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快訊] 陳昭賢醫師團隊,關於 tocilizumab 與 COVID-19 患者死亡率之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刊登!

$
0
0

 

 

01_II_ChenCH_02

 

 

文章介紹

 

Tocilizumab 是針對 IL-6 的單株抗體,在 COVID-19 疫情初期,有少數臨床經驗以及業界傳說,認為這個藥物對 COVID-19 的治療有效。之後,也有相當多的研究,針對這個議題做設計。陳醫師團隊,預計將這些研究的結果統合起來,看看截至目前為止,究竟 tocilizumab 是不是一個值得推薦用於 COVID-19 治療的藥物。

 

由於各種證據等級的資料都有,陳醫師團隊,將收錄範圍限縮在隨機對照實驗,共有 8 篇 6314 位受試者。結果發現,即使使用了 tocilizumab,患者 28 天死亡率沒有顯著差異,不管一開始是使用類固醇或直接插管治療,都沒有差異。不過使用 tocilizumab 的患者,之後被接上呼吸器的比例比較低,住進加護病房的機率也比較低。

 

安全性方面,使用 tocilizumab 的患者,需要立刻治療的副作用、嚴重副作用、感染,都沒有比較多。

 

整體而言,tocilizumab 並不能增加 COVID-19 的存活率,不過可能可以降低呼吸器使用與進入加護病房的比例,同時也是個安全的治療選項。

 

在一個新的可能治療出現,而且可能改變世界時,一定會有很多人著手設計隨機對照研究,但因為隨機對照研究需要的研究資源很多,包括 IRB、取得受試者同意、隨機治療解釋與分派、資料收集等,如果我們手上的資源不多,或者像是 COVID-19,臺灣甚至連患者都不多時,密切注意出版現況,並在文章一上線後立刻做統合,也是個加入世界學術圈的好方法。

 

陳醫師團隊,收集的隨機對照實驗,到 2021 年 2 月 20 日。然後在 3 月 2 日,就已經寫成文章投稿。由於主題重要且搶時間,審閱與後續處理都很快,3 月 18 日被接受,3 月 24 日就已經上線了。

 

機會不只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更會被那些早就已經找好位置,等著機會飄過來的人,牢牢抓住。

 

 

恭喜陳醫師!

 

 

臨床論文 / 統合分析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創刊於 2001 年,創刊當時,是合併了 1978 年創刊的 Immunopharmacology,以及 1979 年創刊的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munopharmacology 而來。

 

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943,在 Immunology 領域為 Q2(62/159) 期刊,在 Pharmacology & Pharmacy 領域為 Q1(63/271) 期刊。

 

 

陳昭賢醫師與新思惟

 

 

 

臨床論文 / 統合分析

 

 

The post [快訊] 陳昭賢醫師團隊,關於 tocilizumab 與 COVID-19 患者死亡率之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昭賢醫師團隊,關於 cefiderocol 用於細菌感染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Glob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刊登!

$
0
0

 

 

01_JGAR_ChenCH_01

 

 

文章介紹

 

近年來,格蘭氏陰性菌的抗藥性逐漸增加,使得藥物選擇越來越困難,新藥 cefiderolcol,擁有較為不同的機轉,能對抗抗藥性。不過,實際在臨床上,整體效果跟安全性如何,是否真能跟過去的傳統藥物並駕齊驅,是陳醫師團隊想要知道的。

 

團隊收入了 3 篇隨機對照研究,統合後發現,cefiderocol 跟對照藥物相比,不管是用在院內感染、複雜泌尿道感染等,其臨床反應比例、微生物控制效果、實際治療效果,並沒有差異。14 天與 28 天死亡率,也沒有差異。副作用上,也沒有差異。

 

整體來說,cefiderocol 不管在臨床上或微生物角度,對於嚴重感染的治療,其效果跟各種對照藥物都沒有顯著差異。安全性也類似。

 

當我們注意到新的 clinical trial 結果出來,回看一下同樣主題的有幾篇,有沒有人做過統合分析,如果沒有,那就是一個好機會,做個整合跟更新。這樣多數的讀者就不用自己搜尋並思考究竟方向是否一致,而能直接參考這篇統合分析的結論,了解現在的狀況。

 

 

恭喜陳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Glob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創刊於 2013 年,於 2020 年轉型為全文開放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706,在 Infectious Diseases 領域為 Q3(51/92) 期刊,在 Pharmacology & Pharmacy 領域為 Q2(133/271) 期刊。

 

 

陳昭賢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昭賢醫師團隊,關於 cefiderocol 用於細菌感染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Glob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停經後睡眠障礙各種治療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Sleep Medicine Reviews 刊登!

$
0
0

 

 

01_SMR_TsengPT_54

 

 

文章介紹

 

停經後的睡眠障礙,到底應該用哪種賀爾蒙治療,還是用哪種安眠藥協助,仍有爭議。曾秉濤醫師團隊,預計將這個領域的相關研究,一併統合起來,指出效果與服藥遵從性比較好的選擇。

 

總計收入 43 篇隨機對照研究,並有 25 種治療,包括 32271 位女性受試者。結果發現 melatonin-fluoxetine 對睡眠障礙比安慰劑有效。對於有明顯心血管症狀的停經患者,gabapentine、口服聯合賀爾蒙治療、bazedoxifene-conjugated estrogens 等均比對照組有效。放棄治療的比例,在使用藥物介入與對照組的患者,並沒有顯著差異。不過使用 eszopiclone 與口服賀爾蒙治療的患者,因為副作用而中止治療的機率較大。

 

整體來說,對於停經後的睡眠障礙,尤其有心血管症狀者,合併 estrogen 與 progestrone 治療是有效的,而安眠藥在這種狀況似乎並無顯著效果。

 

臨床上若有一個狀況,是同時可以用很多治療方式介入,但卻不確定哪個最理想時,使用網絡統合分析,找出可能的方向,是不錯的策略,以數據指出方向,以及待解的疑惑,對於後續的研究設計將會有很大的幫忙。

 

 

恭喜曾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Sleep Medicine Reviews 是 Elsevier 於 1997 年開始發行的期刊,以睡眠相關疾患為主題。

 

如同刊名所說,只收 review,包括 narrative review、systematic review、editorials of controversy and debate 等。因為 review 類的文章為讀者省下許多時間,並提出實用觀點,參考價值高,後續被引用的頻率也高,造就了本期刊的高 impact factor。

 

此期刊 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9.607,在 Clinical Neurology 領域的排名為 Q1(8/204) 期刊,在 Neurosciences 領域為 Q1(14/272) 期刊。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停經後睡眠障礙各種治療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Sleep Medicine Review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關節旁注射對肩手術止痛效果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
0
0

 

 

01_JCMA_MaHH_12

 

 

文章介紹

 

肩旋轉肌群撕裂傷,若需要手術修復,即使現在傷口可以做得很小,術後的疼痛依然是個問題,而且目前並沒有標準化的止痛建議。馬瑄孝醫師團隊,預計在臨床 routine 之外,在手術時外加止痛藥做關節旁注射,會不會降低患者疼痛,並減少之後的止痛藥使用量。

 

研究以 2017 年做分組,一到六月為傳統組,七到十二月為增加關節旁注射組,經比較後,發現患者的疼痛指數明顯下降,夜間疼痛也明顯更少,從手術後到第一次忍不住要求打止痛藥 ketorolac 的時間也顯著拉長。研究中並沒有發現明顯的心臟或神經毒性。

 

整體來說,作者認為,在手術中於關節旁注射止痛藥,對於疼痛控制很有幫忙,也減少了後續靜脈止痛的藥物劑量。

 

在科部的臨床 routine 改變時,以改變為界,前後各收一陣子的患者,就能做很好的 historical control 研究。除了能發表文章外,也能藉由回顧與統計知道,臨床照護的品質是否變好。是很不錯的研究方式。

 

 

恭喜馬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JCMA中華醫學會雜誌),之前稱為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Taipei),為中華醫學會的附屬期刊,辦公室設於台北榮總。

 

2008 年收錄於 SCI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JCMA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4 年的 0.845,逐步上升到 2019 年的 2.170,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2(63/165) 期刊。

 

 

馬瑄孝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關節旁注射對肩手術止痛效果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蘇冠文醫師團隊,關於臍帶血 Fas ligand 與過敏性鼻炎和肺部感染關係之研究,獲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刊登!

$
0
0

 

 

01_JMII_SuKW_04

 

 

文章介紹

 

不管是臍帶血或血清,新生兒血中的 Fas ligand (FasL) 濃度,有多篇研究顯示,與短期過敏症狀有關,不過目前沒有長期研究。蘇冠文醫師,預計研究臍帶血 FasL 濃度,與七歲時的過敏狀況關係。

 

使用臺灣兒童過敏預測世代研究的資料,分析發現,臍帶血的 FasL 濃度,的確與七歲孩童的過敏性鼻炎、阻塞性肺功能、FeNO、塵蟎過敏等均有關。臍帶血的 FasL 濃度,應可作為過敏相關疾病的預測生物標記。

 

能利用出生時的資料,去預測七年後孩子是否可能會產生各種過敏疾病,相當有意思。如果有個完整收集的世代資料,許多有趣的分析就有機會被發現。

 

 

恭喜蘇醫師!

 

 

臨床研究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創刊於 1968 年,合併自「中華民國微生物及免疫學雜誌」與「中華民國感染症醫學會雜誌」,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493,相比 2010 年的 1.116,上升甚多,在 Immunology 領域排名為 Q2(76/158) 期刊,在 Infectious Diseases 領域為 Q2(33/93) 期刊,在 Microbiology 領域為 Q2(48/135) 期刊。

 

此期刊目前為雙月刊,是下列學會之官方期刊:台灣微生物醫學會、中華民國免疫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寄生蟲學會。研究領域包含傳染性疾病、免疫、感染、與微生物學。

 

 

蘇冠文醫師與新思惟

 

 

 

臨床研究

 

 

The post [快訊] 蘇冠文醫師團隊,關於臍帶血 Fas ligand 與過敏性鼻炎和肺部感染關係之研究,獲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林舜穀醫師團隊,關於使用機器學習動脈波形,以辨認阿茲海默症患者之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
0
0

 

 

meta-analysis_award_20170311

 

 

文章介紹

 

阿茲海默症患者常見腦血管動脈硬化的狀況,而動脈硬化常是個全身性的疾病,於是林舜穀醫師與其團隊思考,是否有可能用周邊動脈的波形參數,去學習並預測患者是否有阿茲海默症。

 

研究收入了 87 位阿茲海默症患者,以及 74 位對照組,並分做訓練組跟確認組。先以非侵入性方法,量測其橈動脈壓力波形,以及指尖光吸收變化量,並將訓練組資料輸入一個五層的機器學習模型中訓練。然後再用確認組,看看其辨認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診斷率如何。

 

結果發現,整體準確度 82.86%,特異性 92.31%,AUC 為 0.83。作者群認為,這是個不錯的初步嘗試,日後或許能以這樣的方法為基礎,開發非侵入性的阿茲海默症檢測或追蹤工具。

 

人工智慧,或機器學習,是近年的熱門題目。選擇一個在臨床上,預測很重要,但偏偏既有的工具都預測不好的領域,選一大筆資料,分成訓練跟確認組,然後把訓練組拿去跑機器學習,取得模型後,再檢測其診斷準確度,是個常見的論文發展方向。

 

 

恭喜林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Scientific Reports 是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於 2011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998。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分類中為 Q1(17/71) 期刊。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策略是,高分頂級期刊,如 Nature 或 Nature Medicine 等,依然維持訂閱制,向讀者或圖書館收錢。而若是這些高分期刊因篇幅或品質而沒辦法收的文章,則轉介到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9 IF = 12.121)或 Scientific Reports (2019 IF = 3.998)等向作者收取費用的 open access 期刊。

 

這兩本雜誌的差異是,Scientific Reports 不針對 novelty 審查,只看方法與假說是否具科學水準,至於科學上的重要性,就放上網,由群眾與歷史去評估。而 Nature Communications 則刊登在各領域中具重要性的突破。

 

而 open access 的快速能見度,也能協助科學成果擴散,對作者被看見與期刊被引用,都有幫助。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廣泛且大小魚通吃的期刊群經營策略,相當成功,也帶來豐厚的獲利。但整體來說,訂閱制期刊的獲利還是高過 open access

 

Scientific Reports 的開放平台概念,非常類似 PLOS ONE。在 2017 年,以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集團力量,趁 PLOS ONE 苦於審閱者不夠,審查時間過長,作者們開始離開時,每月刊登文章數一舉超越 PLOS ONE成為世界第一大 mega journal

 

 

林舜穀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林舜穀醫師團隊,關於使用機器學習動脈波形,以辨認阿茲海默症患者之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吳青陽醫師團隊,關於自訂之靜脈注射座規範的長期結果研究,獲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刊登!

$
0
0

 

 

meta-analysis_award_20170311

 

 

文章介紹

 

吳青陽醫師在生涯早期,還沒開始進入肺癌研究時,花了很多的功夫在靜脈注射座上,這是因為年輕主治醫師就只有這個可以做,但這樣的「小手術」,卻對患者後續治療的品質跟滿意度有很大的影響。

 

在早年的研究中,吳青陽醫師漸漸發現了許多導致靜脈注射座功能不良或產生併發症的原因,於是設定了一個標準作業流程,協助施作的年輕醫師,跟著流程判斷,就能做出對患者最好的決定,避免過去因人而異的隨機決策。

 

經過多年的臨床導入實踐後,吳青陽醫師與其團隊,想看看這樣的流程,長期預後如何,並進一步觀察是不是有仍需要改進的細節。

 

研究收入了 2012 到 2018,並根據自訂標準作業流程放置的靜脈注射座患者,並統計其放置位置、手術時間以及併發症等資訊。結果發現,整體手術併發症僅為 0.07%,而且沒有氣胸、血腫、管路彎折、管路斷裂、皮膚腐蝕等狀況。必須動用到超音波導引,以放入內頸靜脈的機率,也從 4.67% 下降到 0.99%。平均手術時間,從 37.88 分鐘降到 23.20 分鐘。

 

作者群認為,這個過去設計的標準作業流程,能夠很有效的減少超音波導引穿刺內頸靜脈的需求、降低嚴重併發症、縮短手術時間,並提供相當不錯的功能預後,推薦給同行參考。

 

實際觀察我們在臨床上所做的各種大大小小手術,思考如何改進,然後制定出好的工作流程,在短期、中期、長期,都能持續發表其結果,如果結果優秀,可能會成為業界的典範,擴散到全世界去。

 

 

恭喜吳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創刊於 2011 年,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433,在 Health Care Sciences & Services 領域排名為 Q1(10/102) 期刊,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1(24/165) 期刊。

 

 

吳青陽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吳青陽醫師團隊,關於自訂之靜脈注射座規範的長期結果研究,獲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楊大緯醫師團隊,關於 X 光偵測上消化道異物之統合分析,獲 Diagnostics 刊登!

$
0
0

 

 

01_diagnostics_YangTW_02

 

 

文章介紹

 

臨床上,常有患者誤食魚骨、雞骨、硬幣,或其他種類異物,懷疑卡在食道或胃裡,而來求診。由於 X 光的方便性與穿透力,幾乎都做為第一線評估工具。不過,到底 X 光對於上消化道的異物偵測能力如何,不同的研究差異頗大。楊大緯醫師預計使用統合分析,將相關的研究整合起來,看看現況如何。

 

研究收入了 17 篇共 4809 位受試者,經分析發現,X 光整體的敏感度僅 0.58,但特異性可達 0.94。也就是說,真的有的不一定看得到,但沒有的,幾乎 X 光都會說沒有。且各研究之間的異質性很高。

 

由於這樣的特色,作者群認為,臨床上用 X 光來排除異物存在,實在不是很推薦,因為會有不少的患者明明有,但 X 光照不出來。對於有懷疑的患者,以內視鏡做為進一步檢查,仍是必須的。

 

從臨床上的困境出發,去思考統合主題,相當不錯。對於 X 光偵測上消化道異物,除非是金屬成分,或骨化明顯的物質,否則真的是相當靠運氣。有看到是幸運,沒看到什麼都很難確定。將既有文獻整合,並確認臨床直覺和經驗無誤,也能讓後續檢查的開立,更有信心。

 

 

恭喜楊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Diagnostics 創刊於 2011 年,是 MDPI(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旗下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110,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為 Q1(39/165) 期刊。

 

新思惟統合分析工作坊講師張凱閔醫師,曾獲邀擔任 Diagnositcs 期刊 special issue 的 guest editor,在網頁上即可看到其資歷、網頁連結與發刊詞。

 

 

MDPI 集團,近年致力於期刊數據透明化,主動公布許多期刊經營數據,如:審閱時間、刊登文章數、文章接受率、文章閱覽量、最多人閱讀的文章等,非常迅速積極。

 

 

 

楊大緯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楊大緯醫師團隊,關於 X 光偵測上消化道異物之統合分析,獲 Diagnostic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出生月與心理疾患關聯之健保資料庫與統合分析研究,獲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刊登!

$
0
0

 

 

01_APS_HsuCW_09

 

 

文章介紹

 

過去有些研究,發現出生在不同月份的人,他們後續罹患精神疾患的機會是不一樣的,可能跟氣候、入學時間等有關。

 

許智維醫師,專長各式 dry lab,想利用自己所熟悉的健保資料庫大量數據,加上統合分析,來把這個議題做個總整理,於是有了這個相當大型且完整的研究:先跑健保資料庫,看看大量數據的結果如何,然後再用統合分析,將既有文獻與臺灣數據做總歸納。

 

研究收入了 1951777 位患者,分析發現,除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解離症、飲食異常、性別不一致、性癖症之外,其他的精神疾患都有明顯的月份出生趨勢差異。

 

統合分析則收入了 51 篇研究,探討 10 個精神疾患,結果發現,在每個學年中,最年輕的那個月的小朋友,會有最高的比例,有智能障礙、自閉症、ADHD。冬天生的孩子,則有較高的思覺失調症、第一型雙極性疾患、憂鬱症。秋天生的孩子,則有較高的酒精濫用問題。阿茲海默症與飲食異常,則沒有明顯的出生季節差異。

 

這篇文章的企圖心很大,在研究早期跟智維聊到的時候,其實蠻多資深研究者都建議他可以切成幾篇發表。因為目前的科學形式,比較偏好安打型的論文,大概只剩下基礎領域,或者少數的頂尖研究者,會考慮把大量故事串起來,一次拚一篇大的場外全壘打。

 

這是因為,串起大量故事的時候,邏輯與研究法,就比較吃審閱者的主觀意識,必須剛好遇到也認同作者群企圖與研究策略的,才有可能認可。

 

最後,智維被退了九次稿,總共投稿將近一年。目標 IF 也比預期的低了十分。不過,年輕的時候,用自己的強大能力拚一次,卻也是許多才氣縱橫的研究者,出道時曾經嘗試過的。最終登在 5 分以上的期刊,依然相當不錯,而北歐期刊對科學形式與內容的自由包容,也是很好的歸宿。

 

經過這一連串的經歷,智維認為,這是「致敬住院醫師時代的自己」,也列出了對他自己來說,很有意義的一些細節,包括:

 

  • 第一個屬於自己主持的研究計劃之產物
  • 第一回挑戰單篇論文中融合健保資料庫+統合分析
  • 第一篇真的花錢購買統合分析所需要的論文
  • 第一次超越自己以往收錄文章的上限,整理了50篇以上的文章、完成了近100頁的Supplement

 

很有故事與企圖心的一篇,是退休的時候,拿在手上都會會心一笑的美好回憶。

 

 

恭喜許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創刊於 1926 年,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5.362,在 Psychiatry 領域排名為 Q1(20/155) 期刊。

 

 

許智維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出生月與心理疾患關聯之健保資料庫與統合分析研究,獲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萬均醫師團隊,關於越南成年就診患者之吸菸行為研究,獲 BMC Public Health 刊登!

$
0
0

 

 

01_BMCPH_HuangWC_06

 

 

文章介紹

 

患者如果因為各種狀況來到醫療機構求診,就是個很好的機會做戒菸介入治療,不過在這之前,要先了解民眾的吸菸行為,才能比較有效的介入。黃萬均醫師與團隊,在越南 4 個省分的 46 家醫療機構,連續收集大於 15 歲的患者,並完成關於吸菸行為、戒菸嘗試、戒菸意願等的完整調查。

 

在 11245 位前來就診的患者中,目前有抽菸的比例為 18.6%,男性為 34.6%,女性僅 1.1%。最近一年中如果曾經被醫護人員問過關於吸菸狀況的,比較有意願要戒菸。過去一年內曾經嘗試過戒菸的人中,使用戒菸協助的相當少,尼古丁替代治療 10%,諮詢僅 1.9%。就診醫療機構如果是國家或省級醫院者,有較高意願戒菸,達 30.3%,反之,到地區醫院或社區健康中心者,只有 11.3% 與 11.1%。

 

作者總結,吸菸在越南的男性族群中相當普遍,但很少使用戒菸協助資源。或許可以考慮,在一般的醫療機構中,加入戒菸介入治療。

 

黃醫師與澳洲和越南的團隊,形成很好的聯繫跟合作,在公共衛生上能發揮實際影響力,也能將相關資訊整理成論文發表,是很不錯的模式。

 

 

恭喜黃醫師!

 

 

期刊介紹

 

BMC Public Health 創刊於 2001 年,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521,在 Public, Environment & Occupational Health 領域排名為 Q2(70/193) 期刊。

 

 

最新活動

 

 

黃萬均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萬均醫師團隊,關於越南成年就診患者之吸菸行為研究,獲 BMC Public Health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昭賢醫師團隊,關於 nintedanib 治療間質性肺病之統合分析,獲 PLOS ONE 刊登!

$
0
0

 

 

01_PLOSONE_ChenCH_03

 

 

文章介紹

 

Nintedanib 是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 IPF 與纖維化間質性肺病 fibrotic-ILDs 的藥物,可以減緩患者肺功能的降低速度。在 IPF 領域,相關的副作用被研究得比較清楚,不過在 fibrotic-ILD 部分的結論並不確定。陳昭賢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議題做統合分析。

 

收入 6 個研究共 2583 位患者,加以統合之後,會發現,比起安慰劑,nintedanib 有比較高的機率產生副作用,以及停藥後副作用。不過,致死副作用卻是比較少的。使用 nintedanib,與腹瀉、噁心、嘔吐、體重減輕有關。然後,也比較少有咳嗽和喘的症狀。

 

整體來說,比起安慰劑,使用 nintedanib,會有比較多的副作用,像是腹瀉、噁心、嘔吐、體重減輕,不過,咳嗽跟喘的症狀會比較少。

 

針對上市並使用一陣子的藥物,隨時觀察相關的研究,並尋找或等待能發統合分析的機會,是很好的臨床研究策略。

 

 

恭喜陳醫師!

 

 

臨床論文 / 統合分析

 

 

期刊介紹

 

PLOS ONE 是創刊於 2006 年的知名 open access 期刊,對傳統學術期刊營運模式所產生的衝擊,是這幾年學術界的討論焦點之一,譬如蔡校長部落格文章:「2016 年 impact factor 公布,那些大家關心的期刊,現在怎麼了?

 

PLOS ONE 特性為網路原生、跨領域且全開放,對論文的 ethics 相當重視、對刊登品質亦有堅持。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740,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領域為 Q2(27/71) 期刊。

 

 

整體來說,是名氣好、網頁介面佳、科學社群經營積極的知名 OA 品牌。不過審閱期普遍偏長,中位數約在 80 天左右。

 

與其他相關期刊的對比與選擇,歡迎參考「怎樣投才正確?擬定期刊選擇策略。

 

 

陳昭賢醫師與新思惟

 

 

 

臨床論文 / 統合分析

 

 

The post [快訊] 陳昭賢醫師團隊,關於 nintedanib 治療間質性肺病之統合分析,獲 PLOS O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昭賢醫師團隊,關於 Xofluza 治療流感效益與安全性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刊登!

$
0
0

 

 

01_JMII_ChenCH_04

 

 

文章介紹

 

自從流感治療藥物如 Tamiflu 出現後,就一直有些爭議,包括服用時機、到底有沒有效、相關副作用等,因為這些都不容易在個別患者層級觀察出確定的答案,必須用大型研究才能知道。而新出來的 Xofluza,號稱安全性更好,更有效,但如果也放到統合分析的大型歸納中來看,是否如此呢?這是陳醫師團隊很有興趣知道的。

 

陳醫師團隊只收入 phase 3 隨機對照研究,以確保研究品質。收入 3 個隨機對照研究,共 3771 人並分析後,發現 Xofluza 流感症狀緩解的速度,顯著比對照組快,但跟 Tamiflu 比的話,雖較快但無統計顯著。Xofluza 降低流感病毒量與病毒 RNA 量的效果,比對照組跟 Tamiflu 都好。副作用方面,Xofluza 比 Tamiflu 與對照組都更少。

 

整體來說,Xofluza 比對照組好是確定的。而在病毒抑制方面,也比 Tamiflu 好。安全性上,比 Tamiflu 和對照組都更好,是個相當安全的抗流感藥物!

 

對於自己領域的新藥出現後,看準大型研究出現,但還沒有統合分析的時機,快速的做出分析並投稿,是個很不錯的論文發展方向!

 

 

恭喜陳醫師!

 

 

臨床論文 / 統合分析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創刊於 1968 年,合併自「中華民國微生物及免疫學雜誌」與「中華民國感染症醫學會雜誌」,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493,相比 2010 年的 1.116,上升甚多,在 Immunology 領域排名為 Q2(76/158) 期刊,在 Infectious Diseases 領域為 Q2(33/93) 期刊,在 Microbiology 領域為 Q2(48/135) 期刊。

 

此期刊目前為雙月刊,是下列學會之官方期刊:台灣微生物醫學會、中華民國免疫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寄生蟲學會。研究領域包含傳染性疾病、免疫、感染、與微生物學。

 

 

陳昭賢醫師與新思惟

 

 

 

臨床論文 / 統合分析

 

 

The post [快訊] 陳昭賢醫師團隊,關於 Xofluza 治療流感效益與安全性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彥、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抗黴菌藥治療口咽食道念珠菌症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Expert Review of Anti-Infective Therapy 刊登!

$
0
0

 

 

meta-analysis_award_20170311

 

 

文章介紹

 

在 HIV 患者中,伺機性感染最常見的,就是口咽或食道的念珠菌感染。近年最常被使用的治療為 fluconazole,不過最近似乎治療後復發的比例較高。曾醫師與陳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問題,做個統合分析,看看究竟有沒有比 fluconazole 更好的選擇。

 

經選入 27 篇隨機對照研究,共 6277 位受試者,並做網絡統合分析後,發現在口咽念珠菌感染,最好的治療方法是以光敏劑配合抗微生物光動力治療,有最好的治癒率與最低的復發率。不過在食道念珠菌感染,則沒有任何的治療,效果比 fluconazole 好。

 

整體來說,口咽念珠菌感染最好的治療是抗微生物光動力治療。食道念珠菌感染則沒有定論。未來如果規劃大型隨機對照研究時,或許可以根據這些資訊,做進一步的研究設計。

 

臨床上遇到不好處理的狀況,想找找看有沒有更適合的治療藥物,並希望提供實證數據時,使用統合分析,是個很不錯的研究方式,除了能更清楚自己的臨床工作是否正確,也能順道整理發表。

 

 

恭喜兩位曾醫師!

 

 

醫學論文 / 統合分析

 

 

期刊介紹

 

Expert Review of Anti-Infective Therapy 創刊於 2003 年,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767,在 Infectious Diseases 領域的排名為 Q2(26/92) 期刊,在 Microbiology 領域為 Q2(43/136) 期刊,在 Pharmacology & Pharmacy 領域為 Q2(69/271) 期刊。

 

 

曾秉彥醫師與新思惟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醫學論文 / 統合分析

 

 

The post [快訊] 曾秉彥、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抗黴菌藥治療口咽食道念珠菌症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Expert Review of Anti-Infective Therap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研究主題怎麼找?研究資源如何累積?

$
0
0

 

講者:吳昭慶醫師

 

 

Child Exploring in Woods

 

 

剛想在學術領域起步的人,總有個疑問:「很多主題都已經被寫走了,我要怎麼找到新的題材來寫?」但你可能也有聽過,資深的研究者總會說:「怎麼可能沒有題材?研究是做不完的。」

 

事實上,研究真的是做不完。

 

之所以覺得找不到主題,是因為趴得還不夠低,我們要讓自己盡量貼近知識的前緣,理解目前臨床的困境,文獻提供了什麼,又有哪些大小問題還沒被解決。親手收集資料、親手分析資料,一邊探勘統計,一邊其實就會有新的想法出現。同樣一個小小的臨床資料庫,光是用不同的分組、不同的參數、不同的切入點,就能持續產生系列文章。

 

這堂課,預計針對這個初學者常見的問題,提出實用的建議,你只要照著上課提供的架構去思考,一定能找到初步的方向,甚至實際的研究主題。

 

接著還進一步加碼,分享研究資源累積的技巧。畢竟做研究總不能一直自己燒錢,自掏腰包拚個學術起飛,這個幾乎大家都是如此,但有了幾篇文章後,也該藉由正式的管道,讓自己的研究能擴大規模,並永續經營。這時,就需要各種金錢或非金錢的資源協助。

 

吳昭慶醫師,從一篇論文都沒有,逐漸起步,開創了基礎、臨床、資料庫等不同的論文產線,也累積了許多的研究資源,持續放大影響力,成為頸椎手術的國際知名學者,並獲邀進入 JNS: Spine 的 editorial board。

 

他將分享這個過程中,累積研究資源的各種技巧,協助各位成功放大自己的影響力,研究做得長長久久!

 

 

學員評價

 

01

 

02

 

03

 

 

最新活動

 

 

The post 研究主題怎麼找?研究資源如何累積?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在中小型醫院工作,論文起步的務實建議。

$
0
0

 

講者:黃志生醫師

 

 

Sprinter taking off from starting block on running track

 

 

你常覺得,自己所在的醫院,沒什麼研究資源嗎?你常覺得,或許因為自己不在國家級醫學中心工作,研究起步很困難嗎?

 

不,其實,醫學中心有醫學中心的困難,而中小型醫院也有中小型醫院的困難。但相對的,醫學中心有其獨特優勢,中小型醫院也有自己的獨特優勢。

 

舉例來說,同樣遇到一個特殊案例,在醫學中心,臨床科的主治醫師、總醫師,放射科的主治醫師,病理科的主治醫師,可能都已經拿去寫,因為每個人都有發表的需求。但在中小型醫院,你可能是唯一注意到這個案有學術價值的人,在彙整資源的時候,因為潛在競爭較少,橫向的合作也可能較為順利。

 

這只是一個面向而已。還有很多的細節也截然不同,讓我們知道,其實中小型醫院也有其寶貴之處。

 

黃志生醫師,在 400 床的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任職,規模不大,是個社區與臨床導向的醫院,沒有醫學中心的那些疑難雜症,而且有時患者會失聯,改到台北市的大型醫學中心追蹤治療。

 

於是,他選擇在地患者會長時間在當地追蹤的疾病,累積大量個案,並很有品質的整理發表所需要的資料,用不同的次族群切入,連續發表了三篇 SCI 原創論文。

 

在臨床上遇到很有學術發表價值的個案,他也會把握機會,尋找高分期刊整理投稿。

 

中小型醫院,並不是不能做研究,只是我們要學會,善用自己的優點,避開自己的弱點,不要以醫學中心的思維去套用,就能找出屬於自己的發表之路。

 

你也苦於環境不夠好,無法學術起步嗎?歡迎聽聽從中小型醫院順利學術起步的黃志生醫師,與我們分享他的經驗!

 

 

學員評價

 

01

 

02

 

03

 

04

 

 

最新活動

 

 

The post 在中小型醫院工作,論文起步的務實建議。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讓 revision 幾乎全被 accept 的關鍵技巧

$
0
0

 

講者:吳昭慶醫師

 

 

businessman is analyzing through magnifying glass contract and

 

 

初學者,當期刊給出 major revision 的決定時,常忐忑不安,覺得不知道該怎麼回才恰當,也挫折於辛苦修改後,竟又遇到 reject 的慘劇,讓努力成為一場空。

 

但真正有經驗的研究者,看待 major revision 時,心裡浮現的是「哈哈,被我一腳踩進窄門裡囉」,而且,「只要給我 revise 的機會,我幾乎不會失手。頭過身就過。」

 

為什麼會有這麼巨大的差異呢?因為有經驗的研究者,真正理解 reviewer 寫的是什麼意思,知道該怎麼回,自己不用重做研究,或再花半年收案,也能搞定審閱者的心。用日本人的話來說,這些資深研究者,懂得「讀空氣」。

 

這堂課,我們會告訴您所有 revision 的關鍵要素,能有效解決以下問題:

 

  • 為什麼 reviewer 好像很不認同我的論點,甚至我懷疑他到底有沒有認真讀?這種水準不好的 review opinion 怎麼回?
  • 兩個 reviewer 給了相反的意見,那我不管怎麼改,不就一定會得罪一個人?
  • 為什麼 revise 後,審閱者生氣地拒絕了我的稿件,我明明就很用心修改了啊?
  • 審閱者說我個案太少,只有 30 個,但我已經收集兩年才這樣,難道要我再收兩年嗎?到時候,他們還會要我的文章嗎?
  • 審閱者的背景知識有誤,他批評的論點已經過時,但我如果嗆回去,他會不會覺得被打臉,惱羞成怒而退我的稿件?

 

根據多年指導住院醫師與年輕主治醫師寫作的經驗,吳昭慶醫師很清楚知道,哪些 revision 的禁忌,只要一出現,就可能被生氣退稿。也很清楚知道,要怎麼讓 reviewer 開心 accept 你的稿件。

 

我們會協助你認識那些資深研究者們,用學術生命體驗出來的寶貴經驗,讓你也一起進入「只要讓我 revision,幾乎之後都是 accept,不太可能失手」的境界。

 

 

學員評價

 

01

 

02

 

03

 

04

 

 

最新活動

 

 

The post 讓 revision 幾乎全被 accept 的關鍵技巧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互動實作 / 活用數據統計 再創部門佳績

$
0
0

 

指導:新思惟講師與助教群

 

 

Multiethnic marketing company managers work together with diagrams and laptop at loft office table. Healthy workplace.

 

 

全新改款的互動實作,來囉!

 

這次我們要用醫學統計,來重整一個部門。用實際的數據,分析各種流言蜚語與八卦情報的真實性,然後找出部門的問題,並提出未來的經營方向。

 

  • 如果你收集了一堆問卷,要怎麼分組比較,確認誰的滿意度好?
  • 如果你有了臨床數據,要怎麼比較兩組大小,用什麼統計法,該怎麼製圖才會好看?
  • 如果是比較三組呢?好像不能兩兩相比,那該怎麼算?
  • 如果臨床數據收集,是術前跟術後,要怎麼比?
  • 評估一個臨床檢查到底是否準確,用什麼統計法?
  • 外科常見的存活分析,怎麼作?生存曲線怎麼畫才好看?

 

對應以上的主題,我們將會帶您實際跑過一次以下的統計法。而且跟您分享圖表優化的重點關鍵!

 

  • Mann-Whitney U test
  • Kruskal-Wallis test
  • Wilcoxon signed-rank test
  • ROC curve analysis
  • Kaplan-Meier survival analysis

 

日後,您對一個臨床問題有想法,覺得以前別人說的似乎有問題,就可以親自算算看,如果剛好被您發現與過去文獻不同之處,就是一篇新論文的好題材囉!

 

第一次來到新思惟研究課程的同學,早上都會半信半疑,「我統計很爛耶,你真的可以讓我畫出 SCI 圖表嗎?」請您帶著這樣的心情來上課,相信我,下午兩點的時候,當你看到國際期刊等級的圖表,在自己的筆電上出現,那種感動相當令人難忘!

 

歡迎報名,來體驗看看吧!

 

 

學員評價

 

01

 

02

 

03

 

 

最新活動

 

 

The post 互動實作 / 活用數據統計 再創部門佳績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新手都能懂的統計:實作前的介紹

$
0
0

 

講者:蔡依橙醫師

 

 

Office interior with graphs and diagrams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時代進步這麼快,統計卻依然那麼難?

 

像是 100 年前,如果開像福特 Model T 這樣的車,你還需要有基本的機械常識,甚至簡單的維修能力,才能在路上拋錨時,進行簡單的維修。

 

現在的汽車,你只要會踩油門剎車跟控制方向盤,車子本身都很穩定,妥善率也很高。真的壞了,也有信用卡免費拖吊可用。現在的我們,可以完全不了解汽車內部運作原理,也不需要自己打開引擎蓋。

 

那麼,為什麼我們還是那麼害怕醫學統計,還是覺得自己搞不懂公式跟原理,無法上手?時代進步,軟體不能搞定這些嗎?(其實可以)有沒有可能,是我們的切入點錯了?

 

其實,多數的研究起步者,並不想成為統計專家,而是「寫出一篇自己的 SCI 論文」就好。多數的駕駛人,並不想成為汽車維修達人,而只是想上下班跟接送小孩,偶爾旅行用而已。

 

所以,如果我們用「寫出一篇自己的 SCI 論文」作為 end-point,重新打造學習歷程,會是怎樣的呢?

 

新思惟國際從 2014 年起就是這麼做的,也已經讓超過 2000 位校友上手統計,發表出自己的 SCI 論文。

 

這堂課,我們會用實際的例子,帶你實際操作。就像在駕訓班,讓你真的開車,也帶你道路駕駛練習。學完,不只能夠真正把數據變成統計圖表,而且還是 SCI 期刊等級的!

 

統計,就跟開車一樣,真的沒那麼難。

 

等你有興趣,也有自己的發表了,那時的你有很好的基礎,想再進一步認識更多統計的有趣內涵,那也沒問題!

 

 

學員評價

 

01

 

02

 

03

 

04

 

 

最新活動

 

 

The post 新手都能懂的統計:實作前的介紹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臨床論文寫作,常見錯誤與如何避免。

$
0
0

 

講者:黃志生醫師

 

 

 

 

寫論文如蓋房子,初學者都想靠靈感,從頭開始一句一句寫,但這就像是用土塊跟石頭砌房子,即使做得出來,不夠快,也搭不高。

 

專業的寫作者,不靠靈感,靠架構。把一整篇論文 4000 字左右,從問答題,變成填充題。清楚的知道自己每一段該寫什麼,照著填進去就行。精神好可以寫,精神不好也可以寫,有靈感可以寫,沒有靈感也可以寫。這才是穩定產出的秘訣。

 

許多初學者,在初步收集好資料,統計也有初步成果後,開始寫內文,卻發現一卡關就是半年,寫出來的東西自己也不喜歡,更沒有信心。

 

黃志生醫師,以同一個臨床資料庫,切出不同的次族群,連續發了三篇 SCI 文章,順利獲得三家不同雜誌社接受,其寫作方法相當穩定,且可傳承,也很容易學習。

 

課程中將會分享,每個段落常見的錯誤是什麼、每個段落的最佳寫法是什麼、整篇論文四大段落應該先寫哪邊,除了告訴你答案,也會清楚說明為什麼這樣做最好。

 

與其連續卡關好幾個月,不如直接聽高手分享,回去照著做,先把鋼骨架構全部搞定,再作簡單的檢查與修飾,就成為你獨一無二的論文。快速,且品質好。

 

順帶一提,獨立寫作的能力,是最適合初學者發展的,因為在醫院總有許多傑出的研究團隊,手上有好幾個主題已經收好資料,只是沒人有時間可以寫成論文。也就是說,有規模的研究團隊,缺的常常不是主題,也不是資料,而是又快又好的「寫手」。

 

所以,如果你有獨立寫作的能力,就能「靠行」大團隊,以寫手的身分存活下來。畢竟寫手的貢獻度大,寫個幾篇,一定有重要作者可以掛。而且你還不用自己送 IRB、寫計畫申請經費、經歷收案流程。

 

在這個擔任寫手的早期過程中,你也將更理解,日後自己可以怎麼收資料,往哪個方向做研究。選擇繼續跟團隊合作,或逐漸考慮自立門戶。

 

好好聽聽這堂課,成為可靠的獨立寫手,讓自己更有利用價值。

 

 

學員評價

 

01

 

02

 

03

 

 

最新活動

 

 

The post 臨床論文寫作,常見錯誤與如何避免。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國際期刊如何審稿?第一眼就被喜歡的關鍵。

$
0
0

 

講者:吳昭慶醫師

 

 

9818451 - portrait of smart businessman looking through papers at workplace

 

 

我們一起回想一下,當我們在 PubMed 上搜尋的時候,是怎麼評估一篇論文的?是不是看看標題,然後直接跳到 conclusion。真有時間,就看一下完整的摘要,然後看能不能連到 PDF,快速看一下圖表?

 

如果你是這樣看的話,reviewer 也是人,他們當然也是這樣看;再進一步,editor也是這樣看。

 

所以,一篇論文,如果標題、摘要、結論、圖表,做得不夠好,很可能 reviewer 根本還沒看到你的全文,就已經準備退稿了。

 

並不是說要各位只把這幾個部分寫好就行,而是如果你有不錯的資料,也願意花時間完成整篇文章,那麼這些地方,特別值得花心思優化,以爭取更大的完整審閱機會,也讓 reviewer 帶著期待跟正面的心情,去看你的全文。

 

吳昭慶醫師,將以超過百篇 SCI 的寫作與指導經驗,加上在國際頂尖期刊擔任 editor 與 reviewer 的經驗,歸納整理,跟你清楚說明,到底這些關鍵部分,應該怎麼寫。

 

  • 怎樣的寫法才是好標題?怎樣的不好?
  • 結論應該怎麼下?怎樣的結論會讓審閱者皺眉頭?
  • 摘要可以抄 Introduction 跟 Discussion 的內文嗎?怎樣的錯誤會直接讓審閱者警鈴大作?
  • 怎樣的圖表才清楚?怎樣的圖表是浪費彼此時間?

 

國際期刊的審閱者很忙,順順的引導他們進入你的研究,就能走向勝利之路,有很高的機率被接受。

 

 

學員評價

 

02_2018_editor_feedback

 

20181104_feedback_00001

 

20190901_feedack_00001

 

 

最新活動

 

 

The post 國際期刊如何審稿?第一眼就被喜歡的關鍵。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