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課程設計概念(2021-)

$
0
0

 

課程設計:蔡依橙醫師華特巴頓最佳臨床研究獎得主

 

 

00_concept

 

 

從 2014 年開辦研究課程以來,新思惟的研究課程校友們,共發表了超過 2000 篇的 SCI 文章,我們陪著每一位校友,度過最困難的初學起步階段,讓名字出現在 PubMed 上,被全世界看見。

 

經過七年的歷練,我們根據大家對課程的回饋,以及各位同學所問的問題,持續的修正、持續的調整,也參考七年來學術世界的改變,增加或刪減課程內容。趁著疫情來襲的 2020-2021 年,我們把握機會,重新盤點各種細節,並推出全新改款。

 

整個課程,一樣是針對剛開始想起步的朋友設計。你可能在 journal reading 讀了不少篇論文,但一直很懷疑自己是否可以寫出這樣的東西,畢竟單純的閱讀,看不穿學術研究的內在架構。你可能曾經嘗試做點研究,分析老師給的資料,卻發現自己統計不熟,作圖不好看,也不知道怎麼萃取適當的內容,成為一篇論文。

 

或者,你可能實際寫完一篇並投稿出去,卻遭遇無情的退稿打擊,而且雜誌社並沒有給出詳細的拒絕理由。你知道自己還能進步,但對方卻連你到底差在哪裡都不願意說。

 

大改款的課程,將從 reviewer 審稿的角度開始分享,標題、摘要、結論、圖表,這些最先被看到的領域,避開那些「一犯錯就可能被退稿」的坑,一開始就用正確方式準備,才能維持良好第一印象。接著到稿件內文部分,則說明我們該用怎樣的順序和方法寫作。俗話說「初學者才靠靈感,高手靠架構」,把論文四大段落,從問答題變成填充題,讓你精神不好的時候也能寫,持續穩定產出。

 

統計部分,課程規劃是以「協助各位發表第一篇 SCI 論文」為目標,只學習必要的醫學統計概念,特別著重於實際操作,以及數據圖優化。現場協助各位實際跑過一次完整範例,回家便能持續練習精進。

 

投稿幾乎都會經過 revision 階段,初學者很怕 major revision,修改後也常被拒絕。我們分享關鍵要素,讓各位能晉級到資深研究者「給我 revision,就幾乎都能變成 accept」的境界。

 

起步時資源稀少,尤其在中小型醫院工作,更為辛苦。該如何尋找適合的題目,整合研究相關的資源,讓起步更為順遂,讓研究更為長久。

 

這些都將會在課程中提到,也是在今天這個時候,最適合初學者的研究課程。希望在未來的幾年,能再協助各位新一代的校友們,成功發表數千篇 SCI 論文!

 

 

學員評價

 

00_concept_01

 

00_concept_02

 

00_concept_03

 

 

最新活動

 

 

The post 課程設計概念(2021-)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林涵宇醫師團隊,關於超音波量測舌根厚度與困難插管關係之研究,獲 Ultrasound in Medicine & Biology 刊登!

$
0
0

 

 

01_UMB_LinHY_01

 

 

文章介紹

 

插管困難,對於麻醉科醫師來說是件很麻煩的事情,如果能夠事先知道,做好心理準備與相關應變,壓力會小很多。林醫師團隊,預計使用頦下超音波檢查,也就是探頭從下巴下方的軟組織向上看,量測相關的數值,看看是否能夠預測困難插管。所量測的數值,包括舌根的厚度,以及雙側舌動脈的距離。

 

研究在 2018 年收入了 41 位成年患者,在安排好的手術插管前,先做超音波。之後並記錄是否有面罩通氣困難,以及喉鏡插管困難。結果發現,舌根厚度超過 69.6mm 者,會有面罩通氣困難的狀況。但所測量的相關數值,都沒辦法有效預測喉鏡困難插管。

 

根據臨床上很困擾的問題,嘗試尋找預測的參數,是很棒的臨床研究主題。即使最後預測力不如預期,也很有出版價值,至少能讓全世界的同好知道,那些參數我們直覺認為有效的,事實上可能效果不太好,避免重複做類似研究時,導致資源的浪費。

 

 

恭喜林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Ultrasound in Medicine & Biology 創刊於 1975 年,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514,在 Acoustics 領域為 Q1(8/32) 期刊,在 Radiology, Nuclear Medicine & Medical Image 領域為 Q2(57/134) 期刊。

 

 

林涵宇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林涵宇醫師團隊,關於超音波量測舌根厚度與困難插管關係之研究,獲 Ultrasound in Medicine & Bi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彥、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使用非侵入性腦刺激協助肥胖患者減重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刊登!

$
0
0

 

 

01_IJO_ZengBS_02_ZengBY_05_TsengPT_56

 

 

文章介紹

 

關於肥胖的原因,近年有研究發現,似乎與大腦內的獎勵機制 reward system,以及背外側前額葉之間的迴路有關。也有人嘗試使用非侵入性的腦刺激,作為減重的治療方法之一,不過目前尚無確切結論。

 

曾醫師團隊,預計使用網絡統合分析,將目前既有的資料做個整理,看看哪一種非侵入性腦刺激治療最好。

 

經過收入 8 個隨機對照研究後,發現高頻反覆經顱磁刺激,針對左側背外側前額葉,在降低 BMI 上是第二好的,在降低總熱量攝取跟降低飢餓感方面,效果則是最好。而降低 BMI 效果最好的,則是使用高頻深層經顱磁刺激,針對雙側背外側前額葉與腦葉。

 

作者總結認為,根據這樣的初步分析,未來在設計相關研究時,能提供更為明確的方向。

 

經顱磁刺激,是近年相當熱門的新治療,機器不是太貴,施作相對容易,而且因為其非侵入性的特質,在臨床上應用很方便。針對可能的適應症與療效做探索,在隨機對照研究逐漸刊登時,抓準時機做統合分析,是很不錯的研究與臨床應用探索策略。

 

 

恭喜兩位曾醫師!

 

 

醫學論文 / 統合分析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創刊於 1977 年,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419,在 Endocrinology 領域的排名為 Q1(29/143) 期刊,在 Nutrition & Dietetics 領域為 Q1(18/89) 期刊。

 

 

曾秉彥醫師與新思惟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醫學論文 / 統合分析

 

 

The post [快訊] 曾秉彥、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使用非侵入性腦刺激協助肥胖患者減重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在不斷修正的投稿之路,堅持到登上 PubMed!

$
0
0

 

作者:台北慈濟醫院 麻醉部 林涵宇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林涵宇醫師團隊,關於超音波量測舌根厚度與困難插管關係之研究,獲 Ultrasound in Medicine & Biology 刊登!

 

 

CLIP_20181104_0828_umb

 

 

住院醫師階段,由於科部主任的帶領與鼓勵,在實驗室進行基礎研究。升上主治醫師後也憑藉這幾篇論文,順利取得部定教職。但是在雙胞胎兒子出生後,實在沒有時間繼續做基礎研究,遂將研究重心轉移至臨床研究,期待能一邊工作,一邊執行臨床收案。

 

 

運用下頷超音波,診斷困難呼吸道?

 

困難呼吸道處理(difficult airway management)一直是麻醉科醫師的夢魘,因此歷年來有非常多的研究,在探討相關的風險因子與評估診斷工具。

 

研究的發想,來自一次在手術房更衣室與一位耳鼻喉科學長的閒聊,學長提到他們會用下頷超音波(submental ultrasound)的測量參數,來評估睡眠呼吸中止症(OSA; obstructive sleep apnea)的嚴重程度。這個想法讓我聯想到,自己在臨床上遇到 OSA 的病人,時常合併有困難呼吸道的狀況,我是否可以用下頷超音波的參數,來診斷困難呼吸道?

 

一般麻醉科醫師對超音波操作並不陌生,只不過我們主要是做超音波導引(ultrasound-guided)的血管穿刺或神經阻斷術,比較少拿來檢查上呼吸道。因此為了執行此研究,我特別跟耳鼻喉科醫師學習下頷部的超音波掃描。

 

 

在國際學會受到肯定,論文卻屢投屢退。

 

初步收集幾個個案,發現在下頷超音波的幾個參數,與臨床上喉頭鏡挑管(difficult laryngoscopy)的困難程度沒有相關性,但是其中的舌根厚度(TBT; tongue base thickness)以及雙側舌動脈間距(DLA; distance between lingual arteries),卻可以用來預測困難面罩通氣(DMV; 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的難易,而且在統計上有顯著差異。

 

我們將此 pilot study 的結果整理成 abstract,投稿至 2018 Euroanaesthesia(歐洲麻醉醫學年會),不但被大會接受,還被選為該年會的 Best Abstract Prize,為此我還特地飛到丹麥去做 oral presentation。回國之後,我繼續收案到足夠的 sample size 後,開始準備把 data 寫成正式的論文。

 

但是,當時我對於圖表的處理、統計的細節和投稿的技巧不是很有把握,於是我參加新思惟舉辦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課程中,我學會自己跑 ROC curve,並且畫出能夠投稿到期刊水準的圖表,也學習到以 reviewer 和 editor 的心態去揣摩的投稿策略。

 

然而,投稿的過程並非十分順利,由於收案的方式有一些先天的問題,一直被 reviewer 質問,因此接連投稿包括:Anaesthesia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Journal of Clinical Monitoring & Computing 等雜誌都被拒絕。但是這個過程,許多 reviewer 都給我很有建設性的意見,因此我每次被拒絕都會針對問題做修正。

 

 

不輕言放手,直到 PubMed 到手!

 

直到去年 2020 年全球爆發 COVID-19,我想到這個研究可以幫助到前線醫療人員。因為傳統的呼吸道評估方式,例如 Mallampati classification,病人多半必須張開嘴巴,這樣會增加評估人員接觸到呼吸道飛沫的風險。

 

而我的研究是運用 submental ultrasound 的參數來評估呼吸道,找出困難面罩通氣的個案,整個過程病人不用張開嘴巴,甚至可以戴著口罩接受檢查,大大降低評估人員曝露於致命呼吸道病毒(SARS-CoV-2)的風險。

 

我把這樣的說明加入原先論文的 discussion 當中,在耳鼻喉科學長的建議之下將論文投稿至 Ultrasound in Medicine & Biology,總算收到 major revision 的回信,經過我們團隊逐條仔細回覆 reviewer 的問題,以及對論文做適度修正之後,就順利被接受刊登了。

 

感謝新思惟的課程,提供非常實用的論文撰寫、整理與投稿的知識與技巧,讓我順利達陣。

 

 

最新活動

 

 

The post 在不斷修正的投稿之路,堅持到登上 PubMed!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吳青陽醫師團隊,關於循環腫瘤細胞對癌症的診斷力研究,獲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JPM_WuCY_22

 

 

文章介紹

 

近年來,使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偵測早期癌症越來越普遍,而抽血檢驗循環腫瘤細胞也已經是臨床上很常使用的工具。如果合併影像發現,以及循環腫瘤細胞資料,能不能增加肺癌的預測能力呢?這是吳醫師團隊想要知道的。

 

於 2017 到 2018 年兩年間,收入 50 位患者,一開始懷疑有肺部病灶,之後並有完整的肺部影像和循環腫瘤細胞資訊,還有最終的病理結果。首先作者們發現,良性與惡性肺腫瘤的患者,其循環腫瘤細胞量有顯著差異,而且循環腫瘤細胞偵測惡性腫瘤的 ROC,比起影像特徵要來得更好。

 

以預測惡性腫瘤來說,腫瘤大小的敏感度最好,但循環腫瘤細胞的特異性最好。於是作者們提出了一個結合二者以預測惡性腫瘤的模型。以腫瘤尺寸 ≥ 0.7 公分,加上循環腫瘤細胞 > 3,最終為惡性的機會為 97.9%,相當高,患者應接受較為積極的檢查與治療。

 

吳青陽醫師的論文都很重臨床實用性,在文章的最後,也提出了他們根據既有研究,所提出的臨床處置流程圖,對讀者非常貼心。

 

 

恭喜吳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創刊於 2011 年,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433,在 Health Care Sciences & Services 領域排名為 Q1(10/102) 期刊,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1(24/165) 期刊。

 

 

吳青陽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吳青陽醫師團隊,關於循環腫瘤細胞對癌症的診斷力研究,獲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關於腕隧道症候群注射葡萄糖水體積與預後之研究,獲 Diagnostics 刊登!

$
0
0

 

 

01_diagnostics_WuCH_30

 

 

文章介紹

 

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其中一種方式,是以超音波導引,在正中神經旁注射 5% 的葡萄糖水,以改善疼痛症狀與活動度。不過,究竟應該注射多少體積的葡萄糖水,目前並沒有定論。吳爵宏醫師,預計使用之前所做的隨機對照研究資料,做事後分析。

 

在隨機對照研究中,患者分三組,分別為 14、14、17 人,注射了 1mL、2mL、4mL 葡萄糖水,並追蹤之後的活動度、超音波彈性、神經截面積、及各種量表數據。追蹤並包括了第 1、4、12、24 周等時間點。結果發現,神經截面積在 2mL 與 4mL 組有顯著下降,活動度在 4mL 組第一周追蹤時改善最多。

 

作者認為,較高的體積如 4mL,對於患者的神經活動度以及正中神經截面積的降低,有比較好的效果,不過對於超音波偵測的神經彈性來說,沒有明顯的差別。

 

有經驗的研究者,在自己常做的臨床治療,取得 IRB 與同意書後,加上一個隨機對照研究設計,能取得很有分析價值的資料,是進階研究者開發系列研究的常見方式之一。

 

 

恭喜吳醫師!

 

 

學寫論文

 

 

期刊介紹

 

Diagnostics 創刊於 2011 年,是 MDPI(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旗下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110,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為 Q1(39/165) 期刊。

 

新思惟統合分析工作坊講師張凱閔醫師,曾獲邀擔任 Diagnositcs 期刊 special issue 的 guest editor,在網頁上即可看到其資歷、網頁連結與發刊詞。

 

 

MDPI 集團,近年致力於期刊數據透明化,主動公布許多期刊經營數據,如:審閱時間、刊登文章數、文章接受率、文章閱覽量、最多人閱讀的文章等,非常迅速積極。

 

 

 

吳爵宏醫師與新思惟

 

 

 

 

學寫論文

 

 

The post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關於腕隧道症候群注射葡萄糖水體積與預後之研究,獲 Diagnostic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張晉銓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患者的嗅覺異常文獻回顧,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
0
0

 

 

01_JCMA_ChangCC_06

 

 

文章介紹

 

COVID-19 疫情相當嚴重,早期的察覺、診斷、隔離,對於疫情控制來說很重要。不過由於 COVID-19 的症狀多數並不專一,其中比較特別的則是嗅覺異常與味覺異常,於是張醫師團隊預計就這個主題做個回顧,看看嗅覺異常跟味覺異常在文獻上的現況如何。

 

研究收入了至今為止,關於 COVID-19 與嗅覺、味覺異常的文章,發現盛行率有高有低,不過整體來說,暫時性、可逆的嗅覺味覺異常,的確是 COVID-19 早期的可能臨床症狀之一,也與較佳的預後有關。

 

作者群認為,臨床上的確要多警覺,患者是否有嗅覺味覺異常的症狀,並盡早在防護下採撿確認或排除。

 

最近的醫學研究,COVID-19 是大宗,對有興趣的主題,做個閱讀與整理,也是很棒的發表模式。

 

 

恭喜張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JCMA中華醫學會雜誌),之前稱為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Taipei),為中華醫學會的附屬期刊,辦公室設於台北榮總。

 

2008 年收錄於 SCI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JCMA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4 年的 0.845,逐步上升到 2019 年的 2.170,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2(63/165) 期刊。

 

 

張晉銓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張晉銓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患者的嗅覺異常文獻回顧,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關於腸躁症患者後代之腸躁症與精神疾病風險之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刊登!

$
0
0

 

 

01_IJERPH_YehTC_05

 

 

文章介紹

 

腸躁症 IBS 雖然是個腸胃道的功能性疾病,卻也與精神疾病有相關性。不過,這些狀況是否會傳到下一代,目前並沒有定論。葉大全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主題做資料分析。

 

藉由健保資料庫中的疾病資訊與去識別化的家族資訊,分析後發現,腸躁症患者的下一代,的確有比較高的風險罹患腸躁症 (OR=2.41)、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OR=1.33) 以及重度憂鬱症 MDD (OR=1.32)。分層分析發現,爸爸得腸躁症,下一代比較容易得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OR=1.34),媽媽得腸躁症,下一代容易得憂鬱症 (OR=1.51)。

 

根據以上資訊,日後臨床工作者可以多注意患者以及其子女的腸躁症與精神方面的狀況,提供較早的診斷與介入。

 

 

恭喜葉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IJERPH)創刊於 2004 年,出版商為根基於瑞士的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

 

IJERPH 於 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849,在 Environment Sciences 領域排名為 Q2(105/265) 期刊,在 Public, Environment & Occupation Health 領域排名為 Q2(58/193) 期刊。

 

值得一提的是,新思惟資深校友柳瑞明醫師近期獲邀進入 IJERPH 的 editorial board!協助期刊決定泌尿學、大數據、流病相關領域的論文。更酷的是,在官網上直接附上的網站連結,就是柳醫師的個人部落格的 CV 頁面,協助投稿者快速認識柳醫師的專長與領域!

 

從新思惟的課程啟蒙後,越來越多的校友,突破困境,論文發表從 0 到 1 之外,也漸漸在各醫院、各學會、國際期刊嶄露頭角!很開心能聽到這些令人敬佩的好消息!

 

 

葉大全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關於腸躁症患者後代之腸躁症與精神疾病風險之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蔡宗佑醫師團隊,關於口腔癌淋巴結的預後價值之統合分析,獲 The Laryngoscope 刊登!

$
0
0

 

 

01_Laryngoscope_TsaiTY_03

 

 

文章介紹

 

口腔癌的患者,如果淋巴結腫大時,很有可能代表疾病已經沿著淋巴散播出去。而蔡醫師團隊想要知道,如果我們在口腔癌患者身上觀察到腫大的淋巴結,是不是真的代表預後比較差。

 

收入了 2009 到 2019 年的 11 篇研究後,累積的受試者數為 20607。統合後發現,較多的淋巴結腫大,的確跟較差的 over all survival、disease-specific survival、disease-free survival 有關。如果要找個最高 hazard ratio 的 cutoff value,在 overall survival 是 3,在 disease-specific survival 是 3,在 disease-free survival 則是 4。整體來說,在 3 以下,hazard ratio 會逐漸上升,但 4 之後的風險增加就不明顯。

 

作者總結認為,在口腔扁平細胞癌,淋巴結腫大量,的確是一個獨立的預後因子。

 

將臨床上曾經懷疑過,或者不確定的事情,藉由統合分析整理並量化,可以臨床工作參考,也是很好的發表主題。

 

 

再次恭喜蔡醫師!

 

 

期刊介紹

 

The Laryngoscope 是創刊於 1896 年的耳鼻喉專科領域期刊、歷史悠久,為下列三個美國相關學會之官方期刊:The Triological Society(即 American Laryngological, Rhinological and Otological Society)、American Laryngological Association、American Broncho-Esophagological Association。2019 年 impact factor 為 2.465,在 Otorhinolaryngology 領域排名 Q1(10/42),在 Medicine, Research & Experimental 領域排名 Q3(82/139) 。

 

 

蔡宗佑醫師與新思惟

 

 

 

醫學論文 / 統合分析

 

 

The post [快訊] 蔡宗佑醫師團隊,關於口腔癌淋巴結的預後價值之統合分析,獲 The Laryngoscop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梁宗榮醫師團隊,關於經口氣管內管造成聲帶肉芽腫之個案報告,獲 BMC Anesthesiology 刊登!

$
0
0

 

 

01_BMCA_LiangTJ_11

 

 

文章介紹

 

經口腔甲狀腺切除術,因為從嘴巴進入的器械較多,加上患者需要插氣管內管,空間較為擁擠,通常會將經口氣管內管放到嘴角處,避免管路彼此碰撞。

 

 

01

 

 

不過,這種作法似乎會造成氣管內管對聲帶造成局部壓力,梁宗榮醫師團隊,最近遇到兩例,在順利將甲狀腺切除後,術後回診卻發現有聲音嘶啞現象的患者。

 

經檢查,發現兩位患者都在左側聲帶形成了肉芽腫,而這個位置,正好是經口氣管內管向左邊嘴角固定後,管路碰觸聲帶的地方。

 

一位患者經由藥物與聲音治療後,肉芽腫迅速變小。另一位患者則以手術切除肉芽腫後恢復正常。

 

 

02

 

 

梁醫師不只做單純的個案報告,還提供了清楚的建議。他認為,日後經口甲狀腺切除術患者,如果要固定氣管內管,應該固定在中線上。如果擔心器械過於擁擠,他也提供了實際擺放的照片。

 

 

03

 

 

本文的照片非常有說服力,偏一邊的擺法,在聲帶上就會長偏一邊的肉芽腫。建議日後照他們的建議擺中間,也提供實際現場供參考。這種寫法,是有經驗研究者的精準切入,值得學習!

 

 

恭喜梁醫師!

 

 

個案研究 /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BMC Anesthesiology 發行於 1977 年,2019 年 impact factor 為 1.695,在 Anesthesiology 領域排名為 Q4(25/32) 期刊。

 

 

 梁宗榮醫師與新思惟

 

 

 

個案研究 /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梁宗榮醫師團隊,關於經口氣管內管造成聲帶肉芽腫之個案報告,獲 BMC Anesthesi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石承民醫師團隊,以前懸臂技術治療嚴重腰薦脊椎滑脫之研究,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刊登!

$
0
0

 

 

01_BMCMD_ShihCM_03

 

 

文章介紹

 

在腰薦脊椎滑脫的手術上,有前開跟後開兩種方式,前開的好處,是侵入性較小,也比較能恢復腰薦椎原有的角度,並能恢復椎間盤原本的高度。不過目前從前面開,多數都應用在清為的脊椎滑脫,對於嚴重脊椎滑脫者,並沒有太多的探討。

 

石承民醫師與其團隊,預計將他們過去 11 年,使用前開法處理嚴重腰薦脊椎滑脫的病人做整理,並順道介紹自己所用的前懸臂技術,然後呈現患者的預後。

 

研究收入了 2006 到 2017 年,使用前開法治療嚴重腰薦脊椎滑脫的患者共 11 人,全部的患者都是 L5-S1 滑脫,中位數年齡為 37 歲,中位數追蹤時間為 36 個月。平均 Dubousset’s 腰薦角度矯正量為 13.8 度,出血量中位數為 300 mL。術後狀況良好,沒有永久神經損傷或形成假性關節。

 

 

20210623_114639

 

 

本篇論文的亮點在於,對自己的前開手術細節做了示意圖介紹,其中 b 與 f 兩次的前懸臂槓桿矯正,是處理嚴重滑脫的關鍵。另外,文中也另有一張示意圖,說明前開與後開,對於神經壓迫的機制差異。

 

外科系統的論文有個特色,就是對於手術的創新比較寬容,並不會一定要求有對照組,而會比較著重於技術創新、描述與再現性。畢竟許多外科開法的創新,重點還是在物理結構的矯正,以及技術是否可行,硬是要求對照組,反倒在臨床上會有倫理爭議。

 

前瞻對照研究,通常是兩個手術方式的確在應用跟預後上,有很大的爭議,但又都能被同儕所接受,真要一較高下時,才會使用。而實際執行時,也常尊重患者選擇,而不一定會以隨機分派方式執行。

 

 

恭喜石醫師!

 

 

期刊介紹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是 BioMed Central 於 2000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全電子版期刊,此期刊的 2019 年 impact factor 為 1.879,在 Orthopedics 領域排名為 Q3(44/82) 期刊,在 Rheumatology 領域為 Q4(26/32) 期刊。

 

BMC 是在「大發表時代」之後興起的期刊集團,2000 開始,以線上全文方式發行,抓住時代機運而起,後被 Springer 收購,並加入 Springer Nature 集團。普遍評價是 APC 稍微比同等級期刊貴些,但網頁與文章排版有質感,而且也為了避開被刻板印象一網打盡,期刊命名有的以 BMC 開頭,有的則否,是很順應學術發表市場的調整。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過去我們提到 BMC 的幾篇文章。

 

 

 

石承民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石承民醫師團隊,以前懸臂技術治療嚴重腰薦脊椎滑脫之研究,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林俐伶醫師團隊,關於人工生殖培養皿遭精液細菌感染之個案報告,獲 Taiwa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刊登!

$
0
0

 

 

01_TJOG_LinLL_01

 

 

文章介紹

 

人工生殖技術所用的培養皿,雖然不常遭受微生物汙染,一但發生,就可能產生嚴重後果。林俐伶醫師團隊,回顧了 2006 到 2019 共 12 個案例,並做相關整理,希望提供給同行參考。

 

這 12 例,都是因為精液中帶有細菌,而且剛好都是人工生殖用培養皿的預防性抗生素無法抑制的菌種,在發現後,人工生殖計畫取消,其中 9 位丈夫接受了抗生素治療,也有九對夫妻轉而進行 ICSI 單一精蟲顯微注射手術。最後,有 8 對夫妻順利生下小寶寶,微生物汙染的狀況也不再出現。

 

作者總結,人工生殖實驗室,應該保留所有的精子懸浮液樣本,直到胚胎順利轉移為止。這個動作可以確認是否有微生物汙染的發生。除了抗生素治療之外,轉作 ICSI 也是一個很好的選項。

 

少見但很麻煩的狀況,藉由詳細的整理與歸納,並提出可能改進的方法,是很好的寫作主題,能提供遇到類似狀況的臨床團隊,清楚的指引跟建議。

 

 

恭喜林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Taiwa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創刊於 1985 年,是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之官方期刊。2019 年 impact factor 為 1.513,在 Obstetrics & Gynecology 領域為 Q4(63/82) 期刊。

 

 

林俐伶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林俐伶醫師團隊,關於人工生殖培養皿遭精液細菌感染之個案報告,獲 Taiwa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暉凱醫師受邀擔任 PLOS ONE 之 academic editor!

$
0
0

 

 

00_innovarad_huanghk_PLOS_ONE_Meta-analysis_20180114_0160

 

 

期刊介紹

 

PLOS ONE 是創刊於 2006 年的知名 open access 期刊,對傳統學術期刊營運模式所產生的衝擊,是這幾年學術界的討論焦點之一,譬如蔡校長部落格文章:「2016 年 impact factor 公布,那些大家關心的期刊,現在怎麼了?

 

PLOS ONE 特性為網路原生、跨領域且全開放,對論文的 ethics 相當重視、對刊登品質亦有堅持。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740,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領域為 Q2(27/71) 期刊。整體來說,是名氣好、網頁介面佳、科學社群經營積極的知名 OA 品牌。

 

 

 

從初學起步到被國際看見

 

黃暉凱醫師自醫學生時期,便開始參與新思惟大大小小的活動,而他的第一篇 PubMed 原創論文,便是刊登在 PLOS ONE,當時的他或許沒有想過,將來會受期刊邀請成為 academic editor。

 

在上了第一堂新思惟《健保資料庫工作坊》後,住院醫師時期的黃醫師接著報名《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統合分析工作坊》,將學習技能點滿,而黃醫師的論文之路也成功起步,並進入量產階段,一連串的撰文、投稿與回不完的 revision

 

在他的兩年回顧心得中也分享了,不同的工作坊帶給他的技能與成長,《健保資料庫工作坊》認識資料庫架構,以及如何進行題目發想。而毫無邏輯的論文初稿,在上過《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後,終於釐清論文架構寫法與一般原則。在《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中,reviewer 的審稿觀點,讓新手能避免許多常犯的大忌。

 

隨著知名度提高,黃暉凱醫師從單槍匹馬到團隊合作,也不斷嘗試不同題材和文體,黃醫師的文章數如今已超過三十篇,不只是做出研究佳績,同時也打造了個人研究品牌,今年更受到 PLOS ONE 邀請,擔任 academic editor。從起步到系列發表,被國際看見,並成為國際學術圈的一份子。

 

恭喜黃醫師!

 

 

01_Huanghk

 

 

黃暉凱醫師與新思惟國際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暉凱醫師受邀擔任 PLOS ONE 之 academic editor!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蔡孟格醫師團隊,分享肝膿瘍併發腦出血之影像,獲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刊登!

$
0
0

 

 

01_CGH_TsaiMK_06

 

 

文章介紹

 

作為內科醫師,蔡孟格醫師很擅長從一般的臨床工作中,找到令人意外且值得注意的臨床表現,並寫成個案或影像發表。這次他要介紹的,是一例侵入性克雷伯氏菌症候群,先以常見的肝膿瘍表現,後來影響到眼睛,甚至造成腦出血的案例。

 

這告訴我們,一般認為肝膿瘍的處理,就是引流與抗生素,幾乎都能處理得很好,但第一線醫師要多注意是否合併了其他的問題,如果有,就要盡快治療,否則像是眼睛或腦部的侵犯,都可能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文中臨床過程整理精簡清晰,圖片清楚扼要,獲得頂尖期刊青睞,實至名歸。

 

 

恭喜蔡醫師!

 

 

論文寫作 / 個案研究

 

 

期刊介紹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CGH)  創刊於 2003 年,是美國胃腸病協會 (AGA;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的官方期刊之一。

 

2020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1.382,在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領域排名為 Q1(8/92) 期刊。關於平均審稿週期,網頁公告為「小於三週」,接受率約 12%,屬於投稿難度高的期刊。

 

CGH 在胃腸肝病學領域中,收錄的主題相當廣泛(診斷、內視鏡、介入、癌症治療進展、發炎症性疾病、胃腸功能紊亂、營養、吸收、分泌等),但著重在文章的臨床應用、與臨床意義。期刊發布訊息以及接收回饋的管道在 FacebookTwitterYouTube 和 AGA 的期刊部落格都可以找到。

 

 

蔡孟格醫師與新思惟

 

 

 

論文寫作 / 個案研究

 

 

The post [快訊] 蔡孟格醫師團隊,分享肝膿瘍併發腦出血之影像,獲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血中鋰鹽濃度對躁症與鬱症預防效果不同之劑量反應統合分析,獲 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刊登!

$
0
0

 

 

01_EN_HsuCW_14

 

 

文章介紹

 

鋰鹽是躁鬱症常使用的治療方式,不過臨床上會發現,鋰鹽對於躁症和鬱症發作的預防能力似乎不同,尤其在患者血中鋰鹽濃度不同的狀況下,也會有不同的反應。許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議題,做統合分析,並且觀察不同血中濃度鋰鹽,與躁症和鬱症的發作抑制效果。

 

研究收入了 6 篇隨機對照研究,並有 975 位受試者。劑量反應曲線則顯示,鋰鹽在抑制躁症和鬱症發作上,隨著血中濃度漸高,的確有降低發作的效果。不過有意思的是,在 0.6 mmol/L 的濃度時,對鬱症的控制力雖不錯,但上升到 1.2 mmol/L 時,卻會迅速降低發作機會。相對的,鋰鹽對躁症,則是一開始普通濃度時就有很不錯的效果,但濃度漸高時效果增加有限。以降低發作機率 56% 為參考的話,鋰鹽所需要的血中濃度,在鬱症較高,在躁症則較低。

 

作者總結,這顯示使用鋰鹽,對於鬱症與躁症有不同的劑量反應關係,在臨床上為患者選擇藥物並調整濃度時,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資訊!

 

 

恭喜許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是歐洲神經醫學藥理學會 (ECNP; Europe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的官方期刊,創刊於 1990 年,偏重精神疾病、精神藥品相關領域的臨床與基礎研究文章。

 

2020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600,在 Clinical Neurology 領域排名為 Q2(58/208)、在 Neurosciences 領域排名為 Q2(90/273)。

 

 

許智維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血中鋰鹽濃度對躁症與鬱症預防效果不同之劑量反應統合分析,獲 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昭賢醫師團隊,關於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使用三藥物吸入與二藥物吸入預後之統合分析,獲 Life 刊登!

$
0
0

 

 

01_life_ChenCH_09

 

 

文章介紹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需要長期控制,常用藥物有三類,LABA、LAMA、ICS。為了患者方便使用,以提升服藥遵從性,在單一吸入器中,過去即有兩種藥物混合,以固定劑量給予。近年來,廠商們推出三種藥物混合的產品,不過因為這類產品往往只能給固定劑量,究竟在延長壽命、疾病控制與肺炎機率上,其表現如何,是陳醫師團隊預計用統合分析去回答的。

 

研究收入 6 篇隨機對照研究,三合一吸入者 10274 位,二合一吸入者 12395 位,包括 ICS/LABA 與 LABA/LAMA 兩種。分析發現,三合一固定劑量吸入,死亡風險明顯比 LABA/LAMA 組低,但與 ICS/LABA 相比則無差異。而且三合一固定劑量吸入者,有較少的中等或嚴重程度發作。相對的,三合一組的肺炎機率較 LABA/LAMA 組來得高。

 

整體來說,三合一固定劑量吸入,能有效的增進患者的臨床預後,但比起 LABA/LAMA 則會增加肺炎機率。

 

針對臨床上的疑問,作文獻搜尋,除了增進自己的臨床決策品質,更順便寫成實證論文發表,是很棒的研究策略!

 

 

恭喜陳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Life 創刊於 2011 年,2020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817,在 Biology 領域排名為 Q2(27/93) 期刊。

 

 

陳昭賢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昭賢醫師團隊,關於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使用三藥物吸入與二藥物吸入預後之統合分析,獲 Lif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 Psilocybin 的抗憂鬱效果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JCM_TsengPT_66

 

 

文章介紹

 

Psilocybin 是魔幻蘑菇的主成分,過去曾被廣泛用於宗教與休閒領域,但接著便被多個國家視作禁止使用物質。近年來,對於其分子與特性的進一步認識,讓醫療界理解到其抗憂鬱的可能療效,逐漸又有更多醫用研究出現。曾醫師與其團隊,想對這個議題做個整理與總結,於是有此研究。

 

研究收入了 10 篇論文,統合發現 Psilocybin 對於憂鬱症狀的療效,SMD 為 -0.75 in day 1, -17.4 at 1 week, -1.35 at 1 month, -0.91 at 3 months, -1.12 at 6 months,效果好且持久。使用較高劑量,以及使用兩次的,會有比較好的效果。停止治療比例以及心跳數,在 Psilocybin 組與對照組並無差異。Psilocybin 會增加收縮壓 19.00 mmHg、舒張壓 8.66 mmHg。隨機對照研究與非隨機對照研究的結果類似。

 

作者總結,Psilocybin 有快速且持久的抗憂鬱效果,甚至長達 6 個月,在心血管的安全性與服藥遵從性上也相當不錯。

 

 

恭喜曾醫師!

 

 

醫學論文 / 統合分析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JCM)是創刊於 2012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出版商為瑞士的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JCM 於 2020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241。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類,為 Q1(39/169) 期刊。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醫學論文 / 統合分析

 

 

The post [快訊]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 Psilocybin 的抗憂鬱效果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靖農醫師團隊,關於使用動眼測試預測中央型前庭疾患之研究,獲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JPM_WuCN_05

 

 

文章介紹

 

在診斷暈眩上,常用的檢查是眼震影像動眼測試,不過,因為每個人判讀結果可能有些差異,所以在診斷中央型前庭疾患上就比較不那麼確定。吳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議題作分析,看看在那些患者,使用眼震影像動眼測試診斷中央型前庭疾患時,特別不準確。

 

研究收入了 103 位暈眩患者,做動眼測試與 MRI,兩個耳科醫師判讀動眼測試結果,三位神經科或神經放射科專家評估 MRI 是否有中央病灶。針對動眼測試與 MRI 結果不同者,進一步分析究竟哪些因素與之相關。

 

結果發現,關於動眼測試的判讀,同一個人看兩次,跟不同人判讀,其一致性約在中等到高之間。而超過 60 歲,以及多項合併症的患者,動眼測試跟 MRI 結果不一致的最多。

 

作者總結,在使用動眼測試診斷患者是否有中央病灶時,要注意,老年人與共病症多者,其準確度不佳。

 

在檢查或治療不太理想的族群中,尋找最相關的因素,將患者的診斷與治療做更細緻的區分,除了能精進臨床工作外,在發表上,也很符合所投稿的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的宗旨。

 

 

恭喜吳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創刊於 2011 年,2020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945,在 Health Care Sciences & Services 領域排名為 Q1(15/108) 期刊,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1(31/169) 期刊。

 

 

吳靖農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靖農醫師團隊,關於使用動眼測試預測中央型前庭疾患之研究,獲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柏成醫師團隊,關於肩鎖關節脫位固定後,是否需加做喙鎖固定之統合分析,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刊登!

$
0
0

 

 

01_BMCMD_ChenPC_12_LiuWC_07

 

 

文章介紹

 

肩鎖關節脫位,是常見的肩傷之一,在急性且不穩定的肩鎖關節脫位患者,使用鉤板固定,既直接也常見。除了能夠提供良好的復位,對於促進周邊韌帶癒合也有幫助。之後,為了避免夾擠與骨質溶解,往往會將鉤板移除。移除鉤板後,則有再脫位的疑慮,所以有人認為,一開始釘鉤板的時候,應該順道做個喙鎖固定。究竟,對於肩鎖關節脫位打鉤板治療,要不要同時合併喙鎖固定術,是陳醫師團隊有興趣知道的,於是他們針對這個主題做了統合分析。

 

收入了 5 篇研究共 474 位患者分析後,發現喙鎖固定術並不能提供更好的功能恢復或較少的疼痛,但卻達成了更好的復位維持以及更少的肩峰骨質溶解。作者總結認為,在打鉤板的時候,還是順道將喙鎖固定做起來比較好。

 

針對臨床上的困境,作文獻搜尋,以獲得較好的決策,是很棒的事。能順道寫成論文發表,是更棒的事!

 

 

恭喜陳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是 BioMed Central 於 2000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全電子版期刊,此期刊的 2020 年 impact factor 為 2.362,在 Orthopedics 領域排名為 Q2(41/82) 期刊,在 Rheumatology 領域為 Q4(29/34) 期刊。

 

BMC 是在「大發表時代」之後興起的期刊集團,2000 開始,以線上全文方式發行,抓住時代機運而起,後被 Springer 收購,並加入 Springer Nature 集團。普遍評價是 APC 稍微比同等級期刊貴些,但網頁與文章排版有質感,而且也為了避開被刻板印象一網打盡,期刊命名有的以 BMC 開頭,有的則否,是很順應學術發表市場的調整。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過去我們提到 BMC 的幾篇文章。

 

 

 

陳柏成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柏成醫師團隊,關於肩鎖關節脫位固定後,是否需加做喙鎖固定之統合分析,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梁宗榮醫師團隊,關於經口甲狀腺切除術的工作空間創建之回顧文獻,獲 Cancers 刊登!

$
0
0

 

 

01_cancers_LiangTJ_14

 

 

文章介紹

 

梁宗榮醫師的專長,是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其核心目的,就是要避免在甲狀腺上的皮膚,因為疤痕,而影響日後穿衣服的選擇。用內視鏡開甲狀腺,有很多不同的路徑可選,梁醫師針對這些領域,都曾發表過相關論文。

 

 

這次,梁宗榮醫師再進一步,根據自己對經口內視鏡甲狀腺切除手術的技術,做了技術整理與文獻回顧,就像是一篇速成的武功秘笈,除了協助世界各地的主治醫師、住院醫師上手這個技術,並避免各種可能陷阱之外,同時也是一篇很優秀的手術技巧火力展示。

 

文中詳細說明了從嘴唇後方,開始經過下巴、頸部,到達甲狀腺手術的各種細節,介紹各處該注意的重點,有清楚的圖片與表格,是篇很棒的教學文。

 

當我們在一個領域有獨特技巧,且相當熟練時,就是一個好機會,整合過去發表過的論文,寫篇文獻回顧,為自己打開國際知名度。

 

 

恭喜梁醫師!

 

 

臨床研究 / 技術發表

 

 

期刊介紹

 

Cancers 創刊於 2009 年,出版商為根基於瑞士的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2020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6.639,在 Oncology 領域排名為 Q1(51/242) 期刊。

 

MDPI 是一家基於瑞士巴塞爾的學術出版機構,由中國湖北人林樹坤博士創辦。近年以快速審查、快速決定、快速刊登,聞名於學術界。且相關期刊的統計數據均公開透明,很容易能查閱其退稿率、接受稿件數、審查速度與刊登速度。

 

 

 梁宗榮醫師與新思惟

 

 

 

 

臨床研究 / 技術發表

 

 

The post [快訊] 梁宗榮醫師團隊,關於經口甲狀腺切除術的工作空間創建之回顧文獻,獲 Cancer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