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快訊] 徐英碩醫師團隊,關於改良型懸壅垂顎咽整形術之研究,獲 Nature and Science of Sleep 刊登!

$
0
0

 

 

01_NSS_HsuYS_05

 

 

文章介紹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是在睡覺時,因為咽部鬆弛,導致呼吸道阻塞,進而影響睡眠品質、疾病發生率,甚至升高死亡率的危險狀況。外科治療,常以懸壅垂顎咽整形術配合扁桃腺切除,簡稱 UPPP,協助擴大氣道,避免阻塞。

 

不過,近來有些研究顯示,UPPP 手術中的扁桃腺切除,似乎並非必要,所以有人支持,在扁桃腺尺寸較小的患者,改採改良型懸壅垂顎咽整形術,並不切除扁桃腺,簡稱 UPsT。

 

徐醫師與其團隊,預計分析自己醫院的 UPsT 預後,並觀察這個手術在哪些狀況表現好,哪些狀況的表現可能較差。

 

收入 22 個患者,並以藥物引導的睡眠內視鏡做評估,會發現多數的患者在 UPsT 手術後的效果不錯,不過在咽部為同心圓式完全塌陷的患者,只有 4 成有效。

 

整體來說,作者群認為,UPsT 對於小扁桃腺患者,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如果在術前的睡眠內視鏡發現,咽部是同心圓式完全塌陷的型態,則預後可能不太理想。

 

根據文獻上討論的風向,看看自己手上的經驗,並歸納出更詳細的次族群分析,提出實用的建議,是很不錯的研究。

 

 

恭喜徐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Nature and Science of Sleep 創刊於 2009 年,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375,在 Clinical Neurology 領域排名 Q1(40/204) 期刊,在 Neurosciences 領域為 Q2(72/272) 期刊。

 

 

徐英碩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徐英碩醫師團隊,關於改良型懸壅垂顎咽整形術之研究,獲 Nature and Science of Sleep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李浩銘醫師團隊,關於非肝硬化患者產生肝腦病變的異常血管表現之個案研究,獲 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JEM_LiHM_08

 

 

文章介紹

 

肝腦病變,一般發生在使用酒精或藥物的肝硬化患者,但如果缺乏相關病史,卻又有著典型的肝腦病變表現時,我們該考慮什麼呢?李浩銘醫師團隊,分享一位急診患者,因為異常的血管連通而產生肝腦病變。

 

一位 46 歲男性,近兩周精神狀況混亂,且行為改變,來到急診室就診。由於患者並沒有酒精與藥物的相關病史,一開始並不確定原因為何。回顧腹部電腦斷層舊片,發現右肝有異常血管構造,經仔細確認,是右後肝門靜脈,經由右腎上腺靜脈,連到下腔靜脈,形成肝門脈系統分流 portosystemic shunt,導致腸道回流血液的各種代謝物,無法經過肝臟處理,就直接進入全身血液循環,導致肝腦病變。

 

患者以 lactulose 治療一天後,症狀改善,順利出院,並於門診追蹤。

 

典型的肝腦病變,卻沒有典型的肝病,的確會令人困惑。而李醫師團隊,提供了以電腦斷層確診的經驗,供全世界醫護人員參考。日後遇到類似狀況,作個電腦斷層動靜脈攝影,就能清楚區分,很具有臨床價值。

 

 

恭喜李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創刊於 1983 年,是 American Academy of Emergency Medicine 的官方期刊。2020 年 impact factor 為 1.224 分,在 Emergency Medicine 領域為 Q3(22/31) 期刊。

 

 

李浩銘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李浩銘醫師團隊,關於非肝硬化患者產生肝腦病變的異常血管表現之個案研究,獲 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國揚醫師與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 beta blocker 增加氣喘發作風險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
0
0

 

 

獎狀2

 

 

文章介紹

 

Beta blockers 是治療心血管疾病時,常使用的藥物。不過根據其機轉,很有可能導致氣喘發作。可開立的 beta blockers 很多種,每一種導致氣喘發作的風險都一樣嗎?有沒有特別需要避開的?這是曾醫師與黃醫師團隊有興趣的。

 

經過搜尋,作者群收入了 24 篇隨機對照研究,做網絡統合分析,結果發現,整體來說,只有 oral timolol 與 intravenous propranolol 的氣喘發作比例比對照組高,有意思的是,有部分的 beta blockers,氣喘發作比例甚至比對照組低。

 

不過,進一步以曾經有氣喘病史的患者做分析,會發現 oral timolol, intravenous propranolol, oral labetalol, oxprenolol, propranolol, metoprolol,通通都比對照組要有更高的氣喘風險。

 

整體來說,作者認為,對於可能有氣喘的族群,oral timolol 與 intravenous propranolol 是必須要避開的。

 

一些根據藥理學的想當然耳,有時由於藥物型態以及選擇性作用的些許不同,可能造成截然不同的副作用效果,藉由過去的文獻做歸納,找出最應該在氣喘患者避開的藥物,是相當實用的知識萃取。

 

 

恭喜黃醫師與曾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Scientific Reports 是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於 2011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998。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分類中為 Q1(17/71) 期刊。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策略是,高分頂級期刊,如 Nature 或 Nature Medicine 等,依然維持訂閱制,向讀者或圖書館收錢。而若是這些高分期刊因篇幅或品質而沒辦法收的文章,則轉介到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9 IF = 12.121)或 Scientific Reports (2019 IF = 3.998)等向作者收取費用的 open access 期刊。

 

這兩本雜誌的差異是,Scientific Reports 不針對 novelty 審查,只看方法與假說是否具科學水準,至於科學上的重要性,就放上網,由群眾與歷史去評估。而 Nature Communications 則刊登在各領域中具重要性的突破。

 

而 open access 的快速能見度,也能協助科學成果擴散,對作者被看見與期刊被引用,都有幫助。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廣泛且大小魚通吃的期刊群經營策略,相當成功,也帶來豐厚的獲利。但整體來說,訂閱制期刊的獲利還是高過 open access

 

Scientific Reports 的開放平台概念,非常類似 PLOS ONE。在 2017 年,以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集團力量,趁 PLOS ONE 苦於審閱者不夠,審查時間過長,作者們開始離開時,每月刊登文章數一舉超越 PLOS ONE成為世界第一大 mega journal

 

 

黃國揚醫師與新思惟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國揚醫師與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 beta blocker 增加氣喘發作風險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來了才知道,那些投稿卡關的問題,課堂上都有教!

$
0
0

 

作者:台北榮總 急診部 廖柏翔 醫師

相關文章:廖柏翔醫師團隊,關於 2015 八仙塵爆燒傷患者,之後產生血液感染之預測因子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00_innovarad_jfma_liaoph_02_share_CLIP_20200412_1147

 

 

這篇探討燒燙傷病人的早期感染指標的文章,是我在住院醫師第一年時收集本院急診收治的八仙塵暴病人臨床資料和數值後,索性自己跑了 AUROC 分析,發現可能有一些預測效力。原先認為僅 35 人而已的資料,拿去出國報告(2019 歐洲急診醫學會)就好了,寫成論文的可能性不高,但兩位指導老師,李怡姿醫師和侯重光主任,看到都一直鼓勵我,都已經有圖和表了,就好好把它完成。

 

 

初心者的大難關

 

這算是我第一篇大篇的 original article,開頭寫 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大概花了兩天,查一下之前的人如何寫,可以模仿出個大概。然而對初寫論文者,應該大家最頭痛、最痛苦的就是進入 discussion 段落。

 

我的文章就在 discussion 段落卡了大概四個多月(應該說心累就逃避就這樣擺著,每次和指導老師上班就會被提醒,還被手把手的教學各段落要怎麼安排),最後是在一個文思泉湧(該面對)的白班轉夜班的熬夜調時差夜晚,自己想了很多點可以寫,找論文應證我的想法,到最後把它硬寫出來。

 

 

恩師指出論文盲點

 

後來交給通訊作者李怡姿老師修改後,老師對於我的建議是「你是紅花、其他人都是綠葉」,我們不是在寫 review article,不是在報告之前別人誰寫了什麼有什麼發現,而是,他們都只是拿來 support 我的 data 和 results 沒有問題,的確有這個可能性。

 

就這樣,李老師非常認真的印出我所有的 references,熟讀畫重點(我看到後整個很感動老師這麼用心),並大修我的文章,中間對於我的資料有疑問,找到機會我們就進行討論。改完變得更精練、更準確,拿到第一版老師修改版本後,根本就是一篇新的文章。個人認為有老師教怎麼寫,帶著寫,真的很幸福!比只會退回稿件給學生、講一些空話來的實際很多。

 

 

來上課才知道,教的都用得到!

 

這篇投稿出去後,才去上新思惟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真的相見恨晚,裡面有優化圖表視覺質感的各種細節教學、有在 MedCalc 整理 raw data 的秘訣,更有著「如何寫 discussion」的討論。當講師在台上詢問大家「覺得哪個段落最難寫?」台下窸窸窣窣,大多人都莞爾一笑回答「discussion」。於是講師分享了他的架構和思考方法,說老實話,只要自己寫過一篇,就會知道他說的癥結點和門檻在哪裡。

 

新思惟的課程標榜能讓大家減少痛苦期,避開一些初寫者常犯的錯誤和糾結,就這點來說,真的很值回票價。很快的,這些技巧和實用技能,馬上可以讓我運用到下一篇去!

 

 

有貴人相助,自己更要加油。

 

這篇文章也算是坎坷,當時因考慮到 COVID-19 在國外大流行,國外感染類期刊都會收 COVID-19 的文章,所以我們才想說投投看 JFMA,結果沒想到,文章就這樣躺在 reviewer 那裡快五個月,後來我們主動打電話去台大辦公室追蹤進度,得到了 revision 的回覆,重新整理資料和加入部分段落,強調為何預測感染對於燒燙傷病人如此重要的脈絡後,最終在一次的 revision 後,順利 accepted!開心!

 

最後要感謝的,還是指導老師們的熱心和堅持,沒有他們循循善誘(真的都是鼓勵,一點責備、催促、或逼迫都沒有),我才能有堅定的信念相信寫出來不會變垃圾,會變成可以登上 SCI 的文章。

 

 

最新活動

 

 

The post 來了才知道,那些投稿卡關的問題,課堂上都有教!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當初播下的種子,如今都漸漸結成了果。

$
0
0

 

作者:馬偕紀念醫院 麻醉科 林盈均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林盈均醫師團隊,以外科 Apgar 分數評估術後轉入加護病房之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00_innovarad_sr_linyc_04_share_MEPA_20160409-315

 

 

找到題目的契機

 

這次的文章,有賴喜歡閱讀文獻的師長分享,知道了國外文獻已經證實 Surgical Apgar Score 藉由辨認術中心跳、血壓與失血量,能在特定的術式下預測手術後併發症與死亡。然而,同樣的模型是否能套用在台灣的病人或醫療環境仍屬未知,而一般手術是否能有高風險或高失血術式下病人達到特定的生命徵象變化的預測效果亦未被確認。

 

雖然研究的架構與過去文獻相仿,但在此主題下仍有欲延伸探討的面向,因此決定嘗試以本院的病人資料進行分析與驗證。所幸近年本科推動麻醉記錄表單電子化,免去人工閱讀麻醉記錄的苦勞,但仍仰賴合作醫師的人工除錯,確認資料欄位的正確性,方能進行分析。因為文章清楚定位在過去研究的延伸,邏輯思路相對單純,因此文章撰寫相對明瞭,討論則聚焦於與過去文獻的比較,內容在同儕審查的前後,均未被要求做結構性的調整。

 

 

挑選適合期刊、留心細節

 

投稿過程中,花費最長時間的依然是找尋願意刊登的期刊,實屬相似文章結果再現的本質可預期的一般,也許再加上疫情期間,非 COVID-19 相關文章關注較少使然。多數期刊都是直接以不符其期刊需求回絕,而唯一進入審查程序的期刊,亦為最終同意刊登者,過程往返兩次修正即獲得好消息。

 

其中有幾個小插曲值得一提:其一是在改投 Scientific Reports 時,因找不到過去references 的 EndNote 檔案,手動編輯時才赫然發現,部份參考文獻在匯入時人名、卷期等,有程度不一的錯誤。如此不省心的失誤,讓人覺得之前被拒絕也只是恰如其分,也警惕自己不要太相信軟體自動匯入的設定。

 

 

體會如何與 reviewer 應對

 

另一個事件,則是有 reviewer 因誤會文章目的與設計,進而質疑研究邏輯與推論,也有 reviewer 希望加上其他本院沒有記錄的項目做分析。謹記蔡校長上課時的教誨「能改則改,不能改也誠實的言明,若需要仍應堅持立場」,並禮貌地回覆 reviewers,「我們的目的與您說的不同,所以實驗設計無誤(當然是更委婉啦)」、「我們就是沒有相關資料,無法分析(攤手)」,幸而都順利被接受,也對未來與 reviewer 的往來溝通,更有信心表達想法。

 

最後,則是不意外地又被要求英修,但其實投稿前內容已交由英文編修公司認證,仍被指為英文不夠流暢,除了加深投稿前會先英修的信念外,也變相地安慰自己,連專業人士都可能被批評,那麼過去被請求英修,也屬合理範圍罷了。

 

(橙編按:最近好幾位校友投 Scientific Reports 都被要求英修,而且「剛好」都指名要他們自己推薦的公司,我個人覺得這個有點利益衝突啦。當作是 additional article-processing charge 就好,不用太責備自己。)

 

 

感謝踏出第一步上課的自己

 

不知不覺間,已經過去了七、八個年頭。猶記得那青澀徬徨的稚嫩,第一次報名上新思惟課程的期待,受到講者風采的吸引,勾勒似錦前程的未來。很感謝當時的自己,選擇嘗試當時人生報名過最昂貴的課程(殊不知往後還有更多更進階的課程等待在後……),所以開啟了不同的視野,對學術有了不一樣的想像,與對自身可能性的期待。

 

那時候的自己,在從零到一的過程中游移掙扎;而如今的自己,在領域之間苦思。如果說,灑下的種子使初芽化為真實,那麼後面這些年,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累積堆疊,藉由熟悉過程的心緒與程序,來降低障礙的門檻,並在確信有能力完成後,轉而思索讓內容更具意義的可能性。好好地回答有意義的臨床問題,是下一個階段希望能達成的方向。

 

 

最新活動

 

 

The post 當初播下的種子,如今都漸漸結成了果。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王建智醫師團隊,關於滑液囊炎是否影響退化性關節炎之治療效果研究,獲 Rheumatology 刊登!

$
0
0

 

 

01_Rheumatology_WangCC_04

 

 

文章介紹

 

在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患者,使用玻尿酸注射治療,是常見的選擇。不過,臨床上有時會觀察到,似乎膝關節滑液囊有嚴重病變的患者,注射玻尿酸的治療效果較差。為了確認並量化這個觀察,王醫師團隊規劃了這個研究。

 

研究收入了 137 位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玻尿酸注射治療兩次,間隔兩周。在注射前、注射後一個月、注射後六個月,都做 VAS 與 WOMAC 量表評估以及超音波評估。而超音波評估的滑液囊變化,包括滑液囊積液、滑液囊增厚,以及血管訊號增加。

 

結果發現,所有患者的 VAS 與 WOMAC 分數,在一個月與六個月後,都有進步。表示玻尿酸治療的確有效。而滑液囊積液的厚度,明顯與 VAS 和 WOMAC 的改變有關,滑液囊積液每增加一公分,VAS 下降 15.26%,WOMAC 下降 37.43%。而滑液囊增厚與血管訊號增加,與 VAS 或 WOMAC 的變化並無關連。

 

作者總結,超音波觀察到的膝關節上積液,與較差的玻尿酸治療效果有關。

 

這是個蠻好的研究,清楚的用手邊擁有的超音波工具,把滑液囊的變化做清楚的定義,並與治療效果做關聯,並找出臨床有用的指標,在治療前將能更有效預測後續可能的變化。

 

 

恭喜王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Rheumatology 創刊於 1952 年,是 British Society for Rheumatology 的官方期刊,並由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發行。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5.606,在 Rheumatology 領域排名為 Q1(4/32) 期刊。

 

 

王建智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王建智醫師團隊,關於滑液囊炎是否影響退化性關節炎之治療效果研究,獲 Rheumat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梁宗榮醫師團隊,關於內視鏡甲狀腺手術的學習曲線研究,獲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刊登!

$
0
0

 

 

01_WJS_LiangTJ_09

 

 

文章介紹

 

內視鏡甲狀腺切除術,整體成效與傳統手術差不多,但卻能得到更好的美觀結果。不過,內視鏡切除甲狀腺的學習過程辛苦。梁宗榮醫師,預計回顧自己從開始至今的 90 例手術,並作分析,提供關於內視鏡甲狀腺切除術的學習曲線資訊。

 

研究回顧了 2016 年到 2020 年共 90 例內視鏡甲狀腺切除術患者,並收集所有手術相關資訊。分析後發現,手術時間與引流量在 30 例後顯著下降。於是,作者群進一步將手術分為兩期,第一期為前 30 例,第二期為後 60 例。統計發現,第二期的手術時間、引流量、出血量都明顯較少,患者術後第一天的疼痛程度,以及住院天數,也都較少。雖然副甲狀腺低下的併發症,兩組並未達顯著差距,但第二期手術完全沒有任何患者,其副甲狀腺功能永久低下。

 

作者總結,內視鏡甲狀腺切除的手術,其學習曲線大概是 30 例。除了手術時間之外,引流量也是一個很好的評估指標,來觀察一個醫師在這個手術是否已經成熟。

 

以自己專長手術的學習與成長經驗,做相關分析,提供給新進者學習的方向、觀察的指標,並作為大型醫學中心訓練醫師的重要參考,是很不錯的主題,也相當實用。

 

 

恭喜梁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發行於 1977 年,目前是總部基於瑞士蘇黎世的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urgery/Société Internationale de Chirurgie 之官方期刊,並由歐系的 Springer 發行。

 

2019 年 impact factor 為 2.234,在 Surgery 領域排名為 Q2(80/210) 期刊。

 

 

 梁宗榮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梁宗榮醫師團隊,關於內視鏡甲狀腺手術的學習曲線研究,獲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楊大緯醫師團隊,關於錐狀斷層掃描診斷舟狀骨骨折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
0
0

 

 

01_SR_YangTW_01

 

 

文章介紹

 

在手腕骨骨折中,舟狀骨骨折是最常見的,但要從理學檢查或 X 光確定或排除診斷,實有難度。於是,有人就思考,使用錐狀電腦斷層 CBCT,取得斷層切面,或許能提高診斷率。

 

錐體電腦斷層,是簡易版的電腦斷層,體積較小、輻射劑量較小,但因為物理原理與輻射特性,其假影較為嚴重,一般用於骨頭或牙齒等高密度物質診斷。在概念上蠻適合用於手腕骨骨折評估。楊大緯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議題,做統合分析。

 

研究收入了 4 個研究共 350 位患者,不過其中 3 篇研究有較高的誤差風險。結果顯示,CBCT 診斷舟狀骨骨折,sensitivity 為 0.88,而 specificity 為 0.99。不過關於 sensitivity 與 specificity,研究間的變異頗大。整體 summary ROC 的 AUC,為 0.98,相當高。

 

作者們總結,CBCT 作為舟狀骨骨折的評估工具,其診斷表現非常好,可惜既有文獻的整體實證力較弱,建議未來這個議題,需要由一個設計良好的大型研究做確認。

 

針對臨床上的困難,以及可能的解方,在初步研究出現後就做統合分析,了解現況並釐清未來方向,是很不錯的主題。

 

 

恭喜楊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Scientific Reports 是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於 2011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998。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分類中為 Q1(17/71) 期刊。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策略是,高分頂級期刊,如 Nature 或 Nature Medicine 等,依然維持訂閱制,向讀者或圖書館收錢。而若是這些高分期刊因篇幅或品質而沒辦法收的文章,則轉介到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9 IF = 12.121)或 Scientific Reports (2019 IF = 3.998)等向作者收取費用的 open access 期刊。

 

這兩本雜誌的差異是,Scientific Reports 不針對 novelty 審查,只看方法與假說是否具科學水準,至於科學上的重要性,就放上網,由群眾與歷史去評估。而 Nature Communications 則刊登在各領域中具重要性的突破。

 

而 open access 的快速能見度,也能協助科學成果擴散,對作者被看見與期刊被引用,都有幫助。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廣泛且大小魚通吃的期刊群經營策略,相當成功,也帶來豐厚的獲利。但整體來說,訂閱制期刊的獲利還是高過 open access

 

Scientific Reports 的開放平台概念,非常類似 PLOS ONE。在 2017 年,以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集團力量,趁 PLOS ONE 苦於審閱者不夠,審查時間過長,作者們開始離開時,每月刊登文章數一舉超越 PLOS ONE成為世界第一大 mega journal

 

 

楊大緯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楊大緯醫師團隊,關於錐狀斷層掃描診斷舟狀骨骨折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腦外傷後憂鬱症狀治療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Psychiatry & Neuroscience 刊登!

$
0
0

 

 

01_JPN_TsengPT_50_WuMK_05

 

 

文章介紹

 

腦外傷後,患者有可能產生憂鬱症狀,不過因為這類疾病的成因與傳統憂鬱症不同,臨床上可能被使用的治療相當多元,包括藥物與非藥物均有。為了瞭解哪種治療可能最好,或者患者最不能接受,曾秉濤醫師團隊,針對這個主題,做網絡統合分析。

 

研究收入了 27 個隨機對照研究,其中 10 個關於藥物,17 個關於非藥物。結果發現,所有的治療中,methylphenidate 的效果最好,超越其他所有藥物或非藥物治療。而 Sertraline 則是患者的耐受性最低,甚至低過安慰劑。非藥物治療部分,則沒有哪一種特別強,或令患者特別無法忍受。

 

針對治療繁多,但未有定論的主題,使用網絡統合分析,嘗試從現有資料中,找出可能的方向,是不錯的主題。不過網絡統合分析較為進階,作者群對大量研究,以及 Stata 的統計程式,需要有較高的掌握力。

 

 

恭喜曾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Psychiatry & Neuroscience 創刊於 1991 年,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382,在 Neurosciences 領域排名為 Q2(70/272) 期刊,在 Psychiatry 領域排名為 Q1(30/155) 期刊。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腦外傷後憂鬱症狀治療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Psychiatry & Neuroscienc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雷偉德醫師團隊,關於臺灣嬰兒維生素 D 與腸道菌總體基因學之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
0
0

 

 

01_SR_LeiWT_09

 

 

文章介紹

 

孩童早期的狀況,與腸道菌群的形成有很大的關係,其中維生素 D 是重要的因素。不過,純母乳哺育的孩子,可能不容易獲得足夠的維生素 D。雷偉德醫師與其團隊,想知道純母乳哺育,與維生素 D 補充,對於腸道菌群的影響,於是設計此研究。

 

研究收入了 62 個健康嬰兒,其中有 15 位純母乳哺育並加上維生素 D 補充、20 位配方奶哺育並加上維生素 D 補充、16 位只有純母乳哺育、11 位純配方奶哺育。接著,從嬰兒糞便中,分析腸道菌的總體基因狀況。

 

結果發現,餵養方式與是否補充維生素 D,對於腸道菌都會有影響,而維生素 D 補充,在母乳哺育族群尤其重要,可增加益生菌比例。

 

兒科研究,因為受試者屬於 IRB 規範的易受傷害族群,所以研究設計並不容易。本研究以維生素補充,以及糞便收集做研究,對受試者影響不大,卻又能獲得重要資訊,相當不錯。全文圖表甚多,是很詳細的研究。

 

 

恭喜雷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Scientific Reports 是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於 2011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998。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分類中為 Q1(17/71) 期刊。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策略是,高分頂級期刊,如 Nature 或 Nature Medicine 等,依然維持訂閱制,向讀者或圖書館收錢。而若是這些高分期刊因篇幅或品質而沒辦法收的文章,則轉介到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9 IF = 12.121)或 Scientific Reports (2019 IF = 3.998)等向作者收取費用的 open access 期刊。

 

這兩本雜誌的差異是,Scientific Reports 不針對 novelty 審查,只看方法與假說是否具科學水準,至於科學上的重要性,就放上網,由群眾與歷史去評估。而 Nature Communications 則刊登在各領域中具重要性的突破。

 

而 open access 的快速能見度,也能協助科學成果擴散,對作者被看見與期刊被引用,都有幫助。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廣泛且大小魚通吃的期刊群經營策略,相當成功,也帶來豐厚的獲利。但整體來說,訂閱制期刊的獲利還是高過 open access

 

Scientific Reports 的開放平台概念,非常類似 PLOS ONE。在 2017 年,以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集團力量,趁 PLOS ONE 苦於審閱者不夠,審查時間過長,作者們開始離開時,每月刊登文章數一舉超越 PLOS ONE成為世界第一大 mega journal

 

 

雷偉德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雷偉德醫師團隊,關於臺灣嬰兒維生素 D 與腸道菌總體基因學之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蔡明劭醫師團隊,提出新的咀嚼肌間隙膿瘍連續傷口沖洗法,獲 Ear, Nose & Throat Journal 刊登!

$
0
0

 

 

01_ENTJ_Hsieh_01_TsaiMS_18

 

 

文章介紹

 

嚴重的感染,並在潛在空間形成膿瘍時,標準的治療是外科切開,並引流。但若範圍較大,且感染廣泛時,往往需要醫師以溼紗布填塞排膿,每天三到六次都有可能,且因為較為侵入性,需要有經驗的醫師,且更換紗布過程患者可能感到相當疼痛。

 

為了減輕醫師負擔,讓有經驗的資深人力能做更重要的事情,也為了減少患者的疼痛,蔡明劭醫師團隊,發明了連續引流法,在清創之後,深放導管兩根,一根給予生理食鹽水連續灌注,一根則以負壓抽吸,除了患者睡覺時,其餘時間均連續沖洗引流。

 

在本文中,實際介紹應用在咀嚼肌間隙嚴重感染的患者,手術清出 15 毫升的膿瘍後,術後一天沖洗 12 小時,免人力介入,沖洗出來的液體也越來越清澈,五天後順利拔管並關閉傷口。作者群並提供相當清楚的電腦斷層、手術照片、導管設計與置放方式,根據新思惟研究課程建議,做出適當的裁切、調整與標示,供醫學界參考。

 

 

20210209_163633

 

 

一些臨床上的巧思,可以用個案形式清楚呈現,除了是篇 case report 之外,也有 technical innovation 的效果,更讓專業同儕知道,這是個很認真在照護病人,也持續創新的團隊。

 

 

恭喜蔡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Ear, Nose & Throat Journal (ENT Journal) 創刊於 1976 年,由 SAGE 發行。

 

2019 年的impact factor 為 0.859,在 Otorhinolaryngology 領域排名為 Q4(38/42) 期刊。主要收錄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相關的臨床應用或基礎研究文章。

 

 

蔡明劭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蔡明劭醫師團隊,提出新的咀嚼肌間隙膿瘍連續傷口沖洗法,獲 Ear, Nose & Throat Journal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醫療結合人工智慧,為醫病關係謀福祉。

$
0
0

 

作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急診部 蘇則聿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蘇則聿醫師團隊,使用深度學習判斷 X 光片橫膈下空氣以做預警系統之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CLIP_20160619_0873

 

 

不幸的案例,進步的契機。

 

當初想發表這篇論文,其實是源自一位醫師同事所遇到的不幸臨床案例。

 

有個失智的病人,因為上腹痛至本院急診室求診,在症狀治療後,病人的症狀有改善,抽血檢查報告和胸部、腹部 X 光,在臨床醫師初步判讀下也無明顯異常,所以就先讓患者離院並安排三日內門診追蹤。

 

不料,隔日該位看診醫師收到本院放射科醫師傳來的危機值報告,提醒病人的胸部 X 光有橫膈下游離空氣,疑似有腹內中空器官破裂之疑慮,於是這位同事立即打電話給病人欲做進一步的檢查,卻得到病人離院當晚已過世的不幸消息,後續也因此遭受相關醫療糾紛之煎熬。

 

 

人工智慧與醫療結合,併發出火花。

 

透過和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系劉教授合作的機會,利用目前急診發展最夯的人工智慧,請劉教授設計了一套軟體,讓機器深度學習來協助臨床醫師增加胸部 X 光橫膈下游離空氣的診斷正確率,將電機工程應用在醫學上來減少醫師的誤診率。

 

這項研究使用 667 張 X 光,其中 587 張做訓練,80 張做測試,讓機器藉由大量正常的、異常的胸部 X 光來判讀學習,分辨何者有橫膈下游離空氣的異常 X 光,並提出警訊提醒臨床醫師注意。

 

尤其是急診科醫師,每日都要在同一時間內面對並處理大量的病人,難免因為疏忽或過度忙碌而誤診,再加上胸部 X 光在診斷橫膈下游離空氣的敏感度及特異度都不高,臨床上比較容易被忽略或無法確定診斷,所以經由不斷加強機器的深度學習後,我們可以提升機器的診斷正確率達到 85%,並使 Sensitivity 和 Specificity 達到 87.5% 及 82.5%,而 AUC 則可達 0.889,其準確度對協助臨床醫師診斷橫膈下游離空氣幫助很大。

 

 

減少誤診率,對醫生和患者都是福祉。

 

胸部 X 光有橫膈下游離空氣,臨床上最常見的是消化性潰瘍穿孔,主訴較常見是急性上腹痛合併噁心、嘔吐,但是臨床上有許多腹腔疾病症狀都很類似,比如:急性胃炎、單純消化性潰瘍或胃食道逆流、膽道或膽囊結石或發炎及胰臟炎等。

 

胸部 X 光的橫膈下游離空氣,有些影像不是很清楚,臨床醫師常會忽略,造成病人傷害並引發醫療糾紛,所以藉由機器深度學習來協助並提醒醫師橫膈下游離空氣的存在,進而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檢查做進一步的診斷,可以大大減少誤診率及增進病人安全,也可避免醫師因為醫療糾紛所承受的痛苦。

 

人工智慧與醫療結合是近年醫學之突破及發展目標,可以使用的層面很廣,包括心電圖判讀、內視鏡報告及病理報告等。但人工智慧並不能取代醫師問診病人及開立合適的檢查,其目的主要是協助醫師對開立的檢查進行判讀、減少誤診。

 

在台灣健保制度的高病醫比下,每位臨床醫師都必須同時照顧許多病人,分身乏術和過度疲勞之下,難免偶爾會因為疏忽而誤診,期盼不久的將來,此人工智慧系統能順利應用在各醫院,提醒醫師橫膈下游離空氣的存在,就能減少誤診及醫療糾紛,對病人安全也是莫大的福祉。

 

 

最新活動

 

 

The post 醫療結合人工智慧,為醫病關係謀福祉。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跟著專業講師學,拚出第一篇統合分析論文!

$
0
0

 

作者:國軍桃園總醫院 急診部 楊大緯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楊大緯醫師團隊,關於錐狀斷層掃描診斷舟狀骨骨折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SAVD_20200105_1238

 

 

尋求自我成長,踏入實證醫學。

 

考完專科以後,一直很擔心自己就此停止成長,於是盤點了幾個感興趣的領域,延續住院醫師時期養成的習慣,利用輪班生活之餘,繼續到外面上課。

 

實證醫學就是其一,了解實證醫學如何實際運用到臨床,讓臨床醫師對於自己每天在做的醫療工作有更深入的體會,一次又一次反覆印證的過程,我發現自己是可以持續投入。

 

實證醫學相關課程,我記得最一開始學會的是急救加護實證醫學概論。授課前輩教得非常好,這次聽課,跟學生時期不同的是,過去幾年累積的臨床經驗幫助了我,對於此前聽過的 index test、reference standard、各種 quality assessment 的工具、data synthesis 這些名詞更有感覺。

 

 

往投稿邁進,新思惟助我一臂之力!

 

上完課以後,過了一段時間,我問自己:「然後呢?」想來想去,還是得透過嘗試寫論文,在寫作的過程中,往投稿一點一滴邁進,才能刺激自己持續接觸實證醫學這個領域。

 

事實上,我並不是一個擅長寫論文的人,此前我只達到最低要求,升等所需的兩篇 SCI 案例報告,還有張貼兩次學會海報。雖說回想當初寫作過程,還算是一個能夠從中獲得樂趣的人,但並沒有想要繼續產出的想法。

 

為了「往投稿一點一滴邁進,刺激自己持續接觸」這個目標,我參加了新思惟的《統合分析工作坊》。這次的工作坊,讓我對於如何寫出一篇統合分析論文開始有比較清楚的概念,其中曾醫師為我們解析四大段落該寫的重點並整理出來,使得整體架構比較容易被想像,讓人印象深刻;中場實作時間能夠自己操作軟體,將森林圖畫出來並美化,對於建立信心也是很有幫助的一步。

 

整體來說,一整天緊湊的課程下來,可以讓與會者感受到:「相信自己也能做得到。」我想這是非常重要的。

 

(鈺編按:楊大緯醫師不僅將《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等小班研究課全部上滿之外,也陸續報名《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在人生職涯上不斷精進專業和尋求突破。)

 

 

在論文寫作路上,積極找尋合作夥伴。

 

接下來,就是採取實際行動了。

 

我主動聯絡在統合分析寫作經驗很豐富的學長,告訴學長,我希望能夠就自己感興趣的題目嘗試寫作統合分析。一開始,我將幾個曾經想過要進一步探討的題目請教學長,試著討論、醞釀各種可行性。非常感謝學長後來給我一個題目,要我搜尋看看能不能做,我認為這是一個練習操作的好機會,立刻答應,並且在當晚就開始著手。

 

就這樣,按部就班,我參與了 PROSPERO 註冊、literature search、data extraction 完成 Table 1、仔細閱讀文獻並算出 TP / FP / TN / FN、學長協助跑圖、我弄懂圖、自己參考其他文章把 results 一段一段寫出來、跟學長討論並請教 discussion 該怎麼針對 results 深入去討論等等。

 

每天慢慢地前進,找空檔一點一點完成,不懂就找資料來讀、隨時請教學長,幾個月後,也跌跌撞撞地磨出我的第一篇統合分析,並由學長協助投稿,最後順利被接受。

 

 

意外發掘自己對研究的熱忱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可以從中找到持續投入的熱忱,對於實證醫學及統計這一塊的興趣比當初想像得要多。

 

在得知第一篇統合分析被接受前,我開始協助學長進行第二篇,期間甚至有了想要回過頭去精進基本功的想法,最後在學長的幫助下,報名了實證醫學相關的研究所就讀,這些都是我當初未曾想過的。

 

希望透過自己的經驗分享,與新思惟夥伴們互勉,透過工作坊建立自己的信心以後,找到自己的熱忱、持續地投入、保持積極、主動接觸有經驗的前輩,對於任何機會都保持開放心態去嘗試、去挑戰,隨著時間過去慢慢累積,產出就會水到渠成。

 

 

最新活動

 

 

The post 跟著專業講師學,拚出第一篇統合分析論文!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邁向高分期刊,有新思惟助我一臂之力。

$
0
0

 

作者:台北榮總玉里分院 復健科 王建智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王建智醫師團隊,關於滑液囊炎是否影響退化性關節炎之治療效果研究,獲 Rheumatology 刊登!

 

 

00_innovarad_rheumatology_wangcc_04_share_PATI_20180113-0839

 

 

新思惟的課程,是邁向高分期刊的重要推手。

 

這篇論文,很幸運的在被一家拒絕後,稍事修改後便投上了 Rheumatology,類別排名第二的期刊。回想起來,這一路其實是很艱辛的,除了之前數不清被拒絕投稿的經驗累積,我想,能夠扭轉之前只能投到較低分期刊的狀況,上一系列的新思惟課程,這件事扮演一個關鍵的角色。

 

不可諱言的,從北榮復健科住院醫師開始的研究訓練,跟著部裡面許多不同門派的大師,學習如何研究設計,是一個基本的底蘊。然而有好的訓練素養和研究方法,和能夠投上期刊論文,甚至是高分論文是不同的。

 

 

以為能有好歸屬的論文卻歷經波折

 

記得在住院醫師時期寫第一篇論文時,我問老師要怎麼寫,老師請我去多參考其他論文的寫法。那時並沒有新思惟的課程,自己的寫作過程就像瞎子摸象,也不知道 reviewer 是怎麼看待,最後其實寫得很爛,但在老師的努力修改下(整個大改),終於成功投上一篇,還幸運獲得了最佳新進主治醫師的論文獎。

 

撰寫第二篇論文時,有了點 sense ,自己覺得寫得不錯,題材也很新穎,高分期刊應該會馬上接受。因此從排名第一的期刊開始投,結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很多投出去了不到多久就直接被 editor 打回來,連進入 review 的機會都沒有,接著就一路投了十幾間雜誌,耗時一年多的過程,終於被排名中後的雜誌接受。在那個時候,其實不是很了解為何題材那麼好,設計也很棒,前端雜誌卻一下就拒絕了。

 

 

再好的料,也要炒得夠好看。

 

後來上了新思惟的論文課程,加上自己被邀請擔任 reviewer 後,才慢慢開始了解。原來一個論文的門面,也就是排版、字型、圖的好壞、有沒有錯字,這些都是很關鍵的,因為這其實就代表了一篇論文的精神以及嚴謹程度。

 

在投稿的過程中,要驗證你說的東西真偽並不容易,但如果上述的這些細節都做不到,就暗示著你的研究或許也不完全正確,那麼即使你講得再天花亂墜,editor 可能連看都不看就會直接拒絕了。

 

在上過新思惟課程後,也才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自以為懷才不遇的關鍵,不見得是論文的質,而是論文的呈現方法。另外課程中所教的,在 revision 時怎麼回復 reviewer 的方法,同樣也很關鍵,很多時候論文雖然進了 review 的階段,但常在 major revision 後就失敗。上課之後才明白 reviewer 的心理,進而回答的更加完善。

 

 

圖片和表格是關鍵

 

一圖入魂,對於高分期刊更是再中肯也不過。高分期刊因為投的人多,很多稿件在一開始就會被刪掉,連進入 review 的機會都沒有。因此,在 abstract 圖片及表格的呈現,可以說是進入 review process 的關鍵。

 

在這個網路時代,當大家的注意力被大量快速的資訊圖像塞滿,這方面的重要性更是被放大許多,也就是說把圖和表格做的好,才不容易變成遺珠。課程教的方法和工具是相當的簡單好用,可以有效率的優化表格與圖片。

 

 

結論

 

新思惟一系列的課程,對於論文的寫作投稿都很有幫忙,尤其是論文及簡報這兩個類型的課程,對我而言幫助極大,對於本來就有些投稿經驗,但一直在高分期刊卡關的人,更有機會扮演關鍵的推手。

 

(婷編按:謝謝王醫師的推薦,除了在研究方面鑽研專業,王醫師也曾上過《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等非研究課程,在這資訊氾濫的時代,相信透過多元的學習面向,不論是做出獨樹一格的簡報,或是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都能有助於職涯發展。)

 

 

最新活動

 

 

The post 邁向高分期刊,有新思惟助我一臂之力。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蔡明劭醫師團隊,分享深層頸部感染以連續沖洗法治療之個案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Case Reports 刊登!

$
0
0

 

 

01_IJSCR_TsaiMS_19

 

 

文章介紹

 

深層頸部感染,是相當嚴重的感染症,可能會阻塞氣道,或侵蝕重要血管,甚至感染本身就可能造成患者死亡。治療上,除了抗生素之外,需要使用外科手術清創,並放置引流管,甚至配合溼紗布填塞,並由資深醫師一日多次清理傷口,並更換紗布,才有可能控制。

 

不過,這些術後的照護,非常耗費資深醫師的時間與人力,更換紗布的過程也可能造成患者的嚴重疼痛。於是蔡明劭醫師團隊針對術後照護做了創新,在術後的引流管置放,放上兩根,裡頭再置入軟管,一根作為入口,緩慢滴入生理食鹽水,一根做為出口,將沖洗後的液體以輕微負壓吸出,藉由這樣的設計,能有效自動清洗深層傷口。

 

所報告的這位 65 歲女性,藉由這樣的新穎設計,在術後的五天內,連續灌洗,感染得到控制,並關上傷口,效果很好。文中並有實際照片,說明感染的嚴重程度,以及連續灌洗裝置的設置,供醫療同行參考。

 

 

20210218_231327

 

 

據蔡明劭醫師分享,所有圖片的處理,都是根據新思惟研究課程中的建議,處理起來品質很好,標示也清楚,讓審閱者與讀者都很容易讀懂。

 

 

恭喜蔡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Case Reports (IJSCR) 是一本涵蓋所有外科領域個案研究的 open access 期刊,由位於倫敦的 IJS publishing group 委由學術出版商 Elsevier 公司發行,有被 PubMed 收入,但目前仍無 impact factor (IF)。

 

這本期刊是從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IJS) 分出來的,因為 case report 與 case series 文類,雖然對外科經驗傳承很重要,但在學術引用的表現並不理想,於是在 2010 年時,IJS 決定分出 IJSCR,繼續刊登為數眾多的個案報告,作為分流。在 2015 年,又再分出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Open

 

之後 IJS 的發展也的確不錯,分數持續上升,2019 年 IF 為 3.557 分,是外科領域的 Q1(40/203) 期刊。

 

對於 IJS 從一本期刊發展成一堆期刊的過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其歷史簡介,以及期刊列表。不過目前這麼多期刊中,仍只有 IJS 有 impact factor。

 

IJSCR 雖然沒有分數,但因為與知名期刊 IJS 共享 editorial board(對照 IJSCR 與 IJS),且有完整的 PubMed 國際能見度,作為學術生涯起步,或資深研究者偶爾寫個小品文與國際分享的目標期刊,還是相當不錯的。

 

 

蔡明劭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蔡明劭醫師團隊,分享深層頸部感染以連續沖洗法治療之個案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Case Repor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柏成醫師團隊,關於中風後憂鬱與心理危機之關聯研究,獲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刊登!

$
0
0

 

 

01_BRI_ChenPC_09

 

 

文章介紹

 

中風後的患者,有可能會產生憂鬱症狀,而這些憂鬱症狀,是否與嚴重的心理危機相關,是值得探討的。陳柏成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問題做進一步研究。

 

研究回顧了 97 位在六個月內中風的患者,並以臺灣憂鬱症量表 TDQ 評估其憂鬱狀況,以分類評估系統 TAS 評估是否有心理危機。結果發現,出血性中風跟缺血性中風患者,在年齡、中風後時間、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疾病與 TDQ 分數均有不同。缺血性中風的患者,TDQ 分數較高,表示憂鬱狀況較為嚴重。TDQ 分數也與 TAS 分數相關。

 

總結來說,作者認為,中風後的憂鬱,在中風患者來說,是心理危機的重要成分。臨床醫師應對中風患者做更完整的心理評估,方能最佳化後續照護。

 

 

恭喜陳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是一本 peer-reviewed、open access 期刊,前身是創刊於 2001 年的 Journal of Bi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屬於生命科學類期刊,於 2013 年改為現名。由 Hindawi 公司發行。

 

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276,在 Biotechnology & Applied Microbiology 領域排名為 Q3(92/156) 期刊,在 Medicine, Research & Experimental 領域排名為 Q3(92/139) 期刊。

 

為了增加透明度,Hindawi 旗下期刊,現在會主動提供各種統計資訊,包括接受率、審閱與刊登速度、impact factor,以及刊登費。減少作者評估期刊所需要耗費的時間,相當有誠意。

 

 

20210218_170826

 

 

陳柏成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柏成醫師團隊,關於中風後憂鬱與心理危機之關聯研究,獲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林舜穀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疫情對患者求診中醫行為變化之研究,獲 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刊登!

$
0
0

 

 

01_BMCCMT_LinSK_14

 

 

文章介紹

 

在 COVID-19 疫情之後,初步的研究已經確認,對非緊急的醫療照護,患者傾向於延後或乾脆不就醫。不過,在中醫領域呢?這是林舜穀醫師團隊有興趣知道的。

 

研究回顧了北市聯醫系統,2017 到 2020 年的就診資料共 193 萬人次,結果發現,平均來說,疫情之後,每個月的患者數下降約 15%,三四月調最多,分別為 32.8% 與 40%。其中,支援偏遠地區的行動醫療就診數,下降最為明顯。

 

分科來看的話,中醫兒科、傷科、不孕科,患者下降最明顯。不過,癌症患者尋求中醫協助的數量,卻是上升。

 

作者總結,疫情會改變人們的就醫模式,在臺灣的中醫來說,支援偏鄉的行動醫療,最受影響。建議政府應注意醫療可近性的城鄉差距,並在疫情期間多注意偏鄉醫療狀況。

 

大家都知道,疫情來臨後,學術期刊偏好收錄與 COVID-19 有關的研究,許多臺灣醫師常認為,臺灣沒什麼疫情,怎麼寫?我的科根本與 COVID-19 沒什麼關係,怎麼寫?

 

林舜穀醫師沒有抱怨,而是去找出疫情不只有生理病理面向,更有心理與行為面向,利用所在醫院系統完整的就診資料,分析患者的行為改變,並提出對行政體系的建議,實際且有用。獲 Q1 期刊接受刊登,實至名歸。

 

 

恭喜林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創刊於 2001 年,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833,在 Integrative & Complementary Medicine 領域排名為 Q1(6/28) 期刊。

 

 

林舜穀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林舜穀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疫情對患者求診中醫行為變化之研究,獲 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懼高症各種介入方式比較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刊登!

$
0
0

 

 

01_JAD_TsengPT_51

 

 

文章介紹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對懼高症的介入治療方式,每種都有各自聲稱的療效,但如果把這些治療都拿來比較,看看其效果、患者接受度,並嘗試找出首選治療,會怎麼樣呢?曾秉濤醫師團隊,就預計研究這個議題。

 

研究收入了共 17 篇隨機對照研究,946 位參與者,並用網路統合分析,比較這裡頭共 19 種不同的治療。

 

結果發現,有效的有:虛擬實境加心理治療、實際環境暴露加對立行為、虛擬實境加 20mg 皮質醇、虛擬實境加認知行為治療、實際環境暴露。其中最有效的是,虛擬實境加心理治療。

 

在各種治療中,唯一患者接受度比較不理想,顯著比對照組差的,是虛擬實境加認知行為治療。

 

總結既有研究,曾醫師團隊認為,虛擬實境配合心理治療,應該作為懼高症的第一線介入選項。

 

 

恭喜曾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JAD)創刊於 1979 年,由 Elsevier 發行,著重於研究各種 affective disorders (depression, mania, anxiety and panic)。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892,在 Psychiatry 領域為 Q1(25/142) 期刊。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懼高症各種介入方式比較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葉長青醫師團隊,關於北台灣哺餵母乳者之碘營養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
0
0

 

 

01_JCMA_YehCC_10

 

 

文章介紹

 

之前的研究顯示,懷孕與泌乳期的女性,可能有碘缺乏的問題。葉長青醫師團隊,預計針對北台灣的泌乳期女性,做相關的調查研究。

 

研究收入 2019 年在台北榮總加入研究的泌乳期女性 198 位,完成食物調查問卷,以及單次尿液收集,並分析其尿中碘濃度。

 

整體的尿中碘濃度結果還不錯,顯示整體來說,營養狀況不錯,不過經由分組分析,發現部分次族群的碘濃度較低,包括:年輕女性(20-29 歲)、沒吃綜合維他命者、哺餵母乳比例超過 50% 者。

 

作者認為,整體來說,泌乳族群的碘濃度是不錯的,不過在年輕人、不吃綜合維他命的族群等,或許能夠更積極注意其碘營養狀況。

 

 

恭喜葉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JCMA中華醫學會雜誌),之前稱為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Taipei),為中華醫學會的附屬期刊,辦公室設於台北榮總。

 

2008 年收錄於 SCI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JCMA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4 年的 0.845,逐步上升到 2019 年的 2.170,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2(63/165) 期刊。

 

 

葉長青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葉長青醫師團隊,關於北台灣哺餵母乳者之碘營養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急診骨科外傷患者篩檢 COVID-19 造成臨床影響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
0
0

 

 

01_JCMA_MaHH_08

 

 

文章介紹

 

因應 COVID-19 疫情,醫院在接受不明狀況患者時,會多加一道篩檢流程,不過,這樣的篩檢流程,會不會延遲臨床治療工作,甚至造成比較差的預後呢?馬瑄孝醫師團隊,預計回顧醫院的實際經驗,回答這個問題。

 

研究收入了 2020 年 4 月從急診室進來的所有骨科外傷患者,這時的急診室已經全面做初步檢傷,在符合以下四項條件者,做 COVID-19 篩檢。

 

  • 近 14 天內的國外旅遊史
  • 高風險職業
  • 曾接觸過 COVID-19 確診患者
  • 任何相關症狀,如: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失去味覺、失去嗅覺、肌肉痠痛、疲倦、喘等。

 

在入院的 163 位骨科外傷患者中,有 24 位符合上述條件並做了 COVID-19 的檢測,其中有 22 位最終接受手術。發燒是最常見的符合條件。檢測過程的確稍微延遲了患者接受手術的時間,平均約增加一天左右。在所有檢測中,都沒有 COVID-19 確診患者。

 

在 20 位發燒的患者中,12 位找不到原因,6 位為泌尿道感染、1 位為髖關節感染、1 位為合併肺炎與泌尿道感染。平均發燒天數為 4.3 天,住院天數為 8.7 天。在研究期間,並沒有血管栓塞事件、手術併發症或住院期間死亡病例。

 

總結來說,作者群認為,在疫情期間所採用的 COVID-19 篩檢流程,雖然會稍微增加患者接受手術的等待時間,但這個等待是合理的,也沒有造成不良患者預後。

 

最近因為疫情關係,科學期刊特別愛收 COVID-19 相關的研究,許多研究者認為,臺灣沒有本土感染,就沒有寫相關主題研究的機會,但其實這個想法並不是太精確。因為疫情的影響是很多面向的,除了實際感染與治療之外,相關的行政流程改變、醫療行為改變、臨床路徑調整,都是很好的研究主題,包括馬醫師團隊在內,許多校友都用更宏觀的角度,把握住了這樣的發表機會,值得學習!

 

 

恭喜馬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JCMA中華醫學會雜誌),之前稱為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Taipei),為中華醫學會的附屬期刊,辦公室設於台北榮總。

 

2008 年收錄於 SCI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JCMA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4 年的 0.845,逐步上升到 2019 年的 2.170,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2(63/165) 期刊。

 

 

馬瑄孝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急診骨科外傷患者篩檢 COVID-19 造成臨床影響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