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快訊] 葉長青醫師發表「自然殺手細胞在重複流產族群」之觀點,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
0
0

 

 

01_JCMA_01_YehCC_05

 

 

文章介紹

 

重複流產(recurrent miscarriage)或習慣性流產對孕婦與相關成員的壓力是多方面的,而多數狀況的妊娠流失屬於病因不明,少數可歸因於基因、內分泌、感染、環境、免疫等因素。

 

發表於 2018 年的 case-control study 認為對於深受重複流產之苦的族群,臨床上能使用周邊血液中的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指數作為有效的流產預測因子。

 

葉醫師閱讀上篇論文後,對研究方法與結論有想跟原作者討論之處,希望釐清此重要議題之研究發現,因此以 letter to editor 形式發表意見,並獲得原作者回應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JCMA中華醫學會雜誌)2008 年收錄於 SCI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JCMA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4 年的 0.845,逐步上升到 2017 年的 1.660。

 

 

再次恭喜葉醫師!

 

 

葉長青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葉長青醫師發表「自然殺手細胞在重複流產族群」之觀點,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恭喜曾秉濤醫師,獲邀擔任國際研討會講者,簡報讓國際學者讚嘆!

$
0
0

 

 

01_best_slide_01_S__42197036

 

 

你也是這麼想的吧?

 

「擔任新思惟《統合分析工作坊》的講師,擁有超過 10 次以上的演講授課經驗,受邀國際演講,重新準備新的簡報與講稿,應該不難吧?」

 

那麼,你必須要回頭來看看,曾秉濤醫師是如何走到現在的!

 

 

低調,是自己最舒服的生活方式!

 

時間回推到 4 年前,我們剛與秉濤相遇。那時候的他,每次總是低調的坐在後排,下課後,也是與講師合照後,便匆匆的離開。爾後,透過課後心得我們才發現,原來「內向」,才是秉濤真正的自己。

 

在我開始現在的工作和遇見我太太之前,我是一個非常『閉俗』且又非常害怕大眾社交環境的阿宅,有多宅呢?宅到每次參加年會或是大型會議,總是當快閃一族:會議一結束,馬上就消失了!就算萬不得已要參加會議後的晚宴,我也只是跟坐在旁邊平時就認識的同事聊天。

 

我本身個性非常內向害羞,看到陌生人都會低頭臉紅,要上台演講三分鐘,簡直是要我的命!

 

即使「內向」是個性使然,但曾醫師並沒有打算安逸下來。從決定改變開始,積極的參加國內外會議,也在短時間內,參與各種新思惟課程,簡報、研究、論文發表、演講,讓自己有更多面向的改變,並從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自閉內向變成演講大王

 

努力,也逐漸收到了改變的成效。

 

很久以前我是一個很自閉內向的人,不善與人相處,甚至上台說話都會結巴,確確實實的一個悶騷男;很難想像,這樣一個悶騷男是如何變成全院的演講大王,代表醫院到社區演講,創下所有老人都睡不著的記錄,甚至還被學校邀請去幫考生訓練如何口試!

 

在 2016 年,曾醫師站在《新思惟年會》的舞台上,與我們分享他改變的故事與方式

 

這兩年,秉濤醫師不管在教學、學術生涯,都有了巨大的突破。2017 年開始,曾醫師更成為《統合分析工作坊》中,重要的講師之一,將自身的學術經驗,傳承給學術急需突破起步的年輕人。

 

 

02_best_slide_Meta-analysis_20190505_1372

 

 

從國內教學到國際演講

 

從 2014 年至今日,曾醫師用四年的時間累積自己的簡報、演講與研究能力,現在的他,有自己研究團隊,以及合作研究的伙伴,而發表的 SCI 論文,更已經超過 55 篇。這些優秀的成績,讓曾醫師的實力備受肯定,並且在重要場合中,受邀演講。

 

在這次演講中,主要是與國際嘉賓分享曾醫師刊登在 JAMA Psychiatry 上面的文章。而簡報,更是依照當天的與會者,以「簡明扼要」的設計重點,重新打造的國際級雙語簡報,不管是國內或國外的嘉賓,都能一眼就能抓住重點。

 

活動當天,曾醫師用心準備的簡報內容,更獲得與會的國際講師稱讚:「Your PowerPoint is very clear and concise! I know what you said just through your PowerPoint!

 

現在的曾秉濤醫師,已經成功的運用過去經驗,整合成自己的實力,創造出好的表現和成績,不斷的寫下人生的新里程。

 

期待未來可以聽到更多關於曾醫師的傑出榮耀,再次恭喜曾秉濤醫師!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恭喜曾秉濤醫師,獲邀擔任國際研討會講者,簡報讓國際學者讚嘆!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新思惟的訓練,讓我成功站上國際舞台。

$
0
0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恭喜曾秉濤醫師,獲邀擔任國際研討會講者,簡報讓國際學者讚嘆!

 

 

01_best_slide_01_tsengpt_share_S__42197032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本身很少參加這種「有外賓在場」的會議,不是因為我英文口語不好 (騙人,明明就是),而是因為我年輕時,曾經在一個日本舉辦的世界級精神科大會上,被電到體無完膚,從此在心底留下不可抹滅的傷痕,加上我個人秉持著「低調行事」的風格,很少主動參加這種活動。

 

這次承蒙蘇冠賓教授的邀請,參加了這場在桃園舉辦的短期聚會(週六下午 + 週日早上),並且報告我們最近在 JAMA Psychiatry 上面的文章。最初預設的狀況是:一群台灣醫師大家聚聚聊聊。怎知,節目表寄來,才發現原來是一場國際級的聚會!

 

JAMA Psychiatry 接受的心路歷程:

 

 

 

新思惟好基礎 讓報告很清楚

 

剛開始接到邀請函的節目表的時候,頓時開始擔心起來,會不會又像過去那個會議一樣,有著痛苦的回憶。想著、想著,就開始越來越焦慮,甚至開始做惡夢、睡不著,大家要知道,這就是創傷後症候群(PTSD)的典型現象!

 

經過幾晚的輾轉難眠後,我開始思考該怎樣做,才能克服難關,才能不負蘇教授所望。反思自己,這幾年來,有什麼樣的轉變,能不能讓我克服眼前的難關,我才想起來:江湖在走,新思惟要有。回想起過去參加過幾場精彩演講裡,能讓我印象最深最難以忘懷的幾場演講,都表現出一個特質:「簡明扼要」。而「簡明扼要」正是新思惟最強調的事情!

 

因此,我把之前報告用的投影片拿出來,重新大幅度修正過,將許多不必要的內容與說明(其實這些說明,都是怕我在台上忘稿所加上去的),逐一刪去,只留下真正的精華,並且做出「差異化」:讓最精華的內容比其他部件更加突出。

 

 

關鍵七分鐘,不去夢周公。

 

另一方面,我回想起新思惟工作坊裡面老師曾經說過:人的專注力只能維持七分鐘,所以在開場七分鐘內,不能帶出最吸引人的話題,就注定失敗了。

 

回頭想想,我今天的主題,最吸引人的是什麼(當然不是與藥廠有關的地方)。對了,同儕曾說過:「最近同業群組裡,正在熱烈討論這篇文章,尤其是結論好像不太合常理」。沒錯,這篇文章如果只看結論,很容易會忽略一些細節,而忽略這些細節就容易導出不合常理的推論,而這就是我今天演講的重點:如何去判讀這篇文章背後的意義!

 

因此,我在最前面就明確的帶出:這篇文章最有爭議的,就是它的結論。目的是要讓所有聽眾錯愕:「這個傢伙怎麼突然說自己的文章有爭議?」

 

接下來我開始逐一說明這個統計結論是如何推導而來,讓大家知道該如何判讀這篇文章的結果,成功讓自己免於「被噓下台」的命運。

 

 

預設最壞的狀況,做最萬全的準備。

 

最後,要感謝新思惟《演講技巧與溝通工作坊》提到的:無論到什麼場合演講,都要做好最萬全準備。沒錯,當初在準備投影片的時候,考慮到這樣國際演講的場合,台下一定會有國際講師,雖說到時候應該會有即時翻譯,但是萬一翻譯人員沒辦法把我的原意翻譯清楚,或許會造成誤會。

 

所以我靈機一動:把所有「最重要」的內容用英文打在投影片之中(多虧如此,讓我投影片的內容又變多了)!

 

這樣的舉動,也讓我的演講有了意外的收穫:當天的演講現場並沒有翻譯人員,不過國際講師直接看我投影片內容,也可以抓到我演講內容的七八成,和我比手畫腳的討論,甚至還回覆我:你的投影片內容很清楚,我能清楚知道重點是什麼(當然是用英文跟我說這句話)!

 

 

感謝大家

 

最後,能順利的讓這場演講完畢,要感謝蘇教授的推薦(希望這樣的演講結果不會負蘇教授所望),也要感謝新思惟的所有講師為我打下的基礎,如果沒有你們,就不會有今天的好結果!

 

 

最新活動

 

 

The post 新思惟的訓練,讓我成功站上國際舞台。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探討不同的「胰島素分泌促進劑」與預後關聯的資料庫研究,獲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刊登!

$
0
0

 

 

獎狀2

 

 

文章介紹

 

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包含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藥物治療等,病情需藥物治療者會優先考慮 metformin monotherapy。若有無法忍受的副作用或血糖控制不佳,下一個藥物選項具多樣性、目前無固定建議,需依照醫師臨床判斷與個案狀況分別討論。

 

胰島素分泌促進劑(insulin secretagogues)是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藥,包含各種 sulfonylureas、meglitinides 類似物。在多種胰島素分泌促進劑中,何種狀況較適用何種藥物?雖有些研究探討,但尚無定論。

 

作者團隊從死亡風險與心血管事件風險的角度切入,探討不同的胰島素分泌促進劑在實證醫學上的效用差異,希望能對臨床決策有所幫助。

 

針對 glimepiride、gliclazide、glipizide、glyburide、repaglinide 等五種胰島素分泌促進劑的分析結果顯示,glimepiride 相關於最佳的臨床預後(死亡風險與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最低)。

 

 

期刊介紹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創刊於 1985 年,專注於糖尿病相關議題的研究,偏重醫療照護和臨床取向的主題。2017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548。

 

 

再次恭喜黃醫師!

 

 

黃暉凱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探討不同的「胰島素分泌促進劑」與預後關聯的資料庫研究,獲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柳瑞明醫師探討男性荷爾蒙去除治療與韌帶滑膜炎關聯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International Urology and Nephrology 刊登!

$
0
0

 

 

01_INTUN_LiuJM_22

 

 

文章介紹

 

攝護腺癌局部擴散或轉移的合併療法中,男性荷爾蒙去除治療(ADT; 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是重要組成。作者團隊之前曾發表 ADT 與自體免疫疾病是否有關的研究,並發現 ADT 族群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顯著較低。

 

關於 ADT 與自體免疫疾病主題,亦有美國學者發表論文顯示 ADT 會增加類風溼性關節炎(RA; rheumatoid arthritis)發生風險。因此柳醫師想進一步探討,排除 RA 後的一般韌帶滑膜炎(tenosynovitis)是否仍與 ADT 有關。

 

使用健保資料庫進行探勘後的分析結果顯示,ADT 族群後續罹患韌帶滑膜炎的風險顯著低於配對後的對照組(hazard ratio = 0.38、95% confidence interval = 0.28 – 0.51)。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Urology and Nephrology 創刊於 1969 年,主要收錄 urology、nephrology、andrology 領域的主題,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1.692。

 

 

再次恭喜柳瑞明醫師!

 

 

柳瑞明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柳瑞明醫師探討男性荷爾蒙去除治療與韌帶滑膜炎關聯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International Urology and Nephr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用一系列研究,鑽研、深入、打磨。

$
0
0

 

作者:衛福部桃園醫院 泌尿科 柳瑞明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柳瑞明醫師探討男性荷爾蒙去除治療與韌帶滑膜炎關聯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International Urology and Nephrology 刊登!

 

 

00_FB_PATI_20180113-0232

 

 

很榮幸又有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自己的論文發表心得。

 

寫這次的論文心得,下筆的速度特別快,心中有蠻多的想法可以提出來跟大家分享。這次研究發表的主題,是針對攝護腺癌荷爾蒙治的系列研究。回顧以往,在剛起步從事研究的頭一兩年,當時還無法全權決定自己要做的主題,研究發表東一個、西一個,分散在不同的領域當中,似乎無法累積出自己的能量。

 

 

專注做自己專門的研究

 

蔡校長在分享一路以來的研究心得,也特別強調要專注做自己專門的研究,甚至在投稿期刊的時候,也只專注在兩三本特定放射科專門期刊投稿。也因此能快速地累積自己的能量與國際能見度,變成亞洲與世界有名的放射科專家。這種態度與精神,也是我一直以來想要學習效法的精神。

 

專注從事攝護腺的醫學研究,再度把自己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上面。這次的主題仍然是攝護腺癌荷爾蒙治療(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ADT),前一篇發表荷爾蒙治療與自體免疫疾病,其中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似乎荷爾蒙治療與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沒有顯著的關聯,甚至還略為下降的趨勢。

 

 

研究結果與美國學者不同

 

可是,美國研究者 Yang et al (2018) 的研究,納入了 10 萬多個攝護腺癌病患。結果指出,ADT 會增加 23% 後續 RA 發生的風險。以上研究出來的結果,跟我們的呈現出很大的不同。這時候心中就很好奇,產生了發想。試想,是不是因為人種的差異,而造成歐美與亞洲人產生了這種不同的結果,或是說台灣病人本質上就已經有存在不同的差異。

 

 

使用健保大數據作為研究的驗證

 

經過來回的構思以及向老師請教與討論之後,本次研究是探討 ADT 與排除 RA 之外的一般韌帶滑膜炎的關聯性。在台灣攝護腺癌的病人,相對歐美來說,診斷出的年紀都比較大,初次診斷大約是 73 歲。年紀長的病人,活動力不如一般年輕人,所做的運動或是重複性的動作也較少。會不會因此得到韌帶肌腱發炎的情況,相對來說風險也下降呢?

 

提出這個研究的假設,然後使用健保大數據研究設計作為研究的驗證,得到了結果。荷爾蒙治療在攝護腺癌的病人身上,得到肌腱滑膜發炎的風險也隨之降低。

 

感謝整個專業研究團隊,尤其是許老師,莊主任與吳副院長的研究指導,開會討論,直到完成這個主題研究。同時,有醫院對於教學研究的大力支持,也獲得研究的原動力。最後,感謝一路上願意給予幫忙協助的人們。謝謝大家。

 

 

最新活動

 

 

The post 用一系列研究,鑽研、深入、打磨。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柳瑞明醫師團隊探討睪丸副睪發炎與攝護腺癌關聯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Medicine 刊登!

$
0
0

 

 

獎狀2

 

 

文章介紹

 

攝護腺癌又稱前列腺癌,為男性特有之癌症,好發年齡為 60 歲到 75 歲,發生率與死亡率在台灣皆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罹患攝護腺癌的危險因素包含遺傳、基因、發炎、感染。

 

攝護腺發炎是攝護腺癌的危險因子,亦有研究顯示攝護腺發炎後續可能會導致睪丸副睪發炎(epididymo-orchitis)。為了探討睪丸副睪發炎與攝護腺癌的關聯,作者團隊使用健保資料庫進行探勘。

 

分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睪丸副睪發炎者有較高的攝護腺癌風險(adjusted hazard ratio = 1.56, 95% confidence interval = 1.18 – 2.06);與罹患攝護腺癌有關的危險因子為年齡高於 70 歲、高收入、高血壓、高血脂。

 

 

期刊介紹

 

Medicine 創刊於 1922 年,曾是一般內科學(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分類中的 top 10% 期刊(2014 ranking: 15/154),2014 年的 impact factor(IF)為 5.723。

 

2015 年 Medicine 撤除 paywall、從傳統期刊轉型為 open access(與 PLOS ONE 原生 open access 不同而引起不少討論)。隨後 2016 年中 JCR 初步公布 Medicine 的 2015 年 IF 為 1.206,從 Q1 摔成 Q3 期刊(77/151);但隨後 JCR 正式資訊卻顯示為 2.133(Q2 期刊)。

 

Medicine 的 2016 年 IF 再降為 1.803,但仍為 Q2 期刊(58/154);2017 年的 IF 則回升為 2.028,繼續保持 Q2 期刊(56/154)。有興趣的朋友可繼續追蹤後續變化。

 

 

再次恭喜柳瑞明醫師!

 

 

柳瑞明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柳瑞明醫師團隊探討睪丸副睪發炎與攝護腺癌關聯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葉長青醫師參與團隊探討 DcR3 與子癇前症是否相關之研究,獲 Taiwa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刊登!

$
0
0

 

 

獎狀2

 

 

文章介紹

 

子癇前症(preeclampsia)嚴重威脅母胎安全,是產科重要疾病。懷孕時,母體免疫系統不攻擊胎盤是正常妊娠的關鍵,因此子癇前症的病理機轉推測與母體免疫調控機制失常有關、但確定細節尚待研究。

 

Decoy receptor 3(DcR3)是發炎相關物質,也是子宮內膜異位的發生關鍵。發表於 2017 年的研究顯示 DcR3 在免疫調控機制中具有抑制作用,與腫瘤逃避細胞凋亡、避免被免疫系統毒殺有關。

 

DcR3 可能在妊娠時的母體免疫調控機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作者團隊設計研究針對 DcR3 在正常妊娠、與子癇前症患者血漿中的變化進行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隨著妊娠周期的進展,孕婦血漿中的 DcR3 濃度亦逐漸降低;此外子癇前症患者血漿中的 DcR3 濃度,顯著低於正常妊娠的對照組(p < 0.05)。

 

 

期刊介紹

 

Taiwa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創刊於 1985 年,是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之官方期刊。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1.029。

 

 

再次恭喜葉醫師!

 

 

葉長青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葉長青醫師參與團隊探討 DcR3 與子癇前症是否相關之研究,獲 Taiwa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經過一次 revision 就順利刊登

$
0
0

 

作者:衛福部桃園醫院 泌尿科 柳瑞明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柳瑞明醫師團隊探討睪丸副睪發炎與攝護腺癌關聯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Medicine 刊登!

 

 

00_FB_PATI_20180113-0353

 

 

很榮幸在此跟大家分享論文研究發表心得,這次論文的主題是再度探討平時蠻常遇見的一種男性泌尿感染:睪丸副睪發炎。

 

睪丸副睪發炎主要的症狀就是陰囊疼痛,因而前來就醫,很常發生於 18 到 50 歲的男性身上。由於睪丸與副睪丸是鄰近的器官,所以副睪發炎很容易進一步引發附近睪丸的發炎。睪丸副睪發炎的常見原因是泌尿道感染或是性傳染病所引起的,同時也有報告指出,攝護腺發炎也可能引起後續的睪丸副睪發炎。

 

 

想用健保資料庫來設計研究

 

攝護腺發炎在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可能是攝護腺癌的一個前驅的危險因子。於是就構想用健康大數據健保資料庫,來設計研究是否睪丸副睪發炎的病人後續產生攝護腺癌的風險比較大。

 

後來進行相關文獻的搜尋,發現已經有台灣發表感染與攝護腺癌的相關性文章,分別是下泌尿道發炎與攝護腺癌,以及淋病感染與攝護腺癌的研究,都發表在國際期刊上面:

 

Lower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Gonorrhea infection increases the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in Asian population: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參照其他研究,保留優點,克服缺點。

 

於是,仔細讀了這兩篇文獻,參考了他們的研究方法的設計,試著將研究方法優點留下來;缺點試著去克服。以健保大數據來探討睪丸副睪發炎,與後續攝護腺癌發生的這個主題,本次我們總共納入了將近 5000 個睪丸副睪發炎,與將近 20000 個無發炎的對照組進入分析,往後追蹤至少五年的期間。

 

最後得到睪丸副睪發炎,跟攝護腺癌的發生,有顯著的正向相關性存在,這個研究結果有助於臨床醫師提供有用的治療與追蹤的訊息。但是,我們的研究還是無法克服健保大數據的先天限制。

 

首先,就是追蹤時間不夠長。攝護腺癌是屬於發生在比較高齡的一個癌症。未來希望能夠有更長的追蹤時間,像是 15 年或是 20 年,這樣獲得的研究結果會更加準確。第二,健保大數據無法準確地看到攝護腺癌的分期,病理報告,以及重要的 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 PSA,也因此無法得知攝護腺癌的嚴重程度。最後,這是一個回溯性的研究,證據力比前瞻性研究還是略低一籌。

 

 

研究只有小賣點,也能順利投稿刊登。

 

在完成這次研究之後,團隊評估起來只是個小品文章。在主題與收案人數來說,都是普通的水準,而且前面提到的兩篇台灣文獻,都已經發表。整篇文章大概只有小賣點。所以當初一開始投稿的設定在 IF 2 分左右的期刊。投出之後,陸陸續續接受到三次的拒絕。繼續將目標下修,轉投至 Medicine 期刊。幸運的是,在經過一次 revision 後,文章順利獲得接受。

 

最後還是感謝整個專業研究團隊,尤其是許老師與莊主任的指導,也感謝醫院對於教學研究的大力支持。也謝謝新思惟工作坊對我的指引啟發。最後,感謝大家。

 

 

最新活動

 

 

The post 經過一次 revision 就順利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9 / 9 / 1(日)課程記錄

2019 / 9 / 1(日)活動內容

$
0
0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Clinical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hands-on workshop

 

2019 年 9 月 1 日(日)9:00a – 4:30p

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尼采廳

吳昭慶醫師 / 吳青陽醫師 / 蔡依橙醫師

 

 

banner-01

 

 

2018 年新思惟之友,共 443 篇論文發表,平均每月超過 35 篇論文發表!

 

不限研究資歷、沒有擋修問題,深入淺出的課程設計、切身受用的交戰經驗,不論是初學者或進階者,都能有所收穫,滿載而歸!

 

  • 國際期刊 editor 與資深 reviewer 教你投稿重點,有!
  • 成敗關鍵 revision,怎麼做才最好,有!
  • 提供頂尖期刊範例論文,原作者讓你問,有!
  • 提供頂尖期刊範例論文,過去的 revision letter,讓你學習參考,有!
  • 資源稀少時代起步,給年輕伙伴的務實建議,有!
  • 初學者最常用的統計,互動實作,有!

 

國際學者陣容,由神經外科頂尖期刊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現任唯一亞洲 editor 吳昭慶醫師,與曾登過外科第一名雜誌 Annals of Surgery 的吳青陽醫師,搭配曾獲放射科知名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邀請撰寫 Radiology in Taiwan 的蔡依橙醫師,共同指導!

 

最適合初學者的入門課程,為你而開。

 

 

20190310_feedback_00001

 

20190310_feedback_00002

 

 

時間地點

 

時間:2019 年 9 月 1 日(日)9:00a – 4:30p

地點: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尼采廳

名額:35 名,額滿為止。

主辦單位:新思惟國際(InnovaRad)

 

 

馬上報名

 

 

堅強陣容

 

吳昭慶:神經外科頂尖期刊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之核心編輯成員。從素人狀態起步,歷經 author / reviewer / speaker / editor,用研究與發表,讓世界知道自己的技術與專業。

 

吳青陽:從別人眼中的小手術 port A 開始,逐步登上外科第一名期刊 Annals of Surgery,發表多項獨到研究與專利,並有肺癌手術系列研究。用 PubMed 的足跡,榮耀自己胸腔外科醫師的身份!

 

蔡依橙:原創論文被引用破百次,領導制訂亞洲心臟電腦斷層 guideline 後,希望協助每個想在國際舞台發光的年輕朋友,於是辭職創業,全心投入課程規劃,協助大量傑出校友,活出更好的人生。

 

 

常見問答

 

問:講者都是國際等級的學者,內容真的適合初學者嗎?會不會打高空?

 

答:請放心,不打高空,適合初學者,一向是新思惟工作坊最特別的地方。

 

我們藉由課程的設計與規劃,以及與講師們的長期相處與溝通,確保內容不會是「最近自己關注的學術領域」,而是以初學者為核心,提供各位走到國際學術舞台上,最有用的重點。

 

從課程表,您應該也看得出來,所有的講題,都是學術正要起步的年輕朋友,會思考與關注的議題。

 

 

問:這次的「指定論文」,有什麼不一樣?聽說還有幕後花絮?

 

答:是的,本次挑選的論文,特色如下:

 

  • 很簡單的臨床收案、很簡單的統計,就能回答很重要的臨床議題,登在領導期刊。
  • 論文作者親自在現場,隨便你問。
  • 破天荒首次公開 revision letter,怎麼回覆 reviewer、怎麼排版、怎麼據理力爭,全部毫無保留與你分享。

 

如果您想先看一下指定論文的話,請由此去

 

 

問:這個工作坊,口碑如何?成績如何?

 

答:口碑部分,請參考同學們的心得分享,您可以從課程網站右邊欄的「心得總覽」點進去看。如果時間有限,歡迎參考我們第一梯次同學的心得,以及他們的成績列表。

 

 

整體成績方面,歡迎參考同學們上完課後的 PubMed 論文發表,以及特別寫給許多學術起步者的分享。為了讓各位好閱讀,這個網頁我們特別花了時間反序處理,把比較新的快訊與心得放上頭。

 

 

數字來說,整體的課後匿名問卷滿意度,總平均為 4.8。

 

課後發表,我們統計了最早五梯次同學的成績(2014/7/5 到 2015/7/26),結果共有 180 位同學來上課,課後至今共發表 199 篇 PubMed 文章。

 

 

問:跟《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有什麼差異?你們建議先上哪個?

 

答:這兩個課程截然不同,尤其改款之後。不管是課程講述或互動實作,都不一樣。哪個先上都可以,我們在規劃設計時,就仔細的避開「擋修」問題。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簡稱 MEPA,本工作坊簡稱 CLIP。以下介紹不同之處。

 

  • MEPA 講師為內科系,CLIP 講師為外科系。
  • MEPA 講文章怎麼寫、稿件如何規劃、當代期刊選擇策略、研究品牌塑造、寫不出來的問題診斷。CLIP 講 editor 怎麼分稿、reviewer 怎麼審稿、revision 怎麼回覆、學術發展歷程。
  • MEPA 做的是最常聽到,符合常態分佈的檢定方法,適合收案量大的,偏內科系研究。CLIP 則是做個案數少、不符合常態分佈的無母數檢定,並有 ROC curve 與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偏外科系研究。

 

簡單說,藉由我們的規劃,兩種課程剛好涵蓋了絕大多數的重要議題,而且並不重複。值得都來看看!

 

 

問:這次互動實作,從處理醫學影像標示,改為統計入門上手,軟體也是用 MedCalc 嗎?

 

答:是的,為了節省新思惟之友的軟體購置成本,也為了鼓勵優秀的醫學統計軟體 MedCalc,我們在統計部分一樣使用 MedCalc。

 

這次會用到的功能,跟其他新思惟的研究工作坊,完全不同,剛好是個機會,熟悉這個軟體其他強大的面向。統計一樣迅速,製圖一樣漂亮!

 

如果您用了喜歡,課後,我們將舉辦限時快閃代購,MedCalc 給新思惟校友不錯的折扣,歡迎參考

 

 

上報名

 

 

學員評價

 

20190310_feedback_00004

 

20190310_feedback_00011

 

 

授課老師都是有經驗的論文發表者,他們不只有經驗於發表,還有經驗對於『沒有發表經驗的人』進行指導,他們了解初學者寫論文會犯的常見錯誤,以及如何使用基本的原則改正這些錯誤。他們用自己實際例子,告訴我們如何面對這些挑戰。
(基隆長庚醫院 皮膚科 沈孟暵 醫師)

 

開始實作後,看著一張張漂亮的圖表出現,這些圖表,都是以前看別人論文時才會出現的圖,竟然從我的手上產出了(甚至比許多期刊上的圖表都漂亮),這怎能不叫人欣喜若狂。
(奇美醫院 婦產部 徐英倫 醫師)

 

 

 

 

傑出榮耀

 

 

 

課程特色

 

親切大師:國際級 editor / reviewer 的論文供您閱讀,並現場提問。將從 author 到 reviewer 甚至 editor 這一路可能遇到的狀況,系統性整理,節省您的時間、節省您的精力,機會難得!

 

不怕統計:素富盛名的「互動實作時間」,處理初學者最常用的無母數統計,畫出漂亮圖表,並實際操作,上手 ROC curve 與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在眾多助教與講師的協助下,統計不難。

 

課後回饋:除了課前提問,將由講師們仔細回覆之外。課後,蔡校長也將針對您所做的統計圖表,給予建議。用資深 reviewer 的觀點,協助您從「已經是自己做得最好的圖表」,再上層樓。

 

 

馬上報名

 

 

課程內容

 

CLIP2_2018_2

 

 

 

 

 

 

 

 

報名資訊

 

名額:35 名,額滿為止。

主辦單位:新思惟國際(InnovaRad)

課程原價:35000 元

優惠價格:30000 元,限早鳥與活動老朋友。早鳥,於 2019 年 8 月 18 日(日)前完成報名。老朋友,曾參加過新思惟小班工作坊大型研討會

 

 

上報名

 

 

問卷抽獎:上課當天繳回問卷,便有機會抽中 3000 元便利商店禮券。

統計製圖大獎:上課會場,備有免費無線網路,活動當天「互動實作時間」結束之前,以「圖片」形式,上傳您最得意的「統計數據圖」,到新思惟之友,並在共享的 Dropbox 放上原始檔案,就算參賽,數量沒有限制,只要資訊清晰,reviewer 喜歡,3000 元便利商店禮券就歸你,買禮盒、喝咖啡、吃午餐、請同事,都很適合。(如何贏得「統計製圖大獎」?

課後心得:活動結束後,於 9 月 4 日(三)前,回傳照片與一千字以上心得至主辦單位(innovarad.inc@gmail.com),便可獲得 1000 元現金禮卷回饋。將擇優刊登於新思惟相關活動網站。

 

共享榮耀:參加工作坊後,若應用所學,發表相關研究論文(第一或通訊作者),不限類型,刊登於 PubMed 上,回傳「論文」與「一千字以上感想」,給新思惟團隊 (innovarad.inc@gmail.com),每篇回饋 1000 元禮券,impact factor 五分以上,回饋 5000 元禮券。將擇優刊登在網站與相關出版品,一起分享您的榮耀。期待您能量產論文,「賺回學費,賺到許多人的肯定,更賺到自信以及勇氣。

 

指定閱讀:免費提供「指定論文」,供學員深讀,唸完之後,課程中並提供其審稿過程中之 revision letter 作為參考,讓您更理解與 reviewer 交手的過程,以及最佳化的措辭和呈現,若有任何相關問題,也能與論文作者吳昭慶醫師直接做討論。盡量問、問到懂!

課前問答:報名時,請填寫您最想問的問題,或目前遇到的瓶頸,講師將一一回覆,於課前以電子檔寄送給學員,並將之融入課程設計、編入課程講義。

課後作業:活動結束後,於 9 月 4 日(三)前,請在 Dropbox 上,繼續完成互動實作時間的指定題目。講師將一一看過,觀察您沒注意到的部分,針對您個別的狀況,給予回饋。

 

實作課程:現場座位備有「插座」與「Wi-Fi」,請攜帶您的「筆記型電腦」與「滑鼠 / 滑鼠墊」前來,在自己的電腦上實作,包括統計實作、數據製圖等,由資深研究者協助,學習最有效!

統計軟體:統計軟體,指定使用 MedCalc,有 15 天試用期,我們會在課前一週,發通知信,請您到時候再安裝。上完課後,自行購買正版,單人版本約台幣一萬五,新思惟之友更進一步有專屬優惠。更難得的,介面上手容易,操作直覺,且包含了多數醫學統計會用到的功能!請自備 MS-Office,版本不限。

作業系統:MedCalc 僅有 Windows 版本,建議使用 Windows 筆電,並在課前一週收到通知時,先行安裝測試。Mac 使用者,請參考這篇文章「MedCalc on Mac,該怎麼做?」。

 

建議從速:我們團隊過去的各種工作坊與研討會(這裡這裡這裡這裡這裡),以及本課程前幾梯次(這裡這裡這裡),多迅速報名額滿,且廣獲好評,內容實用有效,學員生涯大放異彩。若課程合意,建議儘速報名。

 

活動規範:會議進行期間,敬請配戴名牌,歡迎拍照打卡,禁止錄音錄影。

 

退款規定:活動日期兩週前,取消報名,退款 24000 元 。之後取消報名,退款 12000 元。若因個人因素無法前來,名額轉讓,主辦單位不另收手續費,以一次為限。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停班停課(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課日期,或協助改至其他梯次課程。新思惟國際,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刷卡發票:配合國家政策,刷卡後,發票即開立並寄出,無法更改。若日後轉售課程,由學員間自行處理學費與發票,新思惟國際不另介入。如有特殊發票需求,請來信聯繫。

隱私聲明:為達學習效果最大化,此為團體課程,現場有工作人員拍照,作活動記錄,您的提問與作品,可能在隱去重要資訊後,用作上課內容範例,刊登於新思惟相關網站或出版品。若貴機構有更高的隱私需求,歡迎來信討論包班事宜。

 

聯絡資訊:廖婉君 innovarad.inc@gmail.com

 

 

上報名

 

 

The post 2019 / 9 / 1(日)活動內容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馬瑄孝醫師參與團隊探討關節內注射止痛藥在「全髖關節置換術」效益之統合分析,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刊登!

$
0
0

 

 

01_BCMMD_MaHH_02

 

 

文章介紹

 

髖關節支撐身體重量,是站立與行動時的重要關節,當罹患嚴重髖關節疾病時,全髖關節置換手術(THA; total hip arthroplasty)常是目前唯一治療方法。

 

接受 THA 患者,術後需持續進行復健方能回復正常生活狀態,THA 術後疼痛的處理對於復健進度非常重要。為了減少嗎啡類(opioid)止痛劑的使用劑量與相關副作用,關節內注射止痛藥物(PAI; periarticular injection)是近期發展出的替代療法。

 

目前關於 PAI 的臨床實際效果與安全性、未有定論,因此作者團隊回顧文獻後以統合分析方法針對此議題進行研究。

 

納入 11 個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的分析結果顯示,PAI 組在疼痛視覺類比量表評估中優於對照組,且嗎啡類止痛劑的使用劑量亦較低;住院天數、與術後 nausea rate,兩組間則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期刊介紹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是 BioMed Central 於 2000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全電子版期刊,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1. 998。

 

 

再次恭喜馬醫師!

 

 

馬瑄孝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馬瑄孝醫師參與團隊探討關節內注射止痛藥在「全髖關節置換術」效益之統合分析,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劉峰誠醫師參與團隊關於「染料木黃酮」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之可行性研究,獲 Nutrients 刊登!

$
0
0

 

 

01_Nutrients_LiuFC_05

 

 

文章介紹

 

退化性關節炎(OA; osteoarthritis)是中老年人常見慢性病,研究認為病理機轉與發炎有關。治療方面除了矯正引發 OA 的可能病因(過重、脊椎側彎、下肢不等長等)、評估膝關節狀況,亦能給予非類固醇消炎藥物。

 

染料木黃酮(genistein)是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中的有效成分,在結構與功能上類似女性荷爾蒙、對更年期症狀有緩解效果,此外染料木黃酮也有抗發炎作用而被研究

 

以非類固醇消炎藥物治療 OA 時,若患者合併有肝腎功能異常,需特別注意以避免相關併發症。因此作者團隊設計研究、探討染料木黃酮作為替代治療選項的可行性,並嘗試分析背後機轉。

 

細胞因子中的 interleukin-1 (IL-1) 在 OA 患者的關節軟骨退化過程扮演重要角色,而本研究的 in-vitro model 證實染料木黃酮能抑制 IL-1β 引起的發炎表現,大鼠實驗部分則顯示染料木黃酮有助於減緩 traumatic OA 的惡化。

 

 

期刊介紹

 

Nutrients 是創刊於 2009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由瑞士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出版。此期刊主要收錄人類營養學相關文章,在 2017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196。

 

 

再次恭喜劉醫師!

 

 

劉峰誠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劉峰誠醫師參與團隊關於「染料木黃酮」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之可行性研究,獲 Nutrien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雷偉德醫師參與團隊關於音樂能否降低分娩時焦慮的統合分析,獲 PeerJ 刊登!

$
0
0

 

 

01_PeerJ_LeiWT_08

 

 

文章介紹

 

焦慮是孕婦在懷孕末期與分娩時的常見反應,但研究顯示焦慮對嬰兒健康有負面影響焦慮也常和抑鬱同時發生於孕婦身上

 

以音樂治療嘗試減輕孕婦焦慮狀況,是低成本且可近性高的作法,雖有文獻確認其效益、但也有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顯示對剖腹產孕婦幫助不大,因此作者團隊針對此主題進行統合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音樂能顯著降低 anxiety scores、心跳、收縮壓和舒張壓,因此可做為分娩時降低產婦焦慮的非藥物方法。

 

 

期刊介紹

 

PeerJ 是 2013 年創刊的 open access、全電子版期刊,友善的讀者瀏覽介面為其特色。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2.118,期刊自行統計的 first decision 時間為 25 天。

 

 

再次恭喜雷醫師!

 

 

雷偉德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雷偉德醫師參與團隊關於音樂能否降低分娩時焦慮的統合分析,獲 PeerJ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許智維醫師參與團隊探討末期腎病合併「不寧腿症候群」治療方式的統合分析,獲 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 刊登!

$
0
0

 

 

01_NDT_HsuCW_07

 

 

文章介紹

 

不寧腿症候群(RLS; restless legs syndrome)患者會有強烈想移動腿部的衝動,活動後可獲得改善。RLS 病患常深受難以入睡之苦,睡眠品質差進一步影響到白天的精神和情緒,造成生活品質下降。

 

研究顯示 RLS 在末期腎臟病(ESRD; end-stage renal disease)族群中更常見,惡化了此族群的健康狀態。對於 ESRD 合併有 RLS 者,目前尚無適合的治療建議,因此作者團隊以統合分析探討此議題。

 

納入 12 個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後進行統合分析,與使用 placebo 的對照組相比,9 種介入治療(活動、dopamine agonist、維他命 C 和 E、gabapentin、穴位刺激、鐵劑、以及合併兩種方式的介入治療)皆能顯著改善 RLS 且無嚴重副作用。

 

進一步分析發現 gabapentin 最能改善 RLS 的嚴重度,但是也很常合併有副作用;合併活動與 dopamine agonist 的治療方式在效度與接受度上優於維他命 C 合併維他命 E。

 

 

期刊介紹

 

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 是一本以基礎科學和臨床腎臟為主的期刊,也是世界知名的歐洲腎臟學期刊,致力於腎臟學、透析、移植等的臨床和實驗。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4.602。

 

 

再次恭喜許醫師!

 

 

許智維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許智維醫師參與團隊探討末期腎病合併「不寧腿症候群」治療方式的統合分析,獲 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林舜穀醫師研究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使用中醫治療可減少全膝關節置換機率,獲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Medicine_LinSK_11

 

 

文章介紹

 

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是老人常見問題,惡化到最終階段時,全膝關節置換是最後的治療選項。由於作者觀察到,在台灣的老人族群中,使用中醫治療膝蓋退化性關節炎似有療效,於是,使用健保資料庫的數據,進一步確認。

 

作者使用 1997 到 2003 年被診斷為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群共 34231 人,並根據其中醫求診記錄,分類為「中醫治療過(76.7%)」與「沒使用中醫(23.3%)」兩組,平均追蹤 9.26 年。發現「中醫治療過」的患者群,走到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其調整後風險比例,只有「沒使用中醫」組的 0.69 倍。

 

進一步,作者更發現,中醫用得越久,接受全膝關節置換的機率就越低,尤其以使用中醫超過 120 天者,更為明顯。

 

總結來說,根據本研究,如果想要延緩膝關節置換手術,或減少其機率,在台灣,中醫治療四個月以上,是一個可以考慮且有實際數據支持的選項。

 

 

期刊介紹

 

Medicine 創刊於 1922 年,曾是一般內科學(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分類中的 top 10% 期刊(2014 ranking: 15/154),2014 年的 impact factor(IF)為 5.723。

 

2015 年 Medicine 撤除 paywall、從傳統期刊轉型為 open access(與 PLOS ONE 原生 open access 不同而引起不少討論)。隨後 2016 年中 JCR 初步公布 Medicine 的 2015 年 IF 為 1.206,從 Q1 摔成 Q3 期刊(77/151);但隨後 JCR 正式資訊卻顯示為 2.133(Q2 期刊)。

 

Medicine 的 2016 年 IF 再降為 1.803,但仍為 Q2 期刊(58/154);2017 年的 IF 則回升為 2.028,繼續保持 Q2 期刊(56/154)。有興趣的朋友可繼續追蹤後續變化。

 

 

再次恭喜林醫師!

 

 

林舜穀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林舜穀醫師研究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使用中醫治療可減少全膝關節置換機率,獲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沈伯鍵醫師,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 Biology • Physics 刊登!

$
0
0

 

 

01_IJROBP_PCSHEN_01_CLIP

 

 

文章介紹

 

罹患肝癌的患者,若仍能手術切除,則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已經無法手術切除的患者,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TACE)與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是兩個常被選擇的治療方式,各有其擁護者。

 

作者群們想研究,到底 TACE 與 SBRT 那個比較好,又在哪些族群會有顯著差異,於是用回溯研究,收入無法手術切除的中等尺寸肝癌(3-8 公分)患者,收集十年,並追蹤後續,加以校正和比較,瞭解其間差異。以「局部腫瘤控制」與「總死亡率」作為結果判定。

 

結果發現,SBRT 比 TACE,有更好的局部腫瘤控制力,總死亡率也較低。其差異在肝癌復發患者尤其明顯,在新診斷肝癌的患者上,倒是沒有差異。

 

由於這個回溯研究對肝癌治療很有啟發,作者群建議,醫療界應規劃大型前瞻性研究,進一步確認,並提高結果之實證等級。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 Biology • Physics  創刊於 1975 年,是美國放射治療及腫瘤學會 (ASTRO; American Society of Therapeutic Radiologists) 的旗艦期刊,在 2017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5.554,相當不錯。

 

有趣的是,本期刊的刊名中,分隔 radiation oncology、biology、physics 的符號,有四種版本:

 

  1. 官網使用的是一個「小黑點」,也就是本文標題所用。
  2. 期刊內使用的卻是「星號」,如最上面的截圖所示。
  3. ResearchGate 跟 EndNote 這些數位服務,大概覺得黑點跟星號都太奇怪,所以用「逗號」。
  4. JCR: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則乾脆不淌這渾水,直接用一個半形空格隔開就好。

 

但無論如何,人家是放射腫瘤界的頂尖期刊,喜歡怎麼寫,就怎麼寫!

 

 

再次恭喜沈醫師!

 

 

沈伯鍵醫師與新思惟

 

  • 沈伯鍵醫師所參加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第十四梯次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沈伯鍵醫師,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 Biology • Physic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Revision 攻防戰,新思惟讓我挺進 accept。

$
0
0

 

作者:三軍總醫院 放射腫瘤部 沈伯鍵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沈伯鍵醫師團隊,比較 TACE 與 SBRT 對肝癌的治療成效研究,獲 IJROBP 刊登!

 

 

GRSP_20190413_0255

 

 

三、四年前,我就久仰蔡校長與新思惟的大名,剛開始只限於簡報設計,後來新思惟的課程越開越多,像是臨床寫作、統合分析、健保資料庫,甚至小孩教養都開了工作坊。

 

在默默潛水、偷偷關注的過程中,雖然沒有習得精髓,但我得出一個結論:蔡校長必然是能快速掌握重點且善於授徒的人物。

 

畢竟專精醫學領域的人很多,但能連玩寶可夢和 Dota 類型的遊戲,都能玩出心得並寓教於樂的人,我只聽說過蔡校長一個。那時心中就想說,如果有一天有需要,我一定會來新思惟學習。

 

 

從 revision 看見自己的不足

 

不過那一天,比預料之外來得久,因為在研究路上,我很幸運地待在一個擁有研究土壤的科部;同時也遇到擁有國際學術經驗、願意指導我的師長,一步一步地從研究發想、收案、統計分析、寫作走到投稿。

 

本以為一切都很順利,但收到 major revision 的問題時,洋洋灑灑近 30 個,許多問題十分尖銳,讓我隔著紙面都能感受到 editor 及 reviewer 文字中的刀光劍影。面對挑戰時,我突然覺得自己也應該加把勁多學一點東西,才能在師長以及團隊討論時言之有物,共同度過這一關。於是我把握機會,參加了最近一期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國際級學者,課前就為你解惑。

 

不是一對一的課程,但七小時要價三萬,究竟貴在哪裡?其實從報名當下這些價值就一一展現出來。

 

首先是課前提問,每個人的問題都經由豐富國際發表經驗的主講者親自回答,且在課前就將所有人的問題與解答統整出來,讓大家即使從零開始,也能先吸收一些重點,上課時更能針對自己的需求去思考或提問。

 

再來是上課當天,雖然我是個 nobody,但走到報名處時,工作人員就已經知道我的名字,並迅速把名牌和資料給我;教室乾淨整潔且備用滑鼠都有準備,可以看出新思惟對細節的重視。

 

 

你知道 editor 怎麼看文章嗎?

 

課程的設計層層遞進,第一關吳昭慶醫師告訴我們,一篇文章送到 editor 手中,可能題目就決定這篇 paper 是否還有機會走到下一關。

 

而且同樣一個題目,不同的標題命名,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點出文章重點(疾病/治療/評估比較),避免多餘的形容詞及冗長繞口的敘述,才是好標題。其次就是結論,短短兩、三句話必須要精準表達出研究的發現及適用對象,才能讓人清楚感受到此研究的重要性。

 

 

如何讓 reviewer 對你的研究感興趣?

 

吳青陽醫師介紹 abstract 的重要性,如何讓 reviewer 在三分鐘內決定要花時間看一下這篇研究,也是令人豁然開朗。

 

聽到這邊,我才發現投稿中的文章能走到 revision,我的老師從選題開始,就費了比我想像中更多的苦心,也在每次討論中避免我繞彎路;雖然我自詡過程中也是認真學習和思考師長指點的這些眉角,但仍有許多地方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幸好上了這堂課,省下我在未來的摸索時間。

 

 

學會統計製圖,你可以更有效率。

 

接下來的互動時間,由蔡校長親自上陣,好好體會到所謂要「開車上路並不需要從頭了解引擎的原理」這件事。

 

之前我的統計主要是使用 SPSS 跑出來的,而在什麼時候需要用哪種統計,就是透過網路上的生統文章學習,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遇到問題就餵狗(Google)。優點是印象特別深刻,缺點是常常見樹不見林,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在團隊討論過程被點醒的時候,就代表我過去幾天的統計要重跑,而且圖表還要重新美編又是一番功夫。

 

新思惟的實作課程,一開始就有個表格介紹不同的資料型態對應的統計方法,光這個整理表,如果是自己搜尋資料就要弄很久了。另外,軟體操作上雖然是使用以前沒接觸過的 MedCalc,但在手冊中有鉅細靡遺的步驟,配合練習題介紹常見的統計實作,加上精美的範例圖,能讓我同時掌握分析和作圖的重點。

 

在兩個多小時的課程中,還能隨時和眾多助教們求救,不懂能讓你問到懂,都不問還有人會主動來關心你的學習進度,整個課程設計可以說是非常細緻。

 

 

從高手的 revision 範例學習

 

下午的課程是吳昭慶醫師以自身經驗分享如何應對 reviewer,當聽完吳醫師 revision 的文章範例時,我發現其中有一針見血的、有雞蛋裡挑骨頭的、有看起來沒認真看的、有意見相左的 review 問題。

 

而吳醫師也逐點回覆,不卑不亢地應對一針見血的問題,理直氣和地回覆挑骨頭的問題,耐心有理地回答沒認真看的人,合縱連橫解決意見相左的人……令人感受到「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的風範,也讓我對於自己的 revision,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信心。

 

 

引領學術新手,站上巨人的肩膀。

 

整體而言,我認為這堂課對學術新手十分有幫助,無論是本來擁有資源的多寡,或身邊是否有良師益友的人,來上課都能獲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能掌握寫文章和統計作圖的架構。

 

有道是「師父引入門,修行在各人」,八小時的課程不可能讓研究生涯從此一帆風順,毫無疑惑;但有巨人帶我們到他的肩膀上,並指點我們如何縱觀全局是難能可貴的。

 

 

最新活動

 

 

The post Revision 攻防戰,新思惟讓我挺進 accept。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楊偉成醫師團隊,研究「精神分裂症」正名「思覺失調症」後,污名化程度是否下降,獲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刊登!

$
0
0

 

 

01_PCN_YangWC_02

 

 

文章介紹

 

語言的使用,會改變我們對事情的想像。

 

以最近的時事舉例,就像是解放軍若渡海攻台,你會用「戰爭侵略」還是「武力統一」來描述,就反映了不同的歷史與國際法觀點,也造成讀者不一樣的意義想像。

 

精神科的重要疾病 schizophrenia,過去在台灣翻譯成「精神分裂症」,也因為長期的污名化,這個詞在公眾媒體上,常被與犯罪、自殺、暴力連結,導致社會支持低落、患者與家屬壓力,以及服藥和治療配合度較差。

 

台灣精神醫學會,研究世界潮流與作法後,在五年前以專業角色提倡,schizophrenia 不應繼續翻譯為「精神分裂症」,而應翻做「思覺失調症」。這個新名詞能更精確的描述疾病本身,也避免舊稱文字字面想當然爾的誤解,更希望藉此機會,讓「思覺失調症」與污名化脫勾。

 

五年後,楊偉成醫師團隊想知道,改名後,大眾媒體是否真的跟上改名腳步,而改名之後,在新聞報導上,「思覺失調症」是否繼續被污名化,於是使用文字探勘的方式,收集改名前、改名後的台灣兩大報紙的報導,並分析舊名與新名的出現頻率,以及他們與犯罪、自殺、暴力的連結比例。

 

結果發現,改名第一年,仍有約七成報導使用舊稱,即使到了第三年,也只下降到五成。比起日本第三年舊稱幾乎完全消失,差異頗大。而在台灣,舊稱「精神分裂症」與負面詞彙連結度為三成,即使改用「思覺失調症」的報導,其連結度也類似,可見污名化程度並沒有下降。

 

最後,作者也作了相關的文獻回顧比較,與進一步的建議。

 

 

期刊介紹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是一本創刊於 1933 年,屬於 Japanese Society of Psychiatry and Neurology (JSPN) 的官方國際期刊,主要領域是精神病學與神經科學。2017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199。

 

 

再次恭喜楊醫師!

 

 

楊偉成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楊偉成醫師團隊,研究「精神分裂症」正名「思覺失調症」後,污名化程度是否下降,獲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李浩銘醫師,針對登革熱後中風風險升高一文之多位讀者來信做回覆,獲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刊登!

$
0
0

 

 

01_CMAJ_LiHM_07

 

 

文章介紹

 

在 2018 年 3 月時,李浩銘醫師團隊,曾經在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CMAJ) 發表一篇研究,發現登革熱患者在診斷的前兩個月,比起對照組,有 2.49 倍的中風機率。

 

 

由於登革熱是熱帶國家醫療的主要議題,文章發佈之後,獲得許多關注,包括泰國、埃及、在日本工作的越南學者等,都發表了相關的看法,或者討論研究方法,或分享自己的經驗。

 

李浩銘醫師,則代表團隊,針對相關的討論做出回覆,協助同行更為理解這個議題,並啟發未來的可能研究。其討論,包括了所涵蓋年份的限制、世代研究無法避免的偏誤、收案以住院患者為主、臨床意義的討論等,相當精采,若對登革熱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值得前往一觀。

 

 

 

期刊介紹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CMAJ)創刊於 1985 年,為加拿大醫學會旗下出版物,屬於一般醫學期刊,專注領域為:mental health、health of vulnerable populations、health services、sepsis。

 

CMAJ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6.210 分,2018 年則為 6.938 分,相當不錯!

 

 

再次恭喜李醫師!

 

 

李浩銘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李浩銘醫師,針對登革熱後中風風險升高一文之多位讀者來信做回覆,獲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