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快訊] 陳畊仲醫師團隊,分享根管治療造成醫源性軟組織氣腫之個案,獲 Journal of Dental Sciences 刊登!

$
0
0

 

 

01_JDS_chenkc_02

 

 

文章介紹

 

陳畊仲醫師團隊,報告一例 26 歲男性,因左側臉頰與脖子,出現軟組織腫脹而來到急診室,由於患者之前接受過根管治療,經聯繫原治療醫師,得知治療過程中,曾造成牙齒局部缺損。

 

經過詳細的問診、牙科電腦斷層、頭頸部電腦斷層掃瞄後,發現該處缺損,正是空氣進入軟組織的入口,而後續的氣腫,延伸到眼眶周邊、頸部,與縱膈腔。這種皮下氣腫狀況,最怕的是後續感染,在使用了抗生素後,空氣逐漸吸收,患者也順利出院。

 

這篇個案報告中,最有價值的是詳細的電腦斷層影像,說明從牙齒局部缺損處,空氣通道連接並灌入各處皮下組織的完整細節。其次,相關的治療與預後,也很值得未來遇到類似狀況的醫療團隊參考。

 

 

恭喜陳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Dental Sciences 創刊於 2006 年,由 Chinese Dental Journal 改名而來,是中華牙醫學會的官方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034,在 Dentistry, Oral Surgery & Medicine 領域為 Q4(83/91) 期刊。

 

 

陳畊仲醫師與新思惟

 

陳醫師的心得一向非常有趣且具個人風格,建議前往一觀。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畊仲醫師團隊,分享根管治療造成醫源性軟組織氣腫之個案,獲 Journal of Dental Scienc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李威成醫師團隊,關於上顎骨牽引治療效果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Dental Sciences 刊登!

$
0
0

 

 

01_JDS_LeeWC_03

 

 

文章介紹

 

三級異常咬合(Skeletal Class III malocclusion)的患者,其上顎骨較為後退,治療上常對仍在成長期的患者,使用面具牽引器材,有時也搭配快速上顎擴張器。不過,長期來看,其效益如何,尚無定論。李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問題做統合分析,尤其針對 3 年以上的成效。

 

搜尋之後,收入 6 篇研究共 327 位受試者,分析發現,長期來說,與沒有治療的患者相比,治療組的 Sella-Nasion-A point(SNA)角度並沒有差異。不過,上顎旋轉角,以及上顎基底寬度,的確在治療組有明顯的增加。

 

整體來說,作者認為,面具牽引器材對於前後生長不佳的患者,長期效果可能不太好,而對於垂直與橫向的效益,則需要更多長期研究進一步確認。

 

 

恭喜李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Dental Sciences 創刊於 2006 年,由 Chinese Dental Journal 改名而來,是中華牙醫學會的官方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034,在 Dentistry, Oral Surgery & Medicine 領域為 Q4(83/91) 期刊。

 

 

李威成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李威成醫師團隊,關於上顎骨牽引治療效果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Dental Scienc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關於注射葡萄糖治療腕隧道症候群之研究,獲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刊登!

$
0
0

 

 

01_FiP_WuCH_28

 

 

文章介紹

 

腕隧道症候群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其中一種治療方法,是使用超音波導引,在神經旁注射葡萄糖溶液,以剝開沾黏,並協助組織修復。不過,目前對於注射液的體積,並無共識,到底是有打就好,還是打多一點造成明顯的沾粘剝離比較好,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於是,吳爵宏醫師團隊,設計了這個前瞻性、隨機分派、雙盲、三組試驗者的研究,希望能回答這個問題。

 

研究收入了 63 個腕隧道症候群的手腕,治療上都用 5% 的葡萄糖水溶液,但隨機分成三組,注射體積分別為 1 / 2 / 4 cc,並在第 1 / 4 / 12 / 24 周,做詳細的評估追蹤。

 

結果發現,注射 4 cc 的這組,在 1 / 4 / 12 周,有比較好的症狀減輕,以及功能改善。不過,到了 24 周時,則無顯著差異。

 

針對廣泛施作的技術,仍未被清楚研究的細節,做隨機分派研究,是個很不錯的研究主題,能提供很明確的條件優化建議。

 

 

恭喜吳醫師!

 

 

學寫論文

 

 

期刊介紹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是創刊於 2010 年的全電子版、open-access 期刊,2019 年 impact factor 為 4.225,在 Pharmacology & Pharmacy 領域排名為 Q1(52/271) 期刊。

 

 

吳爵宏醫師與新思惟

 

 

 

 

 

學寫論文

 

 

The post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關於注射葡萄糖治療腕隧道症候群之研究,獲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關於超音波導引能更精確量測神經傳導之研究,獲 Muscle & Nerve 刊登!

$
0
0

 

 

01_MN_WuCH_29

 

 

文章介紹

 

在做神經傳導評估時,往往是使用體表特徵去放置刺激與記錄導極,但如果使用超音波導引呢?會不會因為更靠近神經,而取得更好的檢查訊號呢?吳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主題做研究。

 

研究收入了 30 位年輕且健康的受試者,接受兩次的神經傳導檢查,一次使用體表特徵導引,一次使用超音波導引,並記錄其各種量測的動作電位參數。結果發現,使用超音波導引,在許多情況下,都能量測到明顯更大的動作電位,所需要給予的刺激也明顯較低。

 

作者認為,比起使用體表特徵,超音波導引是個更能精確定位並置放導極的技術。

 

 

恭喜吳醫師!

 

 

學寫論文

 

 

期刊介紹

 

Muscle & Nerve 創刊於 1978 年,2019 年 impact factor 為 2.505,在 Clinical Neurology 領域排名為 Q3(109/204) 期刊,在 Neurosciences 領域排名為 Q3(184/272) 期刊。

 

 

吳爵宏醫師與新思惟

 

 

 

 

學寫論文

 

 

The post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關於超音波導引能更精確量測神經傳導之研究,獲 Muscle & Nerv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柳瑞明醫師團隊,關於轉移攝護腺癌使用賀爾蒙治療的心血管風險研究,獲 The Prostate 刊登!

$
0
0

 

 

01_Prostate_LiuJM_29

 

 

文章介紹

 

轉移性攝護腺癌,是預後不甚理想的末期癌症,治療上,第一線會先以雄性素剝奪療法,也就是去勢治療,如果失敗,則會改用第二線的賀爾蒙藥物治療。

 

不過,賀爾蒙藥物治療,被認為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於是,柳瑞明醫師團隊,預計以長庚資料庫作分析,觀察實際在臨床上,究竟第二線荷爾蒙治療,造成多少心血管疾病,以對這類治療的副作用有更清楚的認識。

 

研究收入了 288 位第二線荷爾蒙治療的患者,並搭配 1575 位第一線雄性素剝奪療法的患者作為對照。在荷爾蒙治療患者群,平均追蹤期間為 9.52 個月,並有明顯的重大心血管事件比例上升,其中急性冠心症、心衰竭都明顯變多,不過在缺血性中風的風險,則是沒有改變。

 

柳醫師團隊的研究,以真實世界資料確認了,第二線荷爾蒙治療,的確會造成更多的心血管事件,並提供相關數據。

 

 

恭喜柳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The Prostate 創刊於 1980 年,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279,在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領域排名為 Q2(67/143) 期刊,在 Urology & Nephrology 領域排名為 Q2(23/85) 期刊。

 

 

柳瑞明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柳瑞明醫師團隊,關於轉移攝護腺癌使用賀爾蒙治療的心血管風險研究,獲 The Prostat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後疫情時代的逆風局,論文發表再下一城。

$
0
0

 

作者: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 泌尿科 柳瑞明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柳瑞明醫師團隊,關於轉移攝護腺癌使用賀爾蒙治療的心血管風險研究,獲 The Prostate 刊登!

 

 

01_Prostate_LiuJM_share29

 

 

很高興有機會來分享論文發表的心得,2020 年歷經全世界疫情大爆發,一瞬間造成社會經濟極大的危害。而防疫新生活:口罩、酒精、乾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大大改變了我們的日常作息。

 

同時,接連發生好幾次急劇衝擊的大事件:Kobe、馬拉度納、李前總統去世,美股熔斷 4 次,美聯儲無限 QE,高雄市長罷免,香港國安法,英國脫歐,美股、台股創新高等等。

 

 

即使投稿不順遂,仍堅持到成功發表。

 

對我自己來說,在去年的下半年以後,就陷入論文發表的低潮,屢投稿屢被退稿。回想起疫情一開始,幾乎所有的期刊都以 COVID-19 的稿件為最優先,甚至是廣開特刊徵稿。加上我的研究範疇沒有涉獵到 COVID-19,就理所當然被擠到後面。

 

還有,因為疫情居家隔離,研究者有更多的時間寫作、投出大量的稿件,而 reviewer 並沒有隨之大量增加的緣故,導致整體審稿時間拉得很長。

 

但隨著時間慢慢過去,COVID-19 能發表的東西都發表得差不多的時候,卻還是無法順利刊登,就真的是我自己的問題,陷入苦戰。

 

好在持續下去,終於幫論文找到歸宿,而且還是在攝護腺領域很有公信力的期刊 The Prostate,將自己團隊的攝護腺研究發表在專門期刊上面。

 

 

期刊那麼多,該怎麼選擇?

 

近幾年來,很榮幸接受到許多演講的邀請,分享臨床論文寫作的訣竅。在演講完後的提問時間,很多聽眾不約而同都問到:「該如何選擇投稿的期刊?」

 

這個的確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對我們想要投稿、想要發表論文的人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邊分享一下我的個人經驗。

 

首先,也是現實面無法避免的,就是要按照指導老師所說的「由高分的期刊一路往下投」。如果這篇論文是指導教授或是科內師長出力貢獻為主,那就不用懷疑,按照老師的選擇去投稿就對了。

 

如果你可以選擇自己要投稿的期刊,可以參考一下我的經驗。投稿期刊的選擇跟買彩券有點類似,威力彩可以選擇電腦選號或自己選號,期刊投稿也可以電腦幫你選擇或是自己來選擇。

 

所謂的電腦選擇,是使用線上網站來幫忙選擇期刊,像是 Jane,只要在空白處貼上論文題目與摘要,電腦就會自動從內建的資料庫比對,媒合出建議投稿期刊,還很貼心地將適合度由高到低幫你一一排列出來。

 

此外,各大出版商也有提供這項服務,像是 Elsevier 出版社所屬的 Elsevier Journal Finder 以及 Springer 出版社所屬的 Springer Journal Suggester 都很好用,推薦給大家。

 

 

在特定專門的期刊,建立自己的學術品牌。

 

我在演講的時候回答聽眾這個問題時,我給的答案大多是建議自己選擇投稿期刊。自己選擇的理由有以下幾個。

 

第一,每個研究領域,它的相關期刊數目是固定的,而且你一定知道你這個領域好的期刊就那幾本,就是 Journal meeting 最常拿出來讀的那幾本期刊,那些期刊品質既好,公信力也強,impact factor 雖然不見得很高,但廣為領域專家們所一致認同,所以當然是投稿到這些期刊上面。

 

第二,我會選擇特定兩、三本期刊去投稿,這些期刊符合我目前鑽研的領域,所以我嘗試深耕。一寫好論文,就馬上投到這幾本期刊,如果都不收我的稿件,才會再去投別本期刊。就是做到固定耕耘,希望能夠成為期刊的熟客,進而加入期刊當 reviewer。所以,目前我的投稿選擇,就是固定投稿熟悉、有公信力的少數幾本期刊。

 

最後,要感謝指導這篇論文的人,讓研究成功發表,我也才有機會可以分享心得。感謝整個專業研究團隊,吳副院長、陳主任與基隆長庚團隊的大力指導,也感謝桃園醫院對於臨床研究的全力支持,再次獻上我最深的謝意,謝謝。

 

 

最新活動

 

 

The post 後疫情時代的逆風局,論文發表再下一城。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21 / 1 / 10(日)課程照片記錄

$
0
0

 

 

00_innovarad_CLIP_20210314_1366

 

 

非常詳細的說明,把寫作和 revision 眉角不藏私的告訴學生,受益良多!

 

課程不講高深理論,以發表為導向、從應用切入統計,全以初學者為核心規劃,無論您是否置身於醫學領域,也能收穫良多。尤其講師們傳授第一手的交戰經驗,有許多內容是外頭聽不到,只有這裡才有,十足寶貴。

 

課程的設計和內容對於文章寫作和校稿非常有幫助,對從事臨床工作和研究的夥伴能減少挫折,增加文章發表的機會,謝謝新思惟團隊。

 

在過去受到的教育中,學到的統計是以「理論」為主,而非「實際應用」。我們都看過大量看不懂的公式與細節,然後,幾乎所有人上完課,對統計只感到懼怕。新思惟的互動實作規劃,透過精準的題目設計,以及隨時等候支援的助教,一歩一歩陪著您克服統計門檻,親手做出國際水平的統計圖表!

 

雖然已寫過幾篇小文章,但是仍很慶幸有來上這堂課,讓最近不斷鬼打牆的自己,能夠從頭再思考一次自己欠缺的想法,我覺得很值得!

 

最多校友擁有實際發表成績的新思惟工作坊,2020 年更是達到全體校友發表共 689 篇文章的佳績!而其中臨床研究佔原創研究比例,從 2018 年的 50%,上升到 2020 年的 56%。臨床研究,尤其 retrospective study,如果掌握住核心基本原則,注意不犯關鍵錯誤,還是初學者最容易起家的方式之一。

 

很榮幸我們的課程,能給予同學們實質的幫助,也期待上過課的同學,在未來能順利發表,和我們一起共享榮耀

 

今天的課程對我來說的是一場及時雨,因為前陣子剛投了一篇,正在 revision,今天上課的內容正好可以應用看看,謝謝你們!

 

一起來回味,活動當天的精彩時刻。

 

 

最新活動

 

 

CLIP_20210314_0015

 

CLIP_20210314_0060

 

CLIP_20210314_0109

 

CLIP_20210314_0153

 

CLIP_20210314_0180

 

CLIP_20210314_0190

 

CLIP_20210314_0242

 

CLIP_20210314_0255

 

CLIP_20210314_0274

 

CLIP_20210314_0305

 

CLIP_20210314_0680

 

CLIP_20210314_0721

 

CLIP_20210314_0738

 

CLIP_20210314_0758

 

CLIP_20210314_0786

 

CLIP_20210314_0812

 

CLIP_20210314_0827

 

CLIP_20210314_0829

 

CLIP_20210314_0536

 

CLIP_20210314_0665

 

CLIP_20210314_0864

 

CLIP_20210314_0878

 

CLIP_20210314_0935

 

CLIP_20210314_0981

 

CLIP_20210314_1001

 

CLIP_20210314_1007

 

CLIP_20210314_1167

 

CLIP_20210314_1208

 

CLIP_20210314_1215

 

CLIP_20210314_1220

 

CLIP_20210314_1312

 

CLIP_20210314_1321

 

CLIP_20210314_1352

 

CLIP_20210314_1366

 

CLIP_20210314_1434

 

CLIP_20210314_1442

 

CLIP_20210314_1488

 

CLIP_20210314_1502

 

CLIP_20210314_1557

 

CLIP_20210314_1613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21 / 1 / 10(日)課程照片記錄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林盈均醫師團隊,以外科 Apgar 分數評估術後轉入加護病房之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
0
0

 

 

獎狀2

 

 

文章介紹

 

在重大手術之後,如果患者能進入加護病房監控,則預後會明顯較好,不過臨床實務上,沒辦法全部的患者都例行進入加護病房,於是林醫師團隊認為,如果能有一個好用且準確的評估標準,決定那些患者應該進入加護病房,會很不錯。

 

回顧 13139 位手術患者的外科 Apgar 分數以及各種參數之後,發現的確分數越低(表示狀況越差)的患者,進入加護病房的機會越高。雖然外科 Apgar 分數是根據手術過程中的數值計算的,但似乎對於鑑別那些患者值得送入加護病房,很有幫助,也是個很好的決策工具。

 

 

恭喜林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Scientific Reports 是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於 2011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998。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分類中為 Q1(17/71) 期刊。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策略是,高分頂級期刊,如 Nature 或 Nature Medicine 等,依然維持訂閱制,向讀者或圖書館收錢。而若是這些高分期刊因篇幅或品質而沒辦法收的文章,則轉介到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9 IF = 12.121)或 Scientific Reports (2019 IF = 3.998)等向作者收取費用的 open access 期刊。

 

這兩本雜誌的差異是,Scientific Reports 不針對 novelty 審查,只看方法與假說是否具科學水準,至於科學上的重要性,就放上網,由群眾與歷史去評估。而 Nature Communications 則刊登在各領域中具重要性的突破。

 

而 open access 的快速能見度,也能協助科學成果擴散,對作者被看見與期刊被引用,都有幫助。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廣泛且大小魚通吃的期刊群經營策略,相當成功,也帶來豐厚的獲利。但整體來說,訂閱制期刊的獲利還是高過 open access

 

Scientific Reports 的開放平台概念,非常類似 PLOS ONE。在 2017 年,以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集團力量,趁 PLOS ONE 苦於審閱者不夠,審查時間過長,作者們開始離開時,每月刊登文章數一舉超越 PLOS ONE成為世界第一大 mega journal

 

 

林盈均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林盈均醫師團隊,以外科 Apgar 分數評估術後轉入加護病房之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早一點來上課,之前的論文就不會死得不明不白了!

$
0
0

 

作者:國軍台中總醫院 內科部 蔡孟格 醫師

 

 

01_innovarad_tsaimk_CLIP_20210314_1244

 

 

這堂課有點覺得相見恨晚,裡面講了許多實用的技巧,若能早一點知道這些東西,或許能少走一些冤枉路。本課程跟之前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感覺是武功祕笈的上章與下章,之前只學了一半猶為可惜,好在這次能有機會補足。

 

 

「質感」,會直接影響到論文被接受與否。

 

首先是第一堂課,由吳昭慶老師從 editor 的角度,告訴我們他是如何審視一篇論文,這裡面的精髓讓我大開眼界,也從中學習到不少。論文被接受其實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實你的論文比只要比其他投稿的人,高超一個標準差即可。所以要如何讓自己的論文有質感,讓他能有差異到超過一個標準差,便是其中的學問。

 

一篇有質感的論文貴在精簡,課程中老師用了許多範例讓我能清楚的了解如何去精簡自己的論文,例如之前一直很困擾我的文章標題該如何撰寫、結論該如何下筆等等,在這堂課也都充分的獲得回答。這堂課告訴了我,論文的重點在哪裡,哪些地方應該是我需要反覆去雕琢的,才能讓自己的論文看起來有質感。

 

 

別忘了,我們目標是要發表論文!

 

同樣也非常喜歡吳昭慶老師對於論文寫作的觀念(甚至與蔡校長共同撰寫了一篇論文),裡面提到一篇論文的成功發表,中間會遇到六大困境。能簡單區分為實驗設計(即科學本質)與寫作技巧(即科學的表達方式),一左一右,一陰一陽,不可偏廢。而其中各分為三個子項,六大面向,均衡發展,缺一不可。我們不需要每一項都做到滿分,而是需要截長補短,讓總分加起來超過 60 分就可以被刊登。

 

有點像是遊戲中角色技能該如何分配的概念,六大技能該如何分配技能點數便是這堂課的精華。不要執著把統計(其中一項技能)練到一百分,一次就想做出完美的主題、無暇的實驗設計,應該一步一步的累積技能點數,最後才把所有技能點滿。

 

 

只要學會這點,今天就值得了!

 

另外還要再提一次,同樣是吳昭慶老師的課:成敗關鍵 revision。因為論文投稿能直接被接受刊登的猶如鳳毛麟角,所以一定會遇到 revision 的問題。

 

之前就有幾次遇到 revision 失敗,讓我記憶猶新,怎麼想都不知道自己問題出在哪裡,也是這堂課讓我覺得相見恨晚,只要能習得其中回覆的方法,就值回票價!以前從來沒想過 revision 其實應該是要這樣回覆的!

 

 

兩堂課的內容不重複,絕對可以相輔相成!

 

中午的互動實作,有幸能得到獎項,或許是因為之前習得武功祕笈的上章。很建議應該兩堂課程合併學習,才能真正理解實驗的統計,應該如何進行,上完這兩堂課也對統計真的稍為有些信心,更想要立刻自己動手跑跑看。

 

最後吳昭慶老師的結論,學術就是一場 survival game,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雖然每位醫師所在的醫院層級不同,但大家面臨到的困境其實還是雷同。應該想辦法生存下來,才可能遇得到貴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促進醫學進步,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達到老師這樣的境界,也很謝謝老師課程後,不厭其煩的回答我的問題。

 

 

02_tsaimk

 

 

最新活動

 

 

The post 早一點來上課,之前的論文就不會死得不明不白了!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臨床能力固然重要,但論文發表數還是要拿出來瞧瞧。

$
0
0

 

作者:台北榮總 放射線部 薛富聲 醫師

 

 

01_innovarad_FSHsueh_CLIP_20210314_1661

 

 

面臨在醫學中心中繼續晉升的競爭壓力下,臨床能力固然重要,但論文發表數量相對於臨床能力更是日益被強調,這應該是論文發表是一項較容易量化之指標。

 

 

許多同儕、師長都去新思惟,那來試試吧!

 

看著許多同儕、前輩們能在自己擅長、有興趣的領域,陸陸續續將研究成果整理出來進而發表,內心除了欣羨也燃起應該好好開始自己的研究。

 

然而醫學領域博大精深,小小住院醫師如我,除了將背景知識更新到最尖端之外,還有許多臨床事務占據許多時間,被瓜分剩下的時間相對零散無法有效利用,一時燃起的熱情,也常被一陣陣襲擊而來的無力感所凍結,面對研究主題搜尋、方法、研究該怎麼進行、熟悉又陌生的統計領域……該如何開始,是最困難的一步。

 

第一次知道新思惟,約莫是在我還是醫學生時期,一開始只覺得課程訂價昂貴,且不適合當時的自己去參加,也沒有太過深入認識。但隨著自己開始進入臨床,也看到一些認識的同儕甚至師長們去參加,且成績有目共睹,雖然網路上總有正反兩面評價,但還是興起了給自己一次機會的想法,期望能透過參與課程獲得經驗及能力,讓自己更快踏入學術的殿堂。

 

 

「讓新進研究者得以快速存活」沒錯,這就是我要的!

 

誠如蔡校長開場所說,進入臨床如同深陷叢林,一個名為學術發表的叢林,經過醫學訓練的我們,不會是初生之犢擁有不畏死的精神,相反的是,因為知道前方叢林的寬廣幽深,而畏首畏尾、害怕犯錯不敢前進。因此蔡校長開宗明義就告訴我們,此次課程的內容,在於讓我們知道如何生火以及蓋出叢林中得以安眠的小木屋,相當符合我參加這次課程的需求。

 

隨著課程進展,吳昭慶醫師、吳青陽醫師從 editor 及 reviewer 的角度,鞭辟入裡的解說學術發表的潛規則,以及許多細微但重要的訣竅,有邏輯且調理清晰的分析論文各個組成重點,令人受益匪淺。

 

課程中一再強調,醫學是一門科學,講究邏輯、條理,論文發表不是空口說白話、甚至文不對題,而是說話有本、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非常符合我們醫學教育中被灌輸的精神。講者們都將自身經驗,錘鍊成非常精簡但重要的課程內容,可謂微言大義,雖然我尚未開始踏入學術發表的階段,但聽聞三位講者深入淺出描述自己如何從零開始,讓我也不再那麼擔心挫折的發生。

 

 

做研究,是為了走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道路。

 

今天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莫過於吳昭慶醫師說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醫學發展永不止盡,如果能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將所學歸納整理出來分享給其他人,進而促進醫學的發展,哪怕只是很微小的一步,也是非常值得開心的一件事。

 

總結此次上課心得,我認為新思惟的課程不是譁眾取寵、不是陽春白雪、不是期待你變成一個夢想家,而是非常務實、有邏輯的引導我們,去思考關於學術發表的目的、潛規則以及方法,深入「叢林」、「從零」開始,不再害怕一時興起對研究的熱忱會無疾而終,我想就是這堂課帶給我的體悟。

 

 

最新活動

 

 

The post 臨床能力固然重要,但論文發表數還是要拿出來瞧瞧。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即使有投稿經驗,透過這堂課,矯正了投稿心態!

$
0
0

 

作者:大林慈濟 藥學部 郭孟璇 藥師

 

 

01_innovarad_mhkuo_CLIP_20210314_0492

 

 

一天的課程,從 editor 及 reviewer 的講述中,知道了評分規則,而即便已經知道「佛系投稿」的心態不對,「投稿要有策略」,但聽完這次的課,發現自己的心態還是不夠成熟。

 

 

一旦被 revision,就一定要被錄取。

 

要有這樣的想法和企圖心,謹慎的去回覆 reviewer 的意見。被 revision,就是進入標準差以上的區域了,reviewer 不會浪費時間問問題羞辱我們,所以,一定要記得,「Reviewer 永遠是對的!」

 

怎樣讓 reviewer 感受到,我們覺得他是對的:展現最大誠意、引經據典、強調科學價值。逐字製表的回覆方式,真的很有誠意!下次我也要這樣做。(當然老師也有舉岀那 1% reviewer 不一定是對的時候,不過應該跟我沒關係啦,真的遇到再求救就好了 XD)

 

當聽到「是我們需要雜誌社,不是雜誌社需要我們」這句話時,覺得非常受用。之前偶爾 reviewer 給的意見會覺得,你乾脆直接 reject 我就好了,但現在知道要轉換心態,reviewer 是為了讓這篇文章變得更好,才願意給建議的。

 

 

02_mhkuo

 

 

套用到過往的經驗,現在看到 reviewer 給予這樣的回覆,覺得好開心。回想當初回覆這篇文章的過程,真的超級不開心,因為 reviewer 要的方向,是我們原本要避開的,覺得有一種自我價值被踐踏的感覺。現在想想,對,這就是幼稚,那些不開心,是自己不夠成熟的心態造成的。

 

 

小短打帶來資源,誠實檢討自己的困境。

 

校長常常強調,一定要放棄十年磨一劍的心態。

 

沒錯!要持續短打被看見,資源才會可能跟你有關係。雖然我還在鞏固自己的實力中,但藉由每一篇文章的發表,除了累積自己對於臨床觀察力,還能持續獲得關注,讓主題得以延續,爭取更多資源。下一次遇到熱門題材時,自己才會有可以匹配的能力。

 

 

圖表一點都不能鬆懈

 

說真的,每次製圖的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很擅長做 PPT,製圖大獎是我的吧 XD」,然後就會看到自己的圖,出現在校長講解「那些差一點得獎」的 PPT 上。好可惡,真的一點點都不能放棄耶。實作過程中,有個部分一直不能對齊,心想「應該沒有關係吧」,結果就馬上被抓出來了。

 

Editor 和 reviewer 都是在忙碌中看我們的稿件,如果在基本圖表,就被抓岀可以挑剔的點,那就更沒機會了。

 

我自己目前發表,有兩篇 RA 患者使用生物製劑引起 HBV reactivation 的 retrospective study,一篇 HCV DAA DDI review,一篇 HCV DAA team care 的文章。最快的方法就是根據這兩塊寫 meta-analysis,或者拓展相關主題,找出在臨床還有沒有其他還沒整理的主題(藥品相關),希望新的一年新主題可以順利產岀。

 

 

最新活動

 

 

The post 即使有投稿經驗,透過這堂課,矯正了投稿心態!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面對環境壓力,必須逼自己進步!

$
0
0

 

作者:馬偕醫院 麻醉部 張佳絃 醫師

 

 

01_innovarad_CHChang_CLIP_20210314_1294

 

 

久聞蔡校長的大名,雖然我是從「電子閱讀討論區」認識的,而不是先認識新思惟。因為自覺對於研究沒有興趣,所以住院醫師生涯,選擇待在對於論文要求壓力比較小的醫院。而當順利考過專科考試後,隨著醫院發展,也開始有更多的論文升等需求。

 

這中間有嘗試自己摸索、請教科內少數有在寫論文的師長,但仍然裹足不前!雖然不想要寫論文、做研究,但我仍想具備能夠寫論文的能力。這大概是琢磨再三,最後願意花錢報名新思惟的原因。

 

 

原來臨床與研究是相輔相成

 

這次的課程著實收穫良多,在偏外科系的世界裡,觀察到講師們是如何從小地方開始觀察、思索,到後來的調整做法以及發表論文。非常欽佩!以前我認為我只想當一個臨床醫師,而不想要同時做研究。但我看到的是願意好好做臨床的醫師,選擇對病人好的治療,並且將研究成果發表,改善未來的醫療環境。這給了我很大的鼓舞!

 

統計做圖方面,新思惟的課程設計超級讓人驚艷!能夠涵蓋各種需求,又夠淺顯易懂。Step by step 的操作並不會很有壓力。值得一提的是,互動實作手冊裡面,有很多關於如何將圖表呈現得更好看的小 tips,這些小 tips 其實是自己摸索或是看線上教學,不會馬上注意到的。

 

 

課程中的完美細節,賦予美好的體驗。

 

系統性、有條不紊的整理出寫作上的小細節,也是令人欽佩。

 

曾經請教過科內有經驗的老師,幫忙修改 case report。但自己很難抓到那些「眉角」。每次都覺得老師修改完之後,文章簡直脫胎換骨,但卻不明白自己為何沒有辦法做到。在這次的上課中,感覺我一窺了這些秘密的一小角,希望在不斷嘗試後,也能夠順利地寫出言之有物,且切合這個世界與期刊需求的文章。

 

整體的場地、工作人員跟課程設計,也不負所望的完整且貼心,從一開始到達現場的引導,舉凡插頭、網路、介紹課程流程以及需要配合的事項,都有被完整告知。有任何問題都能夠隨時舉手發問。蔡校長認真地舉出誇張的例子告訴大家,不要覺得自己問的是笨問題而不敢問,這點也令我覺得很感動!

 

 

不只是一堂課,學習歷程更是無限延伸。

 

課前及課後的完整性,是我最欣賞的部分。許多課程也都有課前提問,但往往會在課堂中另外整理,或者現場打開表格挑選部分內容教學。沒有想到新思惟的課前提問,竟然是單獨整理成一份 PDF 檔,在課前就提供給讓大家解惑,內文也都是講師們認真的回答,不會充斥著「預計會在課堂中介紹喔」之類的內容。而現場的課程進行,則是以這份課前提問為基礎,融入課堂中,甚至是更進一步的介紹與解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思惟很貼心的在課堂中間空檔,都有開放可以去向講師們討論以及詢問問題,沒有讓上課的三位老師好好休息>”<。但因為太膽小跟內心太茫然,即使有這樣的機會,還是不敢前往跟老師們討論,因為我連要問什麼都很茫然。

 

希望在這一次的課程之後,能夠在這個叢林中找到一小片葉子遮風擋雨,慢慢地摸索出如何蓋出生存小屋。如果有幸報名到其他新思惟課程時,期許自己有勇氣以及有想法,可以找老師們聊聊天,以及課後留影。

 

 

最新活動

 

 

The post 面對環境壓力,必須逼自己進步!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一堂課可省下半年的努力,跪著也要聽完!

$
0
0

 

作者:嘉義基督教醫院 柯旭承 醫師

 

 

01_innovarad_hcke_CLIP_20210314_0418

 

 

這堂課,適不適合 PGY 去上?

 

我的看法是,如果手上已經有論文,或正在和其他醫師合作寫論文的人,建議去上。現在熱門科別像是皮膚科、眼科、骨科、泌尿科、麻醉科,如果帶著論文去申請住院醫師,相信會大大增加進入的機會。

 

此外,常有醫師提到說,現今台灣醫學追求寫論文但是忽略臨床的培養,自從本身開始書寫論文,並且到新思惟上課後,漸漸改變這樣的想法,因為書寫任何一篇論文,需要 review 相關主題與查找大量資料,對於疾病會更加深入的瞭解,就如同晨會上台報告 case,也是需要查資料報告,寫論文只是向世界報告,目前我的整理、發現與歸納。

 

寫論文有種魔力,那便是想寫出一篇論文,便需要從臨床上發現有趣的事情,不僅增加臨床敏銳度,也會要求自己時時更新相關知識,了解世界上其他人對於某一個疾病如何處理。因此,我認為台灣醫學追求寫論文,但忽略臨床培養,這件事情並不是真的。

 

 

裁判親自跟你講解規則,想贏不難!

 

新思惟的課程設計中包括課前提問,蔡校長與其他講者們很用心地回答每個問題,並將回覆列印成冊,而我也將自己寫論文這段時間的困惑提出來,透過蔡校長巨量篇幅的回饋,讓我反思自己的不足,更感謝蔡校長過來人的建議,使我清楚如何減少迂迴前進甚至做白工的可能。

 

之所以前面會提到,建議手上已經有或是正在和其他醫師合作書寫論文的 PGY,可以上這工作坊,是因為實作課程中,只要有問題都可以直接舉手發問,問題除了 MedCalc 如何使用外,更可以直接帶著自己的論文,將遇到的問題當面詢問講者們,因為在《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能上台的講者,都已經是某個期刊 reviewer 以上的等級,當中需要注意的眉眉角角,都直接由裁判告知了,我相信球賽不贏都難。

 

 

可以少浪費半年的心血,跪著我也要來上課!

 

人最害怕的事情往往是「未知」。在課程當中,審閱經驗豐富吳昭慶醫師,透過自身的經驗分享,在未來,像是遇到與 reviewer 的攻防,因為知道有什麼常勝招式可以使用,可大幅增加與 reviewer 回覆信件的信心。

 

在吳青陽醫師的分享中,了解新手寫論文常犯的錯誤,如不知所云的 introduction、沒說清楚的 methods,犯了這些錯誤,往往直接被出版社 rejected 掉,也表示好幾個月的心血白費了。如果一堂 40 分鐘的課,可以換取超過半年的努力,跪著我也要聽完!

 

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堂課,是由蔡校長講述統計。當醫師書寫論文時,想到統計這件事情,往往就感到害怕,常常困惑著,是不是要懂所有統計方式,才有辦法得到有意義的結果,也才能開始寫論文?而答案是,只要知道怎麼使用 MedCalc 以及上過蔡校長的統計課,就知道該如何跑出結果。往往跑不出想要的結果,是因為 materials and methods 設計不嚴謹,導致數據品質差異性太大,而非統計這工具本身的問題。

 

在有新思惟的時代,我們不需要記得統計公式。懂得怎麼正確使用工具,就行。

 

 

最新活動

 

 

The post 一堂課可省下半年的努力,跪著也要聽完!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寫論文遲早會遇到,早開始、早升等。

$
0
0

 

作者:匿名

 

 

01_innovarad_20210110_12_CLIP_20210314_0188

 

 

不想面對?但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2020 年過去了,世界在變、環境在變,不過,新思惟的課程沒變,一樣的簡潔、有力、切中問題並貼近現實需求。

 

現實是殘酷的,為了教學醫院評鑑、為了升等、教職,為了以後也能有更多發展的選擇,研究及文章發表是必須的。既然以後用的到,在剛進到醫院,還是 PGY 的時候,如果可以開始準備,就可以避免時間緊湊、生不出文章,錯失各種機會。

 

該來報名上課嗎?既然遲早會遇到,早點開始、早點升等。

 

 

沒有頭緒?或許方向一直在身邊。

 

正如吳昭慶醫師轉述蔡校長的話:「醫學研究的目標在推進醫學研究的進步」。在上了課程之後,對於沒有研究主題、沒有材料跟方法的部分,更加有感觸。

 

老師們都走過剛開始青黃不接的階段,但在臨床操作中、文章閱讀中,摸索出醫療工作上可以進步的部分,加以研究,把自己發現的結果分享出來,確實改善醫療的品質與流程,這給了目前在鑽牛角尖,想要寫論文卻寫不出來的我,一個當頭棒喝。

 

是的,醫學研究的目標在推進醫學研究的進步,或許方向一直都在自己身邊,只是沒有好好想一想。

 

 

不知道怎麼寫?好的老師一天帶你上天堂

 

有了想法及一堆資料,卻不知道怎麼寫,也不知道該注意什麼?這個課程很厲害的,分別找了 editor 跟 reviewer,把在文章寫作中需要注意的、從標題怎樣訂定、圖跟表的呈現到結論都很簡潔又仔細的描述。(這樣說好像有點矛盾,可是原本不知道怎麼寫比較好,在老師一講之後,突然有那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好的老師帶你上天堂,不好的老師帶你住套房,對!就是這樣!)

 

當然在投稿過程中並不會每次都很順利,如果遇到有 revision 的機會,課程中還教導該怎麼樣修改,老師建議的修改與回覆方式,真的是很值得學習。(當然是如果有機會可以 revision,而不是一開始就被 reject 的情況啦……)

 

 

統計?自己真的能做出 SCI 等級的圖片!

 

文章中要用到的統計圖表要怎樣做出來呢?中午的實作時間是新思惟課程的一大賣點,在蔡校長的「新手都能懂的統計:實作前的介紹」課程中,簡單明瞭的說明統計基本概念,更提點了常犯的錯誤,這對收了一堆資料,可是不知道到底怎麼跑統計的人,真的幫忙很大,沒有之前統計課看不懂的東西,只有簡單的表格以及應用時機。

 

接著,依照校長編寫的實作手冊,一行一行的看、一步一步的操作,卡關的時候隨時舉手就有老師與助教手把手的幫忙,慢慢把統計圖一個一個做了出來,好像跑統計做圖並沒有那麼遙不可及。(跟校長講的一樣,看到老師們發表的文章,也是中午實作的統計方式,而且自己做的圖也長的跟老師發表的很像,或許真的是 SCI 等級的呢!)

 

 

不管內科外科,都值得一聽!

 

新思惟的各種研究課程,內容真的不衝突,因為自己很駑鈍癡呆、很努力的存錢上課,在上過的課程裡發現,臨床研究與發表是外科系的老師,是屬於案例數較小的,醫學論文與寫作是內科系的老師,是屬於案例數較多的,兩個課程所使用的統計方式,規劃在投稿時所需要注意的點,都有不同,真的都很值得一聽。

 

(剛剛發現新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有小幅的調整,增加了「研究計畫申請」的章節,相信對於在學校與在醫院裡,想藉由計畫申請擴展研究內容的人,一定有很大的幫忙。真可惜,之前上的時候沒機會聽到,以後如果有機會,再來聽聽看。)

 

很高興能聽到優秀又努力的老師們,分享在研究成果以及文章發表上的經歷,正如歷屆校友所分享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藉由課程中所教導的生火、打獵方式,或許可以讓自己在這片未知的醫學領域中存活下來。

 

 

最新活動

 

 

The post 寫論文遲早會遇到,早開始、早升等。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實習醫學生來上課會不會跟不上?

$
0
0

 

作者:高雄醫學大學 後醫系 彭凡 實習醫師

 

 

01_innovarad_FPong_CLIP_20210314_1385

 

 

很慶幸我來了,打通被卡住很久的自己。

 

因為自己手上的研究遇到瓶頸,很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大家對於研究難題是如何克服困難的。

 

但在報名新思惟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課程前,我一直很困擾,究竟應該要有怎麼樣的準備,才能夠讓自己的學習效益最大化。畢竟現在的程度只是實習醫學生,會不會去參加了課程,卻因為自己程度跟大家有很大一段落差,什麼都聽不懂,還好最後很幸運地在參加完課程之後,我覺得自己某些被塞住的想法,被啟發、被打通了。

 

我目前是跟隨心臟外科的團隊做研究,大約有一年的時間,過程中,我覺得最大的困難是統計製表、題目敏感度以及進度規劃這三個部分。

 

 

統計製表:釐清統計應用的方向

 

統計製表部分,在開始接觸研究的過程中,面對的第一座高山就是統計,當時在腦中只剩下些微一階國考的生物統計記憶與程度。一開始接觸大家比較常用的統計軟體 SPSS,看書自學,搭配自己閱讀的文獻,只要看到文獻上有的統計方式都自己跑跑看。

 

但因為並不是一個有完整系統的學習方式,一直不知道,關於統計的知識到底應該要更加深入了解,還是應該以實用為主,導致花了很多時間在研究統計的細節。另外在將自己的成果繪製成表格時,SPSS 也有其極限,繪製出來的圖看起來也並不是這麼的美觀。

 

新思惟的課程在這部分,用清晰的重點整理讓我確定統計應用的方向。而實作時,按照講義上的教學,自己用 MedCalc 繪製出漂亮的圖片,才發現原來要製作一張讓人視覺舒服的圖,有這麼多細節在裡面,字型、字體大小、顏色、方向、構圖平衡、輸出都各有玄機,這些細節如果只是自己閉門造車,真的是永遠不會知道。

 

 

題目敏感度:面對問題的思考更加靈活了

 

對實習醫學生來說,要接觸臨床研究,「題目敏感度」也是一大困難點,外科手術的許多細節我們並不瞭解,也沒有照顧過一定數量的病人,讓我們在臨床上遇到一些特別現象時,總是不斷的與機會擦身而過。

 

上課時,能聽到講師分享自己的經驗,以及當初撰寫論文的契機與想法,未來在面對自己的研究題目時,有一些新的切入角度與看法。

 

 

進度規劃:學會如何顧及所有面向

 

 

02_innovarad_FPong_CLIP_20210314_1613

 

 

研究的進度規劃,則是在此次上課獲得最大啟發的部分。就像老師上課所提到的圖一樣,研究有許多的面向:主題、寫作、圖片表格、統計、執行、實驗設計,我們不需要每項都特別強,只需所有能力整合起來有及格就好。

 

在我自己的研究步調上,一直把時間花在統計以及實驗設計上,確實導致自己壓縮了其他部分的時間,因而忽略研究的進度是有許多面向的,不能只偏廢某一個部分。平常做研究,大部分都還是跟自己的指導老師討論,雖然會慢慢增加思考的深度,但同時也感覺到,自己想法的廣度與靈活性越來越低,在安排自己研究進度時,也很難全面的顧及所有面向,分不清楚哪些才是最重要的,哪些則是可以做到剛好就好。

 

藉由新思惟的課程,了解其他老師們對於研究抱持什麼樣的訣竅與想法,對我來說,這堂課是很值得的一次學習。

 

 

最新活動

 

 

The post 實習醫學生來上課會不會跟不上?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人生要努力,但也要有效率!

$
0
0

 

作者:嘉義長庚 神經外科 鄭為遠 醫師

 

 

01_innovarad_CLIP_WYCheng_20210314_1086

 

 

為什麼想參加新思惟課程?

 

其實從當住院醫師之前,我就已經久仰新思惟的大名。主要是在外科醫學會,曾經聽過蔡校長的演講,主題是關於如何製作簡報。一堂幾十分鐘的課程,言簡意賅,告訴我們如何統整演講用的簡報檔,以及要以台下觀眾為主,並穿插重要的美學素養。

 

科內的醫師們有的有參加過新思惟的課程,也曾經指導我做簡報,以及到外科醫學會口頭報告的準備。

 

這次想要參加新思惟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主要是因為住院醫師期間,需要有自己的論文發表。我的研究已經統計完成,但是就差臨門一腳,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論文寫得還不到位。

 

十二月時,偶然在社群網站看到此課程仍有名額,於是趕緊報名。

 

 

從這次課程裡我獲得什麼?

 

這次的課程緊湊,有簡要的統計課程與互動實作,教導大家如何使用 MedCalc,做出可以登上國際期刊大雅之堂的醫學統計圖片;吳昭慶醫師教導大家如何從研究新手開始寫作,如何避開可能被 reject 的地雷,遇到 revision 時應該如何修正;吳青陽醫師以自身研究為例,告訴大家,年輕醫師可能會在研究路上遭遇的困境,以及如何能將日常臨床,點石成金成為自己的研究;蔡校長教大家如何使用統計軟體,並簡介無母數分析和使用的時機。

 

這次上課,發現也有許多研究上的新鮮人,大家都懷抱著想要有論文產出的決心來上課。課後更透過回家的練習,讓自己對統計軟體不生疏。

 

 

上完課,對自己的期待?

 

當然,論文不會是上完課就能夠很順利的產出。還是要搭配老師們教導的方法,提綱挈領,方能順利產出。

 

在課程中,吳昭慶醫師提到,之前他曾經問蔡校長,為何要做研究?蔡校長的答案:研究是為了增進醫學之研究。聽起來很拗口,但是事實就是如此。好的研究要有好的科學方法,也要有好的寫作方法,最後才能投稿到好的期刊,與世界上的醫學同好一起分享臨床上的心得。

 

 

投資自己,有用到,就不貴!

 

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需要兼顧好家庭、工作、研究等等。我認為,這次來新思惟上課,算是一種人生上的投資。投資自己。醫學統計軟體、課程,有用到,就不貴。上課是幫助我們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猶記得前些日子,也是在社群軟體看到一張圖,大意是說大學生一天大約有十小時左右的空閒時間,出社會單身者有五小時,結婚沒有小孩的大概有兩到三小時,而已經生小孩者可能一天只有一小時的空閒時間。因此,如果某個技能可能要花三百小時學習,大學生可能一個月就夠了,但是已婚有小孩者可能需要努力一年。

 

人生就是如此,要努力但是想要事半功倍,要有效率。

 

期望自己在上過新思惟的課程之後,能盡快發表論文。本次由衷感謝新思惟老師們和工作人員們的協助,並期待再相會。

 

 

最新活動

 

 

The post 人生要努力,但也要有效率!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起步困難,還在做困獸之鬥的人,都應該來試試!

$
0
0

 

作者:大林慈濟醫院 内科 黃欣寧 醫師

 

 

01_innovarad_XNNg_CLIP_20210314_1228

 

 

研究要起步,無師真的很難通!

 

在上這堂《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之前,就很想要寫出一篇屬於自己的論文,然而在內科醫師訓練的過程中,缺乏研究邏輯思維的訓練,在臨床上也沒有遇到合適的貴人,帶我進入神聖的研究殿堂。

 

每當臨床上遇到想解決的問題,或在閱讀過了許多文獻後,發現了一個不錯的研究主題時,最困擾我的就是,如何著手開始進行研究論文的書寫。從研究設計、收案方式、跑統計以至於綜合結果討論的面向等等,總是令人充滿了挫敗感,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做研究的信心與動力。

 

看著國外產出的臨床研究,光是個案數就已經遠遠超越我們,加上嚴格的研究設計更讓人望塵莫及、自嘆不如。回到現實中的我們,光是臨床上的收案,就已經面臨著種種困難,從資料不齊全到病人同質性的考量等,對我這個內科的菜鳥新手而言,就像是挑戰一個遙不可及的大魔王啊!

 

 

最棒的是,這堂課沒有擋修

 

剛開始在 review 文章的時候,很常找不出整篇論文的重點,但又很擔心會遺漏掉寶貴的資訊,所以就會默默的整理作者提及的所有訊息,導致資料太瑣碎繁冗又雜亂,一整個事倍功半的結果,令人感到沮喪。

 

直到看到新思惟開了好幾堂有關於「臨床研究」與「論文寫作」的工作坊時,就像看到了一片曙光,如同大海中茫然無助的船隻看到了燈塔,讓人重新燃起做臨床研究的熱血與信心,更重要的是,貼心的校長在課程的安排上,屏除了先後順序或是擋修的疑慮,所以就放心的報名了!

 

 

還記得第一次摸到跳動心臟的感動嗎?來實作吧!

 

讓我覺得收穫最大的莫過於實作課程!

 

校長與助教們就如同小天使般在旁邊守護,只要學員一卡關,或是對於統計的方式有任何的問題,就會馬上協助指導,立即獲得完美的解答。就好像是放好了工具材料等著你來,然後在老師們的引導與啟發下,一步一步的搭建好屬於自己的一座橋。

 

最後看著自己電腦上跑出來的完美統計圖表,内心著實非常的澎湃與感動!那種感覺就如人生中第一次在 table 上摸到跳動的心臟一樣,令人充滿著悸動!

 

 

別再掙扎了,豁然開朗的心情,才是研究加速器。

 

在此感謝所有的講師們,卯足全力又不藏私的分享,如何制訂出一針見血的 title、abstract 與 conclusion。上完課才知道,原來可以被審稿者通知寫 revision,是一件令人感謝的事情,修改文章不代表文章寫得不好,而代表著還有機會被接受!

 

所以,更是要耗盡九牛二虎之力,好好的把握這個機會,盡力修改內容的缺失,並且給予完整的回覆,期許能被刊登。課程講師提到,在撰寫 revision 時,必須站在 reviewer 或 editor 的角度去思考,這種逆向思維真的是讓人大開眼界!

 

我誠心推薦這堂難能可貴的課程,給每個起步困難,還在深淵中獨自掙扎與單打獨鬥的醫師們,上完課就如被打通任督二脈般,一整個豁然開朗,最後也期待自己可以在研究的第三世界裡,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最新活動

 

 

The post 起步困難,還在做困獸之鬥的人,都應該來試試!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既然決心做研究,兩堂課的技能我都要!

$
0
0

 

作者:新竹馬偕 小兒科 李忠霖 醫師

 

 

01_innovarad_CLLee_CLIP_20210314_1477

 

 

上一堂課就好?兩堂研究課程的完整解析!

 

其實在上完《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後,很猶豫要不要報名《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心想,「不都是在教寫論文嗎?那上一堂就好了。」

 

但實際一整天課程結束之後,才知道這兩堂課是相輔相成的,對一個有在寫論文的臨床醫師來說,其實都相當重要。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教你論文的架構;《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教你如何去應對 editor 和 reviewer,兩項都做到才有辦法文章被 accept。在統計方面,《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教你的是大數據的有母數統計;《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教你的是小數據的無母數統計,這兩樣,基本上就包含在醫院做研究的大部分情境了,兩種技能都學會,對未來的研究之路,必定會走得更順暢。

 

我自己的次專是兒童遺傳學,病人數自然是不會多,這門課所學的東西,剛好切合我的需求,經過今天這七小時的洗禮,之後在研究統計上,就更有方向,而不是像住院醫師時代時沒有頭緒,一股腦地亂做。

 

 

把握機會,讓 revision 變成 accept。

 

吳昭慶醫師及吳青陽醫師教你如何跟 editor 和 reviewer 交手,對我也是相當有幫助,知道自己當初被 reject 的文章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尤其是 major revision 後被 reject,真的是不該發生的事情,在兩位老師的指導之下,我了解有哪些地雷是不該誤觸的,相信之後自己的文章能有更高的機會被 accept。

 

兩位醫師的研究心路歷程也很鼓勵我,現在研究資源不好取得,特別是自己還是小咖的時候,但重點是,手邊有多少東西就做多少事,吳青陽醫師也是從 port-A 研究開始慢慢累積學術實力。自己也是心有戚戚焉,身為 young V,手邊當然不可能會有罕病的病人,但我們就是運用老闆的資源,一步一步地累積自己的學術實力。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是全壘打王,我們要學的就是先打中球,先有安打再說。

 

這堂課的價值,就是教導如何在現有的資源下,找到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而不是像無頭蒼蠅般亂竄。經過這次的課程,讓自己的想法被開拓,知道如何盤點手邊能運用的資源,以及還有哪些可以發展,是非常無價的收穫。

 

 

想努力?那就先來幫自己確定努力的方向吧!

 

 

02_innovarad_CLLee_CLIP_20210314_1656

 

 

「六項關鍵先求有」、「先自助後貴人」、「君子務本」、「前進世界」, 吳昭慶醫師課中所講的這幾點,對有心留在醫院的人來說,是真的必須一步一腳印完成的事情。我不敢說每個人經過這堂課,都會成為學術高手、寫論文達人,但它的確提供一個明確的方向,知道該如何努力。比起沒有方向的亂嘗試,花點錢讓自己知道該怎麼做,是相當值得的。

 

期許自己在課後能照著這些方法一步一步前進,不僅是為了博士班能畢業,也是為了能真正在學術這條路上有所成就,有所貢獻。

 

 

最新活動

 

 

The post 既然決心做研究,兩堂課的技能我都要!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李子豪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流行期,胃腸科訓練之生存守則,獲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刊登!

$
0
0

 

 

01_CGH_LeeTH_01

 

 

文章介紹

 

這次 COVID-19 造成全球流行,美國影響尤其嚴重,在疫情加重醫療體系負擔時,作為住院醫師或研究醫師,一邊要擔負壓力更大的臨床照護工作,一邊又有自己的訓練要完成,但醫院的環境跟老師們也都處於非常狀態,很難維持穩定與品質。

 

李子豪醫師有鑑於此,整理了相關的技巧跟資源,並以 COVID 為口訣,方便記憶,提供給胃腸科的訓練醫師參考。內容包括:

 

  • Community 建立受訓醫師的學習及支持社群
  • Online-resources 多加利用網路上豐富的學習資源
  • Vitrual communication 增進數位溝通的技巧
  • Infection control 加強感控觀念及訓練
  • De-stress acitivites 適當紓壓活動以維持身心平衡

 

在每個小節中,都提出了個人、科部、醫院所能做的步驟,希望能協助各個醫院的腸胃科,以及受訓的夥伴,能共同度過疫情下的訓練與醫療,相當實用且溫暖,獲選刊載在頂尖期刊。

 

 

恭喜李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CGH)  創刊於 2003 年,是美國胃腸病協會 (AGA;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的官方期刊之一。

 

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8.549,在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領域排名為 Q1(10/88) 期刊。關於平均審稿週期,網頁公告為「小於兩週」,接受率約 12%,屬於投稿難度高的期刊。

 

CGH 在胃腸肝病學領域中,收錄的主題相當廣泛(診斷、內視鏡、介入、癌症治療進展、發炎症性疾病、胃腸功能紊亂、營養、吸收、分泌等),但著重在文章的臨床應用、與臨床意義。期刊發布訊息以及接收回饋的管道在 FacebookTwitterYouTube 和 AGA 的期刊部落格都可以找到。

 

 

李子豪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李子豪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流行期,胃腸科訓練之生存守則,獲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蘇則聿醫師團隊,使用深度學習判斷 X 光片橫膈下空氣以做預警系統之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
0
0

 

 

獎狀2

 

 

文章介紹

 

胃腸道若有破裂,往往會造成嚴重的感染、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能在初期注意到 X 光片上,在橫膈膜下的游離空氣,就能早期預警、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後相當不錯。

 

不過,由於急診室的狀況瞬息萬變,在各種緊急狀況彼此競爭注意力的情況下,很難面面俱到,於是,蘇醫師團隊預計使用深度學習技術,讓電腦自動判別 X 光上的游離空氣,並自動發出預警,提醒醫師注意。

 

研究使用了 667 張 X 光,其中 587 張做訓練,80 張做測試,結果發現準確度還不錯,AUC 達 0.889。

 

作者認為,藉由這樣的模式,可以協助在急診室忙碌的醫療人員,或者仍在訓練中的年輕醫師,更輕鬆的完成工作。

 

 

恭喜蘇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JCM)是創刊於 2012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出版商為瑞士的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JCM 於 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303。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類,為 Q1(36/165) 期刊。

 

 

蘇則聿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蘇則聿醫師團隊,使用深度學習判斷 X 光片橫膈下空氣以做預警系統之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