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以血液 D-glutamate 濃度跑機器學習以診斷輕微認知受損與阿茲海默症之研究,獲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刊登!

$
0
0

 

 

01_JP_ChangCH_17

 

 

文章介紹

 

D-glutamate,由於與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的調控有關,被認為與認知功能老化有關。張俊鴻醫師團隊,預計使用周邊血液測得的 D-glutamate 濃度,去評估看看,能否將輕微認知受損,以及阿茲海默症患者,與正常健康人區分開來,並使用機器學習,去看看其預測能力。

 

研究收入了 31 位正常人作為對照組,21 位輕微認知受損(MCI)、133 位阿茲海默症患者(AD),收集其以 HPLC 獲得的血中 D-glutamate 濃度、CDR 量表、MMSE 量表,並以四種不同的機器學習演算法,去找出具有最強預測力的模型。

 

結果發現,MCI 與 AD 患者的確有較差的血中 D-glutamate 濃度。以機器學習的結果來說,naïve Bayes model 以及 random forest model 分別對 MCI 與 AD 診斷,效果最好。多變項分析發現,D-glutamate 濃度與 MMSE 總分有顯著相關。

 

作者群總結認為,周邊血液 D-glutamate 濃度與認知受損相關,也是個很好的偵測 MCI 與 AD 的標記,搭配機器學習,應能協助醫師在門診有效診斷 MCI 與 AD。

 

 

恭喜張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創刊於 1987 年,是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Psychopharmacology 的官方期刊。

 

2019 年 impact factor 為 3.121,在 Clinical Neurology 領域排名為 Q2(75/204) 期刊,在 Neurosciences 領域為 Q2(127/272) 期刊,在 Pharmacology & Pharmacy 領域為 Q2(103/271) 期刊。

 

 

張俊鴻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以血液 D-glutamate 濃度跑機器學習以診斷輕微認知受損與阿茲海默症之研究,獲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李威成醫師團隊,關於上頷牽引術對長期矢狀面前後徑之影響的統合分析,獲 PLOS ONE 刊登!

$
0
0

 

 

01_PLOSONE_LeeWC_04

 

 

文章介紹

 

三級異常咬合(Skeletal Class III malocclusion)的治療,需要做上頷牽引,不過,究竟其長期效果如何,尚無定論。李醫師團隊,預計使用統合分析,回答這個問題。

 

經過收入 2020 年 9 月前的研究,並做統合後,發現上頷牽引治療,在短期內矯正上頷發育不全,效果不錯,而且結果不受年紀或性別影響。不過,隨著時間過去,在矢狀面前後徑的改變將逐漸消退。

 

作者群也提到,目前的研究中,受限於量測只用 SNA 角度,且研究異質性高,整體的實證效力仍有提升空間,建議回來如果設計大型長期的觀察研究,可以針對目前文獻缺乏的部分做規劃。

 

 

恭喜李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PLOS ONE 是創刊於 2006 年的知名 open access 期刊,對傳統學術期刊營運模式所產生的衝擊,是這幾年學術界的討論焦點之一,譬如蔡校長部落格文章:「2016 年 impact factor 公布,那些大家關心的期刊,現在怎麼了?

 

PLOS ONE 特性為網路原生、跨領域且全開放,對論文的 ethics 相當重視、對刊登品質亦有堅持。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740,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領域為 Q2(27/71) 期刊。

 

 

整體來說,是名氣好、網頁介面佳、科學社群經營積極的知名 OA 品牌。不過審閱期普遍偏長,中位數約在 80 天左右。

 

與其他相關期刊的對比與選擇,歡迎參考「怎樣投才正確?擬定期刊選擇策略。

 

 

李威成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李威成醫師團隊,關於上頷牽引術對長期矢狀面前後徑之影響的統合分析,獲 PLOS O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疫情都沒病人了,要怎麼做研究?

$
0
0

 

作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中醫科 林舜穀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林舜穀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疫情對患者求診中醫行為變化之研究,獲 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刊登!

 

 

00_FB_BMC_MEPA_20150517_278

 

 

沒病人怎麼做研究?

 

自從武漢肺炎爆發以來,全世界已經累積超過十萬篇相關的論文,但我想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

 

「我沒有看過武漢肺炎的病人,怎麼可能發表武漢肺炎的論文?」

「台灣的武漢肺炎病人那麼少又通通集中隔離,怎麼可能研究?」

「疫情期間病人大量減少,薪水都快沒有了,怎麼還有時間發論文?」

 

其實,像武漢肺炎這種大規模傳染的疾病,影響是非常巨大而深遠的,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受到影響,包含:大眾運輸要強制戴上口罩、百貨公司人流大幅減少、大型慶典集會停止辦理等等。

 

醫療院所當然也不例外,大門進行嚴格的出入管制,甚至有許多院所將大部分的門封死,僅留下單一通道。臨床照顧也發生巨大的轉變,上至醫院層級的分倉分流,下至每個單位感控流程,都對醫療工作有巨大的影響。

 

這些改變會影響每一位醫護人員,即使沒有直接照顧武漢肺炎的患者,也逃不過這波巨大的轉變。而一旦有改變,可能就是流程再進化的機會,也有可能產生值得研究的題目。

 

 

兩次重大疫情,中醫服務量變化?

 

以我所在的中醫科為例,疫情後最有感的就是病人量明顯變少了,但特別的是,下降的大部分都是比較輕症的病患,嚴重的病患不僅下降比較少,還持續有新的病患進來。因此我想了解,像武漢肺炎這種大規模的傳染病流行,對於中醫產業的影響是什麼?

 

跟武漢肺炎的衝擊性能夠相提並論的,自然就是 SARS 疫情了。研究結果顯示,雖然都是大規模流行,也都造成國人的恐慌,但兩次疫情期間,中醫服務量卻有相反的趨勢。在武漢肺炎期間,中醫的服務人次呈現明顯的下降情形;相反的,在 SARS 期間,中醫的門診量卻逆勢成長。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我們推測是因為疾病的流行型態不一樣,在 SARS 期間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和平醫院的封院事件,導致大量的院內感染和死亡事件,可能導致人民較不願意去大醫院就診,以診所為大宗的中醫,就可能是民眾更傾向的選擇;相反的,此次武漢肺炎大多以境外移入和零星的社區感染為主,大醫院大都維持正常運作,民眾反而會減少去社區診所的就診意願。

 

如同臨床上觀察到的現象,中醫門診人次的下降並不是均勻的,較為嚴重的疾病如中風,下降的幅度相對較小,甚至癌症的病人數量反而大幅上升。表示疫情雖然會減少一般民眾的意願,但真正嚴重的疾病,病人和家屬還是會冒著風險積極求治。

 

 

疫情時代,如何抓住機會?

 

疫情對每一個醫療從業人員都是考驗,首先過路客的比例大幅減少,服務量和收入也會下降,其次又多了許多感控的紀錄要填,繁瑣的 SOP 要遵守,但疫情也帶來許多新的契機,至少給了我以下幾個機會:

 

  • 深入專業發展

 

疫情會衝擊到臨床的方方面面,但這也是臨床與研究提升的好時機。以我自己為例,因為輕症的失智症病例減少,重症的比例增加,讓我有更多時間跟機會,開發重度失智症的診治方法。

 

此外,我也把握機會發展帕金森氏症和吞嚥困難的中醫治療,還撰寫了失智症、帕金森氏症、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等中醫臨床照護建議。

 

對重症病患的投入心力,是我在疫情期間仍不斷有新病患就診,並且快速恢復門診量的重要關鍵。

 

  • 改進臨床流程

 

許多複雜的臨床程序,需要多人甚至多單位協調,一旦程序複雜起來就容易出錯,特別是病人量大的時候。因為程序行之有年、參與人數眾多、修改過程麻煩等等原因,常常將錯就錯了好幾年。

 

疫情導致病人數量大幅減少,甚至有些業務完全暫停,就是修正流程的好時機。我自己就用這段時間重新規劃自己的門診、會診、護理之家巡診步驟。將紀錄線上化以減少人工填寫時間;線上化後一旦有新資料加入,所有成員都立刻更新最新消息;改進針灸數量記錄方式,並針對高危險的地區規劃提示警訊等等,相關的改進成果也已經投稿到 SCI 期刊。

 

針對流程作改善,讓我每天可以省下接近一小時的工作時間,即使在門診量恢復後,都可以在五點左右準時下班,我有時間陪伴家人,護理師、藥師和跟診的同仁也開心。

 

疫情雖然帶來巨大的不便和金錢損失,但也是個讓自己重開機、再進化的機會!能抓住機運,就可以讓自己的損失轉化為未來的收益。

 

 

最新活動

 

 

The post 疫情都沒病人了,要怎麼做研究?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梁宗榮醫師團隊,關於甲狀腺切除,經口或經腋下乳房之兩種術式比較研究,獲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刊登!

$
0
0

 

 

01_WJS_LiangTJ_10

 

 

文章介紹

 

甲狀腺切除術,傳統作法會留下脖子處明顯的疤痕,在穿衣服的選擇上會受限制,於是漸漸地有各種從遠端打洞過來開的手術,梁宗榮醫師常作的,就是以內視鏡,從口腔,或雙側腋下乳房,打出通道後,到甲狀腺處作切除。

 

經驗累積多了之後,梁醫師想知道,這兩種手術比較起來如何,有沒有哪一個特別好,於是作了本研究。

 

回顧 2018 到 2020 共 72 例經口內視鏡手術,以及 63 例經雙側腋下乳房內視鏡手術,結果發現,經口內視鏡手術的患者,稍微年輕一些(44.7 vs 49.3),腫瘤也稍微小(2.4 vs 2.8 cm)。經口內視鏡手術所費的時間較長,不過,如果扣掉前 20 例的話(學習曲線),之後兩種手術的時間並沒有差異。

 

引流液,則是經雙側腋下乳房內視鏡手術較多。不過手術失血、住院天數、術後疼痛指數、取得淋巴結數目,都沒有顯著差異。術後的併發症,也沒有顯著差異。

 

整體來說,梁醫師團隊認為,經口與經雙側腋下乳房的作法,在手術結果上沒有差異。主治醫師可以根據個別病人的狀況,作適當的決定。

 

把自己專長的手術類型作到好,穩定且精通了之後,回頭作些統計,回答一些自己也有興趣知道的問題,除了能夠順利發表之外,也等於是自己的手術技術履歷介紹,能獲得世界級的同儕認可。

 

 

恭喜梁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發行於 1977 年,目前是總部基於瑞士蘇黎世的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urgery/Société Internationale de Chirurgie 之官方期刊,並由歐系的 Springer 發行。

 

2019 年 impact factor 為 2.234,在 Surgery 領域排名為 Q2(80/210) 期刊。

 

 

 梁宗榮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梁宗榮醫師團隊,關於甲狀腺切除,經口或經腋下乳房之兩種術式比較研究,獲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股骨頸骨折後不同術式比較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刊登!

$
0
0

 

 

01_JOSR_MaHH_09

 

 

文章介紹

 

老人家如果有股骨頸骨折,之後作全髖關節置換,可能會有較高的機率產生脫臼。於是就有人提出,應該採用雙動髖關節置換,或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其穩定度可能較好。但究竟應該用雙動髖關節置換,或者半人工髖關節置換呢?目前沒有定論。馬瑄孝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議題作統合分析。

 

研究收入了 8 篇相關論文,包括 541 位雙動髖關節置換,以及 603 位半人工髖關節置換患者。經分析發現,雙動髖關節置換,有比較低的術後脫臼比例、較長的手術時間、較多的手術過程失血。

 

不過,因為這 8 篇論文的異質性太高,部分研究的品質也不算是非常好,作者群認為,雖然雙動髖關節置換看起來似乎比半人工髖關節好,但尚無定論。未來仍需要更高品質的研究,尤其針對認知功能下降或失智的患者,作更進一步的探討。

 

雖然不見得立刻能有確定的答案,但把既有文獻做個總結,大概看出可能的趨勢,並為未來的研究設計提出建議,對臨床照護與學術研究,都很有幫助。

 

 

恭喜馬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是創刊於 2006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由 BMC 集團發行,收錄關於骨骼肌肉領域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此期刊的 2019 年 impact factor 為 1.777,在 Orthopedics 領域排名為 Q3(46/82) 期刊。

 

BMC 是在「大發表時代」之後興起的期刊集團,2000 開始,以線上全文方式發行,抓住時代機運而起,後被 Springer 收購,並加入 Springer Nature 集團。普遍評價是 APC 稍微比同等級期刊貴些,但網頁與文章排版有質感,而且也為了避開被刻板印象一網打盡,期刊命名有的以 BMC 開頭,有的則否,是很順應學術發表市場的調整。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過去我們提到 BMC 的幾篇文章。

 

 

 

馬瑄孝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股骨頸骨折後不同術式比較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股骨柄型態不同,可能造成骨折型態不同之研究,獲 Injury 刊登!

$
0
0

 

 

01_injury_MaHH_10

 

 

文章介紹

 

在不上骨水泥的髖關節置換術中,植入物的股骨柄部分,有兩種設計,一種是 flat-wedge,也就是一面看是平的,一面是斜向下收斂變窄,另一個是 dual-wedge,兩個面看,都是斜向下收斂變窄的。這兩種設計,似乎在臨床上觀察,之後產生骨折的型態與機率都不太一樣,馬瑄孝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主題作些探討。

 

研究回顧了台北榮總所有使用這兩種股骨柄設計,且之後產生骨折的患者,共收入了 132 位患者,46 位為 flat-wedge,86 位為 dual-wedge。結果發現,flat-wedge 的患者的骨折,有比較高的機會為複雜型,也常鬆掉,也有更高的再手術比例。用多變項分析來看,使用 flat-wedge 是唯一與複雜骨折型態有關的因素。

 

整體來說,作者認為,flat-wedge 是之後產生複雜性骨折的唯一獨立風險因子。

 

在有大量患者、手術經驗與完整病歷記錄的醫學中心,回顧不同醫材的預後,對於日後精進手術品質與患者照護,有很大的意義。

 

 

恭喜馬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Inju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are of the Injured) 創刊於 1969 年,收錄 trauma care 與 accident surgery 相關論文,此期刊的 2019 年 impact factor 為 2.106,在 Critical Care Medicine 領域排名為 Q3(26/36) 期刊,在 Emergency Medicine 領域排名為 Q2(12/31) 期刊,在 Orthopedics 領域排名為 Q2(35/82) 期刊。

 

 

馬瑄孝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股骨柄型態不同,可能造成骨折型態不同之研究,獲 Inju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蘇冠文醫師團隊,關於食物蛋白引起的小腸結腸炎之免疫病理回顧,獲 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刊登!

$
0
0

 

 

01_AAAI_SuKW_03

 

 

文章介紹

 

在這篇文獻回顧中,蘇醫師與其團隊,整理了兩類疾病的免疫病理學知識,這兩類疾病為 FPIES 食物蛋白引起的小腸結腸炎症候群,以及非 IgE 媒介的食物過敏。

 

文中詳細整理了最近五年的回顧文獻、研究、指引等,並將疾病的機轉與病生理做了介紹,重要的是,作者群認為,免疫病逝全身疾病,根據既有的文獻整理,會發現其實這兩類疾病,雖然都與食物有關,但疾病本身並不會侷限在腸胃道,當過敏原和免疫記憶在其他的黏膜遇到,例如呼吸道,所誘發的狀況是一樣的。

 

作者並提出 One mucosa, one disease. 的概念,認為未來這類疾病的研究,或可朝全身其他部位去探索。

 

文獻回顧這種文體,是否能被接受,最重要的是,能否在既有繁雜的文獻整理中,同時做好如實整理,符合同行認知,但又提出獨到洞見,並指引未來

 

由於這樣的能力並不常見,所以文獻回顧類的文章,許多期刊都不開放自由投稿,只限邀稿,或只收業內知名大師的稿件。

 

蘇醫師團隊的回顧文獻,能被業界知名期刊收錄,顯示其內容不錯,且「江湖地位」受肯定。

 

 

恭喜蘇醫師!

 

 

文獻回顧 / 臨床研究

 

 

期刊介紹

 

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創刊於 1943 年,原名 Annals of Allergy,自 1995 年起改為現名。為 American College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的官方期刊。

 

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969,在 Allergy 領域排名為 Q1(7/28) 期刊,在 Immunology 領域排名為 Q2(42/159) 期刊。

 

 

蘇冠文醫師與新思惟

 

 

 

文獻回顧 / 臨床研究

 

 

The post [快訊] 蘇冠文醫師團隊,關於食物蛋白引起的小腸結腸炎之免疫病理回顧,獲 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萬均醫師團隊,在越南醫療機構以症候群方式評估呼吸症狀患者之研究,獲 ERJ Open Research 刊登!

$
0
0

 

 

01_ERJ_HuangWC_05

 

 

文章介紹

 

我們在臺灣或歐美先進國家,所習慣的現代醫學,是在看到症狀後,做相關的檢驗,得到確定的診斷後,給予精確的治療。

 

不過,在資源較為匱乏的地方,由於檢驗項目不完整,或資源有限,沒辦法做出確定的診斷。針對這類資源不足處,也可以採用 WHO 建議的症候群分類法。

 

以呼吸道疾病為例,只需簡易區分為八大類,便能給予對應的治療。雖然不那麼精確,但大方向不容易錯。

 

之前在澳洲進修,並與越南醫療團隊合作的黃萬均醫師,便想知道,目前越南的實際醫療狀況,在診斷、治療與症候群分類法之間,其相關性如何?並希望能為越南的醫療現況給點建議。

 

研究收入了 39 個醫療院所共 977 位患者的資料,並系統性的回顧後,發現有許多不一致,尤其如果以症候群分類法來看,許多臨床醫師所給的診斷以及所給的治療,並不正確。因此,作者群認為,在呼吸道疾病方面,若能增設肺功能量計,並多測肺功能,配合當地疾病狀況,導入相關的症候群分類,應能增進資源有限地區的醫療照護。

 

 

恭喜黃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ERJ Open Research 創刊於 2015 年,為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的官方期刊之一,雖然目前沒有 impact factor 分數,但已被 Emerging SCI 列入,考量到官方期刊中,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European Respiratory Review 都已經有不錯的分數,估計近年應該也會有正式 impact factor 釋出。

 

 

黃萬均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萬均醫師團隊,在越南醫療機構以症候群方式評估呼吸症狀患者之研究,獲 ERJ Open Research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蘇則聿醫師團隊,關於 2003 年 SARS 對醫療人員的負面心理影響研究,獲 São Paulo Medical Journal 刊登!

$
0
0

 

 

01_SPMJ_SuCY_04

 

 

文章介紹

 

COVID-19 疫情來臨,常被提到的是,臺灣因為有過 2003 年 SARS 的經驗,所以在應對 COVID-19 上,結果還不錯。

 

不過,另一個問題是,在醫院面對 COVID-19 與其影響的醫護人員中,有曾經經歷過 SARS,以及未曾經歷過 SARS 的兩種人。以個人的角度來說,經歷過 SARS,會讓這些人在面對 COVID-19 時更為從容鎮定,還是那樣的疫情經驗,會讓人更為焦慮呢?這是蘇醫師團隊想要知道的。

 

研究在 2020 年的三四月,收集了 492 位醫護人員的自填問卷,分析發現,以下族群的壓力分數明顯較高:41 歲以上、女性、已婚、有小孩、護理師。曾經歷過 SARS 的醫護人員,其壓力分數,在兩項顯著較高:穿戴防護裝備的不適、照顧患者的工作負擔。整體來說,曾在前線照顧過 SARS 患者的醫護人員,於 COVID-19 疫情期間,其壓力較大。

 

作者總結,2003 年 SARS 的經驗,讓這群醫護人員,在 COVID-19 來臨時,呈現出負面的心理影響。

 

這是個在醫療現場很容易觀察到的現象,藉由數據和統計,將之確認並量化,是很不錯的研究方向。也是兩次疫情都在發源地隔壁的臺灣,獨特且無奈的真實狀況。把這些記錄下來,也是對所有醫療人員,尤其曾經經歷過 SARS 的一代,致敬!

 

 

恭喜蘇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São Paulo Medical Journal 創刊於 1932 年,是根基於巴西的醫療學術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044,在 Medicine, General and Internal 類為 Q3(117/165) 期刊。

 

 

蘇則聿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蘇則聿醫師團隊,關於 2003 年 SARS 對醫療人員的負面心理影響研究,獲 São Paulo Medical Journal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柏成醫師團隊,比較全關節置換後換藥方式之統合分析,獲 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 刊登!

$
0
0

 

 

01_TJA_ChenPC_10

 

 

文章介紹

 

全關節置換術後的敷料方式很多,該怎麼做才是最好的呢?陳醫師團隊預計收集既有的文獻,並用網路統合分析方式,比出高下。

 

總計收入了 21 個研究,共 12 種敷料方式,用於 7293 個全關節置換術,結果發現,最容易產生水泡的,是 negative-pressure wound therapy。多數的敷料方式,都比單純紗布的感染率低。在降低水泡生成上,alginate 與 hydrofiber with hydrocolloid 分別在 sensitivity analysis 前與後,表現不錯。預防植入物旁感染的話,antimicrobial dressing 則是最好。

 

根據不同的需求,本文分析的結果,能協助一線醫師選擇適當敷料方式。未來的研究或許能進一步探討,在降低水泡生成上,究竟是 alginate 或 hydrofiber with hydrocolloid 比較好。

 

 

恭喜陳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 創刊於 1986 年,由 Elsevier 發行,是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Hip and Knee Surgeons 的官方期刊。過往收錄文章以關節置換術相關研究為主,強調治療領域。2019 年 impact factor 為 3.709,在 Orthopedics 領域排名為 Q1(12/82) 期刊。

 

 

陳柏成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柏成醫師團隊,比較全關節置換後換藥方式之統合分析,獲 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身為醫學研究論文寫作的初學者,在尚未有任何產出,還未獲得研究上的成就感之前,身邊資源也不多的狀況下,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態,讓自己「至少」內心能先接受那些論文寫作最功利的理由,克服研究路上起步的最大靜摩擦力?

$
0
0

 

 

CLIP_20210110_0190

 

 

答:(蔡依橙)

 

讀過這麼多文章,不管是個案報告、原創研究或者文獻回顧,你一定有喜歡過某篇論文,覺得這篇臨床上真有幫助。就去幻想,如果那篇論文上面的名字,是自己,該有多好。

 

我認為每個醫師,都有終極夢想:內科醫師發現一個新的疾病;外科醫師發明一個術式,全世界都照你的技術做;放射科醫師則是發明一個 sign,或者開創一個新的影像診斷領域。我的學術路程就是如此,以下是相關的例子。

 

 

但在有能力完成自己夢想之前,要讓自己具備抓住夢想機會的能力。如果沒有能力寫作,沒有能力用科學語言陳述,就算遇到了難得的機會,也沒辦法說給世界聽。

 

這就是我在 SARS 期間學到的,2003 年,我是住院醫師,我知道這是千載難逢的發表機會,但我不知道怎麼收案、怎麼整理、要寫什麼,所以疫情三個月後,看著香港的醫師一篇一篇發表出來,我卻仍在原地踏步。

 

我了解到,就算今天我發明了一個 sign、我做了一個新領域、我的技術有世界等級,我當時的有限能力,一定會錯過這樣的機會。所以,我不想讓自己再一次眼睜睜看著機會溜走。

 

這就是我學論文寫作,最功利的理由。而我認為,只要真的有實力,教職跟頭銜都是後續會跟著來的。

 

至於統合分析,則是一個很好的起步,反正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本就會做點實證分析,如果能夠順利發表,也是讓業界知道,「某某某對這個主題掌握度很高」這樣的印象。加上發表些個案、技術、原創研究、回顧,整個學術形象將會更為完整。

 

 

最新課程

 

 

The post 問:身為醫學研究論文寫作的初學者,在尚未有任何產出,還未獲得研究上的成就感之前,身邊資源也不多的狀況下,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態,讓自己「至少」內心能先接受那些論文寫作最功利的理由,克服研究路上起步的最大靜摩擦力?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分析不同抗凝血劑的骨折風險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刊登!

$
0
0

 

 

01_JAHA_HuangHK_22

 

 

文章介紹

 

目前在文獻上,關於傳統口服抗凝血劑 warfarin 和新型口服抗凝血劑 NOAC 類藥物,到底在骨折風險上有沒有不同,資料並不一致,於是黃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主題做分析。

 

總計收入了 29 篇研究,共 388209 位受試者,經過網路統合分析比較,發現 NOAC 類藥物的骨折風險,的確比傳統的 warfarin 低,其中髖關節骨折顯著較少,脊椎骨折雖未達顯著但已呈現趨勢。分組分析發現,個別藥物來說,dabigatran、rivaroxaban、apixaban 三個藥物,顯著有較低的骨折風險。而且,在研究中,RCT 研究和真實世界的世代研究,頗為一致,表示以上的分析可信度頗高。

 

整理既有的文獻,並做統合,為仍有爭議的主題指出方向,是很不錯的研究題材。尤其本文選擇刊登在最常開立抗凝血劑的心臟科領域雜誌,更是很棒的策略性選擇。

 

 

恭喜黃醫師!

 

 

發表入門 / 統合分析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AHA) 是創刊於 2012 年的 open access 期刊,和 Circulation 系列期刊一樣,是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的官方期刊之一。在 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605、Cardiac & Cardiovascular Systems 領域中的排名為 Q1(31/138)。

 

JAHA 網站之投稿相關數據顯示,投稿原創論文後平均約 20.1 天可收到 first decision letter,被接受文章距離之前投稿之平均時間為 41.3 天,文章被接受後到登出於網路的平均時間為 21 天。

 

 

黃暉凱醫師與新思惟

 

 

發表入門 / 統合分析

 

 

The post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分析不同抗凝血劑的骨折風險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葉威志醫師團隊,關於頑性癲癇患者的快速動眼睡眠障礙研究,獲 Sleep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SM_YehWC_02

 

 

文章介紹

 

癲癇患者常有睡眠障礙,其睡眠結構也會受影響,頑性癲癇患者(藥物難以控制)也似乎有較多的阻塞性呼吸中止狀況。葉醫師團隊有興趣想知道,同樣是癲癇患者,藥物控制良好,與頑性癲癇患者,其睡眠參數與結構,是否有所不同,於是進行本研究。

 

研究回溯了 38 位頑性癲癇患者,96 位藥物控制癲癇患者,做 case-control study,並分析其睡眠相關參數。

 

結果發現,頑性癲癇患者有較少的快速動眼睡眠 REM 比例,以及較長的 REM 潛伏期,表示較難進入 REM,整體 REM 也比較少。但在其他面向,包括呼吸症狀、主觀品質、白天嗜睡、生活品質,均無明顯差異。甚至在以前認為可能在頑性癲癇較多的阻塞性呼吸中止症,這次的研究並不顯著,甚至還稍微較少。

 

總結來說,頑性癲癇患者,比起藥物控制的癲癇患者,其 REM 睡眠會受到影響。

 

將完整收集的臨床檢查參數,根據患者不同的狀況做分組,並做 case-control study,是很方便快速,並能跑統計的好研究主題。

 

 

恭喜葉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Sleep Medicine 創刊於 2000 年,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038,在 Clinical Neurology 領域為 Q2(80/204) 期刊。

 

 

葉威志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葉威志醫師團隊,關於頑性癲癇患者的快速動眼睡眠障礙研究,獲 Sleep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葉威志與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抗癲癇藥物影響睡眠多項生理檢查結果之統合分析,獲 Sleep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SM_YehWC_03_TsengPT_52

 

 

文章介紹

 

癲癇患者,產生睡眠障礙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以上,也常被安排施做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分析其睡眠品質與參數。不過,癲癇患者也可能會正在服用口服的抗癲癇藥物,這些藥物本身對中樞神經系統就有作用,會不會也影響這群人所量測到的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參數,是值得探討的。葉醫師與曾醫師團隊,預計分析這個議題。

 

經篩選,共收入 18 篇隨機對照研究,並根據各種口服抗癲癇藥物的機轉、種類分組分析,在睡眠檢查的參數上,也做了不同的分類。

 

結果發現,不同作用機轉,甚至不同廠商的藥物,對於睡眠參數的影響均有不同,研究團隊在摘要以及圖表中做了很詳細的說明。日後當服用抗癲癇藥物的患者,接受睡眠分析時,需要注意藥物本身的影響,在評估判讀時或許需要做相應的調整。

 

提出一個臨床上曾經懷疑過的問題,從文獻中分析出結果,並提出觀點與數據整理,是很不錯的統合分析主題。

 

 

恭喜葉醫師與曾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Sleep Medicine 創刊於 2000 年,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038,在 Clinical Neurology 領域為 Q2(80/204) 期刊。

 

 

葉威志醫師與新思惟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葉威志與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抗癲癇藥物影響睡眠多項生理檢查結果之統合分析,獲 Sleep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讓自己的研究結果,能對醫療環境有所貢獻。

$
0
0

 

作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急診部 蘇則聿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蘇則聿醫師團隊,關於 2003 年 SARS 對醫療人員的負面心理影響研究,獲 São Paulo Medical Journal 刊登!

 

 

CLIP_20160619_0235_spmj_sucy_04_share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自從前年年底在中國武漢被發現以來,陸續造成全球大流行,至今(2021/3/26)已造成超過一億兩千五百萬人感染、兩百七十六萬人死亡,整體的死亡率約 2.2%,遠高於其他上呼吸道的傳染力,對所有國家的人民都造成心理上莫大的壓力,對於要照顧疑似或確診病患的臨床醫護人員或醫事人員,尤其如此。

 

這次面對 COVID-19 的防疫工作,台灣做得出類拔萃,深受世界各國得肯定,除了民眾的配合,醫護人員尤其居功厥偉。因為 2003 年台灣有經歷過 SARS 疫情的震撼,醫護人員從當時面對病人的經驗及錯誤中,得到不少啟發,但到底這些 SARS 經驗,對醫護人員面對 COVID-19 是正面的減少壓力,或者是負向的再度勾起心理的夢靨,是我們這篇研究的重點。

 

 

經過調查才發現,假說和現實的不同。

 

原本這個研究設定的假說是,有 SARS 經驗的醫護人員,在面對 COVID-19 時因為比較有經驗,所以壓力比較小,但在收集了 492 份有效問卷後發現,結果和預期的有很大不同。收集問卷過程中,遇到主要的問題是醫師填的意願很低,只佔有效問卷的 8.2%,或多或少也影響到這個研究結果的效力,因為護理人員佔了 82.8%,所以研究結果主要代表的是護理人員的心理狀態。另外,有 SARS 經驗的醫護人員只有 11.6%,而曾照顧過疑似 COVID-19 的病人也只有 18.9%,都偏低,也是這個研究所遇到比較無法克服的問題。

 

由 492 份有效問卷統計結果,壓力總分大小由 0 到 96 分可以看出,大於 41 歲的、女性、有結婚的、有小孩的醫護人員壓力總分比較高,護理師的壓力明顯大於醫師。其可能的原因是,年紀稍長的這些護理師,大多是有婚姻或小孩的那群人,而女性對持家和照顧小孩部分通常都擔負比較大的責任,會擔心回家會傳染給小孩和其他家人,所以壓力較大。而護理師臨床上是第一線面對病人和家屬時間最多的,所以也承受最多的壓力是可理解的。另外,雖然有 SARS 經驗的壓力和無經驗的相比,p 值為 0.056,並無明顯統計學上的意義,但壓力總分 53.2 分還是大於沒 SARS 經驗的 47.8 分,平均達 5.4 分。

 

如果將壓力來源分項討論的話,發現有 SARS 經驗的醫護人員,在穿戴個人防護具的不舒服感,以及感受到臨床工作負荷的壓力,明顯大於沒有 SARS 經驗的,可能是之前面對 SARS 不好經驗的夢靨,在面對 COVID-19 疫情時,又重新湧上心頭。當時的醫護人員,在個人防護具、教育訓練不足下就必須第一線面對病人,且因為 SARS 疫情嚴峻醫療,能量明顯不足,每個醫護人員都必須超負荷照顧過多的病人,而感受到很大的心理壓力所致。

 

 

得出研究結果,協助改善醫護環境。

 

最後,在多變項的邏輯式回歸校正完所有混雜因子後的結果發現,只剩年齡大和護理人員是壓力總分高的主要因子,所以這個研究的主要結果是,年紀大的護理人員在面對 COVID-19 疫情時,壓力明顯比較大,至於有 SARS 經驗的醫護人員,在單變項時壓力總分明顯比沒經驗的壓力大(Crude OR:1.936 and p:0.026),但在多變項時 adjust OR:1.516 雖然明顯大於 1,但 p 值 0.186 則沒有明顯統計學上的差別。

 

整體而言,有 SARS 經驗對醫護人員面對 COVID-19 疫情的壓力影響仍然是負面的,藉由這個研究結果,我們可以改善的是加強教育訓練和改善個人防護具的穿戴,並且增進醫病溝通,才是減少醫護人員面對疫情壓力的最好方法。

 

 

最新活動

 

 

The post 讓自己的研究結果,能對醫療環境有所貢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吸入大麻對開車能力影響之致編者信,獲 JAMA 刊登!

$
0
0

 

 

01_JAMA_TsengPT_53

 

 

文章介紹

 

於 2020 年 12 月,在 JAMA 上,有篇由澳洲學者 Arkell 博士等人主持的研究,測試吸入大麻後的開車表現,並分析大麻內兩種主成分:CBD 與 THC 比例不同時的影響,發現 THC 比例高的,在 40 到 100 分鐘時,車道偏移顯著高於對照組,但 CBD 為主的並不會,而且在吸入大麻 240 到 300 分鐘時,不管是怎樣的成分,開車時的車道偏移表現都跟對照組無異。

 

曾秉濤醫師團隊,讀到這篇後,認為相關的結論可能會被過度延伸,所以寫了致編者信作補充,主要提到兩點。

 

首先,大麻對開車表現的影響,並不只有在車道偏移,還可能在於對視覺的影響。包括顏色辨認、記憶、眼壓等都需要考量。

 

第二,此研究專門針對大麻使用作討論,但實務上,大麻跟酒精經常混合使用,研究顯示,兩種都使用,即使都是低劑量,其對開車能力的綜合影響相當巨大,在後續解讀時,「低劑量大麻使用可能並不影響開車能力」或許會造成大眾錯誤的印象,並造成悲劇。

 

在致編者信中,關鍵文獻都有引用,也沒有直接針對原研究作批評,而是提供讀者後續解讀的幾個關鍵注意點,是很有意思的切入方式,對於雜誌社來說,也有避免過度解讀,惹上公關危機的效果,對雜誌社、研究原作者,跟曾醫師團隊,都有幫助,互惠三贏。

 

 

恭喜曾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AMA 創刊於 1883 年,為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的官方旗艦期刊,在大期刊時代興起後,也以 JAMA 的知名度,開枝散葉,在各種不同領域,走出多期刊策略,並在各領域都成為頂尖期刊。

 

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5.540,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為 Q1(3/165) 期刊。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吸入大麻對開車能力影響之致編者信,獲 JAMA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患者,BMI 與死亡率成 J 型關聯的統合分析,以致編者信形式,獲 Diabetes, Obesity & Metabolism 刊登!

$
0
0

 

 

01_DOM_HuangHK_23

 

 

文章介紹

 

在 COVID-19 疫情肆虐後,臨床工作者很快地發現,同樣染病的患者,BMI 過高的人,死亡率似乎偏高,隨後的許多臨床研究,也證明了這件事。

 

不過,BMI 偏低的人呢?死亡率會升高嗎?還是更低?如果想找出死亡率最低的 BMI 族群,其數值落在哪裡呢?這是黃暉凱醫師與其團隊,想要知道的。

 

篩選了 7443 篇文章後,發現 4455 篇有重複族群,2393 篇無關,567 篇研究沒有需要的體重與死亡率資訊,最後鎖定 28 篇共 112682 患者,進入劑量反應統合分析。使用非線性模式分析後,發現死亡率與 BMI 呈現 J 型關係,也就是體重過高會增加死亡率,但其實體重過輕也會,而死亡率的最低點,出現在 BMI 約 27 左右。也就是 BMI 25-30 的所謂過重區間。(過重的朋友們,不用忙著減肥啦!哈哈!)

 

這個發現,與過去對 BMI 與全原因總死亡率的分析類似,BMI 25-30 傳統所謂的過重區間,也是全原因總死亡率最低的一群

 

當全世界大量發表 COVID-19 的臨床經驗與研究時,迅速想到一個切入點,並作統計整合,提出洞見,是很不錯的研究策略。為了搶快發表,也避免夜長夢多,使用致編者信形式投稿,也是相當不錯的決定。

 

這是因為致編者信一般屬於 editorial materials,並不列入 JCR impact factor 計算公式中,決策上也不需要走入完整審稿流程,主編自己看一看,最多找個人幫確認細節,就可以接受並刊出。

 

唯一的缺點,就是在升等認定時,很可能因為放在 letter to the editor,導致分數無法以 original article 方式計算。但學術上的影響力並不會有差異,一樣會出現在 PubMed 上,一樣看得到全文,一樣可以引用。

 

 

恭喜黃醫師!

 

 

發表入門 / 統合分析

 

 

期刊介紹

 

Diabetes, Obesity & Metabolism 創刊於 1999 年,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5.900,在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領域中排名為 Q1(18/143)。

 

 

黃暉凱醫師與新思惟

 

 

 

發表入門 / 統合分析

 

 

The post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患者,BMI 與死亡率成 J 型關聯的統合分析,以致編者信形式,獲 Diabetes, Obesity & Metabolism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使用 parecoxib 有效降低雙側膝關節置換後的嗎啡類藥物使用量之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
0
0

 

 

01_SR_MaHH_11

 

 

文章介紹

 

對於需要同時接受雙側膝關節置換的患者,因為手術範圍大,需要較為強效的疼痛控制,通常都會用上大量的嗎啡類藥物。不過,嗎啡類藥物本身有許多副作用,如果能找到新的方法,顯著降低嗎啡類藥物使用量,但依然達到類似的止痛效果,應該會很不錯。

 

馬醫師與其團隊,因此發展了一個以靜脈注射止痛藥 parecoxib 為基礎的止痛流程,以取代初期的嗎啡止痛,但保留之後萬一疼痛受不了時,依然能以自控裝置給予低量嗎啡類藥物的選項,想看看這樣的方式,能不能減低嗎啡類藥物使用,並減少相關副作用。

 

研究收入了 54 位患者,接受同時雙側膝關節置換術,以隨機分派方式,歸入 opioid-sparing 或 opioid-based 組,並追蹤後續的疼痛指數,總嗎啡類藥物劑量,以及相關副作用。

 

結果發現,opioid-sparing 組,總嗎啡劑量下降了 85%,疼痛指數差異,雖然沒有達到臨床差異等級,但在術後一天與三天,統計上都顯著較低,相關的副作用也較少。蠻推薦給有雙側膝蓋手術需求的患者與醫療團隊,參考使用。

 

 

恭喜馬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Scientific Reports 是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於 2011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998。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分類中為 Q1(17/71) 期刊。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策略是,高分頂級期刊,如 Nature 或 Nature Medicine 等,依然維持訂閱制,向讀者或圖書館收錢。而若是這些高分期刊因篇幅或品質而沒辦法收的文章,則轉介到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9 IF = 12.121)或 Scientific Reports (2019 IF = 3.998)等向作者收取費用的 open access 期刊。

 

這兩本雜誌的差異是,Scientific Reports 不針對 novelty 審查,只看方法與假說是否具科學水準,至於科學上的重要性,就放上網,由群眾與歷史去評估。而 Nature Communications 則刊登在各領域中具重要性的突破。

 

而 open access 的快速能見度,也能協助科學成果擴散,對作者被看見與期刊被引用,都有幫助。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廣泛且大小魚通吃的期刊群經營策略,相當成功,也帶來豐厚的獲利。但整體來說,訂閱制期刊的獲利還是高過 open access

 

Scientific Reports 的開放平台概念,非常類似 PLOS ONE。在 2017 年,以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集團力量,趁 PLOS ONE 苦於審閱者不夠,審查時間過長,作者們開始離開時,每月刊登文章數一舉超越 PLOS ONE成為世界第一大 mega journal

 

 

馬瑄孝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使用 parecoxib 有效降低雙側膝關節置換後的嗎啡類藥物使用量之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新指標與機器學習之系統性回顧,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刊登!

$
0
0

 

 

01_IJMS_ChangCH_18

 

 

文章介紹

 

阿茲海默症是個複雜且嚴重的神經退化疾病,不過目前在診斷上,並沒有快速、簡單、有效的方法。

 

目前的診斷標準,是根據認知測驗、腦部影像、CSF 分析綜合而成,這些檢查合起來,價格不低,且具侵入性。於是,最近幾年,有許多的研究,嘗試使用新的生物指標,或者機器學習,來提高診斷的速度,並降低門檻。

 

張俊鴻醫師與其團隊,預計針對這個主題回顧既有文獻,看看目前的現況,並指出比較具有潛力的領域。

 

經過完整的評估,把各種新的生物指標和正在嘗試的機器學習研究分析過後,作者團隊認為,使用多參數的機器學習,配合新的生物指標,的確有可能會增加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準確度,未來,隨著快速且平價的生物指標 HPLC 普及,加上機器學習後,應該能讓門診醫師快速的診斷患者是否罹患阿茲海默症。

 

對一個正在快速發展的領域,做現況的整理與歸納,並指出可能的研究方向以及未來,是很不錯的研究主題。這類的回顧,如果又剛好遇到相關的數值能夠合併分析,甚至可以變成一篇統合分析,即使不行,也是篇值得刊登的系統性回顧。

 

這類文章,很吃搜尋能力,以及在既有文獻中看出脈絡的能力。需要很好的臨床感、洞見、以及對業內文獻的熟悉。

 

 

恭喜張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IJMS)是 MDPI(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於 2000 年創刊的 open access 期刊。IJMS 的 2019 年 impact factor 為 4.556,在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領域為 Q1(74/297) 期刊,在 Chemistry, Multidisciplinary 領域為 Q2(48/177) 期刊。

 

 

張俊鴻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新指標與機器學習之系統性回顧,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賴怡君醫師團隊,關於 PD-L1 表現與肺癌預後之研究,獲 OncoTargets and Therapy 刊登!

$
0
0

 

 

01_OTT_LaiYC_03

 

 

文章介紹

 

在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的治療上,近年的重大進展,就是人們發現了 EGFR 突變,並開始使用 EGFR-TKI 加以治療,並取得相當好的成績。但進一步來說,在 EGFR 突變並使用 EGFR-TKI 治療的患者中,有沒有其他的因素,可能會導致預後有所不同呢?

 

賴醫師團隊,鎖定了 PD-L1 的表現量,想看看不同的次族群,其預後是否有所不同。

 

研究收入了轉移性 NSCLC,並有 EGFR 突變,以 EGFR-TKI 作為第一線治療的患者群共 114 人,並根據其 PD-L1 的表現量分為三組,分析其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結果發現並沒有差異。

 

這是個蠻好的範例,當我們都是根據標準治療方法,提供患者最佳治療時,該如何做研究呢?分組比較,就是個不錯的策略。找到另一個 biomarker,分組,看看組間有沒有差異。或者,看看年紀、性別、血壓、體重不同時,預後是否有所不同,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恭喜賴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OncoTargets and Therapy 是 Dove Medical Press 於 2008 年創刊的全電子版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337,期刊排名於 Biotechnology & Applied Microbiology 領域為 Q2(56/156) 期刊,在 Oncology 領域為 Q2(118/244) 期刊。

 

 

賴怡君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賴怡君醫師團隊,關於 PD-L1 表現與肺癌預後之研究,獲 OncoTargets and Therap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