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快訊] 蘇則聿醫師分享含氣的後腹腔膿瘍診斷與治療經驗,獲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刊登!

$
0
0

 

 

01_KJMS_SuCY_01

 

 

文章介紹

 

後腹腔膿瘍(retroperitoneal abscesses)不常見、診斷相對困難,且有潛在致命風險,因此需盡速診斷與治療以降低死亡風險。含氣(gas-containing)的後腹腔膿瘍則更為罕見,臨床上對於疑似個案需安排影像學檢查來協助確診。

 

作者於論文中分享案例,初期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為主要臨床表現,但肺部與腹部 X 光分別呈現 pneumomediastinum 與 extra-intestinal free air 讓臨床醫師警覺而安排了電腦斷層檢查。

 

腹部電腦斷層顯示左側後腹腔有含氣性膿瘍,異常氣體從 posterior pararenal space 延伸至腹壁的 properitoneal fat 空間。從血液、尿液、膿瘍的培養,證實為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造成的感染。

 

 

期刊介紹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KJMS、高雄醫學科學雜誌)是由高雄醫學大學所創辦。KJMS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1.288,在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領域排名 65/142 (Q2)。

 

再次恭喜蘇醫師!

 

 

蘇則聿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蘇則聿醫師分享含氣的後腹腔膿瘍診斷與治療經驗,獲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萬事起頭難,我的第一篇 SCI 論文。

$
0
0

 

作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急診部 蘇則聿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蘇則聿醫師分享含氣的後腹腔膿瘍診斷與治療經驗,獲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刊登!

 

 

01_KJMS_SuCY_01_share

 

 

報名新思惟研究工作坊的緣由

 

嘗試撰寫第一篇原著論文是 2013 年我在高雄長庚當急診住院醫師時,當時對統計不熟悉便拜託合作的主治醫師學長幫忙跑,統計結果出來後因為學長忙著準備升等所以無暇給予指導,投稿部分就只能靠自己摸索。

 

我先投到美國急診醫學會雜誌,一週後就被 rejected,之後陸續投了三本期刊皆無法獲得青睞。雖然 reviewers 都有給一些建議,但需要重跑統計、且有執行上的困難。

 

充滿挫折之際,報名參加了《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在蔡校長和吳醫師的指導下,著實發現自己在論文寫作上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研究設計和圖表美化、如何讓論文更有說服力與賣點等等。

 

 

從經驗中學習

 

這篇論文因為設計與統計上的限制,修改上困難萬分。被拒絕六次後,投到了自已領域的急診醫學會雜誌 Journal of Acute Medicine,revise 三次後終於被接受。算起來,前後共歷經了五年的煎熬。

 

我從這次經驗學習到了萬事起頭難,論文設計很重要,要考慮周詳再開始寫,不然修改時會窒礙難行。

 

投 case report,除了罕見還要分享處理經驗,若前人已寫過則要提出獨到見解才能讓讀者有新的收穫。原創論文則要回顧文獻,想想是否還有未解問題與激發創意,此外 inclusion criteria and exclusion criteria 要清楚明白。

 

統計部分則是許多人(包括我)最欠缺的部分,還有即使被 rejected,reviewer 的建議還是要看,儘量修改後再投下一家。這是我做的最不好的地方,被拒絕後便心灰意冷、沒有認真看回覆意見。

 

 

很高興成功發表第一篇 SCI 論文

 

寫這篇個案分享時我便記取教訓,投到第二本期刊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時就被接受了,因而有了第一篇 SCI 論文,雖然只是 case report 但我還是很開心,也比較有信心和動力開始寫下一篇。

 

真心感謝新思惟課程帶給我的觀念和啟發,對於有心做研究寫論文的醫師無疑是提供了一盞明燈。報名者對寫論文的需求和缺乏處不盡相同,若能針對不同狀況因材施教,必能吸引更多有心人加入行列。

 

謝謝蔡校長認真設計課程及吳醫師的鼓勵和指導,真心推薦大家有機會都來共襄盛舉,一定會有醍醐灌頂和豁然開朗的感覺。

 

 

最新活動

 

 

The post 萬事起頭難,我的第一篇 SCI 論文。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王聖強醫師關於催產素用於創傷後壓力疾患社交障礙之動物實驗,獲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刊登!

$
0
0

 

 

01_JBS_WangSC_02

 

 

文章介紹

 

關於催產素(OXT; oxytocin)對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治療機制,作者團隊曾發表動物實驗研究,證實 intranasal OXT 能修正恐懼記憶反應、並能影響大鼠腦內相關促炎性细胞因子的 mRNA 表現。

 

壓力會引起個體生理反應與神經內分泌系統一連串變化,以應付可能傷害,相關的壓力表徵系統包含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 axis;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自主神經系統(ANS;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研究顯示 intranasal OXT 能透過調控 HPA 與 ANS 而增強個體的 social behavior,並建議可在 PTSD 心理治療前給予 intranasal OXT、作為輔助藥物使用。

 

為了確認 OXT 在 trauma-altered prosocial behavior 方面的療效、與 HPA axis 分泌激素中的 CRH (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訊號傳遞關聯為何,作者團隊同樣以動物實驗進行系列研究。

 

研究設計中,雄性大鼠經歷 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後的 prosocial contacts 與社交場所停留時間皆會減少。實驗結果顯示 OXT 可修正此社交行為,且會被 OXT receptor antagonist(atosiban)阻斷。

 

經歷 SPS 後的大鼠,其內側前額葉皮質、杏仁核部位的 OXT receptor 表現會下降,CRH receptors (CRHR1 and CRHR2) 中的 CRHR1 protein levels 在此兩部位則較高,此外 CRHR1 對 SPS 的敏感度高於 CRHR2。

 

因此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創傷對社交能力的損害與 OXT signaling pathway 密切相關;對於社會行為(social behaviors)已有障礙的 PTSD 患者,OXT 則具有治療潛力。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生醫科學雜誌)於 1994 年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14 年升格為科技部)支持下創刊,目前屬於基礎與生物醫學和分子領域的 open access 期刊。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由台灣學者擔任主編,邀集國內外專家學者組成編輯委員會,是以英文出版的國際性學術期刊,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3.466。

 

 

再次恭喜王醫師!

 

 

王聖強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王聖強醫師關於催產素用於創傷後壓力疾患社交障礙之動物實驗,獲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李紹榕醫師參與團隊探討組蛋白去乙醯酶抑制劑關於主動脈瓣鈣化機轉的研究,獲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刊登!

$
0
0

 

 

01_AJTR_LiSJ_03

 

 

文章介紹

 

鈣化性主動脈瓣疾病(CAVD; calcific aortic valve disease)是成人心臟瓣膜疾病中最常見者,早期認為致病機轉與退化、鈣鹽沉積等被動過程有關,但近期研究顯示內皮損傷、慢性發炎、脂質代謝異常、鈣磷代謝紊亂等皆為疾病發生因素。

 

造成 CAVD 的 cellular mechanisms 目前尚無完整定論,因此作者團隊曾針對此主題進行研究並發表論文,希望能從病理機轉的探索中找到預防 CAVD 甚至逆轉疾病發生過程的潛在藥物。

 

組織蛋白(histone)乙醯化(acetylation)是基因表觀遺傳調控的重要步驟,作者團隊過往研究證實組蛋白乙醯轉移酶會影響瓣膜間質細胞(VIC; valvular interstitial cell)的鈣化,因此繼續研究探討組蛋白去乙醯酶(HDACs; histone deacetylases)在瓣膜鈣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為何。

 

不同 HDAC isoforms 對心血管的作用亦相異,此動物實驗假設 HDAC inhibitors 透過 Wnt (wingless-related integration site) 信號通路調控 VIC 的 RUNX2 (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 而影響細胞鈣離子濃度。

 

作者團隊將豬心 VICs 分成兩組,一組只以 osteogenic (OST) medium 處理、另一組以 OST +  HDAC inhibitors 處理。檢測與分析對象則包含 osteogenesis marker expression、標誌蛋白 RUNX2、Wnt signaling、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 signaling 等。

 

實驗結果顯示 VICs 經 OST medium 處理後,有較高的 RUNX2 與 GSK-3β expression levels;研究並證實 class I HDAC inhibitor (MS-275) 能經由 canonical 與 non-canonical Wnt signaling pathways 嚴格調控 VICs 中的 RUNX2。

 

 

期刊介紹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是創刊於 2009 年的全電子版 open access 期刊,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3.061。

 

 

再次恭喜李醫師!

 

 

李紹榕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李紹榕醫師參與團隊探討組蛋白去乙醯酶抑制劑關於主動脈瓣鈣化機轉的研究,獲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對皮膚病的熱情 X 堅持不懈的研究精神。

$
0
0

 

作者:台中皮膚科診所 蔡逸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蔡逸群醫師關於皮屑芽孢菌毛囊炎在兒童與成人的臨床差異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刊登!

 

 

01_jaad_tsaiyc_04_share

 

 

初衷:推進臨床診斷技術疆界。

 

皮屑芽孢菌毛囊炎,是一種黴菌感染,因為丘疹類似青春痘,所以常常延誤治療。馬偕紀念醫院在十三年前,引進抹片診斷技術,只要挑破膿皰,將膿液抹在玻片上,再滴上染劑等待判讀,當天門診就可確診,讓病患能早日接受治療或免除切片手術的噩夢。

 

這次,我們的研究團隊(吳育弘醫師、王研人醫師、王仁佑醫師與我),為了能更了解這個疾病的全貌,便著手整裡近九年的臨床案例,並分析典型、不典型、成人與兒童皮屑芽孢菌毛囊炎的特色,寫成研究論文,期待能更快速精準的診斷皮屑芽孢菌毛囊炎。

 

 

團隊努力,讓成果刊登於領域內的頂尖期刊。

 

很榮幸的,皮膚科學領域的頂尖期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刊登了我們的研究,這是美國皮膚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的官方期刊,2017 年的影響指數 (impact factor) 為 6.898,是皮膚科學領域中排名第二的期刊。

 

除了馬偕團隊的努力,新思惟《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也是幕後推手。課程中,蔡依橙醫師曾提到面對審稿者的問題,標準建議就是「Yes ! Yes!」大法,然後舉例常見狀況並逐一拆解。

 

雖然皮屑芽孢菌毛囊炎沒有屬於自己的診斷碼和抹片檢查代碼,導致可能病例範圍過大,數量高達四萬筆。但在團隊努力下,經過半年的交叉比對、病例回溯,終於整理出代表性的 321 個案例。

 

 

審閱過程並不容易,逐一克服問題。

 

文章投稿後第一次 revision,我們鉅細靡遺地回覆了 12 個問題,甚至包含台北市 2015 年的溫濕度整理。第二次 revision,加碼回覆了 18 個問題,還重新分析 118 個病例的臉部皮屑芽孢菌毛囊炎細節位置。第三次 revision,回覆了 6 個問題,修改圖表、重跑統計,終於獲得刊登。

 

吳昭慶醫師對臨床服務現狀相當熟悉,在課程中亦提供了有效建議,例如:從本科臨床服務出發,針對病例回顧做深入研究、想辦法找出對照組,並增加研究的可看性。

 

關於皮屑芽孢菌毛囊炎的研究,這篇已是我們團隊的第二篇。第一篇論文中,我們將切片診斷個案分為典型與不典型來比較,對診斷準確性提出臆測;第二篇我們則將所有確診個案分為成人與兒童來比較,研究出病灶好發的年齡與部位。

 

辛苦撰寫的論文被刊登,是我在醫學領域中的一個里程碑。我更期許自己持續在臨床治療時,不僅能以治好病人為首要目標,更要以此為基石,繼續在醫療研究領域深造。在醫學上的持續進步,是我終生的學習目標。。

 

 

最新活動

 

 

The post 對皮膚病的熱情 X 堅持不懈的研究精神。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李隆軍醫師參與團隊關於癌末患者簽署 DNR 與強效類鴉片藥物使用關聯的研究,獲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刊登!

$
0
0

 

 

01_Supportive_Care_Cancer_LeeLC_01

 

 

文章介紹

 

癌末臨終時,安寧療護、與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 do-not-resuscitate)是臨床上會面對的抉擇;希望透過疼痛控制(pain management)、緩減不適症狀、心理社會支持等方式,來維持癌末病人的生命品質。

 

歐洲腫瘤內科學會臨床指引建議癌末當疼痛轉為中度至嚴重時,應加上強效類鴉片藥物(strong opioids),統合分析也顯示使用這類藥物對於 patient survival 並無影響。但仍有民眾或醫護人員對類鴉片藥物存有迷思(譬如擔憂成癮與副作用問題),而影響用藥適當性與劑量調整。

 

作者團隊在臨床實務上觀察到,癌末病患是否簽屬 DNR 會影響止痛藥的處方模式,因此便使用台中榮總的研究資料庫針對此主題進行本土研究、驗證臨床發現。

 

分析結果顯示處方強效類鴉片藥物比例,在簽署 DNR 後(66.5%)顯著高於簽署 DNR 前(33.5%);接受強效類鴉片藥物者,在劑量中位數分析中,亦是簽署 DNR 後(78 mg)顯著高於簽署 DNR 前(60 mg)。

 

 

期刊介紹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創刊於 1993 年,收錄癌症支持療法相關研究,涵蓋醫療與科技發展、手術、護理、復健、精神和社會心理等領域,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2.676。

 

 

再次恭喜李醫師!

 

 

李隆軍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李隆軍醫師參與團隊關於癌末患者簽署 DNR 與強效類鴉片藥物使用關聯的研究,獲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蔡明劭醫師關於 interleukin-6 作為頭頸部鱗狀上皮細胞癌預後評估的研究,獲 Oral Oncology 刊登!

$
0
0

 

 

01_Oral_Oncology_TsaiMS_10

 

 

文章介紹

 

台灣頭頸部鱗狀上皮細胞癌(HNSCC;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患者有增加趨勢,年齡層則呈現下降趨勢對治療反應不佳、腫瘤復發是預後差的主因

 

HNSCC 可能發生在不同解剖位置(如口腔、口咽、下咽部),也有不同型態表現。若有生物標記能協助預測治療反應與預後,將有助於臨床治療計畫之訂定。

 

文獻顯示存在於 tumor microenvironment 中的細胞激素 interleukin-6 (IL-6),相關於癌症細胞的增生、血管新生、轉移等惡化狀況。作者團隊過往研究亦發現 IL-6 過度表現,或可做為 HNSCC 患者對治療反應不佳的預測因子。

 

基於過往研究發現,逃避免疫監視相關於 HNSCC 的癌症發生過程,而 IL-6 signaling 在此機制中扮演關鍵角色。抑制免疫的骨髓來源抑制細胞(MDSCs;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也是腫瘤躲避免疫反應的機制之一,研究顯示 MDSCs 與 HNSCC 的惡化有關且相關於 PD-L1 (programmed death ligand)。

 

為了確認 IL-6 對 HNSCC 預後的影響、跟 MDSCs 與 PD-L1 的關聯為何,作者團隊進行了體內與體外研究(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y)。研究結果顯示 IL-6 過度表現會增加預後變差的風險,HNSCC 標本中的 IL-6 immunoreactivity 正相關於周邊血液中 MDSCs level、以及 PD-L1 staining。

 

細胞與動物實驗中,抑制 IL-6 signaling 則會降低  PD-L1 與 MDSC level。嗜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比值(NLR;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也正關於腫瘤中的 IL-6 and PD-L1 level,以及周邊血液中的 MDSCs level。

 

因此作者團隊認為 IL-6 可以用來預測 HNSCC 患者的治療預後,IL-6 搭配 NLR 對於治療決策能提供臨床助益。

 

 

期刊介紹

 

Oral Oncology 在 1997 年從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Part B, Oral oncology 改名至今,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4.636,是 Dentistry, Oral Surgery & Medicine 領域的頂尖期刊。

 

 

再次恭喜蔡醫師!

 

 

蔡明劭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蔡明劭醫師關於 interleukin-6 作為頭頸部鱗狀上皮細胞癌預後評估的研究,獲 Oral Onc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創造另類研究的一哩路;探討新思惟共享榮耀之設計意涵。

$
0
0

 

作者: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 精神科 王聖強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王聖強醫師關於催產素用於創傷後壓力疾患社交障礙之動物實驗,獲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刊登!

 

 

01_jbs_wangsc_share_02

 

 

從臨床走入基礎研究

 

踏入基礎醫學研究領域,特別是在有限的環境和資源中,想要做出與別人不一樣的主題和創新方法,需要極大的熱情和毅力才能達到彼岸。上述感受是我花了不知多少心血和時間後的感想。

 

近年在大腦神經科學的發展已不可同日而語,許多高端儀器可測得更精準的時間和空間解析度的動態變化、或操作基因來分析分子機制和功能,這些研究往往刊登在 CNS 等級期刊、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當初在找尋研究主題時,大抵是從臨床經驗或 review 文章中蒐羅還能突破些許的領域、或尚待發展的問題。或許就在午夜夢迴中,聯結起創新想法和可能的轉譯研究。

 

從剛開始以為基因剔除鼠可拿來做神經行為研究,到植入生理檢測儀至大鼠體內;甚至完全不知道研究方法,一步步地按照前人文章,從試誤中找出一條活路。這其中的歷程,實在無法用一兩句話就能道盡。

 

 

度過基礎研究帶來的挫敗,重拾信心。

 

然而,就是參加了新思惟的課程之後,從週遭同好們得到許多的頓悟和鼓舞,方才有動機持續在實驗室學習並創造更多可能性,日夜不停地往心中的目標邁進。

 

言猶在耳的是老同學的一番話,使我在不斷挫敗的過程中提起勇氣再戰下去,而臨床工作、家庭生活、實驗室研究的蠟燭多頭燒,每每讓人精疲力盡。惟有在結果有一點點發現時,才些許增強自己那微小如芥菜種的信心。

 

 

研究終有成果,獲得期刊認可。

 

努力後的研究發現是非常令人振奮的,研究初衷是想了解創傷後生物體的同理心是否有變化,還有利社會行為背後的分子機制與內分泌關聯為何。

 

過程中,從無到有是最困難的部分,我們甚至聯絡了 Science 文章作者,討論在自己實驗室重現行為分析模組的可能。古人說窮則變、變則通,還真是管用。

 

回想那段時期遠比實際體驗時來的輕鬆,但那摸索過程卻也非三言兩語可描述。在 revision 過程有很多重要結果被挑戰,我們逐一重新設計和深究、再逐條回覆,我從最後終於被認可的感受中,真切地感受到科學真理的嚴謹和可貴。

 

 

關於新思惟的共享榮耀機制。

 

感謝新思惟邀請我分享研究與投稿點滴,構思心得過程中也回顧了自己的研究歷程,或許還能跟其他研究者有更多交流。若未來有校友分享討論會,我認為會很精采。

 

新思惟建立了一個很好的平台,讓有心人能提供經驗與結果給別人參考,同時自己也能從中受益。

 

其實這與我的研究主題也很有關聯,創傷壓力會影響利社會行為,社交行為亦會回饋給大腦而導致接連的壓力反應,依靠神經胜肽和壓力賀爾蒙交互作用或可維持某種恆定狀態。這正是社交網絡的概念,所有生物都會產生的行為。

 

最後,身為一位精神科醫師,對於人文的關懷是我研究的初衷。在與他人的心靈交會中,可能受到療癒的不只是病人。

 

 

最新活動

 

 

The post 創造另類研究的一哩路;探討新思惟共享榮耀之設計意涵。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研究心得,從寶可夢談起!

$
0
0

 

作者:萬芳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兼心臟外科主任 李紹榕 醫師

[快訊] 李紹榕醫師參與團隊探討組蛋白去乙醯酶抑制劑關於主動脈瓣鈣化機轉的研究,獲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刊登!

 

 

01_ajtr_lisj_share_03

 

 

寶可夢的人性設計

 

不少醫師是寶可夢(Pokemon GO)玩家,因為它不受時間限制,有行動裝置就能玩,而且同時滿足了他們的收藏與展示慾望。

 

But, time is money!時間面前,人人平等。課金也許有助於購買輔助遊戲的裝備,但升級、道館對戰、捕捉五星 Boss,全都要看你肯花的時間,毫無例外!

 

神獸降臨道館的一個月期限內,也許是忙不過來、也許趕不上開蛋時刻、也可能是幫手不夠(力)或道館地點不方便停車,不可置信的、整整一個月我望著滿天飛舞的五星神獸而不可得。

 

短短幾天春假就能幫新加入者升到二十幾級,由此可見 N 社深諳人性。定期舉辦的社群日、一般任務、特殊任務、對戰獎勵等,無一不是增加會員黏著度的手段,更不用說三不五時特賣的禮盒、服飾配件。倚靠特殊交換、一般交換就可以獲取別人花時間得到的神奇寶貝,隱然有電影「鐘點戰」的味道。

 

 

投身於基礎研究的孤獨

 

在龐大文獻中探詢疾病機轉的緣由,在月黑風高之夜、奔馳在林口蘆竹山間的小路上,面對未知、沒有信心能找到出口,有的只是無盡的酸楚。

 

未知探索中陪伴我的,只有懷孕前和懷孕中的 Debbie、荒野中的 Pokemon 補給站和屠宰場前的道館、以及重複播放的徐佳瑩、陳綺貞。

 

 

忙與茫

 

Physician-investigators 或 physician-scientists,是當前醫學主軸要求的目標,所謂的「胡椒鹽」(服務、教學、研究)缺一不可,但常常勉強只能做到 60 分。比別人誇張的是我在胡椒鹽之外,還加上了新創、當學生。

 

在一人扛起全科一半以上業績的同時,time is money!不可諱言的一定有些事做不好、會被 delay,譬如教學。在極度疲累與健保壓迫的縫隙中,要擠出空閒好好教學生,我承認自己做的不好。

 

開刀則是一種淋漓盡致、渾然忘我的過程,對厭惡接電話的長期 on call 外科醫師而言,開刀房是一個避世的好去處。但每當重新入世,那些留待解決的難題仍舊難解。

 

身心俱疲下,如果不是心臟外科長期面對瞬息萬變疾病所培養出的素養,一般人很容易崩潰、或成為魯蛇。每當被質疑為何研究或論文進度太慢,我只能安慰自己還活著就是贏。

 

 

終於將開花結果

 

第一篇 SCI 論文獲得刊登後,似乎證明了研究方向是可行的,但接下來投稿過程和實驗過程的持續挫折又讓人有見不到明天的錯覺。小兒子出生那天,把握機會把文章的 revision 寄出,然後它就這麼地被接受了。

 

這篇文章意義非凡,不是說其學術上的意義,而是它將在我的職涯中產生無比的力量,包括我的博士學位、教職、行政職,都將因此可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終於在與外界的合縱連橫中,我將真的是個 somebody。

 

上過 CLIP / MEPA / NHIRD 研究三寶後,強烈建議新思惟籌備更全面的小型工作坊,像 review article、挑選收錄文獻、讓投稿特出的方法,還有基礎研究論文的圖表整理、Western Blot 剪裁與表達、相片處理與比例尺標示、六個圖表如何設計安排等。可能會比我用簡報設計手法來強化更 academic。

 

此外,也可開設一系列更 Step-by-Step 的小型工作坊,從研究設計、實驗數據處理到寫作投稿的多天連貫課程,相信更能照顧芸芸眾生與開創更新的事業局面。

 

(橙編按:收到,謝謝學長建議,馬上來想想,並研究可行性~)

 

還好有徐佳瑩、陳綺貞、寶可夢!

還好有新思惟!

還好一直都有 Debbie!

 

 

最新活動

 

 

The post 研究心得,從寶可夢談起!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暉凱醫師關於中風住院死亡率是否有「連假效應」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刊登!

$
0
0

 

 

01_JAHA_HuangHK_14

 

 

文章介紹

 

中風的「weekend effects」是說週末住院比週間(weekday)住院的死亡率較高,已有許多文章探討並分析可能原因。臺灣研究者謝鎮陽醫師用健保資料庫進行的分析顯示,此現象與週末住院者的中風嚴重度較高存在相關性。

 

黃暉凱醫師參與團隊,進一步針對尚未有文獻探討的「holiday season」與中風死亡率議題進行健保資料庫研究,將符合條件中風個案依入院日分成 3 組:holiday season(四天以上連假有 3908 例)、weekend(13774 例)、weekday(49045 例)。

 

校正中風嚴重度與其他 confounders 後的分析結果顯示,holiday season 組的 in-hospital、7-day、30-day 死亡率皆顯著高於其他兩組,而 weekend 與 weekday 兩組間的死亡率則沒有統計上的顯著相關。

 

本文大量引用也是資深校友的謝鎮陽醫師過往文獻,尤其 stroke severity index。兩位校友在 Facebook 上的精彩討論,請參考以下連結。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AHA) 是創刊於 2012 年的 open access 期刊,在 2017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45、Cardiac & Cardiovascular Systems 領域中的排名為 36/128 (Q1)。

 

JAHA 網站之投稿相關數據顯示,投稿原創論文後平均約 20.1 天可收到 first decision letter,被接受文章距離之前投稿之平均時間為 41.3 天,文章被接受後到登出於網路的平均時間為 21 天。

 

 

再次恭喜黃醫師!

 

 

黃暉凱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暉凱醫師關於中風住院死亡率是否有「連假效應」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爵宏醫師以超音波導引注射類固醇治療前臂肌皮神經分支相關疾患的分享,獲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刊登!

$
0
0

 

 

01_AJPMR_WuCH_18

 

 

文章介紹

 

吳醫師在此篇 video gallery 中分享的 26 歲男性個案,車禍後右手臂受傷接受了內固定手術。之後右手發生感覺與運動神經異常,神經傳導檢查顯示為 axillary、musculocutaneous、radial neuropathies。

 

除了手術處理右側肩膀到上臂的 longitudinal hypertrophic scar 外、也移除了內固定裝置,並在復健協助下、逐步回復右臂功能與力量。一年後患者右前臂仍存在緊繃與麻木感,且對生活與睡眠造成負面影響,而接受進一步檢查。

 

此時超音波顯示 forearm scar 內的 lateral antebrachial cutaneous nerve 有局部腫脹現象,採用的治療方式為多次的超音波導引 hydrodissection,患者症狀也獲得緩解。作者團隊將診治經過與臨床思考路徑以 video gallery 形式分享,並進行相關討論。

 

 

期刊介紹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AJPM&R)是 Association of Academic Physiatrists 的官方期刊。AJPM&R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1.843,在 Rehabilitation 領域排名 25/65 (Q2)、於 Sport Sciences 領域排名 44/81 (Q3)。

 

 

再次恭喜吳醫師!

 

 

吳爵宏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爵宏醫師以超音波導引注射類固醇治療前臂肌皮神經分支相關疾患的分享,獲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爵宏醫師關於易被忽略的臀痛原因「臀大肌功能障礙」的臨床經驗分享,獲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刊登!

$
0
0

 

 

01_AJPMR_WuCH_19

 

 

文章介紹

 

臀部疼痛(buttock pain)原因眾多,譬如肌肉拉傷、運動後痠痛、感染等,多數狀況輕微但若會影響日常活動或睡眠則需考慮就醫。作者團隊以個案方式分享易被忽略的臀部疼痛病因:gluteus maximus (GMax) dysfunction(臀大肌功能障礙)。

 

此篇論文個案是位 83 歲男性,左側臀部與大腿後方疼痛已持續一年,以手術治療腰椎第四與第五節的 spondylolisthesis 問題後、症狀仍未緩解。詳細理學檢查後認為與梨狀肌有關,需安排超音波檢查與注射治療。

 

超音波下沒有明顯解剖構造上的異常,注射治療與測試顯示 GMax 也是病因位置,治療後症狀也獲得一半程度的緩解。作者描述個人臨床經驗,不少梨狀肌症候群個案若只注射治療梨狀肌可能效果不大,也要考慮到 GMax dysfunction;而這需要超音波導引注射過程中的仔細觀察,執行醫師的認知與現場決策是其中關鍵。

 

 

期刊介紹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AJPM&R)是 Association of Academic Physiatrists 的官方期刊。AJPM&R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1.843,在 Rehabilitation 領域排名 25/65 (Q2)、於 Sport Sciences 領域排名 44/81 (Q3)。

 

 

再次恭喜吳醫師!

 

 

吳爵宏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爵宏醫師關於易被忽略的臀痛原因「臀大肌功能障礙」的臨床經驗分享,獲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暉凱醫師關於農曆年假期間入院的內科病患死亡率研究,獲 BMJ Open 刊登!

$
0
0

 

 

01_BMJ_Open_HuangHK_15

 

 

文章介紹

 

關於週末效應「weekend effect」對醫療的影響已有研究探討,譬如週末住院的中風病患死亡率研究刊登於 NEJM 的心肌梗塞患者研究。黃醫師參與團隊想進一步研究連續長假對醫療的影響,因此使用台灣健保資料庫進行探勘。

 

作者團隊初步將此研究聚焦於農曆春節連假期間,因病情而入院的內科患者進行分析。因為每年農曆春節連假都是醫療體系的重大事件,不論是醫療人員與患者(包含急重症、慢性病)皆需預先做好相關準備來應對。

 

以週間(weekdays)入院為對照組的分析顯示,農曆年假期間入院者的住院中與 30 天死亡率皆顯著較高(分別高出 38% 與 40%);週末入院死亡率亦高於週間入院(分別高出 17% 與 19%)。

 

進一步分析主診斷後發現,住院中死亡率最高的族群為農曆年假期間的缺血性心臟病入院患者。未來或能以其他形式研究確認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並提供可能的改善思考方向。

 

 

期刊介紹

 

BMJ Open 是創刊於 2011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出版商是 BMJ Publishing Group Ltd,屬於英國醫學協會 (BMA; 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在 2017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413。

 

 

再次恭喜黃醫師!

 

 

黃暉凱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暉凱醫師關於農曆年假期間入院的內科病患死亡率研究,獲 BMJ Ope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韋翔醫師關於自發性氣胸就醫後、診斷出章魚壺症候群的臨床經驗分享,獲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Medicine_ChenWS_01

 

 

文章介紹

 

Takotsubo syndrome(TTS)命名由來是患者左心室在心導管透視攝影下,其形狀看起來像章魚壺(takotsubo 在日本是用於捕捉章魚的工具),中文譯名為章魚壺症候群、或被稱為心碎症候群(broken heart syndrome)。

 

TTS 是一種 non-ischemic cardiomyopathy,心尖與部分左心室發生暫時性收縮失能,心導管透視攝影可見到心尖部位不收縮。在懷疑為缺血性心臟病的族群中,約 1% 到 2% 為 TTS,可能致病原因包含:遭受巨大壓力時的暫時性腎上腺素作用、冠狀動脈痙攣、有血栓又自行溶解等等。

 

作者團隊分享的此 TTS 個案,是在因「自發性氣胸」就醫後而發現的。患者除了氣胸相關的喘與呼吸衰竭症狀,亦有左心室與心電圖異常(anterior wall ST-segment elevation),安排冠狀動脈攝影後排除了急性冠心症的可能。

 

針對氣胸,患者緊急接受了 tubal thoracostomy 治療,並於兩週後以 ligation bullectomy 解決 persistent air leakage 問題。關於 TTS 造成的左心室異常,在氣胸問題解決後一週也獲得自行緩解。

 

 

期刊介紹

 

Medicine 創刊於 1922 年,曾是一般內科學(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分類中的 top 10% 期刊(2014 ranking: 15/154),2014 年的 impact factor(IF)為 5.723。

 

2015 年 Medicine 撤除 paywall、從傳統期刊轉型為 open access(與 PLOS ONE 原生 open access 不同而引起不少討論)。隨後 2016 年中 JCR 初步公布 Medicine 的 2015 年 IF 為 1.206,從 Q1 摔成 Q3 期刊(77/151);但隨後 JCR 正式資訊卻顯示為 2.133(Q2 期刊)。

 

Medicine 的 2016 年 IF 再降為 1.803,但仍為 Q2 期刊(58/154);2017 年的 IF 則回升為 2.028,繼續保持 Q2 期刊(56/154)。有興趣的朋友可繼續追蹤後續變化。

 

 

再次恭喜陳醫師!

 

 

陳韋翔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韋翔醫師關於自發性氣胸就醫後、診斷出章魚壺症候群的臨床經驗分享,獲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馬瑄孝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大範圍旋轉肌撕裂進行 single-row 修補的術式比較研究,獲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AJSM_MaHH_01

 

 

文章介紹

 

肩膀的大範圍旋轉肌撕裂(MRCTs; massive rotator cuff tears)是造成老年人肩關節失能的主因,進行修補手術也是醫師的重大挑戰,因為肌肉萎縮、脂肪浸潤等因素會讓手術失敗率大增(術後發生旋轉肌再次撕裂)。

 

有些研究認為 double-row repair 縫合強度優於 single-row (SR) repair,但有鑑於 MRCTs 較高的 sutures cutting through 風險、受損肌腱的 excessive tension 等問題,何種縫合方式最理想目前未有定論。

 

關於 SR 旋轉肌修補手術,生物力學分析顯示應用 suture-spanning augmentation (SSA) 可降低手術失敗率,因此作者團隊設計前瞻式隨機對照研究比較 SSA-SR 與傳統 SR 在功能預後上是否有差異。

 

術後追蹤在 6 個月時的分析顯示 SSA-SR 組的 retear rate 低於對照組(14.3% vs 47.2%, p = 0.002);術後 24 個月的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score 與 UCLA scores 都顯示 SSA-SR 組的預後顯著優於對照組(p < 0.05)。

 

 

期刊介紹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American Orthopaedic Society for Sports Medicine (AOSSM) 的官方期刊。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6.057,在 Orthopedics 領域排名第一(1/77)、亦為 Sport Sciences 領域的頂尖期刊(4/81)。

 

 

再次恭喜馬醫師!

 

 

馬瑄孝醫師與新思惟

 

  • 馬瑄孝醫師參加的《統合分析工作坊》第七梯次
  • 馬瑄孝醫師參加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第十二梯次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馬瑄孝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大範圍旋轉肌撕裂進行 single-row 修補的術式比較研究,獲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用研究回答臨床重要問題。

$
0
0

 

作者:嘉義長庚 骨科系 運動醫學科 郭亮增 醫師

[快訊] 郭亮增醫師參與團隊關於肩關節內視鏡手術是否在沖洗液中加入 epinephrine 的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 刊登!

 

 

01_orthopaedics_kuolt_06_share

 

 

觀察臨床待解難題

 

2017 年在機緣巧合下,我前往韓國三星醫學中心進修肩關節鏡,除了知識技術的提升,也讓我腦洞大開。教授每台手術都是做得又快又好,但我最感到驚訝的部分是手術視野非常清晰。

 

視野清晰度對關節鏡手術相當重要,若看不清楚,也不用想下面的事了。偏偏肩關節又是容易出血的部位,因為肩膀血液循環好;而且不像膝蓋部位,能用止血帶來控制出血。

 

如何減少出血是肩關節鏡的重要課題,也是臨床醫師很想解決的難題。韓國醫師用了很多方法減少出血,包括:病人採側躺姿勢讓麻醉醫師能將血壓控制在較低的範圍、常規使用神經阻斷加強疼痛控制、epinephrine 加到沖洗液中以減少微血管出血。

 

 

研究成果驗證想法、優化流程!

 

回台灣後,很想把全套方法實地應用,然而要改善與因地制宜的部分有點多,所以選擇從最簡單的步驟開始。沖洗液加入 epinephrine 雖是執行上最簡單者,但也有副作用要考慮,因為可能引起心跳加速、血壓變化、過量甚至有心臟毒性。

 

為了讓外科醫師安心(不要被 challenge),我就想針對這個議題做個實證研究。整理出來的資料也證實了原本的想法「epinephrine 有效又安全」。

 

 

期刊選擇

 

論文完成後,就是要選擇投稿期刊。跟前輩討論後,認為此議題相當重要,所以從關節鏡領域的頂尖期刊開始投,投了兩本都很快有回覆(真是不懂得欣賞 XD)。

 

第三次投稿選了這本後來被接受的期刊 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除了刻意避開比較高分的 mega journal,主要還考量到這期刊是歐洲 SCIOT 骨科學會官方雜誌、有一定的影響力,對 systematic review 文章也友善。

 

 

傳說中的「一字不改」?

 

投稿後石沉大海,一個多月沒有消息。因為有其他論文同步進行,所以沒特別在意。某天,主任把雜誌的信轉寄給我,說要 minor revision。我點進去看,信件開頭的 editor 評論蠻正面的,唯一建議是要把 reference 改對(原來是改投期刊時,自己額外加上去的編號忘記刪掉)。

 

接下來呢?仔細看了一下,怎麼找不到其他 reviewer 的意見,難道這是傳說中的「一字不改」!(花 30 秒把幾個手誤的字刪掉,算有改嗎 XD)應該是 editor 同意這個議題很重要,加上內容格式都符合他的要求。

 

很高興論文順利被接受,也很惋惜差點達成一字不改的里程碑。謝謝新思惟給我的啟發!

 

 

最新活動

 

 

The post 用研究回答臨床重要問題。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尋找論文主題之經驗分享。

$
0
0

 

作者:嘉義長庚 骨科系 運動醫學科 郭亮增 醫師

[快訊] 郭亮增醫師參與團隊探討糖尿病合併慢性腎病的「髖部骨折手術預後」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刊登!

 

 

01_jbmr_kuolt_10_share

 

 

這是跟陳天心醫師合作的第二篇健保資料庫論文,有了上一篇的經驗,這次在研究設計、變項欄位的撈取、資料庫研究限制等方面,都更加熟悉、討論起來也更迅速。

 

 

從其他科別研究延伸出新主題

 

這篇論文主題源自於個人第一篇 SCI 論文(探討慢性腎病分期對髖部骨折手術預後的影響),當時我還是住院醫師,某個偶然機會參與了室友科別的學術活動,了解到不同分期的慢性腎病患者,對高血壓藥物的反應不同、預防心臟病的預後也相異。

 

那時心中就冒出一個想法,不同分期的慢性腎病患者,手術預後是否也不一樣?慢性腎病變但還沒嚴重到需要洗腎的病人,預後會不會比普通人差?

 

申請完 IRB,花半年時間收集病人資料、看病歷,看 X 光看到眼睛快脫窗。好不容易收集百多個案例,分析出結果後在前輩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我的第一篇 SCI 論文。

 

 

延伸研究:用資料庫彌補案例數的缺憾。

 

雖然論文被接受了,但其實有點缺憾。因為當年自己覺得這個概念很新(至少外科領域還沒人講),應該有機會刊登在更好的期刊,但受限於資料量、所以被前幾名的期刊拒絕,最後勉強上了 Q2 期刊。

 

所以,本篇研究就是要用健保資料庫的巨量資料來彌補上次臨床研究的限制。除了資料升級,分析與統計軟體經過新思惟論文少林寺的打磨,也 upgrade 了不只一個層次。

 

 

選擇期刊的過程

 

因為經歷過Oncotarget 惡夢」,務必慎選期刊。我原本計畫用 JANE 這個網站初步篩選投稿標的,自己再從清單中挑感覺有機會的期刊。但英修前,學長跟我說:「選一個不太可能會上的高分期刊先投」。

 

我心想,反正高分期刊的特色多是 first decision 很快,投不上、也不會拖太多時間。對我來說損失不大,而且搞不好有機會可以得到些專家的回饋意見,因此選擇了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JBMR)這本期刊。

 

選擇 JBMR 的理由有幾個,首先它是骨鬆領域第一名的雜誌,跟研究題目相關。第二理由是因為它也收錄新陳代謝相關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腎病變),剛好也是本研究探討族群。第三,這本期刊之前也收過一些台灣健保資料庫的題目。

 

 

意料之外的被高分期刊接受了

 

本以為很快會有答案(reject),沒想到竟然過了 editor 那關、進入審閱流程,一個月後收到 major revision 通知。雖然是 major revision,但其實多是補充論述,最難的部分是 reviewer 要求加撈一組資料做對照組(辛苦統計人員了)。

 

這時候心裡已經有感覺應該會被接受,完成 reviewer 的要求後,就真的順利被接受了。

 

反思歷程,雖然期刊搜尋網站可以提供初步的投稿建議,但若能從論文主題相關性與專科的熟悉程度進一步去選擇投稿期刊,也是很好的方向。這就有賴平常對專科相關期刊的研究跟分析了!

 

 

最新活動

 

 

The post 尋找論文主題之經驗分享。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青陽醫師團隊關於放置靜脈內注射座時採用量化公式之可行性研究,獲 Annals of Vascular Surgery 刊登!

$
0
0

 

 

01_AVSG_WuCY_16

 

 

文章介紹

 

放置到上腔靜脈(SVC; superior vena cava)內的中央靜脈導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或靜脈內注射座(intravenous port),尖端(tip)位置是否適當非常重要,因為與導管功能、減少併發症密切相關。

 

SVC 內導管的尖端位置無法從外部直接觀察,除了參考相關的 anatomic landmarks,也會藉由影像工具(譬如透視攝影、X 光)來確認位置。

 

文獻上有指引(guideline)與量化公式(quantified formula)作為放置 SVC 導管時的參考。回顧文獻顯示目前的量化公式主要適用對象為中央靜脈導管,是否能套用到靜脈內注射座即為本研究探討議題,因為兩者在規格與細節上是有差異的。

 

作者團隊依據文獻、團隊過往研究成果、與臨床研究設計,提出放置靜脈內注射座時、容易在臨床上使用的量化公式,希望能將導管長度與尖端位置的變異狀況減到最低,進而提升品質與減少併發症風險。

 

分析結果顯示應用此公式放置靜脈內注射座的 Group A,導管尖端在「術中透視攝影」與「術後胸部 X 光」確認後的位置分別為 carina 下「1.18±0.51 cm」與「1.1±1.3 cm」;以 anatomic landmarks 放置靜脈內注射座的 Group B,此兩數據為「1.25±1.05 cm」與「1.05±1.32 cm」。

 

此外統計結果亦顯示併發症發生率在上述兩組間無顯著差異,因此作者團隊認為放置靜脈內注射座時可採用量化公式取代 anatomic landmarks,除了臨床使用方便、在預後上亦能達到相似成效。

 

 

期刊介紹

 

Annals of Vascular Surgery 是創刊於 1986 年的血管外科領域雙月刊,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1.363。收錄文章類別有:臨床研究(新藥物、新醫療器械之試驗性研究)、基礎醫學研究、病例報告、文獻歸納、血管內和內視鏡手術新發展、手術之細節介紹、歷史性回顧、評論與通訊。

 

 

再次恭喜吳醫師!

 

 

吳青陽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青陽醫師團隊關於放置靜脈內注射座時採用量化公式之可行性研究,獲 Annals of Vascular Surge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懿範醫師關於髂靜脈支架發生靜脈大腸廔管併發症之個案分享,獲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刊登!

$
0
0

 

 

01_EJVS_HuangTF_01

 

 

文章介紹

 

血管支架(endovascular stent)在材質與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且應用範圍漸廣,除了動脈狹窄與動脈瘤、也用於髂靜脈狹窄或阻塞等疾患。

 

隨著血管支架技術的普及,一些少見併發症也以個案報告形式開始出現於文獻中,譬如支架治療髂動脈瘤後發生 ilio-enteric fistula下腔靜脈阻塞放置支架後發生 duodenocaval fistula

 

作者團隊在本文獻中分享的是左側外髂靜脈狹窄,而接受支架放置的個案。十個月後因血便就醫時,電腦斷層發現支架內有異常空氣存在,大腸鏡確診為 veno-colonic fistula 並安排手術治療。

 

 

期刊介紹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的前身是創刊於 1987 年的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從 1995 年改名至今。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3.877,主要收錄動靜脈疾病與淋巴疾病相關主題之血管外科領域文章。

 

 

再次恭喜黃醫師!

 

 

黃懿範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懿範醫師關於髂靜脈支架發生靜脈大腸廔管併發症之個案分享,獲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同一篇文章,課後從 reject 走向 accept。

$
0
0

 

作者:三軍總醫院 心臟血管外科 黃懿範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黃懿範醫師關於髂靜脈支架發生靜脈大腸廔管併發症之個案分享,獲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刊登!

 

 

CLIP_20181104_1216

 

 

上完新思惟《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後,蔡依橙校長、吳昭慶醫師和吳青陽醫師,傳授一天的課程內容還迴盪在腦海中 當然還有中午一邊扒著便當,一邊努力對著電腦很艱辛地製圖

 

當時手頭上正好有一篇文章,投出後慘遭無情 reject,此時正是好好重新檢視修改,把課堂上學到熱騰騰的精華,現學現賣的時候了!

 

 

做出高顏值圖表,推翻你內心的統計高牆。

 

蔡依橙校長是台灣心臟放射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領導制訂亞洲心臟斷層掃瞄的指南。他在課堂中教導學生統計繪圖的實作,以及圖形表格的修改布局,從顏色、間距、字體大小都需細細斟酌、錙銖必較,讓所有作者送出去的圖表數據,對審閱者而言,都是立馬吸睛且一目了然!

 

說到統計,往往讓大家覺得,自己不是大學混太兇,就是上課睡太兇,文章看來看去怎麼覺得有點懂又不是很懂,要寫文章時也是大家始終跨不出去的一道坎。

 

我覺得蔡依橙校長說得很好,馬上就突破學員的心牆,就是對寫文章而言,統計只是一種工具,「工具、工具、工具」很重要所以要說三遍!協助你的數據轉換成圖表,讓其他讀者一看就能理解。就像開車一般,我們只需知道加油、煞車、方向燈,不需深入了解車子的製造過程,即可輕鬆上路。

 

 

資深老手帶路,避開菜鳥誤區。

 

吳青陽醫師則是胸腔外科的主治醫師,針對化療人工基座有一系列的文章發表。他提點了新手菜鳥們,如何在資源稀少的醫療環境中,尋找別人尚未注意到的議題來撰寫,並避開編輯者們的地雷、看一眼即退稿的敗筆。

 

吳昭慶醫師則是神經外科優秀的前輩,一路寫來,從作者晉升為評論,再躍升為編輯,他告訴我們成功並非一蹴可幾,用他過往的經驗,教導我們面對撞牆期要如何縮短與克服。

 

 

課後再投稿,截然不同的結果。

 

仔細回顧,這次被接受的文章,跟上一回被拒絕的版本,在上完工作坊後全然不同,同一個案例經過改寫,呈現煥然一新的面貌。

 

一開始用言簡意賅的關鍵字,簡單、達意又吸睛,讓審閱者一收到文章後,即被我的標題深深吸引,想繼續看裡面的內文。再來是圖表優化,如何刪減圖表以符合期刊的編排版型,並善用指標、顏色、圖形的縮放,清楚明確地傳達想要給閱讀者的訊息。

 

課堂中傳授的技巧,包含:當文章進入修改階段(revision),回覆多位審閱者(reviewer)的不同意見與想法,我要用什麼樣的格式一一回覆,回覆的語氣該保持謙卑認同還是該義正嚴辭;回覆問題時,我該如何彰顯文章的優點強項,弱化缺點短處,並尋找強而有力的證據,來支持我的論述;最後,怎麼樣在幾個月的修改往返後,成功晉級到文章被接受(accept)。

 

引一句老師上課時說的話:「不要到最後一哩路,只因一時大意,努力全部化為烏有。」

 

謝謝新思惟團隊!此次能成功投出文章,新思惟功不可沒!

 

 

最新活動

 

 

The post 同一篇文章,課後從 reject 走向 accept。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