 review article在寫。

 

Discussion 像是完整的開箱文,說明這次的研究帶來了什麼改變,第一段建議用結論來開場,把我們的觀點呈現出來,第二段可以引用過去文獻來比較異同,再來描述如何來臨床應用,切忌太過武斷。

 

Limitation 應描述此研究沒有考慮什麼,可能會影響結果,因此接下來的研究將可以多做一些什麼,不要有太多結論,最好一篇文章一個結論就好。

 

 

現場實際操作,是很棒的學習體驗。

 

蔡依橙校長的「新手都能懂的統計:實作前的介紹」課程中,將統計觀念淺顯易懂的呈現,並且列舉出菜鳥常見的統計錯誤,再用清楚的圖文說明 MedCalc 的操作流程,配合現場實際操作,是很棒的學習體驗,回去之後也能夠繼續按表操課,可以很快複製老師的經驗。

 

最後圖表的美化與技巧也十分受用,相信會對將來投稿有很大的幫助,感謝蔡校長、兩位講師,以及工作人員的用心,讓我一整天都很享受!

 

(釔編按:恭喜王醫師獲得「統計製圖大獎」!)

 

 

CLIP_20220417_1058

 

 

最新活動

 

 

The post 大醫院要論文,與其逃避不如選擇直球對決!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用最小的力氣滿足現實環境,做到比其他人都要傑出。

$
0
0

 

作者:台中榮總 重症醫學部 / 外科部 一般外科 吳峯旭 醫師

 

 

CLIP_20220417_0940

 

 

新思惟只是個論文補習班?

 

早在住院醫師時代,就有聽說過有個神祕的課程工作坊叫做新思惟(中榮出身的我在住院醫師時期就有聽說蔡校長在中榮的名聲),身邊又不乏有同一世代的醫師們紛紛參加過他們的課程。當然,褒貶不一,但會參加的(或是有興趣的)大多數共同點,都是一些想從現實環境 / 困境做些改變的人。

 

 

論文發表這件事……

 

我很幸運地在醫學中心,藉由老師的資源完成研究發表,升上主治醫師。雖然其中的過程也是跌跌撞撞,還考了張日本醫師執照,也還算是運氣不錯。對於醫院政治 研究沒什雄心壯志的我,一直覺得論文 → 升等。

 

我選擇外科本想服務鄉里,總覺得升等和我沒什麼相關性,而且還會帶來有的沒的鬥爭(日文:殺し合いの螺旋),對於研究這件事只想做到 minimal requirement 就好(有在醫學中心升上主治的資歷夠好了吧,不如多花心思在臨床實務和知識,就是一種要做會開刀的外科醫師的想法)

 

殊不知人算不如天算,現實的狀況讓我短期內沒有辦法離開醫學中心,研究發表這件事的認知,從一點都不想要的 升等升官工具,變成生存戰爭裡的重要手段。

 

隨著時代風氣的改變,萬年缺住院醫師的外科部,頭殼壞去的 住院醫師近年來也變得越來越多。

 

當總醫師做完要升主治醫師時,同樣面臨到的困境就是有 paper 才升等。我發現,我可以教住院醫師開刀,放刀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學習,但對於論文發表研究報告的部分,因為沒什麼獨立作業的經驗,再加上老師的退休,我突然覺得在研究土壤貧脊的環境,不要說要教學弟妹寫文章,連自己要再生出一篇都很困難。

 

記得有一次和快升主治醫師的 fellow 聊到升等要寫 paper 的事,他說:「都有像補習班一樣的課程在教大家寫論文,可以想見現在論文資訊氾濫的程度,實在不知道這些研究論文的價值在哪?」

 

我說:「要在現實的環境生存,可能由不得你對這件事繼續憤世嫉俗,你還是得寫論文。」

 

我對於自己說出這樣的言論感到訝異(畢竟我之前也是憤世嫉俗),也更驚覺自己應該要好好地去學論文該怎麼寫,甚至學習如何有條理的,教學弟妹面對寫論文這件事。所以,雖然相較其他這場次的同學,我可能已經算資歷比較深的主治醫師了,但仍是硬著頭皮參加這次的工作坊,希望能帶點東西給自己,甚至能教導學弟妹。

 

 

打不贏就加入?殺死鯨魚最好的方法就是進去牠的肚子,從裡面殺出。

 

蔡校長和新思惟很早之前就有聽聞過,聚集在這裡大部分的人,總是對事情都有些獨到的看法,從新思惟開的課程中也許就可以感受到。

 

當然這次的工作坊主要是以教導研究發表為主,沒有機會體會到這群講師們的獨特看法,但可以知道的是,他們可以因應目前的狀況,用最小的力氣去滿足這些條件,甚至做到比其他人都還要傑出。不管是否對這樣的風氣認同,都能有最好的表現。也許也只有達到這樣之後,才有機會讓別人聽見自己的聲音,甚至對環境能夠作出什麼改變。

 

 

課程之後……?

 

對於課程的內容,只能說真的很滿意。講師們都是思考靈活的人,內容深入淺出容易吸收。我因為工作繁忙幾乎用意識流寫出這些心得,沒有好好整理思緒,但也希望能夠藉此提醒自己參加的動機,也希望能夠把這個好的課程推薦給需要的人。

 

我依然對醫院政治學沒有什麼興趣,但我記得曾經有院內的學長跟我們分享詹姆斯.卡斯所寫的《有限與無限的遊戲》作為人生目標的參考。寫論文、發表、升等其實都只是有限的遊戲,希望經由課程的啟發,除了學會使用生存的工具,更能幫助學弟妹學會生存的方法,才能建立源源不絕的健康生態系,這才是無限的遊戲。

 

上完課,確實有一種跨進一大步的感覺。雖然我還不確定我的研究發表是否能順利起步,但還是再次謝謝新思惟精彩的課程!也希望後續能有錢 參與更多精彩的課程和分享。畢竟,除了實務上的能力進步,還有更多講師們珍貴的獨到見解,促進駑鈍的 腦袋能再有些思考。

 

 

最新活動

 

 

The post 用最小的力氣滿足現實環境,做到比其他人都要傑出。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只要用對方法,就能不斷有論文產出。

$
0
0

 

作者:高雄長庚 婦產科 蕭宇揚 醫師

 

 

CLIP_20220417_0151

 

 

在報名這次的課程之前,早在小 R 時早有耳聞這樣的工作坊,只是礙於對寫論文沒有強迫性,以及諸多不想面對的心情,一直沒有報名參加。

 

 

看到學長姐升主治考核前沒有論文而苦惱

 

隨著住院醫師的訓練,發現要升主治醫師必須要有一篇 original article,看到學長姐到了升主治考核前還在為了沒有被 accept 而苦惱,才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影響,於是開始找老師,用土法煉鋼的方法搜集資料,找生統中心幫忙跑統計,很多時候其實一直在走重複的路,寫作時只能靠模擬其他文章的書寫方式,可想而知,沒有好的架構要寫出文章,真的花了許多時間。

 

最後投稿也遇到要在短時間回覆 reviewer 的情況,還好在老師的幫忙下,最後還是有順利完成,但總覺得還可以有更好的地方,於是這次發現不同於《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的《臨床研究發表工作坊》,看了課程大綱非常心動,終於報名第一次的新思惟課程。

 

課前收到的預習資料,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非常用心的工作坊,一份 20 頁的 QA 讓人驚喜,報到當天所有引導的工作人員,也展現出非常專業且親切的態度,很順利地開始一天的課程。

 

 

收到 revision letter 不再害怕,反而躍躍欲試。

 

第一位講者吳昭慶醫師,解說國際期刊審稿的流程以及 reviewer 在意的內容,與下午的 revision 關鍵和研究主題搜尋。

 

聽到吳醫師當 journal 編輯成員的審稿經驗,才知道原來 reviewer 是從什麼角度判斷一篇文章的好壞,從題目的訂定就是關鍵,表達清楚才有辦法讓讀者想往下看,摘要的結論書寫也至關重要,透過吳醫師的舉例,更知道自己在未來書寫摘要的模式。

 

另外好不容易收到 revision 時,有些時候真的不知道 reviewer 到底有沒有看文章的內容,有時提問相當刺耳,或是問了一些不知道怎麼回答的問題,但吳醫師教導的招式,以及厲害的表格回覆,對於未來收到 revision letter 時不再害怕,反而躍躍欲試,最後一堂的研究主題,透過 4-tions 的發想,可以讓我在臨床工作中試著找到寫作的方向。

 

 

列出詳細的書寫重點,提醒很多該避免的錯誤。

 

第二位講者黃志生醫師,解說論文寫作的大綱及常見錯誤,還有下午在中小型醫院論文起步的方法.黃醫師把論文的大綱,從 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 及 discussion 都列出詳細的書寫重點,提醒了很多該避免的錯誤,再次回想自己亂無章法的寫作經驗,真的有很大的幫助,如果把每個段落的重點都寫出來,一篇文章就更加完整了。

 

聽他分享在中小醫院還是持續寫作,可以感受到他對於論文書寫的熱情,只要用對方法,就能不斷有論文產出。

 

 

只要用對方法,統計也能自己來。

 

中午的重頭戲是蔡校長的統計教學,以前這真的是最害怕的部分,找生統中心跑統計,到了要撰寫文章時,還會有點不確定自己的資料是怎樣跑出來的,聽完蔡校長的說明,原來只要用對方法,統計也能自己來。

 

透過操作手冊詳細的步驟,看到圖表在點擊之間就完成,感覺好奇妙,雖然在短短時間裡,沒辦法很清楚知道這些統計的背後意義,但有了這樣的指引,回家後還可以繼續練習。

 

這是一個很棒的工作坊,收穫滿滿,希望帶著這樣的寫作技巧及感染到的熱情,繼續完成我的寫作之路。謝謝三位講者以及所有新思惟的工作人員。

 

 

最新活動

 

 

The post 只要用對方法,就能不斷有論文產出。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課程淺顯易懂,非醫學相關背景參加也適合。

$
0
0

 

作者:匿名

 

 

CLIP_20220417_0972

 

 

看到新思惟課程的廣告很多次,對課程內容很感興趣,但感覺上課的人多為醫學生或醫師,雖然課程簡介上有說考量過新手程度,沒有入門進階之分,但還是擔心跟不上課程內容。

 

報名之前又再跟小編確認一次,非醫學相關背景者適合參與嗎?小編回應老師雖然是以醫學論文為例,但論文概念應該是相通的,若有寫論文的需求或想瞭解論文寫作技巧者,都可以參加。懷著忐忑的心情報名,也謝謝工作人員詳細的說明課程的差異與提醒相關事項。

 

 

很難得可以從審稿者角度來看寫作

 

第一堂課程講師分享擔任多年期刊審查者的經驗,很難得可以從審稿者角度來看寫作,對於新手作者而言,是相當不同的觀點與視野。

 

發表的文章如何第一眼被喜歡?最重要的 4 要素:標題、摘要、結論、圖表。其中講師提醒許多寫作需要注意的小細節,例如標題要避免寫形容詞、摘要必須符合所投期刊的格式、結論要一語道破、圖表要有畫龍點睛的效果等,諄諄提點並輔以實際範例;另外有感受到老師在說明範例時,很用心地將拗口的醫學名詞,特別翻譯成中文並稍作說明,讓非醫學背景的我也能理解。

 

 

論文寫作要避免長篇大論

 

接下來講師說明論文寫作的常見迷思,如英文不夠好無法投稿,或是寫作建議不要從 introduction 開始,可以先從圖表下手等,並逐項說明論文的核心內容及常見錯誤,例如introduction 應說明研究價值,包含現況、困境、研究價值、目的、假說,避免長篇大論、缺乏共鳴及沒有假說等錯誤。

 

 

研究所老師只說圖表要簡潔,細節都沒教。

 

統計與實作部分,蔡校長很簡單扼要地說明統計的概念與初學者常見錯誤。在實作時間,老師們很親切地協助我們熟悉軟體,並指點統計圖表應該有的樣子,這個部分對我來說很重要,研究所老師可能只說統計圖表要簡潔、要美觀,但如果要考慮閱覽者的閱讀視線,字型、版面、間距、刻度要統一等細節,是製作優質統計圖表的基本功。

 

下午講師說明了在中小型醫院的論文起步建議,比較了醫學中心與小醫院的不同與優勢,還有論文的起步需要金錢、時間與資料等缺一不可,其中講師群們在論文起步期間每週用於臨床研究的時間,幾乎就是一般人的一週工時,等於是另外做了一份全職工作!聽了之後真的覺得汗顏,也激勵自己要做好時間規劃。

 

真的很慶幸最後鼓起勇氣參加新思惟課程,未來也會準備參加《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與《統合分析工作坊》,持續增進寫作發表能力。

 

 

最新活動

 

 

The post 課程淺顯易懂,非醫學相關背景參加也適合。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林盈均醫師團隊,關於剖腹產時半身麻醉加入 midazolam 之母嬰預後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 刊登!

$
0
0

 

 

01_JCA_LinYC_05

 

 

文章介紹

 

剖腹產時,所使用的麻醉方法,可以是全身也可以是半身。而半身麻醉,也就是脊隨麻醉,由於不需要動到呼吸道,可減少嬰兒麻醉劑暴露,降低術後疼痛等優勢,常被使用。

 

不過半身麻醉時,打進去的藥物要不要加上 midazolam,目前仍有爭議。因為雖然部分研究認為好用又有效,但也有人認為可能會造成過深的鎮靜,或者對胎兒造成影響。於是林醫師與其團隊,做了這篇統合分析。

 

研究收納了 19 篇隨機對照實驗,共有 1382 位接受剖腹產的孕婦。分析顯示,midazolam 對於止痛效果不錯,孕婦術後要求止痛藥的時間會更晚,而且術後的噁心嘔吐感顯著減少。不過,的確有更多的患者,進入鎮靜狀態。而嬰兒的 Apgar 分數沒有顯著差異。

 

整體來說,目前的文獻認為,在半身麻醉時加入 midazolam,對於止痛與止吐效果都不錯,不過有可能會造成鎮靜。嬰兒部分倒是沒有影響。不過,作者也提醒,這只是根據既有文獻資料做出的分析,未來在設計研究上,或許可以在母嬰安全上做更詳細更敏感的檢查,進一步確認其安全性。

 

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與指導方向,結論也做了很審慎的提醒,登上第一名期刊,實至名歸!

 

 

恭喜林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 (JCA) 創刊於 1988 年,2020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9.452,在 Anesthesiology 領域排名為 Q1(1/33) 期刊。

 

 

林盈均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林盈均醫師團隊,關於剖腹產時半身麻醉加入 midazolam 之母嬰預後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蔡明劭醫師團隊,關於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全面照護之文獻回顧,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
0
0

 

 

01_JCMA_TsaiMS_22

 

 

文章介紹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是近年的研究熱點,除了打鼾令人困擾之外,呼吸中止也可能造成全身各器官短期或長期的缺氧,進而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近年發展了相當多種不同的治療方式,蔡明劭醫師團隊,整合多年經驗,將這些不同的治療方式做了整理與介紹,包括他們的目標、意義與長短期效果。

 

而蔡醫師團隊,特別強調鼻部氣道的重要性,因為鼻呼吸如果不夠順暢,睡覺時患者會改用口呼吸,因為張口呼吸,解剖構造彼此的關係改變,對於整體呼吸道的阻塞與周邊塌陷,會更加惡化。所以,不只是口腔至呼吸道的多層次手術很重要,鼻腔的手術也必須一併考量,以增加整體治療效果。

 

當我們自己的臨床經驗豐富,且對於評估、分類、治療患者有成熟的想法時,就可以寫成文獻回顧,對學術社群貢獻教學意義,也同時是自己的臨床能力技術展示,是很棒的寫作主題。

 

 

恭喜蔡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JCMA中華醫學會雜誌),之前稱為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Taipei),為中華醫學會的附屬期刊,辦公室設於台北榮總。

 

2008 年收錄於 SCI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JCMA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4 年的 0.845,逐步上升到 2020 年的 2.743,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2(62/169) 期刊。

 

 

蔡明劭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蔡明劭醫師團隊,關於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全面照護之文獻回顧,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林錞語醫師團隊,關於非結核分枝桿菌對支氣管擴張患者預後影響之研究,獲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刊登!

$
0
0

 

 

01_FIM_LinCY_07

 

 

文章介紹

 

支氣管擴張患者,容易合併各種感染,包括非結核分枝桿菌 NTM,但這些感染除了造成急性問題外,對於後續的死亡率會不會增加,這是個很有臨床價值的問題。在歐美,囊腫性纖維化 cystic fibrosis 是個常見的支氣管擴張原因,也做了很多研究,但在亞洲並不常見,於是林錞語醫師與其團隊的研究,將著重在非囊腫性纖維化的支氣管擴張患者。

 

研究使用長庚資料庫 2001-2016 年的患者資訊,撈出 11492 位支氣管擴張患者後,區分為有 NTM,以及沒有 NTM 兩組,並根據其基本資料,以傾向分數匹配的方式,找出各 650 位做分析。並進一步根據其合併的其他感染做分組,例如綠膿桿菌、黴菌等。

 

結果發現,雖然 NTM 本身與後續的呼吸器使用沒有關係,但卻是獨立的死亡風險因子。如果又合併綠膿桿菌與黴菌感染,則更常有急性發作、呼吸衰竭的機會。

 

 

恭喜林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創刊於 2007 年,2020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5.640,在 Microbiology 領域排名為 Q1(28/136) 期刊。

 

 

林錞語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林錞語醫師團隊,關於非結核分枝桿菌對支氣管擴張患者預後影響之研究,獲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柏成醫師團隊,關於活動力狀態與心肺疾病再住院風險之研究,獲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JPM_ChenPC_13

 

 

文章介紹

 

為了提高心臟衰竭患者的生活能力,除了藥物與手術治療外,復健也是相當重要的部分。不過,即使接受復健後,還是有一部分的患者,會因為心臟血管相關的疾病再住院。如果在復健時,能找到相關的風險因子,我們就能更針對患者做個人化的治療與建議。

 

陳醫師與其團隊,對於患者接受復健時的活動力程度,是否與之後再住院風險相關,很有興趣,於是有此研究。

 

研究收入了 154 位心臟衰竭並接受心臟復健的患者,記錄其再住院資料、活動力狀態、心肺相關指數與臨床訊息,分析後發現,活動力較差的患者,比起活動力普通的患者,其六個月與十二個月再住院的風險都較高,約為兩倍左右。

 

這樣的資訊,對於臨床工作者與患者本人以及家屬溝通治療目標以及預後期待,會有很大的幫助。

 

 

恭喜陳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創刊於 2011 年,2020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945,在 Health Care Sciences & Services 領域排名為 Q1(15/108) 期刊,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1(31/169) 期刊。

 

 

陳柏成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柏成醫師團隊,關於活動力狀態與心肺疾病再住院風險之研究,獲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國揚醫師團隊,關於淋巴結是否被侵犯與一期肺癌術後復發風險之研究,獲 Thoracic Cancer 刊登!

$
0
0

 

 

01_TC_HuangKY_04

 

 

文章介紹

 

肺癌如果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往往有不錯的預後。例如一期肺癌,手術後的預後相當好。不過,即使是一期肺癌的手術患者,也有一部分之後會復發,如果能辨認出這一群人的特色,並提早給與更積極的治療,就更好了。

 

在一期肺癌患者中,有群很特殊的病人,在 CT 上看到縱膈腔淋巴結變大,但手術開下來卻沒看到癌細胞,也就是 cN+/pN0,這群患者究竟其預後,與 cN-/pN0 的患者相比,究竟預後有沒有比較差,這是黃醫師與其團隊想要知道的。

 

研究收入了彰基的一期肺癌手術患者,並分成 cN+/pN0 與 cN-/pN0 兩組,並使用傾向分數匹配,使兩組患者的狀況類似。統計發現,不管有沒有使用傾向分數匹配,cN+/pN0 的預後都比較差。

 

這顯示,這些 CT 看到的淋巴結,是有臨床意義的,可能因為病理切片剛好沒切到,可能這表示患者的原發癌細胞引起的反應較大,無論如何,即使病理上沒看見癌細胞,這些 CT 上淋巴結變大的患者,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針對臨床上思考的問題,回溯收集醫院的資訊並分析,是個很好的研究主題。

 

 

恭喜黃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Thoracic Cancer 創刊於 2010 年,2020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5。在 Oncology 領域中排名為 Q3(152/242) 期刊,在 Respiratory System 領域中排名為 Q2(26/64) 期刊。

 

 

黃國揚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國揚醫師團隊,關於淋巴結是否被侵犯與一期肺癌術後復發風險之研究,獲 Thoracic Cancer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