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你有認真看待過這件事嗎?幫自己的論文主題,找合適的期刊投稿。

$
0
0

 

作者:嘉義長庚 骨科系 運動醫學科 郭亮增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郭亮增醫師團隊,關於職業排球選手,維他命 D 濃度與肩膀強度之關連研究,獲 Nutrients 刊登!

 

 

01_nutrients_kuolt_11_share_figure_20190831_1141

 

 

從 2017 年從韓國三星醫學中心回來後,就開始持續跟韓國友人保持聯絡,並且嘗試合作研究。從第一篇開始,這已經是合作研究,第四篇成功發表的論文了。

 

 

韓國運動興盛,也帶動運動醫學研究。

 

三星是韓國最大的企業,營業額佔了超過韓國一年 GDP 的 20%。除了本業的電子產業外,影響力也涉足各大產業,包括醫院、房地產(聽說連炸雞店都有 XD)。三星旗下也有許多職業球隊,如棒球(三星獅)、籃球、排球。韓國的職業運動比台灣發達得多,光棒球就十支職業球隊,薪水跟台灣球員相比好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也沒發生打假球案)。籃球、排球、足球,也都有職業的聯盟。

 

韓國教授,專長是肩關節跟運動傷害,也身兼許多職業球隊的隊醫。在韓國進修期間,教授也帶我們去一起看了許多運動比賽。

 

三星醫院裡的運動醫學中心是獨立於骨科之外的,除了負責骨科病人外,還會有一些職業選手來檢測肌力跟體適能。球隊也可以利用這些科學檢測資料,針對球員設計個人化訓練菜單,以求達成最佳的訓練效果。

 

這一次的研究,是針對職業排球運動員的系列研究,主要是研究維生素 D 對職業運動員肩部肌肉力量的影響。研究設計,主要根據維生素 D 的濃度,將運動員分為「充足」、「不足」、「缺乏」三組,比較三組運動員肩部旋轉肌力的差異。

 

 

即使與假設不同,也是一項好研究。

 

維生素 D 跟肌肉功能息息相關,有許多研究一直在研究維生素 D 濃度跟運動表現的關係。適度補充維生素 D 也在某些研究,被認為可以改善老人肌力。而針對運動員的表現方面,過去研究也顯示,在運動員族群發生維生素 D 缺乏的比例還不低。而適度補充維生素 D,更可以有效改善下肢的肌耐力跟爆發力。

 

由於之前的研究多聚焦於下肢,所以,這次的研究,就把研究主題聚焦在上肢。本研究果顯示,有七成左右的運動員,維生素 D 濃度是不足的。

 

然而,根據維生素 D 濃度分組後,三組運動員肩部的肌力並沒有差異。但即使結果這樣,也不能證明維生素 D 對於運動員不重要。反之,可能是因為這些運動員長期以來的訓練,已經讓上肢肌力增加到一個極限的程度,或多或少掩蓋了因為維生素 D 缺乏,造成肌力的負面影響。

 

之後的研究,或許可以嘗試研究不同的肌群,來看是不是有一樣的類似的結果。

 

 

期刊的選擇

 

這次在選擇投稿期刊時,也花了一些功夫。在利用「期刊選擇神器」搜尋投稿標的時,發現《Nutrients》剛好有針對維生素 D 影響運動表現的 special issue,相當切合本研究的主題。團隊討論後,就決定投稿。果然,很快就收到 reviewer 回覆,經過 minor revision 也很順利被接受了。

 

很高興論文可以順利被接受,再次謝謝新思惟給我的啟發。

 

 

最新活動

 

 

The post 你有認真看待過這件事嗎?幫自己的論文主題,找合適的期刊投稿。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以共聚物水凝膠藥物一次注射後,使用超音波控制釋放之研究,獲 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 刊登!

$
0
0

 

 

01_US_WuCH_23

 

 

文章介紹

 

由於癌症生長與細胞週期有關的特性,許多癌症治療,都需要分次給予劑量。吳爵宏醫師團隊,合成了一種以 mPEG-PLGA-BOX 為成分的嵌段共聚物水凝膠,希望能做為藥物載體,在平時不釋放或釋放極小量藥物,在指定的藥物週期,由超音波提高溫度並激發後,釋放高濃度藥量。本研究就是以這個水凝膠搭載藥物,並實際於生物體外、生物體內,實測其效益。

 

在體外實驗中,經由超音波刺激後,釋放的藥物濃度為不刺激時的 70 倍;在動物實驗中,超音波刺激後的濃度,為一般釋放的 10 倍,都能明顯提升治療效果。證明這是一個值得繼續研究的藥物載體。

 

 

恭喜吳醫師!

 

 

期刊介紹

 

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 是由 Elsevier 雜誌社,創刊於 1994 年,以超音波相關的聲化學為研究主題,例如:聲穴現象、聲致發光、聲電化學等,由於領域特殊,在期刊介紹頁面,還有相關主題名詞的詳細說明!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7.279,在 acoustics 領域排名 Q1(1/31) 期刊,在 chemistry, multidisciplinary 領域排名 Q1(31/171) 期刊。

 

 

吳爵宏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以共聚物水凝膠藥物一次注射後,使用超音波控制釋放之研究,獲 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郭亮增醫師團隊,關於腎臟病對半人工髖關節置換預後影響的研究,獲 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 刊登!

$
0
0

 

 

01_TJA_KuoLT_12

 

 

文章介紹

 

髖關節骨折後,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很適合且有效的治療,不過在臨床上,糖尿病患者,以及慢性腎病變的患者,都會讓臨床醫師在術前的解釋更為謹慎。

 

郭亮增醫師團隊,想知道在糖尿病患者族群中,慢性腎病變患者,其預後是不是比腎臟功能良好的患者來得差,又或者其實預後類似,於是執行本研究。

 

藉由健保資料庫,收錄 29535 位糖尿病患者,並分為洗腎組、慢性腎病變組、無腎病變組,在平均 4.5 年的追蹤期間,這三組的感染機率是一樣的,不管是深層或淺層感染,都一樣。其中,洗腎組在半人工關節置換後,必須再手術的機會較高。比起無腎病變組,洗腎組與慢性腎病變組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都比較高。

 

總結來說,慢性腎病變的糖尿病患者,接受半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的預後,的確比較差,不管是併發症、再住院、死亡率,都比較不理想。

 

這樣的臨床研究,能協助第一線骨科醫師,在與患者和家屬設定手術期待時,能更為精確謹慎,減少日後的糾紛。

 

 

恭喜郭醫師!

 

 

期刊介紹

 

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 創刊於 1986 年,由 Elsevier 發行,過往收錄文章以關節置換術相關研究為主,強調治療領域。期刊的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3.524,在 Orthopedics 領域之排名為 Q1(10/76) 期刊。

 

 

郭亮增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郭亮增醫師團隊,關於腎臟病對半人工髖關節置換預後影響的研究,獲 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郭亮增醫師團隊,研究憂鬱症與肩旋轉肌撕裂傷之關連,獲 PLOS ONE 刊登!

$
0
0

 

 

 

01_PLOSONE_KuoLT_13

 

 

文章介紹

 

慢性發炎,曾被認為與憂鬱症相關,也被提出與肩旋轉肌撕裂傷相關。郭亮增醫師團隊們很好奇,究竟憂鬱症的患者,是不是真的比較常罹患肩旋轉肌撕裂傷,並有較高機會接受手術,於是執行本研究。

 

作者以健保資料庫中,2000 到 2010 年的憂鬱症患者為一組,並選擇 1:2 性別年齡配對的無憂鬱症患者做為對照組,並分析其肩旋轉肌撕裂與手術的風險,結果發現,憂鬱症患者,的確有較高的機會罹患肩旋轉肌撕裂傷(HR = 1.46, CI = 1.36-1.57),也有較高機會接受手術(HR = 1.46, CI = 1.04-2.06)。

 

 

恭喜郭醫師!

 

 

期刊介紹

 

PLOS ONE 是創刊於 2006 年的知名 open access 期刊,對傳統學術期刊營運模式所產生的衝擊,是這幾年學術界的討論焦點之一,譬如蔡校長部落格文章:「2016 年 impact factor 公布,那些大家關心的期刊,現在怎麼了?

 

PLOS ONE 特性為網路原生、跨領域且全開放,對論文的 ethics 相當重視、對刊登品質亦有堅持。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776,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領域為 Q2(24/69) 期刊。

 

延伸閱讀:「PLOS ONE 真的惡名昭彰嗎?並非如此。」、「PLOS ONE:我該不該投這本期刊?」、「Open access 期刊觀察:PLOS 系統」、「聽說醫院要封殺 mega journal 了,我該怎麼辦?」、以及「臉書上關於 PLOS ONE 審閱速度的建議」。

 

整體來說,是名氣好、網頁介面佳、科學社群經營積極的知名 OA 品牌。不過審閱期普遍偏長,中位數約在 80 天左右。

 

與其他相關期刊的對比與選擇,歡迎參考「怎樣投才正確?擬定期刊選擇策略。

 

 

郭亮增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郭亮增醫師團隊,研究憂鬱症與肩旋轉肌撕裂傷之關連,獲 PLOS O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石承民醫師團隊,以等候理論最佳化急診人力的決策支持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JCM_ShihCM_02

 

 

文章介紹

 

醫院的整體服務規劃中,因為大量的患者會從急診進入,急診人力的最佳化是重要議題。若安排太多的人力,有可能造成資源閒置與浪費,若安排不足,則會使得等候時間過久,造成抱怨以及醫院的公關危機,也會造成成本上升。如何去設計一個決策支持系統,協助找出最適當的人力配置,是非常重要的。

 

石承民醫師團隊,將電話轉接等候的「等候理論」,應用在急診室的醫師配置上。大量的患者進入急診室尋求醫療服務,就像大量的電話湧入電信公司,到底要設置多少轉接線路,才能最佳化服務客戶,又不會造成資源浪費,就類似我們需要在急診室安排幾位醫師對患者提供醫療評估與治療一樣。

 

經過分析後,石醫師團隊將急診服務帶入 M/M/R/N 模型,其中 R 就是急診醫師人力(轉接線路數),並比照過去研究,假設來院就診的患者所需要的診療時間為泊松分佈,而 N 則是整體系統服務量。接著,他們列出了整個模型的公式,畫出達到穩定態的機率曲線,以及當聘請數目不同的急診醫師時,整體的成本曲線,並找出最佳成本點。

 

藉由模型建立以及數據推導,石醫師團隊提供了一個急診醫師人力配置的可用模型,希望能協助緩解急診壅塞的現況。

 

 

恭喜石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JCM)是創刊於 2012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出版商為瑞士的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JCM 的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5.688。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類,為 Q1(15/160) 期刊,同時也為 top 10% 期刊。

 

MDPI 是一家基於瑞士巴塞爾的學術出版機構,由中國湖北人林樹坤博士創辦。在中國的許多論壇文章與討論中,常因用擦邊球手法斂財中國地圖不包括台灣與藏南林樹坤博士在美國似乎曾被學校開除等爭議,受到批評。但這些批評或為茶餘飯後話題,卻與學術期刊經營較無關係。

 

MDPI 曾經被 Jeffery Beall 列入 predatory publisher,一開始想以金錢賄賂 資助的方式,請 Beall 拿掉,但被拒絕並公開。之後改採法律訴訟,對 Beall 與其服務學校施加壓力,後因 Beall 感到壓力過大,決定將 Beall’s list 永久關閉

 

純就經營來看,MDPI 是家快速進化的公司:早期努力讓期刊有 impact factor;第二階段就有能力讓期刊一上榜就在 2 分左右,並維持,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最近第三階段的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更為進化,一上榜就 5 分,不只能維持,隔年還小幅上漲。陳育群醫師研究過其經營進化過程後,給予「delicately cooked」(精緻烹調)的評價

 

MDPI 期刊群在中國設有多個辦公室,雇用大量人力,一週七天,連週日都工作,隨時都能對投稿稿件作快速審查。

 

在行政初審部分,推測應有個評估流程,能快速根據作者、標題、摘要、內文等文字,迅速評估主題熱門程度,未來被引用可能。即使研究品質好,若初審不符合該期刊標準,會以委婉但不明確的理由婉拒,有時甚至一小時內就能退稿。

 

通過行政初審後,才會送給專業審閱者審查,校友經驗,正式審查的品質有中等程度,偏向友善。

 

整體而言,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在期刊經營上,從「現在」能查到的各種資料來看,並沒有踩到明顯的紅線,快速初審對作者也算友善,畢竟如果不要的話,就早點說,不要浪費時間,對彼此都好。

 

目前,仍是累積積分、學術升等的好選擇,畢竟 IF 有 5 分,PubMed 查得到,對全世界開放全文,影響力又快又大。

 

之後需要密切注意的是,其 IF 能維持多久,以及後續的變化。但既然本文寫成之時還在開 party,有需要升等衝分數的朋友,就好好把握吧。

 

 

石承民醫師與新思惟

 

  • 石承民醫師所參加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第五梯次
  • 石承民醫師所參加的《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第十六梯次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石承民醫師團隊,以等候理論最佳化急診人力的決策支持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褪黑激素類藥物用以預防譫妄症之統合分析,獲 Sleep Medicine Reviews 刊登!

$
0
0

 

 

01_SMR_TsengPT_42

 

 

文章介紹

 

譫妄症的風險因子以及早期症狀之一,就是睡眠週期混亂,由於褪黑激素對於維護良好睡眠週期有幫助,所以也有人用褪黑激素來預防譫妄症。曾秉濤醫師與其團隊,預計使用統合分析來總結,目前文獻中,褪黑激素預防譫妄症的效果,並進一步回答,哪一種藥物或劑量最有效。

 

經過文獻搜尋,共收入 6 篇隨機對照實驗,913 個成人參與者,結果發現,不管是使用 melatonin 5 mg/day、melatonin 0.5 mg/day 或 ramelteon 8 mg/day,比起安慰劑對照組,都有明顯效果。進一步以 SUCRA 方法分析,發現 melatonin 0.5 mg/day 是這三者中,擁有最好預防效果的。

 

本研究將既有文獻作了總結,並提供紮實證據,支持將低劑量褪黑激素類藥物,用於預防譫妄症。是一篇相當具有意義,且日後可能被教科書或 guideline 引用的研究。也是因此,順利登上超過 10 分的期刊。

 

 

恭喜曾醫師!

 

 

期刊介紹

 

Sleep Medicine Reviews 是 Elsevier 於 1997 年開始發行的期刊,以睡眠相關疾患為主題。

 

如同刊名所說,只收 review,包括 narrative review、systematic review、editorials of controversy and debate 等。因為 review 類的文章為讀者省下許多時間,並提出實用觀點,參考價值高,後續被引用的頻率也高,造就了本期刊的高 impact factor。

 

此期刊 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0.517,在 clinical neurology 領域的排名為 Q1(7/199) 期刊,在 neurosciences 領域為 Q1(15/267) 期刊。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褪黑激素類藥物用以預防譫妄症之統合分析,獲 Sleep Medicine Review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從既有發表的不完美,發現新研究契機。

$
0
0

 

作者:元景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褪黑激素類藥物用以預防譫妄症之統合分析,獲 Sleep Medicine Reviews 刊登!

 

 

clip_Meta-analysis_20191019_0364

 

 

研究就像旅行

 

俗話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我轉」,當一條路大家都說此路不通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知難而退、無功而返。

 

然而,如果有少數人發現這條路,雖然陸路不通,但是走水路還是可以通;走水路不通,走空路還是會通,當你成為唯一一個打通這條路線的人,你就會看到別人未曾見過的美景。

 

 

從負評中發現契機

 

上面這段話,不是介紹景點或是任何遊記的一段話,而是臨床研究世界中真實發生的事情。

 

有在追蹤譫妄症研究的朋友都知道,我們前陣子幸運的有一篇關於譫妄症治療與預防的統合分析刊登出來,當時造成大眾的熱烈迴響。這些迴響有正面也有負面的;當然,如果都只有正面的迴響,這個領域大概就沒有未來的發展性了,正是因為有負面的迴響,所以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統計資料,這個時候才驚覺:我們漏了一個東西沒有注意到!

 

我想,當大家看見我寫到「漏了一個東西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大概就會想到我可能要準備寫更正信函給主編了,事實上,我所謂「漏了一個東西沒有注意到」這件事情,與更正信函一點關係都沒有,更甚者,這東西反而能成為新研究的契機!

 

 

突破盲點,獲得新方向。

 

之前刊登在 JAMA Psychiatry 期刊的文章中,我們採用「將各種藥物的所有劑量全部合併在一起分析」的策略,去做後續的統合分析,這樣做的好處固然可以將分析的各種治療簡化,但是若有種藥物(物質)在不同劑量之下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那麼我們這篇文章的作法,就會對這種藥物(物質)產生 bias。

 

會提到這 bias,是因為我們在 JAMA Psychiatry 這篇文章中發現到Ramelteon 這個藥物(melatonin receptor 作用劑),在預防譫妄症發生中排名最前面且統計有達到顯著;但是 melatonin 本身在預防譫妄症發生的排名卻相當後面,甚至統計未達顯著。雖然有很多理由可以協助解釋這個現象,例如 Ramelteon 對 melatonin receptor 的親和力遠比 melatonin 更高,但是難免會讓人無法釋懷。

 

 

發掘新研究,順利被期刊接受。

 

後來,重新檢視每篇文章的原始資料,我們注意到 melatonin 的效果隨著劑量變化而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尤其是極高劑量與極低劑量所作用的效果大相逕庭,中等劑量則變成兩種效果都不明顯,而這兩種大相逕庭效果的劑量,再加上效果不明顯的中等劑量,平均起來就變成兩種效果更加不明顯,因此刊在 JAMA Psychiatry 的這篇文章,呈現統計不顯著就一點也不意外了。

 

因此,在經過大家見面討論之後,我們決定將這個「沒有注意而漏掉」的東西,當作上天賜給我們的禮物,將整體結果彙集成更有邏輯論述的成品,最後終於有幸獲得 Sleep Medicine Review 主編的賞識,順利被接受。

 

 

最新活動

 

 

The post 從既有發表的不完美,發現新研究契機。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尚未有足夠實證醫學駐足的題材,更值得你努力開發!

$
0
0

 

作者:元景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躁鬱症患者之血液葉酸濃度的統合分析,獲 BMC Psychiatry 刊登!

 

 

01_clip_bmcp_tsengpt_41_share_Meta-analysis_20191019_0321

 

 

「葉酸與躁鬱症關聯性」這篇統合分析,對我來說有三層特殊的意義:

 

  1. 這篇等於是我過去「精神營養學」研究的延伸作品之一;
  2. 自從離開醫院體系後,幾乎沒有機會投稿 open access 期刊(因為沒有經費了);
  3. 最重要的,再次挑戰「僅收錄少數文章的統合分析」,順利被期刊接受。

 

 

收錄文章數量,越多越好嗎?

 

先講通例,就如同那句名言「數大便是美」一樣,一般的狀況而言,的確是「收錄文章數量越多越好」,同樣等級、條件的兩篇統合分析,的確收錄文章數量會有巨大的影響。前面指的是一般的狀況而言,但如果我們今天的主題在業界是非常具有突破性,且對未來臨床研究有前瞻般指導效果的話,上述「收錄文章數量越多越好」的原則,就未必成立了。

 

別忘了,如果你的主題很新穎,相信該主題相關的文章數量也一定很少!

 

就如同我另外一篇刊登在 Sleep Medicine Review 的文章一樣,只要主題有足夠的 novelty,就算文章數目較少,仍然有足夠的賣點。以「葉酸與躁鬱症關聯性」這篇統合分析為例,葉酸(folic acid)這個基礎營養的角色,在許多精神營養研究中常被提到,尤其是一些會影響到飲食的重大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厭食症等),甚至也開始有研究在探討適量的葉酸補給,對於這類精神疾病的幫助。

 

另一方面,躁鬱症雖然也是三大病之一,但因為盛行率較低且背後的病生理因素更為複雜,所以在精神營養的領域仍然是一塊混沌不明尚未開發的地域。但是就是這樣的混沌不明,才會有哥倫布的誕生。在尚未有足夠實證醫學駐足的題材上,做出第一篇文章,將來其他人的後續研究,就非 cite 你這篇文章不可了。

 

 

文章數量太少,更需要旁徵博引。

 

這篇文章在投稿的過程中,遇到最大的阻礙就是:「你收錄的文章數量這麼少,統計結果真的有臨床意義嗎?」其實這個問題不只是審閱者會問,我們自己身為作者,心理也是挺有疑惑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先克服第一個難關:找出足夠證明自己統計結果正確的證據。當然我們可以主張:我的統計過程都沒問題,所以統計結果一定是正確的。

 

事實上,這樣的主張與推論存在一個謬誤,「統計過程正確」與「統計結果正確」並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這也是最常被審閱者提到的一個情形:(翻成中文)你的統計過程看起來非常確實,而且統計方法也非常正確合理,但這還不能說服我接受你的統計結果。

 

當累積的統合分析文章,已經有一定數量及經驗,要挑出我統計過程或統計方法有問題,大概沒那麼容易。所以審閱者大多會承認「你的統計過程看起來非常確實,而且統計的方法也非常正確合理」。但是,當我們無法引用足夠多且足夠確實的文獻,來佐證統計結果,自然就很難說服審稿者(或自己)相信統計結果是正確的!

 

 

最新活動

 

 

The post 尚未有足夠實證醫學駐足的題材,更值得你努力開發!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李宜哲醫師團隊,使用奈米脂質體運送維生素 D 以治療腹膜透析引起之腹膜纖維化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刊登!

$
0
0

 

 

01_IJN_LeeYC_04

 

 

文章介紹

 

腹膜透析對需要洗腎的患者來說,是個不錯的方式,但長期使用腹膜透析,可能造成腹膜纖維化。近年來開始有人研究,使用維生素 D 做治療,並有初步成效,但由於大量維生素 D 給予,可能造成高血鈣與血管鈣化,於是李宜哲醫師與團隊,預計研究能直接選擇性進入腹膜的藥物載體。

 

他們使用的是 DSPE-PEG 與 PD,包裹維生素 D 後,先在體外研究確認功能與安全性。接著接上能與腹膜結合的抗體,並注入小鼠腹膜腔內,觀察維生素 D 的分佈,以及相關的副作用。

 

結果發現,維生素 D 成功的被腹膜間皮細胞吸收,沒有產生細胞毒性,並產生了與體外實驗一樣的治療效果。在動物體內,螢光標記也顯示維生素 D 脂質體很專一地進入腹膜,而且沒有產生其他副作用。

 

本動物實驗確認,奈米脂質體的維生素 D 運送系統,對於預防腹膜透析引起的腹膜纖維化,是個有臨床潛力的研究方向。

 

 

恭喜李醫師!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創刊於 2006 年,由 Dove Press 發行。

 

Dove Press 早期創立時,手法較為爭議,2012 年,曾被列入 Beall’s list of predatory publisher,之後移除。

 

2013 年,被 Science 期刊記者的 Sting operation 抓包,發現其 peer review 系統存在問題,進而被 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 除名。之後重整編輯團隊與審查流程後,2015 年才恢復資格。

 

於 2017 年,被 Taylor & Francis Group 收購,近年較少負面新聞,或許已打算正派經營,不走偏鋒,或可繼續觀察。對相關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 Dove Medical Press 的維基百科條目。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4.471,在 pharmacology & pharmacy 領域排名為 Q1(34/267) 期刊,在 nanoscience & nanotechnology 領域排名為 Q2(33/94) 期刊。

 

通常,即使是爭議出版社創的刊物,一旦成為 Q1/2 期刊,並有不錯的 impact factor 後,就會開始想要維持其品質,長久經營。除了 Dove Press 的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之外,Frontiers 出版社的幾本神經科學領域期刊也是

 

 

李宜哲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李宜哲醫師團隊,使用奈米脂質體運送維生素 D 以治療腹膜透析引起之腹膜纖維化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彭瓊慧醫師與黃暉凱醫師團隊,研究甲狀腺低下症與老人族群死亡率關係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刊登!

$
0
0

 

 

01_JCEM_HuangHK_17_PengCH_03

 

 

文章介紹

 

甲狀腺低下症,究竟會不會造成老人族群的死亡率升高,目前的文獻與研究並沒有定論,於是黃暉凱與彭瓊慧醫師參與的團隊,預計用統合分析技術,來回答這個問題。

 

搜尋文獻後,共找到 27 篇世代研究,收入 1114638 人,分析發現,整體來說,甲狀腺低下的老人患者,其總死亡率的確是較高的,但一般猜測可能會有差異的心血管死亡率,則沒有差別。

 

進一步分析,發現在總死亡率方面,「有症狀」的甲狀腺低下患者,才是總死亡率較高的主因,如果甲狀腺功能低下,但卻沒有症狀,則總死亡率與一般病人接近。團隊更進一步分析,發現這個差異,也有可能是因為收入的實驗設計有所不同,執行研究的地理區域不同造成。

 

研究團隊也在結論中,很清楚的說明,本統合分析確認了「甲狀腺低下的老人族群總死亡率的確較高」,而非心血管死亡率。不過其他的相關發現,可能與研究本身的異質性有關,在解釋上需要更謹慎,同時也建議未來可用大型高品質研究,進一步確認。

 

很清楚陳述了統合分析的意義以及限制,是很精確的整理。

 

 

恭喜彭醫師與黃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JCEM)的前身為 1941 年創刊的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於 1951 年改為現名。為美國 The Endocrine Society 的官方期刊之一,有趣的是,雜誌地址登記於美國華盛頓特區,但雜誌則是委由英國劍橋大學的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發行。

 

JCEM 的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5.605、在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領域排名 Q1(22/145)。

 

 

彭瓊慧醫師與新思惟

 

 

 

黃暉凱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彭瓊慧醫師與黃暉凱醫師團隊,研究甲狀腺低下症與老人族群死亡率關係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預防牙科治療後產生菌血症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刊登!

$
0
0

 

 

meta-analysis_award_20170311

 

 

文章介紹

 

牙科治療後,細菌可能藉由牙齒周邊的血管進入全身循環,並引起菌血症,雖然許多正常人或可自行靠免疫系統清除,但部分心臟瓣膜或其他心血管構造異常者,則可能造成嚴重的併發症。所以,究竟在牙科治療時,應該如何使用抗生素,才能達到最好的菌血症預防效果,目前並無定論。

 

曾秉濤醫師團隊,回顧所有文獻,找到了 24 篇研究,收入 2147 人,經 network meta-analysis 分析後,發現在靜脈注射抗生素中,amoxicillin/clavulanate 最為有效;在口服或局部塗抹的抗生素中,口服的 amoxicillin 最為有效。

 

這樣的分析,為現有的臨床應用作了指引與總結,有相當不錯的臨床意義,能直接應用在臨床工作上!

 

 

恭喜曾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是 1919 年開始發行的期刊,目前為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Dental Research 以及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Dental Research 的官方期刊。

 

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5.125,在 dentistry, oral, surgery & medicine 領域排名為 Q1(2/91) 期刊,相當頂尖。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預防牙科治療後產生菌血症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寫作到投稿一波三折,如何成就好結局?

$
0
0

 

作者:元景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預防牙科治療後產生菌血症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刊登!

 

 

clip_Meta-analysis_20190505_0565

 

 

我如果說,這篇文章純粹是意外之下的產物,會不會被人圍毆?

 

有在追蹤我的心得或熟識我的朋友,應該都了解我是個擬定題目往往很天馬行空的人,舉凡另一篇刊登在 Sleep Medicine Review 的文章,就是在收到負面回饋之後,突發奇想出現的點子,完全不是事先預料到的結果!

 

事實上,我們這篇刊登在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的統合分析,也是天馬行空下出現的產物。坦白說,這篇文章最原始的點子是希望探討另外一個(我覺得) 很重要的議題,而那個議題後來完全做不出任何結果,讓我們一度以為可能會前功盡棄,未料在整理這些資料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另外一個現象:這些文章好像很多都和拔牙有關!

 

 

柳暗花明未必又一村

 

是的,我們這時才發現原來拔牙之後的菌血症,也是一個非常多人探討的議題,而且曾經在歐美體系有些熱烈的論戰。當我們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就立刻把主題更改為「拔牙之後菌血症的預防」,並且重新擬定關鍵字進行搜尋。

 

果不其然,更改後的搜尋結果相當可怕(往好處想就是收錄進來的 paper 一定會更多),當我們全部整理完畢後,總共收錄 24 篇文章,總計 2147 個病人,這個數量對當時的我們來說,已經是相當巨大的數量,跑出來的統計結果也相當合理,與臨床觀察到的狀況並無任何衝突。

 

坦白說,在當時的狀況之下(收錄文章數多、個案數多、統計結果和臨床觀察相符、統計過程並沒有明顯問題),這篇文章理論上相當完美,並沒有太明顯的破綻,因此,我們對這篇文章的預後(prognosis)是相當樂觀!

 

聰明的你,看到我前面的鋪陳,就知道後續發展並不樂觀。是的,這篇文章在投稿過程中遭到反覆退稿的問題,我們先嘗試了感染科的期刊,當時邏輯是考慮到菌血症本身是感染科的問題之一(雖然不見得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感染科雜誌或許會有興趣也未可知?結果卻是讓人相當挫折……

 

 

山不轉路轉,水不轉人轉,自然又一村。

 

在痛定思痛之後,反覆思考這篇文章的預後和我們事前的評估為何落差如此大,我們得到一個結論:「我們以為的,未必真是對方以為的。」這句話說來容易,要處理卻是相當困難。考量到我們不是主編,不了解主編的口味之外,我們自己也很清楚「菌血症終究不是感染科的首要問題之一」。

 

這時,大家就想到「拔牙之後菌血症的預防」,那麼牙科的意見呢?在評估牙科雜誌的排行之後,我們決定先嘗試牙科第二名的雜誌(因為第一名的雜誌名稱就告訴大家,我們只收牙周病,其他不是我們要的),因此經過格式修改之後,這篇文章才終於有了不一樣的結局!

 

 

最新活動

 

 

The post 寫作到投稿一波三折,如何成就好結局?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唐士恩醫師團隊,關於給小鼠吸入 10 分鐘二氧化碳,可預防肺損傷之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刊登!

$
0
0

 

 

01_IJMS_TangSE_03

 

 

文章介紹

 

許多的動物研究指出,高碳酸血症,似乎能夠減輕肺損傷的程度。不過在臨床上,ARDS 患者的高碳酸血症與患者預後似乎沒有這樣的連結。作者猜測,也許跟高碳酸血症前的二氧化碳暴露時間有關,於是設計本研究。

 

他們將小鼠分組,包括對照組、暴露二氧化碳 10 分鐘,以及暴露二氧化碳 60 分鐘等,然後給予脂多醣以引起肺損傷,然後使用支氣管肺泡灌洗,以灌洗出的液體,分析肺泡受損的程度。

 

結果發現,10 分鐘二氧化碳暴露,有明顯的肺損傷保護效果,但 60 分鐘則無。而這個保護效果,可能與肺部 TLR4 表現被抑制有關。

 

唐醫師團隊,從臨床觀察與動物研究的差異,找出一個假說,並以研究證實之,是很清晰的 hypothesis-driven research,也為既有的文獻做出進一步的解適合補充!

 

 

恭喜唐醫師!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IJMS)是 MDPI(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於 2000 年創刊的 open access 期刊。IJMS 的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4.183,在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領域為 Q2(78/299) 期刊,在 chemistry, multidisciplinary 領域為 Q2(46/172) 期刊。

 

MDPI 是一家基於瑞士巴塞爾的學術出版機構,由中國湖北人林樹坤博士創辦。在中國的許多論壇文章與討論中,常因用擦邊球手法斂財中國地圖不包括台灣與藏南林樹坤博士在美國似乎曾被學校開除等爭議,受到批評。但這些批評或為茶餘飯後話題,卻與學術期刊經營較無關係。

 

MDPI 曾經被 Jeffery Beall 列入 predatory publisher,一開始想以金錢賄賂 資助的方式,請 Beall 拿掉,但被拒絕並公開。之後改採法律訴訟,對 Beall 與其服務學校施加壓力,後因 Beall 感到壓力過大,決定將 Beall’s list 永久關閉

 

純就經營來看,MDPI 是家快速進化的公司:早期努力讓期刊有 impact factor;第二階段就有能力讓期刊一上榜就在 2 分左右,並維持,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最近,第三階段的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更為進化,一上榜就 5 分,不只能維持,隔年還小幅上漲。陳育群醫師研究過其經營進化過程後,給予「delicately cooked」(精緻烹調)的評價

 

MDPI 期刊群在中國設有多個辦公室,雇用大量人力,一週七天,連週日都工作,隨時都能對投稿稿件作快速審查。

 

在行政初審部分,推測應有個評估方式,能快速根據作者、標題、摘要、內文等文字,迅速估計主題熱門程度,與未來被引用可能。即使研究品質好,若初審不符合該期刊標準,會以委婉但不明確的理由婉拒,有時甚至一小時內就能退稿。

 

通過行政初審後,才會送給專業審閱者審查,校友經驗,正式審查的品質有中等程度,偏向友善。

 

 

唐士恩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唐士恩醫師團隊,關於給小鼠吸入 10 分鐘二氧化碳,可預防肺損傷之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林錞語醫師團隊,關於侵襲性肺部麴菌感染與肺白黴菌感染之差異研究,獲 Microorganisms 刊登!

$
0
0

 

 

01_microorganisms_LinCY_04

 

 

文章介紹

 

肺部的侵襲性黴菌感染,預後往往不好。而早期辨認出究竟是「侵襲性肺部麴菌感染」或「肺白黴菌感染」,對於臨床上的決策相當重要,但目前在影像上、臨床上,都沒有確定的因素能提供我們早期診斷的依據。於是林錞語醫師團隊,決定針對這個主題,作回溯性研究,找出鑑別的關鍵要素。

 

回顧 2004 到 2017 年的所有病例,共有 46 例侵襲性肺部麴菌感染、19 例肺白黴菌感染,統計發現,之前得過流感的,比較容易得到麴菌感染,而在 CT 上形成膿瘍則比較有可能為白黴菌感染。整體死亡率為 65%,在兩種感染都是類似的。

 

以麴菌感染來說,全身性類固醇的使用,以及 APACHE II 分數高,是兩個獨立的死亡預測因子。但這兩個因子,在白黴菌感染並無預測效力。

 

整體來說,區分肺部麴菌感染與白黴菌感染,我們可以用之前是否得過流感、CT 是否有膿瘍形成這兩個因素來區分,在診斷上,氣管鏡切片,以及支氣管肺泡灌洗,是最能提供確定診斷的選擇。

 

這樣的研究,對於日後照顧肺部黴菌感染的第一線臨床醫師,提供了清楚的證據,協助臨床決策。

 

 

恭喜林醫師!

 

 

期刊介紹

 

Microorganisms 於 2013 開始發行,由瑞士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出版。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167,在 microbiology 領域為 Q2(34/133) 期刊。

 

MDPI 是一家基於瑞士巴塞爾的學術出版機構,由中國湖北人林樹坤博士創辦。在中國的許多論壇文章與討論中,常因用擦邊球手法斂財中國地圖不包括台灣與藏南林樹坤博士在美國似乎曾被學校開除等爭議,受到批評。但這些批評或為茶餘飯後話題,卻與學術期刊經營較無關係。

 

MDPI 曾經被 Jeffery Beall 列入 predatory publisher,一開始想以金錢賄賂 資助的方式,請 Beall 拿掉,但被拒絕並公開。之後改採法律訴訟,對 Beall 與其服務學校施加壓力,後因 Beall 感到壓力過大,決定將 Beall’s list 永久關閉

 

純就經營來看,MDPI 是家快速進化的公司:早期努力讓期刊有 impact factor;第二階段就有能力讓期刊一上榜就在 2 分左右,並維持,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最近,第三階段的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更為進化,一上榜就 5 分,不只能維持,隔年還小幅上漲。陳育群醫師研究過其經營進化過程後,給予「delicately cooked」(精緻烹調)的評價

 

MDPI 期刊群在中國設有多個辦公室,雇用大量人力,一週七天,連週日都工作,隨時都能對投稿稿件作快速審查。

 

在行政初審部分,推測應有個評估方式,能快速根據作者、標題、摘要、內文等文字,迅速估計主題熱門程度,與未來被引用可能。即使研究品質好,若初審不符合該期刊標準,會以委婉但不明確的理由婉拒,有時甚至一小時內就能退稿。

 

通過行政初審後,才會送給專業審閱者審查,校友經驗,正式審查的品質有中等程度,偏向友善。

 

 

林錞語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林錞語醫師團隊,關於侵襲性肺部麴菌感染與肺白黴菌感染之差異研究,獲 Microorganism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何偉宏醫師團隊,關於牙齒顏色與琺琅質厚度關係之研究,獲 Journal of Esthetic and Restorative Dentistry 刊登!

$
0
0

 

 

01_JERD_HeWH_01

 

 

文章介紹

 

牙齒的顏色,是由象牙質與琺琅質共同構成,若能瞭解琺琅質厚度對齒色的影響,並理解不同攝影方式之間的關係,在臨床上,將能協助患者處理出更自然的齒色。何醫師團隊,預計研究琺琅質厚度對齒色的影響,並研究在非偏光、交叉偏光與分光光度計三種攝影模式中,是否會有差異。

 

團隊以 50 個取下的上門牙作量測,先用非偏光、交叉偏光與分光光度計,量測其顏色,並記錄尺寸。接著針對琺琅質作脫礦,並再次量測尺寸與顏色,以獲得唇側琺琅質厚度,以及唇側琺琅質對顏色的影響。

 

結果發現,越厚的唇側琺琅質,會對牙齒顏色造成越明顯的影響,較薄的唇側琺琅質會使得齒色偏黃,另外,三種方法所測得的顏色,有顯著相關。

 

本研究用實際數據,確認了齒色與唇側琺琅質厚度相關,並提供了非偏光、交叉偏光與分光光度計的量測經驗,對臨床醫師處理患者齒色,提供了更多數據。

 

 

恭喜何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Esthetic and Restorative Dentistry 創刊於 1988 年,原名為 Journal of Esthetic Dentistry,於 2001 年改為現名。目前是多個國際學會的官方期刊,包括:American Academy of Esthetic Dentistry、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Esthetic Dentistry、the Academy of Cosmetic and Adhesive Dentistry、the British Academy of Aesthetic Dentistry 和 the Society for Color and Appearance in Dentistry 等。

 

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716,在 dentistry, oral surgery & medicine 領域為 Q2(41/91) 期刊。

 

 

何偉宏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何偉宏醫師團隊,關於牙齒顏色與琺琅質厚度關係之研究,獲 Journal of Esthetic and Restorative Dentist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楊偉成醫師團隊,關於鋰鹽引起的畏光與延遲恢復之個案報告,獲 The Primary Care Companion for CNS Disorders 刊登!

$
0
0

 

 

01_TPCCFCD_YangWC_04

 

 

文章介紹

 

在躁鬱症患者,鋰鹽是個相當有效也常被開立的藥物,不過這個藥物的藥物治療區間較小,且有許多可能的副作用,尤其與眼睛相關的副作用,更是常見。以畏光來說,通常見於年輕人,且可在短時間內恢復。

 

不過這次,楊偉成醫師團隊則預計提出一位 50 歲患者的治療經驗,說明即使鋰鹽在治療濃度範圍內,並未過高,患者也不年輕,甚至肝腎功能都沒問題,卻依然出現畏光症狀,且即使停藥後,也持續甚久,才逐漸恢復的案例。

 

個案報告文字不多,但已精要地說明了個案的治療經過、後續發展,以及重要的相關文獻與臨床討論,值得在臨床上照護躁鬱症患者的醫護人員參考。

 

 

恭喜楊醫師!

 

 

期刊介紹

 

The Primary Care Companion for CNS Disorders 發行於 1998 年,前身是 The Primary Care Companion to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主題就如刊名,是希望提供第一線精神與神經照護的醫護人員,充足的臨床經驗與知識分享,協助患者照護。

 

目前在 MEDLINE/PubMed 有收錄,能讓全世界都很容易查詢到,也有線上全文供閱覽,對於知識傳遞很有幫助。但尚無 Incites JCR 的 impact factor。

 

 

楊偉成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楊偉成醫師團隊,關於鋰鹽引起的畏光與延遲恢復之個案報告,獲 The Primary Care Companion for CNS Disorder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梁宗榮醫師團隊,在經口腔甲狀腺切除的技術創新,獲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刊登!

$
0
0

 

 

01_WJS_LiangTJ_07

 

 

文章介紹

 

傳統的甲狀腺切除,會在頸部留下明顯的疤痕,影響社交與自我形象認知。經口腔甲狀腺切除術,就是一種在體表不留痕跡的手術方法,從下嘴唇內側,進入脖子的皮下區域,完成甲狀腺切除。但這種路徑的工作空間非常小,實施起來很困難。

 

梁宗榮醫師團隊,想到臨床上常用的導尿管,軟材質、前端並有水球可作擴張,需要的時候也能置入通條提高硬度作探索,於是將之運用在經口腔甲狀腺切除術,創造工作空間上。

 

本論文,就是在介紹這樣的技術,包括實際操作的畫面,以及最終創造出來的空間,將這樣簡單、有效、低成本的技術,跟全世界分享。

 

有意思的是,這篇文章刊登在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的「Innovative surgical techniques around the world」分類中,也就是「世界各地的手術創新」之意。做為外科醫師,能以自己的手術技術,登上國際期刊,那種滿足感是相當令人難忘的。

 

 

恭喜梁醫師!

 

 

期刊介紹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發行於 1977 年,目前是總部基於瑞士蘇黎世的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urgery/Société Internationale de Chirurgie 之官方期刊,並由歐系的 Springer 發行。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2.768,在 Surgery 領域排名為 Q2(56/203) 期刊。

 

 

 梁宗榮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梁宗榮醫師團隊,在經口腔甲狀腺切除的技術創新,獲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20 / 4 / 12(日)課程記錄

2020 / 4 / 12(日)活動內容

$
0
0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Clinical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hands-on workshop

 

2020 年 4 月 12 日(日)9:00a – 4:30p

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尼采廳

吳昭慶醫師 / 吳青陽醫師 / 蔡依橙醫師

 

 

banner-01

 

 

每一次的臨床問題,都是好的素材,每一次錯過的,都是可能發表的機會。新的一年,別再錯過了。

 

工作中有哪些適合做為題材?有好的題材又該如何開始動手?怎麼樣的論文才叫好,才能讓 reviewer 接受?辛苦寫出的論文,如果被打槍豈不可惜?

 

不限研究資歷、沒有擋修問題,深入淺出的課程設計、切身受用的交戰經驗,不論是初學者或進階者都能有所收穫,滿載而歸!

 

  • 國際期刊 editor 與資深 reviewer 教你投稿重點,有!
  • 成敗關鍵 revision,怎麼做才最好,有!
  • 提供頂尖期刊範例論文,原作者讓你問,有!
  • 提供頂尖期刊範例論文,過去的 revision letter,讓你學習參考,有!
  • 資源稀少時代起步,給年輕伙伴的務實建議,有!
  • 初學者最常用的統計,互動實作,有!

 

國際學者陣容,由神經外科頂尖期刊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現任唯一亞洲 editor 吳昭慶醫師,與曾登過外科第一名雜誌 Annals of Surgery 的吳青陽醫師,搭配曾獲放射科知名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邀請撰寫 Radiology in Taiwan 的蔡依橙醫師,共同指導!

 

最適合初學者的入門課程,為你而開。

 

 

20190901_feedack_00001

 

20190901_feedack_00004

 

 

時間地點

 

時間:2020 年 4 月 12 日(日)9:00a – 4:30p

地點: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尼采廳

名額:35 名,額滿為止。

主辦單位:新思惟國際(InnovaRad)

 

 

馬上報名

 

 

堅強陣容

 

吳昭慶:神經外科頂尖期刊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之核心編輯成員。從素人狀態起步,歷經 author / reviewer / speaker / editor,用研究與發表,讓世界知道自己的技術與專業。

 

吳青陽:從別人眼中的小手術 port A 開始,逐步登上外科第一名期刊 Annals of Surgery,發表多項獨到研究與專利,並有肺癌手術系列研究。用 PubMed 的足跡,榮耀自己胸腔外科醫師的身份!

 

蔡依橙:原創論文被引用破百次,領導制訂亞洲心臟電腦斷層 guideline 後,希望協助每個想在國際舞台發光的年輕朋友,於是辭職創業,全心投入課程規劃,協助大量傑出校友,活出更好的人生。

 

 

常見問答

 

問:講者都是國際等級的學者,內容真的適合初學者嗎?會不會打高空?

 

答:請放心,不打高空,適合初學者,一向是新思惟工作坊最特別的地方。

 

我們藉由課程的設計與規劃,以及與講師們的長期相處與溝通,確保內容不會是「最近自己關注的學術領域」,而是以初學者為核心,提供各位走到國際學術舞台上,最有用的重點。

 

從課程表,您應該也看得出來,所有的講題,都是學術正要起步的年輕朋友,會思考與關注的議題。

 

 

問:這次的「指定論文」,有什麼不一樣?聽說還有幕後花絮?

 

答:是的,本次挑選的論文,特色如下:

 

  • 很簡單的臨床收案、很簡單的統計,就能回答很重要的臨床議題,登在領導期刊。
  • 論文作者親自在現場,隨便你問。
  • 破天荒首次公開 revision letter,怎麼回覆 reviewer、怎麼排版、怎麼據理力爭,全部毫無保留與你分享。

 

如果您想先看一下指定論文的話,請由此去

 

 

問:這個工作坊,口碑如何?成績如何?

 

答:口碑部分,請參考同學們的心得分享,您可以從課程網站右邊欄的「心得總覽」點進去看。如果時間有限,歡迎參考我們第一梯次同學的心得,以及他們的成績列表。

 

 

整體成績方面,歡迎參考同學們上完課後的 PubMed 論文發表,以及特別寫給許多學術起步者的分享。為了讓各位好閱讀,這個網頁我們特別花了時間反序處理,把比較新的快訊與心得放上頭。

 

 

數字來說,整體的課後匿名問卷滿意度,總平均為 4.8。

 

課後發表,我們統計了最早五梯次同學的成績(2014/7/5 到 2015/7/26),結果共有 180 位同學來上課,課後至今共發表 199 篇 PubMed 文章。

 

 

問:跟《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有什麼差異?你們建議先上哪個?

 

答:這兩個課程截然不同,尤其改款之後。不管是課程講述或互動實作,都不一樣。哪個先上都可以,我們在規劃設計時,就仔細的避開「擋修」問題。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簡稱 MEPA,本工作坊簡稱 CLIP。以下介紹不同之處。

 

  • MEPA 講師為內科系,CLIP 講師為外科系。
  • MEPA 講文章怎麼寫、稿件如何規劃、當代期刊選擇策略、研究品牌塑造、寫不出來的問題診斷。CLIP 講 editor 怎麼分稿、reviewer 怎麼審稿、revision 怎麼回覆、學術發展歷程。
  • MEPA 做的是最常聽到,符合常態分佈的檢定方法,適合收案量大的,偏內科系研究。CLIP 則是做個案數少、不符合常態分佈的無母數檢定,並有 ROC curve 與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偏外科系研究。

 

簡單說,藉由我們的規劃,兩種課程剛好涵蓋了絕大多數的重要議題,而且並不重複。值得都來看看!

 

 

問:這次互動實作,從處理醫學影像標示,改為統計入門上手,軟體也是用 MedCalc 嗎?

 

答:是的,為了節省新思惟之友的軟體購置成本,也為了鼓勵優秀的醫學統計軟體 MedCalc,我們在統計部分一樣使用 MedCalc。

 

這次會用到的功能,跟其他新思惟的研究工作坊,完全不同,剛好是個機會,熟悉這個軟體其他強大的面向。統計一樣迅速,製圖一樣漂亮!

 

如果您用了喜歡,課後,我們將舉辦限時快閃代購,MedCalc 給新思惟校友不錯的折扣,歡迎參考

 

 

上報名

 

 

學員評價

 

每位講師都是研究路上的過來人,知道如何寫,才能夠讓審稿的人看見,知道該怎麼設定題目才能吸引目光,平時自己該怎樣做準備,才能讓自己的研究與工作一起做結合,讓這兩者可以相互做結合。一方面讓自己的醫術進步,另一方面又可以將臨床所得到的靈感,應用到研究中。
(振興醫院 心臟外科 林秉毅 醫師)

 

最重要的是,課後我馬上將自己手邊的 data 重新拿來評估,用課程所教的方式重新評估和整理,將陷入瓶頸的問題找到了可能的解決方案,甚至樂觀的覺得近期第三篇文章可以有機會產出!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外科部 楊佳叡 醫師)

 

 

 

 

傑出榮耀

 

 

 

課程特色

 

親切大師:國際級 editor / reviewer 的論文供您閱讀,並現場提問。將從 author 到 reviewer 甚至 editor 這一路可能遇到的狀況,系統性整理,節省您的時間、節省您的精力,機會難得!

 

不怕統計:素富盛名的「互動實作時間」,處理初學者最常用的無母數統計,畫出漂亮圖表,並實際操作,上手 ROC curve 與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在眾多助教與講師的協助下,統計不難。

 

課後回饋:除了課前提問,將由講師們仔細回覆之外。課後,蔡校長也將針對您所做的統計圖表,給予建議。用資深 reviewer 的觀點,協助您從「已經是自己做得最好的圖表」,再上層樓。

 

 

馬上報名

 

 

課程內容

 

CLIP2_2018_2

 

 

 

 

 

 

 

 

報名資訊

 

名額:35 名,額滿為止。

主辦單位:新思惟國際(InnovaRad)

課程原價:35000 元

優惠價格:30000 元,限早鳥與活動老朋友。早鳥,於 2020 年 3 月 29 日(日)前完成報名。老朋友,曾參加過新思惟小班工作坊大型研討會

 

 

上報名

 

 

問卷抽獎:上課當天繳回問卷,便有機會抽中 3000 元便利商店禮券。

統計製圖大獎:上課會場,備有免費無線網路,活動當天「互動實作時間」結束之前,以「圖片」形式,上傳您最得意的「統計數據圖」,到新思惟之友,並在共享的 Dropbox 放上原始檔案,就算參賽,數量沒有限制,只要資訊清晰,reviewer 喜歡,3000 元便利商店禮券就歸你,買禮盒、喝咖啡、吃午餐、請同事,都很適合。(如何贏得「統計製圖大獎」?

課後心得:活動結束後,於 4 月 15 日(三)前,回傳照片與一千字以上心得至主辦單位(innovarad.inc@gmail.com),便可獲得 1000 元現金禮卷回饋。將擇優刊登於新思惟相關活動網站。

 

共享榮耀:參加工作坊後,若應用所學,發表相關研究論文(第一或通訊作者),不限類型,刊登於 PubMed 上,回傳「論文」與「一千字以上感想」,給新思惟團隊 (innovarad.inc@gmail.com),每篇回饋 1000 元禮券,impact factor 五分以上,回饋 5000 元禮券。將擇優刊登在網站與相關出版品,一起分享您的榮耀。期待您能量產論文,「賺回學費,賺到許多人的肯定,更賺到自信以及勇氣。

 

指定閱讀:免費提供「指定論文」,供學員深讀,唸完之後,課程中並提供其審稿過程中之 revision letter 作為參考,讓您更理解與 reviewer 交手的過程,以及最佳化的措辭和呈現,若有任何相關問題,也能與論文作者吳昭慶醫師直接做討論。盡量問、問到懂!

課前問答:報名時,請填寫您最想問的問題,或目前遇到的瓶頸,講師將一一回覆,於課前以電子檔寄送給學員,並將之融入課程設計、編入課程講義。

課後作業:活動結束後,於 4 月 15 日(三)前,請在 Dropbox 上,繼續完成互動實作時間的指定題目。講師將一一看過,觀察您沒注意到的部分,針對您個別的狀況,給予回饋。

 

實作課程:現場座位備有「插座」與「Wi-Fi」,請攜帶您的「筆記型電腦」與「滑鼠 / 滑鼠墊」前來,在自己的電腦上實作,包括統計實作、數據製圖等,由資深研究者協助,學習最有效!

統計軟體:統計軟體,指定使用 MedCalc,有 15 天試用期,我們會在課前一週,發通知信,請您到時候再安裝。上完課後,自行購買正版,單人版本約台幣一萬五,新思惟之友更進一步有專屬優惠。更難得的,介面上手容易,操作直覺,且包含了多數醫學統計會用到的功能!請自備 MS-Office,版本不限。

作業系統:MedCalc 僅有 Windows 版本,建議使用 Windows 筆電,並在課前一週收到通知時,先行安裝測試。Mac 使用者,請參考這篇文章「MedCalc on Mac,該怎麼做?」。

 

建議從速:我們團隊過去的各種工作坊與研討會(這裡這裡這裡這裡這裡),以及本課程前幾梯次(這裡這裡這裡),多迅速報名額滿,且廣獲好評,內容實用有效,學員生涯大放異彩。若課程合意,建議儘速報名。

 

活動規範:會議進行期間,敬請配戴名牌,歡迎拍照打卡,禁止錄音錄影。

 

退款規定:活動日期兩週前,取消報名,退款 24000 元 。之後取消報名,退款 12000 元。若因個人因素無法前來,名額轉讓,主辦單位不另收手續費,以一次為限。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停班停課(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課日期,或協助改至其他梯次課程。新思惟國際,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刷卡發票:配合國家政策,刷卡後,發票即開立並寄出,無法更改。若日後轉售課程,由學員間自行處理學費與發票,新思惟國際不另介入。如有特殊發票需求,請來信聯繫。

隱私聲明:為達學習效果最大化,此為團體課程,現場有工作人員拍照,作活動記錄,您的提問與作品,可能在隱去重要資訊後,用作上課內容範例,刊登於新思惟相關網站或出版品。若貴機構有更高的隱私需求,歡迎來信討論包班事宜。

 

聯絡資訊:廖婉君 innovarad.inc@gmail.com

 

 

上報名

 

 

The post 2020 / 4 / 12(日)活動內容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怡孜醫師團隊,合併手術與富含血小板纖維蛋白治療放射性骨壞死之個案報告,獲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刊登!

$
0
0

 

 

01_JIMR_ChenYT_01

 

 

文章介紹

 

以放射線治療後,患者可能產生放射性骨壞死,治療較為棘手。近年來,富含血小板纖維蛋白,被認為對於困難傷口癒合有幫助,陳怡孜醫師團隊,結合富含血小板纖維蛋白與手術,治療了一位 53 歲男性,並獲得不錯的成果,於是整理分享。

 

這是一位右側舌頭罹患扁平細胞癌的 53 歲男性,治療後產生骨壞死並延伸到牙齒,在使用富含血小板纖維蛋白作填塞排膿,清創後將傷口關閉,兩週後傷口癒合。之後患者又因落齒回診,發現依然有膿與骨頭破壞,經由再次的富含血小板纖維蛋白作填塞排膿後,清創並關閉傷口,治療有效。

 

藉由這個個案的整理,陳醫師團隊想與世界分享,以富含血小板纖維蛋白填塞敷藥,加上外科處理,或能對放射性骨壞死提供有效治療。

 

 

恭喜陳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創刊於 1972 年,由 SAGE 發行,目前為 open access 期刊,主要收錄原創醫學、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或回顧文獻。此期刊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1.351,期刊排名在 Medicine, Research & Experimental 領域為 Q4(112/136)、在 Pharmacology & Pharmacy 領域則為 Q4(229/267)。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的經營模式,是以向作者收取出版費為主,根據頁數計價,目前的價格,一頁收取 325 英鎊,如果文章頁數較多的話,比起全電子 open access 期刊來說,總價可能會高些。但在網路上的零星討論中提到,其審稿速度快,且接受率還不錯。

 

 

陳怡孜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怡孜醫師團隊,合併手術與富含血小板纖維蛋白治療放射性骨壞死之個案報告,獲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