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快訊] 林舜穀、柳瑞明醫師團隊,以健保資料庫研究針灸後產生氣胸的比例與危險因子,獲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Acupunct Med_LinPH_LinSK_LiuJM_24

 

 

文章介紹

 

在台灣,偶爾會聽到中醫界討論,針灸針太深而產生氣胸的可能性。林舜穀、柳瑞明、林柏宏醫師團隊對這也有興趣,想知道,究竟針灸後實際產生氣胸且需住院的比例為何?而哪些因子跟產生氣胸較有關係,於是,他們使用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百萬歸人檔,做資料的探勘與分析。追蹤 1997-2012 年,共約 42 萬人接受過針灸,總數約 541 萬次。

 

以所有針灸治療來算,之後產生需住院的嚴重氣胸,機會僅每百萬次針灸 0.87 次。如果以「可能產生氣胸」的高風險部位來算,也僅每百萬次針灸 1.75 次。

 

而比較容易產生氣胸的因子為:肺病患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核、肺癌、肺炎)與過去曾有過胸腔手術的病史者。

 

這些資訊,將能協助臨床中醫師,避開較高風險患者,以減少發生針灸後氣胸的可能。是個很實際且對第一線臨床醫師有幫助的研究。

 

 

期刊介紹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是由 British Medical Acupuncture Society 創刊於 1982 年,希望以西方的神經學與解剖學知識,去研究並認識針灸的療效與原理。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2.637,在 Integrative & Complementary Medicine 領域排名為 Q1(6/27) 期刊。

 

 

再次恭喜兩位醫師!

 

 

 

林舜穀醫師與新思惟

 

 

 

柳瑞明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林舜穀、柳瑞明醫師團隊,以健保資料庫研究針灸後產生氣胸的比例與危險因子,獲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一波三折的投稿路程,終於刊登!

$
0
0

 

作者:衛福部桃園醫院 泌尿科 柳瑞明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林舜穀、柳瑞明醫師團隊,以健保資料庫研究針灸後產生氣胸的比例與危險因子,獲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刊登!

 

 

00_FB_aim_liujm_24_clip_PATI_20180113-0781

 

 

這次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應該不算是心得,算得上是辛酸。從一開始從事研究到現在,論文的投稿數持續在累積,投稿次數多了,什麼奇怪的事情都遇得到!

 

 

想發一篇論文,請規劃至少兩年的時間!

 

在之前的心得裡分享過,一些關於論文投稿的發表時程。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一篇論文從發想,到第一次團隊會議決定研究主題、然後進行研究設計,完成研究統計,原稿寫作,稿件投出,回復審查結果,獲得接受,直到刊登出來可以在 PubMed 被搜尋,所需要的時間,大概要兩年左右。

 

如果大家有論文發表的時間壓力,最常見的就是急需升等,或專科考試資格需要論文,建議規劃至少兩年的準備及寫作投稿。像是若有晉升主治醫師的論文發表門檻,往前推算大概要在住院醫師第二年或第三年,開始動手進行相關研究。

 

 

以穩定的分工與熟悉的流程完成

 

這次論文從開始設定研究主題到初稿完成,整個過程還算是順利。由於與研究團隊林舜穀中醫師、林柏宏醫師的默契與運作皆已經相當成熟,在既有的分工合作之下,各自完成自己的部分,彙整起來總結出這次的研究論文。

 

研究主題是探討針灸之後併發氣胸的風險。針灸,是中醫治療疾病其中一種的重要方法,近年來在國際間受到醫學界的重視與運用,也是林舜穀中醫師的專業所在。針灸雖然安全性高,但是還是有著併發症存在,像是常見的暈針:有噁心、想吐、冒冷汗、頭暈、面色蒼白等情況發生。氣胸,也是針灸併發症之一,雖然少見,但是不得不慎。

 

而症狀有胸悶、胸痛、胸部緊縮感,呼吸速度加快等呼吸相關症狀。研究設計是使用健保大數據,來探討目前針灸之後併發生氣胸的情形,能有個實際的數據證據,來給醫療從業人員參考。

 

 

以為一切已經順利,然而……

 

運氣不錯的在第二次投稿到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時,得到 reviewers 相當正面的回覆,往來回答幾次提問之後,論文順利獲得接受。回想起當時十分開心,但沒想到,後續竟然發生從來沒遇過的情況……

 

論文是在 accepted 28 June 2018,2018 年 6 月 accepted。接受之後,就進入了打字文書的刊登作業。雜誌社傳來信件,內容寫著因為該雜誌要換出版社,本來是由 BMJ 集團出版,因在 2018 年年底要轉換到 SAGE 集團,可能文章刊登的時程會有所延遲,請我們見諒並且耐心等待。

 

當時心想,雜誌社要換出版公司是個大工程,刊登論文會延誤也是在所難免,那就慢慢等待吧。時間慢慢地過去,2019 年 1 月、2月、3月……,直到 5 月都還沒有消息,也沒有接受到最後 proof 的信件。

 

 

別人的文章已被刊登,我們的卻無聲無息。

 

陸陸續續寫了兩三封信件詢問主編,我們這篇論文的刊登進度,信件似乎石沉大海,沒有收到回應。直到論文接受已經超過整整一年,同時,上網查詢該雜誌 online first 刊登的文章,有些是 2019 年以後接受的文章,卻很快地就被刊登。

 

於是,跟研究團隊的林舜穀中醫師、林柏宏醫師討論之後,我們的共識是沒有辦法再繼續等下去了,決定要撤稿。將撤稿信內容妥善地寫好之後,寄去主編的信箱。沒想到,過沒幾天就收到了回應,內容如下:

 

Dear Dr,

 

Please accept my sincere apologies for the long delay in processing of your accepted manuscript. Unfortunately the process of transfer from BMJ to SAGE took much longer than expected and generated a huge backlog. However I am pleased to report that I am just completing my copy-edit of the re-typeset proof from SAGE and would be passing it over to Production. You could therefore expect to receive your revised proof to check in a matter of days.

 

Given we are so close to online publication, please let me know by reply if you still wish to retract the paper at this stage. If so, I will get this actioned. If not, I will finish the copy-edit today and you will receive your proof very soon.

 

Kind regards,

 

BW

 

Clinical Instructor, University of Vermont

Editor-in-Chief,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中途停滯許久,最終抵達目的地。

 

既然主編願意將這篇論文進入後續製作與刊登,我們決定再等等,等待最後的 proof 製作出來。在文章獲得接受的一年兩個月之後,終於刊登出來。心情只能說是笑中帶淚,有一種總算到達目的地的感覺。

 

感謝研究團隊的林舜穀中醫師、林柏宏醫師齊心協力,也一起經過這段時間的煎熬。這些年的磨合與滋長茁壯,團隊的成熟度穩定,也再度感恩師長們的指導與醫院的研究能量。希望往後能在研究團隊的齊心努力之下,能夠發表更多的優質研究。

 

 

最新活動

 

 

The post 一波三折的投稿路程,終於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9 / 9 / 1(日)課程滿意度與手寫回饋

$
0
0

 

 

01_20190901_radar

 

 

本課程以發表為導向、實戰作核心,提供最佳的助力,無論是資深研究者,或者新進初學者,都能搬開研究路上的大石,突破學術困境。讓各位學術起飛更為順遂,是我們持續努力的目標!

 

這次報名的同學們,有以下特色:

 

  • 住院醫師比例佔 32%,主治醫師比例則為 37%,醫療相關人士 26%,非醫療相關 5%。學習做研究,從 0 到 1 永遠不嫌早。很感謝各位選擇「最多校友擁有實際發表成績」的新思惟工作坊!

 

  • 至少一篇「第一作者 or 通訊作者」文章的學員佔 53%,擁有超過 3 篇發表經驗的人僅佔 11%。與之前我們所做過的統計類似,「來到課堂的伙伴,真的幾乎都是新手。」在課程安排上,需考量到初學者的吸收程度、理解能力,並且兼顧傑出夥伴的實戰需求,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來授課。

 

  • 老朋友佔 47%,新朋友佔 53%,不論是老朋友、新朋友,能快速融入新思惟節奏,是團隊的工作重心,也是課程設計所考量的要素。

 

非常榮幸的,課後匿名問卷調查,全部在 4.58 分以上,最高達 4.89 分。

 

以下是參加者們的匿名手寫回饋,每一份鼓勵,都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每一條建議,也將出現在我們的檢討會議,研究如何改進。

 

謝謝您,我們會繼續努力!

 

 

最新活動

 

20190901_feedack_00001

 

20190901_feedack_00002

 

20190901_feedack_00003

 

20190901_feedack_00004

 

20190901_feedack_00005

 

20190901_feedack_00006

 

20190901_feedack_00007

 

20190901_feedack_00008

 

20190901_feedack_00009

 

20190901_feedack_00010

 

20190901_feedack_00011

 

20190901_feedack_00012

 

20190901_feedack_00013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19 / 9 / 1(日)課程滿意度與手寫回饋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9 / 9 / 1(日)「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楊佳叡醫師、楊仁醫師

$
0
0

 

 

00

 

 

這個梯次的同學們,學習動機強烈,幾乎所有同學都完成了所有的圖片,在中午的兩個多小時能有這樣的成績,很不容易。

 

所上傳的作品,也幾乎都可以投稿了,以下,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差點得獎的作品」,以及還能改進的細節。歡迎您轉換一下角色,擔任 reviewer,一起看看,還能給些什麼建議吧。

 

接著,我們也將分享,兩位得獎者很棒的作品,一起看看。開始囉~

 

 

那些差點得獎的作品

 

 

02

 

 

文字方塊的邊緣太靠近 Y 軸了,p 記得做小寫斜體,< 小於符號的左右記得多一個空格。數據點應該是中性的,使用圓形實心點,比菱形好。

 

 

03

 

 

在抓圖前可能不小心點了一下其中一個數據點,所以標示了 case 9,抓圖前建議旁邊點一下,取消顯示後,再抓圖。左下角的文字方塊壓到 Y 軸了,且抓圖前該文字方塊還在 active 狀態,所以四個角有小圈圈。

 

 

04

 

 

建議可以不用寫上 Moon 的標題,保留給圖說去說明即可。X 軸底線記得去掉,這個應該是 variable label 那邊可以改的。p 值文字太高,< 符號前後記得加空白。

 

 

05

 

 

右上角的文字方塊還在 active 狀態,四角有小圈圈。文字偏小,看 X 軸的文字間距仍大,有放大空間。

 

 

06

 

 

文字偏小,這個印在紙上應該會看不太到。數據點,建議如套圖其他幾張一樣,做成沒有皮的實心點即可。

 

 

07

 

 

文字太小,線條太細,生存線跟 grid 並存,畫面較為混亂。如果以月來算的話,目前的 X 軸刻度並不直覺,建議做成 3 個月的倍數。

 

 

08

 

 

唯一的顏色給了 XY 軸的文字,有點可惜,應考慮全部用灰階即可。

 

 

09

 

 

圖片本身不錯,就是所使用的彩色稍微飽和度高了些,像是小朋友會喜歡的顏色。建議調低飽和度,使穩重。

 

接下來,是兩位得獎者的傑出作品。

 

 

楊佳叡醫師

 

 

11

 

 

楊佳叡醫師的作品幾乎是滿分了,就只有第一張,我個人覺得數據點稍微大了一些,但這稍微有點主觀,畢竟隨著不同的圖片、不同密度的數據點,到底多大才算太大,這很因人而異。

 

 

12

 

13

 

14

 

 

三個發的套圖,可看到 Y 軸是一模一樣的,非常厲害。p 值文字方塊的位置也恰如其份地帶有變化,並負責平衡畫面。

 

 

15

 

 

Box-and-Whisker plot 也很棒,穩重、平衡、直覺。

 

 

16

 

17

 

 

不管是 ROC 的比較或單一呈現,都很不錯。同學們可以用這裡的顏色,跟前面舉例的做比較,看看鮮豔程度對視覺認知的影響。

 

 

18

 

 

最後的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 也畫得很不錯,跟前面舉例相比,可以看到數據線較粗的設計,能與其下的 grid lines 做很好的區分。

 

恭喜認真的佳叡醫師得獎!

 

 

楊仁醫師

 

 

21

 

 

楊仁醫師的作品沒得嫌,就是整套都很棒。楊仁醫師為了把握互動實作時間的每分每秒,一早來的時候還帶了一份吉野家丼飯,我一開始覺得「早餐吃這麼好,年輕代謝快真好!」後來才發現,他是為了讓難得的互動實作時間,能全神貫注,所以一早把需要的熱量準備好,就不用花時間吃便當。

 

果然,最後這樣的決心也讓他得獎。圖片要做到沒得嫌,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畢竟現在的統計軟體,可以手動調整的地方非常多,要處理到整齊、簡單、一圖入魂,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有做過的同學一定知道,就算沒真的做過,光看到前面許多「差點得獎的作品」,就能感受一二。

 

 

22

 

23

 

24

 

 

精彩的三連發套圖,不變的座標軸、文字方塊協助平衡畫面,很棒的製圖!

 

 

25

 

 

Box-and-Whisker 一樣好,沒什麼問題!

 

 

26

 

27

 

 

ROC 繪製,包括三條比較與單條呈現,都很棒!

 

 

28

 

 

最後的生存曲線繪製也很成功,整套圖是直接拿去投稿都會讓人覺得是「內行人」的水平。

 

恭喜楊仁醫師!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19 / 9 / 1(日)「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楊佳叡醫師、楊仁醫師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重點不在於字數,而是言之有物。

$
0
0

 

作者:三軍總醫院 精神醫學部 葉大全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針對失智患者出現行為與精神症狀時,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後之死亡風險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刊登!

 

 

01_JCP_YehTC_02_share

 

 

言之有物才是關鍵

 

自行摸索寫文章,常常是件令人糾葛的事,對於我這種半生手,起筆前往往心中會有個「阻力」出現。過去的學校教育裡,並沒有一堂專門的科學論文寫作教學,特別是我們迫切需要的 SCI 文章,必須使用英文撰寫。

 

對我來說,我認為跨出心中那一步,特別重要。常常在打開 Word 後就開始擔心文章的篇幅,心中便有壓力,過去不好的經驗一一浮現,這可能跟所接受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我們會擔心「字數」的累積,往往卻忽略了科學性文章重要的是言之有物,並採用世界認可的研究方法,驗證我們想知道的假設。

 

 

善用時間與有邏輯的方法

 

成為一位臨床醫師後,從住院醫師開始會有學術文章的需求,對於好好建構一篇文章,必須有其邏輯和概念的鋪陳,尤其在一天的臨床和行政業務後,要能巧妙地利用塊狀時間,冷靜一天興奮的腎上腺素,隔絕干擾後,才能進入寫作的狀態,這段時間的效率決定了進度。

 

坦白說,要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變成溝通的語言,確實需要前輩的指導,但我們可以將我們的想法和概念先建構完整,剩下的就是時間和方法而已。

 

 

文章主題的挑選

 

雖然寫文章需要刻意練習,但文章的賣點可以源於自己的臨床經驗,而這議題必須是自己熟悉的內容。以現代臨床醫學來說,會用實證醫學的角度檢視過去文獻的內容,當我們發現證據與現況出現隔閡,就可以用統計的方式驗證,如此,就可以作為文章撰寫的主題。

 

我建議,可以用此一主題最新一篇的隨機分派研究,去洞悉相關所需要關注的重點。統合分析這種文體經常被忽略,卻時時出現在世界一流的期刊中,這些文章的優點在於,對臨床的敏感度及其結果的呈現非常流暢,可以作為我們未來執行新研究的一個指導原則。

 

這類的文章,起頭必須是現階段證據的缺陷,在 introduction 將這樣的問題喚起,透過結果的呈現,提供最新的實證。而在與 reviewer 的攻防中,必須很瞭解自己的文章(優點和弱點),並要加強自己能提供的訊息為何值得被接受的論點。有時議題類似的文章出現新觀點,也是相關臨床人士想知道的,這便是我們可以使醫學知識進展的著力點。

 

 

接收適當的建議

 

本篇文章探討的內容起源於過去已經被 FDA 警告過的「抗精神病藥物引起失智症病患的死亡風險」(過去一篇知名期刊的統合分析),而在近幾年,僅有為數不多的隨機分派研究發表,因此這個議題可說是已經定調。

 

但我們針對隨機分派研究的特徵,進行了新的統計分析,得到一些新的想法,基於臨床的敏銳度,我們認為這可以提供臨床醫師更進一步的訊息。投稿過程中,有許多 reviewer 都提供讓這篇文章更具完整性的建議,這些想法若非不能執行,建議可以照單全收,以增加文章被接受的機會。

 

 

活動

 

 

The post 重點不在於字數,而是言之有物。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9 / 9 / 1(日)課程照片記錄

$
0
0

 

 

00_FB_CLIP_20190901_1405

 

 

年輕的研究初學者,學術起步究竟需要什麼?正因了解新手的常見錯誤,發表經驗豐富的國際級學者們,才能夠精準指導各位,克服起步逆風的關鍵。從稿件送出,經過 editor / reviewer / revision 三關,如何應對攻防、避開常見誤區,課堂中給你務實建議。

 

從今天的內容讓我們了解投稿與回覆的應對進退,以及基礎的統計軟體操作,也讓我們獲得基本的投稿能力,對於我們 young V 或 R 受用無窮。

 

課程不講高深理論,以發表為導向、從應用切入統計,全以初學者為核心規劃,無論您是否置身於醫學領域,也能收穫良多。尤其講師們傳授第一手的交戰經驗,有許多內容是外頭聽不到,只有這裡才有,十足寶貴。

 

找到研究脈絡,教學研究技巧,非常務實,連不是醫學領域的人,也可舉一反三,感謝你們。

 

如果你想了解個案數少、不符合常態分佈的無母數檢定,想製作出 ROC curve 與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 的統計圖?絕不能錯過,新思惟的招牌「互動實作」!由親切專業的助教手把手帶您,連統計生手也能做出投稿等級的圖表,推出至今廣獲好評。

 

互動實作相當實用,希望 MedCalc software 能提供 discount。

 

很喜歡實作時間,生活上的案例可以讓我們練習不同的統計方法。

 

2018 年新思惟之友共 443 篇論文登上 PubMed,校友的研究成績是越來越好,且每月不斷創新高,2019 年 8 月發表數有 46 篇。因應時代趨勢,我們不間斷地優化課程內容,希望能提供研究初學者,最有效率的入門捷徑!期待在未來,有更多校友登上 PubMed,和我們一起共享榮耀

 

一起來回味,活動當天的精彩時刻。

 

 

最新活動

 

 

CLIP_20190901_0005

 

CLIP_20190901_0074

 

CLIP_20190901_0086

 

CLIP_20190901_0116

 

CLIP_20190901_0129

 

CLIP_20190901_0132

 

CLIP_20190901_0190

 

CLIP_20190901_0224

 

CLIP_20190901_0235

 

CLIP_20190901_0297

 

CLIP_20190901_0380

 

CLIP_20190901_0426

 

CLIP_20190901_0489

 

CLIP_20190901_0508

 

CLIP_20190901_0566

 

CLIP_20190901_0568

 

CLIP_20190901_0572

 

CLIP_20190901_0729

 

CLIP_20190901_0763

 

CLIP_20190901_0901

 

CLIP_20190901_0945

 

CLIP_20190901_1051

 

CLIP_20190901_1080

 

CLIP_20190901_1117

 

CLIP_20190901_1120

 

CLIP_20190901_1249

 

CLIP_20190901_1295

 

CLIP_20190901_1325

 

CLIP_20190901_1345

 

CLIP_20190901_1426

 

CLIP_20190901_1433

 

CLIP_20190901_1443

 

CLIP_20190901_1462

 

CLIP_20190901_1525

 

CLIP_20190901_1526

 

CLIP_20190901_1576

 

CLIP_20190901_1583

 

CLIP_20190901_1589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19 / 9 / 1(日)課程照片記錄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讓治療病人跟研究不再是兩道平行線

$
0
0

 

作者:振興醫院 心臟外科 林秉毅 醫師

 

 

CLIP_20190901_0403

 

 

以為不做研究也可活下來

 

以前當住院醫師的時候,可以很帥的自以為是:「我就是不想要做研究,我只要把刀開好,把病人照顧好,就可以活下去,反正我也沒想要留在醫學中心。」但後來這句話對了一部分,那就是我確實沒留在醫學中心。喔,我也活下來了啦,只是有點辛苦。

 

當了主治醫師之後,了解到不是只要把刀開好,把病人照顧好,就會財源廣進、左右逢源(雖然技術是最基本的事情)。科上的主任、報章雜誌上的名醫,通通會變成你的競爭對手。其實從病人的角度來看也很合理,自己的身體就一個、命就一條,當然是要交給名聲最大的那位。而在慢慢經營自己的客戶群的同時,評鑑大魔王來了。

 

 

有寫作經驗的人很少,願意教的更少。

 

有時覺得台灣的醫師很辛苦,臨床、教學、研究,缺一不可。不能只是當醫生而已,還希望你也變成一個科學家,然後用很多的條目去要求,沒有教職?沒有 paper?那就限制你的預算,人力,薪水,或是增加你的值班數。

 

好吧,我認輸,那開始來寫 paper 好了,但一眼望去,有經驗的人很少,願意教你的人更少。從零開始自己找題目,收資料,還沒跑到統計這一關,就已經敗下陣來。翻開大學時候的統計課本,不但統計難懂,英文更是拗口。覺得我只是會要用就好,有必要變成統計學大師嗎?

 

 

課程易懂、好用且貼近臨床工作的需求

 

所以看到新思惟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馬上就報名了。之前有參加過其他《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覺得共通的特點,就是易懂、好用且貼近臨床工作的需求。

 

最棒的,就是每天中午的實作時間,讓理論與操作結合,讓學習不再只是紙上談兵,這點真的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我還記得以前當住院醫師時,第一次摸到 SPSS 的感覺,完全就是崩潰。)MedCalc 不但更貼近醫療的需要,而且還能製作出精美的統計圖,完全屌打其他的統計軟體。

 

每位講師都是研究路上的過來人,知道如何寫,才能夠讓審稿的人看見,知道該怎麼設定題目才能吸引目光。平時自己該怎樣做準備,職涯要怎麼計畫,才能讓自己的研究與工作一起做結合,讓治療病人跟研究不再是兩道平行線。相反的,這兩者可以相互做結合,一方面讓自己的醫術進步,另一方面又可以將臨床所得到的靈感,應用到研究中,在特定領域裡得到其他專家的肯定。

 

 

收穫滿滿的感覺真的很好

 

其實最讓自己感動的,是吳昭慶醫師分享的:「為什麼要做研究?」

 

以前覺得那些 paper 都是為了升等,為了寫而寫的,毫無意義。不可否認一定會有那樣的paper 存在,但是吳昭慶醫師所說的,要是你將你的發現發表出來,然後全世界所有的醫師,都因為你的發現,而能夠減少半小時的手術時間,讓大家能早點回家,或是病人的outcome 更好,讓他晚個一兩年回來找你,讓他享有更好生活品質,這樣難道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嗎?希望我很快也能有這樣的水準。

 

真的很感謝蔡校長設計這樣子的工作坊,這種收穫滿滿的感覺真的很好,非常謝謝!

 

 

最新活動

 

 

The post 讓治療病人跟研究不再是兩道平行線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有質量的產出,讓面試、學術、臨床都獲得幫助!

$
0
0

 

作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外科部 楊佳叡 醫師

 

 

CLIP_20190901_0947

 

 

這是我第三次參加新思惟課程,唯一不變的大概就是永遠會掙扎的報名費 XD。這次在仔細評估之後仍然決定報名參加,理由還是和前兩次一樣,投資自己永遠是最值得的事情。

 

2017 年,在我 8 月開始住院醫師訓練前,我將當兵時不多的存款拿來連續上了新思惟的兩堂課,分別是《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和《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

 

記得當初第一次上新思惟的課程,我很佩服蔡校長所設計的課程,精緻有效率,將初學者摸索時會遇到的問題找合適的講師分享,而且在課程中可以感受出來,這是透過有邏輯、有目的的設計,盡量將內容完整呈現,而不只是像全院或科部晨會漫無目的的分享而已。

 

 

整理好自己的問題,帶來現場與助教和講師討論。

 

參加第三次工作坊,我也比較了解如何在課前將自己準備好,而不是腦袋空空的去上課。我從第一堂《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開始,就試著利用零碎時間,將新思惟從開課以來所有的學員提問、得獎作品和課程紀錄都看過一遍。(釔編按:然後楊醫師就得獎啦!恭喜楊醫師獲得「統計製圖大賽」。)

 

在了解課程內容之後,我開始預先做筆記,看看大家都是怎麼得獎、在意哪些細節,一一記錄下來寫成一張 check list,同時並把自己目前遇到的問題重新整理過,看看自己是否可以學員提問中得到答案、或是留待當天和講師和強大助教群討論。

 

回頭來看,一開始是因為新思惟報名費真的爆貴(嗚嗚嗚),覺得不先預習真的很浪費錢。所以即使很忙還是會預留時段強迫自己預習。後來才想到,其實相同道理也應該應用在每次學習的機會上,尤其在住院醫師期間參加的會議、workshop 或 CME,都是利用自己下班時間進修,而且所費不貲,如果沒有得到一定程度的收穫,心底一定會怨恨自己為何不乾脆在家裡睡覺補眠。

 

 

課前預習,課程帶來的收穫加成兩倍以上!

 

而這次參與《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我發現還好自己在課前有強迫自己充足預習,模擬課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能將課程帶來的收穫加成兩倍以上。最重要的是,課後我馬上將自己手邊的 data 重新拿來評估,用課程所教的方式重新評估和整理,將陷入瓶頸的問題找到了可能的解決方案,甚至樂觀的覺得近期第三篇文章可以有機會產出!(釔編按:楊醫師參加《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後,隔一年就產出第一篇 SCI 論文,目前已累積兩篇 SCI 論文!)

 

 

遇到問題不再害怕

 

在這兩年的時間,陸續都有學長姐、學弟妹詢問我參加新思惟課程的心得,我一貫的態度就是,這的確是一筆不少的花費,上完隔天也不會就變成 paper machine 或是簡報聖手,但其實這也不是我真正需要的。

 

對於心中充滿問題和雜亂想法的我來說,新思惟帶給我的價值,就是啟發了我遇到問題不再害怕,而是很有信心的相信,只要循著前人經驗分享,就可以減少盲目摸索的時間,趨吉避凶,不論在臨床工作或研究,自然會增加有質量的產出。而這兩年一路走來,不管在選科申請面試、學術研究甚至臨床工作上,我的確因此獲益良多。

 

 

最新活動

 

 

The post 有質量的產出,讓面試、學術、臨床都獲得幫助!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投稿細節與統計教學,大學教授也推薦。

$
0
0

 

作者: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食品安全管理研究所 林鼎彥 助理教授

 

 

CLIP_20190901_0998

 

 

教研究生利用統合分析完成碩士論文

 

兩年前從環境醫學轉換成食品安全領域後,因為手邊沒有足夠的資源,所以參加新思惟的《統合分析工作坊》,雖然目前還沒有統合分析的文章發表,但已經在用學到的東西,帶領研究所學生利用統合分析完成碩士論文,而且順利畢業。(這好像比較像是教學上的績效,不是研究發表上的績效)。

 

因為我過去親身驗證過,新思惟的課程是有用的。此外,每天追蹤新思惟 Facebook 的討論文章,真覺得我只學到降龍十八掌的第一掌,雖然第一掌拿來隔山打學生(誤),超級有效(尤其對在業界上班的學生)。

 

 

畫圖的處理,新思惟帶給我全新的感受。

 

因為還沒產出在轉換領域後的第一篇期刊論文,自覺應該繼續往下學第二掌,所以就來參加《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果然不讓人失望,又學到小樣本研究的專家級處理方法,以前曾在 SPSS 上執行過小樣本的統計,但在畫圖的處理上,新思惟帶給我全新的感受。

 

新思惟的互動實作,不僅有強力的助教可以隨時解答問題,我覺得在課堂上的檢討,或是事後蔡校長在網站的畫圖建議,其實都可以讓自己在觀看別人圖表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缺乏。

 

 

工作職場上,沒有人會跟我談這些細節。

 

像我自己就是很隨興的愛把 p = 0.0023,放在圖上的任何一個空白處,結果在輪流切換一整套圖表的時候,那個 p = 0.0023 就很像打地鼠遊戲的地鼠一樣,到處跳動,讓玩家 (不,是讀者)在目光上一直追著 p = 0.0023 跑。在課堂上,我意識到那是很糟糕的事,尤其主編時間都很少(吳老師有教),這種多 0.5 秒的視覺障礙,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讓主編在潛意識下,慢慢的討厭我投稿的文章。

 

這些事,我在過去的求學生涯從沒有人教過我,更不用說工作職場上,更沒有人會跟我談起這些細節,這是新思惟課程設計,超棒的地方。只有真正的高手團隊,才有辦法讓學員,用很容易的方法,默默地發現自己的缺點。

 

我服務的學校一直在推動資深老師引領菜鳥老師的制度,但就是一直帶不起來,原因很多,但有一種原因是:菜鳥老師不被資深老師視為自己人,所以總是禮貌上應付一下。但在新思惟的課堂上,講師是很願意無所保留的暢所欲言,這是非常非常難得的事。

 

 

有捷徑還能更有效率,達成過去做過的事。

 

校長說:「我們都是爹不疼娘不愛的人……」。這開頭真的有共鳴,來這裡就是要拼了,雖然我會許多統計軟體,但在新思惟學了 MedCalc 之後,才知道原來有捷徑可以更有效率的達成過去做過的事,而且教我們做的更好,當自己沒時間的時候,有這樣的課程真的幫忙很多。

 

此外,小樣本統計真的適用很多剛起步的研究,又需要急著發表的人。我最近利用拉曼光譜對食品中防腐劑進行半定量快篩,也另外有黃金標準可供對照,感覺很適合這次課堂上學的ROC curve analysis,雖然樣本數不多,但吳老師有教:「剛開始就是先看冰箱有什麼食物,就出什麼菜。可以把科學研究的步伐往前推進一點,都是值得發表的題材。」

 

感謝這次學習,我未來還有報名《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繼續學降龍第三掌。加油,林鼎彥。

 

 

最新活動

 

 

The post 投稿細節與統計教學,大學教授也推薦。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蔡明劭醫師團隊,關於睡眠呼吸中止症與阿茲海默症相關基因的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JCM_TsaiMS_11

 

 

文章介紹

 

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已經確定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而發炎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病生理機轉。蔡明劭醫師團隊,預計以基因研究,去看看在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身上,哪些基因的表現有顯著的變化。

 

蔡醫師團隊,從都沒有阿茲海默症或失智症狀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且接受懸壅垂顎咽整形手術者,選出五位呼吸中止較為嚴重,以及五位較不嚴重的,來做全外顯子組測序(whole-exome sequencing),研究其基因表現。

 

結果發現,在 CCL2、IL6、CXCL8、HLA-A、IL1RN 五個基因的表現,在兩組病人有顯著的不同,而這些基因則與免疫反應、細胞激素作用、核苷酸結合及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等訊息傳遞路徑有關。

 

這樣的研究,為從睡眠呼吸中止到阿茲海默症的過程,提供進一步的資訊,對未來的基礎研究或臨床照護,均有所啟發。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JCM)是創刊於 2012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出版商為瑞士的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JCM 的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5.688。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類,為 Q1(15/160) 期刊,同時也為 top 10% 期刊。

 

MDPI 是一家基於瑞士巴塞爾的學術出版機構,由中國湖北人林樹坤博士創辦。在中國的許多論壇文章與討論中,常因用擦邊球手法斂財中國地圖不包括台灣與藏南林樹坤博士在美國似乎曾被學校開除等爭議,受到批評。但這些批評或為茶餘飯後話題,卻與學術期刊經營較無關係。

 

MDPI 曾經被 Jeffery Beall 列入 predatory publisher,一開始想以金錢賄賂 資助的方式,請 Beall 拿掉,但被拒絕並公開。之後改採法律訴訟,對 Beall 與其服務學校施加壓力,後因 Beall 感到壓力過大,決定將 Beall’s list 永久關閉

 

純就經營來看,MDPI 是家快速進化的公司:早期努力讓期刊有 impact factor;第二階段就有能力讓期刊一上榜就在 2 分左右,並維持,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最近第三階段的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更為進化,一上榜就 5 分,不只能維持,隔年還小幅上漲。陳育群醫師研究過其經營進化過程後,給予「delicately cooked」(精緻烹調)的評價

 

MDPI 期刊群在中國設有多個辦公室,雇用大量人力,一週七天,連週日都工作,隨時都能對投稿稿件作快速審查。

 

在行政初審部分,推測應有個資料庫,能快速根據作者、標題、摘要、內文等文字,迅速評估主題熱門程度,未來被引用可能。即使研究品質好,若初審不符合該期刊標準,會以委婉但不明確的理由婉拒,有時甚至一小時內就能退稿。

 

通過行政初審後,才會送給專業審閱者審查,校友經驗,正式審查的品質有中等程度,偏向友善。

 

整體而言,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在期刊經營上,從現在能查到的各種資料來看,並沒有踩到明顯的紅線,快速初審對作者也算友善,畢竟如果不要的話,就早點說,不要浪費時間,對彼此都好。目前,仍是累積積分、學術升等的好選擇,畢竟 IF 有 5 分,PubMed 查得到,對全世界開放全文,影響力又快又大。

 

 

再次恭喜蔡醫師!

 

 

蔡明劭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蔡明劭醫師團隊,關於睡眠呼吸中止症與阿茲海默症相關基因的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研究心臟復健在非缺血性擴張性心肌病變的效益,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
0
0

 

 

01_JFMA_WuCH_21

 

 

文章介紹

 

擴張性心肌病變,分為缺血性與非缺血性,其中非缺血性擴張性心肌病變的患者,年紀較輕,且有與缺血性擴張性心肌病變者,截然不同的病生理機轉。

 

由於目前文獻,關於心臟復健對非缺血性擴張性心肌病變患者的影響,尚無完整研究,尤其復健本身的效益、心肺運動測試參數的改變,以及副作用,資料均有限,吳爵宏醫師團隊,決定以回溯研究,回答以上問題。

 

回溯取得非缺血性擴張性心肌病變患者名單後,分成復健組與對照組,共取得 14 與 11 位患者資料。調出病歷,記錄其心肺運動測試結果、心臟超音波結果、副作用。

 

比較發現,復健組做完心臟復健療程後,比起對照組,有更好的 peak VO2/kg、peak VO2%、peak workload、peak O2 pulse,心臟超音波方面,則有更好的 LV ejection fraction 以及 end-systolic volume。即使以進步幅度來看,復健組也有更好的 peak VO2/kg、peak VO2%、peak workload。心臟復健過程,沒有造成任何的副作用或併發症。

 

總結來說,對於非缺血性擴張性心肌病變患者,接受心臟復健,可獲得更好的心肺預後,而且沒有副作用。這樣的結果,對日後復健科醫師的臨床決策,提供了以臨床證據為本的有效建議。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JFMA) = Taiwan yi zhi(臺灣醫誌)是「臺灣醫學會」的官方期刊。JFMA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6 年的 1.969 躍升至 2018 年的 2.844,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1(35/160) 期刊。

 

 

再次恭喜吳醫師!

 

 

吳爵宏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研究心臟復健在非缺血性擴張性心肌病變的效益,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冠文醫師團隊,回溯研究並分享乳癌術後 IMRT+SIB 放射治療成果,獲 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 刊登!

$
0
0

 

 

01_TCR_ChenKW_01

 

 

文章介紹

 

年長的乳癌患者,由於考量到健康狀況與預期餘命,一部份的患者會接受部分乳房切除(而非全乳房切除),降低手術對患者身體狀況的衝擊。而之後的放射治療加強,對於癌症控制就相當重要。

 

傳統上做的 conventional radiotherapy,由於照射範圍較廣,且無法做細緻調控,於是發展了「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進一步,又發展了「同時整合加強治療」SIB,針對原生腫瘤附近區域,也就是最有可能局部復發的位置,再做加強。

 

陳冠文醫師團隊,在乳癌患者術後,施做 IMRT+SIB 的經驗頗多,於是將過往經驗與技術做整理,並分享給全世界的臨床醫師參考。

 

整體結果來說,乳房保留手術後,IMRT+SIB 的五年局部區域控制力為 96.4%,產生急性第二級皮膚炎的機率為 18.3%,是個有效且安全的治療選項。另外,所觀察到的遠端轉移有 9.6%,第二個原發癌症則有 7.5%。

 

可能因為是技術與優秀臨床結果的回顧,並沒有對照組,且患者數量大,追蹤時間也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雖然撰寫格式為 original article,期刊社最終將之分類於 review article,也是很有意思的決定。或許編輯部認為,這樣的資料對臨床工作者來說,有 review 等級的參考價值。

 

 

期刊介紹

 

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 是由香港 AME Publishing Company 發行的期刊,並同時由 AME Publishing Company 成立 Society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共同營運。雖然 Society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也根基在香港,但目前的理事長為西班牙人board member 主要為美國與中國,並有一位台灣學者,有趣的是,並沒有香港學者。

 

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 自 2015 年開始有 impact factor 1.757,之後呈緩降趨勢,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1.07,在 Oncology 領域排名為 Q4(219/229) 期刊。

 

在 indexing 方面則有點特殊,首先,本期刊確定為 SCIE 期刊,有 impact factor。但在 PubMed 上則有點複雜。

 

現在要能在 PubMed 找到,有兩條路,一條是期刊被 MEDLINE 收錄,另一個是走電子全文路線,由 PubMed Central 認可,並刊登全文。根據申請認證的經驗,因近年期刊數量爆炸,這兩條路目前難度都有點高,所要求的細節不同。

 

目前 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 還沒獲得 MEDLINE 收錄,但有被 PubMed Central 登出全文的資格

 

最特別的是,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 並沒有將每一篇都給 PubMed Central,而只有小部分提供,通常是如果作者所接受的 funding 有要求(例如 NIH grant),則由作者提供 Author’s Manuscript 刊登於 PubMed Central。

 

在 PubMed 上,也只有這一小部分的論文,能被搜尋到。所以,這次陳冠文醫師的文章,是他主動跟校長提到並感謝後,我們去搜尋才發現的,在 PubMed 上目前依然是找不到的狀態。

 

之後 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 是否會做進一步的 PubMed index,例如繼續爭取 MEDLINE 收錄,或使用人力將全數稿件提供給 PubMed Central,仍未可知。在期刊經營的角度看,有 impact factor 就很強了,或許不見得需要;但 PubMed 看不到的大多數文章,對於引用率與知名度,的確會有顯著的影響,這點也值得繼續觀察。

 

 

再次恭喜陳醫師!

 

 

陳冠文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冠文醫師團隊,回溯研究並分享乳癌術後 IMRT+SIB 放射治療成果,獲 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沂名醫師團隊,回溯分析 ProGlide 關閉血管失敗之相關因子,獲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刊登!

$
0
0

 

 

01_EJVES_ChenIM_16

 

 

文章介紹

 

亞培公司推出的 ProGlide 血管縫合器,在使用大口徑血管內器材修復主動脈瘤後,是關閉血管切口的好工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這幾支 YouTube 影片:

 

雖然曾有文獻報告過可能有 2-8% 的失敗率,但究竟是哪些因素會使得皮下器械縫合結果不如預期,並沒有太多的文獻分析。於是,陳沂名醫師團隊,回溯 458 例使用經驗,並將所有可能相關的因素投入分析,希望日後能在跟患者解說時,能更為精確且個人化。

 

根據臨床實務經驗,陳醫師團隊將「縫合器失敗」定義為:無法有效關閉血管切口、術後產生急性下肢缺血、延遲性的假性動脈瘤需手術介入。

 

統計發現,共有 7.8% 的患者被歸為「縫合器失敗」,顯著相關的因子有:周邊動脈疾病病史、總股動脈鈣化、皮膚至血管切口深度超過 33mm、BMI 超過 28.7,以及使用的血管鞘超過 19 Fr。

 

以上這些經驗,對於手術前與患者和家屬解釋相關費用,以及成功率時,相當有幫助。可有效做好「期待設定」,避免糾紛。

 

本篇研究由於是回溯性研究,且針對特定產品,實際上是學術圈中比較不容易被接受的元素,但陳沂名醫師依然執行了這個題目,並刊登在 3.6 分雜誌,血管外科領域的頂尖期刊。這表示,只要對臨床有幫助,尤其外科領域的實用主題,永遠是有市場的。

 

根據沂名醫師自述,這篇經過 6 次 revision,回答 82+36+45+23+10+2 個問題後,終於被接受。這樣的毅力跟耐挫折程度,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期刊介紹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的前身是創刊於 1987 年的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從 1995 年改名至今。為 1987 年創辦的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之官方期刊。

 

此期刊的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3.642,主要收錄動靜脈疾病與淋巴疾病相關主題之血管外科領域文章。在 Surgery 領域排名為 Q1(28/203) 期刊,在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領域排名為 Q1(16/65) 期刊。

 

 

 

陳沂名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沂名醫師團隊,回溯分析 ProGlide 關閉血管失敗之相關因子,獲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劉俞旻醫師團隊,關於 lorcaserin 對肥胖者的心臟代謝影響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y and Therapeutics 刊登!

$
0
0

 

 

01_JCPT_Lawrence_Liu_04

 

 

文章介紹

 

Lorcacerin 是針對 serotonin 2c 受器作用,被核准使用的減肥用藥。但其附帶的心臟血管效益,尚未被總結確認。劉俞旻醫師團隊,決定收集所有既有文獻,統合歸納,lorcacerin 在心臟血管代謝方面的效果。

 

經收入 6 個研究,總計在 locaserin 組與對照組都納進了超過 9000 人,結論是,lorcaserin 對於降低體重、BMI、腰圍有幫助之外,在收縮壓、舒張壓、心跳、LDL、三酸甘油脂、空腹血糖、HbA1c 等領域,均有助益。雖然幅度不大,但在各研究中,都有一致且有益的結論。

 

由於研究所帶來的重要總結意義,本文獲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y and Therapeutics 選作 free access 文章,所有人均可免費上網瀏覽觀看。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y and Therapeutics 是 1987 年開始發行,主要探討藥物治療領域的文章,目標讀者為藥師、臨床醫師、藥物學者等。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167,在 Pharmacology & Pharmacy 領域排名為 Q3(167/267) 雜誌。其 editorial board 多為大英國協國家學者

 

 

再次恭喜劉醫師!

 

 

劉俞旻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劉俞旻醫師團隊,關於 lorcaserin 對肥胖者的心臟代謝影響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y and Therapeutic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研究發現,思覺失調症患者之思考和語言失能程度,與 CRP 有關,獲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刊登!

$
0
0

 

 

01_NDT_ChangCH_13

 

 

文章介紹

 

許多文章都曾說明 CRP 與思覺失調症的關係,但在精神症狀與認知方面的關聯並不一致,張俊鴻醫師團隊,預計釐清 CRP 與思考型態障礙之間的關係。

 

研究收入穩定的思覺失調症患者,並以 TALD 與其細項,評估思想和語言失能;以 PANSS 與其細項評估精神症狀,與 CRP 做比較。共計收入 33 人。

 

結果顯示,在校正性別、年紀、罹病時間、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後,CRP 顯著與 TALD 總分和客觀正性指標相關,CRP 也與 PANSS 的正性指標相關。

 

整體來說,患者的 CRP 數值與客觀正性的思考和語言失能,以及正性精神症狀有關。

 

 

再次恭喜張醫師!

 

 

期刊介紹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由 Dove Medical Press 於 2005 開始發行紙本期刊,於 2008 年轉全線上發行,是以神經醫學與精神醫學為領域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2.228,在 Clinical Neurology 領域排名為 Q3(126/199) 期刊,在 Psychiatry 領域為 Q3(84/146) 期刊。

 

Dove Medical Press 是基於英國的出版集團,過去曾有些許爭議,包括:

 

  • 於 2012 年,被 Beall’s list 列為掠奪性出版集團,後又撤下。
  • 於 2013 年,旗下的 Drug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herapy 期刊,被 Science 的調查記者,以假造且明顯有問題的論文,投稿測試,竟直接被接受,顯示其審閱流程有嚴重缺陷。之後被 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 除名,於是洗心革面,重新整頓審閱過程,於 2015 年恢復會籍。
  • 於 2019 年統計,Dove 出版了 135 本期刊,但 43 本已經停止發行。(這點是新一代發行商的特色,快上快下。)

 

有趣的是,現 Drug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herapy 期刊,在 2018 年的 IF 仍有 3.208。回顧過去的 IF,即使中招的 2013 年附近,分數也都在 3 分上下,沒有明顯波動。而我們這次討論的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也是都在 2 分上下,波動不大。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Dove Medical Press 系列的期刊網頁,網頁上提供的 IF 是真的,但右下角提供的 Q1 – Q4 訊息,並非 IF 發行機構 JCR 的資訊,而是 Scopus 系統提供的開放 Scimago 資訊。對於學術初學者可能有誤導效果,如本刊在 JCR 為 Q3,但在 Scimago 則為 Q2。(但這也與 JCR 本身極為嚴格的權利保護有關,不能全怪 Dove。)

 

 

20191007_1459_06

 

 

Dove Medical Press 會在網頁左上角提供審閱速度、退稿率等資訊,看來相當理想且迅速。從近日刊登文章的公布日期,也支持這樣的數據陳述。文章刊登後續費用,雖然偏高,但也有清楚列出連結,並無藏匿。

 

整體來說,已經連續幾年沒有負面新聞,以目前的狀況來看,如果有急需升等、畢業、拼 IF 的需求,是蠻可以考慮的標的。

 

 

 

張俊鴻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研究發現,思覺失調症患者之思考和語言失能程度,與 CRP 有關,獲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按照攻略與做圖技巧,投稿兩週後就被 accept!

$
0
0

 

作者:台中慈濟醫院 放射腫瘤科 陳冠文 主任

相關文章:[快訊] 陳冠文醫師團隊,回溯研究並分享乳癌術後 IMRT+SIB 放射治療成果,獲 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 刊登!

 

 

Meta-analysis_20190309_0265

 

 

在歐美為主的 LinkedIn 上得到機會

 

機會,會從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來。這篇文章,是從「LinkedIn」開始的。

 

一次跟旅美高中同學的聚餐之後,認識了 LinkedIn 這個網站。轉換工作後,心態慢慢轉變,從原本排斥宣傳的心理,慢慢覺得自己的個人品牌需要被看見。在 2017年 9 月參加過《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講座後,便著手開始整理自己的 CV,把它放到 LinkedIn 網站上。然而,LinkedIn 的主要使用者似乎以歐美為主,台灣的使用者感覺並不活躍,因此自己並沒太將這件事放在心上。

 

就在 2017 年底的最後一天,我在 LinkedIn 上收到了一位來自美國的學者傳來的私訊,詢問是否有意願加入 International Geriatric Radiotherapy Group。順著他附的連結上網查詢,再到 Research Gate 查了一下,發現竟是一位已經執業 20 年的資深醫師,而且 SCI 超過 100 篇!

 

我很快的回覆信件,加入了 International Geriatric Radiotherapy Group,透過對方的協助,也把自己的資料放到網站上,算是建立起了這個弱連結。

 

約莫一年之後,再次接到 Dr. Nam 的來信,信中詢問是否能對年老乳癌患者的放射治療做特定專題撰寫,眼看機會難得,我沒思考很久,把手上有的材料盤點一下,就衝動地答應了。

 

 

用 MedCalc 的處理圖像,簡潔又省時。

 

然而答應了之後,才是問題的開始。給定的期限是三個月,包含資料收集、整理、統計、寫文章,中間卡著一個國際會議,還有臨床跟行政工作。而坦白說,開始動手之前,自己並不是很有信心,畢竟過往投稿經驗有限,也不確定產出的文章內容是否能達到對方的要求。

 

接下來的幾個月,就開始利用上班跟回家之後的零碎時間慢慢整理著 Excel 檔案,逐步查著病歷跟資料,把檔案裡的格子一個一個填滿,再用 MedCalc 慢慢的把圖表生出來。整理資料的過程其實非常繁瑣,常常覺得資料東漏西缺,無法很有效率的在短時間內快速完成,因此經常會無法持續進行,也一直讓我想起當初在新思惟講座上,蘇祐立醫師分享的經驗與心情:「在研究成功之前,所有整理資料的孤獨與寂寞,只有研究者自己最清楚。」因著這樣的正能量,才讓自己可以更勇敢也更無惑的向前。

 

不得不說 MedCalc 的介面處理圖像非常簡潔,只要簡單的做細部微調,圖片看起來就能賞心悅目。表格的部分,在 instruction 中就開宗明義的宣示不要加入垂直的線條,再配合上課所提示的重點,把數值對齊,就能快速的完成大半,省去許多摸索的時間。

 

 

按照攻略投稿,兩週就被接受了!

 

在把圖表跟文稿都完成後,接著我把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從頭到尾看了一次,然後按照之前在《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的殘存記憶跟「最高指導原則:讓 editor 覺得舒服」來處理。先把每一項可以先行 check 的細項都先檢查好,並標記在信件的最前方,例如總字數,running title 格式,要求的行距,圖片解析度格式等。在圖片的檔名也標記了圖片的解析度。但心裡其實是七上八下,也作好可能要大改大修的心理準備。

 

幸運地,在二週之後,就接到編輯部的回信,文章被接受了。

 

Dear Dr. Chen,

 

It is our pleasure to receive the above-referenced manuscript dedicated to the focused issue “Radi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in advanced age”. It has been reviewed favorably and discussed in the editorial office, and we are happy to inform you that we would like to accept it for publication in 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 in its current form for its high quality. Congratulations!

 

 

課程內容不過時,課後 3 年應用仍非常順利。

 

這是自己頭幾篇從資料收集、撰寫、投稿都不假他人之手的文章,但這次的經驗跟感觸特別深刻。心裡知道這篇文章稱不上什麼「high quality」,頂多只是中規中矩,但能平順的發表,心裡真的很感激了。比起前幾次的東修西改,這次的經驗順利的讓我驚訝。

 

雖然上完課經過了快三年,才有一點小小成績,步調似乎非常緩慢,跟其他人比也算不上什麼特別的成就,但我想如果沒有經過這一系列的課程跟講座,以及「新思惟之友社團」持續的刺激,或許根本看不到這樣的自己。

 

謝謝很多人的協助幫忙,以及神隊友老婆抵擋小孩攻勢,還附贈免費英修兼資料 debug,最後要感謝校長在低潮時刻的精神支持,跟新思惟團隊的努力。如果不是 MedCalc 跟教戰手冊,我想我應該還在摸索的路上。

 

最後的最後,謝謝校長介紹「大器可以晚成」這本書,那讓我有了更多的勇氣,相信自己可以用自己的步調持續走下去。

 

 

最新活動

 

 

The post 按照攻略與做圖技巧,投稿兩週後就被 accept!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回應讀者對其發表個案質疑之致編者信,獲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刊登!

$
0
0

 

 

01_AJPMR_WuCH_22

 

 

文章介紹

 

之前,吳爵宏醫師團隊發表了一篇 Video Gallery,以個案與治療過程影片展示,說明「臀大肌功能障礙」可能是一個易被忽略的臀痛原因。之前我們也曾整理其內容,與校友們分享。

 

 

在個案發表之後,一位同樣著作等身的南韓嶺南大學復健科 Min Cheol Chang 教授,投稿「致編者信」發表他的看法,認為吳爵宏醫師團隊,提倡在「懷疑為梨狀肌症候群」的患者身上,例行治療梨狀肌與臀大肌,是缺乏實證支持的,施做過程,使用 local twitch response,以及單次而非多次評估做決策,也有可議之處。

 

對於初學者,這是個蠻好的機會,學習如何回應並化解這樣的質疑。值得一看。

 

吳爵宏醫師團隊,沒有使用情緒字眼回覆,而是先肯定彼此認知相同的地方,並說明這是個個案,臨床上作決策,很多時候只能依賴多項不完美的工具,綜合評估,並承認其限制(但這限制是所有復健科醫師臨床上都會遇到的)。然後,再次強調這只是一個個案,並沒有全面建議「梨狀肌症候群患者應全面注射梨狀肌與臀大肌」的意思。

 

在學術路上剛開始的朋友,蠻值得仔細閱讀韓國教授的質疑,與吳醫師團隊的回覆,字數不多,但可以學習的細節不少:

 

  1. 韓國教授的致編者信,是非常典型的有力寫法。第一段先總結論文內容,接著每一段就是一個有力的質疑,最後一段則根據以上的質疑,總結全文論點。如果你想學著寫致編者信,這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2. 吳爵宏醫師團隊的回覆,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回覆方法。首先做到不生氣,並感謝讀者認真讀並提出看法。其次,把彼此都認同的點先總結起來,表示「我們的意見並沒有那麼多的不同」,而那些做不到的部分,事實上也有臨床上的難處。最後,在可能是對方誤讀或擴大解釋的部分,不反唇相譏、不打臉,而只是謙虛的重新重申自己的立場:提出個案給大家參考,在臨床上多個思考,而不是提倡所有人都該這麼治療。

 

致編者信的撰寫,以及被質疑後的回覆,是學術路上的進階題,也是「學術鄉民」圍觀的熱點,值得精研。

 

 

恭喜吳醫師!

 

 

期刊介紹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AJPM&R)是 Association of Academic Physiatrists(學術復健科醫師學會)的官方期刊。為了增進民眾的認識與瞭解,在學會的官方網頁上,還特別介紹了 Physiatry(復健醫學)這個字的意思。

 

另一本性質、分數甚至與名稱都類似的,是 American Academy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發行的 PM&R。這種各自發展不同的學會,彼此競爭合作的性格,很「美國」,跟亞洲人傳統上習慣服從、定於一尊,有很大的差別。

 

類似的事情在股市也一樣,臺灣有「大盤加權指數」,由官方制訂,並代表臺灣全體。美國則百家爭鳴,有道瓊工業平均指數、S&P 500 指數及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等,沒有任何一個指數能單獨代表全美國。

 

AJPM&R 的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1.908,在 Rehabilitation 領域排名 Q2(23/65)、於 Sport Sciences 領域排名 Q3(42/83)。

 

 

吳爵宏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回應讀者對其發表個案質疑之致編者信,獲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學術起飛之後,還有哪些該做的事?

$
0
0

 

作者:嘉義長庚醫院 耳鼻喉科 蔡明劭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蔡明劭醫師團隊,關於睡眠呼吸中止症與阿茲海默症相關基因的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01_TsaiMS_share_11_JCM

 

 

研究的果實逐漸成熟

 

明劭自從 2015 年 7 月初次接受新思惟課程啟發後,在 2016 年 12 月發表人生第一篇 SCI 原著論文,之後數年內接連發表 NHIRD、CGRD、手術技術創新、Basic research 研究於國際學術期刊。

 

2019 年又是豐收的一年,我們的跨領域研究團隊在吳清源主任、徐正明主任領導,首席發明人(張耕閤醫師)與共同發明人(楊曜旭醫師、葉瑞銘主任、林育昰主任、蔡明劭醫師)全心投入下,我們研發的「精研草本淨鼻法」通過專利,技術轉移,量產上市,更榮獲「第 16 屆國家新創獎-臨床新創獎」。

 

(婷編按:蔡明劭醫師至今已參加過逾二十場新思惟大大小小的活動,第一次參加的課程為《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當時寫下課後心得「每一分鐘都是精華的新思惟課程」,歡迎一同回顧。)

 

 

新思惟學校授我一身武藝

 

感謝新思惟!如果明劭在研究起步時,沒有新思惟的幫助,後來這些故事也許根本不會發生啊!因為學術起步最是艱難,有多少人在這第一關久攻不下,就直接放棄了。

 

身為學術初心者的我,新思惟研究課程給予非常大的幫助。蔡校長和新思惟團隊授我一身武藝,讓明劭從新手村存活,起步成功之後,一步一步達成各項目標與成就!做研究的功夫若能及早學會,就能及早應用,減少耗費數年自我摸索期間的痛苦,提高學術之路的存活率。

 

 

起飛之後的下一步

 

很喜歡蔡校長說的一段話:「學術就像飛機起飛,剛開始最危險,但一旦起飛了之後,規則我們都懂了,就可以解開安全帶,走來走去,喝咖啡。」起步成功後,就像飛機進入平流層,可以起身走動上廁所,享受咖啡和餐點。

 

這個時期,若您的目標是想維持三年一篇,不被醫院扣薪水,那麼恭喜你,因為起飛過程已讓您具備足夠的論文發表能力,您的目標一定可以達成,而且日子能過得非常輕鬆。明劭則是選擇把學術研究當作職業來經營,持續投入,並朝以下幾個目標努力。

 

 

深耕主題,打造系列研究。

 

明劭的策略是持續深耕一個主題,從一篇、兩篇,到完成一系列的研究。因為系列研究的成果容易被看見,專注與聚焦能讓您更有機會在專精的領域保持領先。

 

這幾年一路走來,專注與努力已經變成了習慣,精進學術是每天都在做的事情。白天臨床工作有新的想法或遇到難以回答的問題,就會盤點手上的研究工具,思考哪一種工具最適合解決這個問題。晚上的時間則閱讀文獻和撰寫論文,此外,我也挑選了幾本在我的專業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期刊,有系統的閱讀。

 

(婷編按:關於蔡明劭醫師所提的研究策略,在「從 0 篇、1 篇、5 篇、15 篇,到長庚醫學研究獎。」這篇心得中有更詳盡的說明,非常值得一讀。)

 

 

參與研究社群,關注最新學術趨勢。

 

學術的世界很競爭,一樣的主題,先發表的人占絕對優勢,動作太慢的人往往寸步難行。為了讓自己在學術保持領先,我必須隨時掌握最新的研究與趨勢。

 

明劭在新思惟的課程活動與臉書社群中結識許多傑出的研究同好,培養深厚的友誼,在研究路上互相鼓勵。我也喜歡看蔡校長對學術時事的評論與趨勢分析,總是十分受用。此外,我也在 ResearchGate 追蹤與我研究相關的學者。多與研究者交流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可以激勵自己,激盪想法,樂趣無窮。

 

更幸運的是科內研究風氣非常棒,從主任,主治醫師,到住院醫師都對學術研究充滿熱情,隨時可以和身邊同事討論研究想法,是非常幸福的事。

 

 

尋找志同道合的好隊友

 

找對的人學習,找對的人指導,找對的人合作,更重要的是把自己也變成「對的人」。自己做事要積極,優先處理團隊的事務,讓人信任。在合作過程當中也不斷提升自己,成為能力卓越,人人都想找您合作的那個「對的人」。

 

尋找與您能力互補,資源互惠,感覺信賴的人當隊友。我的神隊友,張耕閤醫師,天才洋溢、創意無限,總有好多絕妙的研究想法。神隊友,楊曜旭醫師,精通流行病學與統計,大數據功力深厚又充滿研究熱情。明劭則是貴在能綜觀全局,預想未來,指出一條能避開海盜與風暴的航道,順利取得寶藏。

 

更幸運的是我敬愛的師長們,都是寬厚仁慈,器度不凡,願意提攜後進的典範級的導師。明劭的研究之路有許多貴人相助,實在福緣深厚。

 

 

建立合作,專業分工。

 

研究起步時往往沒有資源,沒有幫手,自己包山包海,親力親為。但起步成功後,就要與人建立合作,因為專業分工絕對勝過單打獨鬥。

 

試想一大早進實驗室製備培養的腫瘤細胞,中午進動物中心做動物實驗,下午看門診,門診完又要再開會,晚上還要值班或 on call,半夜說不定還要開個急診刀,緊接著隔天還有一整天的門診要看。

 

這樣繁忙的臨床工作之下,很難有大量的時間去處理所有瑣碎的事務。因此,建立合作,專業分工,讓自己專注在最擅長的核心專業上,才能發揮自己的能力,有效產出成果。

 

 

擔任學術期刊 editor 和 reviewer

 

在學術成績被看見之後,開始有機會受邀擔任 editor 和 reviewer,這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責任。明劭非常榮幸擔任兩本知名期刊 Asian Journal of Surgery The Laryngoscope Taiwan Edition 的 editor,為學術界貢獻一份心力。

 

當自己的腳色從投稿者轉變為審稿者,藉由換位思考,會更明白 editor 與 reviewer 的想法,對將來寫作投稿一定有幫助。

 

 

參與醫學會議結交研究同好

 

參加醫學會議是吸收新知,結交朋友的好時機。本文的照片是明劭今年受邀在新加坡 SARC (Singapore Sleep, Allergy and Rhinology Conference)醫學會議演講的場景。除了分享自己的研究之外,也聽聽別人做了什麼,友善的提問與互動,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

 

若有機會主辦醫學會議,更是學習的好機會。明劭很榮幸擔任大會祕書長,協助師長們成功舉辦「2019 中西醫藥合作發展論壇」,現正積極籌備「2020 台灣耳鼻喉頭頸春季年會」與「EACP 2020 東亞音聲醫學年會」。籌備醫學會議的過程,讓我有機會與講者更深入地認識與交流,不只是學術研究的交流,更是學習世界頂尖人才為人處事之道的契機。

 

 

對家人和自己的身體好一點

 

最後一點,是呼籲大家好好照顧身體。因為年輕時比的是誰 paper 多,但年過五十之後,比的是誰健檢報告紅字比較少。健康是最重要的,盡可能的睡眠充足,作息規律,才能走得長遠。

 

此外,每天要留時間陪伴家人,周末若能一同出遊就更棒了,不要忙到被太太罵,這樣心情才會美麗。這當然會壓縮到一些研究時間,但是絕對值得。生涯的學術成就靠的是長期的累積,只要每天都有投入時間,持之以恆,將來必定有豐碩的成果。

 

學術起飛之後的發展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功之道,不需要受別人的閒言閒語影響。評估自身條件與周遭環境,做最佳規劃,努力朝理想前進就對了。希望明劭的分享,能對研究同好們有所啟發。

 

 

最新活動

 

 

The post 學術起飛之後,還有哪些該做的事?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老人未移位股骨頸骨折之手術選擇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刊登!

$
0
0

 

 

 

01_JOSR_MaHH_03

 

 

文章介紹

 

老人家的股骨頸骨折,若沒有位移,一般可用內固定做治療,但雖然手術固定簡單,但之後的再手術比例一直居高不下,於是開始有人倡議,或許我們該一開始就改用半人工關節置換術,以減少之後的再手術比例。但究竟整體來說,再手術比例是否下降,以及手術相關的死亡率是否增加,就是後續的評估重點。

 

馬瑄孝醫師團隊,收尋了大量醫學文獻資料庫,初步取得 441 篇文章後,得到三篇品質不錯的研究納入統合分析,結論是,雖然比起半人工關節置換,內固定的住院天數較短,但整體死亡率其實差不多,且再手術比率的確顯著增加 4.4 倍。

 

作者群認為,以目前的文獻證據來看,對於沒有位移的老人家股骨頸骨折,半人工關節置換術或許是個值得推廣的手術。

 

這樣的統合分析,對於臨床工作者有很不錯的治療實證指引,省下大家自行搜尋資料庫的時間、自行篩選 441 篇文獻的時間,自行閱讀 3 篇高品質研究的時間、自行合併統計觀察趨勢的時間,而能直接應用在患者身上,是很實用的優質資訊。

 

 

恭喜馬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是創刊於 2006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由 BMC 集團發行,收錄關於骨骼肌肉領域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此期刊的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1.907,在 Orthopedics 領域排名為 Q2(37/76) 期刊。

 

BMC 是在「大發表時代」之後興起的期刊集團,2000 開始,以線上全文方式發行,抓住時代機運而起,後被 Springer 收購,並加入 Springer Nature 集團。普遍評價是 APC 稍微比同等級期刊貴些,但網頁與文章排版有質感,而且也為了避開被刻板印象一網打盡,期刊命名有的以 BMC 開頭,有的則否,是很順應學術發表市場的調整。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過去我們提到 BMC 的幾篇文章。

 

 

 

馬瑄孝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老人未移位股骨頸骨折之手術選擇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足部踝部門診手術術後疼痛控制技術的統合分析,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刊登!

$
0
0

 

 

01_BMCMD_MaHH_04

 

 

文章介紹

 

足部與踝部的門診手術,手術部位疼痛,是常見的術後抱怨,除了口服止痛藥以外,從膕窩處,針對坐骨神經做注射,以達到神經阻斷的效果,也是近年流行的止痛方式。不過,究竟要做單一次的注射(single injection),還是要埋入管路,以藥物注射幫浦持續給藥(CPSNB),則沒有定論。

 

馬醫師團隊,預計回顧相關臨床研究,並作統合分析,以回答究竟 CPSNB 連續給藥的方式,是否真的比較有效,並總結其安全性狀況。

 

研究最後收入五篇 RCT,統合之後發現,術後一天與兩天,使用 CPSNB 連續給藥者,其疼痛指數的確明顯下降,而且沒有顯著的神經後遺症或感染,但有些小併發症會發生,通常與幫浦和管路有關,例如最常見的是藥劑漏出。

 

作者總結,CPSNB 是個能有效控制疼痛的技術,值得繼續施做,但未來若有大型研究,建議可繼續追蹤主要併發症(如神經後遺症、感染等)的發生比例,是否真如初始經驗所見如此安全。

 

 

最近馬醫師團隊,已經抓到骨科領域的發表訣竅,並組成能夠迅速反應並執行的分工方式,在投稿方面手感也不錯,連續有多篇獲得好成績,非常厲害!

 

恭喜馬醫師!

 

 

期刊介紹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是 BioMed Central 於 2000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全電子版期刊,此期刊的 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2.002,在 Orthopedics 領域排名為 Q2(34/76) 期刊,在 Rheumatology 領域為 Q3(22/31) 期刊。

 

BMC 是在「大發表時代」之後興起的期刊集團,2000 開始,以線上全文方式發行,抓住時代機運而起,後被 Springer 收購,並加入 Springer Nature 集團。普遍評價是 APC 稍微比同等級期刊貴些,但網頁與文章排版有質感,而且也為了避開被刻板印象一網打盡,期刊命名有的以 BMC 開頭,有的則否,是很順應學術發表市場的調整。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過去我們提到 BMC 的幾篇文章。

 

 

 

馬瑄孝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足部踝部門診手術術後疼痛控制技術的統合分析,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