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快訊] 葉長青醫師參與團隊,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邀請,針對貧血孕婦是否需要補充鐵劑,發表評論!

$
0
0

 

 

01_JCMA_YehCC_08

 

 

文章介紹

 

在中華醫誌近幾期的刊登作品中,對於婦女究竟是否應該補充鐵劑,不同的文章,有著不同的切入角度。為了協助讀者釐清這個議題,中華醫誌邀請葉長青醫師團隊,撰寫評論,協助導讀。

 

在 Asadi 等人的文章中,他們認為孕婦不需要補充鐵劑,理由是根據他們的研究,補充鐵劑沒有明顯的好處,但卻增加妊娠糖尿病的風險。而葉醫師指出,由於孕婦罹患缺鐵性貧血的比例很高,有的統計甚至高達 50%,如果能夠知道,這群缺鐵性貧血的孕婦預後,或許會更好。

 

果然,在這期中華醫誌中,Chu 等人分享了缺鐵性貧血孕婦的預後,他們使用了兩個診斷標準,血紅素低於 10.8 g/dL 與 9.9 g/dL,結果發現兩組都有比較不理想的預後,而且血紅素越低越差。

 

不過,葉醫師也很認真地為各位讀者指出幾個細節。

 

首先,在這個研究中並沒有統一的血紅素量測時間,尤其血紅素在整個懷孕週期中,會有很大的波動,所以我們所看到的可能是一群異質性很高的患者。

 

其次,雖然觀察到貧血的孕婦有不良的預後,但這個不良預後不見得是貧血造成的,例如可能孕婦是因為各種疾病出血之後貧血,於是有不良預後。這個因果關係很重要,因為如果不良預後並非貧血導致的,那我們補充鐵劑拉高血紅素,就不見得能逆轉不良預後,而只是在「治療數字」。

 

第三,在台灣,許多媽媽是地中海型貧血的基因帶原者,或許研究本身應該分出這個族群,並以其他貧血指標佐證,會讓研究更為完整。

 

結論處,作者認為貧血孕婦的確是很常見,也需要大量的研究,很樂見相關領域的研究越來越多,一起建立以實證為基礎的孕婦補劑建議。

 

從這一篇評論我們可以看到,為了增加雜誌的可讀性,編輯部也會邀請領域內有洞見的資深學者,針對近期的研究方向做出評論與提點,畢竟每一篇文章都是獨立的,但他們共同構成一個怎樣的趨勢,又指出了怎樣的方向,就需要「仙人指路」。

 

建議入門研究者可以多讀這類的評論,並往學術熱區尋找適合自己的主題,實際的好處是,相關的論述跟參考資料,資深研究者在這類的評論中,都已經幫大家準備好了,Introduction、Discussion 與 References 的準備,會省時許多。

 

 

恭喜葉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JCMA中華醫學會雜誌),之前稱為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Taipei),為中華醫學會的附屬期刊,辦公室設於台北榮總。

 

2008 年收錄於 SCI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JCMA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4 年的 0.845,逐步上升到 2018 年的 1.894,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2(67/160) 期刊。

 

 

葉長青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葉長青醫師參與團隊,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邀請,針對貧血孕婦是否需要補充鐵劑,發表評論!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資料庫文章,一樣能被 Scientific Reports 接受!

$
0
0

 

作者: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 泌尿科 柳瑞明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柳瑞明醫師團隊,針對去勢療法無效的轉移性攝護腺癌,使用第二線賀爾蒙治療之效果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clip2014-333

 

 

使用健保資料庫而遭到退稿

 

能夠刊登在國際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真是十分的榮幸,也是追求成長歷程的一個里程碑,為什麼會這麼說呢?至今還是印象深刻,在三四年前,將好不容易寫好的一篇 paper 投稿到這本期刊,按下 submit 後,心中懷抱著希望與等待。

 

But,不但立刻被退稿,退稿信的內容還指出,出現了過多的論文投稿使用台灣健保資料庫,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讓他們相當在意此類論文的品質,因而無法接受投稿,最後結果就是秒退。可能是當時受到很大的打擊,連退稿信都留存到現在,詳細內容如下。

 

 

一封令人深受打擊的退稿信

 

Dear Dr XXX,

 

Thank you for your submission to Scientific Reports. However, we regret that we cannot consider it for publication. We have become concerned about the number of submissions to the journal reporting nation-wide cohort studies derived from the Taiwan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Research Database. Many of these submissions emanate from the same or overlapping groups of authors, and we have developed concerns about the scientific validity of this groups’ approach to publication. The papers are not hypothesis driven, or informed by a broader research rationale. And given the closely-related nature of some of the publications, publishing them as separate papers provides no service to the scientific or clinical communities.

 

I am sorry that we cannot be more positive.

Best regards,

 

Dr Richard White

Managing Editor

Scientific Reports

 

 

因緣際會下又回到這本期刊

 

從上述的經驗學到教訓後,Scientific Reports 就不再是我投稿的選擇,再也不曾投稿到 Scientific Reports。那麼,為何這次會投稿到這本期刊呢?

 

原先是將 paper 投稿到 World Journal of Urology,未能獲得接受,助理編輯寄信來建議轉投,可以直接幫我們轉過去 Scientific Reports,不需要再修改格式,這似乎是現在期刊集團的策略。

 

World Journal of Urology Scientific Reports 是同屬於 Springer 集團旗下的期刊,現在期刊集團對於投稿至旗下的稿件,都希望充分利用,儘量留在自己家裡面,一種肥水不落外人田的概念。就算第一次投稿被退稿,也會推薦一兩本期下的 open access 期刊供選擇,而且由助理編輯直接轉過去,不需再使用線上投稿系統重新投稿,這樣的服務其實滿貼心的。

 

 

多、快、廣、易的長庚醫學研究資料庫

 

這次的研究,是由基長吳副院長、孫部長、陳副主任所指導的最新攝護腺癌研究論文,我們使用的是長庚醫學研究資料庫(CGRD),與健保資料庫(NHIRD)比較起來,CGRD 的相對優勢是「多、快、廣、易」。

 

  • 多:整合了長庚醫療體系的所有院區,病患人數有一定的多數。
  • 快:資料更新速度很快,僅僅延後了二個月。
  • 廣:除健保給付項目之外,像是自費項目與檢驗檢查報告癌症期別,都可以找得到。
  • 易:對於長庚體系的醫事人員來說,申請的行政程序比較簡單。

 

當然,CGRD 的缺點就是涵蓋的人數,沒有像 NHIRD 可以涵蓋到所有台灣有參與健保投保的民眾。

 

 

重現台灣大數據的研究價值

 

研究 paper 可以獲得刊登,也代表著重新贏得該期刊編輯與委員的肯定,展現了台灣大數據研究的價值所在。

 

這次攝護腺荷爾蒙治療研究論文,是同一系列的主題,專注於自己領域的系列研究,持續深入探討,深究到新一代荷爾蒙藥物對於治療攝護腺癌的台灣現況,深入打磨做出突破。

 

同時,用認真努力去贏得對等的尊重,真的很開心,也感謝師長們的指導,以及醫院對於研究的栽培,更感謝各位新思惟之友的各種形式支持。

 

未來會更加努力打拼,也希望心得分享能對各位有所幫助,謝謝!

 

 

最新活動

 

 

The post 資料庫文章,一樣能被 Scientific Reports 接受!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盧彥廷醫師團隊,以健保資料庫研究頭頸部癌症經放射治療後,產生慢性鼻竇炎之風險,獲 International Forum of Allergy & Rhinology 刊登!

$
0
0

 

 

01_IFAR_LuYT_04

 

 

文章介紹

 

鼻咽癌經放射治療後,常產生慢性鼻竇炎。但盧彥廷醫師團隊思考,如果不是直接對鼻咽照射,而是對附近頭頸部的其他部位照射,會不會因為黏膜分泌與纖毛細胞依然被破壞,而一樣產生慢性鼻竇炎?由於這類的患者不多,使用健保資料庫,是很適合的研究方法。

 

研究收入 2005 到 2008 年診斷為頭頸部癌症的患者,並根據治療方式分為三組:只使用放射治療、放射治療與其他治療合併使用、沒有使用放射治療。並分析這三組患者五年內產生慢性鼻竇炎的比例。

 

結果發現,只要有放射治療,不管有沒有合併其他治療方式,產生慢性鼻竇炎的風險都會升高。作者群建議,不只是鼻咽癌,其他的頭頸部癌症,只要有作放射治療,都應該考慮之後產生慢性鼻竇炎的可能。

 

這是個蠻好的研究主題發想與實踐,既然鼻咽癌作放射治療會慢性鼻竇炎,那周邊相關的癌症呢?畢竟黏膜分泌與纖毛細胞很脆弱,會不會即使不在照射中心,也會受到影響。然後藉由大型數據庫,去找到資料佐證。

 

 

恭喜盧醫師!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Forum of Allergy & Rhinology 創刊於 2011 年,目前是 American Rhinologic Society 與 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ic Allergy 的官方期刊。

 

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251,在 Otorhinolaryngology 領域排名為 Q1(9/42) 期刊。

 

 

盧彥廷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盧彥廷醫師團隊,以健保資料庫研究頭頸部癌症經放射治療後,產生慢性鼻竇炎之風險,獲 International Forum of Allergy & Rhin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志生醫師團隊,以直腸腫瘤個案,投稿 Gastroenterology 雜誌之「臨床挑戰與影像」,獲得刊登!

$
0
0

 

 

01_Gastroenterology_HuangCS_01

 

 

文章介紹

 

黃志生醫師曾在 2017 年,以 Fournier’s gangrene 影像病例投稿,獲醫學頂尖期刊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刊登於 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 分類,讓自己的名字登上殿堂級期刊!

 

經過多年的個案累積以及投稿嘗試,這次又成功切入胃腸科頂尖期刊 Gastroenterology 的 Clinical Challenges and Images in GI 分類,獲得刊登。

 

這是一位 68 歲男性,因尿滯留來院,肛門指診偶然發現直腸腫瘤,之後並作了內視鏡、切片與病理分析,發現是腺癌,由於直腸本身就有可能長出腺癌,經由病理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IHC stain)才能確定是源自攝護腺。也就是,本例為攝護腺癌向後侵犯直腸,而非直腸癌向前侵犯攝護腺。這樣的區分對於之後的治療選擇很重要。

 

之後的癌症分期檢查中,發現患者另有多處骨轉移,考量其預後可能不佳,後續作了經尿道攝護腺切除,以緩解尿路症狀,並接受雄性素剝奪療法,作全身的癌症控制。

 

黃醫師團隊,提供了相當清楚的內視鏡影像、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病理切片,讓臨床工作者們能身歷其境,一起思考患者可能的診斷。

 

這類的影像小品文,需要撰寫的文字雖少,但思考邏輯要清楚,資訊品質要求也高,更重要的是圖片的處理,必須讓所有讀者都能一目了然。黃醫師團隊的作品,作了很好的示範。

 

另外,少見的疑難雜症往往不會被接受,而是臨床上有教育意義,且影像有代表性者,才是雜誌社真正喜歡的主題。

 

 

恭喜黃醫師!

 

 

期刊介紹

 

Gastroenterology 是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Institute 的官方期刊,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9.233,在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領域排名為 Q1(2/84) 期刊。是胃腸科領域的頂尖期刊。

 

 

黃志生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志生醫師團隊,以直腸腫瘤個案,投稿 Gastroenterology 雜誌之「臨床挑戰與影像」,獲得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第一次寫 image study 就上手!

$
0
0

 

作者:陽明大學附設醫院 大腸直腸外科 黃志生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黃志生醫師團隊,以直腸腫瘤個案,投稿 Gastroenterology 雜誌之「臨床挑戰與影像」,獲得刊登!

 

 

CLIP_20190310_1533

 

 

2017 的 NEJM 之後,今年我再次登上高分期刊 Gastroenterology,第一名的腸胃科期刊,超開心的。

 

 

高 C/P 值的投稿方式

 

Image study 非常適合剛起步、手邊資源有限的臨床醫師,而且字數要求比 case report 還低,門檻相對不高。

 

舉例來說,image study 最高殿堂 NEJM 只需要 150 字。只要發現有趣的 case,就像寫病歷,把資料快速整理一下就可以投稿。即使像我一樣不擅長英語寫作,也能很快完成,C/P 值爆表!

 

但也因為門檻低,雜誌編輯每天都會收到成千上萬的稿件,究竟要如何從中脫穎而出呢?接下來,小弟會從之前豐富的 image study 投稿(退稿)經驗中,歸納出三個重點。

 

 

圖片為重

 

沒圖沒真相,既然是 image study,圖片絕對是重中之重。

 

投稿的圖片一定要吸睛,讓人看一眼就產生「哇」的感覺!我們並不需要為了投稿去學構圖、抓光線、成為專業攝影師,不過基本要求還是有的,以臨床照片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清楚」。

 

開完刀幫檢體拍照前,我一定會把血跡(跟大便)清乾淨;做大腸鏡,我也會先把視野清洗乾淨、固定畫面後再拍照。任何晃動、汙漬,都是不被期刊允許的,一個不起眼的細節,就是 accept 跟 reject 的差別。好不容易碰到難得的 case,您一定不希望讓一粒老鼠屎搞砸了。

 

養成隨時拍照的習慣,現在手機很方便,拍照幾乎不用任何成本。發現有趣的 case,一定要把病歷號記錄下來。我是用 Evernote 這個筆記軟體來記錄靈感,免費又好用、非常推薦。

 

 

關於寫作

 

Image study 寫作就跟寫病歷很像,但是有字數限制,你只能挑重點,沒辦法把所有的臨床資訊都寫出來,不過 NEJM editor 在 revision 的過程中,會像內科教授一樣,鉅細靡遺的問你病史、lab data、挑戰你的 thinking process 跟處置。

 

所以說,臨床資料收集愈完整愈好。一旦發現有趣 case、絕對不要手軟,把你想得到的所有檢查通通做一輪,寧可被核刪、不要有遺憾。

 

最後,image study 字數雖然不多,但我建議一定要送英修。我有篇稿件在英修前被退稿無數次,英修之後馬上被秒收,這就是專業的差別!身為非母語使用者,讓專業的來,千萬不要省那一點小錢。

 

 

選擇期刊

 

最後,精心整理好的 case 要投稿到哪一家雜誌呢?

 

Image study 並不是每一家雜誌都有收。我當初是用最簡單粗暴的方法,打開 JCR,從專科領域中第一名的期刊開始,一個一個打開來查。從先前刊登的 case 中,推測這家期刊喜歡的風格。

 

每家雜誌喜歡的稿件都不一樣,並不是越稀有越好。

 

舉例來說,NEJM 的 image in clinical medicine 是一個偏重教學的專欄,因此喜歡「典型」而非「罕見」的 case。我當初投稿 Fournier’s gangrene,這是一個很常見的急症,每位泌尿科、大腸直腸外科醫師一定都碰過。我被 accept 的原因,我想是因為圖片非常清楚,讓讀者看一眼能明白,這就是 Fournier’s gangrene!

 

Gastroenterology 的 Clinical Challenges and Images in GI 則是喜歡診斷困難、或者容易誤診的 case。透過幾張臨床照片跟簡單病史,請讀者試著猜出正確診斷。我這次投稿的答案是「攝護腺癌」,即便是這麼常見的疾病,透過不一樣的表現,也很容易讓臨床醫師誤診。

 

 

課程能幫助建立基礎研究力

 

以上就是 image study 投稿的心得分享,希望對剛踏上研究之路的臨床醫師有所幫助,另外,我也非常推薦新思惟的課程,像是《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圖與圖說工作坊》,都能幫助年輕外科系醫師,打磨基礎研究力。

 

最後,祝您投稿順利、金榜題名。

 

 

最新活動

 

 

The post 第一次寫 image study 就上手!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蔡昇翰與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腎臟下端結石治療方式比較之統合分析,獲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Medicine_TsaiSH_06_TsengPT_44

 

 

文章介紹

 

腎臟下端結石的治療方法很多,但究竟哪一種才是相對比較有效的,哪一種的併發症可能比較多,哪一種綜合來說最理想,目前仍無定論。蔡昇翰與曾秉濤醫師團隊,預計根據這個問題,作統合分析。

 

經收入 13 個隨機對照研究,共有 1832 位患者,接受 6 種不同的治療,處理腎臟下端結石,治療方法包括 RIRS、PCNL、mini-PCNL、micro-PCNL、SWL、保守治療(縮寫全稱請參考原文)。由於研究的設計各有不同,使用 network meta-analysis 分析後發現,PCNL 的結石清除率最好,其次是 mini-PCNL。使用 meta-regression 分析,並未發現性別、年齡或結石尺寸對治療結果有明顯影響。

 

併發症方面,雖然 PCNL 似乎有較高的併發症比例,但與其他治療相比並未達到統計意義。

 

SWL(震波碎石)與其他治療相比,效果較差,且再治療機率明顯較高。

 

綜合以上,作者群認為,PCNL 是目前治療腎臟下端石頭最好的選項,具有效果好,併發症與其他治療差不多的特性。但因為本研究方法上的特性,未來仍須大型研究進一步確認。

 

 

本篇研究有多位新思惟校友合作,包括主要作者蔡昇翰醫師、曾秉濤醫師,以及吳易澄醫師、許智維醫師與雷偉德醫師。恭喜各位校友!

 

 

期刊介紹

 

Medicine 創刊於 1922 年,曾是一般內科學(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分類中的 top 10% 期刊(2014 ranking: 15/154),2014 年的 impact factor(IF)為 5.723。

 

2015 年 Medicine 撤除 paywall、從傳統期刊轉型為 open access(與 PLOS ONE 原生 open access 不同而引起不少討論)。隨後 2016 年中 JCR 初步公布 Medicine 的 2015 年 IF 為 1.206,從 Q1 摔成 Q3(77/151) 期刊;但隨後 JCR 正式資訊卻顯示為 2.133(Q2 期刊)。

 

Medicine 的 2016 年 IF 再降為 1.803,但仍為 Q2(58/154) 期刊;2017 年的 IF 則回升為 2.028,繼續保持 Q2(56/154) 期刊。2018 年 IF 為 1.870,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保持 Q2(69/160) 期刊。

 

Medicine 在期刊經營界,是有名的案例,也啟發了很多有志於學術期刊產業的新創團隊,在後續風起雲湧的新一代期刊集團,都能看到其影響。

 

目前在 2 分左右維持,收費平價,且接受的文體頗多,case report 也收,是初學者,或挑戰高分期刊失敗後,一個不錯的去處。全文開放影響力大,有 PubMed 也有 impact factor,分數也不差。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蔡昇翰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蔡昇翰與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腎臟下端結石治療方式比較之統合分析,獲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怡君醫師團隊,在醫病共享決策後,以頸部脊髓切斷術控制疼痛之個案分享,獲 Asia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刊登!

$
0
0

 

 

01_AJA_ChenYC_02

 

 

文章介紹

 

近年來,疼痛控制的介入治療越來越多,精準的影像導引治療,往往能給患者帶來有效的疼痛緩解,並降低鴉片類藥物的使用與副作用。不過,由於治療方式較新,如果缺乏溝通,往往很難應用到患者身上。

 

陳怡君醫師團隊,報告一例 74 歲女性後腹腔平滑肌肉瘤患者,在反覆的腫瘤復發,與化療、放射治療、手術的控制後,疾病進入末期,並開始接受各種藥物、貼片等止痛治療。由於患者的末期狀態,以及越來越難控制的疼痛,麻醉科醫師建議從腰部施做神經阻斷術,或從頸椎施做脊髓切斷術,以達成更好的疼痛控制,達成更好的末期生活品質。

 

不過,由於技術較新,患者與家屬反覆猶豫並拒絕多次,最終,因為患者疼痛逐漸達到無法忍受的程度,經過醫病共享決策廣泛且完整的討論,患者選擇可以平躺施做的頸椎脊髓切斷術,針對 la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以射頻探針作精準燒除。

 

手術成功後,患者的疼痛迅速緩解,鴉片類藥物使用快速降低,且併發症輕微,患者相當感謝這樣的手術與疼痛緩解。

 

陳怡君醫師詳細整理了這個患者的臨床資料、醫學影像以及溝通過程,供同行參考。鼓勵大家在引進新技術時,廣泛的溝通與耐心,配合醫病共享決策,是有必要的。

 

另外,本文雖是個案報告,但在形式上卻是以致編者信的方式投稿並刊登於 short communication 分類,這是常見的狀況,與期刊經營策略有關,投稿前先瞭解該期刊的需求與規範,會使得這類個案分享,更有機會被接受。

 

 

恭喜陳醫師!

 

 

期刊介紹

 

Asia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創刊於 1962 年,是臺灣麻醉醫學會的官方期刊,一年四期,由 Airiti(華藝數位)發行,目前已被 MEDLINE 索引,尚無 impact factor。期刊目前免費開放全文,且作者不需要付費,相關的費用由臺灣麻醉醫學會支付經營。

 

 

陳怡君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怡君醫師團隊,在醫病共享決策後,以頸部脊髓切斷術控制疼痛之個案分享,獲 Asia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蘇則聿醫師團隊,整理一例腹主動脈瘤破裂並以 Cullen’s sign 與 Grey Turner’s sign 表現之個案分享,獲 Anatol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刊登!

$
0
0

 

 

01_AJC_SuCY_02

 

 

文章介紹

 

教科書上常會教我們一些 sign(癥象)來觀察患者,但許多是過去診斷科技不發達的時代所留下來的,一旦癥象出現,通常都表示患者已經相當嚴重。由於診斷科技的進步,我們發現疾病的時機越來越早,在現今實際的醫療場景中,這些典型的癥象,如:Cullen’s sign、Grey Turner’s sign 等,越來越少見。

 

蘇則聿醫師團隊,遇到一位典型 Cullen’s sign 與 Grey Turner’s sign 並存的患者,並將過程與代表影像整理出來,與全世界的臨床工作者分享。

 

這是一位 60 歲男性,因右後側腰痛並冒冷汗進入急診,並有低血壓與高心跳,經檢查發現有腹主動脈瘤破裂,而後腹腔與腹部肌肉層均有血腫,在肚臍附近的血腫,造成 Cullen’s sign,在右後腰部的血腫,則造成 Grey Turner’s sign。由於影像收集完整,且癥象典型,值得一看。

 

本文內容為個案報告,但在刊登時是以 E-page Original Images 分類,用更少的文字,但給予較充裕的圖片數量,有效呈現。以 e-page 放在網路上,更有不受紙本空間限制的好處。個案報告的投稿便是如此,要多對目標期刊做功課,瞭解其政策與需求,就有機會被接受。

 

 

恭喜蘇醫師!

 

 

期刊介紹

 

Anatol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創刊於 2001 年,前身為 Anadolu Kardiyoloji Dergisi,在 2014 年時,期刊轉至 Turkish Society of Cardiology 管理發行。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112,在 Cardiac & Cardiovascular Systems 領域為 Q4(122/136) 期刊。

 

Anatolia 中文稱為安納托利亞,也就是安那托利亞高原。現今的土耳其,包括伊斯坦堡附近的東色雷斯地區,以及大面積的安納托利亞地區。這個區域在西方史觀的角度中,稱為「小亞細亞」,或甚至直接稱為亞細亞,是歐亞文化的交會,並曾經存在許多文明。

 

但在海洋商業興起後,伊斯坦堡成為重鎮,也是金錢與新觀念匯聚之地,現代土耳其的政治與歷史,一直都跟伊斯坦堡周邊地區與安納托利亞地區的發展差距和平衡措施有關。雖然不完全相同,但能協助臺灣讀者理解的比喻,就像「台北」與「台北之外」的關係。

 

 

蘇則聿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蘇則聿醫師團隊,整理一例腹主動脈瘤破裂並以 Cullen’s sign 與 Grey Turner’s sign 表現之個案分享,獲 Anatol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鄭國良醫師團隊,使用膠原蛋白條技術治療口竇廔管再植牙案例,獲 Clinical Advances in Periodontics 刊登!

$
0
0

 

 

01_CAP_ChengGL_01

 

 

文章介紹

 

植牙後因深度不匹配而造成口竇廔管的案例,後續的處理並不容易,整個過程包括移除、避免齒槽脊吸收、恢復黏膜組織、骨質重建,然後才能再植牙。這個過程中,恢復鼻竇部的黏膜,以及齒槽脊的處理,是最關鍵的部分。

 

目前在美國 Ohio State University 的鄭國良醫師與團隊,共同報告一位,使用膠原蛋白膜,配合骨移植,順利地恢復黏膜、增厚骨質,並成功再植牙的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提供了相當詳細的牙齒照片與 X 光,把每個步驟都講解得非常清楚,最後更提供的清楚的手繪示意圖,說明整個過程。這個手術作法的優缺點、適應症、禁忌症,也詳細做成表格分享。對流程不熟悉的讀者,尤其推薦精美的手繪示意圖 Figure 8!

 

 

恭喜鄭醫師!

 

 

期刊介紹

 

Clinical Advances in Periodontics 創刊於 2011 年,為 American Academy of Periodontology 旗下期刊,2019 年起被 MEDLINE 與 PubMed 同時收錄,目前還沒有 impact factor。

 

 

鄭國良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鄭國良醫師團隊,使用膠原蛋白條技術治療口竇廔管再植牙案例,獲 Clinical Advances in Periodontic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何偉宏醫師團隊,以數位模型計算進入牙髓腔時所需要移除的牙本質研究,獲 Journal of Endodontics 刊登!

$
0
0

 

 

01_JEndod_HeWH_02

 

 

文章介紹

 

在作根管治療時,有三種進入牙髓腔的方式。傳統上,是一路直直挖到底,務求完整徹底,稱為傳統直線式(TS)。但近年的觀念認為,這樣移除掉的牙本質太多,對患者牙齒的長期預後並不理想。於是,就出現了挖到牙髓腔轉彎處的修正直線式(MS),以及只挖到入口分支處的微創方式(MI)。

 

不過,目前 MS 與 MI 還沒成為主流,主要是因為對器械、治療效益、解剖變異、併發症等的疑慮。何偉宏醫師團隊認為,如果要說服大家作新術式,就必須量化可能的效益,於是,他們預計用數位模型,去計算三種不同進入牙髓腔的方式,所移除的牙本質到底有沒有不同,差異又是多大。另外,既然都已經建立了數位模型,他們也想量化進入口與中央窩的距離,供同行參考。

 

經過 CBCT 掃描 21 顆上顎臼齒與 15 顆下顎臼齒,並作重組、建模、計算後,發現所移除的牙本質,的確是 TS > MS > MI,而且差異相當巨大;進入點離中央窩的距離,也是 MI > MS > TS 這樣的順序。

 

文中有非常清楚的示意圖,說明三種不同進入路徑的作法,以及牙本質移除量的 3D 計算法,視覺化很好,讓論文相當容易理解。

 

 

恭喜何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Endodontics 創刊於 1975 年,目前為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Endodontists 的官方期刊,並委由 Elsevier 發行。

 

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833,在 Dentistry, Oral Surgery & Medicine 領域為 Q1(12/91) 期刊。

 

 

何偉宏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何偉宏醫師團隊,以數位模型計算進入牙髓腔時所需要移除的牙本質研究,獲 Journal of Endodontic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楊弘維醫師團隊,關於化膿性肌肉感染治療的個案分享,獲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以致編者信刊登!

$
0
0

 

 

01_JMII_YangHW_01

 

 

文章介紹

 

念珠菌造成的化膿性肌肉感染(膿性肌炎),是臨床上很棘手的問題,因為患者通常有造成免疫低下的慢性疾病,感染本身區域大且程度嚴重,一般會考慮引流、清創以及抗黴菌藥治療。但問題是,到底抗黴菌藥要用多久,目前並沒有共識。

 

楊弘維醫師團隊,遇到一位成功控制感染的患者,認為其治療經驗應該對第一線醫師有所幫助,於是整理成本文。

 

一位 54 歲男性,有 B 型肝炎、糖尿病,曾有尿路感染與念珠菌血症病史,因跌倒後右肩腫脹感染來院治療,由於患者私人因素,治療無法延續,並常失聯,都是傷口化膿嚴重時才到急診室處理,無法達成有效治療。

 

終於,因為疾病實在太嚴重,收入住院,這次除了清創之外,也總共使用了六週的抗黴菌藥,感染成功控制,並在接下來的半年內,沒有復發跡象。

 

楊醫師團隊回顧過去文獻,發現這類的治療建議很少,綜合文獻與本例,作者認為至少用六週抗黴菌藥是個實際的建議,至於在 azole-susceptable Candida 上,echinocandins 是否比 fluconzaole 有效,就需要未來的研究進一步回答了。

 

本文的本質為個案報告,藉由致編者信的形式分享,成功被接受。找到一個目前治療指引並未明確給出建議的疾病,並介紹我們自己成功治療的方法,然後回顧文獻,提出好的建議,是不錯的切入點。

 

文章所附的圖片,CT、MRI、實際照片,也都相當清楚,讓讀者能很快的進入狀況,瞭解疾病嚴重程度。

 

楊醫師曾在課堂上與我們討論初稿與寫作方向,當時我們給了些標題的建議,協助抓住本文核心精髓與編輯眼光。楊醫師很客氣的在 Acknowledgments 部分致謝,很感謝。(有趣的是,參考校長名字時,剛好抄到一篇校長名字被打錯成 I.-Chen Tsai 的稿件,正確寫法應為 I-Chen Tsai,I 的後面沒有一點。小細節無傷大雅,只是覺得有趣,特別提出來聊一下。)

 

 

20200318_1544_16

 

 

 

恭喜楊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創刊於 1968 年,目前是以下幾個臺灣微生物學、免疫學、傳染病學、寄生蟲學學會共同的官方期刊,包括:Taiwan Society of Microbiology、Chinese Society of Immunology、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Taiwan 與 Taiwan Society of Parasitology。

 

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455,在 Immunology 領域排名為 Q3(115/158) 期刊,在 Infectious Diseases 領域為 Q3(51/89) 期刊,在 Microbiology 領域為 Q3(84/133) 期刊。

 

 

楊弘維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楊弘維醫師團隊,關於化膿性肌肉感染治療的個案分享,獲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以致編者信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針對中風後骨質疏鬆的藥物治療策略,撰寫文獻回顧,獲 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 刊登!

$
0
0

 

 

01_EOP_HuangHK_19

 

 

文章介紹

 

中風後患者的骨質密度,會在一開始的六個月急速下降,六個月後則持續緩降。這使得患者產生骨折的機會,為類似性別與年齡者的七倍!所以,如何保護中風患者的骨質,避免快速的下降,是中風後照護的重點。

 

不過,目前針對中風後骨質疏鬆預防的治療建議,在指引中並不常見;臨床上,也約只有 15.5% 的中風患者得到預防骨質疏鬆與骨折的藥物治療。於是,已發表多篇骨質疏鬆相關研究的黃暉凱醫師,與神經內科謝鎮陽醫師團隊,共同整理了這個回顧文章,從流行病學、疾病特徵、病生理學、風險預估等角度,切入這個主題,希望為臨床同行提供完整的資訊與建議。

 

總結來說,目前的實證資料仍少,但如果要作治療的話,在中風後五週內,單次靜脈內注射 4mg 的 zoledronate 被認為對保留骨質密度是有幫助的,同時,補充鈣質與維生素 D,可有效預防低血鈣。

 

這類的回顧文章,稱作敘事性回顧,英文為 narrative review,由於主觀成分強,通常是在一個領域很有成績,德高望重的學者,才有資格撰寫,可見黃暉凱醫師與謝鎮陽醫師的團隊,在骨質疏鬆以及中風領域,已經有相當成績。

 

有意思的是,114 篇引用文獻中,黃醫師只引用了自己的研究 3 篇、謝鎮陽醫師團隊的 1 篇,是相當謙虛節制的引用法,事實上是可以放上更多的。除了增加自己的 citation 之外,也能清楚說明作者群在這個主題的地位與貢獻。當然,目前的作法顯得謙卑公正,也不錯。

 

 

恭喜黃醫師!

 

 

期刊介紹

 

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 創刊於 1999 年,由 Taylor & Francis 發行,目前一年發行 18 期,蠻特別的數字。

 

期刊名為 Expert Opinion,乍看之下似乎是實證等級不高的稱號,但一來其實期刊也收 original article,二來醫學浩瀚,真有高實證等級建議的主題其實不多,非常多的領域,都是依賴有經驗的專家,根據既有知識與個人經驗,引導前進。這樣的期刊名很有意思。

 

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038,在 Pharmacology & Pharmacy 領域排名 Q2(98/267) 期刊。

 

 

黃暉凱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針對中風後骨質疏鬆的藥物治療策略,撰寫文獻回顧,獲 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肌氨酸治療思覺失調症療效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刊登!

$
0
0

 

 

01_JP_ChangCH_14

 

 

文章介紹

 

肌氨酸,在思覺失調症的治療上,很有潛力,不過目前的研究結果眾說紛紜,張俊鴻醫師與其團隊,預計統合分析現有文獻,對肌氨酸在思覺失調症的治療效果作個總結。

 

經過廣泛搜尋與篩選,共選入 7 個研究、326 位思覺失調症患者,統合後發現,肌氨酸比起其他的對照藥物,有更好的臨床症狀改善,尤其 PANSS 分數在 70-79 區間者,以及症狀穩定者,效益較為顯著。如果與第一代或第二代的抗精神病藥物合用,也幾乎都更有效,除了 clozapine 之外。

 

對整體認知功能來說,肌氨酸比起其他對比藥物,雖有正向效果但統計上差異並不顯著。女性、患病時間較短,也似乎讓肌氨酸更為有效些,但統計上一樣沒有顯著差異。

 

作者總結,根據目前的文獻來看,在思覺失調症患者身上,肌氨酸比起其他藥物,對整體臨床症狀改善有幫助,但認知功能則沒有。

 

本文的圖表清晰美觀,邏輯論證與內容呈現也很不錯,是適合登載在 Q1 雜誌的好文。

 

 

恭喜張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創刊於 1987 年,是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Psychopharmacology 的官方期刊。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4.221,在 Clinical Neurology 領域排名為 Q1(39/199) 期刊,在 Neurosciences 領域為 Q2(72/267) 期刊,在 Pharmacology & Pharmacy 領域為 Q1(43/267) 期刊。

 

 

張俊鴻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肌氨酸治療思覺失調症療效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青陽醫師團隊,以手術後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預測肺癌復發之研究,獲 Diagnostics 刊登!

$
0
0

 

 

01_diagnostics_WuCY_19

 

 

文章介紹

 

癌症患者,在血液中可能偵測到在全身循環的癌症細胞,稱為 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被認為是從主要癌症處掉落散出的零星細胞,不過由於癌症轉移是個複雜的過程,不是一兩顆細胞跑出去就能在遠處生根,這些零星細胞並不必然意味著癌症已經轉移。

 

由於診斷技術的進步,現在已能用簡單的抽血與血液處理,計算 CTC 的數目。不過,究竟這些 CTC 有怎樣的臨床意義,我們又該如何應用,目前仍在持續發展中。

 

吳青陽醫師團隊,經常作肺癌手術,於是他們思考到,如果能利用 CTC 的變化(而非絕對數目),去預測患者手術後會不會復發,或許能對患者之後的治療提供更準確的指引。

 

研究收入了 50 位接受肺癌手術的患者,在手術前、手術後、手術後一天、手術後三天,連續抽血四次,取得 CTC 數值,並作相關趨勢分析。結果發現,手術可以讓所有患者的 CTC 下降;而在手術後第一天、第三天如果 CTC 回升,患者之後產生癌症復發的機會大增。

 

這樣的結果也意味著,切除主要癌症原發處,可以大量降低癌症細胞,但在幾個月後復發的那群患者,事實上癌症從手術後一天內,就已經開始星火燎原了。

 

這篇研究示範的是新 biomarker 臨床意義的探索,一般我們都會考慮以絕對數值作分析,但吳青陽醫師進一步思考手術前後的改變量,並配合適當的統計法,成功找到一個切入點,對於初學者要設計研究,或探勘既有資料,很有參考價值。

 

 

恭喜吳醫師!

 

 

期刊介紹

 

Diagnostics 創刊於 2011 年,是 MDPI(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旗下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489,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為 Q2(46/160) 期刊。

 

MDPI 是一家基於瑞士巴塞爾的學術出版機構,由中國湖北人林樹坤博士創辦。在中國的許多論壇文章與討論中,常因用擦邊球手法斂財中國地圖不包括台灣與藏南林樹坤博士在美國似乎曾被學校開除等爭議,受到批評。但這些批評或為茶餘飯後話題,卻與學術期刊經營較無關係。

 

MDPI 曾經被 Jeffery Beall 列入 predatory publisher,一開始想以金錢賄賂 資助的方式,請 Beall 拿掉,但被拒絕並公開。之後改採法律訴訟,對 Beall 與其服務學校施加壓力,後因 Beall 感到壓力過大,決定將 Beall’s list 永久關閉

 

純就經營來看,MDPI 是家快速進化的公司:早期努力讓期刊有 impact factor;第二階段就有能力讓期刊一上榜就在 2 分左右,並維持,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最近,第三階段的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更為進化,一上榜就 5 分,不只能維持,隔年還小幅上漲。陳育群醫師研究過其經營進化過程後,給予「delicately cooked」(精緻烹調)的評價

 

MDPI 期刊群在中國設有多個辦公室,雇用大量人力,一週七天,連週日都工作,隨時都能對投稿稿件作快速審查。

 

在行政初審部分,推測應有個評估方式,能快速根據作者、標題、摘要、內文等文字,迅速估計主題熱門程度,與未來被引用可能。即使研究品質好,若初審不符合該期刊標準,會以委婉但不明確的理由婉拒,有時甚至一小時內就能退稿。

 

通過行政初審後,才會送給專業審閱者審查,校友經驗,正式審查的品質有中等程度,偏向友善。

 

 

吳青陽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青陽醫師團隊,以手術後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預測肺癌復發之研究,獲 Diagnostic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柳瑞明醫師團隊,關於雄激素剝奪治療患者有較低腎結石發生率之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刊登!

$
0
0

 

 

01_IJERPH_LiuJM_28

 

 

文章介紹

 

腎結石是個常見的疾病,尤其在男性身上,並認為與雄激素的暴露濃度有關。而攝護腺癌的治療選項中,常見使用雄激素剝奪療法。究竟在攝護腺癌患者身上,使用雄激素剝奪療法,會不會順帶降低腎結石的發生機會呢?目前文獻資料尚少,柳瑞明醫師預計使用健保資料庫的大量數據,回答這個問題。

 

經篩選 2001 到 2013 年的資料,共有 3309 位攝護腺癌患者,其中有 758 位接受雄激素剝奪療法的患者,並以 1:1 傾向分數匹配法,選出 758 位不能接受雄激素剝奪療法的對照組,作相關比較與分析。

 

結果發現,接受雄激素剝奪療法的患者,的確有比較低的腎結石發生率,風險比例僅為 0.38 (7% vs 17.5%),使用 Kaplan-Meier 分析,也發現累積盛行率較低,且有統計意義。

 

總結來說,雄激素剝奪治療,的確會讓腎結石產生的機會,降到原本的 1/3 左右。

 

這樣的主題很有意思,當我們去治療一個疾病,這個治療本身,可能造成哪些影響,也是研究的主題。不只是副作用可以研究,連帶的相關好處,也是大家很好奇的細節。像是少了雄激素後,可以去看看雄激素原本會造成哪些疾病,看看拿掉雄激素後,是不是真有相對應的變化。

 

由於每一個臨床醫師手上的患者可能都不多,使用健保資料庫,累積全臺灣的病例,就是不錯的切入點。尤其攝護腺癌或腎結石,在診斷與治療上,都是需要比較嚴謹的疾病,代理變項出錯的機會小,可信度跟可行性都高!

 

 

恭喜柳醫師!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IJERPH)創刊於 2004 年,出版商為根基於瑞士的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

 

IJERPH 於 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468,在 Environment Sciences 領域排名為 Q2(112/251) 期刊,在 Public, Environment & Occupation Health 領域排名為 Q2(67/186) 期刊。

 

MDPI 是一家基於瑞士巴塞爾的學術出版機構,由中國湖北人林樹坤博士創辦。在中國的許多論壇文章與討論中,常因用擦邊球手法斂財中國地圖不包括台灣與藏南林樹坤博士在美國似乎曾被學校開除等爭議,受到批評。但這些批評或為茶餘飯後話題,卻與學術期刊經營較無關係。

 

MDPI 曾經被 Jeffery Beall 列入 predatory publisher,一開始想以金錢賄賂 資助的方式,請 Beall 拿掉,但被拒絕並公開。之後改採法律訴訟,對 Beall 與其服務學校施加壓力,後因 Beall 感到壓力過大,決定將 Beall’s list 永久關閉

 

純就經營來看,MDPI 是家快速進化的公司:早期努力讓期刊有 impact factor;第二階段就有能力讓期刊一上榜就在 2 分左右,並維持,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最近,第三階段的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更為進化,一上榜就 5 分,不只能維持,隔年還小幅上漲。陳育群醫師研究過其經營進化過程後,給予「delicately cooked」(精緻烹調)的評價

 

MDPI 期刊群在中國設有多個辦公室,雇用大量人力,一週七天,連週日都工作,隨時都能對投稿稿件作快速審查。

 

在行政初審部分,推測應有個評估方式,能快速根據作者、標題、摘要、內文等文字,迅速估計主題熱門程度,與未來被引用可能。即使研究品質好,若初審不符合該期刊標準,會以委婉但不明確的理由婉拒,有時甚至一小時內就能退稿。

 

通過行政初審後,才會送給專業審閱者審查,校友經驗,正式審查的品質有中等程度,偏向友善。

 

值得一提的是,新思惟資深校友柳瑞明醫師近期獲邀進入 IJERPH 的 editorial board!協助期刊決定泌尿學、大數據、流病相關領域的論文。更酷的是,在官網上直接附上的網站連結,就是柳醫師的個人部落格的 CV 頁面,協助投稿者快速認識柳醫師的專長與領域!

 

從新思惟的課程啟蒙後,越來越多的校友,突破困境,論文發表從 0 到 1 之外,也漸漸在各醫院、各學會、國際期刊嶄露頭角!很開心能聽到這些令人敬佩的好消息!

 

 

柳瑞明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柳瑞明醫師團隊,關於雄激素剝奪治療患者有較低腎結石發生率之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致初學者:投稿論文容易忽略的 5 件事!

$
0
0

 

作者: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 泌尿科 柳瑞明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柳瑞明醫師團隊,關於雄激素剝奪治療患者有較低腎結石發生率之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刊登!

 

 

00_FB_PATI_20180113-0232

 

 

很榮幸在短期之內,又有機會來分享學術發表的心得。特別回顧了這次學術論文的投稿歷程,整理出關於論文投稿,您可能會忽略掉的幾件事情。

 

 

新思惟帶你起步,大幅減少研究卡關。

 

回想剛起步的時候,新思惟課程給了很大的助力,提醒初學者關於研究寫作的眉眉角角,大幅減少一開始就卡關的窘境。同時,也指引出正確的方向,大家可以照著新思惟的建議去做,而且是有辦法開花結果的。

 

當初新思惟提醒了我,許多在臨床研究、學術論文可能會忽略的事情。在此,容我整理這幾年來的投稿經驗,提出幾點投稿建議給想要起步或是尚未起步的人作為參考。

 

 

投稿 paper 不是你想像中的那樣

 

我剛開始寫 paper 要投稿的時候,心中認定的 paper 就是像以往晨會 journal meeting 讀的一樣,內容包含 abstract、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discussion、references 這幾個部分,我想各位心目中 paper 的樣貌也是類似的。

 

但當我寫好 paper 準備要投稿的時候,發現投稿系統裡面所要求上傳的文件,光是 abstract、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discussion、references 這幾個內容是遠遠不夠的。

 

有很多我第一次投稿所忽略的東西,以下經驗跟各位分享。

 

 

論文投稿容易忽略的 5 件事

 

  1. Author guide 投稿須知

 

投稿之前一定要先閱讀該期刊的 author guide,它會放在期刊官方網頁裡頭,裡面對於投稿稿件的要求,例如:寫作格式、字數、圖表、參考文獻上限,都會有詳盡的說明。

 

就如同信用卡的廣告:「謹慎理財,信用至上。信用卡循環年利率 OOXX,其他相關費用請參考相關說明。」重點就在這個相關說明,要仔細讀了說明之後,才能順利投稿成功。不然,就會卡關導致稿件無法完成、送出。

 

  1. Cover letter 投稿信、自薦信

 

通常放在投稿稿件的最前面,讓期刊知道我們為何要投稿,以及我們本篇論文的重點。內容大致包含:論文標題與投稿期刊、與主編陳述這篇論文的重大發現或是創新之處、已經閱讀過期刊相關規定並且都有按照規定去做。

 

最後可以再次自我推薦,自己的論文很適合這本期刊,希望期刊主編給機會進入審查,並且接受我們的論文。請記得要署名、寫上通訊作者的名字以及相關聯絡方式。

 

  1. Title page 標題頁

 

需要寫出主標題、副標題,同時也是提供所有作者姓名、單位與相關聯絡資料的地方。

 

本頁的內容請務必要正確,以免影響到日後論文正式刊登出來的結果。每家期刊對於 title page 的要求不盡相同,有的要求寫上論文總字數與引用文獻數;有的則要求 funding 需要列在 title page 之中;有的要求 key words 關鍵字需要列入,所以需要事前詳細閱讀投稿須知內的規定。

 

  1. Manuscript 稿件

 

這裡是我們最熟知的部分,包含 abstract、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 discussion、references。不同的期刊對於字數與內容、引用文獻的寫法(上標,括弧)乃至於參考文獻的格式等等,都有他們自己的相關規定,在這邊就不多贅述。

 

值得一提的是,此處我自己容易忽略的地方在於:acknowledgements、conflict of interest、author contributions。

 

Acknowledgements 可以寫上想要致謝的人、單位,或是受到哪些研究經費的贊助。

 

Conflict of interest 要說明本篇論文的作者之中,有沒有存在利益衝突。例如,投稿的論文是由某公司所贊助;作者和某公司在近期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財務關係,或是作者可能有影響論文結果的非財務關係。而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ICMJE)有提供相關利益衝突聲明,可以上網查詢。

 

Author contributions 這部分,作者要對這次的論文有所貢獻,才能列名在論文之中,這是研究倫理重要的一環。現今越來越多的期刊,把作者貢獻說明當成是必備的條件且要公開寫出。

 

最近我常用的說明方式,在此寫出來給各位參考:

 

Conception and design: Jui-Ming Liu , Wu OO

Provision of study materials or patients: Jui-Ming Liu, Chen OO, Sun OO , Wu OO

Collection and assembly of data: Jui-Ming Liu, Chen XX

Data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Jui-Ming Liu, Chen XX

Manuscript writing: All authors

 

可想而知,參與越多工作、貢獻度最多的作者,當然作者的順序也就列在越前面。

 

  1. Table 表格 / Figure 圖片

 

圖表在線上投稿的時候,基本上是與 manuscript 分開。

 

至於圖表要如何製作才會大氣、如何對齊才會清楚、如何在合理的範圍之下去除雜訊……這些精華的內容,新思惟課程皆有仔細講述。想要深入了解的話,請手刀報名新思惟相關研究課程

 

 

別讓一時疏忽,成為起步逆風。

 

大家服務於醫療界,平常都很忙碌,被工作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臨床、教學、服務或行政工作都像是雪花般飛來,就連坐在家裡,事情都不停找上門來。像是論文投稿一些小地方,可能會因為忙碌而容易忽略掉。

 

今天在此,與大家講述幾點論文投稿容易忽略之處,將過往經驗分享出來,以助大家未來投稿更得心應手。

 

最後,要感謝指導這篇論文發表最重要的人,才讓我有機會可以分享心得。感謝整個專業研究團隊、許老師、許副院長與吳副院長的大力指導,也感謝醫院對於臨床研究的全力支持。

 

希望這篇心得分享,能對各位朋友有所幫忙。

 

 

最新活動

 

 

The post 致初學者:投稿論文容易忽略的 5 件事!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20 / 4 / 12(日)報名截止

$
0
0

 

 

thanks-01

 

 

非常感謝各位朋友的支持。

 

2020 / 4 / 12(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現已截止報名。

 

如果您對我們的各種工作坊和活動有興趣,歡迎追蹤新思惟國際,掌握最新訊息。

 

 

追蹤訂閱

 

 

很感謝各位的肯定,新思惟團隊將繼續努力,提供給您優質有效的學習體驗。

 

若您有其他問題,請來信 innovarad.inc@gmail.com 廖婉君小姐。

 

謝謝。

 

新思惟國際 全體團隊 敬上

2020/4/6 9:43a

 

 

The post 2020 / 4 / 12(日)報名截止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少見的個案診斷,醫學影像成關鍵。

$
0
0

 

作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急診部 蘇則聿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蘇則聿醫師團隊,整理一例腹主動脈瘤破裂並以 Cullen’s sign 與 Grey Turner’s sign 表現之個案分享,獲 Anatol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刊登!

 

 

CLIP_20160619_0830

 

 

有九成死亡率,如何戰勝死神?

 

腹主動脈瘤破裂在臨床上非常少見,症狀也相當多樣化、無專一性,比如:腰痛、背痛、休克等等,所以很容易誤診成腎絞痛、腸胃道出血或發炎。好發的族群為 65 到 80 歲的男性,並有抽菸和動脈硬化病史的高加索種白人為主,即使經過治療,整體死亡率仍高達 90%。

 

此個案,是我遇過第五個腹主動脈瘤破裂的病人,也是唯一活下來的一個。另外四個都在到達開刀房前,就引發低血容性休克而死亡。

 

如何越早診斷、盡快輸血及手術治療,成為病人可否存活的關鍵。

 

 

超音波盡早診斷,對症治療!

 

這個病人是一位 60 歲男性,有高血壓和心房撲動病史,且規則服藥,在 5 年前曾經做過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當天早上,病人因為突然發生劇烈的右腰疼痛難耐,於是叫了救護車來本院就診。到急診檢傷時,病人已呈現休克症狀,全身冒冷汗,血壓只有 73/52  mmHg,心跳是每分鐘 142 下之竇性心律過快,腹部並無明顯壓痛或反彈痛。確認病史之後,立即幫他做床邊超音波,結果右側並無明顯的水腎,morison pouch 裡面有少量的積液。

 

考量病人的年紀有點大,可能在腹主動脈有狀況,所以用超音波定位看了一下,發現腎上主動脈有一顆 6 公分的動脈瘤,內膜已有假腔和積血,強烈懷疑是腹主動脈瘤破裂或腹主動脈剝離。

 

因病人已嚴重休克、生命徵象危及,必須要緊急輸液治療,所以沒有等抽血報告、血壓改善,立即安排腹部電腦斷層動脈攝影,發現一顆 6 公分的腎上腹主動脈瘤已破裂並合併大量腹腔及後腹腔出血。

 

我們立即會診,親自打電話告知心臟血管外科這個病人的狀況,並進行緊急氣管內插管保護呼吸道,同時跟血庫申請緊急 O 型血來輸血。

 

到達急診 68 分鐘後,病人就以最快的速度送入開刀房接受緊急手術治療。術 後 50 天,病人順利出院,只留下輕微下肢無力的後遺症。

 

 

影響個案結果的三個要素

 

從這個存活的案例和另外四個死亡案例比較,我們從中得到了一些經驗:

 

  • 發生的地點

 

其中三例發生在偏遠的郊區醫院,雖然已經打了兩條大口徑的點滴輸液及緊急出血,也在轉院前進行氣管內插管保護呼吸道,但是,輸血的速度仍趕不上出血的速度,導致病人尚未到達醫學中心接受手術,就已低血容性休克而死亡,醫師即使已經做了所有該做的事,仍無法挽回病人的生命。

 

  • 床邊超音波檢查

 

尤其有腹痛或背痛合併休克徵象的病人,都應該例行性做這項檢查。它可以在抽血報告和電腦斷層尚未完成前,排除一些腹內急症,尤其是出血可看 morison pouch 有無積液得到一些資訊。

 

  • 盡快穩定生命跡象

 

包括輸液及緊急輸O型血、以影像學檢查得到診斷,不要等待抽血報告出來再去做。

 

其中一個死亡案例就是等抽血報告出來才處置,即使後來得到診斷,一切準備就緒,病人還是在尚未到達開刀房手術前,就休克而心跳停止。

 

 

透過案例分享,促進醫療進步。

 

有鑑於之前處理有不完美之處,所以幫這個病人做完床邊超音波,又立即做了腹部電腦斷層動脈攝影,也在第一時間點了緊急 O 型血來輸液。因為一般備血要等一個小時才可拿到,若不提前做足準備,可能病人還沒輸到血就休克了,而失去開刀救命的機會。

 

另外,氣管內插管保護呼吸道,盡快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安排手術,這兩件事也很重要。除了發會診單以外,最好親自打通電話告知醫師有這個危急的病人,以便盡快安排手術。

 

這些細節環環相扣,必須都做好,病人才會有存活的機會。

 

 

最新活動

 

 

The post 少見的個案診斷,醫學影像成關鍵。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蔡明劭醫師團隊,關於紅斑性狼瘡患者有較高深頸部感染風險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
0
0

 

 

01_SR_TsaiMS_14_ChangGH_04

 

 

文章介紹

 

紅斑性狼瘡是種自體免疫疾病,因為免疫系統無法正常作用,導致患者比較容易被感染,而治療過程中,所使用的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也可能進一步使得患者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襲。

 

理論上,紅斑性狼瘡的患者,應該會比較容易罹患深頸部感染(一種相當嚴重需要很謹慎且積極處理的感染症),不過,目前並沒有實證支持這樣的推論,張耕閣與蔡明劭醫師團隊,預計使用臺灣健保資料庫的重大傷病登記資料,作進一步的研究探勘,確認這個假說。

 

研究回溯了 1997-2011 的紅斑性狼瘡患者 17426 位,並以 1:4 的比例,配對了 69704 位在性別、年齡、社經階層相同的患者。結果發現,紅斑性狼瘡患者罹患深頸部感染的機會的確較高,為對照組的 4.7 倍!而且這個發現很穩定,不管用敏感性分析或分組分析,結果都是一致的。

 

進一步探勘類固醇使用,會發現類固醇使用劑量高者(>=3 mg/day),比起低劑量治療(< 3 mg/day),產生深頸部感染的機會高出甚多(2.21% vs 0.52%)!

 

這篇文章有幾個學習點。

 

首先,用大量數據去做的相關性研究,很容易得到顯著,但差異達到 5 倍左右的並不多,表示本文結論很值得臨床參考。臨床上想當然爾的假說,作者群給出實際的數據,這就是 hypothesis-driven 的實證醫學。

 

其次,這一兩年開始流行 real-world evidence,作者團隊搭上這樣的潮流,使用了這樣的標題,而且研究本身扛得起這樣的招牌。一般人會誤解,隨意收些醫院裡的 retrospective 也能叫做 real-world evidence,但其實不是的,畢竟你的 real world 不是我的 real world,要有廣泛適用性,且有代表性的才行。健保資料庫的資料龐大,是具有代表性的全國數據,作者又用了很好的對照組跟清楚的類固醇劑量分析,適用性就強上許多。

 

第三,過去總有種說法,認為健保資料庫會被國際期刊直接拒收,尤其 Scientific Reports、尤其 association study。但張耕閣與蔡明劭醫師實際登上了 Scientific Reports,跟大家證明,目前並非如此。重點在於,你的研究是否 hypothesis-driven?是否有臨床意義?是否真的對醫學實證知識有所推進?如果都能做到,這樣品質紮實的好文章,想收的國際期刊相當多,不用擔心。不收,是那本期刊自己的損失。

 

 

恭喜蔡醫師!

 

 

期刊介紹

 

Scientific Reports 是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於 2011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011。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分類中為 Q1(15/69) 期刊。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策略是,高分頂級期刊,如 Nature 或 Nature Medicine 等,依然維持訂閱制,向讀者或圖書館收錢。而若是這些高分期刊因篇幅或品質而沒辦法收的文章,則轉介到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 IF = 11.878)或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IF = 4.011)等向作者收取費用的 open access 期刊。

 

這兩本雜誌的差異是,Scientific Reports 不針對 novelty 審查,只看方法與假說是否具科學水準,至於科學上的重要性,就放上網,由群眾與歷史去評估。而 Nature Communications 則刊登在各領域中具重要性的突破。

 

而 open access 的快速能見度,也能協助科學成果擴散,對作者被看見與期刊被引用,都有幫助。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廣泛且大小魚通吃的期刊群經營策略,相當成功,也帶來豐厚的獲利。但整體來說,訂閱制期刊的獲利還是高過 open access

 

Scientific Reports 的開放平台概念,非常類似 PLOS ONE。在 2017 年,以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集團力量,趁 PLOS ONE 苦於審閱者不夠,審查時間過長,作者們開始離開時,每月刊登文章數一舉超越 PLOS ONE成為世界第一大 mega journal

 

 

蔡明劭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蔡明劭醫師團隊,關於紅斑性狼瘡患者有較高深頸部感染風險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時間有限的小主管,用對方法一年發表三篇!

$
0
0

 

作者:台南市立安南醫院 精神醫學部 張俊鴻 主任

相關文章:[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肌氨酸治療思覺失調症療效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刊登!

 

 

meta-analysis_20170311_1098

 

 

做出研究成績,獲得升遷機會。

 

2018 年 11 月 12 日我被推去火坑 調往南部分院擔任科主任,在這之前,大概只有在當兵還有學生時代當過班長。但是就像校長之前分享過,在一個體系工作,有點研究成績時,就有可能到其他分院獲得升遷的機會。

 

剛去的時候,還想為博士班論文繼續奮鬥,但是我很快就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我只能說,前三個月真的是生不如死,那時已經有三位醫師陸續離開,兩位 NP 要離開,更不用提護理同仁了,整個科氣氛低迷。

 

當時我對分院的環境和人事完全不熟悉,有同仁客氣地問我:「下班在台南做什麼?」其實前三個月下班後我就直接昏倒在床上了,簡直跟當年內科值 12 小時急診的操勞一樣。就如校長之前分享的主管經驗,前半年是很難寫論文的,所以我的重點應該是趕快進入狀況,熟悉這裡的環境和人事。

 

 

晉升管理職,處事格局大不同。

 

到分院的主要任務是什麼?科內的主要問題是什麼?一開始我以為是幫忙拉抬業績,所以把自己的門診大都設在早上。但是我很快就知道自己錯了,因為早上的時段,很多醫院和科部的規劃要做決定,門診反而是其次,而且分院在市郊的工業區,不像醫學中心在市中心門庭若市,開發客群的重點反而是需要主動向相關醫院、康復之家、診所、衛生所拜訪,與這些機構建立轉介住院的合作機制。

 

為什麼目前住院病人狀況不斷?因為有大出大入、較難照顧的病人。那為什麼會有進出不穩且困難的病人?因為空床數太多。為什麼空床太多?因為沒有穩定轉介的管道。所以要如何去建立穩定轉介的管道?一定要找尋當地熟悉醫療網路的人來協助。哪些人比較熟悉當地的醫療網路呢?有經驗的資深醫師、護理長、居家護士、NP、OT 和社工。

 

所以我後來門診改為下午為主,利用早上注意力較好的時段來釐清問題和解題。

 

承蒙林院長、藍部長、唐主任、鈞岱阿長等很多貴人的幫忙。林院長還和我分享他當年升任院長後趕快去進修管理課程,所以這一年主要時間花在各種科務相關的管理談判,例如:和各小組聚會,了解各組的關鍵人物跟需要協助的問題。因各組的問題不盡相同,解決方式也不盡相同。這一年閱讀管理相關的書超過 10 本,其中《燃起主管魂》這本書對我來說最實用。

 

 

寫論文時間有限,必須用對方法。

 

很多腦科學的書說明大腦有一定的注意力週期,值班日早上 1 小時寫論文可以寫 10 行,但是晚上 1 小時可能只寫一行。

 

即便半年後對環境、人事較熟悉,因為二、四要值班,所以只有五、六、日能寫論文,時間比擔任陽春主治醫師時更有限。很慶幸之前透過新思惟課程建立基礎,不然血汗基層主管的時間更有限,想學寫論文一定更困難。

 

另外有很多人分享過番茄鐘工作法,的確可以在短時間產生緊張感,專注 20 分鐘左右,達成一定的寫作。不過還是要回到事情源頭,一開始分錯輕重緩急,或者違反注意力週期,當你疲憊值班的晚上硬寫論文可能也是事倍功半。

 

最後提一下,這一年目前剛過三個月,已發表三篇,分別是臨床研究健保資料庫研究統合分析研究,整理表格如下。由此可知,統合研究是目前無資源者的研究首選。

 

 

form

 

 

最新活動

 

 

The post 時間有限的小主管,用對方法一年發表三篇!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