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2020 / 4 / 12(日)課程滿意度與手寫回饋

$
0
0

 

 

01_20200412_rader

 

 

本課程以發表為導向、實戰作核心,提供最佳的助力,無論是資深研究者,或者新進初學者,都能搬開研究路上的大石,突破學術困境。讓各位學術起飛更為順遂,是我們持續努力的目標!

 

這次報名的同學們,有以下特色:

 

  • 主治醫師比例佔 46%,住院醫師比例則為 35%,醫療相關人士 11%,非醫療相關 8%。學習做研究,不限研究資歷,只要開始,永遠不嫌早。很感謝各位選擇「最多校友擁有實際發表成績」的新思惟研究工作坊!

 

  • 至少一篇「第一作者 or 通訊作者」文章的學員佔 34%。與之前我們所做過的統計類似,「來到課堂的伙伴,真的幾乎都是新手。」新思惟運用多年的教學經驗,在課程安排上,需考量到初學者的吸收程度、理解能力,並且兼顧傑出夥伴的實戰需求,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來授課。

 

  • 老朋友佔 62%,新朋友佔 38%。無論年輕伙伴或是資深朋友,都能在一天之內,融入新思惟節奏,快速掌握學術研究的關鍵要素,是團隊的工作重心,也是課程設計所考量的要素。

 

非常榮幸的,課後匿名問卷調查,全部在 4.54 分以上,最高達 4.88 分。

 

以下是參加者們的匿名手寫回饋,每一份鼓勵,都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每一條建議,也將出現在我們的檢討會議,研究如何改進。

 

謝謝您,我們會繼續努力!

 

 

最新活動

 

 

20200412_feedback_00001

 

20200412_feedback_00002

 

20200412_feedback_00003

 

20200412_feedback_00004

 

20200412_feedback_00005

 

20200412_feedback_00006

 

20200412_feedback_00007

 

20200412_feedback_00008

 

20200412_feedback_00009

 

20200412_feedback_00010

 

20200412_feedback_00011

 

20200412_feedback_00012

 

20200412_feedback_00013

 

20200412_feedback_00014

 

20200412_feedback_00015

 

20200412_feedback_00016

 

20200412_feedback_00017

 

20200412_feedback_00018

 

20200412_feedback_00019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20 / 4 / 12(日)課程滿意度與手寫回饋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20 / 4 / 12(日)「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李治中醫師、高翊瑋博士生

$
0
0

 

 

00

 

 

集合啦!製圖之友會!

 

經過入門介紹,以及助教群積極的協助,所有同學都能在自己的電腦上,自己畫出 SCI 期刊等級的數據圖,許多同學都反應,他們覺得相當地感動,終於突破了最困難的統計屏障!

 

以下,我們一起來擔任國際期刊的審閱者,看看同學們的作品,並給出進一步的建議。然後,介紹李治中醫師與高翊瑋博士生的得獎作品!

 

 

那些差點得獎的作品

 

 

02

 

 

右邊的標示,可以移到數據圖內,讓數據圖左右更延伸些。目前文字在數據圖之外,導致右上與右下各有空白,畫面並不平衡。另外,座標軸使用灰色,但文字說明使用黑色,若能統一則更好!

 

 

03

 

 

文字方塊中,字體跑掉了,同時有 Calibri 與 Times New Roman 兩種,這種狀況沒辦法微調處理,必須砍掉文字方塊後,重新建立即可解決。另外,Calibri 字體建議都改成 Arial,字體風格更適合科學語境。

 

 

04

 

 

這張圖片的文字太小了,請記得,最終論文印出來,這個 ROC 圖可能只有 5 公分大而已,目前的文字縮小後,辨識度會變得很差。

 

 

05

 

 

相對地,這張的文字則是太大了,其實可以小些的。

 

 

06

 

 

數據點的外殼,建議選擇跟內餡一樣的顏色,避免變成曼陀珠:皮脆心軟又好嚼。註解的文字方塊,建議顏色跟樣式可以比照 XY 軸的文字。座標軸的直線以及 tick marks,顏色略有不同,大概差一格,建議選一樣的即可。

 

 

07

 

 

建議去掉 grid,左下角文字方塊四角有圈,要記得先在旁邊空白區按一下,deactivate 後,再做出圖動作。CONY 的黃色選得太淺,跟背景白的對比不夠。MOON 的灰色也偏淺,可考慮加深,以及加粗全部線條。上方的 Quit 可刪除,下方的 Month 太靠邊。

 

 

08

 

 

這張則是文字太小了。

 

 

09

 

 

同樣的,數據點可將外框改為跟內餡一樣顏色。

 

 

10

 

 

數據點建議用圓形,而非菱形。文字方塊建議用灰色,XY 軸文字也建議用灰色。當我們使用不同的設計時,就要思考這些設計是否更有效的傳遞數據,更有效的引導視覺,如果造成混亂,那就必須減少複雜的設計。

 

 

李治中醫師

 

 

12

 

 

李治中醫師的作品,整體感很好,在顏色的協調性,以及文字的大小上,都處理得很不錯。還能再給建議的細節不多,像是這張分數分佈圖,就沒什麼進一步要建議的。

 

 

13

 

14

 

15

 

 

接下來的三張比較圖,會發現 Y 軸紋風不動,處理得非常好,文字方塊的位置也會隨著數據分佈,作對應的平衡。

 

 

16

 

 

這張三組數據比較也沒什麼問題,真要建議的話,大概是文字方塊裡頭的文字大小,比起 XY 軸略小,如果能用一樣尺寸也不錯!

 

 

17

 

 

ROC 曲線,處理得蠻好,沒有什麼要補充的。

 

 

18

 

 

單一 ROC 曲線,則是 Youden index 的點,如果能改圓形,而且與線同為粉紅色,就完美了!

 

 

19

 

 

這張生存曲線沒有問題,畫面很簡潔大方!恭喜李治中醫師!

 

 

高翊瑋博士生

 

 

21

 

 

高翊瑋博士生的作品,除了圖片本身不錯之外,還特別加上了完整的圖說。如果圖說部分能作換行跟排版就更好了。

 

 

22

 

 

第一張的分數評比比較,處理得很好,文字不會過大或過小。

 

 

23

 

24

 

25

 

 

接下來的三張比較圖,跟李治中醫師一樣,Y 軸紋風不動,圖片處理上非常細膩專業,而且他使用了跟我們範例圖表不一樣的刻度,是以 5 為單位的,設定上也作得很好。因為高博士生的電腦,在處理文字方塊上有沒辦法排除的 bug,所以他選擇不寫上去,如果 figure legends 中詳細說明的話,是可以不寫的。只是寫在圖片上,對 reviewer 還是更為友善些。

 

 

26

 

 

這張也處理得很好!一樣是沒有文字方塊的問題。我們也已經給翊瑋建議,可換台電腦使用看看,或者改用 PowerPoint 處理後續加字也行

 

 

27

 

 

很不錯的 ROC 曲線,如果圖說能夠放到左上,離線條更近些,就更棒了。

 

 

28

 

 

單一 ROC 曲線,可考慮標上 Youden idex,以及相關的 criteria / sensitivity / specificity 等。當然,這也是因為文字方塊小 bug 的緣故。

 

 

29

 

 

最後的生存曲線,如果文字方塊中的文字,在大小上能與 XY 軸一樣就更好了。

 

整體來說,有圖說、有不錯的圖,雖然有些可以建議的細節,但目前的狀況拿去投稿問題不大,恭喜翊瑋!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20 / 4 / 12(日)「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李治中醫師、高翊瑋博士生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關於 PRP 注射對肩旋轉肌袖肌腱炎治療效果之統合分析,獲 Diagnostics 刊登!

$
0
0

 

 

01_diagnostics_WuCH_25

 

 

文章介紹

 

肩旋轉肌袖肌腱炎是常見的退化疾病,以肩膀的疼痛以及功能受限為表現。

 

過去的治療多以復健為主,協助患者改善症狀。PRP(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療法)是近年頗為熱門的治療技術,由於注射物富含生長因子,被認為「有可能」修復受損組織,減少疼痛、增進功能。

 

不過,目前只有零星研究,尚未有統合分析出現,為既有文獻做出總結,於是吳爵宏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議題作整理。而這次的文章,也是文獻上第一次以復健治療做為對照組,去比較 PRP 是否能比復健治療更有效的統合分析。

 

經過廣泛收集,收入 5 個隨機對照實驗後,發現在 3-6 週以及 12 週,PRP 與對照組在疼痛控制與功能進步上,並無顯著差異;但在長期 24 週追蹤中,PRP 的疼痛控制明顯較好,雖然功能進步一樣沒有差異。

 

總結來說,PRP 治療對於肩旋轉肌袖肌腱炎的患者,在 24 週的長期疼痛控制上,比傳統的復健治療要好。

 

 

恭喜吳醫師!

 

 

期刊介紹

 

Diagnostics 創刊於 2011 年,是 MDPI(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旗下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489,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為 Q2(46/160) 期刊。

 

MDPI 是一家基於瑞士巴塞爾的學術出版機構,由中國湖北人林樹坤博士創辦。在中國的許多論壇文章與討論中,常因用擦邊球手法斂財中國地圖不包括台灣與藏南林樹坤博士在美國似乎曾被學校開除等爭議,受到批評。但這些批評或為茶餘飯後話題,卻與學術期刊經營較無關係。

 

MDPI 曾經被 Jeffery Beall 列入 predatory publisher,一開始想以金錢賄賂 資助的方式,請 Beall 拿掉,但被拒絕並公開。之後改採法律訴訟,對 Beall 與其服務學校施加壓力,後因 Beall 感到壓力過大,決定將 Beall’s list 永久關閉

 

純就經營來看,MDPI 是家快速進化的公司:早期努力讓期刊有 impact factor;第二階段就有能力讓期刊一上榜就在 2 分左右,並維持,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最近,第三階段的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更為進化,一上榜就 5 分,不只能維持,隔年還小幅上漲。陳育群醫師研究過其經營進化過程後,給予「delicately cooked」(精緻烹調)的評價

 

MDPI 期刊群在中國設有多個辦公室,雇用大量人力,一週七天,連週日都工作,隨時都能對投稿稿件作快速審查。

 

在行政初審部分,推測應有個評估方式,能快速根據作者、標題、摘要、內文等文字,迅速估計主題熱門程度,與未來被引用可能。即使研究品質好,若初審不符合該期刊標準,會以委婉但不明確的理由婉拒,有時甚至一小時內就能退稿。

 

通過行政初審後,才會送給專業審閱者審查,校友經驗,正式審查的品質有中等程度,偏向友善。

 

 

吳爵宏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關於 PRP 注射對肩旋轉肌袖肌腱炎治療效果之統合分析,獲 Diagnostic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蘇祐立醫師團隊,從基礎與臨床預後兩方面,研究 galectin-1 對泌尿上皮癌的影響,獲 Cells 刊登!

$
0
0

 

 

01_Cells_SuYL_07

 

 

文章介紹

 

上泌尿道上皮癌(UTUC),在臺灣是個很值得注意的疾病,因為同樣是泌尿道上皮癌,歐美多以下泌尿道的膀胱為主,上泌尿道只佔一成。但在台灣,上泌尿道上皮癌(包括腎盂癌與輸尿管癌),卻佔了三成!

 

近來有研究發現,galectin-1 (GAL1),與癌症的生成和轉移有關,不過 GAL1 與上泌尿道上皮癌之間的關係,目前研究仍少,蘇祐立醫師團隊,預計從實驗室與臨床資料兩方向著手,看看 GAL1 與 UTUC 之間的關係。

 

基礎方面,作者群在 cell line 作了 GAL1 的基因敲落後,發現泌尿上皮癌的侵襲性與移動性降低許多,並藉由反覆的測試,確認了其機制為 FAK/PI3K/AKT/mTOR pathway。

 

臨床方面,則以美國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公開的 the Cancer Genome Atlas 資料,找到 86 位 pT3N0M0 的患者,根據 GAL1 的表現分成兩組,並比較預後,發現 GAL1 表現高者,預後的確較差,並為獨立的預後預測因子。

 

根據以上的資料,蘇祐立醫師團隊確認,GAL1 的確跟患者較差的預後有關,且也呈現了其細胞層次的機制。這樣的轉譯研究作法,提供了我們對癌症多層次的新理解。

 

 

恭喜蘇醫師!

 

 

期刊介紹

 

Cells 創刊於 2012 年,是 MDPI(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旗下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5.656,在 Cell Biology 領域為 Q1(40/193) 期刊。

 

MDPI 的 Cells 雜誌,與擁有 36.216 超高 impact factor(2018 年)的知名雜誌 Cell,只差一個 s,創刊初期被認為,MDPI 就是利用這種名字類似的障眼法搭便車,推高自己的營利期刊。

 

不過說實在的,人家經營這麼多年,到現在也破 5 分,排行更有 Q1,雖然名字相近,但網站有自己的風格,也做出了不錯的成績,仍是值得尊敬的。

 

MDPI 是一家基於瑞士巴塞爾的學術出版機構,由中國湖北人林樹坤博士創辦。在中國的許多論壇文章與討論中,常因用擦邊球手法斂財中國地圖不包括台灣與藏南林樹坤博士在美國似乎曾被學校開除等爭議,受到批評。但這些批評或為茶餘飯後話題,卻與學術期刊經營較無關係。

 

MDPI 曾經被 Jeffery Beall 列入 predatory publisher,一開始想以金錢賄賂 資助的方式,請 Beall 拿掉,但被拒絕並公開。之後改採法律訴訟,對 Beall 與其服務學校施加壓力,後因 Beall 感到壓力過大,決定將 Beall’s list 永久關閉

 

純就經營來看,MDPI 是家快速進化的公司:早期努力讓期刊有 impact factor;第二階段就有能力讓期刊一上榜就在 2 分左右,並維持,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最近,第三階段的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更為進化,一上榜就 5 分,不只能維持,隔年還小幅上漲。陳育群醫師研究過其經營進化過程後,給予「delicately cooked」(精緻烹調)的評價

 

MDPI 期刊群在中國設有多個辦公室,雇用大量人力,一週七天,連週日都工作,隨時都能對投稿稿件作快速審查。

 

在行政初審部分,推測應有個評估方式,能快速根據作者、標題、摘要、內文等文字,迅速估計主題熱門程度,與未來被引用可能。即使研究品質好,若初審不符合該期刊標準,會以委婉但不明確的理由婉拒,有時甚至一小時內就能退稿。

 

通過行政初審後,才會送給專業審閱者審查,校友經驗,正式審查的品質有中等程度,偏向友善。

 

 

蘇祐立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蘇祐立醫師團隊,從基礎與臨床預後兩方面,研究 galectin-1 對泌尿上皮癌的影響,獲 Cell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20 / 4 / 12(日)課程照片記錄

$
0
0

 

 

00_FB_CLIP_20200412_0197

 

 

想要學術起步,究竟該如何準備?正因了解新手的常見錯誤,發表經驗豐富的國際級學者們,才能精準指出克服起步逆風的關鍵。從稿件送出,經過 editor / reviewer / revision 三關,如何應對攻防、避開常見誤區,課堂中給予務實建議。

 

謝謝新思惟團隊,將研究流程的構思發想與產出過程其重點與心法,濃縮並系統化展現給學員們,非常有收穫!

 

課程不講高深理論,以發表為導向、從應用切入統計,挑選最實用的統計工具,以新手為核心規劃,一歩一歩不再畏懼做統計,實作中更有助教隨時提供協助,讓同學可以從自己手中,產出國際水平的統計圖表。

 

雖然寫過論文,但對統計方法的使用仍然霧煞煞,但今天我懂了,先知道如何使用,再講求原理。正因為百思不得其解,才能體會豁然開朗的可貴。

 

互動實作課程很有幫助,課程設計也很棒,可以實際操作!

 

最多校友擁有實際發表成績的新思惟工作坊,團隊隨著時間與趨勢,持續優化課程內容。系統化的課程設計,使無論是初學者,或擁有多篇發表的進階者,皆能滿載而歸。期待在未來,能和我們一起共享榮耀

 

走在學習路上,我在新思惟,這是一場明亮有溫度的課程。

 

一起來回味,活動當天的精彩時刻。

 

 

最新活動

 

 

CLIP_20200412_0029

 

CLIP_20200412_0053

 

CLIP_20200412_0168

 

CLIP_20200412_0172

 

CLIP_20200412_0190

 

CLIP_20200412_0197

 

CLIP_20200412_0209

 

CLIP_20200412_0221

 

CLIP_20200412_0269

 

CLIP_20200412_0293

 

CLIP_20200412_0303

 

CLIP_20200412_0327

 

CLIP_20200412_0333

 

CLIP_20200412_0365

 

CLIP_20200412_0370

 

CLIP_20200412_0390

 

CLIP_20200412_0405

 

CLIP_20200412_0446

 

CLIP_20200412_0458

 

CLIP_20200412_0484

 

CLIP_20200412_0486

 

CLIP_20200412_0540

 

CLIP_20200412_0552

 

CLIP_20200412_0580

 

CLIP_20200412_0590

 

CLIP_20200412_0609

 

CLIP_20200412_0640

 

CLIP_20200412_0677

 

CLIP_20200412_0730

 

CLIP_20200412_0745

 

CLIP_20200412_0773

 

CLIP_20200412_0803

 

CLIP_20200412_0922

 

CLIP_20200412_0953

 

CLIP_20200412_0975

 

CLIP_20200412_1008

 

CLIP_20200412_1045

 

CLIP_20200412_1123

 

CLIP_20200412_1135

 

CLIP_20200412_1152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20 / 4 / 12(日)課程照片記錄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發表論文,是維護自己在國際上發言權的方式!

$
0
0

 

作者:骨科 吳行正 醫師

 

 

01_innovarad_hcwu_CLIP_20200412_0517

 

 

發表是維護自己發言權的方式,而發表論文,則是維護自己在國際上發言權的方式。

 

 

寫論文,是為了解決臨床問題!

 

古有成語「文攻武嚇」或是「筆戰」,皆告訴我們文字的力量。會議演講是以言語的方式來表達,而會議紀錄則是以文字或影像的方式來保存。現今除了藉由文字或影像來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可藉由論文發表來推展科學前進,並讓世界認識我們。

 

是的,若希望讓世界認識我們,這是最直接的方式!不應該只是追求 impact factor,更應該追求的是 impact,在我們專注領域上有深入且多面向的研究成果,回答許多別人沒有答案的問題,讓自己受到同行的關注與尊重,其實也是相當重要的事情!

 

 

要寫出吸引人的論文,可以注意幾個重點。

 

在課程中,講師明確告訴我們,論文標題應該要怎麼訂、摘要怎麼寫、段落怎麼分、要注意的潛規則以避免菜鳥味等等。另外,如何和 reviewer 應對進退,以避免進入 revision 時被 reject,進而成功被 accept。

 

互動實作的練習,則讓我們擁有快速地製作國際期刊上精美圖表的能力!

 

另外,原本以為論文寫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是 discussion,卻在課程中了解到,在 reviewer 審閱時間不多的情況下,往往最重要的,反而是吸引人的主題、切中要點的摘要、舒適好閱讀的圖表以及簡潔有力的結論。

 

論文寫作最核心的六大面向,主題的選定、實驗的設計、實驗的執行、正確的統計方法、圖片和表格的製作、英文的寫作,只要每個面向都兼顧,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在國際期刊上看見自己的名字了!

 

 

找出適合自己的期刊,才能讓接受率最大化。

 

論文寫作的第一步,是多閱讀文獻,避免重覆的研究浪費寶貴時間。此外,可以經閱讀文獻的過程,了解各國際期刊的性質,並找出期刊社的收文偏好,增加自己投稿的成功機率。一般而言,研究起步從 impact factor 3 分以下的期刊先開始,等抓到論文寫作的精妙之處,也可以找出重要的臨床意義時,則可以挑戰 impact factor 3 分以上的期刊。

 

大部分有名且權威的國際期刊,審稿通過率約在 15-16%,在投稿稿件水準為常態分布時,我們的論文水準要超出投稿稿件水準的平均值一個標準差以上,才有可能被國際期刊所接受並刊登。所以至少要盡量爭取獲得 revision 的機會,才能更進一步提高接受並刊登機率。若沒有,也不需要難過太久,重新整理再出發即可!

 

在研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最好是選擇自己唾手可得的研究材料、簡易可行的研究方法,才能使研究順利推展!先從日常生活中每天處理的病人上,找到研究主題並深入了解,如此一來,除了較能找到可執行的研究題目,也可提升自己對於研究題材的敏銳度。

 

作研究、寫論文的最終目的應該在於推動醫學的進步,而能夠在醫院升等、具有學術地位等等都只是附加價值而已!保有這樣的想法才能持續維持寫論文的動力和動機!

 

 

最新活動

 

 

The post 發表論文,是維護自己在國際上發言權的方式!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抱著試試的心情來,課後立刻追蹤下一個課程!

$
0
0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內科部 腎臟系 江長城 醫師

 

 

01_innovarad_CCJiang_CLIP_20200412_0125

 

 

猶豫不決,阻礙了自己向前的動力。

 

其實自己是個常常猶豫不決的人,之前就有在網路上滑過新思維的網頁,看著《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以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的網頁課程介紹,覺得這些課程似乎能增進自己的能力,但是卻被許多念頭阻礙,像是「平常工作都這麼累了,假日想好好休息一下……」、「課程費用三萬塊,會不會根本 C/P 值超低,上完發現錢白花了……」。

 

在醫院工作,其實有論文發表的需求,但是從以前到現在,從來沒有人系統性的教授關於臨床研究和論文寫作的「眉角」。先前曾經參加過醫院教學部開的研究課程,不過課上到一半就腦袋當機(被統計那些專有名詞搞到很崩潰啊),獲得的總是一些前輩、學長姐零碎的口耳相傳,聽完後還是懵懵懂懂。

 

先前也有被指派拿著資料去跑統計(年會口頭報告用),印象中,耗費許多時間搜尋 Google 和 YouTube,下載統計軟體試用版直接試誤學習,花了一堆時間,終於跑出幾個醜醜的圖表來交差了事。(時間久了,早就忘記當初統計是怎麼做的!)

 

 

課程內容完全超乎期待

 

終於,這次下定決心刷卡報名,想說先上一個課程嘗鮮一下,如果不錯再報名其他課程。上課前一天才匆匆忙忙安裝 MedCalc,看完指定論文和課前問答,抱著緊張又期待的心情,隔天坐六點多的高鐵北上。

 

上課後,覺得三位講師傳授的內容都十分受用。

 

吳昭慶醫師的部分:首先講述論文各部分(標題、摘要、圖表)要注意什麼,才不會被 editor直接三振出局,進入 reviewer 的階段,以實際例子說明,十分清楚、直接。接著講述投稿中最耗費心神和時間的 revision,一樣用例子來說明 revision 的心法和小技巧,避免功虧一簣。

 

最後,則是提醒我們臨床研究、論文發表的初衷,上課是學習發表技術,重點還是從自己本身的臨床工作中,尋求相關的問題、主題,進一步設法設計實驗和執行,最後的目的是希望研究和論文能幫助到其他人的臨床工作,促進醫學的進步。

 

吳青陽醫師的部分:先講述 reviewer 審稿時,會注意論文的哪些部分,以及主題和研究設計的原則。接著,則用打棒球比喻寫論文,十分貼切和傳神。最後依然不忘提醒我們,不要好高騖遠,「先求有,再求好」,一步步累積自己的研究結果。

 

蔡依橙校長的部分:蔡校長的講課,就像是聽補教名師授課,清清楚楚地解釋統計互動實作的背景知識,統計製圖的講評,十分讓人受用。

 

 

互動實作的突破,讓我不再被統計束縛。

 

覺得對自己幫助是最大的,是互動實作的過程。有著手冊上 step by step 的帶領,讓自己從統計軟體操作的泥沼中掙脫出來,有問題也可以直接請現場助教指點迷津,不用浪費時間在「試誤學習」。可惜的是手腳還是慢了點,只勉強練習完,來不及參加統計製圖大賽。

 

但有了這次美妙的學習經驗,《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就是我下個目標了!

 

 

最新活動

 

 

The post 抱著試試的心情來,課後立刻追蹤下一個課程!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走過冤枉路:新思惟傳授的論文經驗,真的非常珍貴!

$
0
0

 

作者: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乳房外科 黃振僑 醫師

 

 

01_innovarad_CCHuang_CLIP_20200412_1104

 

 

雖然早上天氣微涼,下著細雨,心情卻像回到以前年輕參加營隊,報到時,那種雀躍不安,又難掩興奮。

 

上一整天的課程,應該會很累吧?很累,但卻不想打瞌睡, 反而是身心靈都獲得了滿足。

 

坦白說,曾經猶豫了很久,到底要不要報名,難道靠自己的力量,沒有辦法寫出好論文嗎?現在的我會告訴自己:可以,只是會浪費很多時間和心力。

 

不過正因為多走的這些冤枉路, 才更能體會講師們的經驗有多麼珍貴。

 

 

回憶過去:容易被 reject 的那段日子

 

住院醫師時代,不懂怎麼寫案例報告,常是依樣畫葫蘆,寫完後,好像會了,但下次又是重頭再來。在碩士班寫畢業論文時,指導教授並沒教怎麼寫,自己與一堆不求甚解的統計方法奮鬥,改了又改,東拼西湊再拿去投稿,容易被 reject 並不意外。

 

最容易卡住的 revision,在身經百戰的講師眼中,似乎沒那麼困難,但要做到 revision 即是 accept ,該經過多少歷練才能說來輕鬆。

 

主治醫師要寫論文最大的動力,不外乎為了升等、教職、生活……其實像講師說的,應該要回到初衷,從臨床工作找尋熟悉的題材,解決臨床上遇到的問題,然後是累積,積少則會成多。假如未來的某天有位醫師,因為看到自己的論文,能幫助到病人,那就足矣。

 

 

講師不僅不藏私,還懂教!

 

對於蔡校長創辦新思惟,其實我深受感動,因為會寫論文的醫師,很少不藏私跟你講怎麼寫,可能也是因為不懂怎麼教吧,不要扯後腿在背後捅刀就不錯了。蔡校長願意把獨門心法廣為傳授,讓大家一起變好的理念,實在是揪感心啊!

 

先研究如何應用,再講求理論,亦深得我心;只需要知道什麼時候使用,怎麼選擇合適的統計軟體,然後一圖入魂,畫出 editor 和 reviewer 會接受的 Table 及 Figure ,對吧?要寫出曠世巨作,不先從基礎開始,豈不是有點不自量力。

 

 

用對方法寫論文,你就是自己的貴人。

 

想到要開始寫論文,仍然千頭萬緒,不太可能一夜之間便文思泉湧,下筆如有神助。然而看到繪製出像是範例的圖片,每天一點一滴地進步,再從臨床工作發現值得回答的問題,前輩不也是如此走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說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很簡單的道理,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 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 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我們可以照樣造句,論文是目的,研究是手段,一篇論文能夠畢業,卻不能讓你出類拔萃。如果想要不斷發表論文,那就要學會臨床研究的方法。

 

堅持信念,加上貴人相助,有為者亦若是。參加新思惟,貴人自己當。

 

 

最新活動

 

 

The post 走過冤枉路:新思惟傳授的論文經驗,真的非常珍貴!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誠意滿滿!講師直接把屍體擺出來,讓大家踩著過橋!

$
0
0

 

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 外科部 溫梓丞 醫師

 

 

01_innovarad_TCWen_CLIP_20200412_0345

 

 

第一次聽到新思惟的課程,是在醫學生時代,由骨科學長帶回來的經驗分享。隨著值班數慢慢增加,肝越來越不新鮮,也沒有辦法再逃避住院醫師需要有點學術產能,以免以後升了主治醫師,還是不會寫 paper,老是被點名坐領乾薪。

 

這些日子以來,身邊漸漸有不少朋友、同事,都加入了新思惟的行列,不論上課堂數是多是少,總覺得上過課的同事們眼神都發著光。

 

仔細看了這個年度新思惟開的幾個主要課程後,對於有點知道應該要怎麼寫論文,但臨床敏銳度尚不完全成熟,也沒有自己病人的住院醫師,最適合的,就是本次報名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眼睛閉著卡也就刷下去了呢(欸)。

 

幾個相當印象深刻的點,大略整理起來。

 

 

清楚點出新手會遇到的障礙

 

講師們不會拖泥帶水,所有的鋪陳都是有目的要導引學生,一路抵達講師準備好的重點整理,但這些生動活潑的鋪陳,也有助於幫助記憶。

 

重點整理的部分,毫不猶豫地直指問題的核心,就像經驗老到的外科醫師,閉著眼睛都知道 plane 在何方,每次下刀位置都不同,但總是能迅速撥出安全的道路,直接不拐彎抹角,把實際問題呈現在課堂上,真是大快人心。

 

 

講師不藏私,經驗分享誠意滿點。

 

說一個好故事很難,把自己的故事講出來更難,把自己的悲慘故事,講得富有教育意義,真的是超級難。很感謝各位講師不但不藏私,還直接把屍體擺出來,歡迎大家直接踩著過橋,誠意滿點。

 

 

架構明確,循序漸進。

 

這一次課程,感覺到講師們很用心設計整體架構,對於聽眾的需求掌握精準,因此學習上並不會因為時間長而產生邊際效應。實作方面,也不會因為動作較慢就影響到最後的成果,課程設計讓大家可以各自跟著自己的進度前進,例如我才開始實作沒半小時就飢腸轆轆,想先吃便當也是完全沒問題,時間的安排相當自由。

 

講師課程的部分,跟著寫 paper 的時間軸,從一開始發想,訂定題目與實驗方法,統計選擇,結果分析與製圖製表,最後寫出來投稿後的 reviosion PK 大戰,很合乎邏輯的就照著架構安穩地前進,非常喜歡各位講師把論文寫作過程一一呈現在大家面前。

 

 

即時回饋,電腦苦手也跟上腳步。

 

傳說新思惟的小班工作坊最厲害的就是互動實作了!由於自己是第一次參加,互動實作對我而言並不熟悉,需要花不小的精力一邊看講義一邊摸索新軟體,同時又要注意許多製圖的細節。這時有助教的幫助感覺非常安心,問題也可以獲得快速解決,對於從小就是電腦苦手的我而言,非常合適。

 

經過這次的課程,在被加了快速成長劑之後,能夠讓第一次寫論文的我,不再擔心焦慮,也能夠穩穩當當,找到自己在學術研究上安適的位子!

 

 

最新活動

 

 

The post 誠意滿滿!講師直接把屍體擺出來,讓大家踩著過橋!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一天的課程,抵過我花了一年摸索。

$
0
0

 

作者:台北榮總 急診部 廖柏翔 醫師

 

 

01_innovarad_PHLiao_CLIP_20200412_1147

 

 

回顧自己摸索 MedCalc 的慘劇

 

之前因為自己需要整理一些臨床病人的資料和數據,看到新思惟大力推薦使用 MedCalc 統計軟體,自己又很討厭 裡面的介面,就在一年前,先買了此軟體。

 

因為網路上關於這軟體使用方法,並沒有很多資源或使用介紹可以參考,自己上網路書局找了中國工信出版集團出版的《MedCalc 統計分析方法及應用》,自學裡面的統計資料整理,並且在生統忘光的情況下,直接看書裡的範例,套用我的資料情境(比方評估診斷力的 ROC 分析製圖或是 Table 1 的分析),隨心所欲的亂點,看看會跑出什麼東西。

 

 

原來不是軟體不好用,是自己沒用對方式!

 

看到有顯著就開心,也不知道是什麼意義就是了,但的確會出現很多今天上課所說的陷阱,例如自己忽略資料量不多且資料左偏不符合常態,一開始還很開心,隨便點一點就跑出 t test 的 p 值,填 Table 時表現了 mean + 95% CI,最後才被指導老師發現,要我改成 Median + 四分位表示。回頭查書才知道,要改用無母數統計方法,又花了很大的功夫,重新跑統計和填表格。

 

又或是,畫出 ROC 圖時,當時並不知道可以輸出圖表,選定畫素設定,當時還直接 Print Screen 再轉 Tiff 調畫素,整個圖片走味嚴重,但今天上完新思惟統計實做課程時,原來製圖有很多細節,舉凡顏色、字型、字體大小,粗體,斜體,甚至座標軸的間距選擇,都會讓圖片的吸引人程度拉出差距。

 

我還蠻喜歡課中互動實作的方式,發一本攻略,讓程度不一樣的學生,可以依循攻略做出自己理想中的圖片,有問題立刻發問,助教也都很快就會過來協助處理,甚至會提供更多小撇步。

 

 

新思惟的課程是如何贏過其他研討會

 

去年十月去參加歐洲急診醫學會的會前研習會,活動中有開設一日約七小時的課程,內容是提供急診住院醫師或年輕主治醫師研究起步之方法,架構包含了如何找尋適合的題目、如何有效率的搜尋文獻並作文獻整理、觀察型研究之 STROBE 架構、如何在急診搜集臨床資料並且清理整理資料、研究倫理和 IRB、診斷型研究方法(Sensitivity / ROC analysis)、統計(重點是教學生辨識資料類型和是否有母數 / 無母數,再循表找尋最佳統計方法,丟回 SPSS)、如何選擇投稿之期刊等。

 

新思惟課程大贏的部分,是實作中學習的統計,有很實際的目標。其實大部分情況,我們初學者的確不需要太標新立異或是太複雜的統計方法,老師提到的統計方法表格,那幾個就夠用了。

 

另外,新思惟課程很棒的地方,是吳昭慶醫師以 editor 的角度,說明選文章的標準,還有 revision 的標準作業程序,給我很大的啟發,知道期刊社的的編輯或審稿者,閱讀稿件的時同時,心中有什麼盤算。

 

透過今日的課程,大致學會了 MedCalc 統計軟體製圖的重點,(對我來說更重要的功能是,我發現圖表檢定存檔的按鍵,還有 redo 相同檢定的快捷鍵!)看到了厲害的稿件 revision 的方法,也看到老師們對醫學進步的熱情。

 

 

02_PHLiao

 

 

我很愛這張圖,技術層面是可以透過工作坊來進步的,至於科學本質就需要我們在臨床忙碌之餘,得多花心思發現有意義的問題,提出假說並設計實驗。

 

 

最新活動

 

 

The post 一天的課程,抵過我花了一年摸索。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嘿,你的叢林生存小屋,蓋好了嗎?

$
0
0

 

作者:馬偕紀念醫院 麻醉科 張人尹 醫師

 

 

01_innovarad_jychang_CLIP_20200412_0991

 

 

成長的過程,聽過很多次的論文寫作和研究設計,總覺得少了什麼?今天的這堂課,確實揭露了很多我之前不知道,或者是一知半解的事情。

 

 

沒有知己知彼,就像脫裝上場打怪!

 

從 author 的角度,和 reviewer 及 editor 的角度來看文章,通常不一樣。整天的課程除了 author 的甘苦談之外,還讓我們知道,平常那些高高在上的 reviewer 和 editor,拿到稿件時,都在想些什麼。

 

之前在想為什麼論文都不被接收時,都沒想到 editor 或 reviewer 在想什麼?或許是在電風扇面前吹著一疊論文,決定哪一篇要閱讀?還是用亂數決定今天要接收哪一篇?

 

這個課程告訴我們,有多少機率可以會從 editor 手中存活到 reviewer 身上,再有多少的比例從 reviewer 手上回到 editor 手上。決定的因素是什麼呢?就是讓他們覺得你的文章有價值、有臨床意義、對醫學有貢獻。以寫文章而言,要吸引 editor 和 reviewer 的目光,除了標題要訂得好、摘要重點簡單扼要,還要有精美的圖表。

 

有時候自己覺得這些點都有達到標準,但大多數還有很多的成長空間。光就投稿的雷達圖而言,兩三項達到接近完美,倒不如每項都達到平均之上。這次的課程中,藉由講師帶我們走過每個面向都需要注意的地方,才發現,也太多東西需要滿足了吧。

 

 

投稿就像一場交易,得要端出最好的商品。

 

自己之前在寫論文時,最常遇到的障礙,就是英文和統計。殊不知,這些也只是評審和編輯考慮的一個面向而已。(而且如果沒有要投那麼高分的雜誌,這些面向似乎沒有想像中的重要。)

 

假設 editor 或 reviewer 是個要去買東西的人好了,一定先確認是否是自己要買的東西,然後看產品的外表,最後才會去比較貨品的好壞特性,價格便宜與否。以文章而言,外表就是標題、摘要,和圖表。一個好的論文外觀,給 editor 的第一印象自然高,也就有機會落到 reviewer 手上。一個好的圖表呈現,自然可以讓文章大大加分。寫論文跟生產產品一樣,好產品,外表又精美,就能吸引人購買。一樣的道理,高分的期刊當然要收好文章,要怎樣讓自己的論文看起來有價值,除了要有內容,也要知道怎麼包裝。

 

投稿難免會遇到罐頭回覆,這個罐頭有時候很難知道他到底是真心,還是只是系統自動回覆程式。經過課程的分享之後,知道一次就讓 reviewer 或 editor 滿意就直接刊登,應該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好歹都要來回個一兩次)。但仔細分析信件的內容,除了直接被 reject 之外,如果是 minor revision 或是 major revision 都有一線生機(至少已經把球踢過半場)。

 

 

讓客人開心,商品被接受就指日可待。

 

 

02_jychang

 

 

關於 revision 文章,其實也有很多秘辛。我覺得就像打太極一樣,你來我往,以柔化剛,但就連再小的點,也不能輕易忽略,不然就可能會兵敗如山倒。如何經過信件去謹慎的回(取)覆(悅)reviewer,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能。

 

至於統計的部分,相信課程還沒教會的,Google 大神也可以救你。

 

經過一整天的課程之後,收穫甚多。

 

 

最新活動

 

 

The post 嘿,你的叢林生存小屋,蓋好了嗎?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一試新思惟成主顧,課後立刻報名另一堂課。

$
0
0

 

作者:台中榮總 婦產 林俐伶 醫師

 

 

01_innovarad_LlLin_CLIP_20200412_1096

 

 

還好新思惟的學習大門,始終為我們敞開。

 

防疫期間,許多學會年會都被延後了,當我的老闆跟我訴說著無法暫時交流新知的苦,而我也正愁進入研究醫師階段,好多事情起了頭卻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時,新思惟的開課訊息出現的正是時候。

 

還記得報名的那一刻,我正享用著久違的約會大餐,和內科系的先生面對面滑手機。周末上課充電這種事,除了一定要拿的學分,以及必須出席的會議,在目前雙寶生活中,其實是不敢奢望的。此時,就像 Elsa 聽到未知的聲音在呼喚她一樣,我拉著先生一起看著報名的課程,一邊祈禱疫情可以趨緩,一邊期待這天的到來。

 

帶著剛入手的武器,準備迎接 revision 的挑戰!

面對這天的工作坊,我好久沒有這麼緊張了,身體熱烘烘的,完全不知道冷氣團來襲,也忘了攜帶雨具。之所以焦慮,是因為臨床事務日漸繁忙,準備著手的文章,手邊的資料沒來得及整理完,擔心因此錯失問問題的良機,加上忘了預習課程內容,恰於前一天的晚上,已興沖沖地將手邊延宕已久的文章投稿出去。

 

還好,在講師精彩的分享和說明後,回過頭來審視核對是否出現菜鳥常犯的錯誤時,似乎勉強過關,兩天後也收到編輯的初步回信,請我「靜待佳音」。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投稿,雖然工作坊後仍舊百感交集,但如果編輯願意給我機會,我現在手上多了寶貴的利器(也就是講師們的經驗傳承),說不定可以……,想到此處,心跳也跟著興奮了起來。

 

雖然只勇敢問了一個問題,也尚未親身體會投稿的酸甜苦辣,但是多年來對於生統的懊悔與逃避,在蔡校長的帶領下,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脈一樣,能夠比較心平氣和地看待統計了。

 

 

02_innovarad_Author to Editor_201200411

 

 

最興奮的是,發現還可以更好!

 

對於文書處理本來就很龜毛的我,十分享受製圖的過程,發現原來好還可以更好的當下,接受的每個挑戰都趣味無窮。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講師們分享的血淚之路,由此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而且相似論點在不同主題設定下,竟可以影響一篇稿件往天堂還是地獄走。在這同時,我也提醒自己,未來如果有好菜時,也要有好的宣傳方式,先吸引到人,才有辦法讓人願意品嚐這些美味。

 

不試新思惟還好,一試成主顧,剛剛不小心又手滑了,趁現在剛要爬山前,想要努力準備好自己的行囊。我深感幸運能夠踏入新思惟團隊和蔡校長開闢的這片土地上,除了持續精進專科的醫術外,我也希望將來可以為自己的服務單位,帶回一些優質的研究土壤。

 

「Into the unknown」這條路上,需要自製的勇氣,新思惟團隊灌注的氧氣,家人先生的集氣,加上點運氣,期望可以學以致用,回饋自己和他人!

 

 

最新活動

 

 

The post 一試新思惟成主顧,課後立刻報名另一堂課。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如果每一堂課都能像新思惟……

$
0
0

 

作者:新竹國泰醫院 腎臟科 李治中 醫師

 

 

01_innovarad_CCLee_CLIP_20200412_1014

 

 

生涯轉變與參加動機

 

同屆一起走腎臟科的同事,拿到腎專後,便去洗腎室了。我猶豫了一陣子,在醫院值班混口飯吃,想著等學弟妹考完腎專,也就差不多是時候去過自己的小日子,體會學長姐口中「無聊到會怕」的洗腎室生活。

 

沒想到,變化突如其來,分院前輩離職,眾人鼓勵我把握機會,新生活於焉在新竹開展。記得考腎專前,慶幸著學會的善意,只要在國內相關刊物發表文章,或於地方會上口頭報告,也就取得甄選資格。原本無風無雨等待時機道別,一轉身來到分院,卻發現升等資格比照總院,得有 SCI 文章才行。一直都被我逃過的論文,還是找上來了。

 

 

對照自身投稿經驗

 

聽講師說起被退稿的經驗,以及當中的種種鬱悶,我自己 SCI 文章雖然一篇也無,卻是相當感同身受。

 

上大學後,自己對文學有興趣,近幾年偶有滿意的小品文,多次嘗試投稿,也因此嚐到被退稿的經驗。雖然被退的稿不同,但被退稿的心情或許一致。

 

以我對台灣的報紙副刊生態理解:最一流的文章,通常投稿至或邀稿於所謂三大報,自由、聯合、以前的中時。較生活的文章,一般投稿聯合繽紛版。感人的正向文章,往往考慮人間福報副刊。新手則可試投中華日報副刊,文章見報時雖然台北買不到,但可於網頁瀏覽。

 

與課堂上核心之一的「學術文章投稿原則」似乎類同,得先了解各報(期刊)特性,選擇合適的,留用機會才高。然而,一切的前提是,首先得廣泛閱讀,並寫出夠水準的文章。

 

 

猶如按在最痠疼的點

 

過去因為懶、也怕,所以總憊懶於進一步了解統計的內涵,遑論應用。科內讀論文,大家總是把統計方式照貼至投影片,很快念過去,通常也沒有人能評論。統計帶來的恐懼,也就一直在內心常駐,讓人長期地覺得自己笨,又嫌自己懶,然後持續一事無成。

 

課堂手冊上一段話「統計軟體逐漸成熟,就像台自排車,你該學的,是道路規範與上路實戰,複雜的公式與調教,專業的統計軟體工程師會處理好。」讀畢我幾乎要拍案而起。尋思,iPhone 製作細節、裡頭晶片運作我確實毫無概念,也用得如斯順手。真的不應該讓統計背後巨大的陰影壟罩我們、耽誤我們前進了,如果想前進,也願意前進的話。

 

一天的課程緊湊、精實,聽著講者們無私分享,望著台下的我們,彷彿望著過去的自己,而親身手作統計,漂亮圖表竟眨眼間產出,過程中的感受,幾乎就像是遇到高手按摩師傅一樣,身上最、最痠疼的點一一被按下、搓揉,終而舒緩。我享受並珍惜著,那種又痠又疼、又異樣舒服的感覺。

 

 

該開始來寫點什麼了

 

預習過歷屆的製圖得獎作品,我有把握也能做得到,因此,實作時我把自己逼得很緊,前後左右的同學又遲遲不開動,使我更加緊張。一伺有人開始用餐,才趕緊打開便當,迅速解決,然後繼續在 MedCalc 苦戰。那樣程度的緊張感,我事後回想,上一次是腎專筆試時。

 

所幸,課前的徬徨(讀到某次 QA,校長回覆:課前問答要看五遍,而我只看了兩遍)、早上寒冷的風雨、發現沒帶滑鼠內心的悲劇感,與實作時的心慌,俱往矣。4/12 新思惟課堂上的一切,如今都成了最好的回憶。

 

抽到唯一的一組禮券已感到老天眷顧,又有幸得到製圖大獎,上台時顫巍巍的,幾乎要跪倒在校長面前。必須,也只能歸功給新思惟,我不過是按照手冊,按圖索驥而已。

 

按照新思惟的手冊一步一步來,不很費力地完成了獲得肯定的圖,循著新思惟給予的指導和提點繼續一步一步前進,似乎也就有信心可以開始構思點什麼、寫出點什麼了。

 

(橙編按:治中的得獎作品水準很高,是自己的細膩所造就的,更認真的是,即使已經得獎,課後還是持續練習,讓剛打通的任督二脈,不會快速扁回去,而能持續內化所學,這都是預後良好的重要因子,很值得敬佩!祝學術生涯順利起飛!)

 

 

最新活動

 

 

The post 如果每一堂課都能像新思惟……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 D-穀氨酸、腸道菌與阿茲海默症之系統性回顧,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刊登!

$
0
0

 

 

01_IJMS_ChangCH_15

 

 

文章介紹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討論到腸道菌叢對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影響,甚至與阿茲海默症的可能關連。尤其穀氨酸傳導功能受損時,對記憶與學習有明顯的阻礙。穀氨酸是 NMDA 受器的刺激物,也是大腦內主要的刺激性神經傳導物質之一。

 

張俊鴻醫師與團隊,對這個主題有興趣,於是搜尋重要資料庫,將所有可得文獻閱讀過後,寫成本篇 systematic review,與全世界分享。

 

目前來說,的確有部分研究開始報告,在阿茲海默患者身上,可以觀察到腸胃道菌叢的改變,進一步導致代謝物的改變,影響腦部。有的菌會影響穀氨酸的代謝,或影響穀氨酸的代謝產物。有的菌則會將 L-穀氨酸轉換為 D-穀氨酸。而穀氨酸受體 NMDAR 的刺激物,有可能改善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症的認知功能。以上這些發現,都指向腸道菌的確可能藉由 D-穀氨酸的代謝改變,影響 NMDAR 路徑與認知功能。

 

藉由以上的回顧,作者認為,腸胃道菌叢與穀氨酸是未來很有潛力的失智症介入標的,進一步的動物與臨床研究,可以往這方向設計,以釐清相關機制與治療效益。

 

一般來說,寫 review 都需要是一個領域已經發表不少重要研究的大師出來寫,才比較容易被接受。不過,那類的 review 通常是 narrative review(敘事性回顧),有比較明顯的個人觀點角度,也類似 perspective。張俊鴻醫師對這個領域有興趣,但目前在這主題的基礎或臨床研究尚少,另一個可以採取的發表策略,就是 systematic review(系統性回顧)。

 

由於採用的是 systematic review,整個搜尋過程與整理過程就必須系統化,並嘗試建立一些共通性與清楚的表格,這點在文中也處理得很好。

 

如果剛好找到些次主題的數據,能作 meta-analysis,就看統合後得到的發現是什麼,決定要切成數篇,或合成一篇發表。因為這個主題目前並沒有適當的 meta-analysis 資料,於是張醫師團隊決定以 systematic review 單獨發表。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經常對一些主題很有興趣,想知道目前某某領域的現況,如果你找不到大師在這個領域寫 review 的話,不要沮喪,反而要開心,這是機會!用 systematic review 的方式,或許你能順便把自己的整個收集、閱讀與整理,寫成文章投稿,並被接受。

 

這同時也是進入一個新領域的好方法,站在學術活動的主辦者角度想,這篇出來之後,日後如果國際或國內學會需要有人介紹這個主題,被邀請的機會就不小。

 

 

恭喜張醫師!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IJMS)是 MDPI(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於 2000 年創刊的 open access 期刊。IJMS 的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4.183,在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領域為 Q2(78/299) 期刊,在 chemistry, multidisciplinary 領域為 Q2(46/172) 期刊。

 

MDPI 是一家基於瑞士巴塞爾的學術出版機構,由中國湖北人林樹坤博士創辦。在中國的許多論壇文章與討論中,常因用擦邊球手法斂財中國地圖不包括台灣與藏南林樹坤博士在美國似乎曾被學校開除等爭議,受到批評。但這些批評或為茶餘飯後話題,卻與學術期刊經營較無關係。

 

MDPI 曾經被 Jeffery Beall 列入 predatory publisher,一開始想以金錢賄賂 資助的方式,請 Beall 拿掉,但被拒絕並公開。之後改採法律訴訟,對 Beall 與其服務學校施加壓力,後因 Beall 感到壓力過大,決定將 Beall’s list 永久關閉

 

純就經營來看,MDPI 是家快速進化的公司:早期努力讓期刊有 impact factor;第二階段就有能力讓期刊一上榜就在 2 分左右,並維持,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最近,第三階段的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更為進化,一上榜就 5 分,不只能維持,隔年還小幅上漲。陳育群醫師研究過其經營進化過程後,給予「delicately cooked」(精緻烹調)的評價

 

MDPI 期刊群在中國設有多個辦公室,雇用大量人力,一週七天,連週日都工作,隨時都能對投稿稿件作快速審查。

 

在行政初審部分,推測應有個評估方式,能快速根據作者、標題、摘要、內文等文字,迅速估計主題熱門程度,與未來被引用可能。即使研究品質好,若初審不符合該期刊標準,會以委婉但不明確的理由婉拒,有時甚至一小時內就能退稿。

 

通過行政初審後,才會送給專業審閱者審查,校友經驗,正式審查的品質有中等程度,偏向友善。

 

 

張俊鴻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 D-穀氨酸、腸道菌與阿茲海默症之系統性回顧,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志生醫師團隊,分享孤立大腸複製囊腫之個案報告,獲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刊登!

$
0
0

 

 

01_JGS_HuangCS_02

 

 

文章介紹

 

大腸複製囊腫,是在胚胎時期因為發育的小異常,導致一小部分的腸道組織發育在不正常的地方。多數情況,這些組織可能會跟正常的腸胃道共享血液供應,但也有可能有完全獨立的血管供應系統。

 

黃志生醫師團隊,分享一例 18 歲女性,不定時右下腹痛三年,經電腦斷層與磁振造影檢查,發現右下腹有一水泡樣腫塊,且其外壁稍有顯影。經內視鏡探查,發現 血管供應來自後腹腔,並與腸胃道分離。移除後,病理確認其囊腫內為大腸黏膜組織,最終診斷為大腸複製囊腫,患者術後恢復正常,且不再腹痛。

 

本例雖為個案報告,但能登上 SCI 期刊,原因有幾:

 

  1. 黃志生醫師提供了非常清晰的電腦斷層、磁振造影、手術發現與病理圖,並投稿到 GI image 的專欄,以高品質的準備,符合專欄需求。
  2. 本例所陳述的狀況,是手術能夠完全治癒患者的症狀與疾病。而且雖然複製囊腫本身為良性,日後仍有些許可能會惡性變化,手術適應症沒有問題。
  3. 這樣的疾病雖然少見,但其症狀表現、影像表現、臨床預後都非常典型,對讀者很有教育意義。

 

以上三點非常值得年輕醫師們參考。如果對於選圖、做圖、影像處理、個案報告有興趣,也可參考《圖與圖說工作坊》的課程內容。

 

 

恭喜黃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是 Society for Surgery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的官方期刊,創刊於 1997 年。

 

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686,在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領域排名為 Q3(55/84) 期刊,在 Surgery 領域排名為 Q2(58/203)。

 

 

黃志生醫師與新思惟

 

 

 

論文寫作 / 製圖教學

 

 

The post [快訊] 黃志生醫師團隊,分享孤立大腸複製囊腫之個案報告,獲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褪黑素對陣發性偏頭痛治療效益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刊登!

$
0
0

 

 

01_JPR_TsengPT_45

 

 

文章介紹

 

褪黑素補充治療,被認為對於預防陣發性偏頭痛有效果,但因為 FDA 也核准了許多不同的陣發性偏頭痛預防藥物,到底褪黑素跟這些其他治療比起來,效益如何,目前沒有定論。

 

曾秉濤醫師團隊,預計就這個主題,收集所有預防陣發性偏頭痛相關研究並有對照組者,以網絡統合分析比較,希望能為褪黑素治療的效益做出結論。

 

收入 25 個隨機分配對照研究,共 4499 位患者後,以治療後偏頭痛的發生頻率做為預後指標,結果發現,每天睡前給予褪黑素 3mg,對於降低偏頭痛發生頻率最為有效,對治療有反應的比例則是第二高。綜合治療效果、遵從性、副作用來考量,睡前服用褪黑素 3mg 是所有治療中,最理想的選擇。

 

本研究對於陣發性偏頭痛患者的藥物治療,做出了總結,並根據臨床真實情況給出建議,是很實用的研究!

 

 

曾秉濤醫師近年從不懂論文開始,前來新思惟論文工作坊學習論文寫作,鑽研統合分析技能並開始發表,現今一年文章產量平均約 10 篇,且 impact factor 持續提升,發表的文章,幾乎都是各領域的頂尖期刊!

 

尤其,曾醫師一直是在診所工作,並非我們認為研究資源與機會豐富的醫學中心,更令人覺得敬佩。

 

恭喜曾秉濤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創刊於 1984 年,現由 Wiley 集團發行。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15.221,在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領域 Q1(5/145) 期刊,在 Neurosciences 領域為 Q1(6/267) 期刊,在 Physiology 領域為 Q1(3/81) 期刊。不管在那個分類中,都是頂尖期刊。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褪黑素對陣發性偏頭痛治療效益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張譽耀醫師團隊,分享 IgG4-RD 以類似惡性腸道阻塞表現之個案,獲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刊登!

$
0
0

 

 

01_CGH_ChangYY_03r

 

 

文章介紹

 

IgG4-related disease (IgG4-RD) 是個不常見的良性慢性發炎變化,可以侵犯身體多處,使用類固醇治療能得到不錯的控制。不過,如果 IgG4-RD 只影響單一部位,在一開始的鑑別診斷中,很難考慮到這樣的可能性。

 

張譽耀醫師與團隊,就分享了一例 40 歲男性,因腹痛就診,而電腦斷層與後續的大腸鏡,都發現右側大腸長了腫瘤,也可能對周圍組織造成侵犯,雖然大腸鏡切片並沒有看到癌症細胞,但因為對腸胃道造成阻塞,患者接受了右側大腸切除。

 

之後病理檢查發現,依然沒有惡性細胞,但有廣泛的結締組織增生,並有發炎反應,使用 IgG4 的 IHC 染色,發現在高倍率下可見超過 50 個以上的 IgG4 positive cell,符合 IgG4-RD 診斷標準。

 

這個案例即使事後回頭看,還是相當難以做出早期診斷,因為電腦斷層跟大腸鏡都太類似大腸癌了,而且患者沒有腸胃道以外的症狀。而張醫師團隊提供了詳細且清晰的醫學影像,供世界上的同好參考,如果有機會在早期考慮到,列入鑑別診斷,提醒病理科醫師在大腸鏡切片標本作 IHC 染色,或許使用類固醇治療,有機會不用手術。

 

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個案要被頂尖期刊接受,初學者往往以為關鍵在於「稀少」,但資深研究者都知道,真正重要的是「意義」,尤其能帶給所有醫療從業者的「教育意義」。

 

不管是圖片提供或病程整理,本文都作了很好的實踐,值得學習。

 

也因為內容與材料準備得當,投稿後 4 天就被接受,12 天就在網路上刊出!

 

 

恭喜張醫師!

 

 

期刊介紹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CGH)  創刊於 2003 年,是美國胃腸病協會 (AGA;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的官方期刊之一。

 

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7.958,在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領域排名為 Q1(8/84) 期刊。關於平均審稿週期,網頁公告為「小於兩週」,接受率約 12%,屬於投稿難度高的期刊。

 

CGH 在胃腸肝病學領域中,收錄的主題相當廣泛(診斷、內視鏡、介入、癌症治療進展、發炎症性疾病、胃腸功能紊亂、營養、吸收、分泌等),但著重在文章的臨床應用、與臨床意義。期刊發布訊息以及接收回饋的管道在 FacebookTwitterYouTube 和 AGA 的期刊部落格都可以找到。

 

 

張譽耀醫師與新思惟

 

 

 

論文寫作 / 製圖教學

 

 

The post [快訊] 張譽耀醫師團隊,分享 IgG4-RD 以類似惡性腸道阻塞表現之個案,獲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以統合分析回覆對自家文章之討論,獲 European Heart Journal 刊登!

$
0
0

 

 

01_ESC_HuangHK_20

 

 

文章介紹

 

之前,黃暉凱醫師團隊,在頂尖期刊 European Heart Journal 刊登了一篇,關於不同的口服抗凝血劑與骨折風險的研究,獲得社群廣泛注目。

 

 

過陣子,日本琦玉的(對,這地名剛好跟一拳超人主角的名字一樣:琦玉 Saitama)研究者 Toshihiro Sugiyama 寫了一篇致編者信,指出文章中的細微發現,也就是 NOAC 類藥物比起 warfarin,雖然可以減少脊椎骨折的機會,但似乎不會減少髖部骨折或其他四肢骨折的機會,而且 NOAC 的保護效果,似乎主要在老人,對年輕人效益有限。然後提了一下自己過去曾經推廣過的理論,暗示由於因為病生理機轉,NOAC 的保護力或許只在特定的族群與部位。

 

其實這樣的致編者信,算是肯定整體結論,只是釐清一些對於次族群的主觀判斷不同。理論上,黃醫師團隊是可以不用回的,不過可能有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的建議聽進去,「只要有機會回,就要回」,不只把握了機會增加曝光,甚至還稍微炫技一下,採用了很特殊的方式回覆:跑個 meta-analysis 給你看。

 

黃醫師注意到,當初的研究,NOAC 對髖部骨折的保護力也不錯,只可惜稍微跨過 1(0.70-1.04),統計上不顯著。這種日後如果有更大量的數據,就有可能達到統計意義。於是他將包括他自己的研究在內的三篇文章,跑了 meta-analysis,作了張圖。

 

 

20200515_1833_00

 

 

可以看到,三個研究個別都通過 1,不顯著;但三個合起來之後,剛剛好就顯著了,上限為 0.99,剛好閃過 1。

 

一般的作者回覆,都是寫寫字回一回,有附圖的就很有誠意了。黃醫師團隊還跑了 meta-analysis,送 forest plot 一張,用高等級證據委婉的說:「其實我覺得不見得是機轉、部位、次族群的問題耶,也許只是單一研究的個案數不夠。」

 

回覆上有禮謙和,也同意 Dr. Sugiyama 提出的大方向。是個高手過招,決勝於無形之間的精彩討論。

 

嚴格說來,這個 meta-analysis 是可以單獨寫成一篇 original article 的,而且剛到 0.99 就被黃暉凱醫師抓到機會,時機也相當早。不過他仍選擇將這個主題用在致編者信的回覆上。通常這會出現在「手頭上有很多好題目正在發展」的資深研究者,因為他不缺好題目,所以一有機會可以發表,就乾脆提交出去。

 

你也可以發現,黃醫師替這個回覆,取了一個堪比 original article 的題目。雖然在升等計分上只能算是致編者信,但在 PubMed 上看就是個強大論述,內行人真點進來看,也會佩服黃醫師團隊對於資料與主題的掌握能力。更重要的,先發表,就搶得先機,日後這領域的 original article 或 review,都必須引用這篇首先發現 NOAC 對髖部骨折有效的「致編者信」,對自己的總引用數也有推升效果。

 

如果您是已經在自己的領域有了幾篇文章發表的研究者,蠻建議可以參考這一系列的論文與問答,很有學習意義!

 

 

恭喜黃醫師!

 

 

期刊介紹

 

European Heart Journal 發行於 1980 年。近十年經歷了一波 impact factor 快速提升,從 2006 年的 8.917,一路拉升到 2018 年的 24.889,甚至超越了美國 AHA 的 Circulation 與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除了歐洲心臟社群的傑出貢獻外,美國心臟學會刊物改採多期刊策略,讓 Circulation 與 JACC 分出許多不同領域的子期刊,或許也有關係。無論如何,不管怎麼分析,European Heart JournalCirculationJACC,都是很不錯的期刊。

 

本刊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24.889、在 Cardiac & Cardiovascular Systems 領域排名 Q1(1/136) 期刊。

 

 

黃暉凱醫師與新思惟

 

 

 

發表入門 / 統合分析

 

 

The post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以統合分析回覆對自家文章之討論,獲 European Heart Journal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適當縮小範圍,聚焦專注發展。

$
0
0

 

作者:台南市立安南醫院 精神科 張俊鴻 主任

相關文章:[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 D-穀氨酸、腸道菌與阿茲海默症之系統性回顧,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刊登!

 

 

01_ijms_changch_15_DMCp_20190323_452

 

 

先講結論:回顧性論文建議從統合分析入門。建議:規劃架構,挑選主要回顧文獻,補充新的試驗。

 

到目前為止,總共發表了五篇回顧性論文(Review articles),其中三篇是統合分析的回顧論文,另外兩篇是敘述性的文獻研究(Literature review)。

 

 

02_ChangCH

 

 

克服沒有實際參與基礎研究的難題

 

這應該是目前寫過最困難的一篇論文,從去年三月邀稿後,斷斷續續寫了一年多,其中被退回修改三次。最困難的點是,這篇回顧文獻偏重基礎研究,相較於上一篇回顧文獻(Brain Stimul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更為困難,上一篇是探討各種電磁刺激在阿茲海默症的療效,屬於整理臨床研究,而自己本身有參與過相關研究的經驗(例如 DBS,TMS),所以在整理他人臨床研究時,比較能理解其過程方法與研究發現的重點在哪。

 

但是這一篇,自己並沒有實際參與基礎研究的經驗,例如,看到論文介紹如何從老鼠腦部去分析 glutamate 的細節就相當吃力,如何去克服呢?我們團隊決定「縮小範圍,聚焦發展」。

 

 

縮小範圍,聚焦發展。

 

期刊主題的編輯會要求團隊在一定的期限內提供題目,編輯審核同意題目後會設定在一定日期回覆初稿稿件,剛開始設定的題目是 glutamate and gut microbiota in dementia,稍微搜尋文獻便發現失智症範圍太大,包含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等。以我們團隊有限人力(就是我自己,還要看門診、值急診),後來決定縮小為阿茲海默症。

 

決定好題目後,接下來決定架構,因為不像統合分析有一定架構,決定先參考這類題目的前人文章做參考,一開始用 PubMed 關鍵字下 glutamate AND gut microbiota AND Alzheimer’s Disease ,接著放寬拆成三部分:glutamate AND gut microbiota、gut microbiota AND Alzheimer’s Disease 和 glutamate AND Alzheimer’s Disease,接著將找到的論文,分成 review 和 trials 兩大類。

 

 

03_ChangCH

 

 

再從 review 文章中,先瀏覽題目、摘要、圖表,挑出較簡單易懂的文章細讀,有架構概念後再讀其他回顧文獻,根據一些學習研究,在初學不熟悉的領域,如果一開始就細讀最豐富複雜的回顧文獻,容易挫折放棄,或是見樹不見林,迷失重點。

 

 

經審稿者建議,讓主題更精準。

 

雖然是邀稿,但仍有一定要求。三位審稿者之中的一位,甚至直接說論文內容在維基百科或教科書都查得到,沒有新意,要求退稿重寫;另一個審稿者則建議聚焦 D-glutamate 的討論。果然是這領域的專家,因為胺基酸自然界以 L-form 為主,D-form 近年發現在腦部的影響不同於 L-form,所以後來才將題目改為 d-glutamate and Gut Microbiota in Alzheimer’s Disease。

 

修改重送之後,被要求再加強圖表,以及 d-glutamate 在 gut microbiota 和阿茲海默症的新研究發展,最後,總算被接受了。文獻研究沒有固定的架構較為難寫,但是運用一些技巧的規劃與整理後完成了,學術界的神人太多,這只是野人獻曝,分享一點經驗,再次感謝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適當縮小範圍,聚焦專注發展。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分享臀大肌功能障礙造成屁股痛的診斷與治療影片,獲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刊登!

$
0
0

 

 

01_AJPMR_WuCH_26

 

 

文章介紹

 

國際期刊常因為要拉升 impact factor,取消 case report 的分類。但因為有意義的 case report 依然對醫學界很重要,多數期刊會改以其他的形式,化整為零地刊登,這些形式,包括 letter to the editor、commentary、video gallery、clinical image……等等。

 

之所以期刊會採取這樣的策略,是因為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也就是 impact factor 的發行者,在計算 impact factor 時,會把雜誌的文章分成兩類,一種是 article,一種是 editorial material。

 

Original article、review、case report,是典型的 article 類;letter to the editor 則是典型的 editorial material。

 

有趣的點在於,算 impact factor 時,article 跟 editorial material 的 citation 數都貢獻到分子,但只有 article 的數目貢獻分母。

 

你可以發現,如果我們能減少 article 貢獻度不高的文章類型,並衝高 editorial material 的引用,這樣是最划算的。對期刊社來說,如果我能收高品質的個案,貢獻引用度,但又把他歸類到 editorial material,這是最理想的狀況。

 

砍掉 case report 後,雜誌可以創造新的 section,在提交的時候,JCR 的分類可以是 article 也可以是 editorial material,並無明確準則,但通常短到一個程度的,都會被視作 editorial material。

 

對期刊來說,使用新的分類,被歸類到 editorial material,像是吳爵宏醫師這次投稿的 video gallery,對期刊是好處很多的:

 

  1. 新分類會來投稿的,都是有在看自己期刊的人,你不會收到那種品質不好、到處轉投的 case report。
  2. 可以照自己的意思指定格式,像是超音波最近很流行,AJPM&R 就鼓勵大家上傳影片,畢竟超音波是個動態的檢查,有影片有真相。
  3. 因為格式特殊,萬一這邊被退稿了,沒什麼其他期刊可以投,會吸引的,就是頂尖的研究者、內行人,知道到底讀者要什麼、雜誌要什麼、重點該說什麼。大幅增加審稿者的效率,減少優質審稿者的無謂消耗。
  4. 品質提高,引用數就會高,衝高 citation,卻又不貢獻 impact factor 分母,讚!

 

目前 AJPM&R 的 video gallery,被歸在 editorial material 裡,吳醫師投稿的,均屬於臨床意義高、對讀者意義大的優質稿件,以過去的文章來說,被引用 8 次、24 次的,都有。

 

這篇 video gallery,是討論以「屁股痛(後臀疼痛)」為症狀來的患者,常被診斷為梨狀肌肌肉痛或梨狀肌症候群,但根據吳醫師的臨床經驗,很多的患者並不見得真的是梨狀肌的問題,可能是周邊的其他肌肉,例如覆蓋於其上方的臀大肌,若有功能障礙,也有一樣的症狀。如果診斷跟治療漏掉這些可能,患者的症狀常無法順利緩解。

 

所以,吳醫師錄製了實際的超音波影片,說明放置探頭的方法、入針的方向、針刺的技巧,如果經過臀大肌時,就發現肌肉有抽搐的現象,這表示問題應該出在臀大肌。使用影片中所介紹的方法,可以一次診斷出所有受影響的肌肉,甚至一次做完注射治療。

 

 

20200520_1523_08

 

 

除了臨床意義強大之外,吳醫師並根據 2014 年在兩場簡報工作坊學到的技巧,用 PowerPoint 做出很容易理解的影片說明!畫面清楚、標示大器,值得一看。

 

 

學術發表有其規矩,懂得規矩的內行人,在發表上不但成功率高,更能夠做為學術個人品牌的重要支柱。像這樣的發表,能讓世界上的研究者知道,這位學者,不只研究作得好,超音波操作、臨床診斷、精準治療的技術都相當完整,簡報與教學也是精彩,是全面性的醫學科學家!

 

 

恭喜吳醫師!

 

 

學寫論文 / 學作簡報

 

 

期刊介紹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AJPM&R)是 Association of Academic Physiatrists(學術復健科醫師學會)的官方期刊。為了增進民眾的認識與瞭解,在學會的官方網頁上,還特別介紹了 Physiatry(復健醫學)這個字的意思。

 

另一本性質、分數甚至與名稱都類似的,是 American Academy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發行的 PM&R。這種各自發展不同的學會,彼此競爭合作的性格,很「美國」,跟亞洲人傳統上習慣服從、定於一尊,有很大的差別。

 

類似的事情在股市也一樣,臺灣有「大盤加權指數」,由官方制訂,並代表臺灣全體。美國則百家爭鳴,有道瓊工業平均指數、S&P 500 指數及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等,沒有任何一個指數能單獨代表全美國。

 

AJPM&R 的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1.908,在 Rehabilitation 領域排名 Q2(23/65)、於 Sport Sciences 領域排名 Q3(42/83)。

 

 

吳爵宏醫師與新思惟

 

 

 

 

 

學寫論文 / 學作簡報

 

 

The post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分享臀大肌功能障礙造成屁股痛的診斷與治療影片,獲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