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大學老師克服研究的逆風,成功登上 SCI 期刊!

$
0
0

 

作者: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食品安全管理研究所 林鼎彥 助理教授

相關文章:[快訊] 林鼎彥助理教授團隊,在醃製醬菜中,快速測量苯甲酸殘留準確性之研究,獲 Food Science & Nutrition 刊登!

 

 

CLIP_20190901_0281

 

 

新思惟的高效學習,勝過許多教師成長營。

 

當我轉行做食品安全研究,原本以為這應該是個失敗機會很大的故事,但新思惟工作坊與課後提供的資源,讓我在職場之外,能有效率地學習到新的技能,並且成功投稿食品 SCI 期刊。

 

(鈺編按:林鼎彥助理教授陸續報名了《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統合分析工作坊》,將小班研究課上好上滿,並應用課堂中所學,找到有賣點的題材,配上高質感的圖表,投稿後很快就獲得主編的青睞,順利發表自己的論文!)

 

新思惟的絕對優勢就是「有效率地又快又好」,我參加過學校內外的許多教師成長營活動,但都沒有像新思惟這般有效率、深度,若想要品質能夠又快又好,背後一定要準備充足,才有可能做到。

 

在新思惟工作坊裡,講師教我們如何準備充足。首先,觀察在自己的研究領域裡,是否有讓人覺得不方便、很花時間或是很花錢的問題或事情,然後看自己能否產出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最後將它客觀地寫下來並發表出去。不用是拯救全世界的大問題,也不用一步到位,只要是可以幫忙大家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的小問題,都是很棒的文章。

 

 

好的題材與圖表,獲得期刊主編的青睞。

 

在新思惟學會畫出 ROC 曲線後,才發現在食品檢驗領域裡很少出現這樣的表示方法;食品檢驗可是出了名,在同一個檢驗項目下卻有許多檢測方式的領域。此外,我觀察到拉曼光譜可在檢驗室之外,提供食品安全的精準監測。因為拉曼光譜可以帶著跑,也不需要嚴格的環境清潔度,同時滿足食品檢驗的準確性需要,這樣的工具符合國內食安政策:「透過追蹤溯源的嚇阻能力,降低食安風險。」

 

恰好有機緣得知嘉義縣生產的醃製醬菜佔了全台灣六成,當地衛生機關正在尋找可以針對大量的醃漬醬菜進行檢測的新穎監測技術,降低第一線檢驗人員的負擔,於是就開始帶著拉曼光譜在產地直接做「醃製醬菜中快速測量苯甲酸殘留準確性之研究」,而不是在某一棟檢驗研究大樓裡。

 

後續文章的撰寫,也遵循講師們給的架構與建議,果然在審稿的時候就得到主編的注意,認為這不只是一個台灣的研究,世界上許多有醃漬醬菜文化的地區,也常苦於防腐劑超標的食安問題,但是這些地區不像台灣有很貴的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它們需要一種快速便宜又準確的檢驗工具。這樣的工具符合開放式期刊,想要提供資料給沒有經費購買學術期刊的地區與國家,進行更多的參考。

 

 

不只學會統計製圖,還有高手指路!

 

老實說,我並沒有在學校的課堂上學過 ROC 曲線,但是新思惟可以讓你在一天內學會而且畫出投稿 SCI 的圖與表,這是目前學校做不到的事情。

 

我們可以回想學校一週連續三個小時上生物統計這門課,然後過了 18 週之後,學生的回饋是聽不懂,其中的原因應該是學校老師妄想把自己過去花了一萬小時磨鍊出來的大小知識,全部利用系統化的方式輸入學生的腦袋,但我們都知道,有些東西就是得自己花時間去累積那一萬小時。

 

依我的理解,新思惟不是要拉著你的手跨過蟲洞,讓你省掉那一萬個小時,而是新思惟的講師們進入可以逆轉時間的旋轉門,偷看我們在未來可能遭遇到的事情,然後再回來跟我們講述怎麼做比較好(TENET),所以還是需要自己累積時間、完成文章,但是有人帶著我們進行鉗形攻勢,我們的成功機率自然就會比較高,這是我理解的新思惟。感謝!

 

 

最新活動

 

 

The post 大學老師克服研究的逆風,成功登上 SCI 期刊!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王博醫師團隊,使用心臟電腦斷層參數,預測先天性心臟病病童肺高壓之研究,獲 Clinical Imaging 刊登!

$
0
0

 

 

01_CI_WangB_01

 

 

文章介紹

 

在先天性心臟病的評估中,患者是否產生肺高壓,是預後的重要指標之一,雖然主要的臨床評估工具,是心臟超音波,以及心導管壓力量測,但今日臨床上我們經常使用多切面電腦斷層做結構評估,是否電腦斷層看到的影像,也能預測患者是否有肺高壓呢?這是王博醫師團隊有興趣解答的問題。

 

研究收入了 44 個先天性心臟病病童,記錄其是否有肺高壓後,分成兩組,有肺高壓,以及無肺高壓。接著使用心臟電腦斷層取得的收縮以及舒張期影像,並發展各種可能參數去嘗試預測患者的肺高壓狀態。

 

結果發現,以體表面積標準化後的右心室直徑,不管是舒張期或收縮期,都有不錯的預測效果。舒張期以 6.86,收縮期以 5.87 為界,是個不錯的診斷標準。

 

這樣的研究,如果在晨會報告,往往會被長輩質疑,量這麼複雜有什麼用?超音波測一下就知道了。

 

但是,一來,臨床上並不是每個患者都能有適合的超音波窗口能準確量測壓力,二來,這樣的研究,至少確定了,在電腦斷層看到的型態,不只有定性的意義,更可能有定量的意義。而本研究也提出了,以體表面積去做標準化,或許是個不錯的嘗試。

 

另外,本文第 35 個文獻,是蔡依橙校長團隊當年確立新生兒心臟電腦斷層,應使用 ECG-gated 技術,以取得包括冠狀動脈位置資訊的研究,目前在 Google Scholar 已被引用超過 70 次

 

 

恭喜王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Clinical Imaging 創刊於 1977 年,由 Elsevier 發行,現同時為 New York Roentgen Society 的官方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109,在 Radiology, Nuclear Medicine & Medical Imaging 領域排名為 Q4(115/134) 期刊。

 

 

王博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王博醫師團隊,使用心臟電腦斷層參數,預測先天性心臟病病童肺高壓之研究,獲 Clinical Imaging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秦家翊醫師團隊,分享 BT shunt 出血之個案影像,獲 European Heart Journal 刊登!

$
0
0

 

 

01_eurheart_ChinCY_01

 

 

文章介紹

 

幼童的先天性心臟病,在診斷、照顧、治療上都因為患者的體型較小,並不容易。這次秦醫師與其團隊,遇到一位左邊 BT shunt 出血的患者,並提供清楚漂亮的電腦斷層與超音波影像,供醫療界同好參考。

 

這個小朋友,出生時就被診斷出有共同動脈幹 truncus arteriosis 與肺動脈吊帶 pulmonary sling,在 13 天大時就接受第一次的手術,分出肺動脈、修復氣管,並接上右邊的 BT shunt(修改型),不過兩周後因為 BT shunt 阻塞而休克,在 ECMO 的支持下,再開了左側的 BT shunt。最終在 7 個月大時,狀況穩定,帶著氣切回家。

 

再一個月後,患者又因呼吸窘迫與發燒前來住院,並有貧血與低血壓,並確認有菌血症。超音波發現左側的 BT shunt 有滲漏,並形成假性動脈瘤,電腦斷層也確認同樣的發現。後來經與家屬討論,考量到患者神經系統的損傷,決定採用安寧療法。

 

本例清楚地呈現了超音波的方便與診斷力,以及電腦斷層對於疾病診斷與手術後探查的重要意義,像是空軍偵查一樣,能對整個心血管構造做很完整的評估,並能提供漂亮的 3D 圖像。

 

遇到機會,能辨認出來,並迅速收集影像,迅速發表,很不容易!

 

 

恭喜秦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European Heart Journal 發行於 1980 年。近十年經歷了一波 impact factor 快速提升,從 2006 年的 8.917,一路拉升到 2019 年的 22.673,甚至曾經超越美國 AHA 的 Circulation 與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除了歐洲心臟社群的傑出貢獻外,美國心臟學會刊物改採多期刊策略,讓 Circulation 與 JACC 分出許多不同領域的子期刊,或許也有關係。無論如何,不管怎麼分析,European Heart JournalCirculationJACC,都是很不錯的期刊。

 

本刊 2019 年 impact factor 為 22.673、在 Cardiac & Cardiovascular Systems 領域排名 Q1(2/138) 期刊。

 

 

秦家翊醫師與新思惟

 

  • 秦家翊醫師所參加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第十一梯次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秦家翊醫師團隊,分享 BT shunt 出血之個案影像,獲 European Heart Journal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脊液與血中 D-serine 濃度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JCM_ChangCH_16

 

 

文章介紹

 

阿茲海默症,目前並沒有很好的診斷生物標記,其中一個可能的候選,是 D-serine,但目前的文獻結果並不一致,張醫師團隊預計將既有的研究統合起來,取得現況結論。

 

收入了 7 個研究,共 1186 個患者,結果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不管在腦脊液或血中的 D-serine 濃度都比較高,而且濃度越高,患者的 MMSE 越低,呈現負相關。表示這的確是一個潛在可能的生物標記。

 

未來,或許能以更大型的研究,探討準確率、長期預後,甚至嘗試看看是否能有臨床實用性方面設計研究。

 

 

恭喜張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JCM)是創刊於 2012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出版商為瑞士的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JCM 於 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303。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類,為 Q1(36/165) 期刊。

 

 

張俊鴻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脊液與血中 D-serine 濃度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從繁重的臨床工作中,細心挖掘寶藏。

$
0
0

 

作者:花蓮慈濟醫院 小兒科 秦家翊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秦家翊醫師團隊,分享 BT shunt 出血之個案影像,獲 European Heart Journal 刊登!

 

 

CLIP_20171126_0243

 

 

在大型醫學中心當重症科別的 fellow,光應對臨床工作的繁忙及患者病情的快速變化,就已疲於奔命。即使遇到一些精彩的 case,常常在科內討論完,就不了了之、沒有下文。

 

但有時,機會就在不經意中出現。

 

 

超音波記錄少見個案,成為文章賣點!

 

在一次常規追蹤病人的心臟超音波中,我意外發現一個少見的情況:此先天性心臟病的病童罹患動脈幹(truncus arteriosus),接受肺動脈重建並以人工血管連接鎖骨下動脈及肺動脈,因菌血症導致人工血管與鎖骨下動脈接合處有 active bleeding,形成巨大的假性動脈瘤。在動態的彩色都卜勒超音波底下可以清楚看到血流噴湧的樣子。

 

我試著從橫切、縱切以及其他角度,把人工血管和假性動脈瘤的全貌給看清楚並一一錄影,動態和靜態加起來一共錄了 100 多張。之後做電腦斷層和 3D 重建後能看得更清楚此現象的全貌。

 

在科內的討論會中,老師們也紛紛驚訝於此超音波影像的發現。回頭到 PubMed 搜尋,也只有零星的個案報告,而且幾乎是 CT 影像,找不到超音波的靜態或動態影像,由此可見此個案的獨特和珍貴!

 

 

投稿後兩週內,被頂尖期刊接受。

 

因為我即將完成 fellowship,想留下一個紀念(另外現實的考量是日後升遷主治醫師的需要),於是在師長的鼓勵與指導下完成此 image report。

 

幾個心臟科領域相關的期刊,雖然沒有收病例報告,但心臟科很講求影像的發現,所以像 EHJ 這類頂尖的期刊,每期還是固定刊登幾篇特別的影像發現(超音波、心導管、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等),並且會附上精美的動態影像。

 

老師們之前也有此期刊的投稿經驗,所以一開始就選擇 EHJ。選好關鍵影像,加上適當符號來清楚標示影像圖片中的重點,內文的撰寫先是扼要鋪陳完病人複雜的病史後,再詳細描述影像的發現。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很幸運地在投稿完兩週內 accepted,並且不用 revision。

 

 

投稿 image report 的建議

 

有一些小建議提供給臨床工作繁忙且想投 image report 的同好們參考。

 

在平時臨床工作中的檢查,雖然很多是常規的追蹤,不過一旦發現有趣或少見 case,例如超音波,盡量多做幾張不同角度,特別是動態的影像要盡量錄下,越多越好,並且保持存檔的習慣。

 

佐以更強說服力的影像(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甚至心導管攝影),然後簡單清楚的標示,讓人能快速了解其意義和重點,editor 和讀者一眼就留下印象,提高被接受的機率。

 

至於如何選擇圖片及標示的內容和符號,可以參考相關期刊或教科書上的附圖,學習大師們是怎麼呈現圖片和說明。

 

最後,指導老師也教我標題要下得吸睛並且簡潔有力,能明確點出文章和影像的賣點。這一切都歸功於老師們的慧眼和指導,我真的很幸運能把握住這樣的機會!

 

 

最新活動

 

 

The post 從繁重的臨床工作中,細心挖掘寶藏。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統計兩年超音波介入病例成績,獲 Journal of Medical Ultrasound 刊登!

$
0
0

 

 

01_JMU_WuCH_27

 

 

文章介紹

 

近年來,超音波導引介入治療,越來越常在臨床上被使用,吳爵宏醫師團隊,想知道自己過去所施作的介入治療,後來到底效果如何,於是做了本篇回顧整理。

 

研究收入了 2017-2018 共兩年的超音波介入患者,並追蹤其預後,整體來說,介入治療的有效比例為 81%,在不同的部位,有效率則在 70-88% 之間。最有效的是滑液囊注射,88% 有效;效果相對有限的,是主訴為麻的患者,70% 有效。

 

雖然這類的回顧,並沒有對照組,也無法用統計方法證明些什麼,因此在期刊選擇上會比較有限。但對於有經驗且技術良好的團隊,是個回顧自己實力的好機會,未來對患者說明,有實際的數據,發表後,在 PubMed 上找得到,專業同行一看也能知道臨床技術水準到哪,是很有效的火力展示。

 

 

恭喜吳醫師!

 

 

學寫論文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Medical Ultrasound 是由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於 1993 年開始,委託 Elsevier (Singapore) Pte Ltd 編輯、印製及出版。台灣有許多超音波同好,都是學會的會員,並從學會舉辦的各種活動,學習超音波的各種應用。目前在 PubMed 上能搜尋到,還沒有 impact factor 分數。

 

 

吳爵宏醫師與新思惟

 

 

 

 

學寫論文

 

 

The post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統計兩年超音波介入病例成績,獲 Journal of Medical Ultrasound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對於利他能於中低智能過動症患者的效果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
0
0

 

 

01_SciRep_WuMK_04

 

 

文章介紹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患者,常合併智能障礙,並影響之後的相關學習。利他能類的藥物,是第一線的治療,不過,過去並沒有針對「智能障礙或邊緣性智能的 ADHD 患者」,使用利他能後的效益統合分析。曾秉濤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主題做探索。

 

經過文獻搜索後,共取得 8 篇研究,收入 242 位使用利他能類藥物的受試者,並有 181 位對照組,結果發現,利他能類藥物的確能顯著改善症狀,劑量也與症狀改善相關。

 

作者認為,利他能類的藥物,被確認在「智能障礙或邊緣性智能的 ADHD 患者」治療上,是有其效益的。

 

 

恭喜曾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Scientific Reports 是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於 2011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011。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分類中為 Q1(15/69) 期刊。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策略是,高分頂級期刊,如 Nature 或 Nature Medicine 等,依然維持訂閱制,向讀者或圖書館收錢。而若是這些高分期刊因篇幅或品質而沒辦法收的文章,則轉介到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 IF = 11.878)或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IF = 4.011)等向作者收取費用的 open access 期刊。

 

這兩本雜誌的差異是,Scientific Reports 不針對 novelty 審查,只看方法與假說是否具科學水準,至於科學上的重要性,就放上網,由群眾與歷史去評估。而 Nature Communications 則刊登在各領域中具重要性的突破。

 

而 open access 的快速能見度,也能協助科學成果擴散,對作者被看見與期刊被引用,都有幫助。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廣泛且大小魚通吃的期刊群經營策略,相當成功,也帶來豐厚的獲利。但整體來說,訂閱制期刊的獲利還是高過 open access

 

Scientific Reports 的開放平台概念,非常類似 PLOS ONE。在 2017 年,以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集團力量,趁 PLOS ONE 苦於審閱者不夠,審查時間過長,作者們開始離開時,每月刊登文章數一舉超越 PLOS ONE成為世界第一大 mega journal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對於利他能於中低智能過動症患者的效果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關於大笑治療對思覺失調症患者 BDNF 與皮質醇影響之研究,獲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刊登!

$
0
0

 

 

01_PI_YehTC_04

 

 

文章介紹

 

思覺失調症,可能與壓力調控系統,以及神經滋養因子有關。葉醫師與其團隊,想知道對思覺失調症患者,如果給予大笑治療,對於壓力調控系統的皮質醇,以及神經滋養因子的 BDNF 是否會有影響,包括在介入時的濃度,以及停止治療後的濃度。

 

研究收入了 59 位思覺失調症患者,以隨機分派的方式,分為 32 位實驗組,除了一般的臨床治療外,另接受 8 周的大笑治療介入,以及 27 位的對照組,接受一般臨床治療。並量測第 8 周與 12 周的 BDNF 與皮質醇濃度。

 

結果發現,實驗組患者,在 8 周介入結束後,BDNF 顯著提升,再 4 周後, BDNF 顯著下降。相對的,皮質醇在 8 周介入結束後,並沒有顯著改變,但再 4 周後,則顯著提升。對照組則都沒有明顯變化。

 

這顯示,在思覺失調症患者使用大笑治療,對神經發生有早期效果,而對壓力調控則有延遲效果。

 

由於精神科患者,在 IRB 審查中,屬於易受傷害族群,必須在患者福祉以及不造成傷害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進行。葉醫師與其團隊,能制定合理的計畫,並完整執行,得到結果,並觀察到變化,相當不容易。而標題的 incongruent(不一致的),也的確是本文文眼,是很不錯的標題下法。

 

 

恭喜葉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是由 Korean Neuropsychiatric Association 在 2004 年發行的期刊,2019 年 impact factor 為 1.688,在 Psychiatry 領域排名為 Q3(115/155) 期刊。

 

韓國醫學界各次專科,發展以韓國為基礎的英文學術期刊非常積極,而且為了加速國際化,近年新創立的期刊多不以 Korean 開頭,至少在標題上降低國家色彩,像是這本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去過韓國參加國際會議的朋友一定知道,整個韓國學術界,在會展方面,已經有非常多韓國本土公司,有能力完成行政、資訊、人力等整體經營,e 化徹底,已達世界水平。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則是委由 M2community 公司發行,這家韓國公司專做全數位學術期刊,目前有超過 160 本期刊由他們營運。除了基本的全數位投稿、審稿、編輯、上網站之外,在對接 PubMed Central (PMC) 與 PubMed 上也非常有經驗。

 

對於新期刊的國際化來說,這是個不錯的策略。

 

因為國際化,最重要的是要讓 PubMed 找得到。想讓 PubMed 找得到的話,目前有兩個方法,一個是走 MEDLINE 審查,一個是走 PMC 審查。PubMed 就是這兩個系統的搜尋引擎。這兩個審查接受率都不高,尤其 MEDLINE 據說只有 20% 左右,如果願意提交全文,同時走 PMC 審查,兩邊同時送,成功進入 PubMed 的機會自然提高許多。

 

 

葉大全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關於大笑治療對思覺失調症患者 BDNF 與皮質醇影響之研究,獲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停經轉換期與之後的婦女,使用抗憂鬱劑效果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
0
0

 

 

01_SR_TsengPT_48_WuMK_05

 

 

文章介紹

 

停經轉換期,以及停經後的婦女,可能產生憂鬱症狀,但是否該使用抗憂鬱藥物,目前仍有爭議。曾秉濤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議題做統合分析,看看既有文獻的初步結論。

 

收入 7 篇研究,共 1676 人,統合後發現,抗憂鬱劑在停經轉換期與停經後的婦女,能有效減輕憂鬱症狀,不過也比較有可能因為相關的治療副作用,而中止服藥。

 

如果在臨床上,遇到不確定是否適合給藥的狀況,查過文獻後,雖然文章多但卻沒有確定結論的議題,做個統合分析,除了能知道究竟以實證來說,是否適合給藥,順道將整理過程寫成統合分析,也相當不錯!

 

 

恭喜曾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Scientific Reports 是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於 2011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998。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分類中為 Q1(17/71) 期刊。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策略是,高分頂級期刊,如 Nature 或 Nature Medicine 等,依然維持訂閱制,向讀者或圖書館收錢。而若是這些高分期刊因篇幅或品質而沒辦法收的文章,則轉介到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9 IF = 12.121)或 Scientific Reports (2019 IF = 3.998)等向作者收取費用的 open access 期刊。

 

這兩本雜誌的差異是,Scientific Reports 不針對 novelty 審查,只看方法與假說是否具科學水準,至於科學上的重要性,就放上網,由群眾與歷史去評估。而 Nature Communications 則刊登在各領域中具重要性的突破。

 

而 open access 的快速能見度,也能協助科學成果擴散,對作者被看見與期刊被引用,都有幫助。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廣泛且大小魚通吃的期刊群經營策略,相當成功,也帶來豐厚的獲利。但整體來說,訂閱制期刊的獲利還是高過 open access

 

Scientific Reports 的開放平台概念,非常類似 PLOS ONE。在 2017 年,以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集團力量,趁 PLOS ONE 苦於審閱者不夠,審查時間過長,作者們開始離開時,每月刊登文章數一舉超越 PLOS ONE成為世界第一大 mega journal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停經轉換期與之後的婦女,使用抗憂鬱劑效果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與審稿者互動,有哪些事情該注意?

$
0
0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蔡昇翰與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腎臟下端結石治療方式比較之統合分析,獲 Medicine 刊登!

 

 

Meta-analysis_20200510_0350

 

 

相信很多朋友在投稿的過程中,最困擾的地方莫過於:「審稿者給了很多很艱澀又幾乎無法做到的建議」,更糟糕的是,「審稿者不只給了這些建議,還把我退稿!」,相信這些都是研究人員必經之痛(好吧,或許也有人一路順遂,不曾被退稿過)。許多朋友都會問我:「前一個雜誌給我那麼多的艱澀建議,又把我退稿,我需要把這些建議都照著修改過嗎?」

 

 

冤家路窄?

 

坦白說,究竟是不是真的要照著前一個雜誌審稿者的建議,逐一來做修改,實在是沒有定論,但是我們可以從幾個疑問點來看待這件事情:

 

第一,這個領域的專家多不多?這個問題的另外一個延伸問題就是,這個領域懂統合分析的專家多不多?會考慮到這個問題,主要的癥結點在於,如果今天這個文章投稿到另外一個雜誌,會不會也是找這位審稿者來審稿?

 

當然,這部分要問各位朋友在自身領域行走江湖的經驗,以我個人來說,精神科做統合分析的高手超多,這些高手要全部輪完一遍,大概全精神科的雜誌都投稿過了。更甚者,就連我自己也沒有遇到過「同個稿件,退稿後,又被另外一間雜誌邀請來審這個稿件」的情形。

 

 

這些建議真的是退稿的原因?

 

當我們完成上述第一個疑問之後,再來就是下面這個疑問了:

 

第二,審稿者真的是因為這些問題而退我稿嗎?誠如我另外一篇文章提到,這些審稿者提到的問題明顯互相矛盾,而真正退稿的原因其實連我自己也知道,就是「前人研究那麼多了,為何還要刊登你這篇文章」,這才是一切的根本,所以審稿者的這些建議相較來說,重要性就沒那麼大了。

 

 

有需要完全照著這些建議修改嗎?

 

其實大家閱讀到這邊,應該就知道我們下面這個疑問的答案會是什麼了:

 

第三,我有必要照著全數修改嗎?平心而論,如果我們已經預期下次也不見得會遇到這個審稿者,而且這些建議也未必是審稿者的誅心之論,那麼就不見得要非常慎重看待了。當然,如果其中有些建議是非常實用且重要的建議,當然是可以好好參考;但是,如果給的建議非常無稽之談,那麼儘管一笑置之,千萬不要把自己氣到得內傷。

 

譬如我這篇文章,就曾經得到下面這個建議:「沒有必要在文章後面加上:未來的研究應該要朝著○○○的方向進行修正」,如果大家有仔細閱讀過統合分析的各種 guideline 就會知道,所有的統合分析 guideline 都會要求作者一定要「對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

 

另外也有審稿者建議:「你應該要把這家醫院 / 這個國家外科醫師開刀技術的優劣因素考慮進去」,看到這個建議時,我還真的很想寫信給期刊主編,問問這個審稿者是誰,給出這種「神奇」的建議;甚至還收過建議如下:「你沒有考慮到這些病患是否喜歡醫師用這種術式來開刀」,所以你的意思是,這些研究的作者會強調「我們的 outcome 都很好,可是病人不喜歡我們的這個術式,所以每個患者的滿意度都很差」囉?

 

 

最新活動

 

 

The post 與審稿者互動,有哪些事情該注意?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見林不見樹,事實上每棵樹都別有洞天。

$
0
0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對於利他能於中低智能過動症患者的效果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Meta-analysis_20200705_1130

 

很多研究人員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你要做研究就要直接做大題目,做熱門題目,那些小眾題目都不要放在眼裡」!坦白說,這句話的確是有它重要的地方,而且也是研究者獲得重大突破或找到人生價值的一個契機。

 

事實上,我也是因為這句話的鼓勵,才能有突破性的發展 (請見這篇心得,我們在這個研究中組建了跨科系跨院所跨國際的研究團隊,就是希望拚一個大的題目),然而,就如同那句俗語說的:年菜年年有,不能天天吃(謎之音:怎麼從來沒聽過這句俗話),我們當然希望能夠常常吃到大餐(高分 paper),但是終究不可能每次都是大餐(偶爾還是會有一般的 paper)。

 

 

小眾題目也有機會變成國際矚目的文章

 

事實上,小眾題目之所以為小眾,主要是因為較少人會注意到這個主題,或是這個疾病是相對罕見的疾病,所以比較少人會去做這方面的研究,因此一旦你完成這個小眾題目的統合分析,勢必成為該領域的 leading author(畢竟以實證醫學來說,統合分析的證據位階是頂尖的),將來許多臨床治療 guideline 都必須參考你的統合分析研究。

 

以我過去發表的光照療法對躁鬱症患者療效的統合分析為例,這篇研究雖然是小眾題目,但是卻獲得國際神經精神藥理學會(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發行之治療 guideline 引用,光照療法被評為證據等級 Grade 1 的治療建議(最高級別),因此,代表世界並不會因為你專注於小眾題目,而埋沒你的努力!

 

 

大題目中的小眾題目

 

同學能夠接受「小眾題目也是有機會變成國際矚目的文章」的見解之後,接下來就可以開始思考「大題目中的小眾題目」這個議題,就像前面提到的,許多有志之士都瞄準了「大題目」希望能夠一舉成名,但是全世界的大題目也就那幾個,就算不斷地寫 updated meta-analysis,終究還是搶不贏那些超級大老,因此身為小角色的我們,就要反過來想:這些大題目中,有沒有什麼小題目是我們也能沾光的

 

一旦能夠轉念一想時,就會發現世界海闊天空,因為大題目中的小眾題目有個好處:可以搭大題目的順風車!其實雜誌社也清楚,大題目就是那幾個,往往都是超大雜誌拿走,一般雜誌要拿到超級大老寫的超級大題目,有時候也要靠運氣。

 

因此大題目中的小眾題目,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大題目衍生的 paper 也會很多,而這些 paper 之間互相 citation 時,如果提到這個主題的某些 subgroup 時,難免就一定要引用到這些 subgroup 的統合分析文章,這時,這些雜誌的引用數就會跟著水漲船高,因此這類題目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足以讓雜誌願意審稿一下。(話說回來,這樣一來,那些小眾疾病的小眾題目,不就更可憐了?)

 

 

最新活動

 

 

The post 見林不見樹,事實上每棵樹都別有洞天。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要如何知道,什麼是可接受的分組?

$
0
0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停經轉換期與之後的婦女,使用抗憂鬱劑效果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Meta-analysis_20201107_0580

 

 

誠如另外一篇心得提到的,統合分析研究過程中,最吸引人也是最容易掉入陷阱的地方就是「分組分析」。

 

目前為止,絕大多數的研究只要用上不錯的分組分析,可以讓文章的可看性增加許多,但是如果用了很奇怪的分組分析(例如我在另外一篇文章提到的例子:用 Cre 1.15 分成「< 1.15 組」、「> 1.15 組」、 和「= 1.15 組」,這種完全找不到臨床依據的切割方式),卻容易造成審稿者的質疑,所以建議還是要參照臨床合理性,進行適合的分組分析!

 

 

該如何選擇分組方式?

 

這部分以我們這篇刊登的文章為例,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討論抗憂鬱劑對於更年期時的憂鬱症狀是否有顯著療效,因為目前常見的抗憂鬱劑主要分為幾大類,而每一種類的抗憂鬱劑之間對不同症狀的效果又明顯互不相同,因此我們選擇用抗憂鬱劑(antidepressant)的種類 (SSRI / SNRI,因為只有這兩種類的研究數量足夠分析)來進行分組分析,結果發現這兩種抗憂鬱劑都有明顯的療效。

 

另一方面,也有臨床醫師會擔心:「更年期婦女本身是否已有重度憂鬱症,是否會影響這些抗憂鬱劑的效果」,會有這方面的疑問主要是因為更年期婦女有時候會有短暫的憂鬱症狀,但未必會達到重度憂鬱症,因此臨床醫師會有興趣的地方就是「如果個案未達重度憂鬱症,這些抗憂鬱劑是否也有效?」這就是我們這篇選擇這個分組分析的原因所在。

 

 

是否還有其他可行的分組方式?

 

在這篇文章中,其實我們還考慮過其他幾種「臨床有意義」的分組方式,例如說:「這些抗憂鬱劑的使用時間長短」,「是否有合併其他的物質(酒精)濫用史」,「更年期期間或是更年期後(perimenopause vs postmenopause)」,但是這些分組方式面臨了一些問題,包括:篇數太少、資訊不足,或是找不到適合的切割點,所以後來沒能放上文章內。

 

舉例來說,「這些抗憂鬱劑的使用時間長短」這部分,用常見的一年、兩年、三年等,統計結果不顯著或是篇數太少而無法跑統計,但是如果用 1.5 年、2.5 年等奇怪的分法,又沒有「足以證明這樣分割有臨床意義的證據」,所以沒能用「這些抗憂鬱劑的使用時間長短」來做分組。

 

 

實際在寫文章時,該如何取捨?

 

會讓同學陷入「是否需要冒著風險做一些沒有臨床意義分組分析」的情境,歸根究柢,通常都是因為統計的主要結果未達顯著(說的也是,如果統計有顯著,寫 main result 就差不多夠湊字數了),所以不得已用分組分析的方式尋找新賣點。

 

事實上,如果因為主要統計結果未達顯著,其實並不是「投稿的禁忌症(contra-indication)」,因為現在也有越來越多雜誌有意願刊登「統計未達顯著」的研究,這部分可以請同學參考我的另外一篇心得

 

 

最新活動

 

 

The post 要如何知道,什麼是可接受的分組?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21 / 1 / 10(日)報名額滿

$
0
0

 

 

thanks-01

 

 

非常感謝各位朋友的支持,2021 / 1 / 10(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已全數額滿。

 

如果您對我們的各種工作坊和活動有興趣,歡迎追蹤新思惟國際,掌握最新訊息。

 

 

追蹤訂閱

 

 

很感謝各位的肯定,新思惟團隊將繼續努力,提供給您優質有效的學習體驗。

 

若您有其他問題,請來信 innovarad.inc@gmail.com 廖婉君小姐。

 

謝謝。

 

新思惟國際 全體團隊 敬上

2020/12/26 13:58p

 

 

The post 2021 / 1 / 10(日)報名額滿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蘇祐立醫師團隊,關於轉移泌尿上皮癌並為末期腎病變的患者,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之安全性與有效性研究,獲 Frontiers in Oncology 刊登!

$
0
0

 

 

01_FiO_SuYL_08

 

 

文章介紹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常被使用在轉移泌尿上皮癌的治療,不過對於合併疑難雜症如末期腎病變的患者,其治療安全性與效果並不確定,蘇醫師團隊,預計回顧自己醫院體系的治療經驗,並做整理與比較。

 

研究收入了 2016 到 2019 年共 129 位轉移泌尿上皮癌患者,其中 11 位為末期腎病變,經分析,發現這 11 位中有 7 位,其治療副作用較嚴重,達 high grade (≥ 3),主要是血液學方面的毒性,但也包括毒性表皮壞死溶解症、結核復發、腹水、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等。

 

有意思的是,末期腎病變患者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後,其預後似乎不錯,客觀上有效、無疾病存活較長、總存活率也較長。

 

根據回溯分析,作者群認為,在末期腎病變並有轉移泌尿上皮癌的患者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其療效不錯,但需要特別注意各種嚴重的併發症,尤其血液學相關的。

 

 

恭喜蘇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Frontiers in Oncology 創刊於 2007 年,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848,在 Cell Oncology 領域為 Q2(69/244) 期刊。

 

 

蘇祐立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蘇祐立醫師團隊,關於轉移泌尿上皮癌並為末期腎病變的患者,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之安全性與有效性研究,獲 Frontiers in Onc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廖柏翔醫師團隊,關於 2015 八仙塵爆燒傷患者,之後產生血液感染之預測因子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
0
0

 

 

01_JFMA_LiaoPH_02

 

 

文章介紹

 

嚴重燒燙傷患者,之後很常併發感染症,但目前關於預測感染症的早期指標研究尚少,廖醫師團隊,預計藉由 2015 年八仙塵爆的患者做事後分析,看看有沒有方便且有效的指標,能預測之後產生的血液感染。

 

在 2015 年的八仙塵爆中,共造成 499 位燒燙傷患者,其中 35 位送到台北榮總治療,中位數燒燙傷體表面積為 54%。全數是年輕且並無其他健康疾病的族群。治療過程中,14 位(40%)產生了血液感染,最常出現的是 Actinetobacter baumannii 菌,多數為 carbapenum 抗藥性,且預後不佳。

 

經分析各種因素,並尋找最佳切點後,作者群認為,revised Baux score >76、TBSA >55% 以及白血球 > 16200/mm3,是三個值得考慮的早期指標,用以預測燒燙傷後的血液感染。

 

八仙塵爆的確是很不幸的事,在照顧過程中,若能藉由回顧研究,萃取出許多重要的指標,或許能對日後的大量燒燙傷照護,提供更多的資訊。以本研究為例,早期辨認出可能產生血液感染的族群,甚至猜測可能致病的菌種,在使用抗生素,以及照護上,便可提前因應。

 

 

恭喜廖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JFMA) = Taiwan yi zhi(臺灣醫誌)是「臺灣醫學會」的官方期刊。JFMA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6 年的 1.969 躍升至 2019 年的 3.008,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2(42/165) 期刊。

 

《臺灣醫誌》是本非常傳奇的雜誌,發行超過一百年,其內容本身,就是一部臺灣史的縮影。

 

其前身為 1899 年發行到 1901 年的《臺灣醫事雜誌》(簡稱《醫事雜誌》)。之後 1902 年,臺灣醫學會成立,並發行《臺灣醫學會雜誌》(簡稱《臺灣醫誌》)。所使用的語言,曾有古日文、日文、中文與英文,見證了臺灣的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

 

其中日治後期,許多醫師會員響應改姓名運動,在「會員動靜」中也詳細記錄了這些改名對照與過程,能看到一代知識份子的認同轉變,非常有歷史感。

 

台大的歷史研究團隊,找齊了所有的刊物,作了數位化,並完成資料庫建置,是相當浩大的工程。

 

「日治時期許多細菌名、病名是以德語發音拼出之日文片假名,所以不僅當時的人對同一名稱有不同寫法,而當時名稱又與現在用語不同,加上 1899 年創刊時正是處於日文文言文時代,所以現在的人很難看懂,更何況是醫學方面的專有名詞。所以,1945 年以前的篇名之下附有中文翻譯,方便使用者利用,也藉此可以將不同的日文名稱,全部用現代醫學用語統一起來。」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參考這篇:「百年臺灣醫學史(1899~1999)」資料庫序文

 

 

廖柏翔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廖柏翔醫師團隊,關於 2015 八仙塵爆燒傷患者,之後產生血液感染之預測因子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沂名醫師團隊,關於腹主動脈套膜支架感染,手術治療後的中期預後研究,獲 Surgical Infections 刊登!

$
0
0

 

 

01_SI_ChenIM_18

 

 

文章介紹

 

腹主動脈瘤套膜支架手術,是目前很常見的治療,不過如果之後感染了,狀況會變得很棘手,標準的治療目前也沒有共識。其中一個做法是,拆除原本的腹主動脈套膜支架,並改以雙側腋下股動脈繞道術,提供下肢血液。陳沂名醫師團隊,預計報告他們使用這個手術的預後結果,供同行參考。

 

研究收入了 2006 到 2020 年共 31 位患者,平均追蹤 24 個月。扣除在手術中與術後 30 天內死亡的案例,共有 23 人,平均追蹤達 32 個月。

 

術後 30 天死亡率為 16%,住院死亡率為 26%。12 個月後繞道人工血管的通暢率為 91%。共有 30% 的患者需要人工血管的取栓和氣球擴張術。沒有任何患者因下肢缺血而截肢。

 

術前與術中分別有 87% 與 84% 患者培養出病原體。最常見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並有部分患者得到的是抗藥性菌種。培養出抗藥性菌種的患者,住院死亡率為 57%。

 

整體來說,在腹主動脈套膜支架感染後,以雙側腋下股動脈繞道做治療,中期來說,是個可行的技術,也有不錯的通暢率。

 

這類的文章,由於處理的是非常困難的臨床狀況,個案不多,幾乎都依賴主治醫師的經驗做最好的處置,臨床上並不適合做對照研究。像這樣回溯整理,對偶爾遇到類似患者的同行,會有很好的參考效果,對陳沂名醫師團隊來說,也是很棒的技術與火力展示,向世界報告我們的臨床治療成效。

 

 

恭喜陳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Surgical infections 創刊於 2000 年,由 Mary Ann Liebert, Inc. 發行。2019 年 impact factor 為 2.237,在 Infectious Diseases 領域排名為 Q3(65/92) 期刊,在 Surgery 領域排名為 Q2(79/210) 期刊。

 

 

陳沂名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沂名醫師團隊,關於腹主動脈套膜支架感染,手術治療後的中期預後研究,獲 Surgical Infection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潘岳醫師團隊,關於 gamma/delta T 細胞增強化療藥物對膀胱癌細胞的毒性研究,獲 Anticancer Research 刊登!

$
0
0

 

 

01_AR_PanY_01

 

 

文章介紹

 

Gamma/delta T 細胞,是 T 細胞的其中一種,由於辨識癌細胞的機制不同,被認為在癌症治療上可能有其角色。潘岳醫師團隊,預計在實驗室中,以膀胱癌細胞與化療藥物治療的模型,加入 gamma/delta T 細胞,觀察在藥物效果上是否會有改變。

 

結果發現,gamma/delta T 細胞,在劑量上升時,對膀胱癌細胞即有更高的毒殺效果。而在以 carboplatin 治療膀胱癌細胞的模型中,加入 gamma/delta T 細胞,能讓 carboplatin 的效果更好。

 

作者群認為,gamma/delta T 細胞,對於膀胱癌的治療可能有潛在的角色,值得繼續研究。

 

 

恭喜潘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Anticancer Research 由希臘的國際抗癌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nticancer Research)於 1981 年開始發行。此期刊的 2019 年 impact factor 為 1.994,在 Oncology 領域為 Q4(203/244) 期刊。以迅速的審閱流程(2 個月內決定接受與否)為期刊政策。

 

 

潘岳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潘岳醫師團隊,關於 gamma/delta T 細胞增強化療藥物對膀胱癌細胞的毒性研究,獲 Anticancer Research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21 / 1 / 10(日)「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蔡孟格醫師、李侑津牙醫師

$
0
0

 

 

00

 

 

這個梯次的同學們,學習動機非常旺盛,且互動實作成績斐然,最後總共有 25 位同學上傳作品,而且都做得不錯。

 

一起來看看,那些差點得獎的數據圖,還有那些能夠調整的細節,一起學習。然後,一起欣賞得獎的兩位同學:蔡孟格醫師、李侑津牙醫師,他們的作品。

 

 

那些差點得獎的作品

 

 

01

 

 

當我們在處理畫面上的各種元素時,要考慮誰是主角,以及各種元素的適當平衡。目前來說,真正的主角「數據」點,稍微小了些,而 XY 軸的文字太大了。建議點放大,文字縮小。

 

 

02

 

 

文字方塊的 p 請作斜體,等號前後加上空格。而目前文字方塊擋到數據點,這個可不行,建議將文字方塊往右上角移動。

 

 

03

 

 

同學可能不小心按到 case 8,在沒有取消的狀況下就出圖了,這個 reviewer 很可能會問你,請問 case 8 怎麼了嗎?另外,座標軸、文字、tick marks 的顏色建議作成齊一,這個不一致在 Y 軸比較明顯可見。

 

 

04

 

 

其實這是張處理得不錯的數據圖,可惜畫面設定為正方形,如果改為 4:3 就更好了。同學們在「回家練五遍」時,可以多練習控制版面大小,以及設定出圖選項,更熟悉版面與最終出圖的控制。

 

 

05

 

 

文字方塊的四個角落有小圈圈,表示仍在 activated 狀態,建議在空白處點個左鍵,取消這個改變大小的調整狀態。另外,XY 軸的文字偏小,可以調整到跟文字方塊內的大小一致。

 

 

06

 

 

當我們給出一個點的數據,就必須在線條上指出這個點,請打開 Youden index 的標記。另外,文字方塊建議自己輸入,不要用預設的那一個,因為當你使用文字方塊時,可以調整文字顏色以及置中,讓文字與其邊框的距離較為一致。

 

 

07

 

 

目前採用了紅綠燈三色,不過這些顏色跟主題關係可能不大。而更重要的是,X 軸的座標刻度請修改為 3/6/9/12,以配合我們對月份與年份的進位系統。

 

 

08

 

 

目前所使用的顏色中,Cony 與 Brown 差異太小,不易辨識,建議更改。X 軸雖為 3 個月一大格,但小刻度代表的卻是 1.5 個月、4.5 個月等,並不直觀,建議改為 2 minor tick marks。

 

 

09

 

 

這兩張是手機截圖,特別讓各位比較看看,當套圖不一致的時候,圖片放在一起,其不一致性會相當明顯。例如這張,都是 ROC curve,但 XY 軸的位置差異甚大,建議處理成一致。

 

 

10

 

 

這張也是,可見 XY 軸位置不同,文字大小也不同,做好 a 之後,存好範本,到 b 去套用後,不要動到滾輪,就能維持文字大小一致。

 

接著,我們來看看得獎的蔡孟格醫師與李侑津牙醫師的作品。

 

 

蔡孟格醫師

 

 

11

 

 

蔡孟格醫師的作品,完成了整套,也沒有明顯的問題。這張數據分布圖很不錯。各種元素的比例、大小、顏色,都處理得不錯。

 

 

12

 

13

 

14

 

 

三張套圖,可見 XY 軸非常穩定,數據點為主,連接線為輔的視覺分配也很棒。

 

 

15

 

 

這張也很不錯,視覺引導到有顏色的數據本身,周邊的 XY 軸與文字方塊都很低調而一致。

 

 

16

 

17

 

 

兩張 ROC curve,XY 軸一致。唯一可惜的是文字稍微偏小了些。放大的話會更好。

 

 

18

 

 

生存曲線,處理得不錯,刻度、文字大小、文字方塊位置,都很直觀。

 

恭喜蔡醫師!

 

 

李侑津牙醫師

 

 

21

 

 

李侑津牙醫師的作品,是自行嘗試灰階設計。我們的範例,是教大家做成彩色,因為根據分析,臺灣目前醫療類發表的論文,有約一半是投稿在 open access 且沒有發行紙本的期刊,如果學會做彩色的數據圖,要改灰階相對簡單。

 

不過,灰階設計在發行紙本的期刊也很重要,因為彩色印刷要加錢,多數期刊社也會把這個彩色印刷的費用,轉嫁到作者身上,請作者付費。如果是重要的手術或病理圖,加彩色值得,但如果是數據圖的話,作灰階也就可以了。

 

李侑津醫師學會了範例的視覺處理後,自行調整出屬於自己的灰階風格,相當不錯。這張數據分布圖,雖然我個人會選擇不加框,而是把數據點的灰色加深的作法,但他處理的加框點,整體看來效果也不錯。整套圖也能維持同一設計,很棒。

 

 

22

 

23

 

24

 

 

延續前面的加框點設計,三組資料呈現得很棒,注意其 XY 軸的穩定。

 

 

25

 

 

Box-and-whisker plot 也處理得很好,延續其加框設計,整體畫面平衡相當不錯。

 

 

26

 

27

 

 

ROC curve 也很好,進一步可以將 XY 軸文字放大些,用文字方塊重新處理 Youden index 說明,使用灰色文字、置中對齊,會更好。

 

 

28

 

 

生存曲線也畫得很棒。灰階使用得宜,沒有使用多餘的虛線或點線,文字稍微放大些就更棒了。

 

恭喜李醫師!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21 / 1 / 10(日)「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蔡孟格醫師、李侑津牙醫師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21 / 1 / 10(日)課程滿意度與手寫回饋

$
0
0

 

 

01_20210110_rader

 

 

本課程以發表為導向、實戰作核心,提供最佳的助力,無論是資深研究者,或者新進初學者,都能搬開研究路上的大石,突破學術困境。讓各位學術起飛更為順遂,是我們持續努力的目標!

 

這次報名的同學們,有以下特色:

 

  • 老朋友佔 48%,新朋友佔 52%。這次,更有老朋友第二次參與《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無論年輕伙伴或是資深朋友,都能在一天之內,融入新思惟節奏,快速掌握學術研究的關鍵要素,是團隊的工作重心,也是課程設計所考量的要素。
  • 年齡標準差3,最年輕者為 25 歲,學員年齡最長者為 55 歲。課程專為初學者量身規劃,內容易懂好吸收,無論年齡或資歷深淺,均能輕鬆上手。
  • 至少一篇「第一作者 or 通訊作者」文章的學員佔 37%。與之前我們所做過的統計類似,「來到課堂的伙伴,真的幾乎都是新手。」新思惟運用多年的教學經驗,在課程安排上,需考量到初學者的吸收程度、理解能力,並且兼顧傑出夥伴的實戰需求,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來授課。
  • 以醫院服務或訓練的醫師為大宗,主治醫師比例佔 49%,住院醫師比例則為 37%。學習做研究,不限研究資歷,只要開始,永遠不嫌早。很感謝各位選擇「最多校友擁有實際發表成績」的新思惟研究工作坊!
  • 本次的學員組成: PGY、住院醫師、主治醫師、牙科診所醫師、藥師、物理治療師、碩士生都有!新思惟的研究課程,協助諸多校友突破困境登上 PubMed,各個專業領域如藥師物理治療師大學助理教授等傑出校友,也都陸續傳來佳音,期待課後您也能捎來好消息。

 

非常榮幸的,課後匿名問卷調查,全部在 4.35 分以上,最高達 4.91 分。

 

以下是參加者們的匿名手寫回饋,每一份鼓勵,都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每一條建議,也將出現在我們的檢討會議,研究如何改進。

 

謝謝您,我們會繼續努力!

 

 

最新活動

 

 

20210110_feedback_00001
20210110_feedback_00002

 

20210110_feedback_00003

 

20210110_feedback_00004

 

20210110_feedback_00005

 

20210110_feedback_00006

 

20210110_feedback_00007

 

20210110_feedback_00008

 

20210110_feedback_00009

 

20210110_feedback_00010

 

20210110_feedback_00011

 

20210110_feedback_00012

 

20210110_feedback_00013

 

20210110_feedback_00014

 

20210110_feedback_00015

 

20210110_feedback_00016

 

20210110_feedback_00017

 

20210110_feedback_00018

 

20210110_feedback_00019

 

20210110_feedback_00020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21 / 1 / 10(日)課程滿意度與手寫回饋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尋向當代燧人氏,照亮研究路上的自己。

$
0
0

 

作者:台北市立萬芳醫院 潘岳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潘岳醫師團隊,關於 gamma/delta T 細胞增強化療藥物對膀胱癌細胞的毒性研究,獲 Anticancer Research 刊登!

 

 

CLIP_20181104_0943

 

 

雖然這篇文章是基礎醫學論文,但是事實上,新思惟教我許多撰寫文章的技巧,都有派上用場。

 

置身在幽幽杏林深處的我等,熱切想學習點燃火光,照亮前路也能取暖周邊;新思惟提供了當代燧人氏功能,分享鑽木取火的確切經驗。

 

 

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只剩下忙碌的臨床。

 

進入臨床醫學,每天兢兢業業跟隨前輩進出開刀房,學習在刀口上救人、解人病痛;也終日在醫院巨塔中,日日夜夜忙於打病歷、接緊急住院個案等,而淪為奔波入幽暗杏林的醫護人員。

 

這樣的日子超過 2000 天,讓我不禁問自己:就這樣在見樹不見林的醫務輪迴中過一生嗎?

 

直到我下定決心報名新思惟主辦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直直落的感覺彷彿停住(Hold)。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一日工作坊,論文學習最大化。

 

新思惟精要地教我們五種最常用的統計方式,分析其中差異,及遇到哪種狀況要用什麼統計方式。接下來初次見識到了 MedCalc 這套軟體的強大,只要選對統計方式,直接跑出論文所需圖表,再搭配前面的「視覺優化」,真的用圖說了個故事,而這把釣竿,釣起的正是我們想完成一篇論文的初衷。

 

下午的課程則是談合作、多元形式、品牌策略。新思惟先教我們如何在資源有限下,透過各方合作產出有質量的論文,當中不乏許多的協調、退讓,但能看到自己心血的結晶,相信一切值得。

 

蔡校長的心路歷程,對於同是醫師的學員們都很有共鳴,每一篇論文的寫作到要求修改,或後續的致編者信,一來一回又是無數個不眠的夜晚,其中苦澀,自不足為外人道矣。而面對每一次的挑戰,蔡校長總會作好萬全準備,甚至最後選擇自行創業,要能放棄部主任的位置,尋求自我,箇中徬徨、思索與抉擇,又再次顯示神人與凡人的不同。

 

 

如果早幾年來,寫論文只會駕輕就熟。

 

那時上課是剛值完夜班,又趕來上一整天的課,卻一點也不覺得累,我想是因為內容生動、非常吸引人。老師們使出渾身解數,讓我們收穫滿滿。

 

雖說費用不菲,但上完課便知道,它的價值遠遠不止這個價格,內心深深覺得:之前怎麼不知道有這樣的課程?若是能更早來,想必這幾年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讓自己更駕輕就熟地寫論文!

 

上完課之後,重新拾起寫論文的熱忱與動力,期望能突破現今的困境,讓自己的思維,像新思惟一樣創新!謝謝新思惟,有精神、有技術、有激勵,總該換我們擺脫對照組,成為示範組,接下來每一天的進步,就靠自己了!

 

現今醫療環境,如果是寒冬時分,新思惟的工作坊,讓我學會在寒夜中,撿拾乾樹枝或木頭,學習鑽木取火;盼望這把寒夜中火把,照亮醫療路上的自己,以及周邊的人事物。

 

 

最新活動

 

 

The post 尋向當代燧人氏,照亮研究路上的自己。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