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臨床醫師的 wet bench 論文發表感想。

$
0
0

 

作者: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 精神科 王聖強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王聖強醫師參與團隊研究催產素對「創傷後壓力疾患」治療機制之論文,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刊登!

 

 

01_ijms_wangsc_share_01

 

 

堅持走自己選擇之路

 

幾乎沒想到有機會分享這篇心得,因為研究能順利發表實在是出人意料之外。並不是說結果很爛或不足以影響科學領域,而是經歷了許多難以想像的事情。

 

以一個臨床醫師、特別是精神科醫師,再做回 wet bench、實在困難,但我就走了這一條路。沒人看好我,甚至連自己都開始懷疑是否走錯路。

 

午夜夢迴,總會反省自己的初衷與熱情。或許就是那股堅毅的心志,讓我稍微撐過低潮、提起一點勇氣,繼續堅持走出自己的路。

 

 

圖像化有助於增加文章可讀性

 

文章發表歷程應該跟其他同好們相似,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以下野人獻曝些許經驗,同時期待自己能持續在科學領域裡貢獻一點心力!回想剛開始進行這個主題時,便是努力找出賣點以及將結果條列、圖像化。

 

目前似乎有蠻多期刊要求做出 graphical abstract 或卡通圖,以便讀者能快速獲取文章精華。個人感想是雖然有些論點和結果無法具體呈現、或所用繪圖軟體有點陽春,不過好像真的能讓文章可讀性變高。

 

在實驗室中不斷失敗、重做、再失敗、再重做的無限迴圈,真的是挑戰人性最好的地方 XD。回想起那些為實驗犧牲的老鼠們,除了感謝外,過程中也讓我觀察到許多有意思的部份,可以做為往後創新實驗的題材。

 

 

擁有持續努力的傻勁方能到達彼岸

 

與 reviewer 攻防部分,在接到期刊 major revision 通知後,若幾乎把所有要求一一回應,被接受的機會就高。這條路走了很久,所以獲得認可後的喜悅自然不在話下,也更有動力繼續完成許多進行中的研究。

 

關於參加新思惟活動,對我而言主要是感受同儕間的熱情和動機,然後修正研究方法與心態。不過之後若沒有動手實作或繼續上課,熱情一下子就會煙消雲散。

 

看著 Facebook 上熟悉的臉孔表達有點意思和華麗的詞彙,其實多半還是得靠著自己不懈努力和傻勁,方能在渡過日夜寒暑後有這一點點成果。新思惟詢問我是否發表心得,才發現時光飛逝、已經開花結果了,感謝新思惟的關注和鼓勵!

 

「人生短短幾個秋呀~不醉不罷休」,研究這條漫漫長路希望能有同好一起砥礪扶持,起碼有著共同的願景和一顆永不退縮的心來面對挑戰。或許對於論文高人來說,這只是 a piece of cake,但有意義的事持續做,我相信總會到達那「流奶與蜜之地」!。

 

 

最新活動

 

 

The post 臨床醫師的 wet bench 論文發表感想。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張俊鴻醫師關於光照治療用於老年憂鬱的統合分析,獲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刊登!

$
0
0

 

 

001_NDT_ChangCH_11

 

 

文章介紹

 

美國研究顯示憂鬱症(depressive disorder)在超過 60 歲族群的盛行率為 11.9%,相對於沒有憂鬱症的長者容易有失能、其他共病症與自殺風險上升等問題,主要治療方式為心理治療與抗憂鬱藥物。

 

心理醫師或諮詢師在目前環境中的可近性有其侷限、藥物副作用在老年人的相對風險則較高,因此其他非藥物輔助療法的成效即為研究者關注議題。譬如廣泛用於季節性情感疾患的光照治療(light therapy),亦有統合分析顯示對憂鬱症有其療效。

 

關於光照治療應用於老年人非季節性憂鬱症,目前文獻在治療細節(light color、light intensity、duration)與結論上皆有歧異,因此作者團隊使用統合分析方法探討此議題。

 

分析符合條件的 8 個臨床試驗後,結果顯示 bright light 與 pale blue light 的光照治療對於老年人非季節性憂鬱症的療效皆顯著優於 placebo 與 dim light,未來值得以控制良好的研究針對相關參數進行更完整的探索。

 

 

期刊介紹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由 Dove Medical Press 於 2005 開始發行,專注於 neuropsychiatric and neurological disorders 領域的 clinical 或 pre-clinical 研究,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2.195。

 

 

再次恭喜張醫師!

 

 

張俊鴻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張俊鴻醫師關於光照治療用於老年憂鬱的統合分析,獲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首次發表回顧性文獻的心得分享

$
0
0

 

作者:台南市立安南醫院 精神醫學部 張俊鴻 主任

相關文章:[快訊] 張俊鴻醫師關於腦刺激治療阿茲海默症之文獻回顧論文,獲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刊登!

 

 

01_frontiers_psychiatry_changch_share_10

 

 

這是個人首次發表回顧文獻,而且還是短時間內被接受了兩篇,分別是敘述性的回顧文獻(narrative literature review)統合分析的回顧文獻

 

之前蔡校長提過這兩種文題的不同點:敘述性回顧文獻因為沒有固定架構,相對難寫。今年有幸發表了兩種,個人經驗是「敘述性回顧文獻真的難寫」,但是在規畫下一步步完成了,感謝新思惟。

 

雖然只是初體驗,個人將這兩種回顧文獻的發表經驗做了簡單比較列於下表,供有志於此的同好參考。並將我這次如何規劃「時限內」完成敘述性回顧文獻的方法分享於後。

 

 

02_frontiers_psychiatry_changch_share_10

 

 

敘述性的回顧文獻進行流程

 

謝謝許多長官的幫忙才有機會撰寫這篇回顧文獻,之前有幸參加了深部腦刺激治療強迫症(DBS; deep brain stimulation)、以及穿顱磁刺激(TMS;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治療憂鬱症的研究團隊,也在精神疾病的腦部調控領域發表了幾篇論文

 

由於團隊開始了認知功能相關研究,便趁此機會針對阿茲海默症的腦部刺激主題進行回顧文獻。一般而言,期刊主題的負責編輯會要求團隊在一定期限內提供題目,編輯審核並同意後會告知回傳初稿日期(大概是三個月的長度)。

 

起初還覺得時間滿充裕的,但開始搜尋文獻後才發現腦部調控刺激的技術不只有 DBS 和 TMS,還包含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electroconvulsive treatment、magnetic seizure therapy、cranial electrostimulation 等等。

 

然而臨床醫師畢竟不是全職研究員,只能用臨床工作的空檔去寫,此時也開始擔心這麼大的題目在三個月內寫得完嗎?

 

 

參考已刊登文獻擬定架構

 

我先查閱了期刊上的五篇回顧文獻,並歸納出大致架構,比如前言為一般介紹佔 A4 一頁,接著分類介紹各種腦部刺激技術、各佔一至兩頁。

 

每個技術的內文包含原理介紹和目前臨床試驗結果,譬如 TMS 已有許多雙盲試驗,就用表格列出各試驗的年代、團隊、收案人數、設定、參數等細節。我的經驗是用表格能幫助審稿者和讀者更易理解內容。

 

討論和結論的地方,我設定一到兩頁做跨技術的討論。設定好架構後就用筆記本規劃進度,以這篇論文為例共有八個刺激技術,我便設定多久要完成一項技術的撰寫、多久要完成討論和結論、多久要完成前言介紹。

 

 

敘述性回顧文獻初稿撰寫的細節與後續

 

在回顧個別技術時,會再次搜尋最新的回顧文獻;但有些技術並沒有失智症的回顧文獻,因此我就改找認知功能領域的相關研究。這段過程很感謝林教授與藍教授的指導。

 

撰寫敘述性的回顧文獻時,完成英文編修並回傳給期刊社後,同樣會有審稿者回覆修改意見。這次審稿者希望我們加強綜合機轉比較的討論,在我們修改後便回覆接受了。(Frontiers in Psychiatry 的網站做得不錯,作者與審稿者都能直接在網站上回覆,不會太複雜。)

 

 

最新活動

 

 

The post 首次發表回顧性文獻的心得分享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小眾主題與入門期刊的實戰經驗分享

$
0
0

 

作者:台南市立安南醫院 精神醫學部 張俊鴻 主任

相關文章:[快訊] 張俊鴻醫師關於光照治療用於老年憂鬱的統合分析,獲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刊登!

 

 

01_ndt_changch_share_11

 

 

沒資源,如何做研究?

 

做基因蛋白研究動輒一兩百萬起跳,實在負擔不起。「健保資料庫研究」曾是入門利器,但現在要上班時間到加值中心才能做,而醫師要看門診、值班,很難在上班時間進加值中心。

 

在開發新研究技能的初衷下,其實我在 2015 就有去上某國內權威的統合分析課程,可是我完全聽不懂、也用不出來。因為教的是進階的貝氏統合分析,而我完全沒基礎!

 

個人經驗再次證明,要入門新領域,不是看解說最詳盡的大部頭聖經、而是要閱讀適合入門的圖畫書。一直到參加 2017 年新思惟的《統合分析工作坊》,課後才真的畫出了統合圖表

 

 

文獻回顧後,何不進一步做統合分析!

 

上完新思惟統合分析課程,剛好科部考慮與工研院合作光照治療憂鬱症,於是我便進行文獻回顧、想說順便做篇統合分析研究。

 

一查才發現,這個題目早就發表了一堆統合分析研究,但是就像上課講的,可以再「細分小眾」找找看是否有尚未釐清之處,這方法其實也能嘗試用於其他臨床或基礎研究。

 

起初我用失智共病症的有無去分、再用年齡區分老年憂鬱,發現都已經有人發表。幸好仔細一看「光照治療老年憂鬱」部分,只是 protocol(這種特別文章只寫研究前言和方法、尚無結果和討論),雖然不是完整研究但表示已有競爭團隊在進行,所以時間也是統合分析領域的壓力源呀。

 

 

細分小眾後的文獻搜尋技巧

 

決定題目後就是臨床研究文獻搜尋,這裡分享個人進行細切題目的文獻搜尋技巧,就是先在光照治療憂鬱症這樣大範圍的統合分析中挑出包含了老年憂鬱的臨床試驗,觀察他的關鍵字並結合上課的技巧來擴大搜尋,盡量涵蓋到這個主題研究範圍。

 

沒參考其他統合分析研究而自行設定的關鍵字,可能會有兩大問題:一是沒有參考文獻背書,則審稿者會有疑慮,二是真的容易漏掉某些關鍵字。

 

 

失敗的人找理由,成功的人找方法。

 

我們後來找到六篇老年憂鬱光照治療研究進行統合分析,完稿後投到超過五分的期刊,結果三個月後收到滿滿的祝福(批評),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沒有搜尋其他資料庫(例如 Embase 和 PsychINFO),很遺憾地手邊能獲取的資源就沒有呀!

 

失敗的人找理由,成功的人找方法。後來知道台大總圖有開放這兩個資料庫,但實際跑了台北三趟,發覺並不可行。因為每趟交通的來回花費與時間,不是忙碌的臨床醫師可以負擔的。

 

在此謝謝劉教授、林顧問等貴人的建議,我們改用其他資料庫替代。辛苦地改寫後卻發現 2018 年已有中國研究團隊發表了,真是晴天霹靂!再次證明統合分析研究的時間競爭壓力。

 

但是就這樣放棄這一路走來的辛苦嗎?再次謝謝許多貴人幫忙和曾秉濤醫師分享的統合分析實戰心得:擴大研究設定、增加別人沒做的賣點(例如 meta-regression)。這次修改後,改投較易入門的 2 到 3 分期刊,經過一次 revision 就被接受了。

 

 

統合分析入門建議

 

個人親身經驗說明:要有正確的入門課程,切分主題很重要,發表要快!再次感謝新思惟,繼續努力。

 

 

最新活動

 

 

The post 小眾主題與入門期刊的實戰經驗分享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課後激發動力,從健保資料庫掏金。

$
0
0

 

作者:新光醫院 耳鼻喉科 徐英碩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徐英碩醫師參與團隊關於懸雍垂腭咽整形術再住院率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Otolaryngology – Head and Neck Surgery 刊登!

 

 

00_fb_NHIRD_20160529_0762

 

 

還記得當年上完新思惟的《健保資料庫工作坊》之後,躍躍欲試地跟幾位同學想要嘗試看看做一些題目,可惜後來用自己的想法撈資料的時候,發現撈出來的人數太少,沒有辦法發揮健保資料庫的優勢,試過幾次就放棄了。

 

 

加入高手的團隊,開始寫作旅程。

 

在睡眠呼吸中止領域耕耘一陣子之後,有幸遇到當年在台大的學長,台北醫院的康焜泰主任,邀請我回去台北醫院演講睡眠呼吸中止症,演講內容現在已經不記得了,只知道自己講得很爛。

 

但是在準備的過程中,不查不知道,一查不得了,發現康焜泰主任真的是健保資料庫的高手,已經在這個領域發表了不計其數的論文,而且演講完聊天的時候發現,他的手邊剛好有我的專長領域,也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手術的健保資料庫資料,這個緣分真是太難得了!

 

我當場自告奮勇,也感謝康主任毫不藏私地讓我加入他的團隊,事隔兩年,終於能夠展開健保資料庫的奇幻之旅!

 

我覺得對於初學健保資料庫的人來說,最幸運的就是能加入一個經驗豐富,運作良好的團隊。有康主任運籌帷幄,有專業又有求必應的統計專家(林星帆顧問與雅筑分析師)我只需要負責最輕鬆的部分:文章撰寫。

 

 

如何在咖啡店有效率地寫論文?

 

不過雖然如此,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以及有兩個小小孩的家庭之中,要擠出時間來,好好的坐在電腦前面寫論文,仍然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所以我只能利用週間門診和手術的空檔,自己背著電腦找間咖啡店,戴著降噪耳機,聽著古典樂,打開蕃茄鐘讓自己不能碰手機(不然在咖啡店裡,一打開 Facebook 回文,很快幾個小時候就一事無成的走出去了。)就這樣一個字、一個字地把文章刻出來。

 

幸好現在網路下載論文很方便,只要有電腦和 iPad,不用特地到圖書館印出一堆參考資料,還要背著跑來跑去,這讓像我這種不喜歡待在圖書館的人,有四處流浪,但又可以隨時隨地開始工作的可能。

 

在咖啡店寫論文雖然可以讓自己感覺比較享受,不會那麼悲情,不過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如果想要每一次都能很快進入狀況,還是要選擇一間固定的咖啡店,甚至選擇同樣的位置,才能夠達到最高的效率。

 

千萬不要每次都要煩惱要去哪一間咖啡店,然後進去以後又不知道哪裡才有插頭,或是位置不適合打開電腦。如果可以利用的時間已經很少,再把這些腦力浪費在選擇不同的咖啡店上面,就會讓自己的思考,沒有辦法完全集中在論文本身,寫論文的速度就會下降了。

 

 

健保資料庫可以不斷地掏金

 

另外,這次寫健保資料庫最大的收穫,是在撰寫的過程中,發現了下一個可以用同樣資料庫回答的主題。我覺得這就是為什麼人家說健保資料庫是金礦,但是要懂得淘金的人,才能淘到金子的原因。

 

這次本來只是要去計算懸壅顎咽成形術(UPPP),在台灣進行十幾年來併發症的流行病學,但是在文章撰寫的過程中,發現 UPPP 配合多層次手術的併發症比較,才是目前熱門的話題,而我們只要再進一步的計算,就可以再生成一篇。因此我們一寫完這一篇,就馬上著手進行下一篇,而且對這篇我們更有信心,認為應該會有更顯著的臨床意義。

 

資料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好的金礦,也需要「巷仔內」的頭腦,才能讓它發光發熱。很高興這次能夠跟這麼多「巷仔內」的頭腦一起合作,腦力激盪之後產生成果的成就感,是多少論文奬金都沒辦法取代的。

 

 

最新活動

 

 

The post 課後激發動力,從健保資料庫掏金。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沂名醫師參與團隊關於血管腔內修補「胸腹主動脈瘤」之技術論文,獲 Cardio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刊登!

$
0
0

 

 

01_CVIR_ChenIM_14

 

 

文章介紹

 

胸腹主動脈瘤(TAAA; 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修補手術挑戰性高,受覆膜支架(stentgraft)限制,目前仍以傳統手術(open surgical repair)為主要手術方式。

 

血管腔內修補(endovascular repair)治療 TAAA 有傷口小、不需使用體外心肺循環的優點,因此近年來發展出各具特色的血管腔內修補技術,譬如 T-branch graftfenestrated graftsandwich techniqueoctopus technique 等等。

 

作者團隊針對 TAAA 血管內治療發展出使用現成覆膜支架產品的 hexapus technique(不需使用 commercial fenestrated or branched stentgraft)以保存重要的腹內動脈分支,並寫成技術論文發表於 Cardio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期刊介紹

 

Cardio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為下列學會之官方期刊 Cardio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Europe、Japanese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British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2.210。

 

 

 

陳沂名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沂名醫師參與團隊關於血管腔內修補「胸腹主動脈瘤」之技術論文,獲 Cardio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葉長青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孕婦特異性 IgE 抗體的過敏原分析,獲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Medicine_YehCC_04

 

 

文章介紹

 

兒童過敏疾病有增加趨勢,其中以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最常見。過敏體質者接觸到過敏原時會產生 IgE(E 型免疫球蛋白)、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等反應,而產生過敏症狀。

 

小兒過敏風險因素主要分為遺傳與環境,因此有過敏體質家族史便容易生下過敏兒。能否從懷孕時期環境來預測甚至預防未來小兒過敏發生機會,即為研究者關注議題。

 

研究顯示不到五歲幼兒發生氣喘的機會正相關於父母是否有氣喘病史,且母親因素的影響力又大於父親。因此作者團隊以孕婦為對象,分析孕婦血清中的特異性 IgE 抗體與哪些常見環境過敏原有關。

 

研究納入 46 位孕婦,血清檢驗有 IgE reactivity 者有 20 位。這 20 位的特異性 IgE 抗體的抗原分析依比例排序為:mite p (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 (95%)、mite f (D farinae) (95%)、house dust (60%)、cat (25%)、shrimp (20%)、crab (15%)、cockroach (10%)、dog (5%)、latex (5%)、willow black (5%)、timothy grass (5%)。

 

 

期刊介紹

 

Medicine 創刊於 1922 年,曾是一般內科學(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分類中的 top 10% 期刊(2014 ranking: 15/154),2014 年的 impact factor(IF)為 5.723。

 

2015 年 Medicine 撤除 paywall、從傳統期刊轉型為 open access(與 PLOS ONE 原生 open access 不同而引起不少討論)。隨後 2016 年中 JCR 初步公布 Medicine 的 2015 年 IF 為 1.206,從 Q1 摔成 Q3 期刊(77/151);但隨後 JCR 正式資訊卻顯示為 2.133(Q2 期刊)。

 

Medicine 的 2016 年 IF 再降為 1.803,但仍為 Q2 期刊(58/154);2017 年的 IF 則回升為 2.028,繼續保持 Q2 期刊(56/154)。有興趣的朋友可繼續追蹤後續變化。

 

 

再次恭喜葉醫師!

 

 

葉長青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葉長青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孕婦特異性 IgE 抗體的過敏原分析,獲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已經完成的文章曾多次投稿未果,是否該放棄此篇文章,不再轉投下一家?

$
0
0

 

 

CLIP_20180624_1131

 

 

答:(吳昭慶)

 

已經完成的論文,如果作廢實在太可惜了(現今有許多小雜誌,就算沒有 IF 也沒關係),但一直盲目的相信終究會被接受,也未免太天真。建議思考如下:

 

所謂的 SCI 期刊論文審查,在英文中即是 peer review process,也就是研究者「同儕互審」,當然,一般而言比較知名的期刊審查者,理論上都是該領域國際知名的學者,所以可合理推斷,同等級的期刊審查水準應該相去不遠。

 

所以,假設一篇論文被某期刊拒絕後,再投去相同等級的期刊,應該也是拒絕,這個推論的前提是,這些同等級的期刊審查標準是一致的。因此,若同一篇論文反覆被好幾本相同水準的期刊拒絕,並不令人感到意外,我們應該反問自己:

 

  1. 我們的研究品質(科學水準、創新度)是否到達標準?
  2. 若 1. 成立,難道我們的表達方式有錯誤(不清楚)嗎?

 

如果上述兩點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話,那建議不妨往下一級的期刊投投看囉!若上述兩者都是肯定的話,那建議好好修改表達方式(新思惟課程最能幫忙的部分)再投,至少兩項成立其一,應該還是有機會刊登。

 

 

最新活動

 

 

The post 問:已經完成的文章曾多次投稿未果,是否該放棄此篇文章,不再轉投下一家?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初學者(零 SCI)如果想來上課,該做什麼準備?  

$
0
0

 

答:(蔡依橙)

 

 

CLIP_20180624_0529

 

 

放心,根據統計,零篇 SCI 的同學佔 6 成,所以,你不孤獨!如果想最大化這次的學習,有以下建議:

 

 

課前問答

 

在報名課程時,提出您最想問的問題或遭遇的瓶頸,我們將集結各位學員的提問,由講師們一一回覆,課前以電子檔寄送,並將之融入課程設計。

 

上課前,預先將課前問答讀 5 次,讓自己對相關專有名詞熟悉,有疑惑就寫下來,準備來當天問,讓自己的大腦進入準備學習的狀態。另外,也建議將歷屆得獎作品講評看過,瞭解好的數據圖該是怎樣的。

 

 

課中互動實作

 

素富盛名的「互動實作時間」,處理初學者最常用的無母數統計,畫出漂亮圖表,並實際操作,上手 ROC curve 與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

 

紮實地照著進度作,有不懂就問助教,把每個細節都搞懂,並做出自己的一套圖。上課用心聽,那是一定要的。

 

 

課後老實練五遍

 

課後最重要,「刻意練習」是拉開差距的關鍵!請在課後的週三之前,把互動實作時間的內容「老實練五遍」,因為上課你做過一次了,這五次就是逼自己更為熟悉,並開始能思考細節的重要練習。

 

嘗試把每個細節都做到最好,有不懂的地方先自己想,真不行的話,週三結束之前,把問題放到 Dropbox,我會針對你目前的困境給予回饋。

 

有這樣照作的同學,學習效果與課後成績都特別好。其中最關鍵的是「老實練五遍」。

 

這句話是新思惟資深校友張俊鴻醫師發明的,原文為「找對好教練,老實練五遍!」而俊鴻也的確在課後開始 dry lab 論文大噴發,並走向國際舞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面文章,閱讀張俊鴻醫師的進步心路歷程!

 

 

 

最新活動

 

 

The post 問:初學者(零 SCI)如果想來上課,該做什麼準備?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突破人際網絡與距離的研究合作模式。

$
0
0

 

作者:義大醫院 一般外科 陳建翰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雷偉德醫師、陳建翰醫師關於川崎症病童在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的呼吸道感染住院風險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PeerJ 刊登!

 

 

01_peerj_ChenJH_share06

 

 

跨領域、跨空間合作的背景故事

 

我覺得這篇論文成功刊登所代表的意義是:醫師之間的論文合作,在網路的連結上,可以無限擴展!

 

認識第一作者雷偉德醫師起源於參加新思惟《青年醫學研究論壇》,當時校長在會後開始了校友之間彼此媒合的動作,與偉德的合作就是從此開始!

 

論文主題起源於偉德的提案,我負責資料分析、由偉德處理寫作方法。多次書信往來後,我們確定了納入個案的標準、也針對分析結果逐項討論。過程中偉德也向周遭朋友請益,並透過書信聯繫完成代碼與統計方法的持續修正。

 

 

本次遠距離研究合作的成功因素

 

與偉德合作之前與之後,也有過幾次遠距離合作經驗,但都沒有成功。我覺得這次文章能成功刊登,「角色定位」十分明確是最重要的關鍵。

 

文章撰寫過程中,我的定位是資料撈取者,而偉德是整個計畫的主導者。我在撈取資料時遇到任何問題,都會與偉德討論、並獲得解決方法讓我繼續嘗試。後續的統計過程,偉德也會主動尋找手邊資源來克服與完成。

 

因為偉德的認真,讓我在本次合作後感覺到自己功力大增。此外偉德在提案時對主題即有完整規劃也是成功關鍵,這對我初期跑資料時的幫助很大。譬如撰寫程式碼時 inclusion criteria、exclusion criteria、definition、ICD code 等的設置,都有助益。

 

 

對照組的選擇難題

 

起初我不知道怎麼選 general population 作為對照組,便選了同一天有住院的小朋友。然而在第一次投稿時,被 reviewer 質疑說這個對照組是不正常的孩子,解釋後仍不被接受。

 

直到自己在做另一個減重手術研究時,才想到要怎麼挑選 general population,並把程式碼套用到這個題目上。重跑分析後,果然就被接受了!

 

遇到真的無法解決的困難時,建議暫停一下,答案可能會在其他地方跑出來呦!

 

感謝新思惟,不只是論文寫作基本功,連研究者間的合作平台都搭建好了。我們才有機會進行跨界、跨領域、跨空間的合作,完成這篇論文!

 

 

最新活動

 

 

The post 突破人際網絡與距離的研究合作模式。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總覺得做研究很困難,沒有信心堅持到發表,或有想法卻難起步去實現、驗證。想問:如何提高臨床研究及發表的效率?希望能從課程中找到方法,觀摩高手如何在忙碌臨床中也能做出好的研究。

$
0
0

 

 

CLIP_20181104_1568

 

 

答:(吳昭慶)

 

時間確實非常有限,尤其在鬼島 台灣的各機構,往往還要求三項全能(服務、研究、教學),我們光是臨床服務就已經疲於奔命了(有些人連刀都開不好了),還要從事臨床研究(根本就是緣木求魚)

 

為了提高效率與效益,臨床研究建議還是要從日常執行的臨床醫療工作中尋找題目,這樣結合工作與研究才會提高效率,即從事臨床業務的同時,就等於在收集研究資料,才能事半功倍。

 

在我看來,最困難之處不在於尋找主題,而是如何找出「可被執行的研究主題」,也就是恰巧可以配合的規模與主題。

 

因為研究資源愈來愈稀少,我們的環境中往往有許多限制,所以我們該思考,如何利用有限資源解決我們真正想回答的問題,絕不是所有我們想驗證的學說都能做出實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厲害的廚師,也需要回頭看看廚房裡有哪些食材可用。

 

有效率的料理廚師(研究者)就是清楚自己的手中的食材(研究材料 materials)與廚藝(研究方法 methods),更清楚掌握食客的口味(研究主題),其中的細節會在課堂中有更詳盡的描述分享。

 

 

最新活動

 

 

The post 問:總覺得做研究很困難,沒有信心堅持到發表,或有想法卻難起步去實現、驗證。想問:如何提高臨床研究及發表的效率?希望能從課程中找到方法,觀摩高手如何在忙碌臨床中也能做出好的研究。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當老師交辦一個自己覺得沒有什麼發展性的題目,該如何把它修改成具有發展潛力的題目呢?

$
0
0

 

 

CLIP_20181104_1606

 

 

答:(吳青陽)

 

我想這是「我執」的想法,「自己覺得沒什麼發展性」是非常主觀的。

 

舉例而言,當大家都在討論生存預後因子,或許可以進一步統合各個預後因子構建成生存預後模型,進一步量化預後因子的影響,方便臨床應用;又或者,當大家都在討論手術成果以及手術相關合併症,或許可以進一步比較,與沒有出現合併症的病患,比較分析合併症發生的可能原因,方便臨床改進。

 

也就是說,隱藏在沒什麼發展性題目後的真相,可能會是有潛力的題目。也許可以考慮仔細搜尋一下 PubMed,看看這個題目現在的研究進展,以及熱點會有更一步的聚焦,進一步分析自己的 data,觀察與現在已有的文獻有何差距,是找出發展潛力主題的重要關鍵!

 

很多時候,因為專科分科以及臨床工作量,使得我們沒有辦法觀察到病患的真正狀況,或許在深入了解後,許多狀況是我們原本不知道、或是沒有預測到的,那麼這些歧異點,就是將沒有發展性的題目,轉化為具有發展潛力題目的關鍵。

 

 

最新活動

 

 

The post 問:當老師交辦一個自己覺得沒有什麼發展性的題目,該如何把它修改成具有發展潛力的題目呢?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如何才能增進論文寫作能力?文字和辭藻要怎麼修飾?論文有需要英修嗎?

$
0
0

 

 

CLIP_20170618_631

 

 

答:(吳昭慶)

 

科學論文使用國際通用的英文當文字工具,但這不是莎士比亞文學創作比賽,所以「文筆絕對不是關鍵,科學論文首重邏輯思考的傳達」。

 

但畢竟我們都非英文母語的作者,若覺得英文思考速度較慢,則建議先從中文思考,甚至可以考慮使用中文書寫,確立欲傳達的思考意念正確、邏輯清晰,然後再把語言轉換成英文,這樣讀者才能追隨作者的思緒,才能將作者的意念有效率的傳遞。

 

我非常反對以拼湊多篇他人論文的方式書寫,可能導致語氣不連貫、思緒打結、缺乏整體一致性,反而難以閱讀。對我而言,英修「一定要」,畢竟英文不是我們的母語,但也絕不能期望協助英修的人員,幫把我們把論文改成曠世鉅作,英修的目的,只是消除文法錯誤,真正的關鍵還是清楚的描述研究本身。

 

反而我不希望英修的專業編輯者更動太多文字,以免失去原本的語氣與邏輯。通常還是建議先多方嘗試,再挑選適合自己的合作夥伴,因為每位作者與每位修改者的風格也迥異,價格高未必就適合。

 

其實科學論文不用詞藻華麗,而是要求邏輯清晰,自己寫作最能掌握語氣、語意,窒礙難行時不妨多著重於整體研究的思考流程。真正好的論文應該是文字精簡洗鍊,研究和實驗的本質,才是決定文章刊登的關鍵,文筆只是包裝而已。

 

 

最新活動

 

 

The post 問:如何才能增進論文寫作能力?文字和辭藻要怎麼修飾?論文有需要英修嗎?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如何製作專業的圖表?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圖表呈現臨床 data,才是最棒的?

$
0
0

 

 

CLIP_20171126_0566

 

 

答:(蔡依橙)

 

首先,有關圖表的選擇。一句話總結:「Table 重資料,figure 重結論。」

 

Table 重視的是大量資料、完整呈現,但對於強調結論較弱(頂多用 p 值與小星星強調)。所以,demographic data、case summary,就應該使用 table,讓 reviewers 與 readers 能在您精心呈現的 table 中,仔細觀察各種資料的交互細節。

 

Figure 重視的是「一圖入魂」,醫學影像就該一眼看清問題在哪,數據圖就該一眼知道趨勢是啥。課程中,也歡迎您用互動實作時間,或下課休息時間,帶著您實際遇到的困難,前來討論。我的經驗是,的確偶爾有模糊地帶,但其實不多。多數的資料,都有其最適合的呈現方式。

 

互動實作時間,我們也將實際帶各位,從原始數據,到統計分析,到數據圖呈現。

 

請放心,一步一步跟著做,您就會看到製作「連 reviewer 也愛不釋手的漂亮圖表」的訣竅!

 

 

最新活動

 

 

The post 問:如何製作專業的圖表?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圖表呈現臨床 data,才是最棒的?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郭亮增醫師參與團隊對於 50 歲以上個案是否建議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的研究,獲 Knee Surgery, Sports Traumatology, Arthroscopy 刊登!

$
0
0

 

 

01_KSSTA_KuoLT_09

 

 

文章介紹

 

前十字韌帶(ACL;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受損或斷裂是膝關節常見的運動傷害,是否進行韌帶重建手術的考量因素包含:患者年齡、有無合併其他損傷、職業別、日常運動狀態、膝關節穩定狀況與保守治療是否奏效等等。

 

成功的 ACL 重建手術,術後復健與膝關節周邊肌力的保護在重要性上不亞於手術本身。一般認為膝關節還算穩定、年齡大於 40 歲或非運動員,可優先考慮保守療法;但也有文獻認為選擇保守治療,代表需承受膝關節不穩定與再次受傷的風險。

 

關於 ACL 重建手術與患者年齡的討論,目前研究多以 40 歲為分界,並顯示手術成效差異不大。有鑑於平均壽命日增與退休年齡延後,因此作者團隊針對大於 50 歲的 ACL 重建手術個案進行分析,與小於 40 歲的對照組進行比較。

 

分析結果顯示大於 50 歲的 ACL 重建手術個案,在膝關節強度與穩定度上與對照組沒有顯著差異。雖然對照組有較好的國際膝部文件委員會主觀膝部評估分數,但作者團隊認為超過 50 歲的 ACL 損傷個案若有較高的膝關節活動需求,建議仍可考慮接受 ACL 重建手術。

 

 

期刊介紹

 

Knee Surgery, Sports Traumatology, Arthroscopy(KSSTA)創刊於 1993 年,是 European Society of Sports Traumatology Knee Surgery and Arthroscopy 的官方期刊。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3.210,在 Orthopedics 領域排名 10/77(Q1)、在 Surgery 領域排名 36/200(Q1)。

 

 

再次恭喜郭醫師!

 

 

郭亮增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郭亮增醫師參與團隊對於 50 歲以上個案是否建議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的研究,獲 Knee Surgery, Sports Traumatology, Arthroscop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永富醫師參與團隊關於思覺失調症 AQP4 基因型與臨床症狀關聯的研究,獲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刊登!

$
0
0

 

 

01_Frontiers_Psychiatry_WuYF_01

 

 

文章介紹

 

思覺失調症(SCZ; schizophrenia)是複雜的多基因疾病,神經細胞凋亡(apoptosis)被認為在致病機轉中扮演重要角色。神經細胞凋亡前、細胞膜上的水通道會有調節情形,而所有水通道蛋白中只有 AQP4 (aquaporin 4) 在腦內會高度表現。

 

過往研究還發現 AQP4 基因的多型性(polymorphism)會影響治療 SCZ 時的藥物反應而需對應地調整劑量;此外 AQP4 與血腦屏障(BBB; blood-brain barrier)的功能密切相關,但詳細機制目前尚不清楚。

 

神經系統的星狀膠質細胞富含 S100 鈣結合蛋白 B(S100B; S100 calcium-binding protein B),因此 S100B 被視為一種 glial marker protein 而廣泛用於 neurodegeneration 研究中。一般認為 S100B 濃度上升代表星狀膠質細胞或 BBB 功能失常,文獻發現 SCZ 患者血中的 S100B 濃度有上升現象,且相關於較差的治療反應或負向症狀。

 

因此作者團隊設計臨床研究,探討 SCZ 的臨床症狀、血中 S100B 濃度是否與患者的 AQP4 基因形式有所關連。分析結果顯示具有 AQP4 基因多型性中 TAA haplotype 之 SCZ 患者,血中 S100B 濃度最可能有上升現象、負向症狀與 neuroinflammation 的控制亦較差。

 

 

期刊介紹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是創刊於 2010 年的 open access、全電子版期刊,在 2017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857。

 

 

再次恭喜吳醫師!

 

 

吳永富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永富醫師參與團隊關於思覺失調症 AQP4 基因型與臨床症狀關聯的研究,獲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張維晉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口腔癌切除手術後皮瓣重建議題之研究,獲 Clinical Oral Investigations 刊登!

$
0
0

 

 

01_COI_ChangWC_03

 

 

文章介紹

 

口腔鱗狀上皮細胞癌(OSCC;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是最常見的口腔內惡性腫瘤,治療以手術切除為優先。OSCC 手術治療計畫中,還需考慮功能恢復狀況、以及是否需進行整型重建(defect reconstruction)。

 

台灣口腔癌多數患者因嚼食檳榔而有口腔黏膜下纖維化造成的牙關緊閉(trismus)問題,因此需使用游離皮瓣(free flap)針對 trismus resection defect 進行重建,此時常用的游離皮瓣為 radial forearm free flap (RFFF) 與 anterolateral thigh (ALT) free flap。

 

為了探討 RFFF 與 ALT free flap 在手術與預後方面的差異,作者團隊進行了回溯性研究,分析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後兩週時的 inter-incisor distances 等因素。依據分析結果,作者團隊認為 ALT flap 是對於有牙關緊閉問題的 OSCC 患者較佳的解決方案。

 

 

期刊介紹

 

Clinical Oral Investigations 是創刊於 1997 年的德國期刊,屬於口腔醫學領域,目前以全電子版形式發行。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2.386,2009 年之後皆為 2 分多、相當穩定。

 

 

再次恭喜張醫師!

 

 

張維晉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張維晉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口腔癌切除手術後皮瓣重建議題之研究,獲 Clinical Oral Investigation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divalproex 治療躁鬱症時對於 suicide risk 影響為何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刊登!

$
0
0

 

 

01_JAD_TsengPT_36

 

 

文章介紹

 

文獻統計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的 suicide attempts 比例為 31.1%。鋰鹽(lithium)是用於躁鬱症的情緒穩定劑、且有 anti-suicidal 效果,但鋰鹽的 therapeutic window 狹窄、療效劑量很接近中毒劑量。

 

Divalproex 也是精神科常用的情緒穩定劑,對於躁症與憂鬱症狀都有效果,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只核准 divalproex 用於 acute manic stage。

 

為了探討 divalproex 治療躁鬱症時對於 suicide risk 的作用程度,作者團隊使用統合分析進行研究。分析結果顯示 divalproex 治療躁鬱症時的 suicide attempts、completed suicides 發生率,與 no medication 組、以及 carbamazepine 組相比,皆無顯著差異。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JAD)創刊於 1979 年,著重於研究各種 affective disorders (depression, mania, anxiety and panic)。JAD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3.786,期刊自行統計的 first decision 審稿週期為 6.4 天、final decision 為 10.8 天。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divalproex 治療躁鬱症時對於 suicide risk 影響為何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一心醫師參與團隊探討白藜蘆醇在對比劑腎病變療效的動物實驗,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JCM_ChenYH_03

 

 

文章介紹

 

影像學檢查與特定治療處置中會用到的對比劑(contrast)具有潛在的腎病變風險(CIN;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能降低 CIN 風險的可行方法為臨床關注議題(譬如補充體液、給予預防藥物等)。

 

造成 CIN 的病理機轉尚未完全清楚,可能與缺氧、自由基、血管收縮、發炎、細胞激素(cytokines)等項目有關。白藜蘆醇(resveratrol)是多酚類抗氧化物、具抗發炎作用,文獻顯示白藜蘆醇理論上能減緩慢性腎病之惡化。

 

為了探討白藜蘆醇在 CIN 的治療潛力,作者團隊以大鼠進行動物實驗,分成對照組、resveratrol group、contrast media group (CIN)、resveratrol + contrast media group (RCIN)。

 

實驗結果顯示 CIN 組大鼠相對於其他組有較高的 blood urea nitrogen、creatinine、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NGAL) 數值。此外 CIN 組亦顯著有較高的 histopathological tubule injury scores(p < 0.01)。

 

進一步分析發現 resveratrol 在大鼠實驗中,能藉由抑制發炎達到減緩腎臟損傷與細胞凋亡進程的效果。此實驗結果提供了未來發展 renoprotective drugs 來預防 CIN 的思考方向。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JCM)是創刊於 2012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出版商為瑞士的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JCM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5.583,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 15/154(Q1)。

 

 

再次恭喜陳醫師!

 

 

陳一心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一心醫師參與團隊探討白藜蘆醇在對比劑腎病變療效的動物實驗,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蔡明劭醫師關於 Sjögren’s syndrome 與慢性鼻竇炎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JCM_ChangGH_03_TsaiMS_09

 

 

文章介紹

 

慢性鼻竇炎(CRS; chronic rhinosinusitis)是指病程延續 12 周以上、發生於鼻竇的炎症,常見症狀包含濃厚鼻涕、鼻塞、頭痛、喉嚨痛與咳嗽等等,對生活品質與專注力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Sjögren’s syndrome (SS) 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因為外分泌腺體(譬如淚腺、唾液腺)被淋巴球浸潤而影響正常功能,進而造成乾性角膜結膜炎、與口腔乾燥症。發表於 2012 年的文獻顯示 SS 與 CRS 間有很強的關聯,值得進一步探討。

 

因為文獻中關於 SS 與 CRS 的資訊尚少,也有研究顯示兩者在統計上沒有顯著相關,因此作者團隊決定使用台灣獨有的健保資料庫針對此主題進行分析。

 

分析顯示與對照組相比,SS 族群顯著有較高的 CRS 發生率(p < 0.001),SS 亦為 CRS 的獨立危險因子。(鼻內類固醇噴劑使用劑量在 SS 組與配對後的對照組間沒有顯著差異,兩組中的 CRS 患者的接受手術比例亦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JCM)是創刊於 2012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出版商為瑞士的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JCM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5.583,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 15/154(Q1)。

 

 

 

蔡明劭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蔡明劭醫師關於 Sjögren’s syndrome 與慢性鼻竇炎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