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同一篇論文,原來還可以這麼看!

$
0
0

 

作者:心臟血管外科 黃懿範 醫師

 

 

01_innovarad_YFHuang_CLIP_20181104_1159

 

 

再忙,也要來看看!

 

在醫院,各級醫師教學、研究、服務的工作極為吃重,繁忙之餘,實在很難在下班之後再一一指導下級醫師論文研究及發表。所以,總是被老師們鼓勵要寫一寫 original article,但真的是無從下手,心中無止境的茫然,總有心有餘而力不餘的感覺。在 Facebook 及醫院同事大力推薦下,得知新思惟的課程,百忙之中,還是決定來參加口碑極佳及品牌形象優質的課程。

 

星期日早上,莘莘學子們早就迫不及待地在台大集思講堂就定位,準備迎接一日密集的理念及實務課程。參與這次課程的成員,包含了積極的實習醫師、進取的住院醫師、想要更上一層樓的主治醫師,更不乏有牙醫師、藥師及獸醫師都認真的參加。不難看出,大家都想對未來做出一番努力,或是正面臨著同樣無法突破的困境。

 

 

原來看別的人論文,不是只有看內容。

 

在課前,助教就已發配作業給我們!要我們看看吳昭慶老師的精選論文。並建議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跟這篇論文學習,而不是單純的只研讀內容,包含在忙碌的臨床工作中,能不能洞燭先機,看出哪些題材是我們可以投入的,要怎麼掌握這些臨床 data,能不能有意義的分析和作圖等。

 

這些問題,完全點醒我要跳脫內容的框架,好好了解一篇能 accept 的論文,到底是需要怎麼架構它,避免踩雷及落坑。也列出了許多學員的課前提問,一一詳細回答,各題切中紅心。原來,關於論文寫作,我還有那麼多需要學習與著墨的地方。

 

 

小心!別踩到 editor 的死穴!

 

課程一開始就請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的 editor 吳昭慶醫師,跟大家分享怎麼樣才不會踩到 editor 的死穴,新手投出的文章不會直接就被 reject,不管是 title、abstract、conclusion,都真心給我們最實用的建議。

 

Title 要精簡,要用讀者大眾最常用的 keyword,分段式表達,刪去不必要的形容詞;Conclusion 要有內文的數據來支持,強調要傳達的重點,Less is more!能獲得 editor 青睞的文章,往往需要有引人入勝的 title、abstract、conclusion,才會願意花時間再看下去。

 

接下來,是由吳青陽醫師教導我們,如何 revise 才能讓 reviewer 給我們機會。首先要知道自己寫這篇文章的動機,主題要有 clinical impact,要設定好的 inclusion 和 exclusion 的標準,並且精準要求每個 case 都要走標準流程。

 

 

完成統計練習的成就感好大!

 

再來是很硬的實作課,這是我覺得學到最多的,按著教材一步一步的完成蔡校長要求的練習題,做完的當下,真的好有成就感,也對統計的圖表不再那麼摸不著頭緒。

 

下午的課程也很實用,吳昭慶醫師再度上場告訴我們 accept 成敗關鍵,如何回覆 reviewer 的問題,要逐題製表,最好附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圖像。在資源稀少的起步時期,吳青陽醫師告訴我們如何靠自己腳踏實地的收集資料、整理 data,一步一腳印從 case report 開始,培養對主流議題的敏感度,累積資源壯大自己。

 

最後吳昭慶醫師和我們分享了自己的寫作之路,一路由 author,到 reviewer,最後成了知名期刊的 editor,成就一篇好的文章,要看主題、實驗設計、執行、統計、圖片表格、寫作六大面向,平時就要好好累積實力,先自助才能靠天助。

 

 

這次,可以好好朝著目標向前走了!

 

對於我,一個在醫院打滾多年的資深外科住院醫師,對於臨床研究的論文總是充滿著抗拒,臨床經驗未大量累積,不知道哪些題材是能夠、適合、吸睛的案例,對於各項參數需運用何種統計方式、統計作圖、不同類型的圖表含義更是一個頭二個大,我該怎麼辦?到底要等到何年何日,我才能生出我的 original article!

 

但現在,上完了新思惟《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在蔡校長及其帶領的優秀師質團隊指導下,相信我可以邁開步伐,朝著我的第一篇 original article 大步前進。舒適的場地、讓我們提神醒腦的咖啡、貼心的工作人員、有耐心一一幫我們解決問題的助教、想要傳授畢生發表 paper 功力給我們的各個優秀老師,謝謝你們,讓我有充實及能量滿點的一天。在論文研究及寫作的路上,有新思惟團隊真是我們的小幸運!

 

 

最新活動

 

 

The post 同一篇論文,原來還可以這麼看!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走入新思惟講堂的同學都有他的故事

$
0
0

 

作者:台北慈濟醫院 麻醉部 林涵宇 醫師

 

 

01_innovarad_HYLin_CLIP_20181104_1029

 

 

幸運的,之前的科內研究風氣非常旺盛!

 

住院醫師時期,遇到了我在研究上的啟蒙老師,當時的麻醉部主任,他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從基礎研究的細胞實驗(in vitro)、動物實驗(in vivo)到大數據的健保資料庫甚至 meta-analysis 都有在做。老師本身是大學教授和科部主任,又身兼院內教學部主任和研究部主任等數要職,在醫院的「共同實驗室」有博士後研究員、研究助理和統計專員的團隊,算是資源十分豐富的老師。

 

他熱心教學,支持科內醫師做研究,願意分享研究資源給年輕醫師,更鼓勵大家參與國際學術活動以及期刊論文發表,因此科內研究風氣達到鼎盛。

 

 

幸運的,我也搭上了研究的列車。

 

因此,我 R1 後半段時期,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之下,就跟著進實驗室進行細胞實驗,從寫研究計畫開始學,R2 院內計畫通過後就擔任計畫主持人(PI),接著跟助理學習養細胞、做 ELISA、跑 western blot、跑 RT-PCR、做細胞染色等等分子細胞生物的技術,記得當時值班隔天或周末時,常都是在 Lab 中度過。

 

由於老師先前建立的細胞 model 很穩定,我雖然是 Lab 生手,在跌跌撞撞地摸索當中,也逐漸得到能支持我們假設的 data。在 R3 時,開始著手論文寫作,老師會親自幫我修訂文章、整理 reference 和投稿。經過一次 reject 和一次 minor revision 後,我的第一篇 original basic study 的論文,在我 R4 時就被 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JSR)接受了,我也因為有 SCI 論文,在考過專科醫師後,便順利在本院晉升主治醫師。

 

 

列車長雖然先下車,但還有足夠的動力繼續向前。

 

我的恩師約莫在此時,被挖角至友院高升副院長,沒有老師實驗室的資源,我知道要繼續進行 basic study 不太可能,於是我與其他科醫師合作進行臨床研究。由於我們的研究 idea 滿有 novelty,初步研究 data 的 poster 被歐洲麻醉醫學年會(Euroanaesthesia)選為 best abstract,我也在今年6月受邀在丹麥哥本哈根做 oral presentation。

 

但是在 discussion 的過程,被 modulators 及台下聽眾問及許多 clinical study design 的問題,這才發現,我對臨床研究的許多觀念是很薄弱的。

 

 

是時候,該讓自己有具備技術,讓列車向前了!

 

回到台灣開始把 data 整理成論文,也發現之前畫圖表,只是按照老師給的既定格式依樣畫葫蘆,不太清楚背後的道理,經過新思惟這堂「互動實作課程」後,不但學會一套很實用的統計軟體(MedCalc),而且在蔡校長火眼金睛的要求之下,畫出來的圖表品質馬上有顯著的提升。

 

之前論文在投稿時,都是由老師 correspondence 幫忙與 editor / reviewer 回覆與修改,因此當中的攻防與學問,可以說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這堂新思惟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課程,當中兩位擔任國外雜誌 editor / reviewer 的吳醫師們,將投稿、審稿其中的秘辛和技巧告訴我們,我才得以一探其中的奧妙之道,例如,editor / reviewer 在想什麼?喜歡看什麼?才有機會一出手,就比別人的文章有機會被接受。

 

接下來,我也會開始進行論文的投稿,希望到時候能夠將課堂所學的應對進退技巧,充分運用出來。

 

我的研究之路在之前主任的引導之下有一點成績,感謝蔡校長和兩位吳醫師在這堂課的用心設計和經驗分享,期許不久的將來,我也能在臨床研究上找到自己的方向,跟隨著各位大師的腳步成長,對醫學發展有更實質的貢獻。

 

 

最新活動

 

 

The post 走入新思惟講堂的同學都有他的故事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上過所有論文課,我的經驗是……

$
0
0

 

作者:柳營奇美醫院 藥劑部 翁騰崧 藥師

 

 

01_innovarad_tsweng_CLIP_20181104_1192

 

 

這些課程初學者都可學成

 

在經歷了這麼長的一段時間,終於把新思惟四大論文課程修完三種了,分別是《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統合分析工作坊》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怎麼有種解成就的感覺 XD)

 

如果有論文困擾,在猶豫該先上哪一堂的人,我建議《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這堂先上,因為開班多,之後再依開班時間選擇自己有空、有興趣的課程上。這三者的課程難易度個人認為,統合分析工作坊 >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別擔心,這些課程初學者都可學成,但如果要讓收穫最大化,強烈建議自己先去建構基礎知識,上課的時候問相關問題,一定能讓你滿載而歸。

 

以往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的實作課程是以影像為主,但在最近課程的改版,變成是幫大家克服都有點害怕的統計,這就提起了我的興趣,因為我想知道,像我統計這麼爛的人,真的有可能學會嗎?

 

在刷卡後,拿到課前問答的同時,其實裡面就有相關解答,但還是有些許的疑問,我開始看著過往的心得,發現這堂課是比較偏外科,以及對 reviewer 的意見該如何回覆較好,而個人對於外科醫師的印象就是果斷、迅速及霸氣 XD

 

 

每個小地方都不斷的升級

 

上課的前一天身體狀況並沒有很好,但還是先把過往的得獎作品看過一輪,然後跑去校長推薦的 Sukiya,吃經典的青菜牛丼套餐,是個胖子吃了也不會有罪惡感剛好的量(校長哪時要寫松屋 XD)。由於之前有在《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聽過吳昭慶醫師的分享,還蠻期待當天課程呈現的感覺。

 

隔天一早到教室,看到熟悉的工作人員,以及過往沒看過的人,應該是最近新思惟團隊加入的新血。令我感到新奇的是,報到時的名片沒有塑膠套,改以夾子直接夾上,問了工作人員才了解是配合環保政策。另外搶到第一排搖滾區後,發現講台旁有個像小風扇,以及旁邊冒著煙的裝置,應該也是最近才有的,不知道是什麼用途?

 

(仁編按:小風扇,是空氣循環扇;冒著煙的,是香氛水氧機。兩者的功能,都是希望大家可以沈浸在舒服的空氣中上課,別怕別怕 XD)

 

 

英文不好,也能寫論文嗎?

 

課程開場一如往昔的高水準控制時間與品質,身為上很多次課程的校友,每次都對這種高水準感到佩服,到底要花多少時間演練,才有辦法這樣精準拿捏?課程中,吳昭慶醫師從 editor 的角度跟大家說,所謂的投稿現實,並跟你說,哪些狀況只要不犯,刊登期刊並沒有想像中困難。當然也許有人會說,我英文不好也行嗎?

 

吳昭慶醫師進一步說明,寫科學文章並不需要多艱深的英文,只要能把你的學術研究傳遞給讀者就夠了,「Less is more」是我在課程中,印象最深的一句。

 

吳青陽醫師,則是告訴我們寫文章時要注意的點,以及剛起步時別看不起 case report,因為從 case 中,有可能會衍伸出其他的想法。把它當作是最基礎的新手關,並思考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意外發現互動實作的精髓

 

這次的互動實作時間,真的蠻燒腦的。題外話,互動實作的音樂清單,感覺有新增幾首過往沒有的音樂?另外,本次便當感覺也是有升級過,份量十足的雙主菜!

 

這次的攻略文不同於以往,還把什麼時機該用的統計方法都列出來,這對容易忘記的我來說,簡直是太棒了!

 

實作時間快結束前 30 分鐘,一直都沒人上傳,我則是不斷地檢視成品到底有沒有需要在修正的地方,反覆確認五次。就在按下上傳的瞬間,我突然意識到,剛剛做的這件事情,不就跟要投稿前的檢查一樣嗎?反覆確認圖表文字數字是否有誤,讓自己的文章意義能正確地被傳遞,我想,這是身為文章作者本身的責任。

 

 

別人都有成績了,我也不能輸!

 

最後校長在講評時,我覺得這次應該沒獲獎的可能,準備要收包包走人的同時,PPT 上寫著「所以到底是誰得獎」,下一張跳出我的名字,我整個被嚇到 @@,是種又驚又喜的感覺,也代表著我的製圖能力被國際級專家認可,真的是很開心。

 

接下來真的要好好加油,之前同期上課的同學,已經有不少人的成績慢慢出來了,而我也絕對不能輸,這是給自己的挑戰也是期許!

 

 

02_innovarad_tsweng_CLIP_20181104_1797

 

 

最新活動

 

 

The post 上過所有論文課,我的經驗是……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在新思惟學習,是活潑愉快充實的「無痛」學習。

$
0
0

 

作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眼科 郭巾慈 醫師

 

 

01_innovarad_CTKuo_CLIP_20181104_0823

 

 

我是個因為深怕自己寫出的論文很爛,而遲遲無法進展的人。電腦裡面,有著躺了十年未曾發表的 case report,而且還羞於發表。之前也花了很多時間,聽有關論文寫作的演講,總覺得未曾有功力大增的感覺,直到來了新思惟。

 

(橙編按:而且還「功力大增」到得獎了!XD 這次的作品,水準很高,可見實力日進千里。)

 

 

你真的辦得到

 

首先,老師們的魔力就是,讓你覺得自己辦得到!我一路上所有卡的關,除了瞌睡蟲跟懶惰蟲得自己趕之外,其他的困難,老師在課堂上都一一跟我們分析跟傳授破關秘訣,每一個建議都非常實用,可以趨吉避凶。在做實驗跟手術,最喜歡的就是好的 protocol,而這次,老師不只是教怎麼寫論文這麼基本的事情,而是如何一步一步建立自己的學術殿堂,真是太精彩了!

 

再來就是實作的部分,我第一次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時是毫無準備的,但是當場照著講義以及助教的幫助,竟然就畫出了精美的圖表。令我更感動的是,在上完課後,蔡校長還一一為三十六位學員細看圖表的問題,為每一位同學「客製化」錄製了講解教學影片,這樣我們不僅知道自己的問題,別人做的小缺點,也許是我們在未來也可能會出現的,都可以學到怎樣避免。

 

 

畫出圖表的雀躍,很難用三言兩語來形容。

 

所以在這次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的實作部分,我就更有心得,也越做越滿意(兩次課程除了應用軟體相同之外,內容幾乎完全獨立而互補)。不只是畫出圖表令人雀躍,課程中更利用活潑生動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我們所做圖表的科學意義所在。

 

一堆人名組成的統計公式不再是外星文,我根本不用知道公式是怎麼算的(我的數學只剩國中程度),就可以了解它想要呈現的內涵。反過來,如果我要呈現同種內涵的數據,應該就可以使用該統計方法吧?回家馬上把手邊的數據拿出來跑,果然跑出令人想滴下眼淚的圖表。

 

重點是,我只上了一天的課!

 

(仁編按:恭喜郭醫師,除了畫出令人雀躍的圖表,更在比賽中,獲得「統計製圖大獎」。)

 

 

這是一場系統性、科學化的教學

 

另外,講師的功力,決不是在他們的臉上就可以看得出來的。因為講師看起來都很年輕,但學術的功力嚇人。不僅如此,最重要的是他們能系統性、科學化的,把如何做研究寫論文的方法傳授給我們,這跟一般的前輩教我們的「看看別人怎麼寫,你就學學照著做」是完全不一樣的。

 

講師雖然已經都是大師級人物,但都知道初學者身心靈的結構跟需要,設計出來的課程,就是有效率而再現性高的方法,甚至連如何 revision 的秘訣,都從實際案例精彩分享!

 

 

「應該早點來」,真是無法再同意更多。

 

很多時候學習是「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然而,在新思惟學習,是活潑愉快充實的「無痛」學習,甚至會讓人精神抖擻,上完課是興奮而舒暢的!看過很多人的心得,裡面都有一句:「應該早點來上課的」,真是無法再同意更多。

 

很感謝新思惟的幫助,雖然短短三天忙著課後練習,還沒產出論文,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夠有嶄新的醫學之路。

 

 

最新活動

 

 

The post 在新思惟學習,是活潑愉快充實的「無痛」學習。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新思惟就像 NASA 般的強力支援

$
0
0

 

作者:杜瑪動物醫院 鍾昇樺 獸醫師

 

 

01_innovarad_SHChun_CLIP_20181104_1318

 

 

在研究資源少到用可憐都無法形容的環境中,新思惟教了身為小動物獸醫的我,如何自我進化。

 

 

還好,運氣還站在我這邊!

 

匆匆忙忙地穿過校園,看看手錶,時間指向 8 點 40 分,心裡感到有點焦慮。據說,新思惟的課,不早點到,沒辦法能夠坐到前排。到了尼采廳,果不其然大部分的一日同學,都已經就定位、筆電擺好,都是戰戰兢兢地在等待著 9 點,似乎是時間一到就立刻向前衝的樣子。(雖然不知道會衝到什麼地方去?)

 

但是,好哩嘎在(台),只要是還沒有滿位的時候,人跟人之間距離貌似會維持一個固定的空間,因此幸運地,在第一排找到了唯一剩下的前排位置。擺好電腦,準備好來一堂新思惟之旅,《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獸醫圈,這些都只能自己親手做。

 

在小動物獸醫圈中,對於臨床研究的風氣極低,大概是因為沒有需要升等,自然沒有這樣制度。只有在教學單位中,才有相關的訓練與制度,當然,像我這樣已經離開學校超過十年以上的獸醫師,更是不太可能重新回頭到這樣的制度中。

 

但是,總有些臨床上的問題很想解決,為什麼書本上沒提到;但是,總覺得有些處置的方式好像這麼做會比較優一點,為什麼文獻上找不到。但是、但是,有太多的但是,總是無法有效解決面對動物病患的種種問題。或許自己做研究、收 data 也是個好方法吧!

 

心裡這麼想,卻不知怎麼下手,找了相關的書籍,卻發現這些全都沒有學過,或是有學沒有懂(上課睡死了),全都要自己從頭來!沮喪感全面籠罩。

 

 

原來,想發表論文,不需要回學術單位。

 

「能夠彙整而發表的,叫文獻;不能彙整只有嘴砲的,叫經驗。」這是以前一個強者我學長跟我說的,但是,終究,學長還是沒有發表,只剩下經驗。

 

小動物獸醫的研究環境,若要以一部電影來比喻,我想,最像是《火星救援》,麥特戴蒙主演。站在諾大的火星盆地的底部,沒資源,沒有網路,沒有 NASA,只有同事的 poo-poo 拿來種馬鈴薯,還要以此維生。OK 的,只是想怎麼活下去嘛!(全面沮喪 ing)

 

新思惟的課,是聽聞同業盧大立醫師曾來上過,後來以臨床獸醫的身份發了第一篇 SCI!超酷的!原來,不一定需要再回頭到學術單位(雖然我重新又跳坑了),也是能夠有機會這麼做到的!在新思惟的網站上晃了一陣子之後,決定從《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先開始!

 

 

很開心,上了一個超棒的課程!

 

 

02_SHChung_gif

 

 

課程一開始由吳昭慶醫師開始,說明新手怎麼寫才不會被拒絕;接著吳青陽醫師舉出了自己被 reject 多次的心路歷程;中午開始學習新手駕馭統計(不是被統計駕馭)。一整日的課程下來,根本無法只用「收穫滿載」來形容(昭慶醫師說要少用形容詞!)。

 

課程的設計,是連我這沒受過臨床研究訓練的老菜鳥,都覺得是每槍命中要點!如何規劃研究、收 data、跑統計、做圖表、到真的如果丟上去了,怎麼跟 editor、reviewer 一句來一句去,喔不!是依照建議,盡可能符合等等,都讓我聽著津津有味,回家後一直在跟家人、同事,說著自己上了一個超棒的課程!

 

沒錯!我是在站在火星上,只能吃同事 poo-poo 養出來的 potato 活下來,但是新思惟不只是給了個衛星電話,讓我只是聯絡聯絡大家:嗨!我還沒 GG。是把補給也丟過來了,計劃藍圖也做好,讓我看到自己,有機會、也有勇氣,想要在臨床研究與發表的路上,邁出第一步。感謝新思惟像 NASA 般的強力支援。

 

 

最新活動

 

 

The post 新思惟就像 NASA 般的強力支援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9 / 3 / 10(日)課程記錄

2019 / 3 / 10(日)活動內容

$
0
0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Clinical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hands-on workshop

 

2019 年 3 月 10 日(日)9:00a – 4:30p

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尼采廳

吳昭慶醫師 / 吳青陽醫師 / 蔡依橙醫師

 

 

banner-01

 

 

深入淺出的課程設計、切身受用的交戰經驗,課後好評回饋,不論是初學者或進階者,都能有所收穫,滿載而歸!

 

  • 國際期刊 editor 與資深 reviewer 教你投稿重點,有!
  • 成敗關鍵 revision,怎麼做才最好,有!
  • 提供頂尖期刊範例論文,原作者讓你問,有!
  • 提供頂尖期刊範例論文,過去的 revision letter,讓你學習參考,有!
  • 資源稀少時代起步,給年輕伙伴的務實建議,有!
  • 初學者最常用的統計,互動實作,有!

 

國際學者陣容,由神經外科頂尖期刊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現任唯一亞洲 editor 吳昭慶醫師,與曾登過外科第一名雜誌 Annals of Surgery 的吳青陽醫師,搭配曾獲放射科知名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邀請撰寫 Radiology in Taiwan 的蔡依橙醫師,共同指導!

 

最適合初學者的入門課程,為你而開。

 

20181104_feedback_00002

 

20181104_feedback_00003

 

 

時間地點

 

時間:2019 年 3 月 10 日(日)9:00a – 4:30p

地點: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尼采廳

名額:35 名,額滿為止。

主辦單位:新思惟國際(InnovaRad)

 

 

馬上報名

 

 

堅強陣容

 

吳昭慶:神經外科頂尖期刊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之核心編輯成員。從素人狀態起步,歷經 author / reviewer / speaker / editor,用研究與發表,讓世界知道自己的技術與專業。

 

吳青陽:從別人眼中的小手術 port A 開始,逐步登上外科第一名期刊 Annals of Surgery,發表多項獨到研究與專利,並有肺癌手術系列研究。用 PubMed 的足跡,榮耀自己胸腔外科醫師的身份!

 

蔡依橙:原創論文被引用破百次,領導制訂亞洲心臟電腦斷層 guideline 後,希望協助每個想在國際舞台發光的年輕朋友,於是辭職創業,全心投入課程規劃,協助大量傑出校友,活出更好的人生。

 

 

常見問答

 

問:講者都是國際等級的學者,內容真的適合初學者嗎?會不會打高空?

 

答:請放心,不打高空,適合初學者,一向是新思惟工作坊最特別的地方。

 

我們藉由課程的設計與規劃,以及與講師們的長期相處與溝通,確保內容不會是「最近自己關注的學術領域」,而是以初學者為核心,提供各位走到國際學術舞台上,最有用的重點。

 

從課程表,您應該也看得出來,所有的講題,都是學術正要起步的年輕朋友,會思考與關注的議題。

 

 

問:這次的「指定論文」,有什麼不一樣?聽說還有幕後花絮?

 

答:是的,本次挑選的論文,特色如下:

 

  • 很簡單的臨床收案、很簡單的統計,就能回答很重要的臨床議題,登在領導期刊。
  • 論文作者親自在現場,隨便你問。
  • 破天荒首次公開 revision letter,怎麼回覆 reviewer、怎麼排版、怎麼據理力爭,全部毫無保留與你分享。

 

如果您想先看一下指定論文的話,請由此去

 

 

問:這個工作坊,口碑如何?成績如何?

 

答:口碑部分,請參考同學們的心得分享,您可以從課程網站右邊欄的「心得總覽」點進去看。如果時間有限,歡迎參考我們第一梯次同學的心得,以及他們的成績列表。

 

 

整體成績方面,歡迎參考同學們上完課後的 PubMed 論文發表,以及特別寫給許多學術起步者的分享。為了讓各位好閱讀,這個網頁我們特別花了時間反序處理,把比較新的快訊與心得放上頭。

 

 

數字來說,整體的課後匿名問卷滿意度,總平均為 4.8。

 

課後發表,我們統計了最早五梯次同學的成績(2014/7/5 到 2015/7/26),結果共有 180 位同學來上課,課後至今共發表 199 篇 PubMed 文章。

 

 

問:跟《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有什麼差異?你們建議先上哪個?

 

答:這兩個課程截然不同,尤其改款之後。不管是課程講述或互動實作,都不一樣。哪個先上都可以,我們在規劃設計時,就仔細的避開「擋修」問題。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簡稱 MEPA,本工作坊簡稱 CLIP。以下介紹不同之處。

 

  • MEPA 講師為內科系,CLIP 講師為外科系。
  • MEPA 講文章怎麼寫、稿件如何規劃、當代期刊選擇策略、研究品牌塑造、寫不出來的問題診斷。CLIP 講 editor 怎麼分稿、reviewer 怎麼審稿、revision 怎麼回覆、學術發展歷程。
  • MEPA 做的是最常聽到,符合常態分佈的檢定方法,適合收案量大的,偏內科系研究。CLIP 則是做個案數少、不符合常態分佈的無母數檢定,並有 ROC curve 與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偏外科系研究。

 

簡單說,藉由我們的規劃,兩種課程剛好涵蓋了絕大多數的重要議題,而且並不重複。值得都來看看!

 

 

問:這次互動實作,從處理醫學影像標示,改為統計入門上手,軟體也是用 MedCalc 嗎?

 

答:是的,為了節省新思惟之友的軟體購置成本,也為了鼓勵優秀的醫學統計軟體 MedCalc,我們在統計部分一樣使用 MedCalc。

 

這次會用到的功能,跟其他新思惟的研究工作坊,完全不同,剛好是個機會,熟悉這個軟體其他強大的面向。統計一樣迅速,製圖一樣漂亮!

 

如果您用了喜歡,課後,我們將舉辦限時快閃代購,MedCalc 給新思惟校友不錯的折扣,歡迎參考

 

 

上報名

 

 

學員評價

 

20181104_feedback_00005

 

20181104_feedback_00001

 

講師的功力,決不是在他們的臉上就可以看得出來的。因為講師看起來都很年輕,但學術的功力嚇人。最重要的是他們能系統性、科學化的,把如何做研究寫論文的方法傳授給我們,這跟一般的前輩教我們的『看看別人怎麼寫,你就學學照著做』是完全不一樣的。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眼科 郭巾慈 醫師)

 

這些問題,完全點醒我要跳脫內容的框架,好好了解一篇能 accept 的論文,到底是需要怎麼架構它,避免踩雷及落坑。也列出了許多學員的課前提問,一一詳細回答,各題切中紅心。原來,關於論文寫作,我還有那麼多需要學習與著墨的地方。
(心臟血管外科 黃懿範 醫師)

 

 

 

 

傑出榮耀

 

 

 

課程特色

 

親切大師:國際級 editor / reviewer 的論文供您閱讀,並現場提問。將從 author 到 reviewer 甚至 editor 這一路可能遇到的狀況,系統性整理,節省您的時間、節省您的精力,機會難得!

 

不怕統計:素富盛名的「互動實作時間」,處理初學者最常用的無母數統計,畫出漂亮圖表,並實際操作,上手 ROC curve 與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在眾多助教與講師的協助下,統計不難。

 

課後回饋:除了課前提問,將由講師們仔細回覆之外。課後,蔡校長也將針對您所做的統計圖表,給予建議。用資深 reviewer 的觀點,協助您從「已經是自己做得最好的圖表」,再上層樓。

 

 

馬上報名

 

 

課程內容

 

CLIP2_2018_2

 

 

 

 

 

 

 

 

報名資訊

 

名額:35 名,額滿為止。

主辦單位:新思惟國際(InnovaRad)

課程原價:35000 元

優惠價格:30000 元,限早鳥與活動老朋友。早鳥,於 2019 年 2 月 24 日(日)前完成報名。老朋友,曾參加過新思惟小班工作坊大型研討會

 

 

上報名

 

 

問卷抽獎:上課當天繳回問卷,便有機會抽中 3000 元便利商店禮券。

統計製圖大獎:上課會場,備有免費無線網路,活動當天「互動實作時間」結束之前,以「圖片」形式,上傳您最得意的「統計數據圖」,到新思惟之友,並在共享的 Dropbox 放上原始檔案,就算參賽,數量沒有限制,只要資訊清晰,reviewer 喜歡,3000 元便利商店禮券就歸你,買禮盒、喝咖啡、吃午餐、請同事,都很適合。(如何贏得「統計製圖大獎」?

課後心得:活動結束後,於 3 月 13 日(三)前,回傳照片與一千字以上心得至主辦單位(innovarad.inc@gmail.com),便可獲得 1000 元現金禮卷回饋。將擇優刊登於新思惟相關活動網站。

 

共享榮耀:參加工作坊後,若應用所學,發表相關研究論文(第一或通訊作者),不限類型,刊登於 PubMed 上,回傳「論文」與「一千字以上感想」,給新思惟團隊 (innovarad.inc@gmail.com),每篇回饋 1000 元禮券,impact factor 五分以上,回饋 5000 元禮券。將擇優刊登在網站與相關出版品,一起分享您的榮耀。期待您能量產論文,「賺回學費,賺到許多人的肯定,更賺到自信以及勇氣。

 

指定閱讀:免費提供「指定論文」,供學員深讀,唸完之後,課程中並提供其審稿過程中之 revision letter 作為參考,讓您更理解與 reviewer 交手的過程,以及最佳化的措辭和呈現,若有任何相關問題,也能與論文作者吳昭慶醫師直接做討論。盡量問、問到懂!

課前問答:報名時,請填寫您最想問的問題,或目前遇到的瓶頸,講師將一一回覆,於課前以電子檔寄送給學員,並將之融入課程設計、編入課程講義。

課後作業:活動結束後,於 3 月 13 日(三)前,請在 Dropbox 上,繼續完成互動實作時間的指定題目。講師將一一看過,觀察您沒注意到的部分,針對您個別的狀況,給予回饋。

 

實作課程:現場座位備有「插座」與「Wi-Fi」,請攜帶您的「筆記型電腦」與「滑鼠 / 滑鼠墊」前來,在自己的電腦上實作,包括統計實作、數據製圖等,由資深研究者協助,學習最有效!

統計軟體:統計軟體,指定使用 MedCalc,有 15 天試用期,我們會在課前一週,發通知信,請您到時候再安裝。上完課後,自行購買正版,單人版本約台幣一萬五,新思惟之友更進一步有專屬優惠。更難得的,介面上手容易,操作直覺,且包含了多數醫學統計會用到的功能!請自備 MS-Office,版本不限。

作業系統:MedCalc 僅有 Windows 版本,建議使用 Windows 筆電,並在課前一週收到通知時,先行安裝測試。Mac 使用者,請參考這篇文章「MedCalc on Mac,該怎麼做?」。

 

建議從速:我們團隊過去的各種工作坊與研討會(這裡這裡這裡這裡這裡),以及本課程前幾梯次(這裡這裡這裡),多迅速報名額滿,且廣獲好評,內容實用有效,學員生涯大放異彩。若課程合意,建議儘速報名。

 

活動規範:會議進行期間,敬請配戴名牌,歡迎拍照打卡,禁止錄音錄影。

 

退款規定:活動日期兩週前,取消報名,退款 24000 元 。之後取消報名,退款 12000 元。若因個人因素無法前來,名額轉讓,主辦單位不另收手續費,以一次為限。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停班停課(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課日期,或協助改至其他梯次課程。新思惟國際,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刷卡發票:配合國家政策,刷卡後,發票即開立並寄出,無法更改。若日後轉售課程,由學員間自行處理學費與發票,新思惟國際不另介入。如有特殊發票需求,請來信聯繫。

隱私聲明:為達學習效果最大化,此為團體課程,現場有工作人員拍照,作活動記錄,您的提問與作品,可能在隱去重要資訊後,用作上課內容範例,刊登於新思惟相關網站或出版品。若貴機構有更高的隱私需求,歡迎來信討論包班事宜。

 

聯絡資訊:廖婉君 innovarad.inc@gmail.com

 

 

上報名

 

 

The post 2019 / 3 / 10(日)活動內容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怡璇醫學物理師參與團隊探討兒童脊椎側彎接受放射檢查的輻射劑量研究,獲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刊登!

$
0
0

 

 

01_EJR_HwangYS_01

 

 

文章介紹

 

脊椎側彎大部分原因不明,是脊柱發育過程中自行發生的,好發於兒童與青春期等發育最快的階段,女性患者多於男性。

 

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AIS;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治療方式依側彎程度、位置而異,全脊椎 X 光攝影(whole spine radiography)則是目前診斷 AIS、與追蹤療效的標準檢查。

 

有鑑於青少年屬於對輻射相對敏感的族群,而 AIS 患者基於臨床需要會接受不只一次的全脊椎 X 光攝影,因此作者團隊針對 AIS 的輻射劑量(radiation dose)問題進行相關研究。

 

本研究首先利用模擬 10 歲兒童的假體(phantom)在 Shimadzu 數位 X 光機(DR; digital radiography)自動拼接系統下,針對多次曝露照野重疊與暴露輻射長度(RL; radiographic length)進行輻射劑量驗證。

 

接著作者團隊納入 82 位 AIS 患者,同樣進行照野重疊與 RL 分析,目的是探討降低輻射劑量的可行性與方式。研究結果顯示 RL 與有效劑量相關於患者身高,減少照野重疊與暴露次數能減少輻射劑量;基於研究結果,作者團隊於論文中亦提供了調整 RL 的臨床指引與可行建議。

 

 

期刊介紹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創刊於 1981 年,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2.843,近幾年文章收錄數目都在三百多篇左右。

 

 

再次恭喜黃醫學物理師!

 

 

黃怡璇醫學物理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怡璇醫學物理師參與團隊探討兒童脊椎側彎接受放射檢查的輻射劑量研究,獲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建翰醫師參與團隊關於減肥手術是否會增加膽結石風險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Obesity Surgery 刊登!

$
0
0

 

 

01_Obesity_Surgery_ChenJH_08

 

 

文章介紹

 

減肥手術(bariatric surgery)在 2013 年的全球施行量為 468,609 例,術後可能併發症有 gastric dumping syndrome、手術部位發生洩漏或疝氣、體重快速減輕造成膽汁分泌增加的膽結石風險等。

 

關於減肥手術後的膽道併發症,作者團隊進行了文獻回顧並詳述於本篇論文背景介紹中。其中因併發症而需進行膽囊切除術者的比例,在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術式為 0.9% 到 7.5%,在 laparoscopic gastric bypass 術式則為 6% 到 50%、差距頗大。

 

減肥手術時,同時進行膽囊切除術的必要性尚未有定論。以 bypass surgery 為對象的研究顯示預防性膽囊切除有其潛在效益;2018 年針對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進行的研究則認為不需要同時進行膽囊切除,但建議以個案數更多的研究進行確認。

 

因此作者團隊針對減肥手術後的膽結石風險議題以健保資料庫進行探勘,希望從大數據領域提供關於發生率、風險因子等相關資訊,供臨床決策參考。

 

研究納入 2317 例符合條件的接受減肥手術患者(bariatric surgery group)、2331 例肥胖但沒有接受減肥手術的個案(non-surgery group)、8162 位選取與配對後的一般族群作為對照組(general population)。

 

分析結果顯示,bariatric surgery group 的膽結石風險並未高於 non-surgery group(hazard ratio = 1.075、p = 0.679),但高於 general population(hazard ratio = 4.996、p < 0.001)。

 

進一步分析減肥手術後較易有膽結石困擾的高風險族群為:女性、採用 restrictive procedure 為手術方式者(譬如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partial gastrectomy、laparoscopic gastroplasty 等)。

 

 

期刊介紹

 

Obesity Surgery 創刊於 1991 年,是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the Surgery of Obesity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IFSO) 的官方期刊,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3.895。

 

 

 

陳建翰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建翰醫師參與團隊關於減肥手術是否會增加膽結石風險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Obesity Surge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青陽醫師分析非小細胞肺癌在電腦斷層與病理發現間的相關性研究,獲 PLOS ONE 刊登!

$
0
0

 

 

01_PLOS_ONE_WuCY_15

 

 

文章介紹

 

早期偵測出疑似肺癌病灶,對預後有幫助,因此近年來以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進行肺癌篩檢的應用漸增。電腦斷層(CT; computed tomography)發現病灶後,如何依據影像特徵區分病灶是良性機會大、或可能為肺癌,即為此領域研究者關注議題。

 

發表於 Lung Cancer 的 2015 年日本研究,即針對沒超過 3 cm 的肺腺癌在高解析 CT 的表現進行分析,譬如 pure-solid tumors 惡性度可能較高、評估 part-solid tumors 時需特別注意 consolidation/tumor ratio 以及 consolidation size。

 

有鑑於目前此領域相關研究,在判讀 CT 時採用的切片厚度(slice thickness)設定不盡相同,而切面厚度會影響影像發現。因此作者團隊以目前臨床相對易得的 5mm 切片厚度影像來觀察病灶特徵,並與手術後的病理報告進行關聯性分析。

 

研究納入 440 位接受 curative resection 的非小細胞肺癌病患,首先比較分別從 CT 與病理檢體量測到的病灶大小,兩者一致性甚高(p < 0.001)。

 

CT 上的 GGO(ground-glass opacity)病灶則顯著相關於分化良好的肺腺癌、較少的腫瘤壞死與淋巴浸潤以及 tumor purity。在 pure GGO 個案中未發現有淋巴轉移者且五年存活率預後極佳,而 consolidation tumor ratio 亦能用於評估疾病狀況與整體存活率。

 

 

期刊介紹

 

PLOS ONE 是創刊於 2006 年的知名 open access 期刊,對傳統學術期刊營運模式所產生的衝擊,是這幾年學術界的討論焦點之一,譬如蔡校長部落格文章:「2016 年 impact factor 公布,那些大家關心的期刊,現在怎麼了?

 

PLOS ONE 特性為網路原生、跨領域且全開放,對論文的 ethics 相當重視、對刊登品質亦有堅持。2016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806,是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分類中的 Q1 期刊(15/64)。

 

延伸閱讀:「PLOS ONE:我該不該投這本期刊?」、「聽說醫院要封殺 mega journal 了,我該怎麼辦?」、以及「臉書上關於 PLOS ONE 審閱速度的建議」。

 

 

再次恭喜吳醫師!

 

 

吳青陽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青陽醫師分析非小細胞肺癌在電腦斷層與病理發現間的相關性研究,獲 PLOS O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彭瓊慧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兒童夜間遺尿第一線治療選擇的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
0
0

 

 

01_Scientific_Reports_PengCH_02

 

 

文章介紹

 

夜間遺尿(nocturnal enuresis、俗稱尿床)現象在兒童很常見,依據是否合併其他泌尿道症狀而分為單症狀(monosymptomatic)夜間遺尿與多症狀夜間遺尿。

 

輕度尿床多數會隨時間改善,不需特別的介入治療措施;若症狀嚴重、對兒童生活與心理產生負面影響,則需進行評估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目前第一線治療方式包含非藥物(alarm therapy)與藥物(desmopressin)兩大類。

 

鬧鐘治療(alarm therapy)與 desmopressin 用於夜間遺尿的成效比較,已有些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發表,但同時也存在個案數不多、個案特徵與成果差異大的困境,因此作者團隊使用統合分析探討此議題。

 

研究最後納入 15 篇單症狀夜間遺尿的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進行分析,總體而言鬧鐘治療的成效優於 desmopressin,但同時鬧鐘治療在 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 中亦有較高的 dropout rate。

 

作者團隊總結後認為,單症狀夜間遺尿兒童若主動性高(警報器提醒後能起床去解尿),則使用鬧鐘治療能有較佳的治療反應與較低的復發率。

 

 

期刊介紹

 

Scientific Reports 創刊於 2011 年,是隸屬於 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的 open access 期刊。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4.122,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領域排名 12/64(Q1)。

 

 

再次恭喜彭醫師!

 

 

彭瓊慧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彭瓊慧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兒童夜間遺尿第一線治療選擇的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雷偉德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兒童喘鳴住院患者是否常規使用巨環內酯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JCM_LeiWT_06

 

 

文章介紹

 

Wheezing(喘鳴)是氣流經過狹窄的呼吸道而持續產生的粗糙聲,childhood wheezing disease(CWD)常見原因為氣喘(asthma)以及呼吸道感染相關的 bronchiolitis、bronchitis。

 

此外氣喘與呼吸道感染兩者間亦存在相關性,因為呼吸道感染是兒童常見感染病,而有 bronchiolitis 問題的兒童同時也是未來罹患氣喘的高風險族群。在治療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時,則不建議使用抗生素,因為對治療效果並無助益。

 

巨環內酯(macrolide)屬於多環聚酮類抗生素(polyketide antimicrobial agent),成員包含有 erythromycin、clarithromycin、azithromycin 等等。此類藥物對一些非典型感染有不錯療效,譬如:Mycoplasma pneumoniae、Chlamydophila pneumoniae

 

除了抗生素效果,研究亦發現巨環內酯有非抗生素性的抗發炎能力,尤其有助於 bronchiolitis 的控制。有鑑於巨環內酯的潛在免疫調控功能,且免疫反應在 CWD 的病理機轉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將巨環內酯納入治療 CWD 時的處方中即為合理考量並已有相關研究發表。

 

為了探討巨環內酯治療 CWD 住院病童的成效,作者團隊進行了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雖然有大約三分之二的研究顯示巨環內酯對治療有某些助益,但統合分析發現巨環內酯在住院過程的 length of stay、duration of oxygen demand、symptoms and signs of respiratory distress、re-admission rates 等分析中並沒有造成顯著差異。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JCM)是創刊於 2012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出版商為瑞士的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JCM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5.583,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 15/154(Q1)。

 

 

再次恭喜雷醫師!

 

 

雷偉德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雷偉德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兒童喘鳴住院患者是否常規使用巨環內酯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易澄醫師關於自體血液衍生產品治療足底筋膜病變的統合分析,獲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刊登!

$
0
0

 

 

01_AJPM&R_WuYC_02

 

 

文章介紹

 

自體血液衍生產品(ABPs; autologous blood-derived products)是抽取自體血液並萃取出具療效成分,再注射回自體以達到治療目的,包含富含血小板血漿(PRP; Platelet-rich plasma)、全血(WB; whole blood)。

 

足底筋膜病變(PF; plantar fasciopathy)是足底疼痛常見原因之一,為了探討 ABPs 對於緩解 PF 疼痛以及功能恢復的效果為何、並與皮質類固醇(CS; corticosteroids)的療效相比較,作者團隊使用統合分析進行研究。

 

分析顯示 CS 緩解疼痛效果在治療後 1.5 個月與 3 個月時優於 WB,但在 6 個月時此效果即消失。注射 PRP 後 6 個月的緩解疼痛效果優於 CS;但是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hindfoot score 評估中,PRP 與 CS 在每個分析時間點都沒有顯著差異。

 

作者團隊接著進行次族群分析並發現,治療後 6 個月顯著能緩解疼痛的組別為:self-prepared PRP、one-step separation PRP、PRP of more than 3 mL、PRP without local analgesics。

 

 

期刊介紹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AJPM&R)是 Association of Academic Physiatrists 的官方期刊。AJPM&R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1.843,在 Rehabilitation 領域排名 25/65 (Q2)、於 Sport Sciences 領域排名 44/81 (Q3)。

 

 

再次恭喜吳醫師!

 

 

吳易澄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易澄醫師關於自體血液衍生產品治療足底筋膜病變的統合分析,獲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唐宗詠醫師、吳爵宏醫師分享上背痛以超音波導引激痛點注射與神經解套治療之 video gallery 文章,獲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刊登!

$
0
0

 

 

01_AJPM&R_WuCH_TangTY_01

 

 

文章介紹

 

過度使用或長期姿勢不良造成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MPS;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是肩頸痛與背痛的可能病因,激痛點注射(TrPI; trigger point injection)打在緊繃肌束(taut band)則可解除不正常的肌肉收縮進而緩解疼痛。

 

本論文分享的 34 歲 MPS 個案,在給予 TrPI 後僅有短暫疼痛緩解效果,緊繃與麻木感則未獲改善;從病史、理學檢查、TrPI 注射反應研判 MPS 相關的肌肉筋膜壓力上升導致神經受到擠壓與箝制(entrapment)是造成此個案臨床症狀的原因。

 

作者團隊擬定的進一步治療策略為超音波導引 TrPI 注射與 nerve hydrodissection(神經解套注射),治療後患者的疼痛與麻木感皆獲得改善,故而以 video gallery 形式分享治療經驗與超音波導引技術、並討論背後機制。

 

副神經的脊髓根分支(SAN; spinal accessory nerve)和其他頸神經分支合流後支配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的運動,背肩胛神經(DSN; dorsal scapular nerve)則支配菱狀肌與提肩胛肌。SAN 與 DSN 雖歸屬於運動神經,但被認為含有 sensory components 而與肩頸痛和上背痛有關,因此適合採用 hydrodissection 來緩解神經箝制引起的疼痛。

 

 

期刊介紹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AJPM&R)是 Association of Academic Physiatrists 的官方期刊。AJPM&R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1.843,在 Rehabilitation 領域排名 25/65 (Q2)、於 Sport Sciences 領域排名 44/81 (Q3)。

 

 

 

唐宗詠醫師與新思惟

 

 

 

吳爵宏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唐宗詠醫師、吳爵宏醫師分享上背痛以超音波導引激痛點注射與神經解套治療之 video gallery 文章,獲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暉凱醫師關於帶狀皰疹與骨質疏鬆、骨折風險關聯性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s 刊登!

$
0
0

 

 

01_EJCMID_HuangHK_11

 

 

文章介紹

 

帶狀皰疹(HZ; herpes zoster)屬於病毒性疾病,1950 年代曾有文獻討論 HZ 與骨質疏鬆、骨折風險的關聯(這裡這裡),近期關於此主題的大型觀察性研究則僅有發表於 2016 年的健保資料庫論文(20 歲到 49 歲 HZ 患者有較高的骨質疏鬆風險)。

 

臨床上骨質疏鬆多發現於 50 歲以上的族群,且 HZ 與骨折發生風險亦未有大型研究探討,因此作者團隊以健保資料庫針對此主題進行探勘。

 

分析顯示 HZ 個案顯著相關於骨質疏鬆或骨折(adjusted hazard ratio = 1.20、p < 0.001),若有帶狀皰疹後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則風險更高。次族群分析發現與對照組比較,HZ 皆顯著相關於骨質疏鬆、髖部骨折、脊椎骨折與其他部位的骨折。

 

 

期刊介紹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s 是 European Society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的官方期刊,在 2017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537。

 

 

再次恭喜黃醫師!

 

 

黃暉凱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暉凱醫師關於帶狀皰疹與骨質疏鬆、骨折風險關聯性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徐英碩醫師參與團隊關於懸雍垂腭咽整形術再住院率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Otolaryngology – Head and Neck Surgery 刊登!

$
0
0

 

 

01_OHNS_HsuYS_02

 

 

文章介紹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SA; obstructive sleep apnea)會造成低血氧而導致睡眠中斷、以及白天嗜睡與倦怠等問題,長期來說還會增加心血管風險,若「非手術治療」無效,則需考慮手術治療。

 

懸雍垂腭咽整形術(UPPP; 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是手術治療 OSA 的方式之一,關於 UPPP 的術後併發症研究顯示,serious nonfatal complications rate 為 1.5%、30-day mortality rate 則為 0.2%。

 

再住院率(readmission rate)是評估 UPPP 品質、是否有效、與醫療經濟負擔的重要指標,因此作者團隊使用台灣的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以補上目前文獻中相對欠缺、針對此議題的 population-level 資訊。

 

分析結果顯示 UPPP 不分原因的再住院率為 4.2%、原因為出血的再住院率為 1.7%,此外因出血而需再次手術的比率為 1.5%、30 天死亡率則為 0.14%;與再住院率相關的因素則有年齡、性別、共病症、是否同時進行下咽部手術、是否使用類固醇。

 

 

期刊介紹

 

Otolaryngology – Head and Neck Surgery 是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的官方期刊,於 2017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444,排名在 Otorhinolaryngology 領域為 11/41 (Q2)、在 Surgery 領域則為 66/200 (Q2)。

 

 

再次恭喜徐醫師!

 

 

徐英碩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徐英碩醫師參與團隊關於懸雍垂腭咽整形術再住院率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Otolaryngology – Head and Neck Surge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彥、曾秉濤醫師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鎂元素之統合分析,獲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 刊登!

$
0
0

 

 

01_PNBP_HuangYH_ZengBY_TsengPT_35

 

 

文章介紹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在兒童盛行率為 5.29%,確定的致病機轉仍待研究確認。

 

曾秉濤醫師在進行「兒童常見精神疾病的統合分析」系列研究後發現,某些環境毒物(譬如重金屬)對兒童腦神經發展的影響甚大,也陸續成功發表周邊血液鐵質錳含量與 ADHD 的統合分析論文。

 

研究顯示鎂(magnesium)也是 ADHD-related neuro-transmission 系統中的重要微量元素之一,因此作者團隊延續過往研究成果、繼續以統合分析探討鎂與 ADHD 之關聯。

 

分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ADHD 兒童周邊血液(血清、血漿、全血)的鎂濃度皆顯著較低;診斷為 ADHD 的兒童,其頭髮中的鎂含量亦低於對照組。

 

 

期刊介紹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4.185,在各領域之排名為 Clinical Neurology 39/197(Q1)、Neurosciences 66/261(Q2)、Pharmacology & Pharmacy 38/261(Q1)、Psychiatry 28/142(Q1)。

 

 

 

曾秉彥醫師與新思惟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曾秉彥、曾秉濤醫師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鎂元素之統合分析,獲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這篇論文代表個人研究的一個里程碑!

$
0
0

 

作者:高雄長庚醫院 精神科 許智維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許智維醫師參與團隊探討性別對於「早發性思覺失調症」影響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刊登!

 

 

01_ecap_hsucw_share06

 

 

選擇適合的研究方法

 

這篇論文的靈感主要來自通訊作者王醫師。早發性思覺失調症(EOS; early-onset schizophrenia)在全球的資料很少、各國研究都不太常見,所以很適合用台灣健保資料庫(NHIRD)進行研究。

 

我們從 NHIRD 百萬歸人檔中,只找到幾百位符合條件的個案,由此可知 EOS 的罕見程度。因為如此少見,更能顯現出這篇文章的價值。

 

 

從臨床專業衍生的研究主題

 

關於 EOS,在過去的精神科教科書中,多認為男性會比較早發,這與我們的臨床經驗有些不同,所以我們便想藉由資料庫去看性別在 EOS 的差異狀況。

 

最後結果是幾乎沒有性別差異,關於這點,我認為之後精神科聖經會綜合這篇研究和其他國家的資料庫研究進行更新。為了增加文章深度,我們還看了性別在初次處方與劑量是否有差異,結果也是沒有差別。

 

 

在網路留下重要的研究足跡

 

這篇論文其實不是我最新的研究,因審查時間較久、最近才獲刊出。我覺得這篇論文是個人研究上的一個里程碑,因此藉由分享心得留下紀念。

 

(註:雖然新思惟有課後的「共享榮耀」禮券,但我不是每篇文章都有感想可分享。多半是真有心得或認為是個人研究的里程碑,才會記錄下來。)

 

過去幾年在新思惟洗禮下,先寫出第一篇案例報告,然後整理老師的研究資料後首次寫出完整論文。接著學會寫程式碼分析健保資料庫,完成了兩篇 NHIRD 文章。最近學習統合分析後,也寫出了第一篇系統回顧與統合分析論文

 

 

關於新思惟的研究課程內容

 

資源有限的起步階段,我能幾乎是獨立地完成研究、發表論文、且維持一定的文章品質,這成長過程大多來自新思惟與通訊作者的協助。統計自己的兩項論文資料作為佐證:「平均作者數」接近 3,刊登期刊的影響因子是 3.17 ± 1.75。

 

個人認為從新思惟學到的是研究論文的腦袋(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與工具(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健保資料庫工作坊統合分析工作坊)。

 

 

個人成績起步後跨入團隊合作階段

 

至於為何這篇文章的刊登是個人研究的一個里程碑呢?在新思惟小班工作坊學習後,已有一定程度的獨立發表能力;但如果要更精進、讓自己的研究與發表更有影響力和效率,我想「團隊合作」是不可或缺的。

 

而這篇論文大抵代表我獨立工作到達一個段落,從個體戶開始跨到團隊合作的里程碑。往後希望逐漸朝團隊分工前進,不管是臨床研究、資料庫探勘、統合分析都是如此。

 

 

最新活動

 

 

The post 這篇論文代表個人研究的一個里程碑!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雷偉德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巨環內酯用於兒童反應性呼吸道疾病的統合分析,獲 Drug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herapy 刊登!

$
0
0

 

 

01_DDDT_LeiWT_07

 

 

文章介紹

 

氣喘(asthma)是兒科門診常見慢性病,跟喘鳴(wheezing)以及感染有關的 bronchiolitis 之間存在共通特性、也可能是疾病在不同時期的表現,臨床上通常難以將其與反應性呼吸道疾病(RADs; reactive airway diseases)明確區分。

 

巨環內酯(macrolide)屬於多環聚酮類抗生素(polyketide antimicrobial agent)且同時具有抗發炎能力,雷醫師參與團隊已發表巨環內酯與兒童喘鳴相關主題之統合分析,因此也針對巨環內酯在兒童 RADs 的療效進行統合分析研究而發表於本篇論文。

 

分析結果顯示接受巨環內酯治療的兒童 RADs 族群,顯著有較佳的肺功能狀態、較短的 short-acting β-agonist 藥物使用天數、較低的喘鳴復發風險,且鼻咽拭子培養出 Moraxella catarrhalis 的機率亦較低。

 

 

期刊介紹

 

Drug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herapy 是創刊於 2007 年的全電子版 open access 期刊,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2.935、在 Pharmacology & Pharmacy 領域排名 99/261 (Q2)。

 

 

再次恭喜雷醫師!

 

 

雷偉德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雷偉德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巨環內酯用於兒童反應性呼吸道疾病的統合分析,獲 Drug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herap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王聖強醫師參與團隊研究催產素對「創傷後壓力疾患」治療機制之論文,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刊登!

$
0
0

 

 

01_IJMS_WangSC_01

 

 

文章介紹

 

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是遭遇重大事件後引起的精神障礙,症狀為恐懼或逃避相關記憶與事物、過度警覺、畏縮麻木等等,可能是大腦內與恐懼反應有關的區域失常。

 

催產素(OXT; oxytocin)是一種哺乳動物激素、也是藥物,有研究顯示若在創傷事件早期給予催產素(intranasal OXT)能降低未來產生 PTSD 的可能性,但實際的療效機制目前尚不清楚。

 

因此作者團隊以動物實驗探討 intranasal OXT在 PTSD 的療效機制是否相關於促炎性细胞因子(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實驗中並採用了預期焦慮的代表性動物模式「巴夫洛夫恐懼制約(Pavlovian fear conditioning)」。

 

論文研究設計讓大鼠(rats)經歷 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並於七天後給予 intranasal OXT 進行 cue-dependent Pavlovian fear conditioning – extinction test(恐懼記憶消除試驗),以大鼠身體僵直程度作為恐懼反應的評估依據。

 

研究結果顯示 intranasal OXT 在行為上能有效修正 SPS 造成的恐懼記憶反應;在實際測量大鼠內側前額葉皮質、海馬迴、杏仁核等區域的相關促炎性细胞因子 mRNA 表現時,intranasal OXT 亦能反轉因 SPS 而增加的促炎性细胞因子 mRNA 表現(此現象亦出現於周邊血液中促炎性细胞因子濃度檢測)。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IJMS)是 MDPI(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於 2000 年創刊的 open access 期刊。IJMS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3.687,期刊自行統計的 first decision 審稿週期為 18 天、接受後到線上刊出間隔為 5.6 天。

 

 

再次恭喜王醫師!

 

 

王聖強醫師與新思惟

 

  • 王聖強醫師所參加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第十梯次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王聖強醫師參與團隊研究催產素對「創傷後壓力疾患」治療機制之論文,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