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列舉幾項統合分析常見 Q & A!

$
0
0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許君豪、曾秉彥、曾秉濤醫師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周邊錳含量之統合分析,獲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刊登!

 

 

01_tsengpt_share_33

 

 

沒有能不能,只有該不該、與想不想。

 

有時候同學會問:「如果我想做的主題因為倫理或實驗設計等因素,沒辦法有好的 placebo control 或是連一般的 intervention control 都沒辦法做,只有觀察性資料,這種情況也能做統合分析嗎?」

 

這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在統合分析的世界中,只要是一個正當且值得討論的題目,都可以做統合分析。唯二需要注意的只有該不該、與想不想。

 

 

文章數目夠多嗎?該繼續統合分析嗎?

 

我們先討論「該不該」,就如《統合分析工作坊》課堂上不斷強調的,統合分析研究沒有規定一定要收錄多少篇文章才能做,之前我也看過大老寫「0 篇文章」的統合分析,這位大老的說法是:「因為這些研究設計都太爛,無法入我法眼,所以一概不收錄」(當然原文沒這麼直白)。

 

因為人家身分不同、可以這樣搞,我們這種小咖是沒辦法這樣搞的(很快就會被主編退稿、要你回家吃自己了)。因此務必要先確認自己有沒有跨過統合分析最低門檻,確定這份資料「該」被統合分析後才繼續進行。

 

 

你有沒有想過如何比較?

 

接著我們討論「想不想」的問題。當然很多同學會說:「廢話,我當然想發表囉!」因此,這邊的「想不想」不是問你想不想發表,而是你有沒有想過要如何切割分組比較。

 

說詳細一點,就是今天你找到一些文獻、有許多觀察性資料,不同文獻觀察性資料的比較方式一定多少有點出入,那麼你該如何安排分組去比較,這才是真正的課題。

 

以我們這篇「周邊錳離子濃度與過動症相關性的統合分析」為例,大部分文獻都有提供周邊錳離子的濃度差異,但所謂的周邊又分成血清、血漿、頭髮等,拿來比較的對照組也分成完全不相關的正常小孩、過動症小孩的手足、過動症小孩的父母等。

 

這時建議要回歸原點,重新思考我們的比較重點在哪裡,才回過頭來繼續整理 data,否則很容易變成「為了追求統計顯著而胡亂分組」的局面!

 

 

由「觀察性研究」而來的統合分析限制

 

和「治療性研究」而來的統合分析相比,「觀察性研究」而來的統合分析在解釋結果時必須更加謹慎保守。因為若統合分析資料來源是「觀察性研究」,大家都知道觀察性研究沒辦法得知觀察到的現象、背後的病生理因素為何,只能先擬出一個推測,再透過其他資料來佐證你的推測。

 

因此這也是從「觀察性研究」而來的統合分析的最大罩門,同時也是許多統合分析研究者在文章 discussion 中特別需要傷腦筋去著墨的地方,因為 reviewer 經常會嫌我們過度詮釋了統計結果!

 

 

最新活動

 

 

The post 列舉幾項統合分析常見 Q & A!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以實證醫學,解決臨床精神科的重大難題!

$
0
0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探討血清素抗抑鬱藥物的青光眼風險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刊登!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311_0245_CLIP

 

 

這幾年來,隨著論文發表數的增加,我主要經手的統合分析研究已經超過 30 篇以上,而在這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而且最自豪的文章,非這篇「血清素藥物與青光眼關聯性的統合分析」莫屬!

 

這篇文章,也是我所有研究裡面,最真確落實了「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一篇文章:因為它的確解決了臨床精神科醫師的重大難題。

 

 

過去使用血清素藥物的兩難

 

以往,血清素藥物常常跟「提高青光眼風險」畫上等號,許多醫藥資訊都反覆宣導,使用血清素藥物可能增加青光眼的風險。

 

當然,臨床醫師在青光眼患者身上使用血清素藥物時一定會非常小心,能夠使用其他替代藥物時,一定會想辦法換成不含血清素效果的藥物(例如治療憂鬱症患者時,可以改成正腎上腺素-多巴胺藥物,縮寫 NDRI)。

 

然而,有些疾病很明確就是必須用「有血清素效果」的藥物來治療,例如:恐慌症等焦慮為主的疾病,在這種情況下,血清素藥物就變成無法迴避的東西,若這時患者合併青光眼,那就真的要投降了。雖然有些短期治療(例如單純使用 benzodiazepine)可以解決燃眉之急,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因為會造成 benzodiazepine 成癮)!

 

 

難道只能坐以待斃嗎?

 

坦白說,這的確是無解的難題,畢竟非藥物治療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效(更清楚地說,不是每個患者順從性都這麼好,一直長期配合這些非藥物治療的療程而不偷懶或鬆懈)。

 

然而,仔細回顧最早出現「血清素藥物會增加青光眼風險」這樣說法的源頭,其實主要是來自於幾篇個案報告,說使用血清素藥物後出現青光眼,但之後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報告,證明血清素藥物與青光眼之間關聯性的資料。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強而有力的證據,告訴我們明確的方向,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此我們經過討論後,下定決心徹底調查一下,究竟血清素藥物是否和青光眼之間有關聯性?如果沒有,自然是很好;如果真的有,至少也要找到是否和其他因素有關,來提醒臨床醫師如何避開相關風險。

 

 

峰迴總是會路轉

 

有時候,世界總是會用預料之外的方式給你回報,當我們抱持著悲觀的心情進行資料整理與研究統計,心想著,萬一這篇文章的結果真的是「血清素藥物和青光眼之間有關聯性」,會不會造成精神科界譁然,大家群起攻之(就是我們啦)?

 

還好,後來統計結果不只證實「血清素藥物和青光眼之間並無關聯性」,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血清素藥物和青光眼之間的關聯性,比沒用血清素藥物更低」,而且還發現「血清素藥物可以降低眼壓」。

 

這一連串的發現,不只提供了間接證據(兩者並無關聯性),更提供了直接證據(可降低眼壓),更加深了我們的論點(至於這兩種證據的差別與重要性的心得,請見拙作)!

 

 

最新活動

 

 

The post 以實證醫學,解決臨床精神科的重大難題!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時間,對於研究者是雙面刃。

$
0
0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彥醫師與曾秉濤醫師關於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與腦血管意外之統合分析,獲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刊登!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826_1025_CLIP

 

 

對於許多臨床研究者而言,「時間」因素絕大多數都是不好的涵義,因為擔心研究時間拖太久被其他人搶先,或是研究時間拖太久超過 IRB 核可的時限,甚至研究時間拖太久,導致病人 dropout rate 太高等原因。

 

因此臨床研究者往往希望手上的研究能夠如期結束,甚至提早獲得希望的結果後盡快結束(好啦,那些以「超長追蹤時間」為賣點的世代研究,就不適用前面的說法了)。

 

 

統合分析,成也時間,敗也時間!

 

對於統合分析研究者來說呢?

 

事實上,像我們這種統合分析研究者,看待「時間」這個因素,實在又愛又恨,因為正所謂「成也時間,敗也時間」。

 

正如同一般臨床研究面臨的問題,統合分析研究常常面臨一個困境:你的研究材料就在公開的網路上,大家隨時可以拿到(前提是,只要有人想到),所以手腳快的人往往能夠奪得先機,而三思而後行的人,常常就會因此錯失這些發表機會(除非你是大師級的人物,否則好雜誌通常不會接受 me too 統合分析研究)。

 

就算你已經搶先想到一個好題目,而且也已經下手開始進行,但是當你在文獻整理、資料統計、內容撰寫等過程中有任何的耽誤,很有可能在這段期間就被人搶先發表,因此就算你搶得先機,如果像兔子一樣在樹下睡覺,還是有可能輸掉「統合分析發表」這場比賽!

 

 

隨著時代演進,反而開花結果。

 

聽起來這是個時間吃人的世界,真的這麼悲觀嗎?

 

在統合分析的世界裡面,「時間」因素不全然都是負面的意涵,以我上課常舉的例子來說:前人在 2008 年發表的統合分析,發現的結果是統計不顯著,但是隨著時間經過,2015 年的整體研究趨勢改變(好啦,你也可以更白話地說,「風向變了」),導致現在的統合分析結果是統計顯著。

 

因為隨著時代在進步,世界各地仍有許多科學家不斷地發表新文章,而透過這些新文章的累積,原本統合分析可能因為 sample size 不足而不顯著,但是累積到現在 sample size 終於達到足夠數量,而讓你的結果變成顯著,因此得以開花結果!

 

 

面對研究挑戰,如何找到突破點?

 

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PLMS,periodic limb movement during sleep)與腦血管疾病的統合分析這篇文章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事實上,這篇文章剛剛完成資料整理及跑完統計時,就遇到重大的挑戰:我們只能證明腦血管疾病患者容易有 PLMS,但是有 PLMS 的患者未必容易有腦血管疾病,這樣的統計結果會讓我們的解釋窒礙難行!

 

還好,這篇文章遇到了林子超醫師(本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他不氣餒地努力尋找突破點,並且找出各種可行的資料,也很謝謝林醫師提供的這些資料,使我們擴充了關鍵字與資料庫,找到最新發表的一篇文獻。由於加上這個新文獻,終於讓「PLMS 的患者是否容易有腦血管疾病」的統計順利達到顯著!

 

是的,時間,真是一個令人又憎又愛的因素呀!

 

 

最新活動

 

 

The post 時間,對於研究者是雙面刃。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沂名醫師探討藥物塗層氣球血管成形術用於治療股總動脈阻塞之研究,獲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刊登!

$
0
0

 

 

01_Vascular_Surgery_ChenIM_13

 

 

文章介紹

 

股總動脈(CFA; common femoral artery)阻塞的標準治療方式為血管內壁切除手術(endarterectomy)。近年來血管內治療(EVT; endovascular therapy)應用於周邊動脈阻塞發展迅速,但 EVT 用於 CFA 部位的阻塞仍有爭議

 

EVT 具低侵入性、僅需局部麻醉、術後併發症少等優勢,理論上可做為治療 CFA 阻塞之可能選項。為了探討此主題,作者團隊以 EVT 中的藥物塗層氣球(DEB; drug-eluting balloon)血管成形術與血管內壁切除手術進行比較與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 DEB 組的首年與次年 primary patency rate 顯著較低,但 secondary patency rate 在兩組間則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且兩組的 ankle-brachial index 皆能獲得改善。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JVS) 是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SVS) 的官方期刊,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3.294,在 Surgery 領域排名 34/200 (Q1)、在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領域排名 20/65 (Q2),期刊自行統計的 first decision 審稿週期為 14 天。

 

 

 

陳沂名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沂名醫師探討藥物塗層氣球血管成形術用於治療股總動脈阻塞之研究,獲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翻過那道退稿的大牆

$
0
0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探討母乳哺育與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統合分析,獲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刊登!

 

 

01_clip_nutritional_neuroscience_tsengpt_share_19_Meta-analysis_20180826_0252

 

 

研究之路常常會遇到意外的阻礙,但是翻越後,必然會看到未曾見過的美景!

 

 

兩年,最大的努力是「不放棄」。

 

這篇文章是我「母乳哺育與兒童相關身心疾病的統合分析」計畫中的第二部曲,事實上,這篇文章其實和「母乳哺育與兒童自閉症的統合分析」是同步進行,甚至還比自閉症統合分析更早完成與投稿,奈何這篇統合分析經過的命運比自閉症那篇更加曲折複雜。

 

從 2 年前第一次開始進行文獻搜尋,中間經過 6 輪的 update 搜尋,時間來到 2018 年,這篇文章才終於修成正果。

 

 

很多時候,並無法事事順心。

 

中間經過許多波折,例如,寫信詢問作者要 raw data,結果石沉大海;不然就是對方試探我們要 data 的用意,不斷跟對方周旋探詢。後來文章終於順利寫完投出,誰知道這才是苦難的開始。歷經無數次的投稿退稿、修改格式、再投稿與再退稿,也經過某些雜誌審了三個月的稿件後,告訴我們:「你是個好人,但你不適合我們」,讓我都一度以為這主題是不是非常冷門不受歡迎。

 

好不容易終於有 reviewer 給予正向回應,但回應的內容竟是:「這文章的題材非常新鮮有趣,但是作者的英文太爛了,我看不懂細節內容,請英修後,再給我看。」(原句當然沒有這麼直白,但是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了。)好不容易英修回來,想說 reviewer 應該會放過我了,結果這次投稿一去就是五個月,連我都幾乎忘記這篇的存在了。

 

 

好的文章,值得我們堅持下去!

 

就在某個寧靜的夜晚,突然接到雜誌的回信,主編說:「恭喜你,你還要繼續 play second round」,我才發現,這時才是 reviewer 火力全開的時候!這位 reviewer 一口氣提出的問題數量,遠超過另外兩位 reviewer 問題的總和!而且問題,一個比一個還刁鑽!

 

這篇文章會遇到這樣的困境,相當令人意外,因為它的姊妹文「母乳哺育與兒童自閉症的統合分析」在投稿與修改的過程相當順遂,更不用說這篇文章的統計結果比「母乳哺育與兒童自閉症的統合分析」的統計結果更漂亮,背後的病生理學資料更齊全,沒想到遇到的待遇,卻遠不如自閉症那篇統合分析。(好啦,如果一定要說的話,過動症這文章投稿的雜誌,有比自閉症文章的雜誌高 0.24 分)。

 

不過遇到這種很糟糕的待遇,難道就要放棄了嗎?難道要放棄之前努力過的汗水與淚水嗎?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應該都能很快做出抉擇,「怎麼能放棄呢」!

 

先不要說我們團隊之前在這篇文章投下的心血,光是想到這篇文章如果順利被接受,就能夠補足臨床研究在過動症知識其中一小部分的缺角,更可以把團隊系列研究中的缺角補上,無論是對自己、對團隊,或是對這個社會都會有一些貢獻,自然是不能輕易放棄了。

 

 

文章被接受,戰鬥才是真的結束!

 

果不其然,就在我們好好把 reviewer 的 second round 問題詳細回答完畢後,很短的時間就接到雜誌的回信:「恭喜,你的文章(終於)被接受了!」

 

對不起,這個(終於)的字眼是我自己在心裡面加上去的!

 

 

最新活動

 

 

The post 翻過那道退稿的大牆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用前人的基礎,建立全新觀點!

$
0
0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針對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與心血管疾病進行統合分析之研究,獲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刊登!

 

 

01_jsr_tsengpt_share_30_Meta-analysis_20180826_1069

 

 

我們前面在「母乳哺育與兒童自閉症之統合分析」心得裡面提到的,做統合分析的研究之前,應該要先調查清楚,這些疾病之間是否真有關聯性,以及前人的討論是否支持我們的發現,避免淪為「先射箭再畫靶」的情況。

 

如果今天你發現一個結果,之前只有很少文章討論,甚至沒有一個比較肯定的說法或病生理因素來支持這個發現,但是臨床經驗又告訴自己,這兩者之間真的有這種關聯性,那麼該怎麼辦呢?

 

 

用統合分析,找出新觀點!

 

統合分析雖然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之上,但也未必不能提出新觀點。

 

雖然我們屢次強調統合分析是整理前人的研究,並且提出更高位階證據去佐證或推翻前人的論點,我們也屢次強調統合分析的所有研究方向都需要其來有自,但是,這並不代表「統合分析就不能發現全新現象而帶來新觀點」。

 

事實上,統合分析的最大長處就是「透過綜合各個研究,擴大 sample size,藉此找出細微差異與達到新的結論」。因此有些科學發現,就是因為以前研究的 sample size 不夠大而被掩蓋在眾多的數據之下,一旦 sample size 擴大,就有可能會脫穎而出,顯現在世人面前。

 

 

肢動症和心血管疾病之間,真的有關聯性嗎?

 

坦白說,在剛開始看到這樣的研究結果時,我也非常為難,因為臨床上經驗告訴我,這個現象是很確實相關的,但是過去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報導或是研究,特別討論這個現象。(當然,一方面也因為過去睡眠醫學專家,並沒有那麼認真地把肢動症當成一個病來看。)

 

因此,我自己非常為難,到底是否該繼續往下一步前進,這個問題直到與徐崇堯醫師討論後,他明確的告訴我:「肢動症現在有越來越多證據證明,它不單純是一個現象學,更有可能是一個真正的疾病,其背後的病生理學牽涉到許多……(略)」,透過這樣的對話,深深地加強了我的決心:是的,它的確是有可能合併心血管疾病的。

 

恰好,這幾年也有其他類似的文章出現,例如不寧腿症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這些文章裡面的論點也可以拿來作為佐證!

 

 

好的夥伴,可以陪你一起度過難關。

 

當我下定決心把這些數據化成真正的論文後,下一個難關出現了:我該怎麼處理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如何整合各種龐雜的資料?尤其是那些心血管相關的專業知識,正是我不懂的領域?

 

這時,黃天祈醫師站出來了,他是我的同學,專精於心臟科的研究,而且黃醫師對於心血管相關的病生理頗有涉略,他針對肢動症與心血管疾病之間可能的線索,特別列了許多資料出來,讓我有機會從這些資料之中,慢慢抽絲剝繭,篩選出幾條比較詳細且廣為睡眠醫學專家所接受的線索。

 

最後,這篇文章終於被睡眠醫學專家的 reviewer 所認可,順利刊登出來了!

 

 

最新活動

 

 

The post 用前人的基礎,建立全新觀點!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李浩銘醫師探討闌尾炎的家族史風險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Journal of Pediatrics 刊登!

$
0
0

 

 

01_Pediatrics_LiHM_06

 

 

文章介紹

 

闌尾炎(appendicitis)的可能致病機轉包含 mechanical hypothesis(闌尾管腔出口阻塞後的變化)、infection hypothesis、與免疫有關的 hygiene hypothesis(幼時腸道菌接觸的減少可能增加特定疾病發生率)。

 

文獻顯示闌尾炎有家族遺傳傾向,其發生率在有家族史的族群為對照組的 3 到 10 倍,遺傳性闌尾炎估計占了 21%56% 的比例。家族史在闌尾炎的風險程度,過往文獻數據差異甚大、可能是因為以單一機構或雙胞胎為納入分析對象之故。

 

為了從更大個案數的資料中探討闌尾炎的家族史風險程度,作者團隊善用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彌補目前的知識缺口。研究結果顯示一等親有闌尾炎病史者,罹患闌尾炎風險為對照組的 1.67 倍;針對一等親有病史者人數(1 人、2 人、3 人)進行次族群分析,闌尾炎風險分別為 1.65、2.63、6.70。

 

年齡分析中,年輕族群有闌尾炎家族史者的風險又更高。作者團隊應用之前文獻公式計算的 estimated familial transmission(遺傳加環境對闌尾炎 total phenotypic variance 貢獻度)為 23.2%。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Pediatrics 創刊於 1932 年,是美國兒科學會 (AAP;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的官方期刊之一。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3.667,在 Pediatrics 領域排名 8/124(Q1),期刊自行統計的投稿後到 first decision 間隔為 3.1 週。

 

 

再次恭喜李醫師!

 

 

李浩銘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李浩銘醫師探討闌尾炎的家族史風險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Journal of Pediatric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爵宏醫師研究以關節內注射治療旋轉肌腱病變的統合分析,獲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刊登!

$
0
0

 

 

01_APMR_WuCH_15

 

 

文章介紹

 

肩膀的旋轉肌群罹患肌腱病變(rotator cuff tendinopathy)包含肌腱炎、肌腱破裂等狀況。病況輕微者以保守治療為主,較嚴重者(肌腱炎、肌腱半層破裂)可輔以口服藥物或關節內注射治療,若肌腱破裂嚴重則依個案狀況可考慮手術治療。

 

關節內注射治療藥物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玻尿酸、肉毒桿菌、屬於增生療法(prolotherapy)的富含血小板血漿(PRP; platelet-rich plasma),為了探討這些藥物用於旋轉肌腱病變的成效差異,作者團隊以網絡統合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進行研究。

 

依據 pairwise meta-analysis,類固醇只有在減少疼痛、與功能恢復上有較佳的短期療效;網絡統合分析則顯示相對於安慰劑,增生療法在減少疼痛上有顯著的長期療效,PRP 對於功能恢復也能提供顯著的長期助益。

 

 

期刊介紹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於 1953 年更名自 1920 年創刊的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是 American Congress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的官方期刊,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3.077。

 

 

再次恭喜吳醫師!

 

 

吳爵宏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爵宏醫師研究以關節內注射治療旋轉肌腱病變的統合分析,獲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蔡明劭醫師參與團隊「嗜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比值」作為頭頸部鱗狀細胞癌預後評估標記的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JCM_TsaiMS_07

 

 

文章介紹

 

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NSCC;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是一種異質性疾病,發生位置包含口腔、口咽、下咽部等,且型態表現各異。HNSCC 治療後常見預後不佳與局部復發狀況,因此尋找能預測個案 HNSCC 侵犯性與治療反應之潛在指標即為研究者關注的議題。

 

文獻發現嗜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比值(NLR;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可作為頭頸部癌症之獨立預後因子;NLR 反應了個體的發炎反應變化,而發炎反應相關於腫瘤發生。但是屬於頭頸部癌症的 HNSCC 應用 NLR 來預測治療反應之成效為何,目前則尚不清楚。

 

作者團隊過往研究顯示,腫瘤監控免疫與抑制免疫相關的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跟預後不良的 HNSCC 關係密切,癌幹細胞(cancer stem cells)免疫抑制能力也是療效不如預期的因素之一。

 

乙醛去氫酶 1(ALDH1; aldehyde dehydrogenase 1)是 HNSCC 的癌幹細胞標記,因此蔡醫師參與團隊先以基礎研究驗證 ALDH1 的表現程度正相關於預後不佳的口腔鱗狀細胞癌,並成功發表於 Oral Oncology

 

作為系列研究的延伸,作者團隊在本篇論文探討 NLR 用於 HNSCC 預後評估之臨床價值,並分析 NLR 與 HNSCC 患者的腫瘤 ALDH1 表現、周邊血液 MDSCs 數值的相關性為何。

 

本篇論文的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 NLR 上升,顯著相關於 curative treatment 後的較高局部復發機率與較差的整體存活率;NLR 也正相關於 HNSCC 患者的腫瘤 ALDH1 表現、周邊血液 MDSCs 數值。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JCM)是創刊於 2012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出版商為瑞士的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JCM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5.583,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 15/154(Q1)。

 

 

再次恭喜蔡醫師!

 

 

蔡明劭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蔡明劭醫師參與團隊「嗜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比值」作為頭頸部鱗狀細胞癌預後評估標記的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走出年輕醫師不斷卡彈的困境!

$
0
0

 

作者:林口長庚醫院 胸腔內科 林錞語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林錞語醫師探討支氣管擴張個案分離出 NTM 與綠膿桿菌的臨床意義研究,獲 Infec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刊登!

 

 

01_infection_drug_lincy_share_02

 

 

本篇論文剛出現於 PubMed,立刻收到新思惟的訊息,真心驚訝於新思惟的速度!一群聰明絕頂的人,究竟能演化出怎樣的未來呢?我非常期待。

 

網路上的信息很多(優劣參半),看到這樣的結果我很為蔡校長開心,畢竟你必須很有影響力,人家才願意黑你,就跟柯文哲一樣 XD。身為資深(?)新思惟支持者,我認真思考應該怎麼從心得文裡表達對新思惟的支持?

 

 

手把手交給你的是不藏私真功夫!

 

認識我的人大概知道,一開始我是沒有什麼資源與支持系統的,只憑藉著我對本科的熱情與年輕充沛的體力,一股腦地想辦法滿足各種條件存活下去。

 

系統內沒有資源,但是我很幸運的很快找到能用錢買到的珍貴資源,不會因為你是外人而藏私或隱瞞;這系統還會不斷進化,自我成長與改善。試問,現在哪裡有這些資源可以這樣提供給年輕醫師?不斷進步成長的公司不就是你平時投資的理想標的嗎?

 

 

親身體驗的新思惟課程內容

 

《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是第一次讓我瞠目結舌的寶貴經驗,一直到現在我都堅持沿用當初學到的精髓。即使帶孩子後時間更為稀缺,製作投影片時我寧可哄睡孩子、再起床熬夜完成,也不願意走看似輕鬆卻沒有吸引力的回頭路。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更是救我於水深火熱之中,包含校長精心修改上傳的課後回饋,完全值回票價!課程網站與臉書的「新思惟之友」社團還有每梯次課程的優選作品可做為投稿參考,每次投稿的圖片、表格、abstract 都是我參考當初上課筆記、再三斟酌後整理好的。

 

 

獲得成績已超越預期!

 

雖然目前尚有一篇先天體質不佳的文章流浪中,但其他每一篇都能在短期內得到回音。這些課後成績,是我當初看著學長們的腳步,不敢想像、卻已經實現的夢想。

 

雖然目前還沒有找到專注的研究方向,但已能夠應付升等的壓力;對我來說,新思惟課程起碼佔據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功勞。新思惟沒辦法幫你無中生有,專業也必須自己耕耘,但是新思惟可以減少自我摸索的時間、並讓你看到更多美麗的可能性。

 

如果只看傳統的模式,永遠不會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經飛快的演變到什麼程度。校長的許多分享、讀書心得、育兒方式,讓我覺得能站在勤勞的巨人肩膀看世界,真的很幸運。謝謝校長!

 

 

關於網路評價

 

網路酸民說華而不實、部落格都騙人的、沒有必要,實力才是最重要的等等;我想說,實力真的很重要,華而不實的是你、不是新思惟。在這樣訊息量極大、新聞不可盡信的網路世界裡,新思惟提供工具與方法,至於你本人有沒有能力,可能只能捫心自問。

 

既然我們對社會不滿、對現況失望,希望自己能發揮所長、有舞台揮灑、期待正能量,那改變現況從利用資源(新思惟)自我茁壯開始!謝謝新思惟跟校長帶我走出年輕醫師不斷卡彈的困境,之後的發展要靠自己更加努力。

 

 

最新活動

 

 

The post 走出年輕醫師不斷卡彈的困境!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機器人輔助部份腎臟切除手術」處理腎腫瘤之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Robotics and 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 刊登!

$
0
0

 

 

01_IJMR_TsaiSH_TsengPT_34

 

 

文章介紹

 

以外科方式處理較大、較複雜的腎臟腫瘤時,傳統的術式為 open partial nephrectomy(OPN)。屬於微創手術的機器人輔助部份腎臟切除手術(RaPN; robot-assisted partial nephrectomy)近年來發展與應用狀況日增,已有研究顯示 RaPN 可用於處理較複雜的腎細胞癌hilar renal masses

 

關於 OPN 與 RaPN 處理腎腫瘤之比較研究,在倫理、經濟、時間等限制下要以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來探討此主題的難度甚高;因此作者團隊以統合分析針對可比較的手術、功能、腫瘤預後等狀況進行研究。

 

作者團隊納入 34 個研究、60808 位患者的統合分析結果顯示,RaPN 組有較少的 blood loss 與輸血狀況、較長的手術時間、較短的住院天數、較低的術後併發症與再住院率、以及較少的 eGFR decline。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Robotics and 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 創刊於 2004 年,2013 年後以全電子版形式發行。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1.472,在 Surgery 領域排名 124/200(Q3)。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機器人輔助部份腎臟切除手術」處理腎腫瘤之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Robotics and 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柳瑞明醫師、林舜穀醫師探討抑鬱與攝護腺癌預後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刊登!

$
0
0

 

 

01_IJERPH_LinPH_LiuJM_LinSK_06

 

 

文章介紹

 

癌症確診與治療過程對患者情緒與生活品質影響甚大,過程中的壓力、挫折與不適應感伴隨著抑鬱(depression)風險的增加。探討癌症以及抑鬱的研究顯示減少抑鬱症狀相關於較佳的存活狀況主要的抑鬱症狀能作為非小細胞肺癌預後的預測因子

 

抑鬱在不同癌症的關聯性亦為研究者探討主題,譬如乳癌肝細胞癌。目前文獻相對缺乏抑鬱對於不同期別癌症影響差異的大規模研究,因此作者團隊以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

 

本篇論文以攝護腺癌為研究對象,並依臨床治療分成三組:局部或局部侵犯的攝護腺癌、已有轉移的攝護腺癌、對賀爾蒙療法產生抗性的攝護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統計結果顯示在已有轉移的攝護腺癌這一組別,抑鬱個案顯著有較高的死亡風險(adjusted hazard ratio = 1.49);在另外兩組,抑鬱狀態與死亡風險間則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IJERPH)創刊於 2004 年,屬於 Public,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Health 領域,由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所出版,MDPI 是全球領先的 open access 出版公司之一。

 

IJERPH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2. 145,期刊自行統計的 first decision 審稿週期為 21 天、接受後到線上刊出間隔為 4.96 天。

 

 

再次恭喜三位醫師!

 

 

柳瑞明醫師與新思惟

 

 

 

林舜穀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柳瑞明醫師、林舜穀醫師探討抑鬱與攝護腺癌預後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團隊合作下持續獲得研究成績

$
0
0

 

作者:衛福部桃園醫院 泌尿科 柳瑞明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柳瑞明醫師、林舜穀醫師探討抑鬱與攝護腺癌預後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刊登!

 

 

01_ijerph_LiuJM_share17

 

 

關於 me-too study 的艱辛投稿經驗

 

短時間內再次有機會分享我的研究心得,實在是備感榮幸。想要持續以文字寫下關於臨床研究的歷程跟心得,一方面是替自己留下紀錄,另一方面則希望透過文字分享讓需要的朋友能少走一些冤枉路。

 

這次獲得刊登的研究在主題上其實是 me-too 文章,也就是文獻上已有不少類似主題的文章,也因此在投稿過程中滿辛苦的。缺乏創新的研究往往較不受一般的國際期刊所愛,也很快地累積了五次的退稿紀錄。

 

收到退稿通知是研究路上的家常便飯,但時間一久還無法幫文章找到歸宿,心中還是會有七上八下的惆悵感。我們這次的研究是討論攝護腺癌與憂鬱症,期刊選擇包含精神科領域、泌尿科領域、MEGA journal 期刊,但都未獲得接受。

 

 

感謝主編賞識

 

後來我們選擇投稿到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三位 reviewers 中的一位直接拒絕了我們,但主編在審查報告表示不同意該位 reviewer 的反對意見。原來主編是我們的知心人,只能對主編說我不認識您、但是我謝謝您。

 

 

一群人走的遠

 

這是我們團隊所刊登的第五篇國際期刊論文,感謝研究團隊的林舜穀醫師與林柏宏醫師齊心協力。團隊能夠順利組成,也是因為一同參加了新思惟的研究課程,理念相同下而組成。

 

這些年的磨合與滋長茁壯,合作的默契與團隊的成熟度也隨之增加,也再度感恩師長們的指導。希望往後能在研究團隊的齊心努力之下,能夠發表更多的優質研究。

 

 

最新活動

 

 

The post 團隊合作下持續獲得研究成績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暉凱醫師關於骨質疏鬆與骨折風險在白內障患者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刊登!

$
0
0

 

 

01_JAGS_HuangHK_10

 

 

文章介紹

 

骨質疏鬆症平時無症狀而容易輕忽,若不小心跌倒、提重物、或輕微撞擊造成骨折,後續的併發症與死亡風險往往會造成家庭、社會經濟與醫療的額外壓力。黃暉凱醫師即曾發表多篇關於骨質疏鬆與骨折風險在中風患者的相關論文

 

黃醫師於社交媒體(臉書)自述在眼科門診看到白內障需手術個案、因眼睛問題而意外跌倒造成外傷,進而以健保資料庫針對骨質疏鬆與骨折在白內障患者的風險進行研究,提供臨床相關訊息。

 

作者團隊研究後發現,白內障族群顯著相關於較高的骨質疏鬆或骨折風險(adjusted hazard ratio = 1.2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 1.25 – 1.32, p < 0.001);進一步以白內障患者中未接受手術個案為對照組,統計顯示接受白內障治療手術者的骨質疏鬆或骨折風險顯著較低(adjusted hazard ratio = 0.5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 0.56 – 0.59, p < 0.001)。

 

值得一提的是,從雜誌社提供的 Altmetric 數據可發現此篇論文在刊出後就被多個專業網站分享,包含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的 week in review、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fractive Surgery 的臉書粉絲專頁。另外,一般類的新聞媒體,如 Yahoo! News、Business Standard、The Financial Express 等,也多有報導。

 

這說明了,國際學術社群,很看重大型資料庫所分析出的重要結論,對於回答重要議題的統合分析也有報導需求,台灣研究者實不需對 dry lab 妄自菲薄,只要回答的議題重要、研究本身有品質,這正是我們可以在國際社群拓展能見度的利基。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JAGS) 創刊於 1953 年,是美國老年醫學會(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的官方期刊。JAGS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4.155,在 Geriatrics & Gerontology 領域(9/53)與 Gerontology 領域(2/36)皆為 Q1 期刊。

 

 

再次恭喜黃醫師!

 

 

黃暉凱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暉凱醫師關於骨質疏鬆與骨折風險在白內障患者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宗樺醫師參與團隊探討急診病患與醫療人員在鼻腔中帶有 MRSA 狀況的研究,獲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刊登!

$
0
0

 

 

01_JMII_WuTH_01

 

 

文章介紹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對幾乎所有青黴素類抗生素具有抗藥性,文獻顯示住院病患感染 MRSA 的死亡率高於感染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鼻咽若帶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意味著之後發生感染的風險較高。台灣本土的兒童研究發現,鼻腔拭子(nasal swab)培養出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比例從 2004 – 2006 年的 28.1% 下降為 2007 – 2009 年的 23.3%;但同時間培養出 MRSA 的比例卻從 8.1% 顯著上升為 15.1%。

 

為了探討造訪急診的民眾、院內工作的醫療人員,鼻咽帶有 MRSA 的比例與菌株(strains)分別為何,作者團隊以前瞻式臨床研究進行分析。鼻腔拭子之分析結果顯示,培養出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 的比例在急診患者為 22.1%、7.8%,在醫療人員則為 26.1%、6.1%。

 

進一步分析發現接受血液透析者與培養出 MRSA 有統計上的顯著相關,菌株分析的前三名 sequence types(ST)為:ST59(44.4%)、ST45(30.6%)、ST239(8.3%)。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合併自「中華民國微生物及免疫學雜誌」與「中華民國感染症醫學會雜誌」,2017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094。此期刊是下列學會之官方期刊:台灣微生物醫學會、中華民國免疫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寄生蟲學會。研究領域包含傳染性疾病、免疫、感染、與微生物學。

 

 

再次恭喜吳醫師!

 

 

吳宗樺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宗樺醫師參與團隊探討急診病患與醫療人員在鼻腔中帶有 MRSA 狀況的研究,獲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姜苾淩醫師探討氧化壓力與內側顳葉退化對帕金森氏症認知功能影響的研究,獲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刊登!

$
0
0

 

 

01_BMC_neuroinflammation_ChiangPL_02

 

 

文章介紹

 

帕金森氏症(PD; Parkinson’s disease)為慢性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疾病,典型症狀為運動障礙,但隨著老化與病史漸長可能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cognitive dysfunction)等問題,未來發生失智症的機率也較高。

 

PD 患者的認知功能可以從正常(PDN; PD with normal cognition)到輕微異常(PDMCI; PD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或惡化到失智(PDD; PD with dementia)。

 

文獻顯示認知功能異常程度相關於 rs-fMRI(resting-state fMRI)觀察到的大腦不同反應區域的共振連結破壞狀況,包含內側顳葉(MTL; mesial temporal lobe)。研究亦發現 PDD 與廣泛的大腦灰質萎縮有關,尤其是 MTL 區域。

 

多數 PD 患者病因不明、有小部分可歸因於遺傳,過往研究認為粒線體失常與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在疾病惡化過程扮演重要角色。為了確認對氧化壓力敏感的大腦區域、以及此區域的型態與功能連結變化,跟 PD 患者認知狀態的關聯性為何,作者團隊進行了前瞻式臨床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氧化壓力指標(leukocyte apoptosis、adhesion molecules)在 PD 族群顯著較高,大腦兩側的 MTL 是跟淋巴細胞凋亡相關的最脆弱區域。此外 MTL functional network 在結構與功能方面的破壞,可能導致 PD 患者認知異常。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是 BioMed Central 於 2004 年創刊的 open access、全電子版期刊,關注於免疫系統與神經系統間互動與影響的研究,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5.193。

 

 

再次恭喜姜醫師!

 

 

姜苾淩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姜苾淩醫師探討氧化壓力與內側顳葉退化對帕金森氏症認知功能影響的研究,獲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從 0 篇、1 篇、5 篇、15 篇,到長庚醫學研究獎。

$
0
0

 

作者:嘉義長庚醫院 耳鼻喉科 蔡明劭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蔡明劭醫師參與團隊「嗜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比值」作為頭頸部鱗狀細胞癌預後評估標記的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01_TsaiMS_share_07

 

 

這三年來的研究路在走過「艱困期」、「起飛期」、「持續成長期」後,很榮幸於 2018 年獲得《長庚醫學研究獎 臨床組青年獎》的肯定。

 

 

得獎是過往三年努力的肯定

 

《長庚醫學研究獎》是長庚體系年度研究大獎,由中研院院士級的頂尖學者擔任審查委員,評比依據為論文品質、數量、重要性、深度和廣度。若該院區申請者皆未達得獎標準,評審委員可讓得獎者從缺。

 

授獎典禮在院務委員會上由嘉義長庚醫院林志鴻院長親頒,可見醫院的重視程度。能獲此榮耀、我深深感激。感謝長庚體系對明劭的肯定,感恩師長對我的提攜與指導,頒獎典禮上我內心感動不已。

 

 

用心觀察成功者做到哪些事

 

回首來時路,我曾在學術的黑暗長廊裡迷惘盤旋,而後是如何從 0 篇、1 篇、5 篇、15 篇逐步累積,並獲得《長庚醫學研究獎》呢?

 

根據我自身經歷,以及觀察新思惟幾位研究成功起飛、進而在學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的傑出校友,我發現學術成功者有一些共通點,分享於下。

 

 

課後立即運用

 

我參與的第一場新思惟活動是 2015 年 7 月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因課程內容好、實用性高讓我課後立刻決定把《健保資料庫工作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統合分析工作坊》通通上好上滿。

 

若是學完不用,三個月就會忘一半,因此課後最重要的是盡快學以致用。建議拿出手邊正進行的研究,或投稿失敗而荒廢的稿件,又或者想辦法找一個主題開始起鍋造飯。

 

個人觀察,親身經歷幾次的投稿與審稿流程,有機會在課後 1 到 2 年內獲得刊登。藉由反覆的思考與實作,還能把老師傳授的功夫內化、進而舉一反三,創造出自己的學術洞見與哲學。

 

 

團隊合作多於單打獨鬥

 

跨領域、跨方法學的研究,需要不同領域的專家共同合作。在這講求效率與專業分工的時代,與其一個人窮其畢生精力把各領域專長練到精通,還不如集結各領域的人才一起合作。

 

合作初期可能會有雞同鴨講的情形,但只要願意投入時間討論與協調,通常在一年內就能讓團隊運作上軌道。新思惟的研究傑出校友們,大多是以團隊模式進行分工合作,集結不同領域人才做卓越的研究。

 

 

沉浸式的研究環境

 

環境對學習語言非常重要,要做好研究、環境也很重要。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在徐正明主任領導下,學術氣息相當濃厚。日常會議上、平日見面,都是醫師討論學術、激盪研究想法的時間。

 

長庚體系內的健康資訊流行病學研究團隊每週的例行會議,常舉辦研究講座與生物統計課程,協助了許多研究者往前邁進。跨科別、跨院區的研究合作是開拓視野、精進實力的好機緣,博士班也提供了每週和老師討論基礎研究、每週做實驗的機會。身處在這樣沉浸式的研究環境,幾乎每天都在做研究。

 

下班回家後,打開電腦想放鬆一下,臉書就跳出新思惟快訊,傑出校友柳瑞明醫師又刊登了三篇 SCI,青年才俊黃暉凱醫師又登上 impact factor > 5 分的期刊……。天啊!自己想耍懶一下都不行。

 

明劭有幸與許多傑出的新思惟校友結為好友,即使大家領域不同、但對研究的熱情與堅持卻是那麼一致。研究路上大家彼此借鏡、互相打氣,這種感覺太美妙。這是我在參加新思惟課程之初,不曾想到的珍貴收穫。

 

 

心中懷有夢想,但身體相當務實。

 

每次參加醫學會,在眾多講者啟發下、腦洞大開,心裡都會產生 10 個以上的研究想法。然而對剛起步的研究者,該如何選定主題呢?

 

全部主題都做,因資源分散、恐難成功;以最大格局做最偉大的主題,恐怕還沒等到成功之日、心中的研究火苗早已磨滅。

 

即使懷有遠大夢想,但研究剛起步時,我建議選擇「最容易成功的主題」,做手邊資源做得到、能力所及的,而不是偉大、昂貴、好高騖遠的研究。

 

Level 1 的起步者,首要任務是活下去,有好的開始才能獲得協助與補助。持續進行研究並累積成果,待能獲取更多資源後,再著手進行更大型、更長期的研究計畫。

 

 

成功起飛之後,試著研究聚焦。

 

受限於資源與機會,起步時的研究主題未必適合做為長期經營的方向。因此成功起飛後,需要重新思考未來要專注的方向,試著讓研究聚焦。貪多嚼不爛,主題太過發散、東一篇西一篇,很難在一個領域做到頂尖。

 

我選擇聚焦於頭頸腫瘤、睡眠呼吸中止症、嗓音手術領域,運用不同研究工具時而旁敲側擊、時而直搗核心,探究科學現象與背後的確切機制。

 

聚焦,才有機會在領域專精,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把研究當成事業認真經營

 

在我初涉醫學研究時,某位學術傑出好友對我說:「研究要成功,一年至少要有三篇第一作者論文,持續不斷地發表。如果只想著三年有一篇應付醫院規定就好,那不如別浪費時間,因為一定失敗。」

 

受到朋友這番話的激勵,我下定決心玩真的。這三年來我把研究當成事業認真經營,每週安排固定時段做研究,每天推進研究進度。回頭一望,至今已累積 16 篇論文。

 

據我觀察,論文發表這件事,確實是分布不均,有人一篇難求、有人每年 5 到 10 篇。這是因為從 0 到 1 所需的能量很大,沒有決心是很難跨越的。唯有動機超強、持之以恆,把研究當成事業認真經營才能成功。成功後,信心、實力、經驗會持續提升,也就有能力將論文產量維持在高檔。

 

以上是我的幾點觀察,也許這些成功者的共通點能讓起步者更容易跨過門檻。明劭在此祝福各位朋友,學術研究之路順順利利,捷報連連。

 

 

最新活動

 

 

The post 從 0 篇、1 篇、5 篇、15 篇,到長庚醫學研究獎。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蔡明劭醫師獲得 2018 長庚體系年度研究大獎,《長庚醫學研究獎》臨床組青年獎!

$
0
0

 

 

00_tsaims_award_banner

 

 

新思惟之友,蔡明劭醫師,參加 2018 年《長庚醫學研究獎》選拔,由中研院院士級的頂尖學者擔任審查委員,評比依據為論文品質、數量、重要性、深度和廣度。

 

蔡明劭醫師累積的作品,獲得評審給予「臨床組青年獎」的肯定,並由嘉義長庚醫院林志鴻院長親自頒發獎狀,與獎金 10 萬元。

 

恭喜蔡明劭醫師!

 

 

01_tsaims_award

 

 

院內多處佈告欄,也張貼《長庚醫學研究獎》得主的恭賀海報。

 

 

02_tsaims_award

 

 

2015 年第一次參加新思惟的課程《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前,蔡明劭醫師僅在住院醫師時期完成一篇 case report。升上主治醫師後,了解醫院生態與升等規定,更確信 paper 對教學醫院主治醫師的重要性。

 

為了增進論文寫作的技巧,蔡明劭醫師陸續參加了《健保資料庫工作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統合分析工作坊》,論文數量在 3 年時間,從 0 篇增加到 15 篇!

 

最近還剛把書桌上的電腦螢幕擴增成兩台,增加工作效率。而牆上貼的是孩子們的畫作與家人的合照。在最關鍵的學術發展期,蔡明劭醫師還能兼顧陪伴家庭,甚至經常安排全家旅行

 

 

03_tsaims_award

 

 

在教學、研究、醫療、家庭等領域都能平衡,有效率的時間管理,讓蔡明劭醫師不斷提升戰鬥指數,獲得一篇又一篇的論文刊登!

 

再次恭喜蔡明劭醫師的傑出表現!

 

 

蔡明劭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蔡明劭醫師獲得 2018 長庚體系年度研究大獎,《長庚醫學研究獎》臨床組青年獎!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柳瑞明醫師探討攝護腺癌接受荷爾蒙療法後罹患乾癬風險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Therapeutics and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 刊登!

$
0
0

 

 

01_TCRM_LiuJM_18

 

 

文章介紹

 

攝護腺癌(prostate cancer)是男性最常見的泌尿道惡性腫瘤。在處理局部擴散性與轉移性攝護腺癌時,男性荷爾蒙去除治療(ADT; 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為合併療法(combined modality)中的重要組成。

 

乾癬(psoriasis)又稱為牛皮癬,是難纏的皮膚病、會反覆發作的慢性免疫疾病。曾有個案報告顯示攝護腺癌患者接受荷爾蒙治療後發生乾癬惡化的狀況,也有研究認為 ADT 會影響腸道的自體免疫狀況。

 

目前尚不清楚 ADT 與乾癬是否有關,因此作者團隊以健保資料庫探討此議題,研究結果顯示使用 ADT 不會增加攝護腺癌患者的乾癬風險(hazard ratio = 0.9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 0.63 – 1.45, p = 0.816)。

 

 

期刊介紹

 

Therapeutics and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 創刊於 2005 年,目前為 open access 之全電子版期刊。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1.995,期刊自行統計的 first decision 審稿週期為 25 天、文章被接受後到刊出平均為 30 天。

 

 

再次恭喜柳醫師!

 

 

柳瑞明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柳瑞明醫師探討攝護腺癌接受荷爾蒙療法後罹患乾癬風險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Therapeutics and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累積優質論文,冀望在泌尿學領域有扎實定位。

$
0
0

 

作者:衛福部桃園醫院 泌尿科 柳瑞明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柳瑞明醫師探討攝護腺癌接受荷爾蒙療法後罹患乾癬風險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Therapeutics and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 刊登!

 

 

01_TCRM_LiuJM_share_18

 

 

本篇論文刊登後,我格外地有動力來驅動自己寫心得,因為這是自己本科(泌尿科)的主題,而且是我專門研究的攝護腺癌荷爾蒙治療領域。

 

 

研究起步時,有機會就盡力嘗試。

 

研究路很難是一路往前的康莊大道,因此剛起步作研究、資源匱乏時的可選擇部分也少。於是一旦機會出現,我就全力投入進行嘗試,試試看自己能做到多少程度。也因此我的研究發表在滿多不同領域,陸續留下屬於自己的足跡。

 

然而心中也感覺到,東西分散在不同地方,力量就很難匯聚。甚至無法敲開更高殿堂的大門,難以朝著下一個階段去作進化。

 

 

帶著成長後的研究經驗與技術回歸原點

 

大概兩年前,我的學術研究似乎到了一個瓶頸,心裡想做點別的嘗試,卻又受限於資源而無法有所突破,就是一種「卡住了」的感覺。反覆思索後,我決定回歸自己最熟悉的泌尿科領域,特別是攝護腺癌的重點研究。

 

想說,自己的投稿經驗與研究執行層面已較為成熟,就算是砍掉重練,應該也不會是全部歸零。期望日後能慢慢積累出優質的論文發表,在泌尿學領域能有扎實定位。

 

進一步考量整個環境加上臨床經驗,我設定挑戰攝護腺癌荷爾蒙治療領域的相關研究。初步計畫以基礎研究與健康大數據研究兩線同時進行,希望能從攝護腺癌治療中找到題材,跟上目前國際研究的趨勢。

 

 

從文獻中學習、尋找突破點。

 

下定決心後,我日以繼夜地投入攝護腺癌研究,從自己熟悉的健康大數據研究著手,試著做出鑑別度以突破重圍。第一步就是上網搜尋國內外相關研究,仔細閱讀別人的研究怎麼做、已經做到哪個境界、還有沒有能切入的點。

 

過程中找到一篇 Nead et al 於 2015 年發表的論文,覺得很值得學習,於是我反覆研讀,應該讀了超過 50 次。一邊讀一邊想,他的優點在哪?現在能否複製;他的缺點在哪?能否避開、作修正。

 

歷經兩年努力,終於打下第一個樁,這要感謝整個研究團隊的齊心協力、一路上給予指導的師長們。並感恩許老師的指導,願意放手讓我做自己想要做的研究主題。

 

 

最新活動

 

 

The post 累積優質論文,冀望在泌尿學領域有扎實定位。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