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快訊] 柯玉潔醫師團隊,關於隅角開放型青光眼,植入 XEN45 Gel Stent 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
0
0

 

 

01_JCMA_KoYC_05

 

 

文章介紹

 

隅角開放型青光眼,過去主要的手術為小樑切開術,雖然手術本身有效且安全,但最終結果依然難以預測,尤其是有約 8% 的患者可能會遭遇到無法預期的失明,這也導致了患者對手術接受度低,寧願等到末期青光眼才接受手術。

 

近年來,XEN45 Gel Stent 的發明,讓房水導流有小樑切開術以外的選擇,且手術時間更短、患者接受度高,術後視力恢復快,在歐洲的報告都得到很不錯的結果。柯玉潔醫師,預計整理台北榮總的病例,提供東亞經驗,供世界讀者參考。

 

研究共回顧了 37 位經 XEN45 Gel Stent 治療的隅角開放型青光眼患者,在一年的追蹤中,眼內壓顯著降低、青光眼用藥顯著減少,17 個患者需要術後的介入,4 位患者接受了進一步的青光眼手術。術後一個月的眼壓降低效果,可以有效預測一年後是否需要進一步的介入或手術。

 

作者認為,整體來說,XEN45 Gel Stent 對於東亞地區的患者,可以有效降低眼內壓,並減少青光眼用藥,也沒有嚴重的併發症。不過大約將近一半的患者,需要進一步的介入調整。術後一個月的眼內壓,可以有效預測一年後的預後。

 

 

恭喜柯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JCMA中華醫學會雜誌),之前稱為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Taipei),為中華醫學會的附屬期刊,辦公室設於台北榮總。

 

2008 年收錄於 SCI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JCMA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4 年的 0.845,逐步上升到 2019 年的 2.170,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2(63/165) 期刊。

 

 

柯玉潔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柯玉潔醫師團隊,關於隅角開放型青光眼,植入 XEN45 Gel Stent 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南鈞醫師團隊,分享類似心臟內腫瘤的主動脈瘤個案,獲 Acta Cardiologica Sinica 以致編者信刊登!

$
0
0

 

 

01_ACS_WuNC_02

 

 

文章介紹

 

一位 64 歲男性,因新發生的心房顫動接受檢查,心臟超音波偶然發現右心房有一巨大腫瘤,心臟電腦斷層發現,其實是巨大的 sinus of Valsalva aneurysm,突出並對右心房造成嚴重擠壓,取代了右心房原本的位置,動脈瘤本身也有鈣化。

 

手術確認了其解剖學上的關係,並做 Bentall operation,切除主動脈根附近的構造,重建主動脈瓣、主動脈根,並將冠狀動脈重新接回人工血管。手術與之後恢復順利,病理報告也沒有任何惡性的徵象。

 

Sinus of Valsava aneurysm 並不是很常見,但以超音波上幾乎跟心臟內腫瘤類似的,更為少見。吳醫師團隊提出這個案例,包括完整的臨床資訊、影像診斷、手術圖片、病理切片,供讀者參考。

 

由於個案報告的引用數,與原創論文與回顧等相比較低,期刊編輯幾乎都會停止 case report 分類的刊登,但由於個案討論在醫學上真的是有其不可取代的意義,為了不影響 impact factor,但又實際有刊登,雜誌社多以致編者信來處理個案報告。

 

這是因為致編者信屬於 editorial material,進到這個分類的話,在 impact factor 計算時可不列入。達到實際有刊登、大家能交流,但又不影響分數的最終狀態。

 

吳醫師與其團隊,就是選擇用這樣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這個案例,並獲得刊登。

 

 

恭喜吳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Acta Cardiologica Sinica 是中華民國心臟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的官方期刊,1985 年以季刊的形式開始發行,於 2013 年更改為雙月刊,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676,在 Cardiac & Cardiovascular Systems 領域為 Q3(99/136) 期刊。

 

不過,在 2019 impact factor 出刊時,被 JCR,也就是 impact factor 的發行商 Clarivate 點名,自我引用過多,於是暫停公布該期刊的 IF,從公布的數據來看,Clarivate 認為自我引用數達 60%,對於期刊排名的影響也達 39%,如果繼續放在榜上,對於其他期刊並不公平。待期刊改善且由 Clarivate 認證後,可能會再回到榜上。

 

從這個案例我們也可以發現,其實 Clarivate 是個私人公司,而他們由於東亞國家對於 IF 的執迷,獲得了宰制級的權力,這也是學術界一個有點無奈的事實:「如果我們不知道怎麼評價自己,就只好由別人來告訴我們,自己到底好不好。」

 

大致上來說,比較沒有自信的國家,傾向於以 JCR 發行的 impact factor 來評價學者。但比較有自信且有開創性的文化,則會以研究者的 citation 數、h-index,或業界聲望來做評估。

 

 

吳南鈞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南鈞醫師團隊,分享類似心臟內腫瘤的主動脈瘤個案,獲 Acta Cardiologica Sinica 以致編者信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姜苾淩醫師團隊,以超音波偵測移植後肝動脈栓塞之研究,獲 Annals of Transplantation 刊登!

$
0
0

 

 

01_AT_ChiangPL_03

 

 

文章介紹

 

成人活體肝臟移植後,早期的肝動脈栓塞,是個很嚴重的問題,會造成之後的膽道狹窄、移植肝臟失去功能等問題。於是,早期診斷並治療,是很重要的。

 

高雄長庚姜苾淩醫師與其團隊,選擇使用密集的都卜勒超音波,每天追蹤接受肝臟移植後的患者,連續 14 天,以早期偵測可能發生此問題的患者。而這篇研究,就是他們回顧過去 419 例肝臟移植,使用密集超音波追蹤後的結果分享。

 

在 2 周的密集追蹤中,有 9 位發現了早期的肝動脈栓塞,藉由接下來的電腦斷層動脈攝影做確認。其中 5 位,發現其栓塞在肝內肝動脈,表示情況還不甚嚴重,以靜脈注射溶栓劑做治療,其餘 4 位,發現栓塞在肝外肝動脈,則由手術切入,重接肝動脈。

 

根據作者群的經驗,這樣的密集超音波追蹤,可以早期發現肝動脈栓塞,並採取溶栓或手術的對應治療,對於患者照護的確有幫助。

 

這類的經驗,雖然不是隨機對照研究,但提供了高品質醫療照護的作法,以及預後,供讀者們參考,也是團隊技術實力的展示。登在移植專門的期刊,更有助於觸及工作性質類似的同行。

 

 

恭喜姜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Annals of Transplantation 創刊於 1996 年,目前由波蘭醫師 Mark R. Graczynski 在美國紐約於 2002 年的創業 Mark R. Graczynski 營運。

 

2019 年 impact factor 為 0.990,在 Surgery 領域為 Q4(177/210) 期刊,在 Transplantation 領域為 Q4(21/24) 期刊。

 

 

姜苾淩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姜苾淩醫師團隊,以超音波偵測移植後肝動脈栓塞之研究,獲 Annals of Transplant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劉俞旻醫師團隊,關於主動脈根尺寸與心臟舒張功能不良之研究,獲 Diagnostics 刊登!

$
0
0

 

 

01_diagnostics_Lawrence_Liu_05

 

 

文章介紹

 

主動脈根部擴張,與心血管風險、心臟衰竭都有關係。劉俞旻醫師與其團隊,預計分析馬偕醫院在體檢過程所獲得的健康資料,以及少部分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族群,提出超音波與電腦斷層量測數據,與心臟功能方面的發現。

 

研究收入了 5343 位無症狀亞洲人,並經完整心臟超音波與抽血評估,其中 245 位並有心臟電腦斷層。整理後發現,超音波量測到的主動脈根擴張,與年齡和高血壓有關。而主動脈根尺寸除以體表面積所得到的 indexed aortic root diameter,對於預測患者是否有心臟舒張功能不全,有其角色。

 

根據體檢收集來的大規模資料,一方面能反應健康族群的數值,另一方面,也可以探勘看看,有沒有好的影像生物標記,能協助我們早期辨認亞健康或疾病族群。

 

 

恭喜劉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Diagnostics 創刊於 2011 年,是 MDPI(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旗下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110,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為 Q1(39/165) 期刊。

 

MDPI 集團,近年致力於期刊數據透明化,主動公布許多期刊經營數據,如:審閱時間、刊登文章數、文章接受率、文章閱覽量、最多人閱讀的文章等,非常迅速積極。

 

 

MDPI 是一家基於瑞士巴塞爾的學術出版機構,由中國湖北人林樹坤博士創辦。在中國的許多論壇文章與討論中,常因用擦邊球手法斂財中國地圖不包括台灣與藏南林樹坤博士在美國似乎曾被學校開除等爭議,受到批評。但這些批評或為茶餘飯後話題,卻與學術期刊經營較無關係。

 

MDPI 曾經被 Jeffery Beall 列入 predatory publisher,一開始想以金錢賄賂 資助的方式,請 Beall 拿掉,但被拒絕並公開。之後改採法律訴訟,對 Beall 與其服務學校施加壓力,後因 Beall 感到壓力過大,決定將 Beall’s list 永久關閉

 

純就經營來看,MDPI 是家快速進化的公司:早期努力讓期刊有 impact factor;第二階段就有能力讓期刊一上榜就在 2 分左右,並維持,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最近,第三階段的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更為進化,一上榜就 5 分,不只能維持,隔年還小幅上漲。陳育群醫師研究過其經營進化過程後,給予「delicately cooked」(精緻烹調)的評價

 

MDPI 期刊群在中國設有多個辦公室,雇用大量人力,一週七天,連週日都工作,隨時都能對投稿稿件作快速審查。

 

在行政初審部分,推測應有個評估方式,能快速根據作者、標題、摘要、內文等文字,迅速估計主題熱門程度,與未來被引用可能。即使研究品質好,若初審不符合該期刊標準,會以委婉但不明確的理由婉拒,有時甚至一小時內就能退稿。

 

通過行政初審後,才會送給專業審閱者審查,校友經驗,正式審查的品質有中等程度,偏向友善。

 

 

劉俞旻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劉俞旻醫師團隊,關於主動脈根尺寸與心臟舒張功能不良之研究,獲 Diagnostic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徐英碩醫師團隊,使用貼片裝置量測心電圖與胸腔起伏,以偵測睡眠呼吸中止症之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JCSM_HsuYS_04

 

 

文章介紹

 

有相當多的患者,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卻沒被診斷出來,這是因為目前的檢測工具仍複雜,需要患者到專屬的睡眠實驗室接受監測。如果能有更方便的監測工具,讓患者在家睡覺也能測量,就能找出更多應該治療的患者,提早介入,避免遺憾發生。

 

徐英碩醫師團隊,設計了一個貼片式的輕巧偵測器,內建了電極以及三軸加速偵測器,只須貼於胸口,就能一次獲得心電圖與呼吸起伏的資訊,本研究,就是想看看這樣輕巧可在家檢測的儀器,其準確度如何?

 

研究收入了 119 位患者,接受完整的睡眠檢測,也同時貼上這個小儀器,收取訊號。結果發現,用這個小儀器獲取的心律周期變異資訊,偵測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敏感度為 52.9%,特異性為 94.1%;相對的,小儀器偵測的胸腔起伏狀態,敏感度為 80%,特異性為 79.4%,表現更好。進一步合併兩種資訊,診斷嚴重睡眠呼吸中止,則能得到最好的準確率。

 

作者群認為,在傳統的心電圖資訊之外,加上胸腔呼吸起伏資訊,能讓這類的貼片型小儀器擁有較好的診斷能力,值得考慮。

 

 

恭喜徐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JCSM) 是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於 2005 年創立之官方期刊,目前以全電子版形式發行。2019 年 impact factor 為 3.586,於 Clinical Neurology 領域排名 Q2(57/204) 期刊。

 

 

徐英碩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徐英碩醫師團隊,使用貼片裝置量測心電圖與胸腔起伏,以偵測睡眠呼吸中止症之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人生第一篇原創性研究:當你夠努力,自有貴人相助。

$
0
0

 

作者:新光醫院 徐英碩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徐英碩醫師團隊,使用貼片裝置量測心電圖與胸腔起伏,以偵測睡眠呼吸中止症之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刊登!

 

 

Literacy_20190526_1124

 

 

創新醫材有多好,論文數據會說話。

 

一個新科技產品要推廣到市場上,尤其是醫生的市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推廣到一般大眾身上,狂下 Facebook 廣告,可能可以賺快錢,不過一旦其他人發現很好賺,馬上就會有非常多人仿冒,甚至賣得比你更便宜,你很快就會發現,你不是被淘汰,就是只能「毛三到四」,賺不到或是只能賺微薄的利潤。

 

然而,如果能夠說服醫生使用,醫生一旦發現好用,養成習慣,就不容易改變,而且醫生可以根據臨床的病人經驗,回饋意見,改進產品,達成長久的合作。

 

那麼要怎麼樣推廣到醫生群體呢?醫生是很難被說服的,所以你必須做研究、寫論文,證明這個東西好用。醫生看論文、看數據,才有辦法相信你的東西是好的,而越多人知道你的東西是好的,就會越多人用,也會越多人做研究去證明它的好,這樣一篇篇論文累積下來,才是真正的壁壘,也是讓其他人很難進入的門檻,這樣才能長久盈利。

 

以上是我參加三年前的睡眠醫學會,在居家睡眠檢測醫材創新論壇上得到的心得。

 

 

作心電圖 OK 繃的推手,背後滿是坎坷路。

 

參加完這個討論會,我覺得自己雖然創意跟能力有限,沒有什麼機會可以從無到有做出一個新的醫材,但是我可以當一個中間人,驗證好醫材的效果,其實也能推進醫材技術的進步。

 

我一開始的想法很單純,經由朋友介紹,我看到廠商的這個心電圖 OK 繃,覺得應該很有前景,就問說有沒有機會合作(找人跑腿、送計畫、送 IRB)。沒想到他們的東西那時候還沒過 FDA,要做人體試驗的話,我還要上一大堆 IRB 的課累積學分,所以第一年 IRB 只通過到我自己想做的術後睡眠內視鏡計畫……

 

幸好廠商很 nice,沒因此翻桌,還是持續拿他們的東西來給我做睡眠內視鏡的試驗。不過問題又來了,睡眠內視鏡檢查的時間非常短,跟整個晚上做的睡眠檢查相比,能夠收集到的數據資訊是九牛一毛,因此檢查起來不是和睡眠檢查的數據看起來差很多,就是因為時間不夠,根本算不出來心率的變化。

 

做了 80-90 個病人之後,覺得這些數據看起來很亂、很雜,不太能用,很灰心。

 

不過也因為這樣,興起需要先用這個機器,和病人的實驗室睡眠檢查數據作比較和校正的想法,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知道問題所在。唯有跟實驗室睡眠檢查整個晚上的數據做過比對,我們才能知道這個檢查收集出來的數據實用性在哪裡,局限又在哪裡。我想這是任何新產品應用在實際醫療場景必須經過的坎坷路。

 

 

一個人窒礙難行,不如找人跨院結盟!

 

趁著心電圖 OK 繃通過 FDA 之際,第二年我們申請的計畫才算正式啟動。但是睡眠檢查麻煩的地方,就是病人的檢查都在晚上,所以廠商需要派一個人晚上到醫院幫忙我把記錄器貼在病人身上,那個人晚上貼著貼著,一年之內來幫我貼了 100 個病人之後,就決定離職了(太爆肝……)

 

而申請這個計劃的時候,偉大的倫理審查委員竟然說「由醫生本人進行收案不適合」,要我另外找一個助理跟病人解釋……不食人間煙火的倫理審查委員,可能不知道那少得可憐的研究計劃經費,光支付耗材就用光了,連兼職的助理都請不起,更何況是找一個專任的!那時候我對每個病人都口沫橫飛地講了十幾分鐘,病人才願意接受檢查,門診都看到半夜。(你以為我不想找專任助理來幫我解釋計劃內容嗎?林北沒有錢啊啊啊!)

 

收完數據後,發現以自己耳鼻喉科的背景,不太有辦法正確評估這些資訊。然後醫院每兩年要寫一篇論文,不然扣錢的期限又快到了,寫不出來該怎麼辦啊啊啊……

 

幸好跟康焜泰醫師合作了幾篇健保資料庫論文,總算先把這個大限撐過去,又經由這樣的合作經驗,認識了林星帆統計大神,藉由他的幫忙,總算能用正確的方式解析我們得到的數據。之前在徬徨的時候,黃正憲學長適時介紹陳田育醫師拉了我一把,也給了我寶貴的意見。

 

(鈺編按:黃正憲醫師和陳田育醫師都是參加過新思惟研究課程的校友,在研究路上均有傳出佳訊,其中陳田育醫師還留下自己的心路歷程,若有興趣請參考這篇「統合分析:青年醫師的研究利器」。)

 

廠商跟我說,雙和醫院的劉文德主任也在做這個研究,只是因為收的案子較少,有點卡關。我當機立斷,趁著參加睡眠醫學會的時候毛遂自薦,提出我們跨院合作分享資料的計畫!

 

劉主任不愧是超級優秀的研究者,好的研究者對這種合作都不會有門戶之見,很大方接受了我的提議!有了他的加入,研究進度突飛猛進、勢如破竹,很快地把文章寫出來了!

 

 

出師未捷,第一封退稿信。

 

文章完成以後,一開始投稿還被拒絕,被拒絕的理由我附在這裡,大家以後有幸當審稿人,可以參考他的寫法。

 

The manuscript by Hsu et al entitled“Screening of Moderate-to-Severe Sleep Apnea in Snoring Patients using A Single-lead Electrocardiogram Patch: Is Chest Wall Motion Better Than Cyclic Variation of Heart Rate”reports o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119 snoring patients who have PSG along with a single lead ECG.

 

The authors examined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chest wall motion and cyclic variation of heart rate (CVHR) in detecting moderate-to-severe OSA by using a single-lead electrocardiogram (ECG) patch. The major finding of this study is that the chest effort index (CEI) and CVHR recorded from a single-lead ECG examination can be used to detect moderate-to-severe OSA. Given the pervasive nature of sleep apnea, defining simple means for detecting sleep apnea is of importance.

 

This manuscript has several strengths including the goal of determining the value of alternative means for detecting sleep apnea. However, there are several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that dampen a high level of enthusiasm for the work presented.

 

First, there is the issue of novelty. Given that home portable monitoring for sleep apnea is now simple, cheap, and easy to do with an oximeter and airflow signal, why resort to surrogate signals to detect sleep apnea.

 

Second, the analyses of validation presented are, at best, crude because the authors have collapsed disease severity groups despite a large enough sample. For example, no sleep apnea is collapsed with mild OSA and moderate and severe OSA are combined. Why not have none,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OSA?

 

Third, the statistical models presented in Table 2 are not well justified. Why adjust for age, sex and BMI? If the idea is to see how well two different tests compare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se adjustments?

 

Finally, only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are presented. Why are PPV and NPV also provided? In light of these limitations that enthusiasm for the manuscript was not high and thus the manuscript did not achieve a high priority score.

 

這告訴大家,投稿被拒絕是很正常的,no hard feelings。我看到他的評論雖然很灰心、很生氣,覺得他根本就不了解我們的研究,但是這種情緒反應放在一邊,該投得還是要投。

 

 

按新思惟課程所學,48 小時內續投下一家。

 

我收到退稿信之後,48 小時之內就把格式改好,投到下一家去。換下一家以後,那些被退稿的不愉快也神奇消失了,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

 

有些期刊退稿不會寫什麼評論跟理由,其實這種會寫出為什麼退你稿的期刊算是不錯了,至少你被退稿的時候還知道編輯在想什麼,如果他只是告訴你今日稿多,你的文章放不下,所以退你稿,你才真的會有種泥牛入海、拳頭打在棉花上的無力感。現在回頭看他的退稿信,幾乎所有重點都在下一次投稿重修時修改到了,不知道編輯是否互相認識還是根本同一個人。

 

有些人認為退稿信裡面所提到的修改內容,可以先修完之後再投稿。如果只是加個幾句話說明得更詳細,確實可以再潤飾一下。但是後面有些是數據要重算、傷筋動骨的事情,會多花很多時間,也不見得會得到下一家編輯青睞。

 

還好蔡校長有說,這種看看就好,不一定要改,所以我才能在 48 小時內趕快再投出去。人家有給你機會重修,你修起來才比較踏實。

 

(新思惟的售後服務、重點分享真的很實用,上完課滑 Facebook 社團得到的幫助巨大無比,還讓我這種 Facebook 成癮的人滑起手機來沒有罪惡感,因為我是在跟蔡校長繼續學習啊啊啊!)

 

收到可以修改的信件之後,其實成功一半了。什麼表格要重算啊,圖要重畫啊,這些都是小事。信件來來往往的那幾個月間,非常忙碌,但是也非常充實。

 

 

多人結盟合作,發表第一篇原創性研究!

 

收到接受信的那個瞬間,真的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為這個是我第一篇在新光醫院從無到有生出來的原創性研究,也是我第一篇跟產業界合作的原創性研究,更是我第一篇跟雙和醫院睡眠中心劉文德主任,腦力激盪產生出來的跨院合作研究!

 

這樣一個內科、耳鼻喉科、小兒科、精神科、產業界,通力合作生產出來的研究,事後回頭看也覺得滿神奇的。好的研究,從一開始的發想到最後的實現,原來需要這麼多人的努力。

 

一路上不斷地充實自己,先靠新思惟的課程幫助把自己準備好,又能在適當的時機得到貴人幫助,才能得到這樣一點小小的成果,我心中對這些貴人們充滿感激。

 

(後記:這篇研究發表出來之後,我得到醫院頒發的醫師論文獎。小小一座獎,代表的不是我自己,而是好多人幫助過我的心血結晶,讓我對這座獎盃充滿敬畏之心。)

 

 

hsuys_award

 

 

最新活動

 

 

The post 人生第一篇原創性研究:當你夠努力,自有貴人相助。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張晉銓醫師團隊,以鉈 201 心肌灌流影像的半定量參數診斷冠狀動脈疾病之研究,獲 Diagnostics 刊登!

$
0
0

 

 

01_diagnostics_ChangCC_05

 

 

文章介紹

 

鉈 201 心肌灌流影像,能獲得清楚的心臟功能資訊,但因為解析度有限,判讀上有些主觀。許多廠商做了軟體,能從影像測量出半定量的數據,張晉銓醫師與其團隊想知道,這些數值如果拿來診斷冠狀動脈疾病,其準確率如何,於是進行本研究。

 

研究回溯了 130 位,在做了心肌灌流影像檢查後,三個月內接受心導管檢查的患者,經分析,發現最準確的是壓力下的全灌流缺損 stress total perfusion deficit (sTPD),其 ROC 曲線下面積為 0.813,如果使用 3.5% 作為診斷標準,則敏感度為 73.5%,特異性為 74.5%。且即使加入患者的糖尿病或高血脂病史,診斷力也差不多。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張醫師團隊推薦在鉈 201 心肌灌流影像判讀上,使用 sTPD 3.5% 作為診斷標準。

 

核醫影像的研究,最難說服審閱者的,就是主觀判讀的部分,一般會使用兩個獨立判讀者,並測試 inter-observer variability,但即使如此,這兩位判讀者的主觀,還是跟世界各地讀者判讀的主觀,不一樣。

 

能夠選擇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法,並提供精確的 cutoff value,以及根據這個 cutoff value 得到的準確度,對於研究的 reproducibility 有相當好的提高作用。

 

本研究的主題,也相當適合所選擇的標的期刊 Diagnostics,是很不錯的匹配。

 

 

恭喜張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Diagnostics 創刊於 2011 年,是 MDPI(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旗下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110,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為 Q1(39/165) 期刊。

 

新思惟統合分析工作坊講師張凱閔醫師,曾獲邀擔任 Diagnositcs 期刊 special issue 的 guest editor,在網頁上即可看到其資歷、網頁連結與發刊詞。

 

 

MDPI 集團,近年致力於期刊數據透明化,主動公布許多期刊經營數據,如:審閱時間、刊登文章數、文章接受率、文章閱覽量、最多人閱讀的文章等,非常迅速積極。

 

 

MDPI 是一家基於瑞士巴塞爾的學術出版機構,由中國湖北人林樹坤博士創辦。在中國的許多論壇文章與討論中,常因用擦邊球手法斂財中國地圖不包括台灣與藏南林樹坤博士在美國似乎曾被學校開除等爭議,受到批評。但這些批評或為茶餘飯後話題,卻與學術期刊經營較無關係。

 

MDPI 曾經被 Jeffery Beall 列入 predatory publisher,一開始想以金錢賄賂 資助的方式,請 Beall 拿掉,但被拒絕並公開。之後改採法律訴訟,對 Beall 與其服務學校施加壓力,後因 Beall 感到壓力過大,決定將 Beall’s list 永久關閉

 

純就經營來看,MDPI 是家快速進化的公司:早期努力讓期刊有 impact factor;第二階段就有能力讓期刊一上榜就在 2 分左右,並維持,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最近,第三階段的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更為進化,一上榜就 5 分,不只能維持,隔年還小幅上漲。陳育群醫師研究過其經營進化過程後,給予「delicately cooked」(精緻烹調)的評價

 

MDPI 期刊群在中國設有多個辦公室,雇用大量人力,一週七天,連週日都工作,隨時都能對投稿稿件作快速審查。

 

在行政初審部分,推測應有個評估方式,能快速根據作者、標題、摘要、內文等文字,迅速估計主題熱門程度,與未來被引用可能。即使研究品質好,若初審不符合該期刊標準,會以委婉但不明確的理由婉拒,有時甚至一小時內就能退稿。

 

通過行政初審後,才會送給專業審閱者審查,校友經驗,正式審查的品質有中等程度,偏向友善。

 

 

張晉銓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張晉銓醫師團隊,以鉈 201 心肌灌流影像的半定量參數診斷冠狀動脈疾病之研究,獲 Diagnostic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彭瓊慧醫師團隊,關於反覆疼痛的橋本氏甲狀腺炎經切除治療之個案研究,獲 AACE Clinical Case Reports 刊登!

$
0
0

 

 

01_ACCR_PengCH_05

 

 

文章介紹

 

橋本氏甲狀腺炎,為自體免疫疾病,一般是無痛的甲狀腺腫大,只有非常少數的患者,會以疼痛症狀表現。如果是以疼痛表現的橋本氏甲狀腺炎,在診斷與治療上就會較為困難,必須跟其他種類的甲狀腺炎做鑑別診斷。

 

彭瓊慧醫師與團隊,分享一位 42 歲女性,有三年的橋本氏甲狀腺炎病史,以反覆的疼痛並延伸至雙耳表現。使用類固醇治療,也只能暫時緩解疼痛。在疼痛發作後,超音波量測到的甲狀腺也有縮小的現象。患者決定接受全甲狀腺切除後,疼痛緩解至今 1.5 年。病理診斷也確認的確是橋本氏甲狀腺炎。

 

在醫學上,個案報告持續提供重要的治療參考,在臨床上遇到疑難雜症時,能知道其他遇到類似狀況的同行,最後怎麼處理,是非常有價值的。

 

彭瓊慧醫師將本文刊登在沒有 impact factor 的期刊,是因為他目前於美國接受住院醫師訓練,而美國的醫學系統並不獨尊 impact factor,而會根據 PubMed 是否找得到、是否在學界是知名的期刊等,綜合評估。

 

這本 AACE Clinical Case Reports 雖然沒有分數,但 PubMed 找得到,且為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的官方期刊,知名度沒有問題。刊登在這裡,是個很務實的選擇。

 

證明一個 IMG (international medical graduate),有足夠的醫學知識、語言能力、學術思維,能勝任住院醫師甚至主治醫師的工作,並有競爭力!

 

 

恭喜彭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AACE Clinical Case Reports 創刊於 2015 年,為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的官方期刊,收取文章處理費 400 美金,fellow-in-training 則為 300 美金,之後在 PubMed Central 提供免費全文,目前沒有 impact factor。

 

 

彭瓊慧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彭瓊慧醫師團隊,關於反覆疼痛的橋本氏甲狀腺炎經切除治療之個案研究,獲 AACE Clinical Case Repor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廖柏翔醫師團隊,分享嘴巴內出現 50 公分細線的個案報告,獲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AEM_LiaoPH_01

 

 

文章介紹

 

如果一個患者,來到急診,跟你說他的嘴巴裡跑出了 50 公分的細線,你會想到甚麼呢?

 

廖柏翔醫師團隊,在 5.799 高分期刊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發表了一個急診影像個案分享,提供了現場照片、X 光,以及詳細病史、最終診斷,以及後續處理,供世界急診同好一起學習討論。

 

原來這是一位 73 歲男性,因口腔癌接受治療,病程本身影響到頸動脈,產生 carotid blowout syndrome 頸動脈爆裂症候群,曾接受假性動脈瘤栓塞。不過由於癌症持續生長,周邊組織癒合不佳,栓塞用的線圈,在鬆軟的癌症周邊組織中移行,進入口腔。

 

由於患者的癌症已是末期,家屬與患者都能理解,並不打算接受後續處理,而決定繼續安寧療護。如果選擇繼續治療的話,可能需要釐清線圈位置,考慮再栓塞,避免頸動脈出血,然後移除口腔內的錯位線圈,並使用抗生素治療。

 

這的確是個不常見的個案,但真正被高分期刊青睞,主要還是因為清楚且令人難忘的影像,以及對鑑別診斷思考的刺激。對急診醫師來說,那種看一眼就能記得,且看一眼就能診斷的知識,是臨床工作現場的珍寶。

 

相關的治療策略思考,很有解剖與生理意義,最後患者決定繼續安寧療護,則在緊湊的急診步調中,多了一些人性觸動。短短的個案,圖片與文字乘載的意義量很大。

 

 

恭喜廖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創刊於 1972 年,由 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發行。一開始名為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s,於 1980 年更改為現在的名稱。

 

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5.799,在 Emergency Medicine 領域排名為 Q1(1/31) 期刊。

 

 

廖柏翔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廖柏翔醫師團隊,分享嘴巴內出現 50 公分細線的個案報告,獲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人生第一篇 IF > 5 的文章,當天投稿就被接受了!

$
0
0

 

作者:台北榮總 急診部 廖柏翔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廖柏翔醫師團隊,分享嘴巴內出現 50 公分細線的個案報告,獲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刊登!

 

 

CLIP_20200412_0351

 

 

很幸運地在 2020 年 3 月底下夜班準備睡覺的早上,把這個「少見」的個案影像整理投稿出去,更幸運的是可以在數小時起床後,就直接收到 acceptance letter,真的是又驚又喜!

 

 

個案太罕見,老師行醫多年也沒遇過!

 

這是一月底在外科急救室遇到的個案:有位口腔癌的阿伯,外籍看護幫忙他刷牙時,發現嘴巴內有一條線,他覺得怪異,就像收釣魚線一般捲捲捲,捲出至少幾十公分的線。

 

一開始我聽到主述時其實也很傻眼,線到底從哪來的?回去看病史,對照他女兒清楚地表示阿伯有做過栓塞,這才想到,會不會這個剛好栓塞的 coil 外露從嘴巴出來?其實照一張 neck soft tissue radiograph 真相就大白了!

 

我們隨後和他女兒討論,照電腦斷層去證實是從哪條血管外露而出或有無動脈出血。待電腦斷層出來後,和主治醫師討論影像時,主治醫師也沒見過這樣外露線頭這麼長的病例。老師行醫多年也沒遇過此種案例,那真的是少見!

 

 

PubMed 搜尋,找出文章賣點。

 

於是收集病史、臨床照片還有影像,上去 PubMed 搜尋。首先,我還不知道線頭外露這個要怎麼描述?診斷究竟怎麼下?我查了 coil extravasation、coil blow out?不管是在Google 還是 PubMed 都找不到。放射科的正式報告,也沒有寫明這種線頭外露的診斷名。

 

於是我向認識的放射科學長請教,學長講了另外兩個常用的詞是 dislocation 或 dislodge,最後我用「Partially dislodged coil caused by tumor invasion of previously treated carotid pseudoaneurysm」丟上 PubMed 才找到類似這種現象,原來大家是這樣描述 extrusion:「Delayed extrusion of embolic coils into the oral cavity after embolization of an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seudoaneurysm」,現今也只有數例個案報告線頭穿過皮膚或是呼吸道,讓我又再次認知到原來這是個少見的併發症。

 

再來,要清楚描述外籍看護和我說的「線頭藏在嘴巴,把它捲捲捲出來」這個現象,超乎我的英文表達能力,我又再次向英文很好的大學同學請教,他建議我使用「embed」這個詞精準地表達那樣的情境。

 

 

高 CP 值的 image,住院醫師更容易上手。

 

於是我寫完和整理完文獻大概只花了一到兩個小時,製作圖片就靠自己之前弄過其他 image cases 的模式製圖,修改圖片大小和畫素,整理好就投稿。和家屬聯絡,說明這案例可能對急診醫師有教育意義,並取得家屬的知情同意書。當然,想說這麼少見,投個 NEJM 應該也不為過吧?XD 然後一小時就被拒絕!馬上轉戰急診領域的高分期刊,就幸運地就投上了!

 

Image 字數要求不多,對住院醫師來說,低成本、高報酬、CP 值蠻高的選擇。一切的重點應該在於臨床忙碌之餘,如果遇見連主治醫師都不常見的個案,就先把影像(可以是放射影像、臨床照片,甚至 POCUS)都收集好,隨手 Google 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這麼 rare。如果出來的都只有 case report,尤其是近期都還在 accept case report,那就真的代表滿少見的。

 

再來是臨床價值,試想這個案如果未思考到人工植入物或口腔癌病史可能做過的治療,還會誤以為是不是有人故意放異物到嘴巴,或是直接用力扯出來就了事。這樣的個案深深地提醒著我們病史和臨床推理的配合,診斷就在一念之間。

 

 

專家對圖片的回饋,比獎學金還珍貴!

 

因為之前上過新思惟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可能是參加過研究課程的校友都被設 alert?),蔡校長在論文上線後沒多久,敲我說了聲恭喜,並且表示歡迎分享心得和心路歷程可以賺點獎學金 XD。

 

我就斗膽地問蔡校長,自己的圖片交出去有符合畫素規定,但為什麼上線後看起來畫質很差且不清楚?蔡校長竟然很快速地下載原圖,並且優化寄還給我,表示我可以如此修正,我整個呈現「這回饋比你說的獎學金還要珍貴啊」的驚嘆。

 

看見 before & after 的差別,忍不住也想和大家分享!哈哈,如果之後有機會,應該還是要繳學費去參加《圖與圖說工作坊》,學習高手怎麼處理圖片,畢竟專業的製圖和我這種三腳貓還是有著天壤之別。

 

 

merge

 

 

最新活動

 

 

The post 人生第一篇 IF > 5 的文章,當天投稿就被接受了!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21 / 1 / 10(日)課程記錄

2021 / 1 / 10(日)活動內容

$
0
0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Clinical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hands-on workshop

 

2021 年 1 月 10 日(日)9:00a – 4:30p

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尼采廳

吳昭慶醫師 / 吳青陽醫師 / 蔡依橙醫師

 

 

banner-01

 

 

做了許多臨床,卻不知道如何動手整理?遇到特別的 case 想投稿發表,卻不得其門而入?您遇到的困難,我們知道。

 

課程中將告訴您怎麼找出適合投稿的題材、如何寫才是好論文,以及須避開的投稿地雷,由國際期刊 editor 與資深 reviewer 親自解答。更有含金量超高的互動實作,帶領您在課堂上親手完成統計。

 

不限研究資歷、沒有擋修問題,深入淺出的課程設計、切身受用的交戰經驗,不論是初學者或進階者都能有所收穫,滿載而歸。

 

現在就預約,為明年的自己提早準備。

 

  • 國際期刊 editor 與資深 reviewer 教你投稿重點,有!
  • 成敗關鍵 revision,怎麼做才最好,有!
  • 提供頂尖期刊範例論文,原作者讓你問,有!
  • 提供頂尖期刊範例論文,過去的 revision letter,讓你學習參考,有!
  • 資源稀少時代起步,給年輕伙伴的務實建議,有!
  • 初學者最常用的統計,互動實作,有!

 

國際學者陣容,由神經外科頂尖期刊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現任唯一亞洲 editor 吳昭慶醫師,與曾登過外科第一名雜誌 Annals of Surgery 的吳青陽醫師,搭配曾獲放射科知名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邀請撰寫 Radiology in Taiwan 的蔡依橙醫師,共同指導!

 

最適合初學者的入門課程,為你而開。

 

 

20200412_feedback_00001

 

20200412_feedback_00002

 

 

時間地點

 

時間:2021 年 1 月 10 日(日)9:00a – 4:30p

地點: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尼采廳

名額:35 名,額滿為止。

主辦單位:新思惟國際(InnovaRad)

 

 

馬上報名

 

 

堅強陣容

 

吳昭慶:神經外科頂尖期刊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之核心編輯成員。從素人狀態起步,歷經 author / reviewer / speaker / editor,用研究與發表,讓世界知道自己的技術與專業。

 

吳青陽:從別人眼中的小手術 port A 開始,逐步登上外科第一名期刊 Annals of Surgery,發表多項獨到研究與專利,並有肺癌手術系列研究。用 PubMed 的足跡,榮耀自己胸腔外科醫師的身份!

 

蔡依橙:原創論文被引用破百次,領導制訂亞洲心臟電腦斷層 guideline 後,希望協助每個想在國際舞台發光的年輕朋友,於是辭職創業,全心投入課程規劃,協助大量傑出校友,活出更好的人生。

 

 

常見問答

 

問:講者都是國際等級的學者,內容真的適合初學者嗎?會不會打高空?

 

答:請放心,不打高空,適合初學者,一向是新思惟工作坊最特別的地方。

 

我們藉由課程的設計與規劃,以及與講師們的長期相處與溝通,確保內容不會是「最近自己關注的學術領域」,而是以初學者為核心,提供各位走到國際學術舞台上,最有用的重點。

 

從課程表,您應該也看得出來,所有的講題,都是學術正要起步的年輕朋友,會思考與關注的議題。

 

 

問:這次的「指定論文」,有什麼不一樣?聽說還有幕後花絮?

 

答:是的,本次挑選的論文,特色如下:

 

  • 很簡單的臨床收案、很簡單的統計,就能回答很重要的臨床議題,登在領導期刊。
  • 論文作者親自在現場,隨便你問。
  • 破天荒首次公開 revision letter,怎麼回覆 reviewer、怎麼排版、怎麼據理力爭,全部毫無保留與你分享。

 

如果您想先看一下指定論文的話,請由此去

 

 

問:這個工作坊,口碑如何?成績如何?

 

答:口碑部分,請參考同學們的心得分享,您可以從課程網站右邊欄的「心得總覽」點進去看。如果時間有限,歡迎參考我們第一梯次同學的心得,以及他們的成績列表。

 

 

整體成績方面,歡迎參考同學們上完課後的 PubMed 論文發表,以及特別寫給許多學術起步者的分享。為了讓各位好閱讀,這個網頁我們特別花了時間反序處理,把比較新的快訊與心得放上頭。

 

 

數字來說,整體的課後匿名問卷滿意度,總平均為 4.8。

 

課後發表,我們統計了最早五梯次同學的成績(2014/7/5 到 2015/7/26),結果共有 180 位同學來上課,課後三年共發表 199 篇 PubMed 文章。

 

 

問:跟《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有什麼差異?你們建議先上哪個?

 

答:這兩個課程截然不同,尤其改款之後。不管是課程講述或互動實作,都不一樣。哪個先上都可以,我們在規劃設計時,就仔細的避開「擋修」問題。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簡稱 MEPA,本工作坊簡稱 CLIP。以下介紹不同之處。

 

  • MEPA 講師為內科系,CLIP 講師為外科系。
  • MEPA 講文章怎麼寫、稿件如何規劃、當代期刊選擇策略、研究品牌塑造、寫不出來的問題診斷。CLIP 講 editor 怎麼分稿、reviewer 怎麼審稿、revision 怎麼回覆、學術發展歷程。
  • MEPA 做的是最常聽到,符合常態分佈的檢定方法,適合收案量大的,偏內科系研究。CLIP 則是做個案數少、不符合常態分佈的無母數檢定,並有 ROC curve 與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偏外科系研究。

 

簡單說,藉由我們的規劃,兩種課程剛好涵蓋了絕大多數的重要議題,而且並不重複。值得都來看看!

 

 

問:這次互動實作,從處理醫學影像標示,改為統計入門上手,軟體也是用 MedCalc 嗎?

 

答:是的,為了節省新思惟之友的軟體購置成本,也為了鼓勵優秀的醫學統計軟體 MedCalc,我們在統計部分一樣使用 MedCalc。

 

這次會用到的功能,跟其他新思惟的研究工作坊,完全不同,剛好是個機會,熟悉這個軟體其他強大的面向。統計一樣迅速,製圖一樣漂亮!

 

如果您用了喜歡,課後,我們將舉辦限時快閃代購,MedCalc 給新思惟校友不錯的折扣,歡迎參考

 

 

上報名

 

 

學員評價

 

一天的課程緊湊、精實,聽著講者們無私分享,望著台下的我們,彷彿望著過去的自己,而親身手作統計,漂亮圖表竟眨眼間產出,過程中的感受,幾乎就像是遇到高手按摩師傅一樣,身上最、最痠疼的點一一被按下、搓揉,終而舒緩。真的不應該讓統計背後巨大的陰影壟罩我們、耽誤我們前進。
(新竹國泰醫院 腎臟科 李治中 醫師)

 

講師們會拖泥帶水,所有的鋪陳都是有目的要導引學生,一路抵達講師準備好的重點整理,這些生動活潑的鋪陳,也有助於記憶。重點整理更毫不猶豫地直指問題的核心,就像經驗老到的外科醫師,閉著眼睛都知道 plane 在何方,每次下刀位置都不同,但總是能迅速撥出安全的道路,直接不拐彎抹角,把實際問題呈現在課堂上,真是大快人心。
(彰化基督教醫院 外科部 溫梓丞 醫師)

 

 

 

 

傑出榮耀

 

 

 

課程特色

 

親切大師:國際級 editor / reviewer 的論文供您閱讀,並現場提問。將從 author 到 reviewer 甚至 editor 這一路可能遇到的狀況,系統性整理,節省您的時間、節省您的精力,機會難得!

 

不怕統計:素富盛名的「互動實作時間」,處理初學者最常用的無母數統計,畫出漂亮圖表,並實際操作,上手 ROC curve 與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在眾多助教與講師的協助下,統計不難。

 

課後回饋:除了課前提問,將由講師們仔細回覆之外。課後,蔡校長也將針對您所做的統計圖表,給予建議。用資深 reviewer 的觀點,協助您從「已經是自己做得最好的圖表」,再上層樓。

 

 

馬上報名

 

 

課程內容

 

CLIP2_2018_2

 

 

 

 

 

 

 

 

報名資訊

 

名額:35 名,額滿為止。

主辦單位:新思惟國際(InnovaRad)

課程原價:35000 元

優惠價格:30000 元,限早鳥與活動老朋友。早鳥,於 2020 年 12 月 27 日(日)前完成報名。老朋友,曾參加過新思惟小班工作坊大型研討會

 

 

上報名

 

 

問卷抽獎:上課當天繳回問卷,便有機會抽中 3000 元便利商店禮券。

統計製圖大獎:上課會場,備有免費無線網路,活動當天「互動實作時間」結束之前,以「圖片」形式,上傳您最得意的「統計數據圖」,到新思惟之友,並在共享的 Dropbox 放上原始檔案,就算參賽,數量沒有限制,只要資訊清晰,reviewer 喜歡,3000 元便利商店禮券就歸你,買禮盒、喝咖啡、吃午餐、請同事,都很適合。(如何贏得「統計製圖大獎」?

課後心得:活動結束後,於 1 月 13 日(三)前,回傳照片與一千字以上心得至主辦單位(innovarad.inc@gmail.com),便可獲得 1000 元現金禮卷回饋。將擇優刊登於新思惟相關活動網站。

 

共享榮耀:參加工作坊後,若應用所學,發表相關研究論文(第一或通訊作者),不限類型,刊登於 PubMed 上,回傳「論文」與「一千字以上感想」,給新思惟團隊 (innovarad.inc@gmail.com),每篇回饋 1000 元禮券,impact factor 五分以上,回饋 5000 元禮券。將擇優刊登在網站與相關出版品,一起分享您的榮耀。期待您能量產論文,「賺回學費,賺到許多人的肯定,更賺到自信以及勇氣。

 

指定閱讀:免費提供「指定論文」,供學員深讀,唸完之後,課程中並提供其審稿過程中之 revision letter 作為參考,讓您更理解與 reviewer 交手的過程,以及最佳化的措辭和呈現,若有任何相關問題,也能與論文作者吳昭慶醫師直接做討論。盡量問、問到懂!

課前問答:報名時,請填寫您最想問的問題,或目前遇到的瓶頸,講師將一一回覆,於課前以電子檔寄送給學員,並將之融入課程設計、編入課程講義。

課後作業:活動結束後,於 1 月 13 日(三)前,請在 Dropbox 上,繼續完成互動實作時間的指定題目。講師將一一看過,觀察您沒注意到的部分,針對您個別的狀況,給予回饋。(Dropbox 使用教學

 

實作課程:現場座位備有「插座」與「Wi-Fi」,請攜帶您的「筆記型電腦」與「滑鼠 / 滑鼠墊」前來,在自己的電腦上實作,包括統計實作、數據製圖等,由資深研究者協助,學習最有效!

統計軟體:統計軟體,指定使用 MedCalc,有 15 天試用期,我們會在課前一週,發通知信,請您到時候再安裝。上完課後,自行購買正版,單人版本約台幣一萬五,新思惟之友更進一步有專屬優惠。更難得的,介面上手容易,操作直覺,且包含了多數醫學統計會用到的功能!請自備 MS-Office,版本不限。

作業系統:MedCalc 僅有 Windows 版本,建議使用 Windows 筆電,並在課前一週收到通知時,先行安裝測試。Mac 使用者,請參考這篇文章「MedCalc on Mac,該怎麼做?」。

 

建議從速:我們團隊過去的各種工作坊與研討會(這裡這裡這裡這裡這裡),以及本課程前幾梯次(這裡這裡這裡),多迅速報名額滿,且廣獲好評,內容實用有效,學員生涯大放異彩。若課程合意,建議儘速報名。

 

活動規範:會議進行期間,敬請配戴名牌,歡迎拍照打卡,禁止錄音錄影。

 

退款規定:活動日期兩週前,取消報名,退款 24000 元 。之後取消報名,退款 12000 元。若因個人因素無法前來,名額轉讓,主辦單位不另收手續費,以一次為限。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停班停課(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課日期,或協助改至其他梯次課程。新思惟國際,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刷卡發票:配合國家政策,刷卡後,發票即開立並寄出,無法更改。若日後轉售課程,由學員間自行處理學費與發票,新思惟國際不另介入。如有特殊發票需求,請來信聯繫。

隱私聲明:為達學習效果最大化,此為團體課程,現場有工作人員拍照,作活動記錄,您的提問與作品,可能在隱去重要資訊後,用作上課內容範例。課後心得與共享榮耀心得,可能刊登於新思惟相關網站或出版品,並作推廣之用。若貴機構有更高的隱私需求,歡迎來信討論包班事宜。

 

聯絡資訊:廖婉君 innovarad.inc@gmail.com

 

 

上報名

 

 

The post 2021 / 1 / 10(日)活動內容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王建智醫師團隊,關於在 COVID-19 疫情期間的中風復健回顧文章,獲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刊登!

$
0
0

 

 

01_JSCD_WangCC_03

 

 

文章介紹

 

COVID-19 雖然是以上呼吸道症狀與肺炎為表現的疾病,但最近的研究發現,中風的患者不少,這可能與疾病本身會侵犯肺部血管、其餘器官,並造成血栓有關。

 

在疫情隔離期間,COVID-19 患者若同時有中風狀況,可能因為復健資源有限的關係,更容易產生進一步的併發症,與二次中風。作者群預計以這篇文章回顧 COVID-19 的病生理學、神經系統影響、目前的建議用藥等,並建議應教育患者與家屬,盡量在家也能做神經復健治療。

 

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各期刊都渴望多刊登與其相關的文章,一來是人類對這個未知的領域的確需要更多資訊分享與回報,二來在期刊經營上,COVID-19 吸走了全世界的注意力,之後的引用也會大量來自於這個主題,對 impact factor 以及學界的閱讀影響力,也將有實質助益。

 

 

恭喜王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創刊於 1991 年,由 Elsevier 發行。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787,在 Neurosciences 領域排名為 Q4(221/272) 期刊,在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領域排名為 Q4(50/65) 期刊。

 

 

王建智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王建智醫師團隊,關於在 COVID-19 疫情期間的中風復健回顧文章,獲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江敏嫻醫師團隊,關於術中維他命 C 與術後止痛藥使用之統合分析,獲 Nutrients 刊登!

$
0
0

 

 

01_nutrients_ChiangMH_01

 

 

文章介紹

 

關於維他命 C 的止痛效果,目前仍無確定結論,江醫師團隊預計統合既有的隨機對照研究,取得截至目前為止的初步結論。研究以術後的急性疼痛為指標,分析術中給予維他命 C,究竟有沒有減少術後止痛藥使用的效果。

 

收入 7 篇隨機對照研究後,發現術中使用維他命 C 者,術後 1 小時的疼痛指數、嗎啡類藥物使用量,都比較少。術後 24 小時也有類似發現。分組分析發現,能減少疼痛與止痛藥使用的,是靜脈注射的維他命 C,在口服組則無此效果。

 

本文確認了靜脈注射的維他命 C,對於術後止痛的效益,作者並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朝著更精確的劑量、對慢性疼痛的效益等方向,繼續探討。

 

這個統合分析漂亮的地方在於,純粹選擇隨機對照研究,品質高,而篇數依然不少。整體分析有意義外,更找到漂亮的分組分析切入點,使文章整體故事完整,可讀性高。

 

 

恭喜江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Nutrients 是創刊於 2009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由瑞士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出版。此期刊主要收錄人類營養學相關文章,在 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546,在 Nutrition & Dietetics 領域為 Q1(17/89) 期刊。

 

近年 MDPI 期刊,全面公開相關經營數據,成為資料最公開的科學雜誌群之一,包括稿件處理速度、接受率、來稿量、文章數,都持續即時更新,例如 Nutrients 期刊的這個頁面。

 

 

MDPI 是一家基於瑞士巴塞爾的學術出版機構,由中國湖北人林樹坤博士創辦。在中國的許多論壇文章與討論中,常因用擦邊球手法斂財中國地圖不包括台灣與藏南林樹坤博士在美國似乎曾被學校開除等爭議,受到批評。但這些批評或為茶餘飯後話題,卻與學術期刊經營較無關係。

 

MDPI 曾經被 Jeffery Beall 列入 predatory publisher,一開始想以金錢賄賂  資助的方式,請 Beall 拿掉,但被拒絕並公開。之後改採法律訴訟,對 Beall 與其服務學校施加壓力,後因 Beall 感到壓力過大,決定將 Beall’s list 永久關閉

 

不過持平來說,Beall 雖然自詡為正義之聲,但其評價也的確帶有新殖民主義的色彩,對於非英美第一語言國家所辦的期刊,帶有一定程度的偏見

 

純就經營來看,MDPI 是家快速進化的公司:早期努力讓期刊有 impact factor;第二階段就有能力讓期刊一上榜就在 2 分左右,並維持,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最近,第三階段的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更為進化,一上榜就 5 分,不只能維持,隔年還小幅上漲。陳育群醫師研究過其經營進化過程後,給予「delicately cooked」(精緻烹調)的評價

 

MDPI 期刊群在中國設有多個辦公室,雇用大量人力,一週七天,連週日都工作,隨時都能對投稿稿件作快速審查。

 

在行政初審部分,推測應有個評估方式,能快速根據作者、標題、摘要、內文等文字,迅速估計主題熱門程度,與未來被引用可能。即使研究品質好,若初審不符合該期刊標準,會以委婉但不明確的理由婉拒,有時甚至一小時內就能退稿。

 

通過行政初審後,才會送給專業審閱者審查,校友經驗,正式審查的品質有中等程度,偏向友善。

 

 

江敏嫻醫師與新思惟

 

  • 江敏嫻醫師所參加的《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第十九梯次
  • 江敏嫻醫師所參加的《醫學論文寫作工作坊》第十六梯次
  • 江敏嫻醫師所參加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第十梯次
  • 江敏嫻醫師所參加的《統合分析工作坊》第四梯次
  • 江敏嫻醫師所參加的《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第四梯次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江敏嫻醫師團隊,關於術中維他命 C 與術後止痛藥使用之統合分析,獲 Nutrien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江敏嫻醫師團隊,關於插管時做環狀軟骨壓迫之統合分析,獲 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 刊登!

$
0
0

 

 

01_CJA_ChiangMH_02

 

 

文章介紹

 

在插管的時候,到底要不要壓環狀軟骨,是個有爭議的主題。有些老師認為要,因為會減少食道逆流,讓插管順利迅速,避免肺炎;有些老師認為不用,因為效果不好、浪費時間,而且患者喉嚨之後會痛。到底插管時,壓環狀軟骨,會不會更容易插上、時間是否會節省或浪費、之後是否會有後遺症,江醫師團隊預計用統合分析來回答。

 

收入 2005 到 2018 共 5 個研究,結果發現首次插管成功率、視野不佳比例、插管後喉嚨痛的比例,不管有沒有壓環狀軟骨,都沒有差異。不過,在環狀軟骨壓迫組,第一次就插管上,所使用的時間較長,且之後患者喉嚨沙啞的機率較高。

 

總結來說,壓環狀軟骨沒有明顯的副作用,第一次插的成功率,以及視野不良率,都差不多。不過可能會增加插管時間,並有更高的風險產生術後喉嚨沙啞。

 

一個經常做,但實證有爭議的臨床步驟,藉由統合分析達到符合今日的最新結論,是很不錯的主題。

 

 

恭喜江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 創刊於 1954 年,是 Canadian Anesthesiologists’ Society 的官方期刊,並委由 Springer 發行。為了表達對加拿大法語區的尊重,雜誌名全稱是英法語並陳: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Journal canadien d’anesthésie

 

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779,在 Anesthesiology 領域排名為 Q2(9/32) 期刊。

 

 

江敏嫻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江敏嫻醫師團隊,關於插管時做環狀軟骨壓迫之統合分析,獲 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林鼎彥助理教授團隊,在醃製醬菜中,快速測量苯甲酸殘留準確性之研究,獲 Food Science & Nutrition 刊登!

$
0
0

 

 

01_FSN_LinDY_01

 

 

文章介紹

 

醃製醬菜中,往往加入苯甲酸(Benzoic Acid; BA)以延長產品的保存期限,但若濃度過高,可能對人體產生健康風險。一般測量苯甲酸,需要使用較為費時的 HPLC 來做,但面對市面上大量的產品,全部做 HPLC 並不實際,如果能有個快速的檢測方式,就能在食品安全的管控上,更有效率。

 

林老師團隊,使用表面增強的拉曼光譜測量(SERS),配合 AirPLS 演算法降低背景干擾雜訊,快速對醃製醬菜做定量,然後將結果與使用 HPLC 測量苯甲酸的結果做比較,發現相關性甚高,且有很高的可重現性。

 

數值經轉換為 Z-ratio BA monomer + Z-ratio BA dimer 後,跑 ROC analysis,發現敏感度可達 100%,特異性也有 90.9%,準確率相當高!

 

本研究確認,以拉曼光譜為基礎的快速篩檢法,對於在醃漬醬菜中測量苯甲酸濃度,價格合理、檢驗快速、結果準確,這對於食品安全的快速檢測與監控,並與主管機關溝通,有很高的實用性。

 

林老師在文章被接受後,非常高興,第一時間就與我們分享,本次投稿特殊之處有二。

 

首先,文章中的 ROC 曲線圖,就是我們在《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的互動實作中,所教的 ROC 製圖內容,大方美觀且實用,並立刻用在這次的研究中。

 

 

 

20201104_113638

 

 

其次,這個研究由於重要性很高,期刊社主動免去 76000 元台幣的 open access fee,主動免費讓這篇成為該期的 OA 選文,提高文章能見度,也一併提升期刊的知名度。林老師認為,光是這部分費用的減免,上課的投資就賺了兩倍以上回來!

 

 

恭喜林教授!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Food Science & Nutrition 創刊於 2013 年,由 Wiley 發行。並與數個機構達成協議,轉介品質良好的文章前來投稿,換得 10% 的 APC 減免。是蠻有意思的合作聯盟。

 

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797,在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排名為 Q3(81/139) 期刊。

 

 

林鼎彥助理教授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林鼎彥助理教授團隊,在醃製醬菜中,快速測量苯甲酸殘留準確性之研究,獲 Food Science & Nutri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彭瓊慧醫師與黃暉凱醫師團隊,關於治療亞臨床甲狀腺低下是否能降低死亡率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刊登!

$
0
0

 

 

01_JCEM_PengCH_06_HuangHK_21

 

 

文章介紹

 

在亞臨床甲狀腺低下的患者,使用甲狀腺荷爾蒙治療,究竟是否能降低患者死亡率,目前並不確定。彭醫師與黃醫師團隊,預計根據既有的文獻,做出統合,並提出結論。

 

研究收入了 5 個觀察性研究、2 個隨機對照研究,共 21055 位患者,統合後發現,整體來說,甲狀腺荷爾蒙治療,對於患者的整體死亡率與心血管死亡率,並沒有造成統計上有意義的差異。不過,分組分析發現,在較年輕的患者族群(< 65-70 歲),使用甲狀腺荷爾蒙治療,會顯著降低整體死亡率與心血管死亡率,但在較年長的患者族群(≧ 65-70 歲)則無此效果。

 

對於文獻上具有爭議的主題,快速的做統合,並指出大概的方向,甚至找出有意義的切分點,對於臨床工作以及未來的研究設計,都能有很大的啟發。

 

彭醫師目前於美國接受內科住院醫師訓練,並預計申請內分泌次專科,由於內分泌相關主題的發表不少,部分也刊登在內分泌頂尖期刊,取得相當多世界頂尖醫院的面試機會!

 

 

恭喜彭醫師與黃醫師!

 

 

發表入門 / 統合分析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JCEM)的前身為 1941 年創刊的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於 1951 年改為現名。為美國 The Endocrine Society 的官方期刊之一,有趣的是,雜誌地址登記於美國華盛頓特區,但雜誌則是委由英國劍橋大學的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發行。

 

JCEM 的 2019 年 impact factor 為 5.399、在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領域排名 Q1(21/143)。

 

 

彭瓊慧醫師與新思惟

 

 

 

黃暉凱醫師與新思惟

 

 

發表入門 / 統合分析

 

 

The post [快訊] 彭瓊慧醫師與黃暉凱醫師團隊,關於治療亞臨床甲狀腺低下是否能降低死亡率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林錞語醫師團隊,關於低劑量 itraconazole對黴菌性氣喘之治療研究,獲 Journal of Asthma and Allergy 刊登!

$
0
0

 

 

01_JAA_LinCY_05

 

 

文章介紹

 

所謂的 fungal-associated severe asthma,指的是嚴重氣喘的患者,可能與黴菌相關的這一群。不過,究竟這類患者需不需要使用抗黴菌藥,目前並沒有定論。林醫師團隊,預計回顧過去的病例,看看初步的結果。

 

研究收入了 2004 到 2017 共 73 位嚴重氣喘患者,並接受過黴菌敏感度測試,或在痰液中實際培養出黴菌菌株者。根據所接受的檢查與結果,分成四組,分別是:敏感度陰性+痰液陰性、敏感度陽性、痰液陽性、敏感度與痰液黴菌菌株均陽性。並根據是否使用抗黴菌藥做分組。然後統計。

 

結果發現,第三組,也就是痰液黴菌菌株陽性者,在使用了抗黴菌治療的第一年,有顯著進步的 ACT score,而且這個效果會延續到第三年。

 

林醫師認為,對於嚴重氣喘患者,痰液能培養出黴菌菌株的族群,使用抗黴菌藥是有效的治療。

 

對於臨床上有爭議的討論,先回顧過去病例,找出初步方向,是個很不錯的做法。尤其當這類的患者不多時,前瞻性研究很難執行,先做回溯與分析,是實際可行之路,也很有發表價值!

 

 

恭喜林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Asthma and Allergy 創刊於 2008 年,由 Dove press 發行。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730,在 Allergy 領域排名為 Q2(13/28) 期刊,在 Immunology 領域排名為 Q2(68/159) 期刊,在 Respiratory System 領域排名為 Q2(19/64) 期刊。

 

Dove press 也是近年知名的 open access 出版商,根基於英國。在 Beall 時代,曾經被認為是騷擾與品質不佳的出版社,也曾經被 Science 記者的 Sting operation 發現其審稿過程有爭議。

 

不過,最近五年,Dove 做了蠻多努力,持續優化其經營體質,公開營運數據,也被 Taylor & Francis group 收購,不常聽到負面消息,反倒是因其快速且親切的審閱流程,常獲得學術初學者的肯定。

 

 

林錞語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林錞語醫師團隊,關於低劑量 itraconazole對黴菌性氣喘之治療研究,獲 Journal of Asthma and Aller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江敏嫻醫師團隊,關於門診手術使用 sevoflurane 與 desflurane 的呼吸副作用之統合分析,獲 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刊登!

$
0
0

 

 

01_EJA_ChiangMH_03

 

 

文章介紹

 

近來麻醉學界開始有研究指出,在門診手術,使用 desflurane,比起 sevoflurane,其所造成的上呼吸道副作用並不會比較多。江醫師團隊預計就既有的研究做統合,得出目前最完整的臨床建議。

 

收入 13 篇隨機對照研究,desflurane 組有 634 人,sevoflurane 組有 633 人,比較各種上呼吸道症狀後發現,desflurane 組的呼吸道併發症較高,且研究結果頗為一致。但在甦醒期躁動,以及術後的噁心嘔吐上,則沒有顯著差異。Desflurane 的睜眼時間較快,但研究之間異質性偏高。手術後觀察到離院時間,也沒有顯著差異。

 

作者總結,雖然最近開始有報告,認為 desflurane 的呼吸道副作用不多,但實際統合之後,發現並非如此。使用 desflurane 時,依然要考慮其對呼吸道的刺激特性。

 

 

恭喜江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Europea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創刊於 1984 年,為 European Society of Anaesthesiology 的官方期刊,曾多次更換合作之出版社。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500,在 Anesthesiology 領域排名為 Q1(7/32) 期刊。

 

 

江敏嫻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江敏嫻醫師團隊,關於門診手術使用 sevoflurane 與 desflurane 的呼吸副作用之統合分析,獲 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徐佳鈿醫師團隊,關於移植後腎臟產生糖尿病腎病變的研究,獲 BMC Nephrology 刊登!

$
0
0

 

 

01_BMC_Nephrology_HsuCT_02

 

 

文章介紹

 

對於末期腎病患者,在排上移植名單之後,可能會等待相當久的時間。另一個選擇,是使用糖尿病患者所捐贈的腎臟,雖然腎臟可能因為糖尿病的關係而稍微受損,但若檢查後功能正常,畢竟也是一個能運作的腎臟。

 

徐醫師團隊,在臨床上曾經遇過一些這樣的捐贈者與接受者,也觀察到這些接受腎臟移植的患者,即使之後血糖控制良好,腎臟依然有可能持續惡化,確實的機制不明。

 

翻過文獻,發現目前並沒有相關的整理,於是作者群決定回溯醫院過去的所有病例,整理出來,並命名為 ongoing donor-transmitted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T-DKD)。

 

研究回溯了台中榮總 2006 到 2018 年共 357 例腎臟移植,其中有 23 例為糖尿病捐贈者,最後有 6 人最終為切片確認的糖尿病腎病變。這 6 人的洗腎時間較久、有較多的蛋白尿、較低的最終 eGFR、且 eGFR 下降速度較快。意外地,空腹血糖值在這群病人竟然較低,顯示他們的血糖控制其實並不差。移植腎臟的冰凍切片,多顯示已有一定程度的糖尿病腎病變。

 

其中 5 人,在移植前並沒有糖尿病的病史。符合作者所定義的 DT-DKD,也就是他們的糖尿病腎病變,應該是從移植腎傳過來,並持續惡化的,系列的切片也證實了這點。

 

總結來說,沒有糖尿病的患者,如果接受了糖尿病捐贈者的腎臟,即使之後的血糖控制良好,該腎臟也有可能持續惡化為糖尿病腎病變,稱為 DT-DKD,本文是文獻中第一次的整理。相關的可能解釋以及研究限制,作者群也做了詳細的討論。

 

在臨床上觀察到特殊的現象,發現文獻中從未報告,雖然只有 5 個案例,但配合整體 357 例的歸納、整理,與簡單的統計,就能從 case series 升級為很不錯的 retrospective study。

 

出版之後,便能喚起世界同行的注意,或許將因此確認了一個新的疾病種類,並逐漸發展出更完整的知識與治療!

 

 

恭喜徐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BMC Nephrology 是 BioMed Central 於 2000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全電子版電子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913,在 Urology & Nephrology 領域排名為 Q3(51/85) 期刊。

 

BMC 是在「大發表時代」之後興起的期刊集團,2000 年開始,以線上全文方式發行,抓住時代機運而起,後被 Springer 收購,並加入 Springer Nature 集團。普遍評價是 APC 稍微比同等級期刊貴些,但網頁與文章排版有質感,而且也為了避開被刻板印象一網打盡,期刊命名有的以 BMC 開頭,有的則否,是很順應學術發表市場的調整。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過去我們提到 BMC 的幾篇文章。

 

 

 

徐佳鈿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徐佳鈿醫師團隊,關於移植後腎臟產生糖尿病腎病變的研究,獲 BMC Nephr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