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快訊] 柯玉潔醫師團隊,使用深度學習偵測青光眼性視神經萎縮之研究,獲 PLOS ONE 刊登!

$
0
0

 

 

獎狀2

 

 

文章介紹

 

青光眼造成的視神經萎縮,由於早期沒症狀,但太晚發現又會造成失明,是臨床上的一大問題。如果眼底攝影的影像能用電腦篩選判讀,對於早期發現這類的患者,會有幫助,於是柯玉潔醫師團隊,預計用有限的影像,配合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的一個分支),嘗試建立一個有效的通用設計。

 

研究使用了來自台北榮總共 944 張眼底攝影影像,並記錄患者資料與臨床特徵,接著以卷積神經網絡(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來辨認青光眼性視神經萎縮,在 CNN 分類比較不確定時,搭配向量集成模型作最後的分類,稱作 emsemble model。而 CNN 分類本身,也藉由合併北榮與印度 Drishti-GS 的訓練,另作一組 fine-tuned CNN。

 

接著再以測試影像組作診斷率的確認,並以 ROC curve 的 AUC 來比較。

 

在 187 張台北榮總的測試影像表現中,CNN 的 accuracy 達 95.0%,AUC 為 0.992,相當理想;emsemble model 的 accuracy 為 92.8%,也不錯。

 

不過,在印度的 Drishti-GS 測試影像中,CNN 本身只能達到 33.3%,必須搭配集成模型,才能提升到 80.3%,而 fine-tuned CNN 也能達到 80.3%。值得注意的是,CNN 分類,在中等到嚴重的疾病,並沒有出現分類錯誤的現象。

 

整體來說,在作者測試的作法中,emsemble model 與 fine-tuned CNN 都是不錯的設計,能在只有有限影像時,作一般性的深度學習模型設計,偵測青光眼性視神經萎縮。

 

 

恭喜柯醫師!

 

 

期刊介紹

 

PLOS ONE 是創刊於 2006 年的知名 open access 期刊,對傳統學術期刊營運模式所產生的衝擊,是這幾年學術界的討論焦點之一,譬如蔡校長部落格文章:「2016 年 impact factor 公布,那些大家關心的期刊,現在怎麼了?

 

PLOS ONE 特性為網路原生、跨領域且全開放,對論文的 ethics 相當重視、對刊登品質亦有堅持。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776,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領域為 Q2(24/69) 期刊。

 

 

整體來說,是名氣好、網頁介面佳、科學社群經營積極的知名 OA 品牌。不過審閱期普遍偏長,中位數約在 80 天左右。

 

與其他相關期刊的對比與選擇,歡迎參考「怎樣投才正確?擬定期刊選擇策略。

 

 

柯玉潔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柯玉潔醫師團隊,使用深度學習偵測青光眼性視神經萎縮之研究,獲 PLOS O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葉長青醫師團隊,對北台灣孕婦的碘營養狀態研究,獲 PLOS ONE 刊登!

$
0
0

 

 

01_Plosone_YehCC_09

 

 

文章介紹

 

孕婦一向被認為是最可能缺乏碘的族群,而足夠的碘,對於胎兒與嬰兒的腦部發育非常重要。臺灣在 2013 年的營養調查中發現,15-44 歲的(非懷孕)生育年齡女性,其尿液中的碘濃度為 124 μg/L,屬於生活足夠,但如果要懷孕的話卻不足的狀態。葉長青醫師團隊,很好奇臺灣實際懷孕婦女的碘攝取狀況,於是作了本研究。

 

研究以臺北榮總為主,於 2018 年 1 到 10 月,收集孕婦的尿液,測定碘濃度,並收集記錄其飲食習慣。結果發現,尿液碘濃度為 225.3 μg/L,相當不錯,進一步從飲食習慣分析,臺灣孕婦普遍有服用綜合維他命的習慣,只有 20.6% 的孕婦從來不吃綜合維他命。其他常被食用的碘來源,還包括牛奶和魚。

 

總結來說,臺灣孕婦的碘營養狀況是足夠的,未來要進一步注意的是,少數患者的碘缺乏,以及可能的碘過多狀況。

 

 

恭喜葉醫師!

 

 

期刊介紹

 

PLOS ONE 是創刊於 2006 年的知名 open access 期刊,對傳統學術期刊營運模式所產生的衝擊,是這幾年學術界的討論焦點之一,譬如蔡校長部落格文章:「2016 年 impact factor 公布,那些大家關心的期刊,現在怎麼了?

 

PLOS ONE 特性為網路原生、跨領域且全開放,對論文的 ethics 相當重視、對刊登品質亦有堅持。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776,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領域為 Q2(24/69) 期刊。

 

 

整體來說,是名氣好、網頁介面佳、科學社群經營積極的知名 OA 品牌。不過審閱期普遍偏長,中位數約在 80 天左右。

 

與其他相關期刊的對比與選擇,歡迎參考「怎樣投才正確?擬定期刊選擇策略。

 

 

葉長青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葉長青醫師團隊,對北台灣孕婦的碘營養狀態研究,獲 PLOS O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李宛珊醫師團隊,關於 EREG 表現對直腸癌患者預後之研究,獲 Oncology 刊登!

$
0
0

 

 

01_oncology_LiWS_03

 

 

文章介紹

 

部分的直腸癌患者,一開始發現就已經有局部侵犯,目前的主流療法,是合併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先將腫瘤縮小,並降低癌症分期後,再開刀,稱為 neoadjuvant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CCRT)。

 

李宛珊醫師團隊,希望找出和預後有關的生物標記,日後遇到這類患者,能在治療前,大致得知患者的可能預後。

 

經由文獻,鎖定了 epiregulin (EREG) 作為最主要的預測因子,之後收集 172 個經過 CCRT 後的手術標本,記錄其 EREG 表現程度、臨床資訊、腫瘤狀況、存活資料,並作分析。

 

結果發現,有較高 EREG 表現的患者,會有比較初期的治療前分期與治療後分期、治療前治療後淋巴結侵犯也都較少、較少的血管與神經旁侵犯。在存活分析中,較高的 EREG 表現,會有較好的 disease-specific survival、locoregion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metastasis-free survival 等。

 

整體來說,EREG 是一個對直腸癌患者接受 neoadjuvant CCRT 治療,潛在的正向預後預測因子。

 

李宛珊醫師團隊,根據團隊可得的標本與病理結果,搭配文獻搜尋與患者資料,能分析出正向預後的生物標記,是很務實且可行性很高的研究策略。

 

 

恭喜李醫師!

 

 

期刊介紹

 

Oncology 創刊於 1948 年,一開始名為 Oncologia,於 1967 年改名 Oncology,目前由 Karger 出版社發行。從 editorial board 來看,主要為美國學者,其次為美國合作密切的多個歐洲國家為主。臺灣大學附設醫院的鄭安理教授,也是成員之一。

 

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278,在 Oncology 領域為 Q3(166/230) 期刊。

 

 

李宛珊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李宛珊醫師團隊,關於 EREG 表現對直腸癌患者預後之研究,獲 Onc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郭亮增醫師團隊,關於 50 歲以上患者是否適合前十字韌帶重建之統合分析,獲 Orthopaedic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OJSM_KuoLT_14

 

 

文章介紹

 

目前對於中年以上患者,在前十字韌帶受傷後,是否應該接受重建,仍有爭議。若是重建,對於患者膝蓋的穩定度,避免半月板與韌帶受傷,會有幫助。但過去的研究多為年輕患者,在 50 歲以上族群是否依然合適,並無定論。

 

郭亮增醫師團隊,預計用統合分析的研究方式,回答這個問題。

 

經文獻搜尋,收入了 4 篇回溯性研究,共有 287 位患者,包括 129 位 50 歲以上,以及 158 位 49 歲以下。所有的研究都顯示,兩組患者手術後都有進步,在 IKDC 與 Lysholm 量表上沒有差異,在前後移動穩定度與手術併發症上,也都沒有差異。

 

總結來說,當 50 歲以上的患者在考慮是否接受前十字韌帶重建時,並不用擔心其預後會比年輕人差。

 

這是個從臨床問題出發,清楚定義問題範圍,藉由文獻搜尋回答,並寫成論文的明顯例子,值得學習!

 

 

恭喜郭醫師!

 

 

臨床研究 / 統合分析

 

 

期刊介紹

 

Orthopaedic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創刊於 2013 年,由 American Orthopaedic Society for Sports Medicine (AOSSM) 創辦,委由 Sage 發行。Editorial board 以美國學者為主,並有超過 30 個國家參與,臺灣臺北榮總骨科部的馬筱笠醫師,也是其中一員。

 

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589,在 Orthopedics 領域為 Q2(22/76) 期刊,在 Sport Sciences 領域為 Q2(25/83) 期刊。

 

 

郭亮增醫師與新思惟

 

 

 

臨床研究 / 統合分析

 

 

The post [快訊] 郭亮增醫師團隊,關於 50 歲以上患者是否適合前十字韌帶重建之統合分析,獲 Orthopaedic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郁心醫師團隊,關於臺灣高中生的菸酒使用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
0
0

 

 

01_JFMA_HuangYH_03

 

 

文章介紹

 

抽菸與喝酒是青少年最常見的物質使用與濫用(substance use and misuse; SUM),黃郁心醫師團隊,預計分析臺灣高中生的菸酒 SUM 情形,與相關的精神社會因素。

 

由 14 所高中收集來的 5879 位參與者問卷資料分析,其中 56.7% 為女性,抽菸比例為 3.84%、危險性飲酒為 7.38%。抽菸與危險性飲酒的共同危險因子為:男性、班上成績排名差、憂鬱。抽菸另外與年紀大、危險性飲酒、沒有可以談話的爸媽。危險性飲酒則另與抽菸、沒有與親生父母同住、較多能傾訴的同儕有關。

 

根據這些資訊,在協助高中生減少菸酒 SUM 上,必須整合醫療專業、父母、老師,共同提供一個避免 SUM 形成的環境。

 

 

恭喜黃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JFMA) = Taiwan yi zhi(臺灣醫誌)是「臺灣醫學會」的官方期刊。JFMA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6 年的 1.969 躍升至 2018 年的 2.844,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1(35/160) 期刊。

 

《臺灣醫誌》是本非常傳奇的雜誌,發行超過一百年,其內容本身,就是一部臺灣史的縮影。

 

其前身為 1899 年發行到 1901 年的《臺灣醫事雜誌》(簡稱《醫事雜誌》)。之後 1902 年,臺灣醫學會成立,並發行《臺灣醫學會雜誌》(簡稱《臺灣醫誌》)。所使用的語言,曾有古日文、日文、中文與英文,見證了臺灣的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

 

其中日治後期,許多醫師會員響應改姓名運動,在「會員動靜」中也詳細記錄了這些改名對照與過程,能看到一代知識份子的認同轉變,非常有歷史感。

 

台大的歷史研究團隊,找齊了所有的刊物,作了數位化,並完成資料庫建置,是相當浩大的工程。

 

「日治時期許多細菌名、病名是以德語發音拼出之日文片假名,所以不僅當時的人對同一名稱有不同寫法,而當時名稱又與現在用語不同,加上 1899 年創刊時正是處於日文文言文時代,所以現在的人很難看懂,更何況是醫學方面的專有名詞。所以,1945 年以前的篇名之下附有中文翻譯,方便使用者利用,也藉此可以將不同的日文名稱,全部用現代醫學用語統一起來。」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參考這篇:「百年臺灣醫學史(1899~1999)」資料庫序文

 

 

黃郁心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郁心醫師團隊,關於臺灣高中生的菸酒使用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鄭國良醫師團隊,關於軟組織癒合在臺面改變與臺面匹配的比較研究,獲 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 刊登!

$
0
0

 

 

01_JP_ChengGL_02

 

 

文章介紹

 

植牙的植體與支臺柱轉接區,可能有微小運動與細菌滋生,在設計上有兩種想法,一種是將植體與支臺柱邊緣作順,也就是 platform-matching (PM) 的作法,另一種是將縫隙移到內側,減少該處移動與細菌滋生時,對骨質生成的負面影響,稱作 platform-switching (PS)。

 

PS 設計對骨質生成有幫助,之前的研究已經確認。鄭國良醫師團隊,預計進一步研究,在軟組織癒合上,PM 與 PS 是否有差異。

 

研究設計很精緻,是選擇非抽菸者,同時需要在不同象限植牙的患者 18 位,在這兩個植牙位置,隨機選擇一個作 PM 一個作 PS。在之後的癒合過程中,分析植體旁溝槽液體(peri-implant cervicular fluid; PICF)並分析植體旁黏膜的基因表現。

 

結果發現,PS 的癒合明顯較好,也比較少出血,但相關的 cytokine 分析則無明顯差異。

 

本文的實驗設計很精緻,且同時從巨觀與微觀作分析,是很不錯的研究。

 

 

恭喜鄭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 創刊於 1931 年,為 American Academy of Periodontology 的官方期刊。

 

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768,在 Dentistry, Oral Surgery & Medicine 領域為 Q1(14/91) 期刊。。

 

 

鄭國良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鄭國良醫師團隊,關於軟組織癒合在臺面改變與臺面匹配的比較研究,獲 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郭亮增醫師團隊,關於不同位置排球選手的肩膀等動收縮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
0
0

 

 

01_SR_KuoLT_15

 

 

文章介紹

 

專業運動員的訓練,需要科學化的量測與課表設計。以排球選手來說,不同的位置可能常動用到不同的肌群,而有各自需要補強的部分。郭亮增醫師團隊,預計使用等速測力機器,去研究排球選手的等動收縮力,以偵測各種位置的排球選手的肌肉力量狀況。

 

研究收入 49 位職業排球選手,並量測肩膀外轉與內轉肌群的力量,外轉動作 ER 類似攔網,內轉動作 IR 類似殺球。

 

結果發現,所有球員的外轉肌力,在慣用手與非慣用手都類似。而如果以 ER/IR 比例來看,主攻手與攔中快攻手在慣用手的數值明顯比非慣用手低;以慣用手來說,主攻手的 ER/IR 比值,比舉球手與自由球員更低。這些數據可能與他們需要殺球的頻率,導致內轉肌群使用率不同有關。

 

總結來說,本文呈現了排球不同位置球員的肌肉力量狀況,也指出許多不平衡的部分,在訓練時,必須個別化針對不同的位置,作特殊的補強,以減少肩膀肌力不平衡的狀況。

 

韓國的運動醫學相當發達,而郭亮增醫師藉由進修的機會,與當地的醫療同仁合作,對方提供資料,郭醫師負責統計與撰寫,互信互利互惠,是很不錯的模式。

 

 

恭喜郭醫師!

 

 

最新活

 

 

期刊介紹

 

Scientific Reports 是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於 2011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011。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分類中為 Q1(15/69) 期刊。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策略是,高分頂級期刊,如 Nature 或 Nature Medicine 等,依然維持訂閱制,向讀者或圖書館收錢。而若是這些高分期刊因篇幅或品質而沒辦法收的文章,則轉介到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 IF = 11.878)或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IF = 4.011)等向作者收取費用的 open access 期刊。

 

這兩本雜誌的差異是,Scientific Reports 不針對 novelty 審查,只看方法與假說是否具科學水準,至於科學上的重要性,就放上網,由群眾與歷史去評估。而 Nature Communications 則刊登在各領域中具重要性的突破。

 

而 open access 的快速能見度,也能協助科學成果擴散,對作者被看見與期刊被引用,都有幫助。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廣泛且大小魚通吃的期刊群經營策略,相當成功,也帶來豐厚的獲利。但整體來說,訂閱制期刊的獲利還是高過 open access

 

Scientific Reports 的開放平台概念,非常類似 PLOS ONE。在 2017 年,以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集團力量,趁 PLOS ONE 苦於審閱者不夠,審查時間過長,作者們開始離開時,每月刊登文章數一舉超越 PLOS ONE成為世界第一大 mega journal

 

 

郭亮增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

 

 

The post [快訊] 郭亮增醫師團隊,關於不同位置排球選手的肩膀等動收縮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李威成醫師團隊,關於上顎擴張或牽引後之咽部氣道改變之統合分析,獲 Orthodontics & Craniofacial Research 刊登!

$
0
0

 

 

01_OCR_LeeWC_01

 

 

文章介紹

 

在齒顎矯正領域,快速上顎擴張(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RME)與使用牽引器做上顎牽引(facemask; FM)都是常見的治療。不過,究竟治療過後,對於呼吸道的改變如何,目前有許多結果略有不同的研究,李威成醫師團隊預計做個統合分析,將這個領域的成果做個總結。

 

研究收入了 9 篇有對照組且追蹤超過 6 個月的研究,並包括 2D 與 3D 兩種影像。結果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在鼻通道與口咽上部呼吸道,有明顯進步,但在口咽下部與顎部以下,不管用 2D 或 3D 影像量測,都沒有明顯改變。

 

總結來說,RME 或 FM 的治療,可以增加口咽上部以上的呼吸道尺寸,但對於口咽下部,並無明顯改善。

 

對於臨床上常做的手術,若有療效的疑問時,將文獻做個統合,了解整體趨勢,是個對自己臨床有幫助,也能順道寫成統合分析的好主題。

 

 

恭喜李醫師!

 

 

期刊介紹

 

Orthodontics & Craniofacial Research 創刊於 1998 年,由 Wiley 發行,為混合型期刊,同時有 paywall subscription 也有 open access 選項。

 

一般投稿並不需要刊登費,由期刊社去向圖書館或醫院收取訂閱費用。但由於各大國經過精算,發現訂閱期刊實在太貴,紛紛要求拿國家經費做研究的學者,必須將作品投稿到 open access 期刊,國家會補助刊登費,長期來說,預計全面 open access 化。於是傳統期刊就加了 open access 選項,避免大國重要學者不投到自家期刊。

 

Orthodontics & Craniofacial Research 甚至幫忙把各國會付刊登費 APC 的清單都列出來,方便學者查閱。目前刊登費為 3500 美金

 

2017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077,在 Dentistry, Oral Surgery & Medicine 領域為 Q2(26/91) 期刊。

 

 

李威成醫師與新思惟

 

  • 李威成醫師所參加的《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第七梯次
  • 李威成醫師所參加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第四梯次
  • 李威成醫師所參加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第六梯次
  • 李威成醫師所參加的《健保資料庫工作坊》第八梯次
  • 李威成醫師所參加的《統合分析工作坊》第三梯次
  • 李威成醫師所參加的《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第十七梯次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李威成醫師團隊,關於上顎擴張或牽引後之咽部氣道改變之統合分析,獲 Orthodontics & Craniofacial Research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李威成醫師團隊,關於牙周病與肺功能的相關性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刊登!

$
0
0

 

 

01_JCP_LeeWC_02

 

 

文章介紹

 

牙周病患者,由於長期慢性的牙周發炎,目前已有許多研究發現,可能會與其他系統性發炎疾病相關,也包括肺功能的下降。為了瞭解牙周病患者的肺功能狀態,李威成醫師團隊,使用 CDC 公開的 NHANES III 資料,做相關性分析。

 

研究收入了 10645 位患者,結果發現,牙周病越嚴重的患者,其 FEV1、FVC、FEV1/FVC 都會越差,也會有越高的比例,罹患阻塞性與限制性肺功能異常。

 

總結來說,牙周病越嚴重的患者,同時肺功能不良的比例更高。

 

像這樣在臨床上有個想法,利用國外的開放資料庫,迅速做個統計,了解狀況,並順道做個發表,是尋找發表主題的好方法之一。

 

 

恭喜李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創刊於 1974 年,由六個歐洲牙周學會共同創辦,包括 British, Dutch, French, German, Scandinavian, and Swiss Societies of Periodontology,現在同時也是 European Federation of Periodontology 的官方期刊。

 

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164,在 Dentistry, Oral Surgery & Medicine 領域為 Q1(4/91) 期刊。

 

 

李威成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李威成醫師團隊,關於牙周病與肺功能的相關性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志生醫師團隊,關於抽菸的大腸癌患者,CEA 是否仍有預後意義之研究,獲 PLOS ONE 刊登!

$
0
0

 

 

01_PLOSONE_HuangCS_03

 

 

文章介紹

 

在大腸癌的患者,手術前後的抽血 CEA 數值,與患者的預後有明顯的相關。如果手術後的 CEA 依然升高,往往預後不好。不過,因為抽菸族群的 CEA 本來就偏高,在抽菸又接受大腸癌手術的患者族群,CEA 是否仍是一個準確的指標,是有疑問的。黃志生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主題,做回溯性的分析。

 

回溯研究 2010 到 2017 共 273 位患者,大腸癌接受手術的資料,分成三組,手術前後 CEA 都正常的為 A 組,手術前 CEA 高但手術後降下來的為 B 組,手術後 CEA 依然高的為 C 組。另外,也根據患者的抽菸史,分成抽菸與非抽菸組。

 

結果發現,C 組的預後最差,其次為 B,最好的是 A,這部分與過去研究結果類似。但根據是否抽菸去檢視資料,會發現被歸類到 C 組的患者中,沒抽菸的患者預後的確不好,但抽菸的患者預後相對好上許多。

 

這表示,抽菸患者的 CEA 本來就高,他們可能被歸類到 C 組去,但實際上預後並沒有想像中差。

 

總結來說,黃志生醫師團隊認為,抽菸患者的 CEA 作為大腸癌預後指標,並不是太準確,或許我們需要其他的策略,來預測這類患者預後。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主題,從臨床工作中,那些習以為常,像呼吸一樣自然的觀念中「找碴」,去思考這些概念有沒有可能在特定的狀況並不適用,而不是「別人既然都這麼說那應該沒有錯吧」的全盤照收。

 

這些小小的疑惑,快速利用既有的資料做個確認,發現別人不知道的事情,就是一篇新研究!

 

 

恭喜黃醫師!

 

 

期刊介紹

 

PLOS ONE 是創刊於 2006 年的知名 open access 期刊,對傳統學術期刊營運模式所產生的衝擊,是這幾年學術界的討論焦點之一,譬如蔡校長部落格文章:「2016 年 impact factor 公布,那些大家關心的期刊,現在怎麼了?

 

PLOS ONE 特性為網路原生、跨領域且全開放,對論文的 ethics 相當重視、對刊登品質亦有堅持。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776,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領域為 Q2(24/69) 期刊。

 

 

整體來說,是名氣好、網頁介面佳、科學社群經營積極的知名 OA 品牌。不過審閱期普遍偏長,中位數約在 80 天左右。

 

與其他相關期刊的對比與選擇,歡迎參考「怎樣投才正確?擬定期刊選擇策略。

 

 

黃志生醫師與新思惟

 

 

 

論文寫作 / 製圖教學

 

 

The post [快訊] 黃志生醫師團隊,關於抽菸的大腸癌患者,CEA 是否仍有預後意義之研究,獲 PLOS O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蔡明劭醫師團隊,分享甲狀舌管脂肪瘤之個案,獲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medicine_TsaiMS_15

 

 

文章介紹

 

塵封 10 年的個案,有機會重生嗎?有的!以下是蔡明劭醫師在刊登後,所分享的內容。

 

這篇我拖了 10 年沒有投稿的 case report,在去年上完《圖與圖說工作坊》之後,立刻重新整理圖片並投稿。

 

雖然10年前的照片解析度不是很好,但依照新思惟的圖片處理與標示訣竅,還是能很清楚地凸顯重點。也依照課堂上校長的建議,投個 Medicine 試試手氣,果然一擊成功!

 

非常開心這塵封 10 年的罕見病例可以發表在國際期刊!

 

再次感謝校長與新思惟團隊的協助!

 

在頸部正中線產生的腫塊,最常見的是甲狀舌管囊腫,不過,蔡明劭醫師團隊遇到了一個甲狀舌管脂肪瘤,手術前的超音波、抽吸、電腦斷層,都明確指出這個診斷,手術拿下來也確認的確如此,由於文獻上並沒有類似的發表,蔡明劭醫師團隊,整理出來供臨床同道參考。

 

被接受的重要關鍵,是優質且標示清楚的圖片,以及言簡意賅的個案介紹。

 

 

20200610_183712

 

 

 

恭喜蔡醫師!

 

 

入門寫作 / 製圖教學

 

 

期刊介紹

 

Medicine 創刊於 1922 年,曾是一般內科學(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分類中的 top 10% 期刊(2014 ranking: 15/154),2014 年的 impact factor(IF)為 5.723。

 

2015 年 Medicine 撤除 paywall、從傳統期刊轉型為 open access(與 PLOS ONE 原生 open access 不同而引起不少討論)。隨後 2016 年中 JCR 初步公布 Medicine 的 2015 年 IF 為 1.206,從 Q1 摔成 Q3(77/151) 期刊;但隨後 JCR 正式資訊卻顯示為 2.133(Q2 期刊)。

 

Medicine 的 2016 年 IF 再降為 1.803,但仍為 Q2(58/154) 期刊;2017 年的 IF 則回升為 2.028,繼續保持 Q2(56/154) 期刊。2018 年 IF 為 1.870,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保持 Q2(69/160) 期刊。

 

Medicine 在期刊經營界,是有名的案例,也啟發了很多有志於學術期刊產業的新創團隊,在後續風起雲湧的新一代期刊集團,都能看到其影響。

 

目前在 2 分左右維持,收費平價,且接受的文體頗多,case report 也收,是初學者,或挑戰高分期刊失敗後,一個不錯的去處。全文開放影響力大,有 PubMed 也有 impact factor,分數也不差。

 

 

蔡明劭醫師與新思惟

 

 

 

入門寫作 / 製圖教學

 

 

The post [快訊]蔡明劭醫師團隊,分享甲狀舌管脂肪瘤之個案,獲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林孟緯物理治療師團隊,研究多發性硬化對動態步態穩定度之影響,獲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刊登!

$
0
0

 

 

01_JB_LinMW_01

 

 

文章介紹

 

對於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來說,跌倒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可能導致骨折、重傷甚至死亡。過去的研究指出,動態步態穩定度,是跌倒的主要危險因子。如果想要知道怎麼預防跌倒,就必須了解多發性硬化症究竟是在那些細節上,影響動態步態穩定度的。於是林孟緯物理治療師參與的團隊,預計就這個主題做深入研究與分析。

 

研究收入了 20 位成年多發性硬化患者,並以 25 位性別年齡匹配的健康人作為對照組。動態步態穩定度評估,包括強側與弱側都做,並仔細分析足部著地與離地的各種參數,包括步伐時間、步伐距離、步伐頻率、足部著地角度等。

 

結果發現,與健康人相比,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兩側的步態,不管是離地或著地的穩定度,都比較差。而穩定度較差的原因,主要與多發性硬化患者的步態速度較慢有關。

 

如果要修正這部分,多發性硬化患者可以改用較短的步伐,將移動時的重心範圍,控制在穩定區裡頭。這也符合多發性硬化患者,相對於健康人,弱側著地時穩定度較好,反而是強側較差的觀察。

 

這樣關於走路步態的細微研究,對於協助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控制步態穩定度,更進一步預防跌倒,提供了豐富的細節與理論依據。

 

 

林孟緯校友,是在臺灣碩士畢業後,前往美國就讀博士,並特別抽空飛回臺灣,陸續上完新思惟三堂研究課程,帶著各種技術與知識,回到美國加速論文產出。

 

恭喜林孟緯物理治療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創刊於 1968 年,是以生物力學為主題的期刊,同時是許多先進國家生物力學學會的官方期刊,包括:Americ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the Europe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mechanics、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Clinical Biomechanics and Related Research、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Society of Biomechanics、the Société de Biomécanique。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2.576,在 Biophysics 領域排名為 Q2(32/72),在 Engineering, Biomedical 領域排名為 Q2(30/80)。

 

 

林孟緯物理治療師與新思惟

 

  • 林孟緯物理治療師所參加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第十二梯次
  • 林孟緯物理治療師所參加的《統合分析工作坊》第十三梯次
  • 林孟緯物理治療師所參加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第二十六梯次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林孟緯物理治療師團隊,研究多發性硬化對動態步態穩定度之影響,獲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程羽嬿醫師團隊,以 iStent 作為單一手術治療開放性青光眼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刊登!

$
0
0

 

 

01_J_Ophthalmology_ChenYY_05

 

 

文章介紹

 

青光眼的分類中,隅角開放性青光眼是最常見的,第一線治療是用眼藥水降眼內壓,當藥物治療不佳,或有嚴重副作用時,則可考慮手術。

 

過去數十年,小樑切開術曾為主流,但之後產生的纖維化疤痕仍可能阻礙房水流動,導致復發。近年開始流行微創青光眼手術 micro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 (MIGS),盡量減少手術範圍,避免纖維化疤痕形成,其中,置放 iStent 就是一個常見的手術。

 

程羽嬿醫師預計回顧既有文獻,看看在眾多的研究整合起來之後,iStent 的治療效果如何,能夠維持多久,以及新舊兩代的 iStent 效果是否有差異。

 

總共收入了近 20 年共 17 篇論文 978 支眼睛,並針對其降眼壓效果、減少眼藥水使用效果、iStent 新舊代、追蹤時間等做分析。結果發現,iStent 能夠有效降低眼內壓,成功率甚高,副作用甚少,手術後仍需要滴的眼藥水也顯著減少。分組研究則發現,兩代的 iStent 效果都很好,並沒有新的比舊的好的狀況。追蹤即使到 42 個月,治療效果都一樣不錯。

 

總結來說,iStent 作為單一手術,能有效的降低眼內壓與青光眼相關藥物的使用,效果可持續至少 42 個月。

 

程羽嬿醫師是資深的新思惟之友,上了研究課程,就寫出臨床研究論文;上了健保資料庫課程,就寫出健保資料庫論文;上了統合分析課程,就寫出統合分析論文。是個認真上課、認真吸收、認真實踐的傑出校友。

 

本篇論文的製圖,都依照上課所建議的排版,相當整齊漂亮,只有字型改為雜誌社風格,本身的空間配置均屬上乘,學以致用,非常用心。

 

 

20200701_215035

 

 

 

恭喜程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創刊於 2009 年,由 Hindawi 發行。2019 年 impact factor 為 1.447,在 Medicine, Research & Experimental 領域排名為 Q4(116/138),在 Ophthalmology 領域排名 Q3(41/60) 期刊。

 

Hindawi 是一間由埃及開羅創業,後來轉移到倫敦營運的期刊公司,1997 年收購一本數學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 開始經營,之後快速的擴張到各個領域,並轉以 open access 模式運作。

 

Hindawi 的故事很長,也曾經被 Beall’s list 列名,但這件事情的對錯並沒有那麼簡單,事實上 Beall’s list 是帶有新殖民主義偏見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這篇較為公允的評論。

 

 

簡單說,作者認為,Beall’s List 裏頭有蠻多並非掠奪性期刊,而只是英文不是太好,或者編輯部的品質不穩定。但因為 Beall 對於廣發 email 找人投稿、英文不好的編輯部、網站設計不佳的期刊有嚴重的成見,Hindawi 因此被誤殺。

 

而 Beall 事後也將 Hindawi 從 Beall’s List 拿掉,理由是,他認為 Hindawi 是 borderline,處於灰色地帶。也算是間接承認自己之前斬釘截鐵認定為掠奪性期刊,是超過了些。

 

綜觀最近 10 年的發展,Hindawi 一直在改善自己的期刊編輯品質,以灰色地帶來說的話,應該屬於中等灰或淺灰,而且持續的在努力讓自己更淺一些。在期刊的首頁,直接公開自己的接受率、審查時間、刊登費用,就是開誠布公的舉措之一。

 

 

20200701_221415

 

 

這篇分析甚至將 Hindawi 跟 Frontiers 做比較,認為 Hindawi 比 Frontiers 還正派些,只是 Frontiers 比較會做公關。

 

 

各位可能會很好奇,在期刊的世界中,有沒有確定是比較深灰色那邊的期刊社?有的,惡名昭彰的很多,不過他們通常會告人,所以我們只能很小心地提出事實,像是被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 FTC 提出告訴,認定刻意欺騙學術界,並有法官認證要賠錢的。請自行搜尋 FTC against predatory journal,就能找到。

 

Hindawi 並不是這樣等級的出版集團,他們過去有過做得不夠好的時期,但這幾年持續的在變好中。

 

 

程羽嬿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程羽嬿醫師團隊,以 iStent 作為單一手術治療開放性青光眼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羅盛典醫師團隊,低劑量阿斯匹靈對晚期鼻咽癌延長存活之研究,獲 Cancers 刊登!

$
0
0

 

 

01_cancer_LuoSD_01

 

 

文章介紹

 

阿斯匹靈的使用,在許多癌症的研究,都被證明與較高的存活率有關。羅盛典醫師團隊,想知道在鼻咽癌上是不是也有相同現象,於是開啟了本研究。

 

研究使用長庚醫院過去 10 年的資料做分析,共收入 565 位鼻咽癌患者,並以 1:4 的比例,對阿斯匹靈使用者與無使用者,做傾向評分匹配。存活分析發現,整體死亡率與疾病死亡率,在使用阿斯匹靈超過 180 天的患者都明顯較低,尤其第三期、第四期、甚至各種淋巴侵犯級別都有。

 

整體來說,使用阿斯匹靈超過 180 天,與鼻咽癌較高存活率相關,且為一獨立的預後因子。

 

近年由於健保資料庫的使用越來越緊縮,長庚以自身佔健保約 1/10 的體量,以及大量的重症患者記錄,建立長庚資料庫,並建立相關的申請與分析流程,是很不錯的研究素材。對於難以實施隨機分派研究,以及需要巨量規模才能觀察到差異的研究,提供難以取代的研究管道。

 

課後第一篇,就能登上 6 分期刊,相當不容易!

 

 

恭喜羅醫師!

 

 

期刊介紹

 

Cancers 創刊於 2009 年,出版商為根基於瑞士的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6.126,在 Oncology 領域排名為 Q1(37/244) 期刊。

 

MDPI 是一家基於瑞士巴塞爾的學術出版機構,由中國湖北人林樹坤博士創辦。在中國的許多論壇文章與討論中,常因用擦邊球手法斂財中國地圖不包括台灣與藏南林樹坤博士在美國似乎曾被學校開除等爭議,受到批評。但這些批評或為茶餘飯後話題,卻與學術期刊經營較無關係。

 

MDPI 曾經被 Jeffery Beall 列入 predatory publisher,一開始想以金錢賄賂 資助的方式,請 Beall 拿掉,但被拒絕並公開。之後改採法律訴訟,對 Beall 與其服務學校施加壓力,後因 Beall 感到壓力過大,決定將 Beall’s list 永久關閉

 

不過持平來說,Beall 雖然自詡為正義之聲,但其評價也的確帶有新殖民主義的色彩,對於非英美第一語言國家所辦的期刊,帶有一定程度的偏見

 

純就經營來看,MDPI 是家快速進化的公司:早期努力讓期刊有 impact factor;第二階段就有能力讓期刊一上榜就在 2 分左右,並維持,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最近,第三階段的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更為進化,一上榜就 5 分,不只能維持,隔年還小幅上漲。陳育群醫師研究過其經營進化過程後,給予「delicately cooked」(精緻烹調)的評價

 

MDPI 期刊群在中國設有多個辦公室,雇用大量人力,一週七天,連週日都工作,隨時都能對投稿稿件作快速審查。

 

行政初審部分,推測應有個評估方式,能快速根據作者、標題、摘要、內文等文字,迅速估計主題熱門程度,與未來被引用可能。即使研究品質好,若初審不符合該期刊標準,會以委婉但不明確的理由婉拒,有時甚至一小時內就能退稿。

 

通過行政初審後,才會送給專業審閱者審查,校友經驗,正式審查的品質有中等程度,偏向友善。

 

 

羅盛典醫師與新思惟

 

  • 羅盛典醫師所參加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第七梯次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羅盛典醫師團隊,低劑量阿斯匹靈對晚期鼻咽癌延長存活之研究,獲 Cancer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韋翔醫師團隊,關於心臟衰竭患者,phenylalanine 濃度可預測死亡之研究,獲 ESC Heart Failure 刊登!

$
0
0

 

 

01_ESCHF_ChenWS_02

 

 

文章介紹

 

過去的研究發現,升高的血中苯丙胺酸 phenylalanine 濃度,與心血管不良預後有關。本研究預計以心臟衰竭患者為目標族群,觀察 phenylalanine 是否也與死亡相關,以及其預測能力是否獨立於其他發炎與免疫細胞激素。

 

研究收入了 152 個受試者,115 為心臟衰竭住院者,37 為健康對照組。相關的心臟功能指標、血液指標以及常見的預後評分都做完整評估,並追蹤至死亡或一年。結果發現,phenylalanine ≧ 112 μM 者,有較高的死亡率,而且經過多變項分析後,會發現這個預測能力是獨立於其他傳統預測因子之外的。

 

將近年流行的研究主題,尋找一個自己容易接觸到的次族群患者,藉由廣泛的資料收集,做出交叉分析與確認,是個不錯的研究方法。

 

 

恭喜陳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ESC Heart Failure 創刊於 2014 年,是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的官方 open access 期刊。另一本同屬官方期刊,以 paywall 發行,創刊較早、分數目前較高的,是 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目前都委託 Wiley 發行。

 

ESC 是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以 European Heart Journal 為首,他們也開展了自己的多期刊策略,在各種不同主題持續做出新期刊,命名上並不統一,有以 ESC 或 EHJ 為首的,但也有根本無關的,尊重各團隊自己的命名意願,很有意思。

 

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902,在 Cardiac & Cardiovascular Systems 領域為 Q2(44/138) 期刊。

 

 

陳韋翔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韋翔醫師團隊,關於心臟衰竭患者,phenylalanine 濃度可預測死亡之研究,獲 ESC Heart Failur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莊介森醫師團隊,關於糖尿病藥物治療帕金森氏症的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刊登!

$
0
0

 

 

01_IJERPH_ChuangCS_04

 

 

文章介紹

 

臨床與流行病學的資料已經發現,老人家最常見的兩個疾病:第二型糖尿病與帕金森氏症,彼此之間似乎有關連。這些研究認為,治療糖尿病時,可能會順帶調控帕金森氏症的相關病生理,使得患者的運動與非運動功能均有進步。莊介森醫師團隊,預計根據這個主題,回顧相關的研究,並做統合分析。

 

 

20200712_143156

 

 

經過搜尋,共收入了 3 篇研究,統合之後發現,exenatide 這個藥物,能顯著的改善帕金森氏症的症狀,不管以 UPDRS-I、UPDRS-IV、MDRS 三種量表來看都是,在 12 個月的追蹤,停藥之後在 UPDRS-III 量表,依然能有顯著改善。相對的,使用 pioglitazone 在 UPDRS、MDRS、PDRS 等量表都沒辦法看到顯著改善。

 

總結來說,exenatide 這個糖尿病藥物,對於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認知、運動、非運動功能,均有幫助。未來或許可以針對這個議題,設計長期研究,並仔細分析不同帕金森氏症嚴重程度患者,是否有相同的反應。

 

 

20200712_143211

 

 

本文圖一的 PRISMA,與相關森林圖繪製,均相當漂亮準確,莊醫師將在課堂上學到的各種細節,發揮得相當傑出!

 

 

恭喜莊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IJERPH)創刊於 2004 年,出版商為根基於瑞士的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

 

IJERPH 於 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849,在 Environment Sciences 領域排名為 Q2(105/265) 期刊,在 Public, Environment & Occupation Health 領域排名為 Q2(58/193) 期刊。

 

MDPI 是一家基於瑞士巴塞爾的學術出版機構,由中國湖北人林樹坤博士創辦。在中國的許多論壇文章與討論中,常因用擦邊球手法斂財中國地圖不包括台灣與藏南林樹坤博士在美國似乎曾被學校開除等爭議,受到批評。但這些批評或為茶餘飯後話題,卻與學術期刊經營較無關係。

 

MDPI 曾經被 Jeffery Beall 列入 predatory publisher,一開始想以資助的方式,請 Beall 拿掉,但被拒絕並公開。之後改採法律訴訟,對 Beall 與其服務學校施加壓力,後因 Beall 感到壓力過大,決定將 Beall’s list 永久關閉

 

不過持平來說,Beall 雖然自詡為正義之聲,但其評價也的確帶有新殖民主義的色彩,對於非英美第一語言國家所辦的期刊,帶有一定程度的偏見

 

純就經營來看,MDPI 是家快速進化的公司:早期努力讓期刊有 impact factor;第二階段就有能力讓期刊一上榜就在 2 分左右,並維持,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最近,第三階段的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更為進化,一上榜就 5 分,不只能維持,隔年還小幅上漲。陳育群醫師研究過其經營進化過程後,給予「delicately cooked」(精緻烹調)的評價

 

MDPI 期刊群在中國設有多個辦公室,雇用大量人力,一週七天,連週日都工作,隨時都能對投稿稿件作快速審查。

 

在行政初審部分,推測應有個評估方式,能快速根據作者、標題、摘要、內文等文字,迅速估計主題熱門程度,與未來被引用可能。即使研究品質好,若初審不符合該期刊標準,會以委婉但不明確的理由婉拒,有時甚至一小時內就能退稿。

 

通過行政初審後,才會送給專業審閱者審查,校友經驗,正式審查的品質有中等程度,偏向友善。

 

值得一提的是,新思惟資深校友柳瑞明醫師近期獲邀進入 IJERPH 的 editorial board!協助期刊決定泌尿學、大數據、流病相關領域的論文。更酷的是,在官網上直接附上的網站連結,就是柳醫師的個人部落格的 CV 頁面,協助投稿者快速認識柳醫師的專長與領域!

 

從新思惟的課程啟蒙後,越來越多的校友,突破困境,論文發表從 0 到 1 之外,也漸漸在各醫院、各學會、國際期刊嶄露頭角!很開心能聽到這些令人敬佩的好消息!

 

 

莊介森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莊介森醫師團隊,關於糖尿病藥物治療帕金森氏症的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外傷性髖關節骨折脫臼之長期預後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
0
0

 

 

01_JCMA_MaHH_07

 

 

文章介紹

 

外傷造成的髖關節骨折與脫臼,預後可能良好也可能不好,不過目前對於長期預後的分析研究尚少。馬瑄孝醫師團隊,預計設計一個回顧型研究,統計預後狀況,並發現可能的預後因子。

 

研究回顧了 2001 到 2016 年,共計 38 位外傷造成的髖關節骨折與脫臼患者,所有的患者診斷都有 X 光或 CT 確認,並在 6 小時內完成脫臼復位。分析發現,9 位患者的髖關節預後不良,包括骨壞死、外傷性退化,以及全髖關節置換。與不良預後相關的因子為患者年紀與復位時間。

 

整體來說,嚴重外傷性髖關節脫臼的預後不甚理想,不良預後與患者年紀和復位時間有關。

 

根據自家醫院的臨床資料,做回溯分析與統計,是能夠了解現況並找出關鍵的步驟,能順道被接受而發表,是非常棒的事情。

 

 

恭喜馬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JCMA中華醫學會雜誌),之前稱為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Taipei),為中華醫學會的附屬期刊,辦公室設於台北榮總。

 

2008 年收錄於 SCI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JCMA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4 年的 0.845,逐步上升到 2019 年的 2.170,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2(63/165) 期刊。

 

 

馬瑄孝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外傷性髖關節骨折脫臼之長期預後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柏成醫師團隊,以超音波彈性造影評估肩旋轉肌腱撕裂的可修復性之臨床試驗計畫,獲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medicine_ChenPC_08

 

 

文章介紹

 

肩旋轉肌腱撕裂,若範圍較大,是必須手術修復的。不過,開進去之後,到底能不能修復,跟周邊組織的狀況有關,如果肌肉萎縮,或脂肪浸潤多,手術醫師可能會判定為無法手術修復。如果手術前能夠得知患者的組織狀況,減少不必要的探查,對於溝通與患者期待,會比較好處理。

 

過去,MRI 被用作主要的非侵入性工具,在手術之前評估可修復性,不過其可得性並不甚裡想,有時排程檢查甚至需要幾天甚至幾周。如果能用更為方便可得的超音波彈性造影完成,對於患者與醫師都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陳柏成醫師團隊,預計規劃一個前瞻性的研究,探討超音波彈性造影,在術前評估肩旋轉肌腱是否可修復方面,是否準確。研究預計收入 20 位患者,並由兩位獨立醫師操作評估 supraspinatus muscle 與 infraspinatus muscle 狀況,並與最後手術醫師判定是否可修復做比較。研究並同時會比較超音波與 MRI 所觀察到的各種參數與細節是否一致。文中並附上清楚的操作示意圖。

 

 

20200712_152458

 

 

Medicine 這本期刊,對於 study protocol 的刊登,是歸類在 study protocol clinical trial 分類中。這類文體的刊登,能讓世界知道,目前有哪些團隊在做著類似的主題,避免資源分配的重複,並能針對研究設計做進一步的交流。

 

 

恭喜陳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Medicine 創刊於 1922 年,曾是一般內科學(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分類中的 top 10% 期刊(2014 ranking: 15/154),2014 年的 impact factor(IF)為 5.723。

 

2015 年 Medicine 撤除 paywall、從傳統期刊轉型為 open access(與 PLOS ONE 原生 open access 不同而引起不少討論)。隨後 2016 年中 JCR 初步公布 Medicine 的 2015 年 IF 為 1.206,從 Q1 摔成 Q3(77/151) 期刊;但隨後 JCR 正式資訊卻顯示為 2.133(Q2 期刊)。

 

2019 年 IF 為 1.552,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為 Q3(89/165) 期刊。

 

Medicine 在期刊經營界,是有名的案例,也啟發了很多有志於學術期刊產業的新創團隊,在後續風起雲湧的新一代期刊集團,都能看到其影響。

 

收費平價,且接受的文體頗多,case report 也收,是初學者一個不錯的投稿標的。全文開放影響力大,有 PubMed 也有 impact factor,分數也還行。

 

 

陳柏成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柏成醫師團隊,以超音波彈性造影評估肩旋轉肌腱撕裂的可修復性之臨床試驗計畫,獲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王建智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患者疼痛控制之物理治療與復健建議的回顧文章,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
0
0

 

 

01_JCMA_WangCC_02

 

 

文章介紹

 

在 COVID-19 疫情期間,世界各國都經歷了程度不等的社交距離保持,甚至封城,醫療院所的可近性也下降,對於骨骼肌肉系統疼痛的患者,過去能很容易地看到門診、做到物理治療或復健,現在都變得困難。在疫情之下,這類骨骼肌肉疼痛的患者該怎麼辦呢?王建智醫師團隊,根據各種可能的症狀以及醫療資源做分析,寫成回顧文章,供世界各醫療團隊參考。

 

除了原本就可能有的慢性疼痛,COVID-19 本身也有可能因為發炎、微小血栓形成,導致各種疼痛與缺血症狀。

 

疼痛的急性期,傳統的 RICE,也就是 rest, ice, compression, elevation 能應對大多數的狀況。如果疼痛超過 2 周,則建議照個 X 光或超音波。如果有液體或血腫堆積,超音波導引治療相當有效。

 

對於疼痛超過 6 個月者,為了避免肌肉萎縮,建議必須運動,並給予適當藥物止痛。超音波可以協助尋找疼痛來源,例如軟組織損傷或發炎等。超音波導引的增生溶液注射,對於減低疼痛與恢復功能,會有幫助。

 

疫情期間,幾乎整個醫學界都在關注 COVID-19。如果有大量患者,就能做研究;有個案,也能寫個案報告;而回顧現有的知識,針對疫情期間的應變做個整理與建議,寫成回顧文章,也是相當實用且有意義的分享。

 

 

恭喜王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JCMA中華醫學會雜誌),之前稱為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Taipei),為中華醫學會的附屬期刊,辦公室設於台北榮總。

 

2008 年收錄於 SCI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JCMA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4 年的 0.845,逐步上升到 2019 年的 2.170,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2(63/165) 期刊。

 

 

王建智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王建智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患者疼痛控制之物理治療與復健建議的回顧文章,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耳鳴患者接受非侵入性腦部刺激介入,其效益與安全性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JAMA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  刊登!

$
0
0

 

 

01_JAMA_OHNS_TsengPT_46

 

 

文章介紹

 

在總人口中,約有 10-25% 的人,有耳鳴的問題。而嚴重且長期的耳鳴,可能造成許多神經與精神上的問題。傳統的耳鳴治療,效果差強人意,近年新發展的非侵入性腦部刺激(NIBS: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藉由改變大腦皮質的功能,曾被報告過可以降低耳鳴的程度,不過目前尚未有總結性的統合分析,曾秉濤醫師團隊,預計就這個主題做探索。

 

研究收入了 32 篇隨機對照實驗,包含了 1458 位患者,以網絡統合分析處理後發現,對耳鳴最有效的,是以電流刺激左側外背側前額葉,配合隨機噪音刺激雙側聽覺皮質。如果單看 cTBS 刺激的話,刺激雙側聽覺皮質效果比只刺激左側好。至於以磁力反覆刺激的話,有先做 priming 暖身一下,效果比沒做 priming 的好。整體來說,各種不同的 NIBS 的耐受性都不錯,病人放棄治療的比例並不比對照組高。

 

總結來說,本統合分析確認了 NIBS 的效用,未來的研究可以著重在更大型的隨機對照研究,更長的追蹤時間,以及不同的 priming 方法。

 

曾醫師在診所工作,藉由統合分析,找到對患者真正有效的治療,更進一步導入並建立臨床服務,是個很好的模式。在診所,也有與世界同步的學術能力,以及治療服務,相當厲害。

 

 

秉濤醫師近年從不懂論文開始,前來新思惟論文工作坊學習論文寫作,自學統合分析技能並開始發表,現今一年文章產量平均約 10 篇,且 impact factor 持續提升,發表的文章,幾乎都是各領域的頂尖期刊!

 

尤其,曾醫師一直是在診所工作,並非我們認為研究資源與機會豐富的醫學中心,更令人覺得敬佩。

 

恭喜曾秉濤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AMA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 前身是 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2013 年改名後,2019 最新的 impact factor 為 3.848,期刊接受率為 20%。在 Otolaryngology 領域排名為 Q1(1/42) 期刊,在 Surgery 領域排名為 Q1(29/210) 期刊。

 

根據期刊公開數據,耳鼻喉科領域雜誌,影響力最高的 50 篇文章中,有 44 篇都刊登在他們家,包括第一名。

 

近年除了 NEJM 仍堅守單一期刊策略外,其他的知名綜合醫學期刊,如 Lancet 與 JAMA,都轉型為多期刊策略。JAMA Network 的作法,有的是成立全新期刊,從零開始,如 JAMA Cardiology;有的則是藉由合併或合作,將其他期刊改名為 JAMA 開頭,如這次介紹的 JAMA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

 

以結果來看,都相當有效,經過幾年的經營,JAMA 開頭的這些期刊,都能在各專科領域成為頂尖期刊,部分甚至超過許多老牌冠軍。可見期刊經營也開始出現資本效應、資源效應、規模效應,而期刊經營的成功經驗,也確認是可以被複製並規模化的。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耳鳴患者接受非侵入性腦部刺激介入,其效益與安全性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JAMA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