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奇怪且不合理的統計結果,該放棄?或是繼續堅持?

$
0
0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彥、曾秉濤醫師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鎂元素之統合分析,獲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 刊登!

 

 

01_pnbp_huangyh_zengby_tsengpt_share_35_Meta-analysis_20181124_0336

 

 

如同我在「別放棄任何一個點子」所說,「鎂(Mg)與過動症(ADHD)相關性」統合分析這篇文章,完全是無心插柳的結果,起初我也不曉得,鎂對於過動症,扮演著這麼重要的角色。

 

 

大聲嚷嚷之前請先做好功課

 

一般來說,當我們遇到出乎意料之外的統計結果,(例如,原本預計沒有顯著差異的鎂,竟然最後是有顯著差異。)第一步驟,一定是先懷疑自己:是不是資料輸入有誤?是不是使用的統計公式錯誤?甚至,我的電腦一定是錯亂了,本來要用 CMA 來跑統計,結果用成 webcam 來跑統計。(如果真的有人用這個成功跑統計,請一定要讓我知道。)

 

備註:同學們要記住,如果統計結果出乎意料,一定要巡過上面幾個誤區唷!

 

然而,當我們發現,上面幾個常見的錯誤都有避開,統計結果還是這樣,那我就要思考下一個問題了:是我上課時太偷懶,沒有注意到這現象嗎?這個問題書卷獎可以跳過,但是像我這種「捲書獎」的,就一定要好好檢視一下,因為如果教科書上都說這是老生常談的現象,我還以為是如獲至寶,那就尷尬了!

 

 

確定前無古人

 

當我們前面的確認工作都完成無誤,發現到這個統計結果,真的都沒有人提到(或是只有在部份臨床研究略為題到),就代表你的統計結果,有可能真正發揮了統合分析的核心價值:「透過擴大 sample size,發掘過去因 sample size 過小而忽略的細微變化」。

 

而這些細微的變化,就有可能替未來的研究,開闢一個新的方向!新方向可大可小,運氣不好,就是替未來研究者發現一條新的死胡同:終究還是無法解決目前的臨床問題;運氣超好,就有可能是發現一條康莊大道:解決了過往無法處理的臨床問題!

 

 

在天馬行空之前,找巨人來墊肩。

 

是的,就像在許多的統合分析研究中不斷強調的,統合分析終究只能「發現現象」,而不能「發現背後的原理」。因此就算你再怎麼興奮,還是需要透過前人的研究,來驗證我們的發現。

 

如果前人的研究方向都相反,還得回過頭來檢視我們的 data 是否方向輸入相反(positive versus negative)。但如果前人的研究能佐證你的發現,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旁徵博引,強化自己的論述,大聲嚷嚷了!

 

當然,這個大聲嚷嚷也不是胡謅亂寫,而是要很有條理的讓主編與審閱者落入你的知識陷阱裡:「我的發現和前人 A 一樣,雖然與前人 B 有出入,但那是因為前人 B 的情況和我有點不同,而且前人 C 發現鎂可以透過另外一種機轉來影響過動症,所以我的結論是有憑有據的!」

 

要知道,研究的世界,講求的是證據,唯有你證據充足,說話才會大聲!

 

 

最新活動

 

 

The post 奇怪且不合理的統計結果,該放棄?或是繼續堅持?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

$
0
0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快訊] 曾秉濤醫師探討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與飲食失調的統合分析,獲 Prostaglandins, Leukotrienes & Essential Fatty Acids 刊登!

 

 

Meta-analysis_20180826_1013

 

 

當初因緣際會之下產生的題目,沒想到竟然會協助我們建立起海外的友誼,也是我們開始建立起國際團隊的里程碑。

 

當初會開啟 omega-3 系列研究,主要是因為受台灣在這領域耕耘已久的蘇冠賓教授邀約,開始我們的第一篇 omega-3 研究,這才啟發了我對 omega-3 的興趣,也注意到另外一條異於傳統的路線:精神營養學。

 

 

營養不只是營養

 

傳統精神醫學,著眼於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異常,包括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等,而傳統精神科藥物,也都是根據上述理論而開發出來的。但是我們都知道,目前臨床上還是有許多難以處理的疾病,飲食疾患(eating disorder)就是其中之一。

 

事實上,我們連飲食疾患真正的病因都還沒有明確的定論,更遑論所謂的「有效治療」!目前相關臨床治療指引(clinical guideline)提供的建議,也是處於證據力不充分的階段。

 

Omega-3 這類的脂肪酸,目前已經在精神科研究廣為流行,根據目前已知的研究發現,omega-3 並不單純只是人體所需營養而已,還包含了抗氧化與維持腦細胞膜穩定的角色。因此,omega-3 的缺乏會造成腦神經細胞發育的缺損!

 

當然,除了傳統精神科重大疾病之外,也開始有少部分研究發現,飲食疾患的患者好像有 omega-3 不足的現象,但也有研究發現 omega-3 過多的結果,因為每篇研究的 sample size 都太小,所以沒辦法斷定哪一邊才是正確的!

 

 

統合分析不只是統合分析

 

我們常說,統合分析只能觀察到現象,不能解釋背後的原理。但是,這就代表統合分析在科學上的貢獻微乎其微嗎?我們就只能這樣故步自封嗎?

 

在我們這篇 omega-3 與飲食疾患相關性的統合分析研究中,我們得到了和「假說」完全相反的結果:在假說裡面,我們假設了飲食疾患的 omega-3 濃度是較低,而 omega-6 是較高(因為 omega-3 對人體是有益的物質,而 omega-6 則沒有好處)。

 

但是,最後統計結果卻發現恰好相反:飲食疾患患者體內的 omega-3 濃度,反而比一般人更高,omega-6 相對而言反而更低!

 

就如同我在「奇怪且不合理的統計結果,該放棄?或是繼續堅持?」這篇心得裡所提到的,當我們確定資料輸入都正確無誤,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提出全新的觀點:或許,omega-3 濃度的變化,是來自於體內失衡營養狀態的代償結果、也或許這些飲食疾患患者體內的 omega-3 相關代謝基因本身就和一般人不同,而直接 / 間接導致了飲食疾患、又或許是,飲食疾患患者並不像傳統精神疾病是高氧化環境,而是處於低氧化環境。

 

因此,統合分析並不代表我們無法為未來的研究提出全新觀點,相反的,我們更能夠站在實證醫學的制高點,眺望未來可行的新路線!

 

 

研究不只是研究

 

當然,研究的結果固然能夠為我們帶來發表(以及新思惟獎勵金),另一方面,透過整個研究討論的過程,我們更能擴展自己的視野:無論是知識上的視野、或是人際上的視野。透過這篇研究,我們的海外研究團隊終於正式啟航!

 

 

最新活動

 

 

The post 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易澄醫師、曾秉濤醫師參與團隊關於藥物治療與預防譫妄的統合分析,獲 JAMA Psychiatry 刊登!

$
0
0

 

 

01_JAMA_Psychiatry_WuYC_TsengPT_39

 

 

文章介紹

 

譫妄(delirium)是住院老年病患有精神科照會狀況時的常見診斷,這種急性發作症候群的特徵為注意力變差、失去定向感、情緒激動或呆滯,患者時而清醒、時而昏睡,並常伴隨妄想與幻覺。

 

譫妄通常是生理上的異常造成臨床上類似急性精神病的症狀,會增加原本疾病在治療與照護上的困難。處置方針除了非藥物治療與儘速找到生理異常的病因並對症治療,亦有許多研究探討可能的預防與治療藥物。

 

目前關於譫妄的藥物文獻尚未有明確的效益與安全性分析結論,因此作者團隊使用統合分析方法進行研究。分析結果顯示 haloperidol 合併 lorazepam 可能是最好的治療譫妄選項,而  ramelteon 則是預防譫妄的最佳藥物。

 

此篇統合分析不只刊登於精神醫學領域的頂尖期刊 JAMA Psychiatry,亦被國外醫療專業網站引用(這裡這裡)、受到國內新聞媒體採訪作者後報導

 

 

期刊介紹

 

JAMA Psychiatry 是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旗下期刊,創刊於 1919 年,2013 年從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更名自今。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16.642,在 Psychiatry 領域排名第二(2/142)。

 

 

再次恭喜兩位醫師!

 

 

吳易澄醫師與新思惟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易澄醫師、曾秉濤醫師參與團隊關於藥物治療與預防譫妄的統合分析,獲 JAMA Psychiat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濤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協助戒菸藥物與體重增加關聯的統合分析,獲 Obesity Reviews 刊登!

$
0
0

 

 

01_Obesity_Reviews_HsiehMT_TsengPT_40

 

 

文章介紹

 

戒菸是減少與吸菸和二手菸相關疾病與死因的根本方法,戒菸失敗原因除了尼古丁成癮、心理依賴之外,體重增加(weight gain)也是常被提到的主要因素之一。

 

為了探討使用藥物協助戒菸時,藥物種類與體重增加之間的關聯為何,作者團隊納入了 31 個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進行統合分析。

 

研究發現即使只給予安慰劑,患者在戒菸過程中還是會出現體重增加現象。因此推論體重增加來自於戒菸本身的副作用,不完全是藥物造成的。

 

統合分析結果顯示與安慰劑或對照組比較,體重增加較少的藥物組合有:Nicotine patches plus fluoxetine、topiramate with/without nicotine patches、nicotine patches plus methylphenidate、nicotine spray/gum/lozenges、high ‐ dose nicotine patches (42 mg/21 mg)、naltrexone with/without nicotine patches、bupropion with/without nicotine patches。

 

此外考量戒菸成功率與體重增加狀況後的最佳三種藥物組合則為:nicotine patch 14 mg plus fluoxetine 40 mg、nicotine patch 14 mg plus fluoxetine 20 mg、topiramate 200 mg。

 

 

期刊介紹

 

Obesity Reviews 創刊於 2000 年,是 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的官方期刊,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8.483、是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領域的頂尖期刊(8/142)。

 

 

再次恭喜兩位醫師!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曾秉濤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協助戒菸藥物與體重增加關聯的統合分析,獲 Obesity Review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臨床困境,串起全世界的專家一起研究。

$
0
0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吳易澄醫師、曾秉濤醫師參與團隊關於藥物治療與預防譫妄的統合分析,獲 JAMA Psychiatry 刊登!

 

 

meta-analysis_20170311_0386

 

 

譫妄症狀(delirium)是臨床醫師非常頭痛與困擾的一個症狀,每當這個問題出現時,就是給臨床醫師一個重大警訊:病人要開始出狀況啦!

 

然而這樣一個棘手的問題,目前卻沒有明確有用的治療方式,可以處理患者,我們往往只能用「證據不充分」處理病人,而且還要附加一句話:這個治療有可能會增加患者的死亡率。這種高風險的作法,比踩鋼索還更危險!

 

 

全台從南到北大合作

 
這樣的臨床困境造成許多醫師困擾,如果有個研究能夠克服這個問題,相信很多醫師會很有興趣一起加入幫忙共度難關,事實上也真是如此,在蘇冠賓教授的帶領下,我們和全台灣各地醫療院所的醫師一起通力合作,我們的夥伴來自三總系統、台大系統、榮總系統、長庚系統、中國醫大系統、以及高醫系統(依照緯度排序)。當然,除了醫院體系之外,也有像我們這樣來自診所的游離分子(或是要稱之為:散兵遊勇系統?)。

 

而各位醫師的臨床專業科系組成也非常複雜:精神科(7)、神經內科(2)、復健科(1)、牙科(1),可說是全台菁英大集結呀!透過這樣各科對於譫妄症狀的了解與背景知識,我們一起共同沙盤推演各種可能被問到的問題,並且事先做好分組比較以及預設討論,果真,這些問題都一一被審核者提出來,好在大部分事先都有預設好回應方式,才能在很短的限定時間內投稿回覆!

 

 

來自世界各地的友人

 

這篇文章最令人興奮的地方,不只是我們聯合了全台各地的菁英一起完成,更包括找了許多世界友人一起來共襄盛舉!透過蘇冠賓教授和林博彥教授的人脈,我們找到了來自加拿大、英國、日本的友人們一起修改文章,除了英修問題之外,還把一些常見的臨床盲點補上,例如文獻搜尋關鍵字的修正等。

 

透過這樣一來一往的修改,從中學到了更多統合分析的技巧,讓文章能夠更加的完美!(也順便讓我多學了幾句優美英語的用法,省了去補英語的時間。)

 

 

透過研究,串起世界各地友誼的橋樑。

 

這篇統合分析的完成,除了帶給臨床醫學一個新的治療方向與指引之外,另一方面也為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機會:建立起世界各地的友誼橋樑!我們在後來幾篇的研究之中,也都和這幾位世界友人保持聯繫,透過他們的協助,更快發現之前研究的盲點,藉此讓研究能更趨完美,能有一個堅實的證據等級!

 

 

最新活動

 

 

The post 臨床困境,串起全世界的專家一起研究。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課後持續發表了 18 篇 SCI,是怎麼做到的?

$
0
0

 

作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仁愛院區 中醫科 林舜穀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林舜穀、柳瑞明醫師探討中醫用於攝護腺癌合併憂鬱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01_jcm_linph_linsk_liujm_share_21_DMCp_20180325_0237

 

 

上完新思惟了,然後呢?當然就是連續拼個好幾篇文章,把貴鬆鬆的學費賺回來了啊!

 

從 2015 年上完課後到現在,總共發表了 18 篇 SCI 論文,非常感謝一路上遇到的眾多貴人,也累積了一些經驗,希望可以跟大家分享。

 

 

跨地域團隊合作

 

我非常的幸運,能遇到兩位非常強的合作夥伴柳瑞明醫師林柏宏醫師,才能順利的開始研究發表生涯。由於我們分屬三個不同的醫院,也都是終日忙碌的年輕主治醫師,能夠抽空討論的時間非常有限。

 

當投稿的量變大時,繁瑣的工作也會以等比級數放大,將重複性的資料事先整理好,就變得非常重要。例如,作者資訊就是一個很常見容易出錯的地方,一篇文章作者 6-8 位,每個人又有 2-3 個單位名稱與學歷縮寫,每次都要在投稿系統中逐一輸入,是一項很累,且容易出錯的事情,而偏偏這項資料,容錯率又非常低,一但漏寫,輕則論文補助沒有、重則會影響到升遷和研究所畢業與否。

 

我們團隊,會將作者資訊獨立整理成一個 Word 檔,並放在研究目錄中的醒目位置,不管是單位有增減,或是聯絡方式有更動,都可以隨時上去修改。投稿時依照最新的版本上傳就不會有錯。

 

 

現實與熱情的平衡

 

當我開始發論文才知道,現在做研究寫論文的成本越來越高,甚至可以說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一篇文章的英文修訂加上投稿審查費,很可能抵得上一個名牌包包或是日本來回機票。一個不小心就要自己貼個幾萬塊是很常見的事情。

 

因此瞭解醫院和學校的論文補助政策也非常重要,有的醫院是每篇論文單獨計算,依照 impact factor 計算獎勵金;有的醫院會補貼投稿的費用;有的醫院,則是提供免費的線上抄襲檢查額度,這些都可以透過事先了解,盡可能的節省費用支出。而各單位的教研部及會計出納,又有不同的規定,有些是只補助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有些是刷卡的名字一定要跟申請人一樣。

 

寫論文除了興趣和對社會的貢獻之外,很現實的還是要計算一下實際的收益,獎勵金也好、醫院有給福利或避免處罰也好、自己的爽度也好,加總起來起碼要等於自己付出的成本(時間、金錢、心力、家人),研究才能長長久久。切記不要貿然投入,自己騙自己說不計成本拼一把,不然通常都是越寫越不知道為何而戰,最後常常是磨光熱情又一場空。

 

跟平輩組成研究團隊最大的好處,就是溝通可以直來直往,不用顧慮太多人情壓力。團隊合作一定要一開始就講好作者排名分配,通常會有一個第一作者、一個通訊作者和一個共同第一作者,如果要掛其他人的名字也可以,講好理由、其他人同意就好。

 

 

非即時溝通是團隊合作的常態

 

由於見面不容易,我們全部的討論都是用 Facebook 的 Messenger 完成。拜現代網路科技所賜,即使相隔三地溝通起來仍然非常順暢,最遠的一次經驗是三個人分別在新加坡、大阪新幹線上以及台北,仍然可以順暢溝通。事實上,我已經有超過一年沒有實際跟另外兩位夥伴見面了,所有的討論與合作都是在網路上完成。

 

只是 Messenger 還是有一些溝通要訣需要注意,例如,上傳檔案有限制,最好用 jpeg 圖片格式或是 pdf 檔進行。Word 的 doc 格式,以及有些雜誌社要求的 .tif 或 .png,常常無法順利傳送,或是手機無法開啟。

 

但如果要走團隊合作路線,真的要盡早習慣非即時的通訊。門診、手術、查房,要找到三個人都能有空的時間,非常稀少,大部分的情形都是問題寫上去了,等另外兩個人有空才回覆。因此每次的溝通,務必要先講清楚,這次需要討論的是哪一篇、哪一個段落或圖表、哪一個版本,才可以讓其他人順利銜接上。

 

當然,大家的時間錯開也有好處,就是可以接力進行。這點在回覆審查意見時,特別有利,常常是一個人早上沒事先回覆幾點意見,另一個人下午就可以接著補完內容;或是下午跑完新的圖表,就先丟上去,晚上回來,圖說跟論文內容其他人就幫忙更新好了。

 

 

結論

 

在研究的路上很幸運能遇到好的夥伴,雖然大家都很忙,但借助現代科技,讓我們可以跨越時間、空間,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協作。

 

 

最新活動

 

 

The post 課後持續發表了 18 篇 SCI,是怎麼做到的?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掌握這些訣竅,就能提升寫作效率。

$
0
0

 

作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中醫科 林舜穀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林舜穀醫師關於中醫對失智症照護與醫療支出影響為何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Medicine 刊登!

 

 

00_FB_meta_analysis_20170416-182

 

 

第一篇論文卡關的原因

 

我在寫第一篇論文的時候也是卡關許久,事後回想,發現自己犯的最大一個錯誤,就是覺得第一篇一定要盡善盡美,把所有想要講的事情、討論的觀點通通放進去,結果就是圖表越放越多,文章越來越長,也越來越失焦。隨著時間越拖越久,寫作好像看不到盡頭,意志就越發消沉。

 

寫了幾篇論文後,才逐漸了解新思惟上課時講的「系列文章」是什麼意思;一篇文章應該要收斂成一個可以驗證的問題,並且在文章中透過各種研究方法驗證,最後達到一個明確的結論,若硬是要塞進多個問題,反而會讓文章看起來面目模糊。

 

 

「系列文章」成突破口

 

我漸漸養成一個習慣,在寫論文時設立問題分割點,限制內容在五張圖表裡面說完,如果超過這個數量,就要把多的獨立成下一篇文章的題目。

 

開始這樣的作法後,我發現另一個好處,就是審閱者更容易知道我們想要探討的問題,並專注在提點研究方法和討論方向,不會有審查者搞不懂「這篇文章到底在寫什麼」的情形出現。

 

總之,一篇文章包山包海,只會模糊焦點,小步快跑連發系列文才是正解。請不要想著寫曠世鉅著,要練習限縮在一個問題一個結論,把一個發想轉化為系列題材。

 

 

論文高產,竟是在忙碌時期?

 

寫論文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事情,特別是當你急需這篇文章來升等、畢業、通過評鑑標準,然而,越是在心中吶喊「好想趕快寫完啊」,打開電腦越是會先打開 Facebook 或是遊戲畫面,進度反而越來越慢。

 

我不會跟你分享寫作業前要先齋戒沐浴或是靜坐 30 分鐘,空出一整天的時間慢慢進行,因為現實世界中,我的論文都是在各種壓力與醫院事務交雜中完成,而遇到評鑑或是研究所忙著畢業的那兩年,是我發表論文數最高的兩年,以下分享一些自己的技巧。

 

 

產出秘訣,就在寫作起手式。

 

「永遠從可以機械化完成的結果(results)和方法(methods)開始寫。」

 

當你把表格畫完、統計跑完,整個研究的主要數據應該都已經完成了。而結果就是對照著表格把圖和表中的數據描述一次,並且依照圖表的順序依次排列下來就好。

 

 

有效率的作法:專注寫完 results

 

結果(results)的寫作重點,就是「不要試圖在結果部分進行任何的討論」。當然你在寫的時候,一定會冒出許多非常好的點子,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跳到討論(discussion),或意圖用英文寫下你的想法。你應該做的是,立刻把腦中想的東西用「中文」快速地寫在另一個文件檔,等到結果寫完後,再重新把這些中文記下的點子整合起來,列出討論的每一段要寫什麼。

 

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最快速完成結果部分,獲得成就感和繼續下去的動力。撰寫討論的部分需要大量思考,會耗費大量的注意力。若結果寫到一半就跳過去寫討論,常常會發現卡住的地方,就會越寫越挫折,最後連原本今天可以完成的部分也沒寫完。

 

而且,往往寫出來的討論內容東一句西一句,要嘛不斷重複,要嘛前後不連貫,因此先將腦中靈光乍現的論點快速寫下來,累積足夠的素材再歸納出幾段重點,一口氣完成才是比較有效率的作法。

 

 

獲得成就感:易寫的 methods 優先完成

 

除了結果之外,另一個要優先完成的地方就是方法(methods)。

 

一方面是因為方法的部分比較好寫,依照做研究的流程,從定義研究族群、暴露或治療、收集結果、最後統計分析,順順地寫下來就可以完成;二方面是利用撰寫方法時,重新審視一遍自己的研究,看有沒有定義不清楚或是一開始沒有注意到的地方,能彌補的就趕快補強,不行的也可以先寫起來,放到討論後面的研究限制。

 

總之,人都是需要完成簡單工作後的虛假成就感,幫助你走過寫論文的漫長道路。

 

 

善用小技巧,渡過寫作低潮。

 

身為臨床醫師的宿命,就是完整的研究和寫作時間非常稀少,即使有,也常常是以犧牲臨床收入或是家庭時間為代價。

 

因此善用各種小技巧,讓自己可以寫得開心一點,少一點低潮的空檔,就變成每天寫作的考驗。

 

希望大家跟我一起苦中作樂,走出自己的學術之路。

 

 

最新活動

 

 

The post 掌握這些訣竅,就能提升寫作效率。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充滿希望、令人振奮的一篇文章!

$
0
0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協助戒菸藥物與體重增加關聯的統合分析,獲 Obesity Reviews 刊登!

 

 

Meta-analysis_20180526_0455

 

 

這篇「戒菸藥物與體重變化相關性」的統合分析能順利刊登出來,其實是最令我開心的一篇文章。

 

 

替臨床治療指引帶來新方向

 

這篇文章如果單純以分數(impact factor)來看,並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比我們團隊同一時間被接受的另外一篇分數還低(詳見「臨床困境,串起全世界的專家一起研究。」與「臨床上的困境就是研究的契機」這兩篇心得),但以臨床角度來說,這篇文章的臨床意義,其實不亞於前述那篇文章的重要性!

 

誠如我在「醫師,我是不是因為吃了你的藥變胖?」心得中所述,臨床醫師在協助患者戒菸的過程中,最棘手的三個問題就是:成功率、副作用(例如這邊所說的增胖問題)、以及怎麼選擇對患者最好(也就是最高成功率與最少副作用)。

 

而這三個問題所構成的金三角,常常也是臨床指引反覆在討論的癥結點,畢竟療效往往與副作用是成正比的,效果越強的藥物,常常會帶來越強的副作用,因此,要找出同時符合這兩個極端的藥物沒有那麼容易(至少以臨床研究來說沒那麼容易)。

 

我們這篇研究透過統合分析的方式,明確的告訴大家「什麼藥物組成最不會造成副作用(這邊指體重增加)」、「什麼藥物組成效果最好(這邊指戒菸成功率)」、以及「什麼藥物組成最能同時達到最少副作用又最有效果」,而且這三個問題的方向恰好指向同一種藥物組成:尼古丁貼片搭配口服 Fluoxetine 藥物。

 

這樣清楚又明確的方向,讓臨床醫師有簡單明瞭的證據可以遵循,而且又是透過統合分析的方式獲得這個結論,在實證醫學的角度來說,證據等級相當高!相信這篇文章假以時日,一定能夠帶給臨床醫師新的啟發!

 

 

民眾看的版本 ver final

 

 

診所也是能為醫療發展帶來貢獻的

 

其實這篇文章之所以讓人振奮,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作者之一來自於診所!

 

許多年輕醫師常常有個迷思:離開醫院後,終身就會遠離學術圈。乍聽之下這個迷思很合理:因為你離開醫院後,就沒辦法收案做研究,也不可能有機會設立自己的實驗室,進行基礎研究,在傳統的醫學研究之路上,等於是被斷了生路(要人沒人、要材沒材)!

 

但是,真實世界真的這麼殘酷嗎?在這篇研究中我們發現到,在診所工作也是有機會替醫學研究領域帶來貢獻(刊載在肥胖醫學界最高分期刊,替臨床指引帶來新方向),只要你能夠明確的點出臨床工作遇到的瓶頸(戒菸過程無可避免的副作用,戒菸成功率太低),並且設定好正確的前進路線(統合分析不須收案),自然會有機會做出品質良好的研究成果(順利刊登)!

 

當然,在這個研究之路上,難免會遇到一些挫折(例如整理資料時漏掉重要線索,寫文章時有盲點),這時,平時累積下來的友人們,就會是協助你克服這些挫折的珍貴助力了!

 

 

最新活動

 

 

The post 充滿希望、令人振奮的一篇文章!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9 / 3 / 10(日)「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江佩璋醫師、李承諭醫師

$
0
0

 

 

00_cover

 

 

這次完成全套統計製圖的同學特別多,上傳參賽的數量也可能是史上最多的,共有 26 位同學上傳作品!

 

從問題與數字,變成統計結果與 SCI 等級的圖表,每個同學都感到相當雀躍。其中有 5 份相當傑出,我比較了很久,才終於選出最好的兩名得獎者:江佩璋醫師、李承諭醫師。

 

請各位跟著我一起,擔任 SCI 期刊的 reviewer,一起看看這些「投稿的稿件」,你看到圖片上有什麼能改進,瞭解世界級的學術製圖要求,在意的是哪些細節囉。

 

一起開始吧!

 

 

那些還能改進的地方

 

 

01

 

 

開始囉!這張你有感覺哪裡讓畫面不太和諧嗎?

 

Moon 所使用的藍色過於飽和。當我們使用兩個以上的顏色時,要讓畫面協調,在飽和度與明度上需要做調整,其中又以飽和度的不一致,最容易瞬間毀了畫面的協調性。建議改選一個較為不飽和的藍,或者如範例,直接使用萬用的灰色。

 

 

02

 

 

這張圖有兩個地方可以建議。一個比較容易找,是右上角的 = 符號,後面忘了加空格。另一個比較不容易,但像千錘百煉的「口袋級 reviewer」,雜誌社深刻倚重,一年可以審將近一百篇的高手,大概可以很快的看出來。

 

 

03

 

 

是的,他的 major tick mark 所選的顏色與文字和座標軸不同,大概差了一格。為了讓大家都看得見,上面這張圖我有作了些強化,放大對比跟亮度。

 

 

04

 

 

這張的問題在於,p 值的標示文字太小,顏色與座標軸不一致,也沒有粗體。記得,盡量將畫面上所有的文字,用一致的方式去設計,這樣能極大化整齊程度,讓讀者的視線集中在數據本身。另外,座標軸所選的顏色過深,搶走數據呈現的主角地位。

 

 

05

 

 

圖例說明的 _ 底線忘了去掉,這應該是在 label 功能處可以處理的。

 

 

06

 

 

因為 Y 軸從 82 開始,導致 Moon Dinner 最低的點,幾乎碰到 X 軸,建議重新設定 Y 軸區間。p 忘了做斜體。

 

 

07

 

 

其實這張不錯,但文字跟座標軸的顏色差一格,建議座標軸調淡,使與文字一致。另外,抓圖前,空白處要點一下,避免四個小圈圈一起被抓圖。

 

 

08

 

 

建議製圖時,語言要統一。可以考慮全英文,適合投稿到國際期刊。如果要全中文的話,則座標軸也要一起改中文,如:生存機率、月數。中文使用的字體為新細明體,這是有繁複裝飾的襯線字,與英文部分使用的 Arial 風格有很大不同。如果真要用,建議「微軟正黑體」。

 

 

09

 

 

座標軸處,tick mark 的顏色跑掉,偏深。小於符號後面沒有空格,p 值標示沒做粗體。建議圓點外圍顏色與內餡一樣,因為多了這個設計,會讓點變小,但變複雜,與座標軸的極簡大器不一致。

 

 

10

 

 

這個同學是全部第三名,也就是跟最後得獎的兩位同學,PK 到最後階段的。這張圖有兩個地方要調整,一個是 Youden index 的顏色為橘,跟 ROC curve 的粉紅略有不同。其次,文字方塊靠左,導致右邊單獨出現大區域的不規則負空間,很可惜。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範例,選擇置中,並收窄文字方塊,去解決這個問題。

 

以下,看看脫穎而出的得獎作品囉!

 

 

江佩璋醫師

 

 

12

 

 

江佩璋醫師的套圖,是那種第一眼看過去,完全不會引起 reviewer 過敏,而且會很想專注在觀察數據意義的作品。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作為老師,就繼續從他 98 分的基礎上,說明那個 2 分是怎麼不見的 XD

 

這張分佈圖,如果眼睛夠利的人,應該會發現,X 軸的 tick mark 比上面的座標軸淺了一點點,差一格灰。但這個連我自己說出來都覺得有點太龜毛了 XD 等下我們說些比較明顯的。

 

 

13

 

 

疊在一起,就知道功力,請觀察「完全不動」的 Y 軸與數字,還有每一張圖,所達成的個別畫面平衡。即使數據分佈不同,藉由 p 值標示,能把畫面平衡重新做回來。

 

 

16

 

 

這張很不錯,沒什麼要建議的。

 

 

17

 

 

三條 ROC 的比較,沒有 Youden index 資訊,就不標圈圈,是正確的作法。這張很棒。

 

 

18

 

 

雖然 Youden index 也不小心選成橘色,但文字方塊的處理很好,置中且放在靠近 Youden 標示的旁邊,非常方便閱讀。

 

 

19

 

 

最後的 KM curve 也沒問題。

 

要把那麼多的畫面元素控制好,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前面我們先看過了許多作品講評,大家應該有概念,其實每個地方都需要認真的調整,才能做到這樣的程度。

 

恭喜佩璋!

 

 

李承諭醫師

 

 

22

 

 

李承諭醫師的這套圖很有意思,你乍看之下會覺得很普通,但這真正是把所有細節都做到最好的內斂,形式不再搶眼,所有的設計都在協助讀者看懂數據。

 

評審的過程,我嘗試在每個決選者的作品中挑問題,李醫師的作品我挑不到。

 

一度我還恍神,想說「這套該不會是我自己做的示範作品吧?」我還找了幾個細節來對,發現的確不同,像是 Box-and-whisker plot 的顏色,我是做咖啡色,承諭做的是灰色。

 

這一套實實在在是李承諭醫師自己雕琢出來的。我沒什麼要進一步講評的了。太厲害。

 

 

23

 

 

同樣的,請觀察不動如山的座標軸,以及每張都自己做好平衡的視覺分佈。

 

 

26

 

 

座標軸的數字與文字,文字方塊的設計,全部一致。畫面非常簡單清楚,沒有多餘的設計,全部都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看懂數據而存在!

 

 

27

 

 

該虛線的,該用什麼顏色,每個數字、每個文字,都是他該有的樣子。像是精彩的電影,主角、配角、編劇、導演、攝影、特效,全部渾然天成,沒有人過於炫技,沒有人跟不上,成就最棒的「作品」。

 

 

28

 

 

在 Youden Index 的圈圈,稍微深一點,這樣的作法不錯,因為圈圈本身細,用顏色補一下重量是可以的。置中的文字方塊,合身的文字框!

 

 

29

 

 

沒有犯錯的 KM curve,就是最好的 KM curve。線條夠粗,跟文字筆畫差不多,顏色協調,文字方塊的位置也很理想!

 

我是一個對細節很在意的人,題目也是用一整個禮拜設計出來的。承諭醫師能在兩個多小時的互動實作時間,做到「我全力挑問題都挑不到」,細節實力應該已經在我之上了。

 

下課結束照相時,我跟李醫師說,遇到你或江佩璋醫師這樣的對手,就算我自己來報名上課,可能都沒辦法得獎,你們太強了。

 

恭喜承諭醫師得獎!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19 / 3 / 10(日)「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江佩璋醫師、李承諭醫師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林安民醫師關於運動諮詢在台灣現況的臨床研究,獲 Translational Behavioral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TBM_LynnAM_03

 

 

文章介紹

 

醫師給予患者運動諮詢(EC; exercise counseling)以改善生活型態、與治療相輔相成,已是許多慢性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治療建議的一部分。

 

系統性回顧文獻發現影響第一線醫師提供 EC 的動機因素包含:時間、是否具備相關訓練與知識、對 EC 成效的信心強度等。為了瞭解台灣在這方面的數據為何,作者團隊以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為基礎進行問卷研究,

 

研究問卷的 response rate 為 90.5%,最後納入分析的 1006 份問卷涵蓋了心臟科、新陳代謝科、家醫科、復健科、骨科等領域的臨床醫師。醫師提供 EC 的意願正相關於認為能有較佳療效,以及能因 EC 獲得患者尊重的正向回饋。

 

作者團隊希望論文發現能有助於 EC 在臨床上和醫學教育端的推廣,建議在學校與住院醫師訓練過程納入 EC 相關訓練。提升醫師關於 EC 的知識與技能後,便能經由生活型態的改變與管理讓慢性病患有更佳的預後。

 

 

期刊介紹

 

Translational Behavioral Medicine (TBM) 是 Society of Behavioral Medicine 於 2011 年開始發行的期刊,TBM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2.521。

 

 

再次恭喜林醫師!

 

 

林安民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林安民醫師關於運動諮詢在台灣現況的臨床研究,獲 Translational Behavioral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9 / 3 / 10(日)課程照片記錄

$
0
0

 

 

00_FB_CLIP_20190310_0659

 

 

出社會之後(當上主治醫師)才能體會成長空間(像學校)的可貴,一個可以犯錯的空間、提供即時回饋的老師、一個能耕耘的舞台、一群相同價值觀的朋友。

 

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中,教統計不以「應用」為主,而是以「理論」為主。我們都看過大量看不懂的公式與細節,然後幾乎所有人上完課,對「統計」只感到懼怕。

 

互動實作時間,精準的題目設計,與隨時提供協助的助教,一歩一歩,讓您不再畏懼做統計,甚至可以從自己手中產出國際水平的統計圖表。

 

從問題與數字,變成統計結果與 SCI 等級的圖表,每個同學都感到相當雀躍。而這次完成全套統計製圖的同學特別多,作品上傳的數量也可能是史上最多。深入淺出的課程設計,讓同學們不僅能完成統計,還能將作品做的好,帶著成就感參賽!

 

直接命中初學論文寫作的人想 / 該知道的東西,課程的精準度、精緻度讓人驚艷!

 

剛起步的臨床研究者究竟需要什麼,因為我們也曾年輕過、經歷從什麼都沒有的狀況開始,所以我們知道。資源稀少、恐懼統計,如何讓 reviewer 給予機會,如何讓 editor 不拒絕?研究者會面臨的瓶頸困境,由講師帶領,一一擊破!

 

早點上蔡校長的課就好了。上完之後覺得對 R 或 young V 越早上越少走很多冤枉路。統計實作上非常有幫助,非常有用也有效好上手。

 

最多校友擁有實際發表成績的新思惟工作坊,我們不間斷的優化課程內容,無論是初學者,或擁有多篇發表的進階者,皆能滿載而歸,並且給予我們的課程高度好評,非常感謝!期待在未來,能和我們一起共享榮耀

 

一起來回味,活動當天的精彩時刻。

 

 

最新活動

 

 

CLIP_20190310_0042

 

CLIP_20190310_0168

 

CLIP_20190310_0258

 

CLIP_20190310_0260

 

CLIP_20190310_0318

 

CLIP_20190310_0347

 

CLIP_20190310_0385

 

CLIP_20190310_0441

 

CLIP_20190310_0523

 

CLIP_20190310_0579

 

CLIP_20190310_0613

 

CLIP_20190310_0646

 

CLIP_20190310_0659

 

CLIP_20190310_0666

 

CLIP_20190310_0715

 

CLIP_20190310_0755

 

CLIP_20190310_0809

 

CLIP_20190310_0827

 

CLIP_20190310_0833

 

CLIP_20190310_0838

 

CLIP_20190310_0881

 

CLIP_20190310_0913

 

CLIP_20190310_0918

 

CLIP_20190310_0933

 

CLIP_20190310_0936

 

CLIP_20190310_0970

 

CLIP_20190310_0995

 

CLIP_20190310_1042

 

CLIP_20190310_1049

 

CLIP_20190310_1075

 

CLIP_20190310_1115

 

CLIP_20190310_1142

 

CLIP_20190310_1316

 

CLIP_20190310_1362

 

CLIP_20190310_1366

 

CLIP_20190310_1376

 

CLIP_20190310_1413

 

CLIP_20190310_1424

 

CLIP_20190310_1430

 

CLIP_20190310_1461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19 / 3 / 10(日)課程照片記錄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沂名醫師參與團隊比較不同支架治療下肢動脈長段慢性完全阻塞的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
0
0

 

 

01_JCMA_ChenIM_15

 

 

文章介紹

 

使用血管內支架治療下肢的周邊動脈疾病(PAD;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是陳沂名醫師參與團隊專研領域之一,並已發表相關論文(這裡這裡)。

 

長段的慢性完全阻塞(CTO; chronic total occlusion)屬於下肢 PAD 中較複雜的病況,為了瞭解治療長段 CTO 的 femoropopliteal lesions 時,covered stent 與 bare-metal stents (BMSs) 兩者在安全性與治療效果上的差異,作者團隊進行了臨床研究。

 

研究中,覆膜支架(covered stent)與 BMSs 的手術成功率皆為 100%,兩組在併發症機會、死亡率、amputation rates 方面皆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primary patency rates 在術後一年與兩年時亦相近。

 

然而,術後一年與兩年的追蹤中,覆膜支架組顯著有較佳的踝肱血壓指數(ABI; ankle brachial index),較少的 in-stent restenosis 以及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 狀況。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JCMA中華醫學會雜誌)2008 年收錄於 SCI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JCMA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4 年的 0.845,逐步上升到 2017 年的 1.660。

 

 

 

陳沂名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沂名醫師參與團隊比較不同支架治療下肢動脈長段慢性完全阻塞的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好的軟體,讓對統計有恐懼的我,也有些喜歡操作了!

$
0
0

 

作者:匿名

 

 

01_innovarad_0310_03_CLIP_20190310_0265

 

 

關注新思惟課程好幾年,看到每位醫師、學校老師及研究者學員,課後皆收穫滿滿,每次課程的開放報名,總有些許衝動想要立即報名,但也都在付款前,不斷的懷疑自己,究竟能力是否足夠?

 

或許是時機成熟,也剛好時間允許,參加了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課程參加人員以住院醫師及臨床研究人員為多數,大多數的人,都為了升等壓力而前來學習(為五斗米折腰)。課程內容以臨床醫學領域為主,對於護理人員而言,是有些吃力但又充滿挑戰。

 

 

難怪醫師們都來上課了

 

課程論文舉例,以 original 為主要示範,本來嘆了口氣,覺得自己能力不足,但課程中發現,講師們也是被拒絕好幾次(吳青陽醫師的精神最令人敬佩,冷門且一般醫師不會重視的技術,若不是熱情所驅使,怎可到達如此境界),似乎又燃起一絲希望,將擺在一旁許久的論文,重新拾起修改。

 

整天課程,就像是將人生最青春、最美好、最經典的歲月濃縮,並在一夕間綻放,讓人驚嘆;又宛如被研究論文塞住的血管、神經思路,瞬間經由 X-ray、CT 影像引導疏通無阻,研究文章篇篇被 accept,這也難怪醫師們都來上課了。雖不是醫師的我,深感課程很值得。不過到頭來,最重要的,是要維持執行力,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作品。

 

 

簡單好上手的軟體,克服了對統計的恐懼。

 

令人收穫最多的是互動實作,感謝新思惟團隊的用心,找到能很快上手的統計軟體,居然可以依著操作手冊自己完成 80%(其中有小問題問助教),頓時覺得很有信心(由此可知,操作手冊寫得有多詳細,可以讓人容易操作),而且還能跑出美美且有水準的統計圖,這讓對統計有恐懼的我,也有些喜歡操作了。

 

校長非常強調統計圖表的完整性,包含字體、大小粗細及顏色的一致性,都非常要求,這些都是審稿者注重且要求的細節。回家練習時,發現魔鬼真的就在細節中,常常忘記原設計的條件,圖幾乎都不一致,練習的過程欲罷不能,時間過得很快,一下子就入更了,只能再次感嘆時間不夠啊。

 

而課後學習認真程度,真令人驚訝,完全不輸在學學生。看到每位學員上傳認真練習的成果,期待校長指導,這完全就是自動自發的成人學習啊,要是自己小孩也能有如此的學習態度,那就放心多了 XD)謝謝新思惟團隊。

 

 

最新活動

 

 

The post 好的軟體,讓對統計有恐懼的我,也有些喜歡操作了!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有為者亦若是

$
0
0

 

作者:外科醫師 蔡孝恩 醫師

 

 

01_innovarad_HETsai_CLIP_20190310_1483

 

 

臨床成績傲人,還是被長官關照?

 

身為外科醫師,手術技藝與臨床成績一向是首要追求目標,成為如同「醫龍」一般夢幻的角色,是圈內人共同嚮往的聖堂。

 

就在手術團隊成形茁壯,漸漸的在國內某個區域醫院累積名聲、小有成就,終於被院內同事認可,卻因為疏於論文的發表,無法累積學術聲望而更上一層樓,就連院內長官都頻頻催促。學術荒廢,讓我們成為了少數臨床成績傲人,但卻依然被長官點名關照的科室。

 

 

「好忙」已無法再成為藉口

 

過去因為工作、家庭的繁忙,「有空再收資料、有空再整理」成為了最合理的藉口。看到許多想做的題目,一次又一次的被發表:因為「忙碌」缺乏研究動機,進而合理化「不認真研究」的心態,這樣下去真的不是辦法。

 

其實,當新思惟的觀眾也已經好一段時間,也聽過幾次蔡校長等老師們,在其他場合的演講,往往都激發內心深處的創作慾望:「舜何人也,余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如果有專家,能耐心用類似醫學院 PBL 形式般循序漸進的方式,令我重拾學術信心,為什麼我不重複這種致勝方程式,還要繼續閉門造車呢?因此毅然決然報名「一次報名費比博士班一個學期學費還貴」的現場課程。

 

 

是賣相不好,還是 reviewer 不識貨?

 

一整天 lecture + 實作的感覺,和之前的校友經驗類似,就是物超所值,獲益良多,打通任督二脈。

 

光是中午短短 2 個多小時實作時間,嘗試使用 MedCalc 軟體,搭配講義詳細的說明,以及助教即時的幫忙,能夠自己做出一些成熟的圖表,就能夠感動滿足一段時間了。校長和助教們提點一些排版細節與概念,更是讓我們有醍醐灌頂之歎:如果賣相不好,就不能全怪 reviewer 不識貨啊。

 

當天分享的講師們都是著作等身,經歷從小資源不足,一路也是在工作與研究夾縫中求生存、掙扎存活過來的活躍寫手,由他們講述研究者的困境、雜誌社編輯們怎麼看稿件,以及 revision 的心路歷程與作法,實在比一場好萊塢的電影更引人入勝。重要的是,同學們的舉手提問,都能精準有效地被回答,激盪出意外的啟發與收穫。

 

 

令人安心出航尋寶的一堂課

 

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這句話我們始終落實在每天照顧急重症病患的工作上,也終將落實在「發掘臨床議題、培養論文寫作習慣、持續開展創新醫療」的研究人生上。

 

而今天這場《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恰恰填補了「缺少了很久、卻是很重要」的拼圖。我相信湊齊了藏寶航海圖,對每位準備踏出尋寶航程的人而言,是一個必要且是令人亢奮的起始點。

 

我也對新思惟其他課程更有信心,也會毫不保留的推薦給跟我一樣迷惘的同道中人,一起改變現況。

 

最後,感謝昭慶老師最後抽獎抽到我,不但是讓我以後寫文章的時候,多了很多杯免費咖啡可以享用,同時彷彿也藉著這個好預兆告訴我:「Yes, we can!」。也祝福每位流淚撒種的校友們,終究可以歡呼收割,共享榮耀的冠冕。

 

 

最新活動

 

 

The post 有為者亦若是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授課者,都對指導「沒有發表經驗的人」相當有經驗!

$
0
0

 

作者:基隆長庚醫院 皮膚科 沈孟暵 醫師

 

 

01_innovarad_MHShen_CLIP_20190310_0498

 

 

在三、四年前,我就有注意到新思惟所開的課程,也有耳聞身邊的同學去過,當時很猶豫,一方面是價格,對於當時還是學生的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然而,更多的顧慮是,我花的這些錢,所學到的東西,對那時的我,真的有用嗎?

 

 

光是課程介紹,就一一打中我的問題!

 

這分顧慮,讓我一直擱置了來新思惟上課的想法。到了住院醫師階段,時不時會聽到過往的某某同學,最近發表一篇研究到知名期刊,某某同學已經是好幾篇論文的作者了,雖然心裡也有寫作的想法,但自認武功底子不足,不知該如何下手。

 

突然有一天,新思惟的課程介紹,又再度進到我的網路瀏覽頁面,相較於三、四年前的課程,隨著時代改變,課程也有所更改,課程介紹句句都寫進我的心裡,一一打中了我的需求,因此旋即報名參加課程。

 

 

有經驗的發表者,也都是一一克服困難走過來的!

 

授課老師都是有經驗的論文發表者,他們不只有經驗於發表,還有經驗對於「沒有發表經驗的人」進行指導,他們了解初學者寫論文會犯的常見錯誤,以及如何使用基本的原則改正這些錯誤。

 

寫完了一篇論文準備發表,接踵而來的,可能是不停地被投稿雜誌拒絕。就在心灰意冷之際,意外收到編輯建議修改的信件時,心喜上心頭,但如何好好回覆,對完全沒有經驗的初學者,又是一大挑戰。

 

這堂課裡,每位老師都曾經遇到過這些問題,他們用自己實際例子,告訴我們如何面對這些挑戰,更重要的是,這些例子讓我瞭解到,他們現今的成功,也是經歷過許多困難,並且一點一滴慢慢克服過來的,這對正走在灰心寫作投稿之路的我來說,有了鼓舞的作用,讓我更能接受現今所遇到的困難。

 

 

實作,不只軟體操作,也整合了課程內容!

 

課程中間的實作課程,顛覆以往的課程,老師說一遍、學生做一遍的方式,直接將例題還有詳細的步驟寫在講義上,讓我們親自操作,將動作用身體記憶起來,課後的練習,也讓上課所學有更深刻的體悟。

 

上完課不代表研究之路就會從此順順利利,但是一定可以讓我在研究路上,少走一些冤枉路,讓我把更多的時間,放在生命中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最新活動

 

 

The post 授課者,都對指導「沒有發表經驗的人」相當有經驗!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點亮暗夜中的燈

$
0
0

 

作者:奇美醫院 婦產部 徐英倫 醫師

 

 

01_innovarad_ILShyu_CLIP_20190310_0322

 

 

沒有光線的黑夜中,該如何探索?

 

這次會選擇參加新思惟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主要是受到蔡校長在一則 Q&A 中,將兩個課程簡單區分,內科醫師適合參加《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而外科醫師個案少,適合《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加上已經有報名前一天的《統合分析工作坊》,乾脆一併報一報,用一個連續週末,好好的來朝聖一番吧!

 

在課前問答中,有相當多的問題都切中我的心聲,諸如完全沒有經驗及靈感的菜鳥,該如何起步?沒有資源的年輕醫師該怎麼辦?統計方法該如何學習……等。老實說,少壯時沒努力的我,沒有在住院醫師時期體悟到,該積極學習做研究、發論文,所以現在已經在徒傷悲了。想學習一套有效的方法來定期發表,卻找不到方向,像在沒有光線的暗夜中探索。

 

 

大師的背後,有許多值得摸索的訣竅與細節。

 

今天的兩位講師,吳昭慶醫師及吳青陽醫師,雖然已經是大師級的人物,卻謙虛誠懇的替大家授課,也不吝分享他們在起步時,遇到與大家相同的困境,拉近和台下聽眾的距離。而這樣的距離,也讓我有個錯覺,原來,我們也是有機會變成大師的啊!

 

其實,講得輕鬆的背後,想必他們也下了許多的功夫。但有幸聽到他們的分享,讓我們有機會踩在巨人的肩膀上,避免犯下錯誤。尤其是一些站在 reviewer 的角度看 revision 的想法,或是該如何寫出不會被 editor 一眼退稿的文章,都有許多我從沒想過的細節及訣竅。

 

 

親手做出比期刊還要漂亮的圖,怎不叫人興奮!

 

一如前一天參加的工作坊,互動實作的時間還是令人熱血沸騰。實作前,我數年來無法分清楚的生統概念,就在蔡校長列出的簡單表格,瞬間變得非常清晰。把會分散注意力的旁枝末節去掉,留下最常使用的重點,先讓初學者蓋好骨架,之後的填補,自然是輕鬆多了。若是像以往在課堂上,或是自行研讀書本,常常卡在長篇大論的細節,見樹不見林。

 

開始實作後,看著一張張漂亮的圖表出現,這些圖表,都是以前看別人論文時才會出現的圖,竟然從我的手上產出了(甚至比許多期刊上的圖表都漂亮),這怎能不叫人欣喜若狂。而最後評選時,也看到蔡校長對細節的要求,像是文字的置中與否、字體的選擇該如何挑選、甚至不同顏色的要求,都讓人不斷的讚嘆,沒有最美,只有更精。

 

 

把記憶,變成本能!

 

上完一天令人激動萬分的課程後,我想必須趁著這股熱血,趕緊勤加練習,畢竟一次兩次的短期記憶,很快便會流失而去。只有反覆操作熟練成為工作記憶,才能成為帶不走的本能。

 

對我來說,今天的課程好比是暗夜的一盞燈,讓我終於對研究的路,稍稍看得清楚,雖然仍然迷濛且遙遠,但起碼有了前進的動力。平常除了臨床,還得負擔些許雜事,家庭也有許多責任得負擔,本來就少之又少的時間,必須一點一滴的精確利用。

 

這次的課程,我覺得完全值得,不但不後悔報名,甚至慶幸有來上課。推薦給有發表需求或壓力的同仁們參加。

 

 

最新活動

 

 

The post 點亮暗夜中的燈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遵循三個大原則,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
0
0

 

作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耳鼻喉科 溫惟昇 醫師

 

 

01_innovarad_WSWen_CLIP_20190310_1027

 

 

去年參加過新思惟的《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我認為是十分划算的投資,因為上課後所帶來有形的、無形的收穫,遠遠超過一枚新思惟幣的價值,再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精力也計算進去,是我即便忙於工作、家庭之餘仍然努力抽出空檔,繼續參與下一個課堂的原因。

 

 

第一標題、第二結論

 

原本以為寫 paper 就是把臨床的資料整理過後,加上簡單的數據統計,再把討論的部分拼拼湊湊,字數夠了就投出等著被接受。先前雖有參與國內外學會,以及投稿學會刊物的經驗,但也僅限於個案報告。

 

然而,挑選幾篇有興趣的國際主流期刊中的文章,仔細閱讀內容後,才發現根本沒那麼簡單!想要仿照裡面的流程自己嘗試草擬一份,從下標題就卡關,而摘要、研究方法以至於統計,更是難上加難。

 

吳昭慶醫師提供的標題以及結論範例,是成功投稿後能被青睞的第一步,如果沒有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內文再怎麼精彩也是徒勞。標題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結論。回想起來自己平常搜尋論文,的確就是看完標題,有興趣的才會閱讀摘要裡面的內容。原來審查期刊的角度也是如此。

 

 

從零到一,遠比從一到十、一百還困難

 

從念書到進入臨床工作,對於統計的了解,僅限於大學的生物統計學,學生時期也沒有學的很透徹,閱讀期刊時,光是各種統計的方法,以及專有名詞就夠讓人頭大。

 

沒想到,依照手冊上的指引與助教們的協助,三種資料屬性(連續、序數、類別)分別對上兩群樣本、三群以上樣本、前後比較或相關性分析,都一個一個實現了。我們必須做的,回歸到研究方法的設計,只要分辨得出自己的研究對象屬於哪一類,就可以按圖索驥,把收集到的資料餵給軟體,完成!

 

我也非常認同,一致化並且注重細節的製圖,能讓審閱者有良好的第一印象,有了這樣的後盾,臨床研究的起步,也會更有信心。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為了有效提升研究發表的效率與成功率,必須抓到 editor 與 reviewer 著重的點是什麼。在擬定主題時,是否把握住這三個大原則,是成功的第一步。

 

  1. 待解決的臨床問題
  2. 合理假設
  3. 設計研究驗證

 

接著省視自己文章內容,有沒有遵循以下這些要點:

 

  1. 研究主題明確
  2. 正確的定量及統計分析
  3. 病患同質性高
  4. 結果支持結論

 

我相信這是任何一個醫學專科,甚至任何一門科學都適用的道理。

 

 

脫胎換骨、蓄勢待發

 

後半段的課程,起步者在沒有資源下的因應之道,以及常犯的錯誤,也完全貼合了我的處境。

 

最後,回歸臨床研究的本質,的確就是為了醫學的進步,那怕是只有一點點,也會有醫師、患者因為你的貢獻而更好。

 

我上過的新思惟每一堂課,從課程設計和實作內容都讓人感覺用心,「脫胎換骨」、「蓄勢待發」是我上完課後的感想。感謝校長以及諸位老師們!

 

 

最新活動

 

 

The post 遵循三個大原則,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醒醒吧,阿宅!

$
0
0

 

作者: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 大腸直腸外科 黃志生 醫師

 

 

01_innovarad_cshuang_CLIP_20190310_1335

 

 

住院醫師期間,在老師的指導之下,有了幾篇 SCI 論文的發表。後來到宜蘭服務,過著田園生活。本來想說自己的研究生涯大概從此告一段落了。

 

但是,沒有一篇完全自己設計的論文,心中總是有點缺憾……

 

 

慘痛的自學經驗

 

回想當年痛苦萬分的寫作經驗,土法煉鋼式的收案方法,自己親手一格一格的填寫數據。統計軟體沒人教,當初 SPSS 是拜 Google 為師,究竟算得對不對,我也有點心虛。用菜英文寫作也是一大考驗,最後動筆,每一個句子都要「刻」好久好久。

 

花掉無數個夜晚、週末,第一篇 SCI 論文就這樣發出去了。這個經驗真的是不堪回首,我對寫論文這件事也產生了陰影。

 

但聽完兩位吳醫師的分享,才知道他們的起點也很低、都經歷過非常痛苦的摸索期。大家都是這樣走過來的。風光的背後,都是不為人知的辛酸苦楚。

 

 

大師也是從零開始

 

吳昭慶醫師是之前台北榮總的學長。北榮外科生活,以暗無天日著名。但真要論其中最苦的,神經外科絕對當之無愧。在如此超高強度的臨床工作壓力下,還能有如此傑出的學術成果。只能說敬佩、敬佩、再敬佩。

 

吳青陽醫師的分享十分勵志。從零到一其實是最困難的,吳醫師的起點,跟大多數的人一樣,沒有資源、沒有環境,只有新鮮的肝跟決心。吳青陽醫師化腐朽為神奇,用 port A 當材料、論文竟然登上外科殿堂 Annals of Surgery

 

三位前輩的分享都很精彩,三位「著作等身」的講師都好高 XD 只可惜校長的戲份有點少,退居幕後的校長,已經把他的功力全部灌注到中午的互動實作課程。

 

 

統計 & 製圖懶人包

 

校友們公認最精采的部分,就是中午的統計製圖教學了!同學們不需要回去複習書架上的統計學課本,校長已經把厚厚一大本,濃縮成精心設計的懶人包。

 

不僅如此,超佛心的校長還把之前上課的精華片段、校友的得獎作品(以及校長的講解),全部公開在網站上讓人學習。

 

即使我在上課前,先把之前的精彩內容先預習一次,對於製圖的「眉角」有了初步概念。但是當天依然不敢吃飯,做到流目油、猛點眼藥水 XD

 

雖然最後沒有得獎(MedCalc 遇到連助教都無法排除的 bug、加上同學太強……),但看到自己畫出來的美麗圖表依然很開心!一方面也直冒冷汗,我之前用 SPSS 畫出來的醜圖,竟然能被 reviewer 接受真是太幸運了。

 

 

醒醒吧,阿宅!

 

上課之前,我曾經幻想老師會不會傳授特別的「秘技」、只要按一下,data 會自動生出來。結果老師在課前的 Q&A 就直接一棒把我打醒 XD

 

「醒醒吧,阿宅!」

 

不需要再做無謂的幻想。做研究沒有捷徑、data 不會自己生出來。

 

就跟《個人品牌工作坊》一樣,課程最大的幫助,是幫你把模板搞定,讓你專注於內容。想要持續的有文章產出,還是得靠自己動筆。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一口氣幫我們解決了統計、製圖、寫作三大難題。剩下的,還是得靠自己發覺臨床問題,捲起袖子慢慢收 data。

 

過去參加簡報課程、個人品牌課程後,自己都有做出一些成績。希望這次也同樣能夠交出合格的成績單、做出自己滿意的臨床研究。

 

 

最新活動

 

 

The post 醒醒吧,阿宅!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梁宗榮醫師參與團隊分享「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創新技術的論文,獲 Surgical Laparoscopy Endoscopy & Percutaneous Techniques 刊登!

$
0
0

 

 

01_Surgical_Laparoscopy_LiangTJ_05

 

 

文章介紹

 

內視鏡甲狀腺手術(endoscopic thyroidectomy)經腋下、雙乳途徑(BABA; bilateral axillo-breast approach)的手術方式為首爾大學 YeoKyu Youn 教授所提倡,從兩側腋窩及雙乳乳暈上緣小切口置入內視鏡器械,然後灌注二氧化碳將頸部及胸前皮瓣撐開以進行甲狀腺手術。

 

以 BABA 路徑進行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可達到頸部無手術疤痕的效果,但有研究者擔憂廓清範圍廣泛(extensive dissection)與經過乳房組織是否可能有潛在的未知問題,因此作者團隊提出「single biaxillary tunneling」技術來解決此疑慮。

 

作者團隊將臨床經驗寫成論文跟學術世界分享,在應用「single biaxillary tunneling」技術的 30 例個案中,皮膚瘀傷狀況非常輕微、並不明顯,整個 working space creation 流程通常也只需要 20 到 30 分鐘即可完成,建議可常規應用於此類手術。

 

 

期刊介紹

 

Surgical Laparoscopy Endoscopy & Percutaneous Techniques 是外科學中收錄腹腔鏡、內視鏡與經皮技術領域論文的美國期刊,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0.986。

 

 

再次恭喜梁醫師!

 

 

梁宗榮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梁宗榮醫師參與團隊分享「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創新技術的論文,獲 Surgical Laparoscopy Endoscopy & Percutaneous Techniqu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蔡逸群醫師關於皮屑芽孢菌毛囊炎在兒童與成人的臨床差異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刊登!

$
0
0

 

 

01_JAAD_TsaiYC_04

 

 

文章介紹

 

皮屑芽孢菌毛囊炎(MF; Malassezia folliculitis 又稱為 Pityrosporum folliculitis)是黴菌造成的毛囊炎、好發於大量流汗的年輕男性,一般的毛囊炎則是由細菌引起的。關於臨床病灶、與顯微鏡下的孢子圖像,請參考蔡逸群醫師的部落格文章

 

臨床上診斷 MF 有時與細菌性毛囊炎、青春痘難以區分,因此蔡逸群醫師即曾發表診斷非典型 MF 的論文。本篇系列論文中,作者團隊則針對兒童與成年人 MF 之臨床特徵差異進行探討。

 

回溯式分析 321 例 MF 患者的治療資料後,研究發現 10 歲到 19 歲是最易罹患 MF 的年齡層,好發季節則為夏天與秋天;與成人患者相比,兒童患者臉部侵犯的機率較高,尤其是額頭部位。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JAAD) 創刊於 1979 年,是美國皮膚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的官方期刊。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6.898,是 Dermatology 領域的頂尖期刊、排名為 2/63 (Q1)。

 

再次恭喜蔡醫師!

 

 

蔡逸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蔡逸群醫師關於皮屑芽孢菌毛囊炎在兒童與成人的臨床差異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