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快訊] 柯玉潔醫師團隊,研究冷壓力刺激對隅角開放式青光眼患者的血管密度影響,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
0
0

 

 

01_Scientific_Report_KoYC_02

 

 

文章介紹

 

冷壓力刺激(例如:請患者將手放進零度的冰水中一分鐘),被廣泛應用在各種心臟血管活性評估,並用做心血管疾病風險檢測,也有研究用以評估隅角開放性青光眼患者(POAG),其方法為觀察視野缺陷、指甲微血管與皮膚溫度延遲恢復等之間的關係。

 

作者團隊想到,是否冷壓力刺激引起的血管變化,能用解析度超高的光學同調斷層掃描(簡稱 OCT)評估,直接觀察到眼睛內的血管密度變化呢?於是有此研究。

 

首先,作者發現,在還沒有接受冷壓力刺激前,POAG 患者的血管密度的確是比正常人來得低的。不過,經過冷刺激之後的血管密度,不管是 POAG 患者或正常人,都跟接受冷刺激前,沒有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發現,不管在正常人、患者未缺陷視野區、患者缺陷視野區,血管密度也都沒有變化。而血管密度的變化,也跟患者自訴是否曾有周邊肢體冰冷的病史,沒有關係。

 

雖然本研究最後呈現 negative result,但也已經確認,冷壓力刺激造成的眼內血管變化,沒辦法由 OCT 觀測到差異,這對日後設計類似研究的學者們,很有啟發,至少,不用再走冤枉路,對科學社群有確實的貢獻。

 

在 discussion 部分,作者群們也針對為什麼 OCT 看不到冷壓力刺激後的血管差異,做出詳細的討論。可能的原因包括:OCT 本身的 inter-scan variability 偏高;輕微的血流改變不見得能由血管外型看出;或冷壓力刺激的血管收縮,只會產生在部分而非全部的患者……等,值得未來研究這議題的團隊參考。

 

 

期刊介紹

 

Scientific Reports 是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於 2011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 期刊,在 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011。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策略是,高分頂級期刊,如 NatureNature Medicine 等,依然維持訂閱制,向讀者或圖書館收錢。而若是這些高分期刊因篇幅或品質而沒辦法收的文章,則轉介到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 IF = 11.878)或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IF = 4.011)等向作者收取費用的 open access 期刊。

 

這兩本雜誌的差異是,Scientific Reports 不針對 novelty 審查,只看方法與假說是否具科學水準,至於科學上的重要性,就放上網,由群眾與歷史去評估。而 Nature Communications 則刊登在各領域中具重要性的突破。

 

而 open access 的快速能見度,也能協助科學成果擴散,對作者被看見與期刊被引用,都有幫助。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廣泛且大小魚通吃的期刊群經營策略,相當成功,也帶來豐厚的獲利。但整體來說,訂閱制期刊的獲利還是高過 open access

 

 

再次恭喜柯醫師!

 

 

柯玉潔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柯玉潔醫師團隊,研究冷壓力刺激對隅角開放式青光眼患者的血管密度影響,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徐英碩醫師團隊,探討多層次懸雍垂顎咽成型術是否有較高手術合併症之健保資料庫文章,獲 JAMA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 刊登!

$
0
0

 

 

01_JAMAOHNS_HsuYS_03

 

 

文章介紹

 

懸雍垂顎咽成型術(UPPP),是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的常見手術。由於呼吸中止相關的呼吸道阻塞,可能不只有懸雍垂附近,而常合併鼻腔、舌頭、下咽等處,近年流行的作法,是完整評估後,在一次全身麻醉中解決,也就是「多層次」懸雍垂顎咽成型術,可合併鼻腔、舌頭、下咽等手術。

 

目前認為,多層次 UPPP 似乎有較高的手術併發症。作者預計以 30 天內再住院來分析,看看多層次 UPPP 是否真的比單純 UPPP,有更高的 30 天內再住院率,並觀察這些再住院,是否與出血有關。

 

作者使用台灣的健保資料庫,收集了 12 年,共 35029 人,分析其所接受的手術,與之後的再住院率。發現,這 12 年間,的確台灣醫師施作多層次 UPPP 的比例漸增。而多層次 UPPP 的(全原因)再住院率也的確略高些,可見併發症風險的確較高些。但若單獨以「出血相關再住院率」分析的話,則無顯著差異。

 

這樣的資料,可提供給手術醫師與患者,更多的數據佐證,協助術前評估風險與治療規劃。

 

 

期刊介紹

 

JAMA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 前身是 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2013 年改名後,2018 最新的 impact factor 為 3.502,期刊接受率為 21%。是目前世界上 Otolaryngology(耳鼻喉科學界)領域排名最高的雜誌。

 

根據期刊公開數據,耳鼻喉科領域雜誌,影響力最高的 50 篇文章中,有 48 篇都刊登在他們家,包括第一名。

 

近年除了 NEJM 仍堅守單一期刊策略外,其他的知名綜合醫學期刊,如 LancetJAMA,都轉型為多期刊策略。JAMA Network 的作法,有的是成立全新期刊,從零開始,如 JAMA Cardiology;有的則是藉由合併或合作,將其他期刊改名為 JAMA 開頭,如這次介紹的 JAMA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

 

以結果來看,都相當有效,經過幾年的經營,JAMA 開頭的這些期刊,都能在各專科領域成為頂尖期刊,部分甚至超過許多老牌冠軍。可見期刊經營也開始出現資本效應、資源效應、規模效應,而期刊經營的成功經驗,也確認是可以被複製並規模化的。(事實上,「研究團隊」也是,就像徐醫師近年越來越精彩的研究成績。)

 

 

再次恭喜徐醫師!

 

 

徐英碩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徐英碩醫師團隊,探討多層次懸雍垂顎咽成型術是否有較高手術合併症之健保資料庫文章,獲 JAMA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莊介森醫師團隊,發現規則運動能增強脊髓小腦運動失調症老鼠之運動活性與神經元存活之基礎研究,獲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刊登!

$
0
0

 

 

01_KJMS_ChuangCS_03

 

 

文章介紹

 

Spinocerebellar ataxia 脊髓小腦運動失調症,俗稱小腦萎縮症,是種罕見的自體顯性遺傳疾病,約在成人期 20-40 歲時,會開始出現脊髓與小腦的萎縮,並以運動協調差,甚至失去各種肌肉運動能力來表現,如:走路不穩、說話含糊、吞嚥困難、無法站立等症狀。疾病一旦惡化即不可逆,最終失去獨立生活能力。

 

由於現代醫學對這個病的理解與治療都很有限,莊介森醫師團隊,使用基因移植技術,研究第一型脊髓小腦運動失調症的老鼠,若給予每天一小時的跑步機運動,為時一個月,是否會延長運動能力的保存,與神經細胞的存活。

 

研究結果發現,是可以的。同樣是小腦萎縮症的老鼠,如果天天運動一小時,連續一個月,之後的運動功能會比沒有運動的老鼠來得好,神經存活也較多。團隊並進一步研究相關的細胞傳導路徑與關鍵調控分子。為人類醫學界對小腦萎縮症的認識,再推進一些。

 

 

 期刊介紹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KJMS) 目前為 open access 期刊,由高雄醫學大學所創辦。KJMS 的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1.291。

 

以單一學校之力,經營期刊並獲得國際肯定,除了 PubMed 收錄,更有 impact factor,非常不容易。

 

 

再次恭喜莊醫師!

 

 

莊介森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莊介森醫師團隊,發現規則運動能增強脊髓小腦運動失調症老鼠之運動活性與神經元存活之基礎研究,獲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蔡宗佑醫師團隊,根據口腔癌術後放療患者,產生放射性骨壞死之因素,所設計之列線圖,獲 The Laryngoscope 刊登!

$
0
0

 

 

01_Laryngoscope_TsaiTY_02

 

 

文章介紹

 

口腔癌患者,經手術切除與放射治療後,有可能產生下頜骨放射性骨壞死,但目前尚無有效的預測工具。

 

蔡宗佑醫師與團隊,使用回溯研究技術,回顧臨床病例,找出過去所有口腔癌患者,並選出經下顎邊緣切除術與放射治療的個案,分析哪些臨床因素,與患者最終產生下頜骨放射性骨壞死有關。

 

經過統計,發現有五個臨床因子,在統計上與最終骨壞死有關,包括:糖尿病、身體質量指數 BMI、剩餘骨高度、剩餘骨高與原骨高比值、放射線照射計量有關。

 

進一步,作者團隊希望歸納為一個方便臨床使用的列線圖,所以他們使用了 BMI、是否有糖尿病、切除骨高比、是否做過下頷骨切開、照射劑量,設計了方便的對照,只要分別計算點數並加總,就能獲得一年或三年,不發生骨壞死的機率,相當實用。

 

之後,也有國外團隊針對研究技術細節與病人個案數提出質疑,蔡宗佑醫師團隊,也針對其意見中的不精確處,以及意見不同處,做出恰當的回應。

 

 

20190708_221841

 

 

期刊介紹

 

The Laryngoscope 是創刊於 1896 年的耳鼻喉專科領域期刊、歷史悠久,為下列三個美國相關學會之官方期刊:The Triological Society(即 American Laryngological, Rhinological and Otological Society)、American Laryngological Association、American Broncho-Esophagological Association。

 

The Laryngoscope 的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2.343,在 Otorhinolaryngology 領域排名 12/42 (Q2)、在 Medicine, Research & Experimental 領域排名 78/136 (Q3)。

 

 

 

再次恭喜蔡醫師!

 

 

蔡宗佑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蔡宗佑醫師團隊,根據口腔癌術後放療患者,產生放射性骨壞死之因素,所設計之列線圖,獲 The Laryngoscop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爵宏醫師,對西北大學研究中風患者肌肉的彈性造影論文,回應之 Letter to the Editor,獲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刊登!

$
0
0

 

 

01_JOB_WuCH_20

 

 

文章介紹

 

西北大學的 Sabrina Lee 博士等人,針對中風後患者的肌肉僵硬狀況,以超音波彈力影像評估,發現其被動狀態與主動狀態的彈力(或剛性)係數改變並不相同,被動狀態彈性降低許多,但請患者主動收縮後的肌肉,卻與對照組沒有顯著差異。由於中風後的治療,確實定位受影響肌肉,並做精準注射,以恢復其活動度,是很重要的,該文給予同業許多啟發。

 

吳爵宏醫師在這個主題上,也做過不少研究,在追蹤這個議題後續時,閱讀到 Sabrina Lee 博士團隊的這篇文章,發現在研究方法上,有些值得進一步討論的細節,包括:

 

  1. 癱瘓側的肢體,在要求其主動活動,並以超音波量測彈性時,常會有顫抖狀況發生,甚至影響量測結果,這使得在主動收縮肌肉,所測得的彈性數值可信度,或有打折。但文中並沒有提到顫抖狀況的定量,若能提供相關數據,或許更好。
  2. 為了標準化,研究請患者擺出固定姿勢「上臂外展 45 度」,但這個姿勢在臨床經驗上,常導致患者肩關節僵硬,甚至疼痛,這樣的姿勢所量測出來的彈性,或許不是很有代表性。如果作者們能進一步說明所使用姿勢與固定方式,將很有幫助。

 

吳醫師認為,西北大學的這項研究很有啟發性,若能在施做細節上做更多的描述,會讓帶來的啟發更為確定,研究更能重現,也讓臨床醫師們在考慮決策時,有更好的依據。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是以生物力學為主題的期刊,同時是許多先進國家生物力學學會的官方期刊,包括:Americ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the Europe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mechanics、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Clinical Biomechanics and Related Research、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Society of Biomechanics、the Société de Biomécanique。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2.576,在 Biophysics 領域排名為 Q2(32/72),在 Engineering, Biomedical 領域排名也為 Q2(30/80)。

 

 

再次恭喜吳醫師!

 

 

吳爵宏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爵宏醫師,對西北大學研究中風患者肌肉的彈性造影論文,回應之 Letter to the Editor,獲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怡璇醫學物理師團隊,以全國範圍,使用美國放射學會數位乳房攝影假體之品質與劑量研究,獲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刊登!

$
0
0

 

 

01_EJR_HwangYS_02

 

 

文章介紹

 

過去的乳房攝影,多以感光屏或底片為基礎,美國放射學會(ACR)推出了 screen-film mammography (SFM) 假體,協助各機構評估自家儀器的影像品質與輻射劑量。

 

但隨著全數位系統逐漸普及,許多研究者紛紛發現,原來的 SFM 假體在評估全數位系統上,似乎力有未逮,主要的原因是,全數位系統的偵測能力似乎更好,原本的 SFM 假體無法有效提供評估。因此,ACR 推出了新一代的 digital mammography (DM) 假體,回應這個需求。

 

黃怡璇物理師團隊,則打算以全國性的大型研究,在假體影像品質評估,與平均腺體劑量上,統計使用 DM 與 SFM 假體的差異。

 

結果發現,平均腺體劑量上沒有差異,但在假體影像品質評估中,新的 DM 假體,在纖維(fibers)與細點(specks)上的鑑別能力更好,而整體腫塊(mass)部分的通過率,在新的 DM 系統上也稍微較低。

 

黃物理師團隊,提供了大規模、多中心、實際應用場景的測試比較與統計,對未來實施數位乳房攝影影像品質控制計畫,很有參考意義。

 

 

期刊介紹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創刊於 1981 年,由學術出版商 Elsevier 發行,此期刊的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2.948,近幾年文章收錄數目都在三百多篇左右。在 Radiology, Nuclear Medicine & Medical Imaging 領域為 Q2 (41/129) 期刊。

 

刊登文章統計,前五名的國家為德國、美國、中國、日本、義大利。前五名的機構為哈佛大學、法蘭克福大學、海德堡大學、蒂賓根大學、西門子公司。

 

 

再次恭喜黃醫學物理師!

 

 

黃怡璇醫學物理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怡璇醫學物理師團隊,以全國範圍,使用美國放射學會數位乳房攝影假體之品質與劑量研究,獲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林盈均醫師團隊,關於腸穿孔造成腹部腔室症候群之個案報告,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Case Reports 刊登!

$
0
0

 

 

01_IJSCR_LinYC_03

 

 

文章介紹

 

大腸鏡瘜肉切除,是今日醫療常見之手術,但因瘜肉型態的關係,少數可能併發腸穿孔,甚至腹部腔室症候群。

 

林盈均醫師團隊,報告一名患者,在大腸鏡瘜肉切除術後,併發腸穿孔,並呈現腹漲、發冷、血壓掉,並有意識不清、喘與四肢蒼白等症狀,診斷為腹部腔室症候群。之後緊急於腹腔放入引流管洩壓,但或因管子尺寸較小,且被臟器擠壓彎折,導致引流效果不佳。於是轉為緊急腹部探查術,洩壓並同時處理腸穿孔。術後患者恢復迅速順利,七天後出院,無其他併發症。

 

雖然大腸鏡瘜肉切除,造成腸穿孔並演變成腹部腔室症候群的機會不大,但因為早期發現並治療,預後會好上許多,林醫師團隊整理之,並與全世界醫療同業分享,提供治療與診斷過程,協助未來類似的患者。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Case Reports (IJSCR) 是一本涵蓋所有外科領域個案研究的 open access 期刊,由位於倫敦的 IJS publishing group 委由學術出版商 Elsevier 公司發行,有被 PubMed 收入,但目前仍無 impact factor (IF)。

 

這本期刊是從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IJS) 分出來的,因為 case report 與 case series 文類,雖然對外科經驗傳承很重要,但在學術引用的表現並不理想,於是在 2010 年時,IJS 決定分出 IJSCR,繼續刊登為數眾多的個案報告,作為分流。在 2015 年,又再分出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Open。之後 IJS 的發展也的確不錯,分數持續上升,2018 年 IF 為 3.158 分,是外科領域的 Q1(40/203) 期刊。

 

對於 IJS 從一本期刊發展成一堆期刊的過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其歷史簡介,以及期刊列表。不過目前這麼多期刊中,仍只有 IJS 有 impact factor。

 

IJSCR 雖然沒有分數,但因為與知名期刊 IJS 共享 editorial board(對照 IJSCRIJS),且有完整的 PubMed 國際能見度,作為學術生涯起步,或資深研究者偶爾寫個小品文與國際分享的目標期刊,還是相當不錯的。

 

閱讀 IJSCR 的 editorial board,會發現,這是一本以大英國協國家為主的期刊,其中也有來自台灣的編輯委員:知名的長庚整形外科魏福全教授。

 

 

再次恭喜林醫師!

 

 

林盈均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林盈均醫師團隊,關於腸穿孔造成腹部腔室症候群之個案報告,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Case Repor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在嚴密的防守下,投進了三分球!

$
0
0

 

作者:新光醫院 耳鼻喉科 徐英碩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徐英碩醫師團隊,探討多層次懸雍垂顎咽成型術是否有較高手術合併症之健保資料庫文章,獲 JAMA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 刊登!

 

 

01_jamaohns_hsuys_03

 

 

唰!那清脆的進籃聲音。

 

在耳鼻喉科排名第一的期刊 JAMA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 刊登,有如在 reviewer 密不透風的防守之下,投進了一個空心三分球,那清脆、刷網而過的聲音,真是令人回味無窮!

 

這本期刊,不愧是耳鼻喉科排名第一的期刊,他們一次找了三位 reviewer。首先是犀利的統計學家,要求我們用一個從沒聽過的統計方法,再把資料算一次(Restrict cubic spline,黑系蝦毁?),幸好超強統計專家林星帆發揮強大功力輕鬆算完,使用乾坤大挪移將他打回去。

 

另外還有位 reviewer,要求我們要重新英文修改(我們在送出去前就花錢英修過了,只好忍痛再花錢英修一次)。接受了以後,他們竟然又另外找了位英修專家再英修一次,所以,現在各位看到的版本被英文修改了三次,應該是無懈可擊的吧!

 

 

大膽嘗試,一擊成功!

 

這篇是我們團隊的系列第二篇,在前一篇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多層次手術的討論是上呼吸道手術的熱門 topic,所以進一步分析後,決定大膽嘗試攻頂看看,果然一擊成功。

 

這證明了有堅強的研究團隊做後盾,只要好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可以自由發想,發揮創意,像我這種平庸之人,也能展翅翱翔!

 

感謝康焜泰主任帶領我進入這麼優秀的研究團隊,more to come!

 

 

期刊的用心之處看得見

 

這本期刊會是最高分、引用率最高,其實和期刊對於作者群的用心經營,有很大的關係。審稿的嚴格當然不在話下,一次由三人審稿,其中還有位是統計學家,我想那位統計學家因為是連鎖經營,所以可能是共用的。而最後的英文修改,可能也是所有期刊共用的。

 

但更重要的是,他接受你的文章後,並不是單純告訴你:我把你接受了,要你感恩戴德、歌功頌德一下就算了。相反地,他說的是,請隨時回來我們的網站,看看你的文章。上面有幾個明顯的指標,例如這篇文章被讀了多少次、有多少社群媒體引用了你的文章。當然,對期刊和作者最重要的,便是最後這篇文章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次數。

 

 

一般作者在發表文章後,基本上就和這篇文章或期刊網站沒什麼聯繫了,誰會時不時回頭去看自己很熟的文章了呢?但這樣的網站設計,讓你隨時能在手機上點開來,看看自己的文章被別人讀過、被其他社群媒體引用的次數,知道有多少人轉貼你的文章、又有多少人最後引用你的文章。

 

他們深深知道,要達成高影響力因子的重點,不僅文章要好,還需要這個平台夠好、夠親切,符合年輕研究學者的需要,容易在手機上面分享。介面親切、文章清晰易讀,是讓你的文章能經常被引用的關鍵。

 

 

期刊好,文章能見度也跟著高!

 

我去中國時,一位原先不認識的以色列醫生,竟拿著住院醫師傳給他的,我剛出爐的文章連結,讓人驚喜萬分。在他們家刊登文章,就是可以有這麼高的能見度,讓你對投稿他們的期刊上癮,即使之後再遇到投稿被退,每當有新文章產出時,仍然會優先考慮投他們家。

 

這就是他們接受文章的恭喜信所指出的,他們最重要的目標,是希望作者在他們家投稿,能有好的體驗,而非擺出姿態説我就是老大,愛投不投隨便你,你的文章上了,還需要靠自己努力宣傳才能被別人引用。

 

相反地,他們說,投稿者是我們的用戶,我們要幫忙優秀的研究者,要把平台做好,提高好作者和好研究的能見度,反過來,也吸引了更多優秀的研究者,增加期刊的能見度,這樣才能創造雙贏。

 

再次感謝新思惟團隊提供平台,帶我入門,幫我分享。你們做的,也正是這些世界頂級期刊在做的事情!

 

 

最新活動

 

 

The post 在嚴密的防守下,投進了三分球!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張維晉醫師團隊,分析口腔鱗狀上皮細胞癌不良預後因子之回溯性研究,獲 Oral Oncology 刊登!

$
0
0

 

 

01_OO_ChangWC_04

 

 

文章介紹

 

口腔鱗狀上皮細胞癌,開刀後取下的組織,需經病理科醫師評估,除了確定癌症種類之外,許多可能與不良預後相關的發現,也是報告的重點。

 

張維晉醫師團隊,好奇在許多目前被認為與不良預後有關的項目中,到底哪些特別重要,統計上又呈現怎樣的趨勢,於是回顧 341 位口腔鱗狀上皮細胞癌患者,經手術治療後,有詳細病理報告者,並分析各種病理特徵,與患者最終預後之關係。

 

統計發現,在病理報告記錄為 pN0 的患者,也就是淋巴結不受侵犯組,不良的預後因子包括:手術切除邊緣受到侵犯、侵犯深度超過 5mm、淋巴血管侵入、神經旁侵入。而在 pN+,也就是淋巴結已受侵犯組,則只有淋巴結外擴散,是顯著的不良預後因子。

 

因此,作者認為,若病理分級為 pN0 的患者,在判讀與報告上,應註明以上所有的不良預後因子。相對地,在 pN+ 的患者,只需要註明是否有淋巴結外擴散即可。

 

 

期刊介紹

 

Oral Oncology 是原在 1965 年創刊的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Part B, Oral oncology,在 1997年改名而成,目前為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ral Pathologists、European Association of Oral Medicine、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Oral Oncology 三個學會的官方期刊

 

此期刊的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3.730,在 Oncology 領域為 Q2(77/229) 期刊,在 Dentistry, Oral Surgery & Medicine 則為 Q1(6/90) 期刊。這類在不同分類,有顯著排名差距的期刊,值得注意。

 

在許多大學升等的規定中,除了 impact factor 之外,有時頂尖期刊還有加分,像是本期刊在 Dentistry, Oral Surgery & Medicine 不只是 Q1,甚至是 top 10% 期刊,若貴校升等計分,有針對 top 10% 期刊加分的話,這本就很值得考慮。

 

 

再次恭喜張醫師!

 

 

張維晉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張維晉醫師團隊,分析口腔鱗狀上皮細胞癌不良預後因子之回溯性研究,獲 Oral Onc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發現美沙酮治療患者,血中小分子核糖核酸較低之臨床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JCM_HsuCW_08

 

 

文章介紹

 

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是不會轉譯成蛋白質,但卻在基因表現調控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小分子。過去的動物實驗發現,類鴉片藥物成癮的小動物,其部分種類的小分子核糖核酸會較低。不過,類似的臨床研究相當少,於是,許智維醫師團隊,預計在類鴉片藥物使用疾患的患者身上,觀察其狀況。

 

許醫師團隊,收入了 50 位正在美沙酮治療中的類鴉片藥物使用疾患患者,並找來 25 位對照組。在類鴉片藥物患者群,並記錄其類鴉片藥物成癮時間、美沙酮治療持續時間、美沙酮治療劑量等,作為類鴉片藥物特徵參數。對所有受試者抽血,研究共六種小分子核糖核酸的血中濃度,並作相關比較與分析。

 

結果發現,只有 miR-133b 這一種小分子核糖核酸,在類鴉片藥物患者群中,其血中濃度比健康對照組低。而各種小分子核糖核酸的濃度數值,也與各種類鴉片藥物特徵參數無關。

 

經過許醫師團隊的研究,可以得知,在類鴉片患者群中,miR-133b 是唯一未來比較值得觀察並深入研究的小分子核糖核酸生物標記。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JCM)是創刊於 2012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出版商為瑞士的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JCM 的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5.688。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類,為 Q1(15/160) 期刊,同時也為 top 10% 期刊。

 

MDPI 是一家基於瑞士巴塞爾的學術出版機構,由中國湖北人林樹坤博士創辦。在中國的許多論壇文章與討論中,常因用擦邊球手法斂財中國地圖不包括台灣與藏南林樹坤博士在美國似乎曾被學校開除等爭議,受到批評。但這些批評或為茶餘飯後話題,卻與學術期刊經營較無關係。

 

MDPI 曾經被 Jeffery Beall 列入 predatory publisher,一開始想以金錢賄賂 資助的方式,請 Beall 拿掉,但被拒絕並公開。之後改採法律訴訟,對 Beall 與其服務學校施加壓力,後因 Beall 感到壓力過大,決定將 Beall’s list 永久關閉

 

純就經營來看,MDPI 是家快速進化的公司:早期努力讓期刊有 impact factor;第二階段就有能力讓期刊一上榜就在 2 分左右,並維持,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最近第三階段的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更為進化,一上榜就 5 分,不只能維持,隔年還小幅上漲。陳育群醫師研究過其經營進化過程後,給予「delicately cooked」(精緻烹調)的評價

 

MDPI 期刊群在中國設有多個辦公室,雇用大量人力,一週七天,連週日都工作,隨時都能對投稿稿件作快速審查。

 

在行政初審部分,推測應有個資料庫,能快速根據作者、標題、摘要、內文等文字,迅速評估主題熱門程度,未來被引用可能。即使研究品質好,若初審不符合該期刊標準,會以委婉但不明確的理由婉拒,有時甚至一小時內就能退稿。

 

通過行政初審後,才會送給專業審閱者審查,校友經驗,正式審查的品質有中等程度,偏向友善。

 

整體而言,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在期刊經營上,從現在能查到的各種資料來看,並沒有踩到明顯的紅線,快速初審對作者也算友善,畢竟如果不要的話,就早點說,不要浪費時間,對彼此都好。目前,仍是累積積分、學術升等的好選擇,畢竟 IF 有 5 分,PubMed 查得到,對全世界開放全文,影響力又快又大。

 

 

再次恭喜許醫師!

 

 

許智維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發現美沙酮治療患者,血中小分子核糖核酸較低之臨床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楊偉成醫師團隊,針對重度憂鬱患者經電痙攣療法治療後的復發風險因子之研究,獲 Journal of ECT 刊登!

$
0
0

 

 

01_JECT_YangWC_03

 

 

文章介紹

 

重度憂鬱症,是會一再復發的疾病,治療策略則是以症狀緩解並避免復發為主。電痙攣療法,是重度憂鬱症的治療方式之一,本研究預計分析,經過電痙攣治療後,患者在 12 週內復發的風險因子。

 

楊醫師團隊,收入重度憂鬱症並經電痙攣療法合併藥物治療 12 週的 60 位患者,將後續復發的症狀、時間,與相關的臨床資料作統計,分析結果發現,重度憂鬱次數較多、工作與社會調適分數高(表示狀況差)的患者,治療後,顯著較快復發。

 

作者群認為,這樣的結果,能啟發臨床工作者們,對於具有危險因子,且可能較快復發的患者,尋求更為積極的各種治療,朝更有效控制、更晚復發去努力。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ECT 是由創刊於 1985 年的 Convulsive Therapy 期刊,在 1998 年改名而來,由 Wolters Kluwer 出版社發行(知名 LWW 集團的科學出版部門)。總部位於美國費城。主要收錄電痙攣療法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 相關的文章,包括臨床、技術、效益、應用、法律、社會、道德層面等。

 

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280。在 Behavioral Sciences 領域為 Q3(32/53) 期刊,在 Psychiatry 領域為 Q3(77/146) 期刊。

 

有趣的是,在查詢 InCite JCR 時,要用 Journal of ECT 去查,若用全稱 Journal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是查不到資料的。

 

2018 年統計,投稿最多的五個國家為美國、澳洲、加拿大、印度、比利時。投稿最多的前五名機構,為黑狗研究所(Black Dog Institute)、西奈山醫學院、雪梨新南威爾士大學、印度國家精神與神經醫學研究院、耶魯大學。黑狗研究所,為一家位於澳洲雪梨的非營利研究機構,由新南威爾士大學的教授 Gordon Parker 創立。

 

 

再次恭喜楊醫師!

 

 

楊偉成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楊偉成醫師團隊,針對重度憂鬱患者經電痙攣療法治療後的復發風險因子之研究,獲 Journal of ECT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張晉銓醫師團隊,以 FDG PET/CT 特徵,對侵襲性乳管癌患者預後的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
0
0

 

 

01_SR_ChangCC_04

 

 

文章介紹

 

乳癌患者治療前的影像評估,提供了很多關於患者癌症的影像與代謝資訊,如果在治療之前,就能從這些資訊中預知患者預後,在溝通與擬定治療計畫上,會很有幫助。

 

張晉銓醫師團隊,以 35 例侵襲性乳管癌患者,在治療前的 FDG PET/CT 作分析,記錄多種影像量測數值,以及影像紋路細節,並與最終患者的預後做統計,發現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時間 PFS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只與 MTVwb 這個參數有關,而這個參數代表的是全身的腫瘤代謝體積。其他的參數如標準攝取值 SUV、全病灶糖解 TLG、紋路特徵,都沒有顯著的預測能力。

 

簡而言之,在侵襲性乳管癌患者的 PET/CT 中,只有全身腫瘤代謝體積總和,能獨立預測患者的不良預後。

 

 

期刊介紹

 

Scientific Reports 是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於 2011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 期刊,在 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011。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分類中為 Q1(15/69) 期刊。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策略是,高分頂級期刊,如 Nature 或 Nature Medicine 等,依然維持訂閱制,向讀者或圖書館收錢。而若是這些高分期刊因篇幅或品質而沒辦法收的文章,則轉介到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 IF = 11.878)或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IF = 4.011)等向作者收取費用的 open access 期刊。

 

這兩本雜誌的差異是,Scientific Reports 不針對 novelty 審查,只看方法與假說是否具科學水準,至於科學上的重要性,就放上網,由群眾與歷史去評估。而 Nature Communications 則刊登在各領域中具重要性的突破。

 

而 open access 的快速能見度,也能協助科學成果擴散,對作者被看見與期刊被引用,都有幫助。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廣泛且大小魚通吃的期刊群經營策略,相當成功,也帶來豐厚的獲利。但整體來說,訂閱制期刊的獲利還是高過 open access

 

Scientific Reports 的開放平台概念,非常類似 PLOS ONE。在 2017 年,以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集團力量,趁 PLOS ONE 苦於審閱者不夠,審查時間過長,作者們開始離開時,每月刊登文章數一舉超越 PLOS ONE成為世界第一大 mega journal

 

 

再次恭喜張醫師!

 

 

張晉銓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張晉銓醫師團隊,以 FDG PET/CT 特徵,對侵襲性乳管癌患者預後的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研究 BMIT 技術測得的 cytokine 之多次測量可靠性,以及在思覺失調患者的意義,獲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刊登!

$
0
0

 

 

01_PI_YehTC_01

 

 

文章介紹

 

近年來,精神疾病與發炎反應之間的關係,是研究的熱點之一,偵測發炎反應的生物指標(biomarker)很多,包括 cytokine。不過,測量生物指標,其「再現性」很重要。一個可信賴的生物指標,在疾病沒有明顯變化時,不能只因為測量的時間不同,就有很大的波動。

 

葉大全醫師團隊,預計研究測量多種 cytokine 時常用的 bead-based multiplex immunoassay technology (BMIT) 技術,計算並呈現其 test-retest reliability,提供給同行參考。

 

研究發現,所測量的 17 種 cytokine,其兩週重測可靠性多在可接受範圍,但 IL-1β、IL-12 與 TNF-α 則有顯著誤差。

 

如果拿思覺失調症的患者與健康對照組做比較的話,思覺失調患者有明顯較高的 IL-5、IL-13、TNF-α,明顯較低的 IL-4、IL-12 與 IFN-γ。

 

在這六種思覺失調患者與健康受試者顯著不同的 cytokine 中,IL-12 與 TNF-α 是可信度比較低的。

 

經過這樣的確認研究,正在思考使用 cytokine 對思覺失調症患者做臨床評估與研究者,就能知道哪些測量是比較可信的,在選用 cytokine 作為生物指標時,有明確的依據。

 

 

期刊介紹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是由 Korean Neuropsychiatric Association 在 2004 年發行的期刊,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1.333,在 Psychiatry 領域排名為 Q4(115/146) 期刊。

 

韓國醫學界各次專科,發展以韓國為基礎的英文學術期刊非常積極,而且為了加速國際化,近年新創立的期刊多不以 Korean 開頭,至少在標題上降低國家色彩,像是這本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去過韓國參加國際會議的朋友一定知道,整個韓國學術界,在會展方面,已經有非常多韓國本土公司,有能力完成行政、資訊、人力等整體經營,e 化徹底,已達世界水平。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則是委由 M2community 公司發行,這家韓國公司專做全數位學術期刊,目前有超過 140 本期刊由他們營運。除了基本的全數位投稿、審稿、編輯、上網站之外,在對接 PubMed Central (PMC) 與 PubMed 上也非常有經驗。

 

對於新期刊的國際化來說,這是個不錯的策略。

 

因為國際化,最重要的是要讓 PubMed 找得到。想讓 PubMed 找得到的話,目前有兩個方法,一個是走 MEDLINE 審查,一個是走 PMC 審查。PubMed 就是這兩個系統的搜尋引擎。這兩個審查接受率都不高,尤其 MEDLINE 據說只有 20% 左右,如果願意提交全文,同時走 PMC 審查,兩邊同時送,成功進入 PubMed 的機會自然提高許多。

 

 

再次恭喜葉醫師!

 

 

葉大全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研究 BMIT 技術測得的 cytokine 之多次測量可靠性,以及在思覺失調患者的意義,獲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寫論文不必靠天賦,初學者用對方法也能上手!

$
0
0

 

作者:三軍總醫院 精神醫學部 葉大全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研究 BMIT 技術測得的 cytokine 之多次測量可靠性,以及在思覺失調患者的意義,獲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刊登!

 

 

MEPA_20181215_0325

 

 

個案稀少,文章也有被接受的可能!

 

寫一篇從來沒人做過的研究,究竟要如何下手?當臨床個案數稀少,這篇研究的可信度如何說服 reviewer?這真的可以被接受嗎?

 

從一開始模糊的觀念,開始著手實際文獻上的搜尋,並運用一個統計觀念,去將此概念實現。這一路走來,發現只要有臨床上值得被引用的文章,就有被接受的可能。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撰寫中除了需要提出我們的假設,以及現今較熱門的學說與我們族群相關之處。我們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並提供一個精確的統計方式去驗證。由於我們提出的假設,並未有人實際在此一族群驗證過,因此在統計上必須仔細研讀。

 

投稿過程中,我發現絕大多數的審稿者,都以相當感興趣的口吻來回覆,而 sample size 不足,一直是我們此一研究的瑕疵,雖然在許多知名期刊中得到審稿的機會,卻一直沒被接受。在這些意見交換中,我也與國外學者學習到許多特別的想法,尤其在實驗設計和最後撰寫的技巧,是這篇文章給我的收穫。

 

 

從寫作到投稿技巧,多虧新思惟教會了我。

 

恰好上新思惟的課堂前,與蔡校長討論了此一統計的研究方法,非常幸運的是,蔡校長也操作過 Bland-Altman Analysis,實際應用上,我也用 MedCalc 做數字上的校正,發現真的比我用 Excel 執行方便許多。

 

另一個在課堂上學到的,就是圖片和表格的安排。上完課後,圖表大幅優化,讓我的文章進到 review 的機會變多了!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訣竅,只要學會了,就可以隨心所欲應用。

 

此外,回覆 reviewer 的技巧,也是讓我非常有感。根據吳醫師所傳授的技巧,耐心應對,因而收到許多正面的回覆「You have adequately addressed my concerns」。

 

 

課後刻意練習,初學者也能學術起步。

 

身為初學者,撰稿的過程讓自己深入瞭解將「概念具象化」的過程。

 

本來以為寫文章是一種「天賦」,自己就是屬於跑不快的那類人,但經過上課後,發現可以藉由練習,我們也能後天培養出技能,尤其是文章的排列和邏輯思維。我們深知「推進醫學知識的進步」是文章的價值所在,而要把這樣的概念傳遞出去,必須透過正確的學術語言表達。

 

此外,就連對統計軟體的懼怕,也可以透過不斷練習而駕輕就熟,就像新思惟強調課後作業一樣,必須自己操作,自己去體會圖表匯出後的效果。

 

萬一不幸文章被拒絕了,一定不能氣餒,我都告訴自己「難過最多只能一個晚上」,明天請打開 word 修改文章,否則沒有被接受的可能。

 

 

投稿期刊,讓自身專業被看見。

 

埋首在臨床,有時會迷失在繁重的工作中,忘記學習及分享想法的重要性,而持續投稿期刊的另一個優點,可以讓自己身為一個臨床工作者的專業,被世界看見。我認為這個價值非常重要,曾經有間未投上的高分期刊,在這段期間找我當 original article 的審稿者。

 

當然,這不是我們上課的唯一目的。新思惟的課程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我們學會更好的技巧,有點像職業運動員,需要一個專業的指導員,在旁邊告訴我們如何將表現更上一層,讓我們在投稿這條路上能持續進步。

 

 

最新活動

 

 

The post 寫論文不必靠天賦,初學者用對方法也能上手!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9 / 9 / 1(日)報名截止

$
0
0

 

 

thanks-01

 

 

非常感謝各位朋友的支持。

 

2019 / 9 / 1(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現已報名截止。

 

如果您對我們的各種工作坊和活動有興趣,歡迎追蹤新思惟國際,掌握最新訊息。

 

 

追蹤訂閱

 

 

很感謝各位的肯定,新思惟團隊將繼續努力,提供給您優質有效的學習體驗。

 

若您有其他問題,請來信 innovarad.inc@gmail.com 廖婉君小姐。

 

謝謝。

 

新思惟國際 全體團隊 敬上

2019/8/21 10:01a

 

 

The post 2019 / 9 / 1(日)報名截止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柳瑞明醫師接連獲頒泌尿學會論文獎、金培醫學論文獎、陽明大學卓越教師!

$
0
0

 

 

01_liujm_04

 

 

新思惟之友柳瑞明醫師,榮獲 2019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論文獎 – 理事長論文獎,此外,近期更一連獲得多樣獎項,包括 108 年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學術卓越教師獎勵2019 金培醫學論文獎佳作等。

 

2013 年的《青年醫學研究論壇》,是柳醫師第一次參與新思惟的活動。至今已有六年,期間參加了各個小班工作坊,如《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等,除了在學術領域投注心力,更將自己磨練的更加多元出色。

 

 

從起步,直到走上講台。

 

2014 年參加《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的柳瑞明醫師仍在剛起步階段,課後寫下心得「浮浮沉沉中,新思惟給了我一個機會。」而柳醫師也確實抓緊機會,以踏實執著的精神,一篇篇的寫,一篇篇的投稿,而終於一篇篇被接受,自認「不是最有天分的,但可以是最努力的那一個。」,以成果證明努力付出終能得到回報。

 

而柳醫師優異的表現,更讓他受新思惟邀請,在 2017 年的新思惟論壇《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中擔任講者之一,演講主題為「從 1 篇到 11 篇,你所需要克服的,以及你將會遇到的。」以自身經驗,向年輕醫師分享如何在具有阻力的環境下,依然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好的專業,更需要好的工具表現。

 

柳瑞明醫師不僅在學術方面有精彩成就,簡報設計也富有個人特色的美感,專業能力加上傑出的簡報設計,經常受邀至各場合演講。

 

從學術、簡報、到上台演講,成功打造個人品牌,走出自己的路,而一路以來的獲獎與演講經歷及其他資訊,都仔細、清晰的整理在個人網站上,讓初進網站的人也能一目瞭然,非常值得一同回顧!

 

恭喜柳瑞明醫師,五年來的持續努力,開出美麗的成果!新思惟很榮幸有機會在這個過程中,略盡棉薄之力。

 

 

最新活動

 

 

柳瑞明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柳瑞明醫師接連獲頒泌尿學會論文獎、金培醫學論文獎、陽明大學卓越教師!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新思惟與我一同成長!

$
0
0

 

作者:衛福部桃園醫院 泌尿科 柳瑞明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柳瑞明醫師接連獲頒泌尿學會論文獎、金培醫學論文獎、陽明大學卓越教師!

 

 

02_FB_tuaaward_share_liujm

 

 

很高興有機會能分享這一路走來的心路與心得,總歸一句話就是:新思惟與我一同成長!

 

 

獲獎是對研究的肯定,也是對自己的肯定。

 

 

02_liujm_share_01

 

 

最近十分榮幸獲選台灣泌尿科醫學會論文獎 – 理事長論文獎的肯定。能從學會蒲理事長手上接獲理事長論文獎狀,對我而言真的是莫大殊榮。

 

感謝審查委員經過嚴格的甄選,在與許多優秀的泌尿科論文激烈競爭當中,肯定我們團隊的研究發表,評比之後,最後將這個論文獎給了我們團隊,也代表了我們是今年度最優秀的研究論文之一。

 

 

02_liujm_share_02

 

 

啟蒙之路,新思惟是最重要的那一個。

 

台灣泌尿科一向很著重於醫學研究的這一塊,在這個泌尿科的大家庭裡,接受老師與先進的薰陶之下,在後面學以致用能夠有所發揮。沒有辜負老師先進的教導,能夠獲得泌尿科大家庭的認可,我的努力獲得了開花結果。

 

回想起來,在獲得泌尿科學會的認可之前,在一開始開導我啟蒙我的,我可以大聲的說「新思惟」就是最重要的那一個。

 

六年前,第一次踏入新思惟,是參加 2013 年的《青年醫學研究論壇》。當時對臨床研究還懵懵懂懂的我,帶著有點徬徨的心情,參加了研究論壇。

 

至今已經忘記大部分的論壇內容,但依稀記得《青年醫學研究論壇》的課程中,台上講者的心得分享,以及台下坐滿的聽眾,原來,有這麼多人一樣是苦手、遇到挫折,我們只是需要一個契機,到現在還清楚印在腦中的是,《青年醫學研究論壇》給了我滿滿的勇氣,激勵著我向前行。

 

 

02_liujm_share_03

 

 

每一次課程,都是新的成長。

 

之後,從《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的課程之中,聽到吳昭慶醫師的心路歷程,才知道在異鄉中,為了研究與生存打拼,那種艱困的日子。吳昭慶醫師以自身的經歷,告訴大家「決心,走自己的路」,靠著自己的打拼,成就了今天身為國際期刊主編的榮耀。

 

在《健保資料庫工作坊》的課程裡,接受到陳育群醫師的指導。同時,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了研究團隊。在團隊合作的打拼之下,從零開始突破,陸陸續續發表了多篇的國際期刊論文。

 

 

每一則校友榮耀,都在激勵自己。

 

此時,新思惟也快速的成長茁壯。每每看到校長在社群裡 po 出校友的傑出榮耀,例如獲得國際學會 best abstract 榮譽,或是奪得國內外論文大獎,心中都非常嚮往。幻想著總有一天,自己也能獲得這些傑出的榮耀,那該有多好。

 

同一時間,我做的努力是,除了平時的臨床業務之外,每天就是打開電腦,每天寫論文,哪怕只是寫個一兩句都好,硬是強迫自己不間斷的寫。剛開始寫得很不順,也滿糟糕的,還先寫上中文,再寫英文,因為寫中文才能表達自己心裡想的意思,熊熊只看當時寫的英文,完全不知道英文寫的是什麼麼,好慘!

 

 

論文開始一篇篇被接受,直到走上講台。

 

就這樣一直寫、一直寫,不間斷的寫了快三年,回想起過程真的很辛苦,只為了自己的一份執著,就埋著頭打拼下去。忽然間,似乎有點開竅了,能夠體會當初課程中,吳昭慶醫師上課所傳授的臨床發表論文的結構與寫法,吸收融會之後,也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論文寫作結構。

 

後面的故事,就是論文一篇一篇的被接受被刊登,從 1 篇到 10 篇,從 10 篇到 20 篇,再從 20 篇到 30 篇。成長到後來,很榮幸接受到校長的邀請,從台下,走到台上。在《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論壇裡,跟大家分享學術研究的經驗,希望能帶給在困境中的醫師更多的啟發、更多的動能,能夠踏過我的經驗前進。

 

 

02_liujm_share_04

 

 

接著是,登上國際舞台。

 

然後,經過了四年的努力奮鬥,終於有了這個機會,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投稿至 2017 美國泌尿科醫學會大會,榮幸獲得大會給予口頭發表的肯定。登上國際舞台並發表,獲得國際舞台的經驗,彌足珍貴,也磨練了英文臨場應變能力。

有了這次的經驗,在往後的兩年,也獲得好幾次國際學會發表的機會,吸收更多的經驗,充實自己的成長。

 

 

02_liujm_share_05

 

 

從院內到院外的邀約,然後自己舉辦研討會。

 

從事研究的過程中也獲得許多師長的指導,尤其是吳副院長,莊主任與許老師的研究指導。同時,醫院對於教學研究的大力支持,獲得研究的原動力。更感謝家人的支持與體諒。

 

有了研究成果之後,慢慢開始接到來自各方的演講邀請。從醫院院內、其他醫院、醫學會邀約,甚至是自己籌備舉辦的大數據研討會,讓我有機會分享研究成果與從事研究的經驗。在準備演講的過程當中,回過頭來審視自己整理思緒,反而得到的收穫更多。

 

 

02_liujm_share_06

 

02_liujm_share_07

 

02_liujm_share_08

 

02_liujm_share_09

 

 

你一定能比我做得更好!

 

最後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做研究的起跑點上,我自認不是很有天分,也沒有很多資源。一路走來,是跟新思惟一同成長,能夠獲得理事長論文獎,對我來說,真的是很大的肯定。相信一定有很多校友在不同的地方,一樣的與新思惟一起成長,擁有更卓越的成就。

 

內心裡始終相信,如果我能做到的,「你一定也可以做得到,還會做得比我更好!」

 

 

02_liujm_share_10

 

 

最新活動

 

 

The post 新思惟與我一同成長!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梁宗榮醫師團隊用 X 型膠帶固定,以協助雙側經腋下與乳房甲狀腺切除術之手術技術研究,獲 Surgical Laparoscopy Endoscopy & Percutaneous Techniques 刊登!

$
0
0

 

 

01_Surgical_Laparoscopy_LiangTJ_06

 

 

文章介紹

 

若需要進行甲狀腺手術切除,但日後又不希望在脖子處留下疤痕者,雙側經腋下與乳房(BABA)甲狀腺切除術,是個很適合的選擇。

 

這種手術,共創造四個小小的內視鏡入口,伸入器械、創造空間,完成甲狀腺切除,並將疤痕留在不容易被察覺的腋下和乳暈處。

 

但在實務上,如果遇到身型比較瘦、胸部比較小的患者,可能會造成乳暈入口的內視鏡,處理甲狀腺的攻角不夠,在細微構造的保留與深部結構處理產生問題。於是,有些外科醫師認為,小胸部或平胸者,無法應用 BABA 甲狀腺切除術。

 

梁宗榮醫師團隊,為了將這樣的好技術應用得更廣,於是想出使用膠帶,以 X 型貼法,將組織集中托高固定,以創造足夠空間,讓乳暈入口內視鏡的攻角更大的方法。

 

本研究分享了他們的貼法,並有實際照片,並記錄實際角度變化、距離變化,說明這樣低成本且簡單的方法,就能讓 BABA 甲狀腺切除術,應用在原本被認為困難的族群。

 

能將自己的技術,以科學方法呈現,並啟發全世界同行,是很棒的事。恭喜梁宗榮醫師!

 

 

期刊介紹

 

Surgical Laparoscopy Endoscopy & Percutaneous Techniques 是外科學中收錄腹腔鏡、內視鏡與經皮技術領域論文的美國期刊,創刊於 1991 年。此期刊的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1.345,在 Surgery 領域排名為 Q3(140/202) 期刊。

 

 

再次恭喜梁醫師!

 

 

梁宗榮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梁宗榮醫師團隊用 X 型膠帶固定,以協助雙側經腋下與乳房甲狀腺切除術之手術技術研究,獲 Surgical Laparoscopy Endoscopy & Percutaneous Techniqu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詹雯惠醫師團隊,針對肝癌經栓塞治療患者,不良預後因子之研究,獲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刊登!

$
0
0

 

 

01_JIMR_ChanWH_03

 

 

文章介紹

 

肝癌是東亞國家常見的腸胃道癌症,經動脈拴塞治療(TACE)是常見的治療方式。詹雯惠醫師團隊,對於治療後患者的預後,究竟與哪些抽血數值或臨床特徵有關,感到興趣,於是回顧 2010-2012 年間,共 444 例肝癌經動脈拴塞治療患者,整理其資料和預後,並作分析。

 

結果發現,門靜脈血栓、AFP 胎兒蛋白 > 200、AJCC 第三期、糖尿病、白蛋白 < 3、血紅素等,都是獨立的不良預後因子。其中以門靜脈血栓與胎兒蛋白,最為關鍵。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創刊於 1972 年,目前為 open access 期刊,主要收錄原創醫學、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或回顧文獻。此期刊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1.351,期刊排名在 Medicine, Research & Experimental 領域為 Q4(112/136)、在 Pharmacology & Pharmacy 領域則為 Q4(229/267)。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的經營模式,是以向作者收取出版費為主,根據頁數計價,目前的價格,一頁收取 325 英鎊,如果文章頁數較多的話,比起全電子 open access 期刊來說,總價可能會高些。但在網路上的零星討論中提到,其審稿速度快,且接受率還不錯。

 

 

再次恭喜詹醫師!

 

 

詹雯惠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詹雯惠醫師團隊,針對肝癌經栓塞治療患者,不良預後因子之研究,獲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針對失智患者出現行為與精神症狀時,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後之死亡風險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刊登!

$
0
0

 

 

01_PI_YehTC_02

 

 

文章介紹

 

在失智患者出現行為或精神症狀時,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已有證據說明,可能會增加短期的死亡風險。葉大全醫師團隊,對於這個現象很有興趣,預計統合既有的隨機臨床試驗,瞭解現有的證據狀況,以及可能的重要因子。

 

經過統合後,比起對照組,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確會增加死亡風險(OR = 1.536, p = 0.036),但若將個別藥物座次族群分析時,雖然風險各有高低,但並未達組間顯著。使用統合迴歸技術,也沒能發現任何的臨床特徵,與死亡風險相關,不管是藥物等效劑量、用藥時間長短、認知狀態,與死亡風險均無相關。

 

總結來說,以既有的文獻來看,可以確定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確跟短期死亡風險的上升有關。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是 1981 年創辦的期刊,以臨床上精神科藥物的各種研究為主題。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2.977,在 Pharmacology & Pharmacy 領域排名為 Q2(76/255) 期刊,Psychiatry 領域排名為 Q2(47/142) 期刊。

 

 

再次恭喜葉醫師!

 

 

葉大全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針對失智患者出現行為與精神症狀時,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後之死亡風險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