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快訊] 郭亮增醫師參與團隊關於骨髓刺激技術用於肩關節鏡旋轉肌修補手術的統合分析計畫,獲 BMJ Open 刊登!

$
0
0

 

 

01_BMJ_OPEN_KuoLT_07

 

 

文章介紹

 

骨髓刺激技術(BMS; bone marrow-stimulating)藉由清除不穩定的軟骨與壞死骨,達到治療軟骨損傷的目的。關於 BMS 用於肩關節鏡旋轉肌修補手術(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 surgery)的效益為何,郭醫師參與團隊計畫以統合分析進行探討。

 

本篇論文報告了作者團隊的 systematic review protocol,系統性文獻回顧納入隨機對照試驗與回溯式世代研究;primary outcomes 為肌腱癒合率、整體疼痛與肩膀功能,secondary outcomes 則為與 BMS 相關的不良事件比例、range of motion、回復過往活動狀態的個案比例。

 

在 BMS 用於肩關節鏡旋轉肌修補手術領域研究中,作為第一篇以系統性方法提供實證醫學資訊,作者團隊希望分析結果能有助於臨床上的手術決策,並將遵循 PRISMA statement 指引、於會議報告與 peer-reviewed journals 上呈現分析結果。

 

 

期刊介紹

 

BMJ Open 是創刊於 2011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出版商是 BMJ Publishing Group Ltd,屬於英國醫學協會 (BMA; 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在 2017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413。

 

 

再次恭喜郭醫師!

 

 

郭亮增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郭亮增醫師參與團隊關於骨髓刺激技術用於肩關節鏡旋轉肌修補手術的統合分析計畫,獲 BMJ Ope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8 / 11 / 4(日)報名額滿

$
0
0

 

 

thanks-01

 

 

非常感謝各位朋友的支持。

 

2018 / 11 / 4(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已全數額滿。

 

如果您對我們的各種工作坊和活動有興趣,歡迎追蹤新思惟國際,掌握最新訊息。

 

 

追蹤訂閱

 

 

很感謝各位的肯定,新思惟團隊將繼續努力,提供給您優質有效的學習體驗。

 

若您有其他問題,請來信 innovarad.inc@gmail.com 廖婉君小姐。

 

謝謝。

 

新思惟國際 全體團隊 敬上

2018/10/21 7:46p

 

 

The post 2018 / 11 / 4(日)報名額滿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以腳踝超音波檢查無症狀芭蕾舞者之原創研究,獲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刊登!

$
0
0

 

 

01_JSMS_WuCH_16

 

 

文章介紹

 

芭蕾舞者與學員可能會因為 overuse 而發生踝關節損傷,常見診斷為腱鞘炎(tenosynovitis)。超音波檢查可近性佳、無輻射顧慮、且屬於非侵入性檢查,常被用於評估踝關節疾患,文獻亦顯示超音波適合用於芭蕾舞者罹患下肢損傷後的動態評估、以及作為介入治療時的導引。

 

然而芭蕾舞者可能要損傷嚴重到會影響工作或生活時,才會到醫療院所就診。針對自覺無症狀的舞者,可近性高的超音波能否早期偵測出異常狀況,目前的知識對此領域仍相對欠缺。

 

過往文獻發現在無症狀的芭蕾舞者,超音波會觀察到跟腱(Achilles tendon)與髕腱(patellar tendons)部位有 hypoechoic defects;但針對 dancers 與 non-dancers 的對照研究則顯示,兩組間的 flexor hallucis longus tendon(FHL)在厚度與截面積上沒有顯著差異。

 

因此作者團隊以無症狀的 pre-professional dancers 為對象進行前瞻式研究,並納入對照組(non-dancer group)進行分析,探討超音波下的腳踝肌腱型態與血液動力學受到舞蹈訓練的影響為何。

 

分析結果顯示舞者的 FHL 截面積顯著大於對照組,但其他 deep posterior compartment muscles 的肌腱截面積在兩組間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舞者組在 en pointe(ankle plantar flexion)時,脛後動脈受壓迫的狀況亦較對照組顯著。

 

本文被接受後,吳醫師相當開心,亦在 Facebook 上分享團隊世代傳承的喜悅與經驗,並接受大家的道賀與祝福。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是 Sports Medicine Australia 的官方期刊,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3.929。

 

 

再次恭喜吳醫師!

 

 

吳爵宏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以腳踝超音波檢查無症狀芭蕾舞者之原創研究,獲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柳瑞明醫師探討 statin 用於攝護腺癌接受荷爾蒙療法病患、能否減少失智風險的研究,獲 Prostate Cancer and Prostatic Diseases 刊登!

$
0
0

 

 

01_Prostate_Cancer_Diseases_LiuJM_19

 

 

文章介紹

 

男性荷爾蒙去除治療(ADT; 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是處理局部擴散性與轉移性攝護腺癌時,所用合併療法(combined modality)中的重要組成。

 

文獻報導 ADT 可能增加的風險有:骨折、心血管相關死亡事件、糖尿病(diabetes);亦有 2017 年統合分析顯示,接受 ADT 治療的攝護腺癌族群有較高的失智症(dementia)風險。

 

因為糖尿病亦會增加失智症風險,而用來降低血液膽固醇濃度的藥物 statins 則有減少失智症的可能效益;為了探索合併糖尿病與攝護腺癌患者在接受 ADT 治療時,statin 能否減少此族群的失智風險,作者團隊以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的 propensity score-matched analysis 顯示 statin 能顯著減少此特定族群的失智症風險(hazard ratio = 0.7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 0.52 – 0.94),且 statin 服用期增加對減少失智症亦有顯著助益。

 

 

期刊介紹

 

Prostate Cancer and Prostatic Diseases 創刊於 1997 年,2017 年後以全電子版形式發行。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4.099,在 Urology & Nephrology 領域排名 11/76(Q1)、在 Oncology 領域排名 68/222(Q2)。

 

 

再次恭喜柳醫師!

 

 

柳瑞明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柳瑞明醫師探討 statin 用於攝護腺癌接受荷爾蒙療法病患、能否減少失智風險的研究,獲 Prostate Cancer and Prostatic Diseas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做攝護腺醫學研究,發表在攝護腺專門期刊。

$
0
0

 

作者:衛福部桃園醫院 泌尿科 柳瑞明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柳瑞明醫師探討 statin 用於攝護腺癌接受荷爾蒙療法病患、能否減少失智風險的研究,獲 Prostate Cancer and Prostatic Diseases 刊登!

 

 

01_Prostate_Cancer_Diseases_LiuJM_share19

 

 

這篇對我有特別的意義

 

攝護腺癌是我的專業領域,因此能有論文刊登於攝護腺科學期刊(Prostate Cancer and Prostatic Diseases),讓我寫這篇分享時的心情格外激動。

 

把這本期刊名稱翻譯成中文,就是攝護腺癌與攝護腺疾病期刊。此期刊屬於 Nature 集團,在泌尿與腎臟領域期刊中名列前茅,涵蓋的三個主要領域為:攝護腺癌、男性下泌尿道症狀、攝護腺炎。

 

這本期刊是泌尿外科醫師、腫瘤學家、其他相關臨床醫師和參與攝護腺疾病研究的學者感興趣而相當重視的。

 

 

重新聚焦於自己專業領域

 

研究初始因為資源匱乏、選擇不多,有機會便努力嘗試,不管是不是與自己泌尿科學領域有關,因而研究發表散佈在各種不同領域。為了集中力量、突破瓶頸,於是我重新聚焦在自己專長領域,投入攝護腺癌研究。

 

並將過往個人在基礎研究及健康大數據研究所累積的經驗,以及藥物方面的研究基礎,應用到攝護腺癌領域。希望能夠以專注的力量,敲開一道道困難重重大門。

 

本次研究探討 statin 與攝護腺癌荷爾蒙治療所發生的失智症是否有關聯。回顧文獻時發現攝護腺癌荷爾蒙治療後,併發失智症的風險相對來說較高。Statin 是降血脂藥物,在之前的研究發現 statin 也有降低失智症風險的效果。

 

根據過往文獻,我們推論並做出研究發想,然後使用健康大數據研究設計來做相輔驗證,進而得到了兩層結果。第一層是荷爾蒙治療在攝護腺癌病患,隨著劑量增加、得到失智症的風險也增加;第二層是使用 statin 的病人,失智症風險降低了 30%。

 

 

感謝研究團隊與院內長官

 

這次也是靠很多人的幫助,一起齊心協力才有辦法獲得研究成果。尤其是陳天心醫師、許老師、與吳副院長的研究指導,一步一步的開會討論,從零開始到催生出整篇研究論文。

 

也感謝醫院院長、副院長、教研長官的帶領,才能有今日醫院在科學研究質與量上面的卓越提升。做學術研究,越做越感到肩膀上的擔子沉重。

 

期望有機會去努力打造自己的系列研究、發散個人能量作為整個團隊的動能,甚至發散至整個醫院的提升。若能做到這個境地,也是我個人的責任與驕傲。感謝一路上給予指導的師長們。謝謝。

 

 

最新活動

 

 

The post 做攝護腺醫學研究,發表在攝護腺專門期刊。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正誼醫師參與團隊關於雙基胜肽酶抑制劑用於糖尿病急性腎損傷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刊登!

$
0
0

 

 

01_Mayo_Clinic_ChenCY_02

 

 

文章介紹

 

腎病變是糖尿病的重要併發症之一,除了急性腎損傷(AKI; acute kidney injury)的風險增加,還可能進展為慢性腎病(CKD; chronic kidney disease)與末期腎病(ESRD; end-stage renal disease)而讓長期預後變差。

 

雙基胜肽酶抑制劑(DPP4is;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屬於新一代的降血糖藥,為了探討 DPP4is 能否減緩糖尿病腎病變的進展、是否具有減少 AKI 轉變為 CKD 之長期效益,作者團隊以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

 

研究納入的 6165 位糖尿病患因 AKI 需接受透析、並於治療後脫離透析狀態,其中有 5635 位 DPP4i nonusers、530 位 DPP4i users。分析結果顯示 DPP4i users 的 ESRD 風險較低(hazard ratio = 0.81; 95% CI = 0.70-0.94; p = 0.04),且 all-cause mortality 顯著較低(hazard ratio = 0.28; 95% CI = 0.23-0.34; p < 0.001)

 

 

期刊介紹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前身是 1926 年發行的 Proceedings of the staff meetings of the Mayo Clinic,於 1964 年改成現在的名稱。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7.199,在 Medicine, General and Internal category 排名 11/154(Q1),是歷史悠久的頂尖期刊。

 

 

再次恭喜陳醫師!

 

 

陳正誼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正誼醫師參與團隊關於雙基胜肽酶抑制劑用於糖尿病急性腎損傷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蔡明劭醫師關於第一型糖尿病罹患深頸部感染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JCM_ChangCC_TsaiMS

 

 

文章介紹

 

深頸部感染(DNI; deep neck infection)是可能致死的疾病,早期發現與治療、包含以手術清創適合個案有助於降低死亡率及併發症發生率。

 

糖尿病(DM; diabetes mellitus)是與 DNI 相關性最高的系統性疾病糖尿病人罹患 DNI 的機率為對照組的 1.4 倍。已有某些系統性疾病者(譬如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末期腎病、肝硬化)若發生 DNI,則預後較差。

 

第一型糖尿病(T1DM; type 1 DM)是糖尿病的一種類型,一般認為此類患者因免疫力低下(immunocompromised)而對感染的抵抗力更差。T1DM 族群罹患 DNI 的風險、治療、預後等資訊在文獻中尚有不足之處,因此作者團隊以健保資料庫進行研究。

 

分析顯示 T1DM 族群年紀較輕,且顯著有較高的 DNI 發生率(adjusted hazard ratio = 10.71; 95% confidence interval = 6.02–19.05; p < 0.001)。相對於沒有糖尿病者,T1DM 組在治療選擇(手術、非手術)上無差異,但 T1DM 組的住院時間顯著較長(9.0 ± 6.2 days vs. 4.1 ± 2.0 days, p < 0.001)。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JCM)是創刊於 2012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出版商為瑞士的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JCM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5.583,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 15/154(Q1)。

 

 

 

蔡明劭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蔡明劭醫師關於第一型糖尿病罹患深頸部感染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柏成醫師參與團隊關於音樂療法能否減少初產疼痛與焦慮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刊登!

$
0
0

 

 

01_JAN_ChenPC_06

 

 

文章介紹

 

分娩疼痛是孕婦對生產感到恐懼的部份,尤其是初產孕婦。除了重視孕婦生理與心理需求之趨勢外,伴隨疼痛而來的呼吸變化、耗氧狀況、心跳與血壓的改變,臨床上的確也會對分娩過程產生負面效應。

 

止痛藥物對分娩過程可能有潛在不良影響,因此有文獻探討輔助與代替療法是否能緩解分娩痛。此外,音樂治療在初期研究中顯示出對孕婦心理層面能產生正面效益;因此為了探討音樂治療對緩解分娩疼痛和焦慮之成效為何,作者團隊以統合分析進行研究。

 

針對自然產初產孕婦之統合分析顯示,音樂能降低分娩時的疼痛指數、但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但是在 sensitivity analysis 中,音樂則顯著改善了初產孕婦分娩時的疼痛和焦慮。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JAN)創刊於 1976 年,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2.267,在 Nursing 領域排名 7/118(Q1)。

 

 

再次恭喜陳醫師!

 

 

陳柏成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柏成醫師參與團隊關於音樂療法能否減少初產疼痛與焦慮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建議課後訂定時間表,親自走過論文發表流程。

$
0
0

 

作者:彰化秀傳紀念醫院 小兒部 吳宗樺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吳宗樺醫師參與團隊探討急診病患與醫療人員在鼻腔中帶有 MRSA 狀況的研究,獲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刊登!

 

 

01_jmii_wuth_share_01

 

 

論文發表後的激動,與發表前的無形壓力。

 

看到自己一字一句完成的論文出現在 PubMed 上,心中難免激動。距離上次參加新思惟《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已兩年有餘,這篇論文的刊登對自己、對參與課程都是不錯的交代。

 

身為一位區域級教學醫院的年輕主治醫師,面臨的困境和大家一樣,每日都得在臨床業績和教學的要求下賣力工作。雖說本院對願意從事臨床研究的醫師給予鼓勵,但面對醫院評鑑所需,四年一次的論文發表仍是一股隱形壓力。

 

 

研究有成果後,如何整理成論文投稿即為關鍵。

 

我的專長領域是感染,也參與了院內微生物相關研究。團隊成員包含研究員、護理師、檢驗師、感管師等,大家分工合作方能完成研究。醫師多擔任 leader 角色,除了研究規畫、檢體採集、IRB、成果分析統計、團隊協調,更重要的是最終的論文產出。

 

研究後的論文撰寫,有如大廚面對著各種已初步處理的食材、加上琳瑯滿目的調味劑,端看你要如何呈現這道料理。參加論文寫作課程與觀看 YouTube 阿基師做料理不同的是,每個人手邊的菜色、主題相異,因此課程更像是一本內功心法,譬如如何凸顯文章亮點、如何回覆編輯、與經驗傳授。

 

 

以入門者角度給予建議

 

參加了新思惟的論文寫作課程,就能一帆風順地 paper 一篇篇發嗎?不!別做白日夢了。有些大神級版友,終會發光發熱。我以僅有兩篇 SCI 的入門者角度建議,當你的研究已有成果、只缺論文撰寫時,一定要訂立明確的時間目標,逼自己每日按部就班地完成各個段落。

 

當論文初稿已有輪廓後,請回顧課程筆記、內容,再次確認能讓作品更好的部分:圖表的細膩處理、精準的標題、引人入勝的前言、與 reviewer 心理戰、漂亮呈現研究亮點等。

 

唯有自己親自走過一遍,才會知道講者們提供的經驗之可貴。

 

 

動機、課後持續實戰應用,都很重要!

 

每當同事問我,參加新思惟的課程到底值不值得?我總是笑而不答,我認為真正有需求的人、知道自己欠缺何種能力的人,自然會積極地在眾多課程中找尋自己所要的,若只是一味跟著大家報團上課,少了動機,學到的也有限。

 

上完《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已進入第四個年頭,回顧自己在每年十多場演講教學中、投影片慢慢進步,每次學術海報投稿也能駕輕就熟。

 

 

課程之外的那些收穫

 

課後更多的收穫來自於新思惟平台,看看版友們的人生規劃分享、對於問題的無私回答,感覺很有親切感。

 

此外閒暇之餘還能看看蔡校長的育兒心得,以及部落格中的旅遊札記、好書推薦、如心靈雞湯般的自我砥礪要求文章等等。我認為這些都是上課之外更大的收穫。

 

 

最新活動

 

 

The post 建議課後訂定時間表,親自走過論文發表流程。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郭亮增醫師參與團隊探討退化性關節炎膝蓋疼痛對關節功能影響程度的研究,獲 BMC Geriatrics 刊登!

$
0
0

 

 

01_BMC_Geriatrics_KuoLT_08

 

 

文章介紹

 

膝蓋退化性關節炎(OA; osteoarthritis)是中老年人常見慢性病,症狀包含膝部疼痛無力、關節腫脹僵硬甚至變形。膝蓋 OA 的疼痛與關節腫脹可能會影響肌力(extensor strength),也相關於本體感覺與平衡(容易跌倒)。

 

膝蓋 extensor strength 有關的大腿前側股四頭肌(quadriceps)提供了穩定性與力量。研究顯示有慢性膝關節疼痛問題的長者在 30 個月的觀察期後,股四頭肌無力的盛行率顯著高於沒有膝關節疼痛問題的對照組。

 

目前尚不清楚影響膝蓋 OA 患者膝關節相關功能(肌力、本體感覺、平衡)的因素中,腫脹與單獨疼痛造成的影響程度為何。因此作者團隊針對此主題進行臨床研究。

 

研究納入膝蓋 OA 且兩側有不等程度疼痛,但沒有關節腫脹的個案。分析結果顯示疼痛相對嚴重側膝蓋的股四頭肌較虛弱、平衡能力亦較差,本體感覺有關的數據在兩側膝蓋則沒有差異。

 

 

期刊介紹

 

BMC Geriatrics 是老人醫學領域的 open access、全電子版期刊,由 BioMed Central 於 2001 年開始發行。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2.866,近年的 impact factor 呈穩定上升之勢(2014 年 1.676、2015 年 2.371、2016 年 2.611)。

 

 

再次恭喜郭醫師!

 

 

郭亮增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郭亮增醫師參與團隊探討退化性關節炎膝蓋疼痛對關節功能影響程度的研究,獲 BMC Geriatric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8 / 11 / 4(日)「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翁騰崧藥師、郭巾慈醫師

$
0
0

 

 

00_ROC

 

 

又到了介紹得獎作品的時間啦。同樣的,我們邀請大家來當 reviewer,先看看「那些差點得獎的作品」,在哪些細節上可惜了些。

 

歡迎您先看圖,思考「如果我是 reviewer,我會看到哪些還能改進的地方,以及為什麼這樣的設計不好」,然後看看下方的文字描述,精進自己的圖像閱讀能力。這個訓練,對於日後做自己的統計圖,會有很大的幫助喔!

 

 

那些差點得獎的作品

 

 

02

 

 

參考線目前用的是 blue dashed line,建議改為 grey dotted line,這是因為參考線就是「參考」用的,在舞台上應該是配角。「配角要有配角的樣子」XD 穿得漂漂亮亮,存在感太高可不行,灰色跟點線的設計,都會使之在視覺上後退,讓主要的資料線更明顯。

 

另外,Youden index 標記,建議與線條同色,文字方塊可更靠近之,方塊右方剩下的空白處太多。

 

 

03

 

 

三條生存曲線太細,跟 grid 都快一樣了,建議加粗加深。文字方塊內的文字沒有做粗體,且顏色與 X/Y 軸不同。

 

 

04

 

 

數字補充如果放在圖外,會導致這張圖片的右上與右下有明顯空白區,這樣的空間利用相當可惜,在雜誌社排版上也會造成困擾,建議如範例一般,將文字方塊整合進圖片中。

 

還有,X 軸的刻度,因為空間不夠的關係,major tick marks 的數字沒有出來,少了 20 / 60 / 100,其中 100 尤其重要。

 

 

05

 

 

在 X/Y 軸與文字方塊的尺寸都太小了。這樣的圖片,經過排版印在 A4 紙上,可能只剩下 3 公分寬或最多約 5 公分寬,將會使得讀者幾乎無法閱讀。多數的初學者做圖,所犯的錯都是文字太小,只有少數是文字太大。

 

 

06

 

 

這張圖其實很不錯,灰階的運用令畫面頗為舒服。可惜抓圖之前,忘了在空白處點一下,導致文字方塊仍在 active 狀態,四角有小圈。

 

 

07

 

 

標示 X 軸的文字變成中文了,這會使得不懂中文的 reviewer 瞬間被激怒(想想看你替國際期刊審查,結果看到俄文的心情 XD),即使是懂中文的 reviewer,畢竟是幫國際期刊審閱,也會認為這樣不妥。P 請改小寫斜體。< 小於符號的前後,請各加一個半形空格。

 

 

08

 

 

這張就是我們剛才說,「少數」把文字作得太大的範例。目前這真的太大了,尤其 Y 軸部分,會發現數字之間幾乎沒有空間,讓閱讀者頗有壓力。且超大的數字文字,搶走視覺重點,小小紫色還帶框的數據點,反倒變成弱勢配角。

 

接著,我們來介紹得獎作品吧。您可以用前面我們介紹的各種標準去檢驗,會發現得獎的同學幾乎不會犯這些錯誤,這使得他們的作品,能帶給 reviewer 相當良好的第一印象。

 

 

翁騰崧藥師

 

 

11

 

 

翁騰崧藥師的整套作品很成熟,看似穩定簡單,但實際做過的朋友就知道,這都是精雕細琢出來的。這張數據分佈很不錯,除了所用的橘色偏鮮豔之外,其他部分都很好。

 

如果要投稿 PLOS ONE 的話,因為 PLOS ONE 的識別色就是橘色,這樣的處理也剛好。不過,若真決定如此,其他幾張圖的飽和度跟顏色也要選擇一下,使與第一張圖所用的橘色能互相呼應。

 

 

12

 

 

我們使用 GIF 動畫,將 Figure 2a-2c 疊在一起,您可以把眼睛盯住 Y 軸看看是不是在圖片切換過程中,「完全不動」,這就是做圖的功力!

 

數據點的大小很不錯,清楚且剛好,不過連線的部分偏粗了些,顯得畫面略微擁擠,可考慮使用更細更淺的灰線。

 

 

15

 

 

在 Box-and-Whisker plot 的處理相當成熟,這張沒有問題,一百分!

 

 

16

 

 

多條 ROC 的比較,做得很不錯,如果文字框可以下移一點點就更棒了。因為目前文字框的左上角貼線太近,但右下角離參考線還有點距離,稍微向下移動,可以讓畫面的排列更有些餘裕。

 

 

17

 

 

單條 ROC 分析也不錯,Youden index 若能與線條同色,調整一下文字方塊右方的空白區,就完美了。

 

 

18

 

 

生存曲線的繪製也不錯,grid 的處理要很小心,因為閱讀生存曲線時,會去對座標與數據線的人較多,grid 有其必要,但太明顯則會干擾閱讀。騰崧將之淡化得很好,有輔助效果,也不搶戲。

 

這一套圖很不錯,雖然還有一些些能改進的空間,但投稿到 3 分以下的期刊,目前這樣的狀態應該已經能被大多數 reviewer 喜愛,恭喜騰崧!

 

 

郭巾慈醫師

 

 

21

 

 

郭醫師的套圖相當不錯。

 

事實上,各位互動實作時間結束後,我們大概都只有 30 分鐘的時間可以評選,這 30 分鐘很緊迫,要看過所有作品,選出幾位犯錯不多的進入決選圈,然後再細看錯誤的數目,決定是哪兩位得獎。然後,還要印製獎狀(所以你看我們的獎狀不是手寫的,而是用正式字體打上的),並準備講評時的內容。

 

而郭醫師的套圖,就是在第一次掃描過時,就知道會得獎的。

 

上面這張數據分佈圖,X/Y 軸的文字大小恰當,灰色數據點夠大,且中性穩定。就是什麼都在剛好的狀態。

 

 

22

 

 

疊成 GIF 後,可見 Y 軸的不動如山。跟範例不同的是,他給饅頭人一個「不那麼鮮豔的藍紫色」,這個選擇蠻不錯。因為饅頭人是白色的,我們的範例是作灰色。但白色也可以用淡藍色或淡藍紫色替換,因為高色溫的星光,的確會稍微偏藍或藍紫。

 

 

25

 

 

Box-and-Whisker plot 沒有問題,很不錯。

 

 

26

 

 

三條 ROC 比較,注意文字方塊的位置,這個就比前面我們在「那些差點得獎的作品」處所提到的,更好一些。如果還要建議的話,文字框右緣太靠 grid 線,我會考慮左移一點點錯開,使間隔大些。

 

 

27

 

 

單條 ROC 的處理非常好,注意 Youden index 的顏色,以及文字方塊中,文字與邊緣的關係。這就是 100 分的處理。

 

 

28

 

 

生存曲線畫得很不錯,可以考慮讓線條更粗些,會更為篤定明顯。

 

這是一套讓 reviewer 潛意識裡認定「這個作者內行人」的高品質圖片,能給人非常好的第一印象。恭喜巾慈!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18 / 11 / 4(日)「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翁騰崧藥師、郭巾慈醫師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8 / 11 / 4(日)課程滿意度與手寫回饋

$
0
0

 

 

獎狀2

 

 

本課程以發表為導向、實戰作核心,提供最佳的助力,無論是資深研究者,或者新進初學者,都能搬開研究路上的大石,突破學術困境。讓各位學術起飛更為順遂,是我們持續努力的目標!

 

這次報名的同學們,有以下特色:

 

  • 多位獸醫師、藥師、牙醫師與實習醫學生。過去的參加者,多以西醫師的住院醫師與主治醫師為主,但隨著台灣各個學門逐漸跟世界接軌,獸醫師、藥師、中醫師、牙醫師的比例漸增。很感謝各位選擇「最多校友擁有實際發表成績」的新思惟工作坊!

 

  • 至少一篇「第一作者 or 通訊作者」文章的學員佔 31%,擁有超過 3 篇發表經驗的人佔 14%,而本梯次更有發表超過 19 篇的高手。在課程安排上,需考量到初學者的吸收程度、理解能力,並且兼顧傑出夥伴的實戰需求,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來授課。實際詢問,不管是入門或進階者,都對課程高度肯定。

 

  • 老朋友佔 40%,新朋友佔 60%,不論是老朋友、新朋友,能快速融入新思惟節奏,是團隊的工作重心,也是課程設計所考量的要素。

 

非常榮幸的,課後匿名問卷調查,全部在 4.68 分以上,最高達 4.91 分。

 

以下是參加者們的匿名手寫回饋,每一份鼓勵,都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每一條建議,也將出現在我們的檢討會議,研究如何改進。

 

謝謝您,我們會繼續努力!

 

 

最新活動

 

 

20181104_feedback_00001

 

20181104_feedback_00002

 

20181104_feedback_00003

 

20181104_feedback_00004

 

20181104_feedback_00005

 

20181104_feedback_00006

 

20181104_feedback_00007

 

20181104_feedback_00008

 

20181104_feedback_00009

 

20181104_feedback_00010

 

20181104_feedback_00011

 

20181104_feedback_00012

 

20181104_feedback_00013

 

20181104_feedback_00014

 

20181104_feedback_00015

 

20181104_feedback_00016

 

20181104_feedback_00017

 

20181104_feedback_00018

 

20181104_feedback_00019

 

20181104_feedback_00020

 

20181104_feedback_00021

 

20181104_feedback_00022

 

20181104_feedback_00023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18 / 11 / 4(日)課程滿意度與手寫回饋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許智維醫師參與團隊探討性別對於「早發性思覺失調症」影響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刊登!

$
0
0

 

 

01_ECAP_HsuCW_06

 

 

文章介紹

 

早發性思覺失調症(EOS; early-onset schizophrenia)是指疾病診斷時間早於 18 歲之前,此類患者在心理尚未發展成熟時發病,日後即使思覺失調症獲得控制、也可能持續會有人際相處上的困擾。

 

相較於成年後發病者,EOS 神經發育異常與認知功能缺陷問題較顯著,亦有統合分析顯示 EOS 的長期預後較差、尤其是男性 EOS 患者。

 

文獻發現不同性別 EOS 在前驅症狀有相異處,或有助於潛在病因探索以及作為治療策略訂定之參考;但也有研究顯示 EOS 的性別差異實際上影響不大。因此作者團隊使用屬於大數據的健保資料庫針對 EOS 性別差異議題進行分析。

 

研究顯示 EOS 男性患者較易出現的共病症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智能障礙、發育障礙、身體傷害病史。但是男性與女性 EOS 在下列特性上則沒有顯著差異:發生率、盛行率、發病年齡、首次接受的抗精神病藥物處方與劑量。

 

 

期刊介紹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是創刊於 1992 年的德國期刊,是少數專注於兒童與青少年精神領域的期刊,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3.553。

 

 

再次恭喜許醫師!

 

 

許智維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許智維醫師參與團隊探討性別對於「早發性思覺失調症」影響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投稿經驗分享

$
0
0

 

作者:嘉義長庚醫院 耳鼻喉科 蔡明劭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蔡明劭醫師關於第一型糖尿病罹患深頸部感染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01_jcm_tsaims_share08

 

 

指導第一年住院醫師研究,發表於超過 5 分期刊。

 

深秋季節再傳捷報,明劭與團隊的研究刊登在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這篇研究別具意義,是明劭首次擔任通訊作者與張耕閤醫師一起指導住院醫師撰寫的論文。

 

張耕閤醫師與我都參加過新思惟研究課程,對論文寫作的觀念相近,合作起來默契十足。在我們兩位資深作者討論並確立研究主題、論述方向、與段落架構後,就交由年輕住院醫師查閱文獻、撰寫文章。

 

幸運地,文章在投稿後一個月內就被接受了。共同第一作者丁孟昌醫師在擔任本科 R1 的第三個月就發表了 5 分以上的論文,對丁醫師將來的發展必定增添不少信心!

 

明劭的研究之路受到許多師長、朋友的幫助,新思惟的研究課程更讓我的基本功迅速提升。現在我有點能力,也開始幫助有志於研究的後進,我很享受這樣的感覺。

 

 

關於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明劭以投稿者和 reviewer 的角度來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JCM),並分享投稿經驗。JCM 是瑞士 MDPI 集團的新期刊,2018 年 6 月首次拿到的 impact factor(IF)就是 5.583 的高分,迅速吸引研究者的目光。

 

然而,值得留心的是,蔡校長 10 月在新思惟之友社團曾分析過JCM 這個 IF 是過去兩年來精挑細選 235 篇高品質文章所取得的高引用率。在 2018 年 10 月前文章刊登數就已放大 4 倍以上,因此明年的 IF 極有可能下修,且下修程度目前仍無法預測。

 

 

速度快,效率高的期刊

 

如果要搶時間、拚快速刊登,投這本期刊很有機會。因為 JCM 雖是瑞士期刊,但有在中國北京設 editorial office,周末照常有人上班處理文件。收件、assign to reviewer 的效率都很高!(因為老闆有賺錢,付得起假日加班費 XD)

 

投稿通過技術審查後,由 academic editor 分派給 2 到 3 位 reviewers 進行審稿,一般會在三週內審完(所有 reviewer 皆準時交件的情況下)然後由 editor 做決定。

 

 

雖是綜合性期刊,但有些主題不收。

 

請注意,JCM 雖是綜合性期刊,但有些主題是不收的。明劭曾投稿一篇以風濕免疫與鼻科疾病為主題的文章,投稿系統中遍尋不到符合的 section 或 special issue,只好留下這兩欄空白。果然,投稿後 3 小時內就慘遭 editor 退稿,原因是不符合期刊的 discipline。(JCM 退稿飛快也是一種仁慈,讓我們能趕快投到下一本期刊)

 

據我觀察,JCM 所列的 section 和 special issue 多為引用率不錯的熱門領域。鎖定這些領域收文章有助於提高期刊的引用率,也容易找到一群合適的審稿者、維持文章品質。

 

 

投稿系統好用,格式不囉嗦、直接幫你改。

 

JCM 的投稿系統好用,在文件都備齊的情況下,從開始操作到稿件投出大約只要半小時。技術審查對 references 的小錯誤不會太囉唆,反正 accept 之後再改也行。

 

文章被接受後會進行出版前的校對,有些內文與 reference 的小修甚至會直接幫您改好,排版後的稿件再給您確認是否同意這樣改,服務非常周到。

 

 

Reviewer 必評項目,盡量拿高分。

 

Reviewer 審閱文章時,有 6 個必須評分的項目,包括:

  1. English language and style
  2. Introduction 是否充分說明 background 並確實引用文獻
  3. 研究設計是否恰當
  4. 研究方法是否有清楚描述
  5. 研究結果是否清楚呈現
  6. 研究結果是否充分支持結論

 

評分有四級:好、可改進、必須改進、不合格,reviewers 評分後由 editor 定奪,所以這些都是影響能否被接受的關鍵因素,在投稿前務必逐項檢視自己的論文是否合乎以上要求。

 

 

Revise 時限短,lightly review 風格是好是壞?

 

JCM 不只審稿快、連給作者 revise 的時間都很短,major revise 給你 10 天,minor revise 只給 5 天。如此短促的時限內,若被 reviewer 要求做大幅度的修改,而需要重改研究設計、重跑統計、再重新英修,幾乎是來不及的。

 

時間有限下,作者或可選擇直球對決,試著說服 reviewer 與 editor 我的研究還行;或坦然接受 reviewer 所提及的 limitations,並在 discussion 中說明。如此,也頗有機會被接受。

 

這是因為 MDPI 系列期刊具有 lightly review 的風格,好處是尊重研究者的研究設計與見解,不會重度干預。缺點是可能弱化 reviewer 的角色,無法充分行使監督文章品質的權力。MDPI 集團期刊當年曾被列入 Beall’s list,主要原因也正是 Beall’s 認為 MDPI 刊登了數百篇的 lightly-reviewed articles。

 

對投稿者來說,期刊要採取怎樣的策略不是我們能主導的。但這次投稿經驗讓我體會到,應對 reviewer 的策略時必須要考量期刊的風格,這點非常重要。

 

 

刊登費真佛心

 

刊登費以一本五分期刊來講,真的是佛心價,每篇刊登費只要 1000 瑞士法郎(匯率與美元差不多),這應該是目前 5 分以上期刊中最低的刊登費。

 

 

結論

 

JCM 是一本每個步驟都快速、服務好、令人印象深刻的期刊。2018 年的 IF 為 5.583 分,2019 年的 IF 很可能會下降。

 

什麼樣的人適合投稿 JCM

一、短期內需 paper 升等者

二、希望研究快速刊登避免被競爭對手搶先者

三、短期內需要 > 5 分 paper 來申請計畫和獎金者

四、希望研究能被更多人看見(open access),但並不計較長遠 IF 者

五、其他我還沒想到的情形(期待各位研究之友們的討論與補充)

 

以上分享明劭團隊的經驗,希望對各位朋友有幫助!

 

 

最新活動

 

 

The post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投稿經驗分享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8 / 11 / 4(日)課程照片記錄

$
0
0

 

 

00_FB_CLIP_20181104_1558

 

 

特別要提到,這是第一次覺得統計也太簡單了!

 

在我們的教育中,教統計不以「應用」為主,而是以「理論」為主。我們都看過大量看不懂的公式與細節,然後幾乎所有人上完課,對「統計」只感到懼怕。互動實作時間,精準的題目設計,與隨時提供協助的助教,一歩一歩,讓您不再畏懼做統計,甚至可以從自己手中,產出國際水平的統計圖表!

 

身處在臨床研究資源比火星還貧瘠的台灣小動物獸醫圈,新思惟的課程像是生命所必須的『水滴』一樣,給了我啟發與務實的方法!

 

年輕的臨床研究者,起步究竟需要什麼?我們年輕過、我們起步過、我們從什麼都沒有的狀況開始過,所以我們知道。資源稀少、恐懼統計,如何讓 讓 reviewer 給予機會,如何讓 editor 不拒絕?研究者會面臨的瓶頸困境,由講師帶領,一一擊破!

 

最多校友擁有實際發表成績的新思惟工作坊,自全新改版後再創佳績。深入淺出的課程設計、切身受用的交戰經驗,我們不間斷的優化課程內容,無論是初學者,或擁有多篇發表的進階者,皆能滿載而歸,並且給予我們的課程高度好評,非常感謝!期待在未來,能和我們一起共享榮耀

 

一起來回味,活動當天的精彩時刻。

 

 

最新活動

 

 

CLIP_20181104_0031

 

CLIP_20181104_0148

 

CLIP_20181104_0197

 

CLIP_20181104_0204

 

CLIP_20181104_0243

 

CLIP_20181104_0275

 

CLIP_20181104_0400

 

CLIP_20181104_0423

 

CLIP_20181104_0502

 

CLIP_20181104_0529

 

CLIP_20181104_0554

 

CLIP_20181104_0568

 

CLIP_20181104_0607

 

CLIP_20181104_0613

 

CLIP_20181104_0685

 

CLIP_20181104_0772

 

CLIP_20181104_0799

 

CLIP_20181104_0936

 

CLIP_20181104_1025

 

CLIP_20181104_1095

 

CLIP_20181104_1123

 

CLIP_20181104_1142

 

CLIP_20181104_1155

 

CLIP_20181104_1159

 

CLIP_20181104_1192

 

CLIP_20181104_1218

 

CLIP_20181104_1242

 

CLIP_20181104_1280

 

CLIP_20181104_1299

 

CLIP_20181104_1344

 

CLIP_20181104_1370

 

CLIP_20181104_1442

 

CLIP_20181104_1505

 

CLIP_20181104_1510

 

CLIP_20181104_1548

 

CLIP_20181104_1558

 

CLIP_20181104_1575

 

CLIP_20181104_1631

 

CLIP_20181104_1763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18 / 11 / 4(日)課程照片記錄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細節即是關鍵

$
0
0

 

作者:藥劑部 魏士凱 藥師

 

 

01_innovarad_SKWei_CLIP_20181104_0488

 

 

對文章發表從來沒有經驗,身邊也少有相關經驗的資源可循,因此才會來上這堂課。課前問答就可以感受到新思惟的用心,不論問題深淺,即便是十分開放式的提問,也盡力分析且不吝分享心得,並慢慢帶入上課主題。

 

 

第一次嘗試無母數統計就上手

 

統計作圖的部分令人驚嘆,過去較常接觸的部分都是常態分配的統計,無母數統計是第一次接觸,操作也如此簡單,做法也與常態分配統計方式有相互呼應之感,第一次知道,原來做出統計圖表可以這麼容易!

 

而做出圖表後,再經過蔡校長解說,原來僅僅是一張小小的圖表,竟然能夠藏著這麼多的玄機,位置、大小、色差、選色等等都有學問,而在所有元素都做到位之後,產出的圖表質感可以得到飛躍般的提升,由 reviewer 的觀點來說明,顯得更具有說服力。

 

蔡校長提到收集正確格式的數據,不由的想起過去似乎就有過類似的念頭與疑惑,到底雜亂數據不能好好的產出結果,是因為我不懂更加高深的統計方式,還是這些數據從一開始就不適合,顯然今天聽完課後便有了答案。另外「正確格式」以及「收集數據前先以模擬數據試跑」這檔事,也讓我有所共鳴,既然對於想要的結果已經有了建構,何不直接模擬具現化後的結果呢?就像導演建構心中畫面,最直接的方式是直接用畫筆繪出所想。

 

 

抱著這些經驗值,可以讓我前進好大一段!

 

吳昭慶與吳青陽醫師所提供的心路歷程,讓人收穫滿滿,初次投稿的磕磕碰碰,以及多年投稿後濃縮的重點字字珠璣。聽完吳昭慶醫師所講述關於文章標題書寫的邏輯,令人茅塞頓開,何謂標題的骨幹,哪些文字呈現本質,哪些文字出現在標題又屬贅述,在怎麼下標題這門學問有了不少收穫。

 

關於 revision 的技巧,不難看出應答時所應該抱持的大方向與態度,想法與實際產出總是有一段差距,而展現方式在今天得到了具體的細節,儘管目前還沒有進到這個階段的機會,但相信日後必定會有。

 

 

開拓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然而回歸到研究本質,好的主題、好的實驗設計與執行是為第一要素,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進行方式是一大課題,而誠如三位講師都有提到的:先求有,再求好。不要瞧不起個案報告。

 

一開始總會認為,由於切入視角都是由醫師的觀點出發,作為一名藥師不可掌控的因素更多,因此在經驗分享的部分,偏影像學以及一些角度數據,有較大的脫離感。但隨後覺得,不管是哪一種研究素材的尋找方式都是從無到有,一路披荊斬棘才能開闢出道路,拓荒的過程,從來就不是條坦途。

 

最後,除了三位講師精彩的課程,助教們也是陣容堅強,實作階段有任何奇形怪狀的問題,都難不倒他們,手是有舉必答,回答快速而精確。很感謝新思惟的課程,讓這假日滿載而歸。

 

 

最新活動

 

 

The post 細節即是關鍵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天啊!實作這比我念書,看一堆統計名詞來的有用!

$
0
0

 

作者:中山附醫 急診醫學部 許煥文 醫師

 

 

01_innovarad_HWHsu_CLIP_20181104_0541

 

 

身為一個急診醫師,平常別說做研究,連急診醫學會的課程都不見得有企圖心去參加。但新思惟的課程,上過的人都曉得,學費可是所費不貲。那我到底為什麼會突發奇想,也心甘情願地做了刷手,參加這次的課程,且聽我娓娓道來。

 

 

脫離舒適圈,外面的世界好寬廣!

 

因緣際會,今年專科考試完之後,廠商介紹參加了陳志金主任辦的課程,經由兩個周末下午,學員們學習如何 present。我還記得曾在上課聽聞:外國曾統計過,上台報告的痛苦指數可是比面對死亡還高。因此有這個機會可以增進自己,就二話不說馬上答應參加了。

 

可是一脫離舒適圈之後才發現,外面好多能人異士,別說演講技巧,光製作投影片的功夫,自己就輸人一大截。藉由那次的課程,期間發現大家一直提到新思惟在辦這些新創的課程,而那些檯面授課很厲害的老師,大多參加過相關課程。

 

 

有機會、有時間,為何不先試試看呢?

 

後來升上主治醫師,某天學長忽然走過來對我說:「對教學有沒有興趣,有沒有考慮走教學型主治醫師?」身在醫學中心,想當然耳,面對教職一定會有升等發表 paper 的壓力,個人除了曾在住院醫師期間,運氣好,矇到一篇 SCI 的 image case report,其他研究、發表經驗是零。但是面對這樣的機會,其實心裡還是有鼓舞自己的聲音,既然選擇留在 center,何不試一下呢?

 

本來就知道新思惟有開設這樣的課程,於是馬上 Google,剛好當時三種論文工作坊都有開,心情好悸動,尤其看完蔡校長以及其他校友發表過的感想後,好像上完這全部的課程後,自己可以馬上從弱雞變成進化版的美國隊長,所向無敵。

 

可是礙於身邊沒有熟識的人參加過(一直待在舒適圈 XD),問其他有在做研究的學長,有沒有興趣一起上課,獲得的答案是,他們想先累積一些經驗之後再來上。

 

我覺得好奇怪?他們既然也想上新思惟的課程,代表可能也認同這些課程會有幫助,為什麼一定要等到累積某些經驗再上課呢?這樣時間不會被浪費嗎?正當猶豫不決的時候,想起其他校友寫過的心得,真正最貴的成本其實是生命!

 

後來校長在網路上,講解了這幾堂課的差異性,配合自己身為急診醫師的缺點:不會有固定病人,少有檢體可以蒐集的機會,尤其對 young V 而言,現在切進健保資料庫時間點有點晚,成本也相對高。因此最後我選擇了這堂課當作起點。

 

 

想逃跑,還好,校長來得正是時候!

 

為了今天這堂課,除了學費之外,也因為統計軟體只適用 Windows 介面,另外又買了筆電(沒辦法,以前的蘋果總是讓人回不去 XD),也認真地看了指定論文,並且再度翻了讓人拿起來就很好睡的統計書籍。

 

一早到了台北,又是個濕冷的天氣,除了讓人寒意增,更是讓人開始有打退堂鼓的想法(傳說中的 have cold feet 效應嗎?)不管了,告訴自己高鐵 9 號出口,捷運紅轉綠,2 號出口左轉 200 公尺地下室一樓,就是了。

 

到了會場,其實很緊張,因為覺得來上課的同學應該都是很厲害的人,無形壓力漸大,報到完,進到會場。哇!跟網路照片長得一模一樣的蔡校長,很親切地過來寒暄,說要幫忙接充電器的插頭,真的很緊張,想說這主辦人也太親切了吧!後來發現他對每個人都這麼做,我事後想想,這應該是校長獨有的 ice breaking skill 吧。

 

 

投稿、統計,似乎都變得好簡單。

 

接著吳昭慶醫師打頭陣,破百 SCI 的寫手氣勢驚人,不囉嗦,一上課就直接破題,告訴我們他身為 editor 會如何審稿的過程。其實整個過程,跟我們平常在選讀那些 paper 有可看性類似,只是身為編輯,更重視其他讀者所沒有注意到的細節。

 

緊接著由吳青陽醫師上場,暖男的形象,緩緩地與我們分享他身為 reviewer 時會注意到的重點,以及他自身從 0 到 40 篇 SCI 文章的心路歷程。(其實當下真的很想問他,面對被 reject 十幾次的文章,為何還有毅力持續投稿,那時心情該如何面對、堅持、如何鼓舞自己?或是何時為好的退場點,paper 乾脆撤回不要了?可惜怕浪費其他人的時間,只好作罷。)

 

重頭戲,蔡校長上場,我真的只能說,聽完他上統計,真的覺得統計好簡單,簡單的不是內容,而是第一次遇到有人直接教我說如何做,先求懂如何做,再求其背後的涵義。

 

 

這些統計,才是真正符合我的需求!

 

因為我目前正在念研究所碩班,所裡老師通常都要求我們,要報告高 IF 或是排名前 20% 的領域文章,這樣的 paper 通常實驗設計都很好,但實驗設計好、蒐集人數多,代表這樣的研究,對於剛起步的我們,是不太可能有機會接觸到。因此人數少,不符合常態分布的無母數統計分析,就最適合我們這種研究的初學者了。而且事實上,這樣統計方式也才是我們臨床上最能容錯的統計方法。

 

接著實作課程,利用熊大、兔兔以及我最愛的饅頭人作為例子,雖然就像校長說的,都是一堆不會念出來的名字的統計方法,但經由實作,知道原來哪些是兩組互比、哪些是前後相比、哪些是三組互比乃至於生存曲線等,這短短幾個小時的實作課程,比我自己念書,看了一堆統計名詞來的更有用許多。

 

 

把上課所學,變成自己的能力!

 

當然課程不是毫無缺點,像我覺得這次指定論文,課堂上好像完全沒有著墨到,當然我不太清楚,是不是吳昭慶醫師開放 Q&A 的時候,我們應該主動提問?因為其實老師都經驗老道,課後所留的發問時間其實都剛剛好。而且也完全沒有其他同學在課堂上提及指定論文這件事?心中狂 os 難道大家都沒有疑問?還是大家都是私下去問老師問題?

 

四點半,果真準時下了課,收拾時剛好聽到後面的同學們在討論。A 同學問 B 同學說,是第一次來上新思惟的課程嗎?B 回答不是,之前她有上過簡報課程;A 同學繼續問道,那妳覺得新思惟的課程如何?B 答道說:她覺得新思惟上課的內容給的是一種新的想法、觀念。她男友之前也有來上過簡報課程,但是回去並沒有多大的進步,倒是她自己覺得收穫很多。

 

古人云: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我想確實是這樣,不管上完各式各樣的課程之後,我們要改變、進步,除了脫離舒適圈邁開第一步外,上完課之後的刻意練習、甚至是更進一步的,練習質的提升,才是最終能使上課所學變成自身的能力、技巧。

 

因此寫完這心得之後,我要持續來去練習我的 LINE restaurant 囉。

 

 

最新活動

 

 

The post 天啊!實作這比我念書,看一堆統計名詞來的有用!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小屋中,有前方研究之路必備的工具!

$
0
0

 

作者:童綜合醫院 麻醉部 莊文銘 醫師

 

 

01_innovarad_chuangwm_CLIP_20181104_1107

 

 

朝著有光的方向走

 

我常想,身為一位智人要怎樣幫助人類繼續往前?當醫師當然是個很好的方式,我們解決病人的苦痛,讓他們可以繼續在社會上發揮專長。每次在臨床上,遇到問題查資料的時候,就會看到前人的足跡,1990 年甚至更久以前的文獻都還在,不會消失。我發現當一位醫師研究者,能幫助更多人解決臨床問題,但這條路不好走,像迷宮,可能會反覆走不少冤枉路。

 

看著很多大師的大規模研究,我想都不敢想,研究對我來說,根本遙不可及,直到這次的工作坊,我看到只比我年長十來歲的前輩,已經可以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甚至擔任國際期刊的編輯,三位講者像燈塔般的站在我眼前,對於想要展開旅程的我,多了點方向。

 

 

前進的路上,你需要經驗豐富的嚮導。

 

除了指點方向外,老師竟然在出發前給我工具,告訴我,這個工具很好用,在出發前多練習使用。不會打高空的說,「那堆資料整理一下,可以作研究,你去試試看。」然後就沒了。課程中的互動實作手冊更是寶典,像是工具的使用手冊,一步一步做,就可以發揮工具的威力。

 

出發前竟然還有行前說明,講者們,就像是已經完成很多次的嚮導。

 

 

走路迷宮前,記得帶上地圖指南。

 

第一堂課「新手該怎麼寫,editor 才不會直接拒絕?」吳昭慶醫師告訴我們哪裡有危險,哪裡不該去,偷偷告訴我們設計迷宮的人的心態是什麼。標題、作者、摘要、圖表,這是 editor 必看的重點,標題、摘要原來也充滿巧思,像新聞標題一樣,寫的好又符合科學方法才吸睛。

 

第二堂課「新手該怎麼寫,讓 reviewer 給我機會?」吳青陽醫師從他自身的投稿經驗教我們怎麼樣才會讓 reviewer 滿意沒話說,就像是小秘笈,帶在身上,等到在路上遇到關卡時,可以拿出來參考。

 

 

遇到 Boss 別怕,這裡有各種攻打策略。

 

第三堂課「新手都能懂得統計:實作前的介紹」,蔡依橙醫師不囉唆,直接公開業界的秘密,教我們能過關的統計方法怎麼作!就像行前在發裝備一樣,接下來的兩個半小時就是我們實作的時間了!

 

第四堂課「互動實作」,老實說,一開始真的很懷疑自己能不能做出圖來,我覺得那些統計的圖表對我而言,判讀都很難了,更何況要做出來。什麼有母數分析、無母數分析,那些 Kruskal-Wallis、ROC curve analysis,根本是天方夜譚。到我開啟程式的那刻,都還在想:我該不會是全部的學員中唯一沒做出圖來的吧?

 

但是翻開互動實作手冊,做了 Fig.1 後,我開始有信心把他們完成。根本神書,一步一步清楚又不含糊的教我怎麼作,看似基礎,但以使用者角度來設計的工具手冊,讓我一路完成了所有練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還有專業助教來我身邊,告訴我怎麼解決。

 

現在,身為 Level 1 的初學者,有了手中工具,前輩指引的方向和叮嚀,我似乎不怕走出去了。未來的某天,我如果在學術上有些成果,我會永遠感激這天,我們在這個行前小屋的一切,謝謝講師、謝謝助教、謝謝工作人員讓整天活動都有熱咖啡可以喝。

 

 

02_chuangwm

 

 

Ps. 我到現在還在想,會場裡的精油香氛到底是會場內建,還是工作人員放的?如果是後者,那真的太細節了吧!裡面一定有下藥,學員回鍋率才會這麼高。

 

(橙編按:哈,精油是我們自己準備的,而且我們還試過很多種,經過討論後才決定。循環扇則有促進空氣流通,避免二氧化碳累積的效果。搭配有趣的課程規劃,協助各位增加單位時間的吸收效率。)

 

 

最新活動

 

 

The post 小屋中,有前方研究之路必備的工具!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寫到 reviewer 的心坎裡

$
0
0

 

作者:三軍總醫院 精神醫學部 葉大全 醫師

 

 

01_innovarad_yehtc_CLIP_20181104_0455

 

 

都有論文發表了,為何還要來參加?

 

目前約莫十幾篇 SCI 已發表,同時仍有幾篇原著論文在 under review。說到為什麼要來參加新思惟的工作坊,許多同儕也都對我的動機感到非常有興趣。

 

工作坊開始之際,蔡校長也問我相同的問題,課中聽到吳青陽醫師用棒球打擊的比喻,我笑了,因為我也回了蔡校長一樣的話,但我講的是籃球,「有點像投籃,不知道怎麼就學會投進籃下擦板,除了偶爾投進以外,我還想提高命中率。」其實我是想像 Stephen Curry 一樣投進三分球,偶而再來個高難度大號 Logo shot!)

 

「或許聽聽 reviewer 和 editor 怎麼說文章,讓我們知道 reviewer 的審稿重點,可能對你會有幫助!」蔡校長這麼回答。

 

如果在我還在剛入門的時候參與這個課程,或許陣痛期不會這麼長,整體在課程設計相當令人舒服,MedCalc 的無痛學習,可在操作時減少對統計的畏懼,相對就保有對寫作的熱忱。

 

 

課後我自己歸納出的重點

 

  1. 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 和 discussion 都各有其重點,在文章段落不要失焦。
  2. Editor 要身負重任,需要判斷值得被刊登的文章,請用吸引 editor 目光的方式過第一關。
  3. Reviewer 時間不多,revision 就是給機會了,快逐一禮貌地 告訴 reviewer 不要 reject 這篇文章的理由。

 

這是科學文章,不是莎士比亞。但文獻的發表過程,我們要重視的層面,或許不是我原本想的那樣,做科學研究以外,也要花一點巧思在發表文章的技巧上,長得秀外慧中,也必須要會穿搭技巧,才能讓人一眼看出我們的好。

 

 

做出自己的個人品牌

 

會前,瀏覽過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的首頁,知道這是神經外科領域相當著名的期刊,能請到國際一流的專家用淺顯易懂地方式剖析,對於想在研究發表上耕耘的我,可說是獲益良多!我對兩位講者的心路歷程相當有感,特別在追求醫學知識的專注 / 專業程度,將目標放在推進醫療進步上,而我們新手的起手式,應該選擇長久可以經營的主題,慢慢做出自己的個人品牌。

 

我想,寫文章的箇中滋味,大家都非常清楚。回想起過去土法煉鋼地開始灌 EndNote、SPSS 和鑽研統計等等,不知道怎麼一回事就學會了寫文章(「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階段,該怎麼處理文獻,該怎麼歸納,闡述、統合及討論)。從 case report 一步一步地升級,慢慢對文章有一些心得後,也開始進入瓶頸,這也就是為何現在來參加的原因(「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階段,投稿開始不順,覺得處處碰壁,有時候覺得思緒很亂不知道在寫什麼!)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經過這次的工作坊,對許多大師能非常淡定地產出文章的境界,可以略見一二。帶著收穫回家後,希望之後也可以在新思惟的快訊中看到我順利發表。

 

每個人的 learning curve 不同,會歷經不同的學習障礙,這堂工作坊的優勢在提供一個具象化的過程。先告訴你國際期刊上接受的文章重點在哪裡,先求達到這樣的水準,當我們習得這樣的技巧後,才能錦上添花,寫到 reviewer 的心坎裡,因此才會有更大的機會在國際上告訴別人我們的研究。

 

 

最新活動

 

 

The post 寫到 reviewer 的心坎裡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這次,已經不能再把做研究寫論文置身事外了!

$
0
0

 

作者:彰化秀傳醫院 神經內科 徐敏獻 醫師

 

 

01_innovarad_MHHsu_CLIP_20181104_1508

 

 

撰寫課後心得之前,我想先以一首《仿忘情水》作為開場:

 

曾經年少愛作夢,不寫 paper 很輕鬆,等到之後才明瞭,沒有論文沒地位。

 

驀然回首已無閒,身不由己沒資源,就算寫 case report,改千遍不能厭倦。

 

如果你不曾心碎,實際寫投稿你就了解,當我打開郵件,revision 不下百回,總是又接到訊息 reject。

 

啊~如何讓論文 accept,不一定需寫千言,三圖兩表先寫,摘要結論大絕,revision 就在眼前。

 

如何讓論文 accept,勿忘還有新思惟,提供高手經驗,避開誤區地雷,讓你別再被 reject。

 

 

做研究,已經是評斷醫師的必備工具!

 

曾經一直以為,這輩子會安份的做個小鎮醫生。但隨著時空變遷,慢慢知道終究只是個理想。除非自己開業,若要一直待在區域醫院裡,儘管住院病患照顧的再好,門診病患檢查業績再多,還是會被醫院管理階層或是醫研部門逼著走上「為了配合醫院評鑑的研究(不寫論文就將減薪)之路」。

 

之前因蔡校長之故,很早就注意到新思惟國際如火如荼般進行中的課程,但怕門檻很高的關係,不敢擅自報名。直到醫評研究之路,也如火如荼的開始(減薪)之後,對於新手醫師來說是個挑戰;而對半老鳥醫師(但研究零分)的我來說,或許是個改變自己老油條想法的契機。於是,我來到了「新思惟國際」。

 

一開始查閱課程內容,發現講師以外科系為主,本以為會不符合身為內科系的期待,處於「鴨子聽雷」的狀態。但上完課發現,這正是我所需的,猶如兩位吳醫師的開宗明義閳言:醫學研究六大能力、先求有再求好;從個案少的研究初心者等級開始,記得自己的動機,規劃逐步達成的目標,或許比較不會讓自己有好高騖遠的幻想。

 

 

不管初心者或老鳥,都能各取所需。

 

感謝昭慶醫師的分享,一步一步從 editor 的內心真實 os 開始,講到 revision 時,與對方該如何往來應對,最後總結國外的研究學者,為何能夠獲得學術上的尊重,重點就是在領域上專注的程度。

 

感謝青陽醫師的分享,不吝惜的將自身與國外 reviewer 交手的經驗全部公開,講到研究如何從無到有,並且別小看個案報告等,儘管目前是一個資源稀少、台灣醫療界超飽和的時代,重點是同質性的重要。

 

最後是傳說中的蔡校長講解統計互動實作時間,讓完全是統計等級如同一張白紙的我,經歷只不過兩個多小時的按表操課,也能做出一張張名稱既嚇人又饒舌的統計圖表:Mann-Whitney test、Wilcoxon test、Kruskal-Wallis test,甚至還包括常在夢中 聽到的 ROC curve analysis 及 Kaplan-Meier survival analysis 等。看到自己親手在電腦上畫出熱騰騰的統計圖表存檔,還是忍不住會說出一聲:what’s amazing!(翻譯:這是什麼巫術?)

 

給不知從何下手的初心者,一個開始的鑰匙;給已有些許經驗的半老鳥,提供翻過小小學術研究山頭的最後一哩路。或許大家都能夠各取所需。

 

最後的最後,也別忘了新思惟之友平台的蔡校長及眾多校友們交流分享,就算只是吐吐苦水,但什麼叫做:高手在民間、俯拾即是皆高手。

 

 

最新活動

 

 

The post 這次,已經不能再把做研究寫論文置身事外了!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