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快訊] 陳怡孜醫師團隊,關於毛蘭素能引發口腔癌細胞凋亡之研究,獲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AJCM_ChenYT_02

 

 

文章介紹

 

口腔癌的五年存活率約僅一半,是預後不佳的癌症,如果能找出潛在有效的治療藥物,會有很大的幫助。陳怡孜醫師團隊,預計研究 erianin(毛蘭素)對於口腔扁平細胞癌的治療效果與可能路徑。

 

經研究發現,毛蘭素對口腔扁平細胞癌具有細胞毒性,會使其細胞週期停止,並啟動凋亡,同時也會產生自噬作用。經探索發現,凋亡與自噬作用,都是藉由 MAPK signaling pathway 調控。

 

本研究發現,毛蘭素對口腔扁平細胞癌的治療可能有其角色,是潛在的抗癌藥物候選。

 

 

恭喜陳醫師!

 

 

期刊介紹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美洲中國醫學雜誌)創刊於 1973 年,前身為 Comparative medicine East and West。現由根基於新加坡的 World Scientific 公司發行。

 

此期刊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3.510,期刊排名在 Integrative & Complementary Medicine 領域為 Q1(3/27) 期刊、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則為 Q1(29/160) 期刊。

 

 

陳怡孜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怡孜醫師團隊,關於毛蘭素能引發口腔癌細胞凋亡之研究,獲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回歸外科基本教義派:手術技巧類論文 3 連發

$
0
0

 

作者:高雄榮總 一般外科 梁宗榮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梁宗榮醫師團隊,在經口腔甲狀腺切除的技術創新,獲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刊登!

 

 

MEPA_20190525_0766

 

 

2018 年拿到部定教職後,終於可以喘口氣,重新思考研究對我的意義。

 

之前為了申請教職,需要大量的論文,所以只要可能成為研究的題目,我都拿來做,雖然範疇都在一般外科之內,但乳房、胃腸道、肝臟都有,並沒有一個特定的方向。

 

而現在,短期內沒有升等的規劃(即使要升,兼任也要六年),那麼研究還要做嗎?要做什麼?

 

 

臨床與研究合一

 

剛好這幾年我的臨床工作逐漸確立重心會放在甲狀腺/副甲狀腺,特別是內視鏡甲狀腺手術的這個領域。因此幾經思考,我決定接下來的研究只專注於此,其他肝膽腸胃的部分,即使遇到有趣、值得做研究去探討的問題,也都先擱下。

 

這樣做的好處,一來是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因為如果研究的主題不是最熟悉的領域,那麼假使想到一個點子,必須先去做大量的文獻搜尋及探討,評估可行性,這其實滿花時間,而且因為對題材不熟悉,不太容易想到好點子,或者查一查其實別人早就做過了,最後又得放棄重來。

 

如果是在自己專精的領域,該領域最新的發展自己通常心裡有數,相關重要的論文也都略有耳聞或早已讀過,文獻搜尋的工作就省了大半。再者,因為平時的臨床工作內容就是這個,當人完全沉浸在同一個環境時,真的比較容易迸出新的想法或問題,而且馬上就知道這個可不可行,有沒有人做過。

 

簡單說,就是希望從臨床工作發現問題或激發研究點子。而研究的結果可以立即反饋,應用在臨床,解決問題,為工作加分。

 

 

研究材料不足,如何另找賣點?

 

方向確定後,實際操作上遇到的困難是剛起步沒幾年,個人累積的病例數不是很夠,很多研究的主題受限於研究材料不足而無法達成。這個問題之前是用健保資料庫大數據去解決。但如果現在不用資料庫,似乎只能等待時間的積累。

 

那麼在等待的空窗期中,閒著也是閒著,何不想點別的,不需要很多病人數的研究來做?對於外科來說,可以嘗試的,就是手術流程或是技巧的改良。

 

 

小樣本 original article 的可能性?

 

我第一次的嘗試,是介紹一個改良後的手術技巧(single biaxillary tunneling),內容只是單純描述這個技術的做法,因為我認為這個技術雖然會改善流程及部分結果(這點我覺得很有意義),但改變的幅度不會很大,不太容易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再加上有些改變的部分不容易以定量的方式呈現,所以最初投稿的文章裡並沒有統計。

 

但 reviewer 看完後,他回覆「this could be a much bigger paper…… Just a few tables and paragraphs on outcomes and this becomes a much better paper」。

 

Reviewer 的話當然要聽,所以我弄 2 個表格,把一些患者基本資料、手術的相關數據等描述性的東西加一加,文體就好像變成一篇 original article。

 

有了這個經驗,當我在準備第二篇的手術技巧改良(X-shaped breast lift)時,我就在想,除了描述這個簡單的技巧,有沒有什麼變量是可以測量的,可以做一些簡單的統計,所以這次我就收了 15 個患者,把使用技巧前後「角度」及「長度」的變化記錄一下,所以文體也像是一篇 original article,不過可能因為文章骨子裡的核心是一個技術的描述,所以病例數好像不用太多,也可以發表。

 

 

第三篇闖關:與 reviewer 的攻防戰

 

前兩篇 technique report 在投稿過程中遇到的 reviewer 大多對於我寫的東西抱持正面的評價(我個人覺得可能是 novelty 夠,所以比較不會被刁)。看完他們的建議及提問,還沒有開始寫回覆信,就隱約覺得這篇應該沒問題,會被接受,所以回覆過程都滿輕鬆的。

 

不過第三篇(Foley balloon)就不是這樣。兩個 reviewers,一個說:「The mere description of the simple technical tip in the certain surgery without the academic research cannot justify the publication of the manuscript in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另一個說:「This is a clever idea…The manuscript describes the technique clearly, and the photos illustrate the concepts and steps of the technique well.」

 

兩個 reviewers 的評價天差地遠,一個地獄,一個天堂,讓我剛收到信的時候非常困惑。我一度以為 reviewer 1 是來亂的嗎?我這次很單純描述一個覺得很好用的小技巧,而且是投稿在 technique 的專欄,推薦給大家,特別是針對初學者用看看,這樣哪裡不行?你看 reviewer 2 不是說好棒棒,「this is a clever idea」嗎?

 

收到信後的第一個星期,完全沒有頭緒要怎麼回覆 reviewer 1。後來,我再仔細讀他的意見,他是希望我去做一些 scientific comparison 或 academic analysis。

 

幾經思索,我個人認為以這個技術的性質,學術上的分析不太可能,但與現有作法的差異及比較,倒是可以著墨一下,就是再講清楚一些「新方法與舊方法差在哪」。

 

況且我心想,雖然 reviewers 的意見南轅北轍,但 editor 既然給我 revision 的機會而不是 reject,那他肯定是偏向我這邊,我先試著部分回覆 reviewer 1,看看他的反應再說吧!(問題是你在問,但怎麼回答是我可以決定的,比如讓回答介於有跟沒有之間……)

 

結果呢,很順利一舉成功,非常開心。

 

 

回歸外科基本教義派

 

當前的外科醫師生涯有很多發展的可能性,但回歸到當初走外科的初衷,去鑽研手術技巧,把刀開好,對大多數的外科醫師來講,應該是最能引動內心「外科魂」共鳴的方式。如果還能把這樣的成果寫成論文,與同好分享,得到同儕的肯定,那更是一件開心的事。

 

我很榮幸,有這個機會可以開心 3 次。

 

 

最新活動

 

 

The post 回歸外科基本教義派:手術技巧類論文 3 連發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蘇冠文醫師團隊,關於食物蛋白質引起的腸炎症候群研究,獲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刊登!

$
0
0

 

 

01_JACI_SuKW_02

 

 

文章介紹

 

食物蛋白質誘發的腸炎症候群(food protein-induced enterocolitis syndrome, FPIES),是種非 IgE 傳導的胃腸道食物過敏。目前對於相關預後、合併症、家族史、厭食、體重增加不足等關係,並不清楚。蘇醫師團隊,預計以 Boston 地區四家醫院的病例,作回溯研究整理。

 

研究共收入 203 個 FPIES 患者,包括 180 位急性、8 位慢性、15 位急慢性均有。最常見的三種誘發食物,34.5% 為燕麥、29.6% 為米飯、19.2% 為牛奶。家族史部分,在過敏性直腸結腸炎(23.2%)、發炎性腸道疾病(9.4%)、乳靡洩(7.3%)等,比起一般群眾高。

 

在厭食部分,被三種食物誘發的患者,產生厭食的機會,比對一或兩種食物誘發的患者,機會來得更高(OR = 3.07, p = 0.006)。在體重增加不足部分,誘發食物為牛奶以及香蕉的患者,機會更高(OR = 7.63, p = 0.002)。

 

在少見但棘手的疾病,做大規模的收集與統計,提供未來診斷與治療的依據,對臨床工作者很有幫助,也能進一步為基礎研究指引方向。於是能登載在過敏領域的頂尖期刊!

 

 

恭喜蘇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前身為 1929 年開始發行的 Journal of Allergy,於 1971 年改為現名並繼續。現由 Elsevier 發行。

 

此期刊 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4.11,在 Allergy 領域排名為 Q1(1/27) 期刊,在 Immunology 領域排名為 Q1(6/158) 期刊。

 

 

蘇冠文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蘇冠文醫師團隊,關於食物蛋白質引起的腸炎症候群研究,獲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關於腦部外傷與其後產生精神疾病之研究,獲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刊登!

$
0
0

 

 

01_APMR_YehTC_03

 

 

文章介紹

 

在腦部外傷之後,究竟會不會增加精神疾病的機率?以及,腦部外傷之後,如果加以復健,是否能減少精神疾病發生的機率?這兩個問題都很有意思,葉大全醫師團隊,預計使用健保資料庫的數據,加以回答。

 

從 2000 年到 2015 年的健保資料庫數據中,作者們先找出腦部外傷族群(231894 人),並接著建立一組沒有腦部外傷,且在年齡與各項診斷匹配的對照組(695682 人)。

 

經過分析發現,腦部外傷組的精神疾病發生率的確較高(HR = 2.056, p < 0.001)。在腦部外傷族群中,49720(21.25%)人曾接受過復健,並顯示出較低的精神疾患比例,進一步分析也發現,復健作得強度越高,產生精神疾病的機率也越低。

 

整體來說,腦部外傷與之後產生精神疾病有關,腦部外傷後如果作復健,能減少之後產生精神疾病的風險,而且復健作得越多,產生精神疾病的機率越低。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研究,也只能用健保資料庫這樣的巨量資料加以回答,刊登在頂尖期刊,實至名歸!

 

 

恭喜葉醫師!

 

 

期刊介紹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於 1953 年更名自 1920 年創刊的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是 American Congress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的官方期刊。

 

此期刊的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2.697,在 Rehabilitation 領域排名為 Q1(10/65) 期刊,在 Sports Sciences 領域為 Q2(23/83) 期刊。

 

 

葉大全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關於腦部外傷與其後產生精神疾病之研究,獲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看懂 reivewer 給的機會,讓 revision 順利通過!

$
0
0

 

作者:三軍總醫院 精神醫學部 葉大全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關於腦部外傷與其後產生精神疾病之研究,獲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刊登!

 

 

01_APMR_YehTC_03_share_MEPA_20181215_0057

 

 

從讀者角度來看:能給予什麼啟發

 

從一接到這個題目,就立即思索「若我是讀者,會希望從我的文章得到什麼臨床上的啟示?」所以我先深入了解,有關這樣 specific population(traumatic brain injury)可能會遇到的精神相關問題,以及我們會遇到的 confounding factor,類似的題目,其實過去也有不少高分期刊曾提過。

 

因此,在文章尚未開始撰寫時,就先思考我們與其他文章的差異,分析的方式、結果的探討或前人可能遺漏的部分,我建議於撰寫研究結果時,就要反覆了解臨床重要性,並在 introduction 鋪陳時提到,為何我們需要了解這個議題,是臨床上的困境?還是仍有沒被發現的重要問題?

 

 

從 reviewer 角度來看:開頭就先解決疑惑

 

讓 reviewer 審稿時心中的疑問,從一開始就減到最低,接著才透過結果的提點建構 discussion。對於期刊來說,文章中不免會有與他人重複的概念,若新奇的想法概念仍粗淺,我們若能提供讀者點閱或是未來引用的機會,賣點就出現,且能讓 reviewer 在角度不同的情況下,也能認同這篇文章在臨床推動進步的貢獻,我們的目的就達成了。

 

 

在陪伴家人與論文撰寫中取得平衡

 

撰稿時,原以為會一如往常的順利,卻遇到一些工作上的困境,或許許多夥伴也一樣,特別是年輕的主治醫師,我們的體系又有點特殊,這一年來,需要到軍隊中服務,而我又是到離島地區,壓縮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而能夠開啟電腦專心寫作的時間,又都是集中在休假的時刻,需要家人的諒解和對寫作的執著,最後能完成這一篇文章,確實令我刻苦銘心。

 

通常在休假前,我都會先分割好時間,通常最分散的時間會花在交通上、參加學會進修和口頭報告等等,因此能靜下心來的時間一定要能立即入定。

 

 

進入攻防戰,瞭解 reviewer 的用意。

 

好不容易寫完的時候,進入到投稿和與 reviewer 攻防的階段。我認為選擇期刊真的是一門學問,通常我會先理解題目對於哪些期刊的讀者具有吸引力,甚或會去了解一下編輯,或期刊是哪個國家出版的、最近幾個 issue 中有沒有一些 hint 可以了解他們比較想要什麼文章。

 

另一方面,從參加工作坊以來,大概知道如何回復 revision,我覺得 reviewer 的態度大概分為幾種:「從頭到尾無法撼動的否定」、「持反面態度但可以被說服」和「好來好去」,我想我們就是主攻後面兩種,讓他們的認同感增加(因為票多的贏,票少的輸),因此開始了與 reviewer 的對戰。

 

 

讓 reviewer 投下同意票

 

Reviewer 想知道的內容,不論對我們來說是「已經說過」或「他們漏看」,都需不厭其煩的反覆提起,並表示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藉由哪一個 reference 或哪一段文字回答,甚至截圖 highlight。因為自己曾當過 reviewer,也知道有時候會分心漏看。

 

這次的投稿,有好幾次都覺得差點要被 reject 了,但我發現 reviewer 都有給 revision 的機會,應該是他們已有想接受的想法但想更了解更多,所以我的信心就更足夠了,基於對於議題上的熟悉度我們可以討論更深,特別是藉由統計顯著意義推廣到臨床上的顯著意義,讓 reviewer 投下接受的那一票。

 

 

最新活動

 

 

The post 看懂 reivewer 給的機會,讓 revision 順利通過!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手頭資源有限,如何成就世界一流的研究?

$
0
0

 

作者:基隆長庚醫院 小兒科 蘇冠文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蘇冠文醫師團隊,關於食物蛋白質引起的腸炎症候群研究,獲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刊登!

 

 

CLIP_20160619_0251

 

 

學術剛起步,出國進修?讀研究所?

 

2014 年進入基隆長庚醫院服務,在那之前只寫過一篇 case report,一篇original article,所以剛進入體系的頭兩年相當辛苦,靠著前人留下的資料,自學著統計軟體,加上同辦公室的兩個主治醫師學長樂意適時指點,花了兩年時間總算又發表一篇。

 

記得 2016 年初剛過完年,被告知一年內希望能出國進修,當時還報考了臨床醫學研究所,雖然看似很多事情都安排好,但是對於未來的規劃還不是很確定,尤其是出國參與國際會議,看到世界頂尖的研究,我知道自己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好的引路人,讓我掌握職涯方向。

 

因緣際會下,2016 年 6 月參與了新思惟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開始學習世界級期刊對圖表的高規格要求,課中「研究從零起飛本來就很難」這句話,也持續支撐我走下去。

 

接下來於 2016 年 9 月參加了《青年醫學研究論壇》,從「博士班該不該念」到「參加國際學術社群」,被啟發了很多觀念,知道自己雖然資源有限,但不需要妄自菲薄,先準備並找出自己的利基點,必能從中走出自己的路。

 

 

紮實的研究根基,在美國開花結果。

 

很榮幸在 2017-2019 年能夠在長庚醫院的支持下,去了美國 MGH 做食物過敏的研究,在這樣一個高手如雲的研究中心,隨處可得的討論及激勵,不用飛繞大半個地球,就可以親炙大師演講風範,真似寶庫且收穫滿滿。

 

本著過去台灣的醫學研究訓練,我很幸運地從哈佛大學相關的四個醫院 500 萬份病歷中,找出 203 例食物蛋白誘發腸炎症候群(food protein-induced enterocolitis syndrome),研究成果獲過敏領域第一名期刊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IF=14.11)刊登

 

另外,我進入長庚醫院服務之後,持續在師長、同事的帶領下做出生世代研究,所以當美國團隊也在做出生世代研究時,我就能貢獻自己之前的經驗,並參與其中,關於嬰兒過敏性大腸炎(Food protein-induced allergic protocolitis)研究成果也獲過敏領域第二名期刊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in Practice(IF=7.55)刊登,目前仍在與美國團隊合作,持續合作研究。

 

 

無論人在哪裡,新思惟伴我良多。

 

出國期間,難免遇到挫折,但是看著新思惟之友的文章,為自己加油打氣,尤其是大學同學蔡明劭醫師分享他的時間管理祕訣及成功法門,更是讓我對於回國之後的規劃更加清晰。

 

因上過新思惟《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回國前,開始慢慢在部落格粉絲專頁貼上新的文章,加上同事們幫忙宣傳,回國後很快在三個月內恢復出國前的門診病人水準,目前持續更新食物過敏相關文章,希望可以提供病人與家長值得信賴的衛教資訊。

 

 

好的簡報技巧,帶來赴美學習的機會。

 

回國後的第一個週末被邀請到醫學會演講,我花了 3 個月構思,1 個月準備及練習,演講頗受好評,也間接讓我有機會去美國丹佛學習嚮往已久的異位性皮膚炎研究技術,讓我體會到新思惟文章常提到的:「好的簡報技巧,可以開啟更多好的機會。」

 

看診及研究日漸忙碌,我利用從新思惟學到的技巧,規劃自己的研究,經營著自己的粉絲專頁,上課的講義成為我必備的工具書,出國也帶著。我覺得上新思惟的課程,或許不是當下就能夠應用發揮出來,但從中學習到的觀念與技巧,會一直留在你的腦海中,當時機對的時候,這些觀念技巧就會出現,如虎添翼!

 

 

最新活動

 

 

The post 手頭資源有限,如何成就世界一流的研究?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怡孜醫師團隊,關於益生菌抑制口腔病原體的研究,獲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刊登!

$
0
0

 

 

01_LAM_ChenYT_03

 

 

文章介紹

 

益生菌對腸道的各種好處,已經被廣泛研究,但對於口腔健康的幫助,研究尚少。尤其近年含糖食物的增加以及抗生素的濫用,對口腔菌叢的破壞,以及口腔病原體抗藥性增加,都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陳怡孜醫師團隊,交叉比對各種益生菌對口腔致病菌的抑菌效果,發現 AP-32、CT-53、ET-66 等三種,即使在熱處理後,依然有強大的抗菌效果,而且與過氧化氫的產生無關,像是 TYCA02 雖然產生了高濃度的過氧化氫,但卻只有普通的抑菌效果。

 

作者們認為,根據實驗結果,以口腔含錠形式製作的益生菌,能有效抑制口腔病原體,增進口腔健康,未來或有成為口腔衛生保健食品的可能!

 

陳怡孜醫師團隊,藉由益生菌在腸道方面的研究,延伸到前段的口腔,是很棒的找題材策略,能找到切入點,並有確定結果,文章被接受是很自然的事!

 

 

恭喜陳醫師!

 

 

期刊介紹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創刊於 1985 年,為 Society for Applied Microbiology 的官方出版品(另一本為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此期刊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1.805,期刊排名在 Biotechnology & Applied Microbiology 領域為 Q3(111/162) 期刊、在 Microbiology 領域則為 Q4(103/133) 期刊。

 

 

陳怡孜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怡孜醫師團隊,關於益生菌抑制口腔病原體的研究,獲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詹雅婷醫師團隊,關於抽菸與胸主動脈鈣化的劑量反應研究,獲 PLOS ONE 刊登!

$
0
0

 

 

01_JanYT_PLOSONE_01

 

 

文章介紹

 

抽菸已經被確認是病理性冠狀動脈硬化的預測因子,胸主動脈鈣化程度也是,而且與不良的心血管疾病預後有關。詹雅婷醫師團隊,預計探勘香菸使用量與胸主動脈鈣化之間,是否存在劑量反應關係。

 

收入 3109 患者後,將其分為不抽菸者、前抽菸者與現抽菸者三組,並記錄其香菸使用量、使用時間,計算 pack-years 數。結果發現,現仍抽菸者的胸主動脈鈣化程度最高,不抽菸者最低,前抽菸者介於其間。

 

校正各種因子後發現,香菸使用量與胸主動脈鈣化程度有劑量反應關係,特別是在高使用量(每天超過 10 支)與較長時間(超過三年)的吸菸者。而且不吸菸者與已戒煙者,對胸主動脈鈣化,有部分的保護效應。

 

本研究以影像證據顯示,長時間與高劑量的香菸使用,有潛在不良預後的可能。用手邊的影像工具,加上簡單的病史詢問,並使用統計方式探勘,能得知許多生活習慣與身體變化的關係,是很有意思的研究!

 

 

恭喜詹醫師!

 

 

期刊介紹

 

PLOS ONE 是創刊於 2006 年的知名 open access 期刊,對傳統學術期刊營運模式所產生的衝擊,是這幾年學術界的討論焦點之一,譬如蔡校長部落格文章:「2016 年 impact factor 公布,那些大家關心的期刊,現在怎麼了?

 

PLOS ONE 特性為網路原生、跨領域且全開放,對論文的 ethics 相當重視、對刊登品質亦有堅持。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776,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領域為 Q2(24/69) 期刊。

 

 

整體來說,是名氣好、網頁介面佳、科學社群經營積極的知名 OA 品牌。不過審閱期普遍偏長,中位數約在 80 天左右。

 

與其他相關期刊的對比與選擇,歡迎參考「怎樣投才正確?擬定期刊選擇策略。

 

 

詹雅婷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詹雅婷醫師團隊,關於抽菸與胸主動脈鈣化的劑量反應研究,獲 PLOS O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關於心房顫動患者使用不同口服抗凝血劑的骨折風險研究,獲 European Heart Journal 刊登!

$
0
0

 

 

01_EHJ_HuangHK_18

 

 

文章介紹

 

心房顫動的患者,需口服抗凝血劑 warfarin 以避免中風,但偶有研究發現,似乎 warfarin 會造成骨折風險增加。在新一代的口服抗凝血劑  NOAC 類藥物上市後,多數的安全性研究,著重於出血機率,對於之後的骨折風險,尚無大型研究確認。於是黃醫師團隊,預計使用臺灣真實醫療環境取得的大型數據:健保資料庫,來回答這個問題。

 

研究收入從 2012 到 2016 年,新診斷心房顫動,並服用 NOAC 與 warfarin 的患者共 19414 人,追蹤至 2017 年,並記錄其使用的 NOAC 類型。接著,使用傾向分數配對的方式,找出對照組。追蹤時間中位數為 2.4 年。結果發現,與傳統的 warfarin 相比,NOAC 類藥物有較低的骨折風險,不同藥物的校正後風險比例,在 0.67 – 0.88 之間。

 

作者建議,在心房顫動並需要長期使用口服抗凝血劑時,應考慮 NOAC 類藥物,因為骨折風險較低。在此同時,未來也需要進一步的機制釐清,以確認其因果關係。

 

 

恭喜黃醫師!

 

 

期刊介紹

 

European Heart Journal 發行於 1980 年。近十年經歷了一波 impact factor 快速提升,從 2006 年的 8.917,一路拉升到 2018 年的 24.889,甚至超越了美國 AHA 的 Circulation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除了歐洲心臟社群的傑出貢獻外,美國心臟學會刊物改採多期刊策略,讓 CirculationJACC 分出許多不同領域的子期刊,或許也有關係。但無論如何,經過分析,European Heart JournalCirculationJACC,都是很不錯的期刊。

 

本刊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24.889、在 Cardiac & Cardiovascular Systems 領域排名 Q1(1/136) 期刊。

 

 

黃暉凱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關於心房顫動患者使用不同口服抗凝血劑的骨折風險研究,獲 European Heart Journal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翁騰崧藥師團隊,關於瑞貝塔治療流感,是否優於其他同類藥劑的統合分析,獲 Medicina-Lithuania 刊登!

$
0
0

 

 

01_medicina_WengTS_01

 

 

文章介紹

 

流行性感冒,是公共衛生上很重要的議題,除了症狀與支持治療外,neuraminidase inhibitor (NAI) 類藥物,是最常見的抗病毒藥,能抑制複製後的病毒,從細胞中釋出,從而達到疾病控制的效果。

 

目前有四種 NAI 藥物在市面上,包括 oseltamivir 克流感(口服)、zanamivir 瑞樂沙(吸入)、peramivir 瑞貝塔(注射)、laninamivir(臺灣未上市 INAVIR 吸入),其中只有瑞貝塔為靜脈注射劑型。由於靜脈注射劑型,一般被認為較為直接、速度快、效果好,本研究預計回顧過去文獻,並以統合分析探討,瑞貝塔是否真的比較有效,是否擁有跟其他抗流感藥一樣的安全性。

 

收入 12 篇文章共 2681 位患者後,發現瑞貝塔比起其他 NAI 類藥物,的確比較快產生效果,平均快了 11.214 小時!相關的副作用與嚴重副作用沒有差異,而且瑞貝塔若跟其他藥物一一對比,其效果的確都比較好。

 

整體來說,靜脈注射的瑞貝塔,在安全性上與其他 NAI 藥物類似,但效果更好,作用更快。

 

這是個蠻有意思的研究,尤其在冠狀病毒疫情的今天,大家也順道認識了流感的威力,進一步釐清流感治療藥物的差異,也有助於第一線臨床醫師作決策。

 

 

恭喜翁藥師!

 

 

期刊介紹

 

Medicina-Lithuania 發行於 1920 年,原為立陶宛考納斯大學與首都的維爾紐斯大學發行,後來換過幾次出版商,在 2018 年開始,由 MDPI 集團接手出版。

 

在網頁上,正確標示了 impact factor 以及相關的幾個學會,如立陶宛健康科學大學、維爾紐斯大學、拉脫維亞大學等,並列出 2007 年至今的所有文章全文,但因為只有 2018 以後的版權屬於 MDPI,所以前面 10 年的資料,是以談合作的方式刊出,並有清楚揭露。

 

或許 MDPI 希望這個期刊更為國際化,所以在網頁上並非呈現 Medicina-Lithuania 的全稱,而是以 Medicina 為名。不過在 Incites JCR 登記的名稱仍為 Medicina-Lithuania,縮寫 Med. Lith.,在 PubMed 顯示的期刊名,則為 Medicina (Kaunas) 括號內的就是當年發行者考納斯大學的所在地,立陶宛第二大城兼舊都考納斯。

 

目前這本期刊的審查速度頗快,翁藥師的經驗,從投稿到被接受,大概只花 6 週,且一接受後,隔天就正式刊出!APC 收費也算合理,但將在 2020 年 7 月開始漲價,從 1500 瑞郎漲到 1600。

 

本期刊 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467,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為 Q3(84/160) 期刊。

 

MDPI 是一家基於瑞士巴塞爾的學術出版機構,由中國湖北人林樹坤博士創辦。在中國的許多論壇文章與討論中,常因用擦邊球手法斂財中國地圖不包括台灣與藏南林樹坤博士在美國似乎曾被學校開除等爭議,受到批評。但這些批評或為茶餘飯後話題,卻與學術期刊經營較無關係。

 

MDPI 曾經被 Jeffery Beall 列入 predatory publisher,一開始想以金錢賄賂 資助的方式,請 Beall 拿掉,但被拒絕並公開。之後改採法律訴訟,對 Beall 與其服務學校施加壓力,後因 Beall 感到壓力過大,決定將 Beall’s list 永久關閉

 

純就經營來看,MDPI 是家快速進化的公司:早期努力讓期刊有 impact factor;第二階段就有能力讓期刊一上榜就在 2 分左右,並維持,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最近,第三階段的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更為進化,一上榜就 5 分,不只能維持,隔年還小幅上漲。陳育群醫師研究過其經營進化過程後,給予「delicately cooked」(精緻烹調)的評價

 

MDPI 期刊群在中國設有多個辦公室,雇用大量人力,一週七天,連週日都工作,隨時都能對投稿稿件作快速審查。

 

在行政初審部分,推測應有個評估方式,能根據作者、標題、摘要、內文等文字,迅速估計主題熱門程度,與未來被引用可能。即使研究品質好,若初審不符合該期刊標準,會以委婉但不明確的理由婉拒,有時甚至一小時內就能退稿。(其實,不要就早點退,的確對大家都好。)

 

通過行政初審後,才會送給專業審閱者審查,校友經驗,正式審查的品質有中等程度,偏向友善。

 

 

翁騰崧藥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翁騰崧藥師團隊,關於瑞貝塔治療流感,是否優於其他同類藥劑的統合分析,獲 Medicina-Lithuania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以震波治療頑強型足底筋膜炎後的超音波彈性造影追蹤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
0
0

 

 

01_SR_WuCH_24

 

 

文章介紹

 

慢性足底筋膜炎的治療中,體外震波治療被認為在疼痛控制與改善功能上有很好的效果。目前對於震波治療後,足底筋膜的超音波彈性造影變化,尚無相關研究報告,吳爵宏醫師團隊,預計對治療的病人,作一年的追蹤。

 

研究收入了 8 位男性、14 位女性的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並接受震波治療。追蹤的時間點包括:震波治療前、治療後一週、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十二個月時,以量測並記錄其疼痛程度、足底筋膜厚度、足底筋膜彈性。

 

結果發現,治療後,疼痛逐漸下降、足底筋膜厚度逐漸下降,不過足底筋膜的彈性,第一週竟然反向變軟,之後才如預期逐漸變硬,到了一年後,硬度將超過治療前的狀態。作者認為,這可能是在治療產生效果的初期,足底筋膜的結構較弱,也是因此,在治療後一個月內,作者建議以特製鞋墊減緩足底衝擊壓力。

 

這是很有意思的觀察研究,新的影像技術出現時,很多疾病的治療與變化,不能想當然爾的推測,必須實際用科學方式去記錄,取得真實的數據,之後的各種評估,才能在這樣的基礎上繼續開展。

 

 

恭喜吳醫師!

 

 

期刊介紹

 

Scientific Reports 是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於 2011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011。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分類中為 Q1(15/69) 期刊。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策略是,高分頂級期刊,如 Nature 或 Nature Medicine 等,依然維持訂閱制,向讀者或圖書館收錢。而若是這些高分期刊因篇幅或品質而沒辦法收的文章,則轉介到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 IF = 11.878)或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IF = 4.011)等向作者收取費用的 open access 期刊。

 

這兩本雜誌的差異是,Scientific Reports 不針對 novelty 審查,只看方法與假說是否具科學水準,至於科學上的重要性,就放上網,由群眾與歷史去評估。而 Nature Communications 則刊登在各領域中具重要性的突破。

 

而 open access 的快速能見度,也能協助科學成果擴散,對作者被看見與期刊被引用,都有幫助。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廣泛且大小魚通吃的期刊群經營策略,相當成功,也帶來豐厚的獲利。但整體來說,訂閱制期刊的獲利還是高過 open access

 

Scientific Reports 的開放平台概念,非常類似 PLOS ONE。在 2017 年,以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集團力量,趁 PLOS ONE 苦於審閱者不夠,審查時間過長,作者們開始離開時,每月刊登文章數一舉超越 PLOS ONE成為世界第一大 mega journal

 

 

吳爵宏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以震波治療頑強型足底筋膜炎後的超音波彈性造影追蹤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彭瓊慧醫師,關於疼痛型橋本式甲狀腺炎的文獻回顧,獲 Journal of the Endocrine Society 刊登!

$
0
0

 

 

01_JCS_PengCH_04

 

 

文章介紹

 

橋本式甲狀腺炎,是自體免疫攻擊甲狀腺的疾病,通常以不會疼痛的甲狀腺腫表現,最終可能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在這類疾病中,有個次分類特別棘手,就是疼痛型橋本式甲狀腺炎,多侵犯女性,且疼痛難以控制。

 

彭瓊慧醫師與團隊,為了在臨床照護上提出更好的對策,回顧文獻,並做出總結。

 

收集 1951 到 2019 年的所有文獻,共找到 24 篇報告,統合 70 位患者,歸納後的結果如下。

 

女性為主,91.4%。中位數年齡 39 歲。一半的患者之前已知有甲狀腺疾病,多數患者有不同種類的抗甲狀腺抗體。最終有 55.3% 的患者進入甲狀腺低下症。雖然報告中出現過很多種不同藥物治療,但都無法達到持續的疼痛緩解。有效的,包括口服類固醇,以及甲狀腺內類固醇注射,可以得到相對比較好的控制。全甲狀腺切除,則能獲得 100% 的疼痛緩解。

 

回顧文獻並整理後,作者群建議,對於這類患者的疼痛控制,可先考慮口服類固醇,接著是甲狀腺內注射類固醇,如果還是效果不好,則可考慮全甲狀腺切除。

 

本篇文章的圖表,製作品質相當好,使得這樣的文獻整理類文章,增色不少。

 

最畫龍點睛的是標題,能想出「70 年 70 個發表的個案」,這樣的數字巧合,讓審閱者覺得有趣、感受到疾病的稀有程度、也看見作者群的用心與知識整理,是相當有水準的下標!更是進階研究者展現個人風格與創意的亮點。

 

 

恭喜彭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Endocrine Society 發行於 2017 年,是 Endocrine Society 的第 5 本期刊,也是第一本全開放的 open access 期刊。目前沒有 impact factor 分數。

 

Endocrine Society 是位於美國首都 Washington DC 的國際學會,以美國學者為主,目前出版的四本期刊,全部都有 impact factor,而且還都不差。

 

  • Endocrine Reviews167
  •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605
  • Molecular Endocrinology993
  • Endocrinology800

 

這本以 open access 為策略的 Journal of the Endocrine Society,在四大知名期刊的加持下,應該遲早也會有 impact factor。

 

 

彭瓊慧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彭瓊慧醫師,關於疼痛型橋本式甲狀腺炎的文獻回顧,獲 Journal of the Endocrine Societ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蔡明劭醫師團隊,關於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The Laryngoscope 刊登!

$
0
0

 

 

01_The_Laryngoscope_TsaiMS_13

 

 

文章介紹

 

在之前的研究中,蔡明劭醫師團隊,已經發現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與阿茲海默相關的基因有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之前的快訊,以及蔡明劭醫師在文章發表後,給新進研究者的一篇心路歷程好文!

 

 

基因角度之外,蔡醫師團隊並預計從臨床數據中,進一步探索這兩個疾病的關係。藉由健保資料庫的「真實世界」且「數量超大」的特色,收入了 1997-2012 年新診斷「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 3978 位,並另外以性別、年紀、都會化、收入匹配的方式,創建一組 4 倍人數的對照組,15912 人。

 

經過分析,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與較高的阿茲海默症發病率有關,風險約為 2.12 倍。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後,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時間,平均為 5.44 年。其中尤其在 60 歲以上、男性、不曾以藥物、機器輔助或手術治療者,最為明顯。有意思的是,蔡明劭醫師團隊還發現,如果呼吸中止症患者接受治療,其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會將下降,約為原來的 0.23 倍。

 

這樣的結果暗示,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有更高機會得到阿茲海默症,但如果積極治療的話,後續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會降低的。考量到阿茲海默症是一個不能治癒、不會逆轉,只會慢慢變差的疾病,任何能夠減少罹患風險的預防措施,都值得認真考慮。

 

蔡明劭醫師以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為核心,在手術、基因、大數據等方面廣泛研究,雖研究方法不同,但核心都是自己耳鼻喉科的疾病與手術,這樣的匯聚式發展方式,對於個人專業品牌的營造是最有效果的!

 

 

恭喜蔡醫師!

 

 

期刊介紹

 

The Laryngoscope 是創刊於 1896 年的耳鼻喉專科期刊,以頭頸部為主要領域,歷史悠久,目前是下列三個美國相關學會之官方期刊:The Triological Society(即 American Laryngological, Rhinological and Otological Society)、American Laryngological Association、American Broncho-Esophagological Association。

 

The Laryngoscope 的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2.343,在 Otorhinolaryngology 領域排名 12/42 (Q2)、在 Medicine, Research & Experimental 領域排名 78/136 (Q3)。

 

The Laryngoscope 積極拓展其世界能見度,與各國的耳鼻喉科學會合作,發行 Laryngoscope(國名)Edition,例如:Laryngoscope Taiwan Edition。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本新的期刊,而是跟各國學會合作,讓各國學者挑出幾篇重要文章,並由專家以該國主要語言撰寫評論,協助更多的各國讀者看懂這些研究的意義,並願意去閱讀。

 

這是個很聰明的策略,因為專家評論往往能帶來更貼近該國臨床實務的視角,而且有些事情或許是作者在科學期刊上不方便說的,而期刊提供授權,增加能見度與可近性,也獲得世界專家們的認同,對於提升品牌力與 impact factor 均有幫助!

 

資深校友蔡明劭醫師,Laryngoscope Taiwan Edition 的 editor 之一,專長喉部領域!

 

 

蔡明劭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蔡明劭醫師團隊,關於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The Laryngoscop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怡孜醫師團隊,使用動態植牙導航系統,以保留下齒槽神經之個案報告,獲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刊登!

$
0
0

 

 

01_JOMS_ChenYT_04

 

 

文章介紹

 

當下頷骨有慢性骨髓炎或良性腫瘤時,完整清除疾病部位很重要,下齒槽神經的保留也很重要,光靠手感以及對術前影像的印象,很難做到精確,可能開不乾淨,也可能傷到下齒槽神經。

 

從神經外科精準定位的需求開始,各家廠商開發了靜態的定位系統,運用在腦部甚至到上頷骨都還不錯,但下頷骨是會移動的骨頭,作 CT 時的位置與手術時會有相當的不同,於是廠商針對植牙需求,開發了動態導航系統,能校正下頷骨的移動,也能校正手術器械的角度。

 

陳怡孜醫師團隊照顧一位下頷骨慢性骨髓炎的患者,開刀時,同時需要清楚的清創範圍規劃,以及下齒槽神經保留,於是他們運用原本為植牙開發的動態導航系統,完成了手術,清創結果良好,下齒槽神經完整保留,患者之後也迅速痊癒。

 

於是,團隊將這個案例的相片、影片跟臨床流程整理成個案報告,並闡明其臨床意義,登在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的 perspective 專欄,提供具有開創意義的應用觀點。

 

這是個很不錯的策略,雖然本質是一個病例,但藉著能帶給臨床工作者啟發,以 perspective 類別刊登,作者群成功發表、讀者認識新知、期刊社也獲得廣泛注意與可能的引用,達到作者、讀者、期刊三贏的局面。

 

 

恭喜陳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為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ons 的官方期刊,於 1943 年創刊,並自 1982 年改為現名。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1.781,在 Dentistry, Oral Surgery & Medicine 領域為 Q2(38/91) 期刊。

 

 

陳怡孜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怡孜醫師團隊,使用動態植牙導航系統,以保留下齒槽神經之個案報告,獲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學會投稿大小事,把握住發表的機會。

$
0
0

 

作者:柳營奇美醫院 藥劑部 翁騰崧 藥師

相關文章:[快訊] 翁騰崧藥師團隊,關於瑞貝塔治療流感,是否優於其他同類藥劑的統合分析,獲 Medicina-Lithuania 刊登!

 

 

01_CLIP_20181104_0945

 

 

完成文章,送出稿件的第一關?

 

當我們完成文章,最後終於要投稿了,在投稿前仔細地翻閱《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和《統合分析工作坊》的筆記提到的注意事項,接著到投稿網站仔細閱讀「作者須知」。

 

我的天!每家期刊的格式都不一樣,而且有的要求用 Arial,有的沒有,字型該多大、排版的順序、引用文獻的格式哪裡要斜體,哪裡要粗體,居住地的英文等等,待調整完文章投稿,已花快 3-4 小時了。

 

之前聽上課講師說:「改格式要花 3-4 小時甚至更久。」本來不信,但現在我信了 QQ。

 

在投出稿件後,我知道我們團隊的文章一定會被挑毛病,所以趕緊報了《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想了解投稿後關於 editor、reviewer、revision 等問題該怎麼處理,課後也留下心得

 

(鈺編按:為了突破論文卡關的困境,翁騰崧藥師陸續上完所有小班研究課程,一路走來積極精進自己,最終在學術領域耕耘出成績,順利起步。欲知他在其他課程的學習歷程,請往這邊這邊走!)

 

 

退稿乃兵家常事,趕緊再找下一家。

 

在投稿後,上述的那些「作者須知」,請務必要遵守。我想,這是給出版社好印象,可能會讓後續投稿順利一點點,雖然影響可能不大就是。

 

先來說說,關於我投過的第一家期刊,就是之前很紅的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這家期刊回覆很快,讓我在投稿後的一個禮拜內解鎖「投稿失敗」成就,我那時天真認為:「喔,原來被退稿會這麼快。」之後就趕緊丟下一家。

 

結果下一家 under review 就兩個月過去了(崩潰),還好之後是 major revision,但是這個 revision 也太多了吧!兩個 reviewer 的問題都超長,而且很多是不好回答的,但我們還是表達立場,盡力去回覆。在回覆完後一個月,還是收到 reject 的信件,好像有點能理解,之前新思惟之友有人投稿一直被 reject 的低落心情。

 

 

被 reject 到懷疑人生?

 

因為等待的時間是漫長的,當然被退了之後立刻又丟下一家,結果送稿兩個月過去,還是沒消沒息的 under review。之前上一家,兩個月過去就有消息了,這家更慢,都快三個月了啊!

 

於是我立刻寫信去催,大概兩個禮拜後收到 reject,就覺得好煩啊,不過就是投個文章怎麼會這麼難?我寫的文章真的有這麼差嗎?這個問題不是沒人討論過,甚至還有標題不夠吸引人等問題,一直圍繞在我身上。

 

當然我這種小題目不用妄想去投 NEJM、JAMA、Lancet 等等超有名的期刊,因為沒有意外都會被快速退稿。老實說,我比較喜歡快點退稿,這樣才能趕快找下一家,而且每家期刊用的投稿系統還都不一樣,每改投一家就要改一次格式,改格式會花掉很多時間,投到後來不像我前面說的 3-4 小時,而是要用天數來算了。

 

另外,還要仔細把「作者須知」讀完,有的網站將「作者須知」藏在很奇怪的地方,所以有個很重要的事情,要跟之後投稿的人說:「團隊在進行文章寫作時,一定要有人專門負責投稿跟格式這塊,這樣之後收到 reject 才不會很挫折。」

 

 

Revision 的攻防戰,全力以赴!

 

還好最後投到了目前這家期刊,整體投稿感覺讓人覺得舒適,初審如果有通過,後續大約一個月左右會有結果,告訴你是 major revision 或 minor revision。

 

我收到信時是 minor revision,但開信看到問題時,怎麼感覺一點都不 minor,而且信中有寫要五天內回覆,兩個 reviewer 的問題我們盡自己所能回答,在無法回覆的狀況下,也盡力說明原因。

 

Minor revision 時,reviewer 告訴我們,不要只是著重在數值上的顯著,而是要告知讀者這篇文章對於實際上的臨床意義究竟是什麼?有種瞬間被打醒的感覺!

 

這邊還有個小插曲,當我們準備好在最後一天回覆兩個 reviewer 問題時,我打開系統發現怎麼突然多個 reviewer 3?不是啊,我只剩半天了!稍微瞄過問題,趕快跟團隊成員緊急討論,做出最適當的回覆(崩潰),我只記得那天大概從早忙到晚,直到送出。

 

 

睽違近兩年,文章終於找到賣家。

 

送出後,隔天下午就出現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和 final proofreading,我還是看到團隊傳來訊息才知道 accepted XD,終於成功了,YES!(握拳)

 

之後的 final proofreading 要求限期 24 小時內要確認回覆,我到晚上八點多還被催稿提醒 XD,與團隊成員確認基本資訊後按下送出,凌晨就 publish。這一路走來內心真的是百感交集,但也算是邁出第一步了!

 

 

01_medicina_WengTS_01

 

 

校長,如同我之前寫的心得,這次不再只是課後心得,而是投稿刊登的心得,這篇從開始到發表,睽違近兩年的文章終於投稿刊登了。

 

(橙編按:看著你這幾年的努力,上課前特別提早來問的問題,以及一步一步如何突破,真的很棒!寫論文不是件簡單的事,而你靠著「毅力」和「努力」通過了這個考驗!恭喜!)

 

最後要感謝整個團隊的努力,在各方面的協助才有這篇從 0 到 1 的文章,也期許自己能持續邁進,往下個目標繼續前進。

 

 

最新活動

 

 

The post 學會投稿大小事,把握住發表的機會。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而我已經準備好了。

$
0
0

 

作者:中山附醫 口腔顎面外科 陳怡孜 醫師

 

 

Meta-analysis_20181124_0907

 

 

在醫院,或在學校教職的工作,的確會有發文章的壓力,幸好幾年前,就到新思惟上課接受薰陶,使得我後來在投稿文章時,能較為平常心,並保持著一些敏感度。

 

譬如急迫需要參加一些國內外的學術活動,不管是 poster 或 oral presentation 的情況下,也要盡可能讓自己轉化成文字投出去,目標不用太大,有標的就有機會成功。

 

(婷編按:恭喜陳醫師跨出「最辛苦的第一步」後,能接連順利發表,想知道學校總是沒教的投稿技巧,歡迎回顧陳醫師當時於課後寫下的心得,這也是陳醫師第一次參加的新思惟課程。)

 

 

平時保存素材,回顧時找到發表機會。

 

前陣子很幸運的,醫院有植牙導航系統可運用,顧名思義,主要就是使用在植牙手術上,正好想利用該植牙導航系統,來偵測相對應位置的功能,我們便用來嘗試在各種齒槽骨相關的手術上。

 

也是從去年開始,努力想把特別的手術過程,用影片的方式記錄下來,最初的想法是為了教學,也為了某些不知道何時會用的情況,有留就有希望(?),於是我買了三軸。而為何沒有買 GoPro,是因為太貴了,而且我還只是個拍影片的初學者,也不確定這股熱情會維持多久。

 

剛好,去年年底這台導航的台灣代理商辦了場論壇,我受邀分享臨床經驗,順便整理了幾個特別案例,認真研究之後,發現近幾年居然沒有人發表過類似的應用,於是想說,不然乾脆就來投投看,頂多被退稿而已(笑)。

 

 

瞭解自己的優劣勢,挑選適合的期刊。

 

有前輩曾和我建議,這類導航相關的影像資料可以發表 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但在研究這本雜誌的過程當中,發現有點難親近,一方面醫院並沒有訂購,再加上文章下載較困難,後來我還是選擇自己領域中最常搜尋最常點閱的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JOMS),也找 guideline 來研究。

 

因為設定是新的手術輔助,想以類似於 short communication 的模式來投稿,剛好 JOMS 也有 perspective 的類別,便立刻著手將故事寫出來。其實這些想法,從化成文字到投稿,大概 1 個月而已,因為手邊資料夠齊全,先前也已有 presentation 的鋪陳。(說真的,醞釀做出一個 oral presentation,講出一個好故事,反而花的時間比較多。)

 

當時的想法是,我必須要比別人快,否則我可能就會被 reject,再加上 JOMS 也有些文章將影片放成 supplementary data,綜合以上,我應該有機會能成功(不知道哪來的自信)

 

 

Revision 過程波折,總算順利以影片投稿。

 

投稿初期,困擾我很久的是,因為 perspective 的文章只能附上一張圖片,而且我無法在 guideline 中明確看到投稿影片的方式,但我還是傻傻的投出去。大概 2 週後,我收到了 reviewers 的回覆,信的內容主要是告訴我,文章可以接受,但希望我附上相關的影片。

 

開心驚訝之餘,便開始了我和 reviewers 的 email 往來,主要表達的是我無法在出版社的投稿系統上傳影片,他們回答我,說這個問題要問出版社。接著是和出版社的信件往來,他們原先仍然沒能給我上傳的方式,後來他們才回覆我,請我先加連結在文章中,讓 reviewers 能看到影片就好。

 

於是我先行上傳到自己的雲端後,再將連結貼上文章,當成 supplementary data,沒想到立刻收到 accepted 的回覆!這過程,真的讓我這種初次嘗試用影片投稿的人,學到了一個經驗。

 

最後,一路以來,謝謝新思惟的啟發。

 

 

最新活動

 

 

The post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而我已經準備好了。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研究單次與連續股神經阻斷效果差異之統合分析,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刊登!

$
0
0

 

 

01_BMCMD_MaHH_06

 

 

文章介紹

 

全膝關節置換術,是膝蓋的重要手術之一,但術後的疼痛往往令患者相當困擾,也因此發展出了股神經阻斷術,減輕術後疼痛。

 

初期是以單次注射的股神經阻斷術來止痛,但單次注射的藥效,估計只有 16 到 24 小時,於是,後續發展了連續式的股神經阻斷術,理論上應該能達到更有效且更長時間的疼痛控制。而馬醫師團隊預計統合這個領域的研究,以確認連續式股神經阻斷術,是否真的較為優越。

 

收入 8 篇隨機對照實驗,共有 626 位受試者,統合後發現,連續式股神經阻斷術在術後 24 小時,在疼痛指數上有顯著改善,但改善的程度並沒有臨床上明顯的意義。術後 48 小時的疼痛,連續式與單次注射則沒有差異。使用連續式股神經阻斷術,整體使用的鴉片類止痛藥量較低,不管是 24 或 48 小時都較低;但住院天數與噁心比例,兩者則是相似。

 

作者總結,使用連續式股神經阻斷,可以獲得整體較低的鴉片類止痛藥使用,但不見得能在術後疼痛中,產生臨床上明顯的改善。

 

這是篇蠻好的文章,從技術發展的「想當然爾」開始,好奇是否這樣的「想當然爾」能被實際數據支持,然後自行統合相關研究,發現其實臨床上這個「想當然爾」並不成立,並提供全世界的臨床工作者,高證據強度的建議。

 

 

恭喜馬醫師!

 

 

期刊介紹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是 BioMed Central 於 2000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全電子版期刊,此期刊的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2.002,在 Orthopedics 領域排名為 Q2(34/76) 期刊,在 Rheumatology 領域為 Q3(22/31) 期刊。

 

BMC 是在「大發表時代」之後興起的期刊集團,2000 開始,以線上全文方式發行,抓住時代機運而起,後被 Springer 收購,並加入 Springer Nature 集團。普遍評價是 APC 稍微比同等級期刊貴些,但網頁與文章排版有質感,而且也為了避開被刻板印象一網打盡,期刊命名有的以 BMC 開頭,有的則否,是很順應學術發表市場的調整。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過去我們提到 BMC 的幾篇文章。

 

 

 

馬瑄孝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研究單次與連續股神經阻斷效果差異之統合分析,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柳瑞明醫師團隊,關於雄性素剝奪療法與日後產生血液疾病之可能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PLOS ONE 刊登!

$
0
0

 

 

01_PLOSONE_LiuJM_26

 

 

文章介紹

 

攝護腺癌的治療,常見的包括雄性素剝奪治療、放射治療、攝護腺切除等。由於雄性素與血球增生系統有關,曾有人懷疑,雄性素被剝奪後,是否會增加血液疾病的可能,過去也有零星個案的報告。柳瑞明醫師團隊,預計使用臺灣數量超大的健保資料庫,來回答這個問題。

 

收入 17168 位攝護腺癌患者後,13318 位符合最終收案條件,經由匹配分數配對後,作者群選出了三個族群,各 1797 人,這三個族群為:只作雄性素剝奪治療、只作放射治療與只作攝護腺切除。

 

經統計發現,雄性素剝奪組(aHR = 1.60)與放射治療組(aHR = 1.98),有較高的風險在之後得到血液疾病。在各種病人中,最顯著增加後續血液疾病風險的,是攝護腺癌骨轉移患者,並以雄性素剝奪法治療的。而患者接受雄性素剝奪治療的時間越久,罹患血液疾病的風險也更高。

 

總結來說,作者確認了,使用雄性素剝奪療法,的確會增加患者日後罹患血液疾病的可能。

 

這是個蠻有意思的嘗試,即使我們理解機轉,並據以推論,雄性素剝奪可能造成血液疾病,但利用真實大量患者數據作確認,是很有意思的事。aHR = 1.60 的確不高,但也確認了這個思考方向可能是對的,只是人體畢竟是個太複雜的系統,雄性素剝奪對血液系統產生的衝擊,或許在很多我們目前不知道的關鍵步驟,已經被緩衝。

 

 

恭喜柳醫師!

 

 

期刊介紹

 

PLOS ONE 是創刊於 2006 年的知名 open access 期刊,對傳統學術期刊營運模式所產生的衝擊,是這幾年學術界的討論焦點之一,譬如蔡校長部落格文章:「2016 年 impact factor 公布,那些大家關心的期刊,現在怎麼了?

 

PLOS ONE 特性為網路原生、跨領域且全開放,對論文的 ethics 相當重視、對刊登品質亦有堅持。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776,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領域為 Q2(24/69) 期刊。

 

 

整體來說,是名氣好、網頁介面佳、科學社群經營積極的知名 OA 品牌。不過審閱期普遍偏長,中位數約在 80 天左右。

 

與其他相關期刊的對比與選擇,歡迎參考「怎樣投才正確?擬定期刊選擇策略。

 

 

柳瑞明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柳瑞明醫師團隊,關於雄性素剝奪療法與日後產生血液疾病之可能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PLOS O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順利投稿國際研討會的秘訣分享

$
0
0

 

作者:衛福部桃園醫院 泌尿科 柳瑞明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柳瑞明醫師團隊,關於雄性素剝奪療法與日後產生血液疾病之可能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PLOS ONE 刊登!

 

 

PATI_20180113-0232

 

 

很高興這一篇論文能夠獲得刊登。時間稍稍往前回溯,拉回到兩年前。這一篇論文的 abstract 之前投稿至 2018 年美國泌尿科醫學大會,獲得了海報張貼的殊榮,於是也前往了舊金山參加研討會。除了開會之外,有幸去看了著名的舊金山風景金門大橋與 NBA 球隊金州勇士隊打球,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留下很深刻的回憶。

 

 

這一篇論文,整整花了兩年的時間。

 

完成初稿 → 國際研討會投稿 → 上台發表 → 完成論文投稿 → 論文接受刊登

 

這是我做學術研究的一個模式,每個階段所需要耗費的時間與成功的機會都不一定。最近的感想,發現在最後一個階段,就是完成論文投稿到最後接受刊登的過程,所需要消耗的時間最久。

 

以我的這一篇論文來說,整整花了兩年的時間。對於論文投稿,這些年以來累積了不少的經驗。通常研討會論文的審查,reviewer 的標準會比較寬鬆,也是因為研討會投稿只需要將摘要 abstract 投出,reviewer 根據 abstract 的內容,原創性或主題的熱門程度,做進一步的審查評斷。

 

以我最常投稿的美國泌尿科醫學大會 AUA 為例,AUA 截稿日為每年的 11 月初,審查的結果會在隔年的 1 月份公布,大會舉辦的時間都是在隔年的 5 月份在美國舉辦。大會接受來自世界各國的投稿稿件,由於稿件眾多特別將泌尿醫學細分做許多類別,以供世界各國的醫師與研究學者投稿,總共細分成將近 20 個種類。

 

 

摘要的題目寫得越清楚越好

 

分享一下投稿國際學會的經驗,基本上投稿的 abstract 以簡單扼要寫出研究的重點,讓 reviewer 能第一時間就能快速了解這個研究的最精華所在。摘要的題目寫得越清楚越好,能把特色強調出來更好,我的題目寫成是: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and subsequent hematologic disorders in 17,168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把我們的研究人數夠多,有 17168 個攝護腺癌的這一點強項,特別在題目就寫出來。讓 reviewer 一看到題目,就有深刻的第一印象。再來就是 abstract 內容的部分,通常有字數的限制,約是落在 200-300 字左右。AUA 大會比較特別的是,圖表也要算在字數裡面。建議是如果已經有初步的 figure 或是 table,請務必放進去 abstract 裡面。讓 reviewer 能很快從你的 figure 與 table 之中,更加了解你的研究。

 

 

國際研討會比較歡迎完成度高的研究

 

此外,有 figure 與 table 表示你的研究完成度極高,不單單只是個雛型而已,國際研討會比較歡迎完成度高的研究,有 figure 與 table 的呈現,可以使得接受的機會大為增加。

 

這次攝護腺荷爾蒙治療研究論文,是同一系列的主題,專注於自己領域的系列研究,持續的深入探討,從做研究當中,也讓我自己對這個領域的更加深入熟悉。透過論文的寫作,也將世界各地最新發表的相關文章全部都 update,跟上世界的脈動。不斷地前進,持續升級自己。

 

還是要感謝許許多多貴人的幫助,齊心協力才有辦法獲得成果。感謝整個專業研究團隊,許老師、莊主任、蘇醫師與吳副院長的一路指導,從國際研討會上報告,一直到完成論文寫作與投稿回覆。也感謝醫院對於臨床研究的支持不遺餘力。

 

最後也希望我的心得分享能對各位有所幫助,謝謝。

 

 

最新活動

 

 

The post 順利投稿國際研討會的秘訣分享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柳瑞明醫師團隊,針對去勢療法無效的轉移性攝護腺癌,使用第二線賀爾蒙治療之效果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
0
0

 

 

01_SC_LiuJM_27

 

 

文章介紹

 

晚期攝護腺癌的治療,主要治療為雄性素剝奪療法,雖然有效,但隨著疾病進展,最終幾乎都會演變成去勢抗性的轉移性攝護腺癌(mCRPC),也就是雄性素剝奪療法無效,且往其他部位轉移。

 

在 mCRPC 的患者,目前是使用第二線賀爾蒙治療作控制,雖然有許多研究證明,可以延長患者的存活,但在亞洲,目前還沒有大規模的真實世界巨量資料可供參照,柳瑞明醫師團隊,預計使用長庚資料庫作進一步的探索。

 

經篩選,總共收入了 223 位 mCRPC 患者,經資料探勘後,分為對 PSA 有反應(PSA response group)與對 PSA 無反應(PSA non-response group)的兩組,中位數年齡為 72.9 歲。

 

以中位數存活月份來看,PSA response group 為 12.3 個月,PSA non-response group 為 9.6 個月。以 PSA 增倍的時間來看,PSA response group 為 9.0 個月,PSA non-response group 為 3.9 個月。

 

整體來說,PSA response group 的預後較好。

 

這是篇很有意思的研究,參考國外的研究資料時,也好奇自己醫院體系照顧的患者是否有類似的效益,在探勘資料時,更進一步嘗試以 PSA response or not 來分組,觀察預後差異,找出獨特的切入點,整理出有意義的數據,並說個好故事。

 

 

恭喜柳醫師!

 

 

期刊介紹

 

Scientific Reports 是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於 2011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011。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分類中為 Q1(15/69) 期刊。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策略是,高分頂級期刊,如 Nature 或 Nature Medicine 等,依然維持訂閱制,向讀者或圖書館收錢。而若是這些高分期刊因篇幅或品質而沒辦法收的文章,則轉介到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 IF = 11.878)或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IF = 4.011)等向作者收取費用的 open access 期刊。

 

這兩本雜誌的差異是,Scientific Reports 不針對 novelty 審查,只看方法與假說是否具科學水準,至於科學上的重要性,就放上網,由群眾與歷史去評估。而 Nature Communications 則刊登在各領域中具重要性的突破。

 

而 open access 的快速能見度,也能協助科學成果擴散,對作者被看見與期刊被引用,都有幫助。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廣泛且大小魚通吃的期刊群經營策略,相當成功,也帶來豐厚的獲利。但整體來說,訂閱制期刊的獲利還是高過 open access

 

Scientific Reports 的開放平台概念,非常類似 PLOS ONE。在 2017 年,以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集團力量,趁 PLOS ONE 苦於審閱者不夠,審查時間過長,作者們開始離開時,每月刊登文章數一舉超越 PLOS ONE成為世界第一大 mega journal

 

 

柳瑞明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柳瑞明醫師團隊,針對去勢療法無效的轉移性攝護腺癌,使用第二線賀爾蒙治療之效果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