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快訊] 曾秉彥醫師與曾秉濤醫師關於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與腦血管意外之統合分析,獲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刊登!

$
0
0

 

 

01_Cerebrovascular_Diseases_ZengBY_TsengPT_31

 

 

文章介紹

 

文獻顯示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PLMS; periodic limb movement in sleep)的共病症有高血壓、心搏過速、心血管疾病、腦血管意外(CVA;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s),因此曾醫師團隊曾發表 PLMS 與心血管疾病的統合分析研究

 

此篇論文中,曾秉濤醫師團隊進一步針對 PLMS 與 CVA 進行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分析結果呈現 PLMS 病患有 CVA 共病症的比例的確高於對照組(odds ratio = 1.267、p = 0.019);CVA 族群的 PLM index 也高於對照組。

 

因此作者團隊認為此研究顯示出 PLMS 族群的 CVA 盛行率較高、CVA 患者會有較嚴重的 PLMS 病況。未來可進一步以研究探討 PLMS 接受適當治療能否降低 CVA 風險,中風次級預防能否改善 PLMS 病況。

 

 

期刊介紹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是創刊於 1991 年、隸屬於 Clinical Neurology 與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領域的期刊,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2.931。

 

 

 

曾秉彥醫師與新思惟

 

  • 曾秉彥醫師所參加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第九梯次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曾秉彥醫師與曾秉濤醫師關於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與腦血管意外之統合分析,獲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兩年回顧:從論文新手到 impact factor > 5 期刊。

$
0
0

 

作者:花蓮慈濟醫院 家醫科 黃暉凱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黃暉凱醫師參與團隊探討 statin 與中風後骨折風險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刊登!

 

 

01_jcem_huanghk_09_share

 

 

兩篇論文刊出於 impact factor > 5 期刊

 

真的非常幸運,住院醫師時期就有論文刊出於 JCEM 這本不錯的期刊(2017 年 impact factor = 5.789),而且是一個禮拜兩篇!(希望它不要 Oncotarget 化 XD)

 

這是兩年多前當 PGY、第一次報名新思惟小班研究課程時,想都想不到的事。論文內容新思惟已做好導讀、便不再贅述,以下我想分享一路走來的心得、並感謝曾給予幫助的人。

 

 

課後實際應用與動手做,非常重要。

 

我第一次參加的新思惟小班課程是 2015 年的《健保資料庫工作坊》,後來又陸續上過《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統合分析工作坊》

 

每一次的課程都非常有收穫,大大打開了我的眼界。但我也認為,只有上課或許聽完當下很感動、覺得有希望,但若只停留於感動和希望,課後沒有實際投入執行,是非常可惜的。

 

報名費都付了(像我上了四種課程就是 $120000 XD),課後當然要動手實踐與實際應用才能讓效果最大化,把講師們傳授的秘訣都內化成自己的能力(當然等級和講師們還差很多,但自己跟自己比就知道進步了多少)。

 

 

從健保資料庫工作坊談起

 

以我自己為例,《健保資料庫工作坊》讓我認識了資料庫架構及如何進行題目發想。上課時實際操作並成功畫出投稿等級圖表的經驗,則使我跨越了對論文寫作那個自己想像出來的恐懼和障礙。

 

課後我透過實際應用上課所學,挑選自身感興趣的題目現學現賣,達到很好的吸收,最後也成功做出 SCI 投稿等級的圖表與資料。但這只是完成可投稿內容的第一步而已。

 

 

報名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的動機

 

當我著手寫論文、要把統計結果寫成完整論述時,才發現這又是另一個障礙。原本以為不會太難,但初入門完全無經驗的我此時才發現連哪一段要寫什麼都搞不清楚,論文初稿只是毫無邏輯的片段堆疊、像在湊字數。

 

上完《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有如打通任督二脈,了解到論文架構寫法與一般原則。課後立馬重寫,同樣是透過立即的實際應用讓我對講師的功力做了最大幅度的吸收(聽起來很像什麼變態武功),與過往的自己比較也感受到上完課後的進步幅度。

 

 

從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我學到的是。

 

寫完並投稿後還有殘酷的下一步,就是與 editor 及 reviewers 的應對。對於第一次接到 major revision 的我,犀利的二十多個問題真是嚇到吃手手。此時剛好《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上課日在回覆期限的兩週前,便立刻報名!

 

課中從國際頂級期刊 editor 講師所授內容,了解到 reviewer 的審稿觀點並避免了許多新手常犯的大忌。中間下課時又巴著蔡校長問一堆關於 revision 的瑣碎菜鳥問題,最後人生第一篇 SCI paper 就成功孵出了。

 

 

兩年、八篇。

 

從 2017 年初第一篇 SCI 誕生到 2018 年中,共有 8 篇 SCI 論文被接受(扣除 1 篇已被 JCR 除名的 Oncotarget,囧…)。

 

記得 2016 年還在為第一篇 SCI 努力時,蔡校長曾對我說:「你這樣繼續努力下去,不久後應該可以破 10!」那時真的覺得他在嘴砲我,不過現在快自己打自己臉了…XD。

 

 

來自各方的支持與砥礪

 

當然這一路上除了新思惟,也要感謝許多師長前輩們的幫助,不管是正面的鼓勵指導、抑或反面的刺激(就不方便多說了 XD),後來還直接被院長挖出來表揚(打開知名度後得到更多合作機會)。

 

這些兩年內經歷過的許多事情,這都讓我的住院醫師訓練生涯過得更多采多姿(實際上還是每天都在醫院講幹話,訐譙東、訐譙西)

 

最後跟大家分享、也是校長一直勉勵我們的,不要小看自己、製造無謂的自卑感,就算只是小小住院醫師,在國外學者眼中也都是 M.D.。

 

我目前發表的一些系列文章也真的有被國外學者看到,因為已開始被一些期刊邀請去審稿相關論文(甚至還有非常著名的國際大期刊邀請審稿),這就是給我的最大肯定(雖然同一件事也被周遭某些前輩酸過「都做類似的主題不可取」,科科

 

這段期間的努力真的讓我學習到許多,但越學就越發現不會的東西更多,只好繼續學習、繼續努力!

 

 

最新活動

 

 

The post 兩年回顧:從論文新手到 impact factor > 5 期刊。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眾多幫忙下完成的第一篇論文,我決定再寫一篇!

$
0
0

 

作者:曾秉彥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彥醫師與曾秉濤醫師關於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與腦血管意外之統合分析,獲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刊登!

 

 

01_cerebrovascular_zengby_share_01

 

 

論文從零開始時的焦躁與無助

 

這是我的第一篇論文、而且是 SCI 論文,要感謝的人很多。故事要從接到大哥曾秉濤醫師的論文寫作邀請(逼迫)說起。

 

我以前從沒寫過任何學術論文,因此開始參與這篇論文的撰寫時,腦袋裡是一片空白,可說是從零開始。大哥恨鐵不成鋼、用有如獅子般的方式訓練我:「把我踢下山谷,然後拍拍屁股走人」。

 

於是我只好先閱讀網路上、教科書上的相關知識,搜尋文獻並閱讀查到的相關背景知識,才終於勉強弄懂這次的研究主題。

 

可是弄懂以後,下一步要怎麼做?就束手無策了。沒辦法,第一次總是青澀害羞的,我的第一次論文寫作就在忐忑、焦慮、不安的綜合情緒下開始了。

 

 

原來大哥逼迫我去上課,是別有用心。

 

雖然已經「大略」知道這次的主題重點,可是對於資料蒐集整理、統計回歸分析等細節我仍然一竅不通。好在這時大哥又站出來了,他負責統計工作、我則負責論文撰寫的部分。

 

所幸我之前參與過新思惟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當時有留下認真上課後的武功祕笈:上課筆記!

 

圖表歸納製作、文章段落重點、文辭格式、以及 reviewer 審查的重點,這些常見的寫作困擾上課都有講到,老師在講、我都有在聽唷!

 

這時才發現,當初大哥逼迫我去上課,其實是別有用心的。花費大筆金額報名的課程,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給了我相當大的啟發(對初入社會的我而言,這是筆不小的錢)。

 

透過課程所學以及新思惟學長的指導,我對於這篇論文自己負責的部分,有了相當明確的概念及方向,終於順利且及時完稿(至少是在大哥不耐煩之前)。

 

 

含淚播種,含笑收割!

 

完稿後就是漫長的審稿過程,哪邊有缺失要補漏、哪邊有錯字、哪邊忘記加上引用,一直來回寄信與期刊溝通聯繫。

 

觀察其他人的寫法與論文格式、想盡辦法潤飾自己的文章,一路挑燈夜戰,不知終點是否將至。直到最後看著一篇論文,從一小部分開始,慢慢的點、線、面終於交織成一整篇完稿的那刻,雖然筋疲力盡、但真的很有成就感。

 

 

審視自己,感謝曾給予協助的人們。

 

回頭檢視這段期間的疏失,包含有時間分配不當、相關資料的缺乏等等。至於寫作上的問題,感謝許多貴人給我建議、並點出我各方面的缺陷,成為我繼續成長的支柱。

 

希望能有機會繼續學習、成長到能跟大家互相扶持的狀態,能和這樣的團隊共事很快樂。也慶幸自己在遇到困擾、遭遇挫折時沒有放棄,而是咬牙堅持。

 

謝謝在過程中指導過我、包容過我的人,當然也要謝謝大哥給了我這個機會,讓我有機會寫出人生第一篇 SCI 論文。

 

參與這篇論文的經驗,我的感想是縱使無經驗、程度不好,只要願意寫、認真寫再加上許多貴人的幫助、以及新思惟的助力,還是能完成任務。

 

現在,我要準備去跪算盤,因為我寫出太多大哥的秘密了!。

 

 

最新活動

 

 

The post 眾多幫忙下完成的第一篇論文,我決定再寫一篇!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沂名醫師參與團隊分享困難的血管腔內腹主動脈瘤修復之創新術式,獲 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 刊登!

$
0
0

 

 

01_ICVTS_ChenIM_10

 

 

文章介紹

 

腹部主動脈瘤被稱為「肚子裡的不定時炸彈」,一旦破裂便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傳統手術治療傷口大、且有時需犧牲側支血管;近年來發展出的血管腔內主動脈瘤修復手術(EVAR;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可用微創手術方式進行,傷口小且術後恢復較快。

 

以 EVAR 治療腹部主動脈瘤,若遇到 tortuous aorta、角度困難、正常變異等因素,造成對側鼠蹊部進入的導管無法穿入覆膜支架 short limb 中,文獻上已有技術論文提供救援方案,譬如:cross-limb technique、從上肢動脈對側鼠蹊部以 snare device 輔助的 pull-down technique。

 

然而在 cross-limb technique 失效的困難個案、無法取得 snare device 或考量到費用等因素時,作者團隊在本篇論文中分享的技術(cross-wire technique)便可提供另一種選擇。有興趣的朋友可前往閱讀,搭配論文中的清楚圖說更易了解作者團隊的作法。

 

 

期刊介紹

 

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 (ICVTS) 創刊於 2002 年,2018 年 7 月以後以全電子版形式發行。ICVTS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1.756,在 Cardiac & Cardiovascular Systems 領域排名 81/128 (Q3)。

 

 

再次恭喜陳醫師!

 

 

陳沂名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沂名醫師參與團隊分享困難的血管腔內腹主動脈瘤修復之創新術式,獲 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靖農醫師參與團隊關於鼻竇腎細胞樣腺癌罕見個案之經驗分享,獲 Head & Neck 刊登!

$
0
0

 

 

01_Head_Neck_WuCN_02

 

 

文章介紹

 

鼻竇腎細胞樣腺癌(sinonasal renal cell-like adenocarcinoma)是一種罕見的鼻竇惡性腫瘤,首見於 2002 年的兩篇論文(這裡這裡),2015 年之前的英文醫學文獻中僅有 15 例可能的此類個案報告。

 

診斷鼻竇腎細胞樣腺癌在臨床與病理領域都是困難的挑戰,過往文獻著重於病理特徵上的描述與討論;因此作者團隊從臨床角度切入分享相關資訊,包含預後與治療面的討論以及文獻整理回顧。

 

本篇論文個案為 26 歲女性患者,臨床症狀是一年的右側間歇性鼻出血與嗅覺減退。就醫後的鼻內視鏡發現右側鼻腔內有腫塊,進一步安排了磁振造影檢查與手術切除。作者團隊於論文中詳述病程,並輔以清楚的圖片(包含內視鏡、磁振造影、病理切片)與學術世界分享此罕見個案之診斷及治療經驗。

 

 

期刊介紹

 

Head & Neck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Oral Oncology 的官方期刊,2017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471,期刊排名在 Otorhinolaryngology 領域為 9/41(Q1)、在 Surgery 領域則為 64/200(Q2)。

 

 

再次恭喜吳醫師!

 

 

吳靖農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靖農醫師參與團隊關於鼻竇腎細胞樣腺癌罕見個案之經驗分享,獲 Head & Neck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李浩銘醫師探討兒童闌尾炎與自來水普及率相關性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刊登!

$
0
0

 

 

01_IJERPH_LiHM_05

 

 

文章介紹

 

闌尾炎(appendicitis)是兒童腹部緊急手術常見原因,確實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致病理論包含 mechanical hypothesis(闌尾管腔出口阻塞後的變化)、infection hypothesis、與免疫有關的 hygiene hypothesis(幼時腸道菌接觸的減少可能增加特定疾病發生率)。

 

關於 hygiene hypothesis,1980 年代曾有文獻發現家庭設施改善自來水(piped water)供應可能與闌尾炎發生率增加有關。但 1991 年發表論文之發現否定了前述現象,2011 年的研究甚至認為較差的衛生條件可能增加闌尾炎風險。

 

為了探討闌尾炎之 hygiene hypothesis,作者團隊連結台灣水利署(Taiwan Water Resource Agency)與台灣健保資料庫資訊進行探勘。研究發現自來水普及率較差區域(51.21% to 63.06%)的闌尾炎風險顯著高於自來水普及率(98.97% to 99.63%)較好的區域。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IJERPH)創刊於 2004 年,屬於 Public,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Health 領域,由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所出版,MDPI 是全球領先的 open access 出版公司之一。

 

IJERPH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2. 145,期刊自行統計的 first decision 審稿週期為 21 天、接受後到線上刊出間隔為 4.96 天。

 

 

 

再次恭喜李醫師!

 

 

李浩銘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李浩銘醫師探討兒童闌尾炎與自來水普及率相關性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沂名醫師關於血管內技術與合併手術治療「主動脈髂動脈阻塞疾病」之原創論文,獲 Acta Cardiologica Sinica 刊登!

$
0
0

 

 

01_Acta_Cardiologica_ChenIM_ChenTW_01

 

 

文章介紹

 

主動脈髂動脈阻塞疾病(AIOD; aortoiliac occlusive disease)亦稱為 Leriche syndrome,2007 年 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 II (TASC-II) 對於 AIOD 這類 type D lesions 的治療建議為重建手術(reconstructive surgery)。

 

雖然 TASC-II 建議手術治療 AIOD,但近年來血管內治療(endovascular therapy)在技術與工具上都有長足進步,2010 年研究也顯示血管內治療 AIOD 的 secondary patency rates 不亞於手術治療。

 

發表於 2013 年的統合分析顯示手術治療較常被用於術前血管徑流較差的 AIOD 患者;與血管內治療相比,手術治療的血管通暢率較高、風險也較高(併發症發生率與 30 天死亡率)、住院時間也較長。

 

對於複雜的 AIOD 個案,手術仍然是重要治療選項,但結合血管內技術與手術治療的 hybrid procedure 有 2014 年發表論文認為在特定個案是值得考慮的治療選擇。因此作者團隊也分享所在機構以血管內技術與 hybrid procedure 治療 AIOD 之經驗與成果。

 

研究納入 41 例個案之 TASC-II D AIOD lesions,19 位患者接受血管內治療、22 位患者接受了 hybrid procedure。技術成功率為 100%,併發症發生率為 20.2%(以急性腎損傷最常見)。

 

血管內治療的一年與兩年 primary patency rates 為 89.5% 與 84.2%,hybrid procedure 則皆為 95.5%,但兩組間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血管內治療的一年與兩年 secondary patency rates 為 94.7% 與 93%,hybrid procedure 則為 95.5% 與 94%,兩組間同樣無顯著差異。

 

 

期刊介紹

 

Acta Cardiologica Sinica中華民國心臟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的官方期刊,1985 年以季刊的形式開始發行,於 2013 年更改為雙月刊,2017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0.927。

 

 

 

陳沂名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沂名醫師關於血管內技術與合併手術治療「主動脈髂動脈阻塞疾病」之原創論文,獲 Acta Cardiologica Sinica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劉峰誠醫師參與團隊關於腎病症候群與帕金森氏症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BMJ Open 刊登!

$
0
0

 

 

01_BMJ_OPEN_LiuFC_04

 

 

文章介紹

 

慢性腎臟病(CKD; chronic kidney disease)常合併神經系統問題,譬如認知功能障礙、腦病變(encephalopathy)、周邊神經或自主神經系統異常,關於 CKD 與失智症末期腎病的帕金森氏病(PD; Parkinson’s disease)風險也都有研究探討。

 

腎病症候群(nephrotic syndrome)是一種腎臟功能異常,臨床表現包含蛋白尿(proteinuria)、血中白蛋白過低、水腫、血中膽固醇升高。兒童時期發生的腎病症候群若接受適當治療,日後不一定會變成慢性腎臟病。

 

曾有文獻發現蛋白尿可做為預估認知功能下降之生物標記,代表可能有潛在共同機制會影響腎與腦的微血管。腎病症候群影響中樞神經並產生 PD、parkinsonism 的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認為血腦障蔽受損、proteinuria-related vascular brain damage 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為了探討腎病症候群(有可能腎功能正常)的 PD 和 secondary parkinsonism(PDsPS)風險,作者團隊使用健保資料庫進行探勘。分析結果發現腎病症候群在男性、女性以及各年齡次族群分析中,皆與 PDsPS 風險呈正相關。

 

 

期刊介紹

 

BMJ Open 是創刊於 2011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出版商是 BMJ Publishing Group Ltd,屬於英國醫學協會 (BMA; 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在 2017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413。

 

 

再次恭喜劉醫師!

 

 

劉峰誠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劉峰誠醫師參與團隊關於腎病症候群與帕金森氏症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BMJ Ope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論文影像處理,內行人都讚賞!

$
0
0

 

作者:高雄長庚醫院 耳鼻喉科 吳靖農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吳靖農醫師參與團隊關於鼻竇腎細胞樣腺癌罕見個案之經驗分享,獲 Head & Neck 刊登!

 

 

CLIP_20170618_653

 

 

新思惟教會我的不僅僅是論文寫作,更讓我習得追求成功的態度,這是我第二篇 SCI 論文,同時也是第一篇 SCI case report 刊登後,所體悟到的!

 

這篇 case report 的前身,是源於我到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貼過的海報,由於是公費補助參加醫學會,大老闆鼓勵我寫成 case report 去投 SCI 雜誌(補助才不會被醫院收回……)。

 

 

Reviewer 對影像的處理極為讚賞

 

但臨床 case report 最大的重點就是影像的呈現,而這是我完全陌生的領域,此時自然就想到新思惟的另一堂寫作工作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藉著該堂工作坊,我也試著把我要放上 case report 的圖片拿來修改並參與互動實作競賽,課後也很幸運地獲得新思惟的醫學影像大獎,無疑對我這篇 case report 的投稿有莫大的鼓舞。

 

將稿件整理好後,直接投到耳鼻喉頭頸外科最高分的雜誌 Head & Neck,過了一個多月的審稿後,非常幸運地得到「Accept with minor revision」的回覆,而在 reviewer 給的意見中,對於影像的處理極為讚賞。

 

在英修之後很快地將稿件寄回,並且開始幻想原來上完新思惟後,投稿是這麼地順暢。BUT,人生就是有這麼多的 BUT,就在我以為再過幾個禮拜後,雜誌社就會給我一個正式 accept 的信函時,一切卻好像石沉大海。

 

 

讓作品得到公平的對待!

 

過了 3 個月後,雜誌社終於有消息了,但居然給我一個 reject 的回覆。這對再一個月就要考專科醫師的我,可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對此,我還曾經上新思惟之友哭訴 XD,從 Accept with minor revision 修到 reject,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在看過其他校友的建議後,我也靜下心來思考,若照我從前的個性,可能就直接掉入迷信權威而沒有伸張自己意見的泥淖,直接放棄轉投他家雜誌社。但上完新思惟後,讓我了解國外的雜誌社如果能據理力爭,會有機會得到公平的對待。

 

因此我直接寫信給雜誌社的編輯部據理力爭,沒想到儘管是在假日,他們卻在第一時間給了我回覆,並告知我是他們分類上的錯誤所致,因此重新給了我 accept。雖然後續的刊登依然一波三折,但已經是後話了。

 

這次的投稿雖然不如預期中順利,但確實讓我學到了許多。除了感謝科內學長的指導外,新思惟課程中一點一滴的潛移默化,更是讓我在追求刊登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謝謝新思惟!

 

補記:Head & Neck 的編輯,在近日也已向出版社推薦使用我們 paper 中的影像作為該期雜誌封面,目前仍在審閱中,再次感謝新思惟工作坊的訓練。

 

 

最新活動

 

 

The post 論文影像處理,內行人都讚賞!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濤醫師探討血清素抗抑鬱藥物的青光眼風險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刊登!

$
0
0

 

 

01_JAD_TsengPT_32

 

 

文章介紹

 

造成青光眼(glaucoma)發生視神經萎縮或凹陷的病因眾多,治療與預後也各異。一般認為的青光眼危險因子包含老年人、黑人種族、青光眼家族史、使用類固醇、高眼壓等等,最早用於治療抑鬱症的三環類抗抑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也有造成青光眼的風險

 

關於新一代血清素抗抑鬱藥(serotonergic antidepressant drug)的青光眼風險,有研究認為要注意、但也有研究顯示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的原發隅角開放性青光眼風險較低

 

為了探討血清素抗抑鬱藥物的青光眼風險,作者團隊以統合分析進行研究。納入六個病例對照研究與一個世代研究的結果顯示 SSRIs 並無較高的青光眼風險,使用 SSRIs 與 serotonin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SNRIs)的患者有較低的眼壓,接受抗抑鬱治療者有較大的 pupillary diameter。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JAD)創刊於 1979 年,著重於研究各種 affective disorders (depression, mania, anxiety and panic)。JAD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3.786,期刊自行統計的 first decision 審稿週期為 6.4 天、final decision 為 10.8 天。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曾秉濤醫師探討血清素抗抑鬱藥物的青光眼風險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8 / 11 / 4(日)課程記錄

2018 / 11 / 4(日)活動內容

$
0
0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Clinical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hands-on workshop

 

2018 年 11 月 4 日(日)9:00a – 4:30p

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尼采廳

吳昭慶醫師 / 吳青陽醫師 / 蔡依橙醫師

 

 

banner-01

 

 

最多校友成功發表,2018 年 6 月,單月超過 40 篇 SCI!

 

  • 國際期刊 editor 與資深 reviewer 教你投稿重點,有!
  • 成敗關鍵 revision,怎麼做才最好,有!
  • 提供頂尖期刊範例論文,原作者讓你問,有!
  • 提供頂尖期刊範例論文,過去的 revision letter,讓你學習參考,有!
  • 資源稀少時代起步,給年輕伙伴的務實建議,有!
  • 初學者最常用的統計,互動實作,有!

 

國際學者陣容,由神經外科頂尖期刊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現任唯一亞洲 editor 吳昭慶醫師,與曾登過外科第一名雜誌 Annals of Surgery 的吳青陽醫師,搭配曾獲放射科知名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邀請撰寫 Radiology in Taiwan 的蔡依橙醫師,共同指導!

 

最適合初學者的入門課程,為你而開。

 

20180624_feedback_00001

 

20180624_feedback_00007

 

 

時間地點

 

時間:2018 年 11 月 4 日(日)9:00a – 4:30p

地點: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尼采廳

名額:35 名,額滿為止。

主辦單位:新思惟國際(InnovaRad)

 

 

馬上報名

 

 

堅強陣容

 

吳昭慶:神經外科頂尖期刊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之核心編輯成員。從素人狀態起步,歷經 author / reviewer / speaker / editor,用研究與發表,讓世界知道自己的技術與專業。

 

吳青陽:從別人眼中的小手術 port A 開始,逐步登上外科第一名期刊 Annals of Surgery,發表多項獨到研究與專利,並有肺癌手術系列研究。用 PubMed 的足跡,榮耀自己胸腔外科醫師的身份!

 

蔡依橙:原創論文被引用破百次,領導制訂亞洲心臟電腦斷層 guideline 後,希望協助每個想在國際舞台發光的年輕朋友,於是辭職創業,全心投入課程規劃,協助大量傑出校友,活出更好的人生。

 

 

常見問答

 

問:講者都是國際等級的學者,內容真的適合初學者嗎?會不會打高空?

 

答:請放心,不打高空,適合初學者,一向是新思惟工作坊最特別的地方。

 

我們藉由課程的設計與規劃,以及與講師們的長期相處與溝通,確保內容不會是「最近自己關注的學術領域」,而是以初學者為核心,提供各位走到國際學術舞台上,最有用的重點。

 

從課程表,您應該也看得出來,所有的講題,都是學術正要起步的年輕朋友,會思考與關注的議題。

 

 

問:這次的「指定論文」,有什麼不一樣?聽說還有幕後花絮?

 

答:是的,本次挑選的論文,特色如下:

 

  • 很簡單的臨床收案、很簡單的統計,就能回答很重要的臨床議題,登在領導期刊。
  • 論文作者親自在現場,隨便你問。
  • 破天荒首次公開 revision letter,怎麼回覆 reviewer、怎麼排版、怎麼據理力爭,全部毫無保留與你分享。

 

如果您想先看一下指定論文的話,請由此去

 

 

問:這個工作坊,口碑如何?成績如何?

 

答:口碑部分,請參考同學們的心得分享,您可以從課程網站右邊欄的「心得總覽」點進去看。如果時間有限,歡迎參考我們第一梯次同學的心得,以及他們的成績列表。

 

 

整體成績方面,歡迎參考同學們上完課後的 PubMed 論文發表,以及特別寫給許多學術起步者的分享。為了讓各位好閱讀,這個網頁我們特別花了時間反序處理,把比較新的快訊與心得放上頭。

 

 

數字來說,整體的課後匿名問卷滿意度,總平均為 4.8。

 

課後發表,我們統計了最早五梯次同學的成績(2014/7/5 到 2015/7/26),結果共有 180 位同學來上課,課後至今共發表 199 篇 PubMed 文章。

 

 

問:跟《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有什麼差異?你們建議先上哪個?

 

答:這兩個課程截然不同,尤其改款之後。不管是課程講述或互動實作,都不一樣。哪個先上都可以,我們在規劃設計時,就仔細的避開「擋修」問題。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簡稱 MEPA,本工作坊簡稱 CLIP。以下介紹不同之處。

 

  • MEPA 講師為內科系,CLIP 講師為外科系。
  • MEPA 講文章怎麼寫、稿件如何規劃、當代期刊選擇策略、研究品牌塑造、寫不出來的問題診斷。CLIP 講 editor 怎麼分稿、reviewer 怎麼審稿、revision 怎麼回覆、學術發展歷程。
  • MEPA 做的是最常聽到,符合常態分佈的檢定方法,適合收案量大的,偏內科系研究。CLIP 則是做個案數少、不符合常態分佈的無母數檢定,並有 ROC curve 與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偏外科系研究。

 

簡單說,藉由我們的規劃,兩種課程剛好涵蓋了絕大多數的重要議題,而且並不重複。值得都來看看!

 

 

 

問:這次互動實作,從處理醫學影像標示,改為統計入門上手,軟體也是用 MedCalc 嗎?

 

答:是的,為了節省新思惟之友的軟體購置成本,也為了鼓勵優秀的醫學統計軟體 MedCalc,我們在統計部分一樣使用 MedCalc。

 

這次會用到的功能,跟其他新思惟的研究工作坊,完全不同,剛好是個機會,熟悉這個軟體其他強大的面向。統計一樣迅速,製圖一樣漂亮!

 

如果您用了喜歡,課後,我們將舉辦限時快閃代購,MedCalc 給新思惟校友不錯的折扣,歡迎參考

 

 

上報名

 

 

學員評價

 

20180624_feedback_00003

 

20180624_feedback_00005

 

如果,你是新手,正在研究這條不歸路上摸索著,這堂課值得你好好坐下來,除非你通宵打電話、夜唱或打球,否則,三位講師講課很精彩,簡報重點清楚易懂,說的都是人話,保證好吸收。他們不是神,他們都跟我們一樣,在相同的環境中成長,比起那些老外講師告訴我,十個絕對不要犯的投稿錯誤,我相信,這堂課告訴我們的,絕對更值得新手上路。
(核能研究所 保健物理組 廖英蘭 副工程師)

 

在此次上課前,研讀吳昭慶醫師所提供的指定論文時,很驚訝地發現,不一定需要特地去找很複雜、看起來很厲害的題目,原來好題材可能就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只是我們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及足夠的背景知識,去發現及發揮這個題材。
(林口長庚醫院 影像診療部 黃怡璇 醫學物理師)

 

 

 

傑出榮耀

 

 

 

課程特色

 

親切大師:國際級 editor / reviewer 的論文供您閱讀,並現場提問。將從 author 到 reviewer 甚至 editor 這一路可能遇到的狀況,系統性整理,節省您的時間、節省您的精力,機會難得!

 

不怕統計:素富盛名的「互動實作時間」,處理初學者最常用的無母數統計,畫出漂亮圖表,並實際操作,上手 ROC curve 與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在眾多助教與講師的協助下,統計不難。

 

課後回饋:除了課前提問,將由講師們仔細回覆之外。課後,蔡校長也將針對您所做的統計圖表,給予建議。用資深 reviewer 的觀點,協助您從「已經是自己做得最好的圖表」,再上層樓。

 

 

馬上報名

 

 

課程內容

 

CLIP2_2018_2

 

 

 

 

 

 

 

報名資訊

 

名額:35 名,額滿為止。

主辦單位:新思惟國際(InnovaRad)

課程原價:35000 元

優惠價格:30000 元,限早鳥與活動老朋友。早鳥,於 10 月 21 日(日)前完成報名。老朋友,曾參加過新思惟小班工作坊大型研討會

 

 

上報名

 

 

問卷抽獎:上課當天繳回問卷,便有機會抽中「研究者永遠的好朋友」Microsoft Office 365 家用進階版一年份(市價 3000 元)。

統計製圖大獎:上課會場,備有免費無線網路,活動當天「互動實作時間」結束之前,以「圖片」形式,上傳您最得意的「統計數據圖」,到新思惟之友,並在共享的 Dropbox 放上原始檔案,就算參賽,數量沒有限制,只要資訊清晰,reviewer 喜歡,Office 365 就歸你。(如何贏得「統計製圖大獎」?

課後心得:活動結束後,於 11 月 7 日(三)前,回傳照片與一千字以上心得至主辦單位(innovarad.inc@gmail.com),便可獲得 1000 元現金禮卷回饋。將擇優刊登於新思惟相關活動網站。

 

共享榮耀:參加工作坊後,若應用所學,發表相關研究論文(第一或通訊作者),不限類型,刊登於 PubMed 上,回傳「論文」與「一千字以上感想」,給新思惟團隊 (innovarad.inc@gmail.com),每篇回饋一千元禮券,impact factor 五分以上,回饋五千元禮券。將擇優刊登在網站與相關出版品,一起分享您的榮耀。期待您能量產論文,「賺回學費,賺到許多人的肯定,更賺到自信以及勇氣。

 

指定閱讀:免費提供「指定論文」,供學員深讀,唸完之後,課程中並提供其審稿過程中之 revision letter 作為參考,讓您更理解與 reviewer 交手的過程,以及最佳化的措辭和呈現,若有任何相關問題,也能與論文作者吳昭慶醫師直接做討論。盡量問、問到懂!

課前問答:報名時,請填寫您最想問的問題,或目前遇到的瓶頸,講師將一一回覆,於課前以電子檔寄送給學員,並將之融入課程設計、編入課程講義。

課後作業:活動結束後,於 11 月 7 日(三)前,請在 Dropbox 上,繼續完成互動實作時間的指定題目。講師將一一看過,觀察您沒注意到的部分,針對您個別的狀況,給予回饋。

 

實作課程:現場座位備有「插座」與「Wi-Fi」,請攜帶您的「筆記型電腦」與「滑鼠 / 滑鼠墊」前來,在自己的電腦上實作,包括統計實作、數據製圖等,由資深研究者協助,學習最有效!

統計軟體:統計軟體,指定使用 MedCalc,有 15 天試用期,我們會在課前一週,發通知信,請您到時候再安裝。上完課後,自行購買正版,單人版本約台幣一萬五,新思惟之友更進一步有專屬優惠。更難得的,介面上手容易,操作直覺,且包含了多數醫學統計會用到的功能!請自備 MS-Office,版本不限。

作業系統:MedCalc 僅有 Windows 版本,建議使用 Windows 筆電,並在課前一週收到通知時,先行安裝測試。Mac 使用者,請參考這篇文章「MedCalc on Mac,該怎麼做?」。

 

建議從速:我們團隊過去的各種工作坊與研討會(這裡這裡這裡這裡這裡),以及本課程前幾梯次(這裡這裡這裡),多迅速報名額滿,且廣獲好評,內容實用有效,學員生涯大放異彩。若課程合意,建議儘速報名。

 

活動規範:會議進行期間,敬請配戴名牌,歡迎拍照打卡,禁止錄音錄影。

 

退款規定:活動日期兩週前,取消報名,退款 24000 元 。之後取消報名,退款 12000 元。若因個人因素無法前來,名額轉讓,主辦單位不另收手續費,以一次為限。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停班停課(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課日期,或協助改至其他梯次課程。新思惟國際,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刷卡發票:配合國家政策,刷卡後,發票即開立並寄出,無法更改。若日後轉售課程,由學員間自行處理學費與發票,新思惟國際不另介入。如有特殊發票需求,請來信聯繫。

隱私聲明:為達學習效果最大化,此為團體課程,現場有工作人員拍照,作活動記錄,您的提問與作品,可能在隱去重要資訊後,用作上課內容範例,刊登於新思惟相關網站或出版品。若貴機構有更高的隱私需求,歡迎來信討論包班事宜。

 

聯絡資訊:廖婉君 innovarad.inc@gmail.com

 

 

上報名

 

 

The post 2018 / 11 / 4(日)活動內容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詹雯惠醫師參與團隊關於高頻超音波彈性影像用於評估四肢淋巴水腫嚴重度之研究,獲 Radiology 刊登!

$
0
0

 

 

01_Radiology_ChanWH_02

 

 

文章介紹

 

四肢淋巴水腫(limb lymphedema)是淋巴回流變慢或受阻,進而導致淋巴液積聚而產生腫脹現象;臨床上除了可能產生發炎、感染,四肢淋巴水腫還會造成外觀與心理方面的問題、以及影響肢體活動。

 

目前對於淋巴水腫的標準診斷工具為核醫科的淋巴掃描(radionuclide lymphoscintigraphy),可評估淋巴管阻塞程度。亦有文獻探討可近性較高且無輻射顧慮的超音波彈性影像(US elastography)是否能用來評估四肢水腫嚴重度,並應用於臨床診斷、訂定治療計畫、以及預後評估。

 

Strain US elastography 是用探頭輕壓病灶、並以超音波偵測形變程度來計算組織的彈性硬度,但此方法只能做半定量分析。高頻超音波(ARFI; 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彈性影像將聲波形成的脈衝壓力波傳入體內,利用波傳導速度隨組織硬度變化的特性來測定硬度,目前已用於推測肝臟纖維化程度、乳房與甲狀腺病灶分析。

 

發表於 2017 年的文獻便是使用 ARFI 彈性影像來評估乳房切除後之淋巴水腫狀況;目前缺乏 ARFI 彈性影像用於評估四肢淋巴水腫程度的臨床研究,因此作者團隊以前瞻式研究進行探討。

 

ARFI 彈性影像以偵測剪力波的波速(SWV; shear-wave velocity)來達到定量分析組織硬度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有淋巴水腫肢體的 SWV 顯著高於健康的對照組,且 SWV 在局部阻塞與完全阻塞間亦有顯著差異。

 

本論文進一步探索 SWV 之 cut-off value,在表皮設為 2.10m/sec、皮下組織設為 1.43 m/sec 的情況下,ARFI 彈性影像檢查的 sensitivity 分別為 83.1% 與 80.3%、specificity 分別為 86.0% 與 70.2%。

 

 

期刊介紹

 

Radiology 創刊於 1923 年,是放射線醫學領域中歷史悠久的頂尖期刊,2017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7.469。RSNA(北美放射線醫學會年會)為世界最大的醫學影像會議,而 Radiology 就是 RSNA 出版的兩本期刊之一,另一本為 RadioGraphics。在 2019 年,RSNA 也將以 Radiology 期刊的領導地位,帶出三本次專科期刊,主題將分別為:人工智慧、癌症影像、心胸影像。

 

 

再次恭喜詹醫師!

 

 

詹雯惠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詹雯惠醫師參與團隊關於高頻超音波彈性影像用於評估四肢淋巴水腫嚴重度之研究,獲 Radi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吳青陽醫師關於植入式人工注射座適合沖洗量之體外模擬試驗,獲 PLOS ONE 刊登!

$
0
0

 

 

01_PLOS_ONE_WuCY_14

 

 

文章介紹

 

適當沖洗(irrigation)對植入式人工注射座(intravenous port)的維護非常重要,若血液或藥物殘留於注射座本體或連接的導管中、便可能造成注射座功能異常(malfunction);沖洗量(irrigation volume)與沖洗速率(irrigation flow rate)即為評估沖洗是否適當的重要參數。

 

植入式人工注射座構造上有 injection chamber 設計,因此可預期 irrigation flow pattern 會相異於中央靜脈導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理論上適合的沖洗量會相關於所用注射座型號的 intraluminal volume,但目前建議的沖洗量皆為 10 ml(未考慮尺寸差異),這可能是造成注射座功能異常的因素之一。

 

為了探索適合的注射座沖洗建議,作者團隊設計「ex vivo simulation study」進行分析。研究依注射座位置分為 superior vena cava (SVC) port 與 inferior vena cava (IVC) port,計算後的 intravascular volumes 在 SVC port 為 0.5 ml、在 IVC port 則為 0.78 ml。

 

於體外模擬體內狀況的研究結果顯示,SVC port 與 IVC port 的適合沖洗量皆為 intravascular volume 的 20 倍,分別為 10 ml 與 15.6 ml。考量臨床實用性與便於準備,作者團隊建議的適合沖洗量在 SVC port 為 10 ml、在 IVC port 為 20 ml。

 

後續的 irrigation rate test 發現不論是 38 ml/ min 或 19 ml/ min,只要 puncture needle 先經過 pre-irrigation preparation 皆能達到理想的沖洗效果;同時也驗證 10 ml 與 20 ml 沖洗量分別對於 SVC port 與 IVC port 為適當的臨床建議。

 

 

期刊介紹

 

PLOS ONE 是創刊於 2006 年的知名 open access 期刊,對傳統學術期刊營運模式所產生的衝擊,是這幾年學術界的討論焦點之一,譬如蔡校長部落格文章:「2016 年 impact factor 公布,那些大家關心的期刊,現在怎麼了?

 

PLOS ONE 特性為網路原生、跨領域且全開放,對論文的 ethics 相當重視、對刊登品質亦有堅持。2016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806,是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分類中的 Q1 期刊(15/64)。

 

延伸閱讀:「PLOS ONE:我該不該投這本期刊?」、「聽說醫院要封殺 mega journal 了,我該怎麼辦?」、以及「臉書上關於 PLOS ONE 審閱速度的建議」。

 

 

再次恭喜吳醫師!

 

 

吳青陽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吳青陽醫師關於植入式人工注射座適合沖洗量之體外模擬試驗,獲 PLOS O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林錞語醫師探討支氣管擴張個案分離出 NTM 與綠膿桿菌的臨床意義研究,獲 Infec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刊登!

$
0
0

 

 

01_Infection_Drug_LinCY_02

 

 

文章介紹

 

支氣管擴張(bronchiectasis)是常見肺部疾病,以非特異性呼吸道症狀為主要表現,其病因在歐美以囊腫纖維症(CF; cystic fibrosis)為主。但 CF 在東方人相對罕見,東亞的支氣管擴張多屬於 non-CF bronchiectasis。

 

造成 non-CF bronchiectasis 的常見原因為感染,其他病因則有免疫缺失、呼吸道結構異常、吸入性傷害等。文獻顯示此類患者痰液中長期分離出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與疾病嚴重度高、預後差有很高的相關性。

 

近年來發現非結核分枝桿菌(NTM;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與支氣管擴張亦有關聯,但尚不清楚兩者影響患者之先後順序、以及 NTM 對於 non-CF bronchiectasis 的臨床意義。

 

為了探討 non-CF bronchiectasis 若合併分離出 NTM 與綠膿桿菌之臨床意義,作者團隊以回溯式分析將 non-CF bronchiectasis 個案分成四組來研究:沒有分離出 NTM 與綠膿桿菌、僅分離出 NTM、僅分離出綠膿桿菌、同時分離出 NTM 與綠膿桿菌。

 

研究結果顯示同時分離出 NTM 與綠膿桿菌這一組有最差的肺功能量測數據、發生急性惡化(acute exacerbations)的頻率最高、被送至急診與住院的風險也最高,建議臨床上可特別關注此類患者的狀況。

 

 

期刊介紹

 

Infec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是創刊於 2008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3.443。

 

 

再次恭喜林醫師!

 

 

林錞語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林錞語醫師探討支氣管擴張個案分離出 NTM 與綠膿桿菌的臨床意義研究,獲 Infec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賴怡君醫師參與團隊關於老年人髖部骨折於術後進行肺部復健的效益研究,獲 Medicine 刊登!

$
0
0

 

 

01_Medicine_LaiYC_02

 

 

文章介紹

 

老年人髖部骨折(hip fracture)是重要的健康議題,若影響到活動與生活功能、甚至出現併發症,則死亡率會上升文獻顯示髖部骨折手術後出現嚴重肺部併發症的機率約有 3%,未來的 30 天死亡率為 17%、一年後死亡率則為 44%。

 

統合分析顯示胸腹手術後,進行肺部復健有助於減少肺部合併症發生率;但目前尚不清楚肺部復健對於髖部骨折手術後的老年人是否也有類似效益,因此作者團隊以臨床研究探討此議題。

 

在此 nonrandomized、quasi-experimental study 中,髖部骨折手術後接受標準照護加上肺部復健的肺炎發生率為 5.9%、顯著低於對照組的 13.9%;術後罹患肺炎的高風險族群為年齡超過 80 歲、癌症病患、未接受術後肺部復健的族群。

 

 

 

期刊介紹

 

Medicine 創刊於 1922 年,曾是一般內科學(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分類中的 top 10% 期刊(2014 ranking: 15/154),2014 年的 impact factor(IF)為 5.723。

 

2015 年 Medicine 撤除 paywall、從傳統期刊轉型為 open access(與 PLOS ONE 原生 open access 不同而引起不少討論)。隨後 2016 年中 JCR 初步公布 Medicine 的 2015 年 IF 為 1.206,從 Q1 摔成 Q3 期刊(77/151);但隨後 JCR 正式資訊卻顯示為 2.133(Q2 期刊)。

 

Medicine 的 2016 年 IF 再降為 1.803,但仍為 Q2 期刊(58/154);2017 年的 IF 則回升為 2.028,繼續保持 Q2 期刊(56/154)。有興趣的朋友可繼續追蹤後續變化。

 

 

再次恭喜賴醫師!

 

 

賴怡君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賴怡君醫師參與團隊關於老年人髖部骨折於術後進行肺部復健的效益研究,獲 Medicine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許君豪、曾秉彥、曾秉濤醫師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周邊錳含量之統合分析,獲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刊登!

$
0
0

 

 

01_ZengBY_TsengPT_WuMK_01

 

 

文章介紹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在兒童盛行率為 5.29%,確定的致病機轉仍待研究確認,其中「dopamine hypothesis」認為多巴胺系統失調在 ADHD 發生過程扮演重要角色。

 

錳(manganese)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吸收過多的錳會產生神經毒性動物研究認為其機制是經由多巴胺系統影響中樞神經。有文獻顯示 ADHD 兒童血液中的錳濃度高於對照組,亦有統合分析發現兒童頭髮中錳含量較高與較低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存在相關性。

 

有鑑於尚缺乏直接針對兒童周邊錳含量與 ADHD 關聯之統合分析,作者團隊便以此主題進行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研究。合併分析 ADHD 兒童頭髮與血液錳含量,其數據顯著高於對照組(p = 0.033);但若只考量血液中的錳,則兩組間並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p = 0.076)。

 

 

期刊介紹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由 Dove Medical Press 於 2005 開始發行,專注於 neuropsychiatric and neurological disorders 領域的 clinical 或 pre-clinical 研究,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2.195。

 

 

 

許君豪醫師與新思惟

 

 

 

曾秉彥醫師與新思惟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許君豪、曾秉彥、曾秉濤醫師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周邊錳含量之統合分析,獲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馬不停蹄的論文實戰,我需要再充電!

$
0
0

 

作者:曾秉彥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許君豪、曾秉彥、曾秉濤醫師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周邊錳含量之統合分析,獲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刊登!

 

 

01_zengby_clip_share_02

 

 

持續從實戰中獲取經驗

 

我人生第一篇論文還未完稿時,性急的大哥(曾秉濤醫師)就通知我下一份論文的題目了。連稍微休息的時間都沒有,就在腦袋一片空白的情況下投身到下一個題目。

 

已有一次論文撰寫經驗,當然就希望能如法炮製。再次翻閱相關書籍、查找之前用過的文獻,這些手忙腳亂的步驟又上演一次!只期待順利把文章趕出來,以迎接下一篇文章(我知道後面還有很多)。

 

雖說一回生二回熟,但現實中沒這麼好康。這次重新開始才發現原來自己疏忽了不少地方(大哥說能注意到錯誤代表我有進步)。沒有時間去新思惟充電,就靠著之前筆記中的小撇步來整理資料,搭配電子郵件跟大哥討論、並跑圖書館查資料。

 

 

對我而言的巨大領域主題,專家團隊幫忙甚大!

 

這次的主題是關於兒童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所以我就先瀏覽過去關於這疾病的研究、症狀、流行病學、可能成因等等資料,並注意前人有做到什麼程度的研究。

 

論文主題還牽涉到重金屬的影響,過動症加上重金屬堆積起來了滿坑滿谷的資料,對我而言就像兩手空空的現代人掉入原始亞馬遜叢林,眼花撩亂並深感戒慎恐懼啊!

 

所幸這次合作的許君豪醫師是環境醫學專家,團隊交流後依據文獻先挑出比較可能的影響因子、再去做搜尋和整合。因為挑出了許多有關的文章可進行篩選,最後順利地得到了這篇文章的研究成果。

 

這期間我也學到了不少相關的知識跟手法,只能說寫論文實在太複雜了。有初步成果後,下一步依舊是整理資料、統計分析、並寫成通順的文章。總之在我弄完自己的部分後,總算是鬆了一口氣。

 

 

感謝研究團隊、工作同仁的協助!

 

趁此機會,我要向醫院裡的同仁說聲謝謝,因為弄這篇論文時、正好是工作上相當繁忙的那幾個月。

 

也再次感謝大哥與團隊,沒有大家的幫忙我是沒辦法做到的,謝謝大家!還有就是深深感覺,確實有必要再到新思惟充電。

 

 

最新活動

 

 

The post 馬不停蹄的論文實戰,我需要再充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成功發表第一篇 SCIE 論文,好的引路人、幫助甚大!

$
0
0

 

作者:職業醫學科 許君豪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許君豪、曾秉彥、曾秉濤醫師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周邊錳含量之統合分析,獲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刊登!

 

 

01_NDT_shihjh_share_01

 

 

人生中第一篇國際科學期刊文章,上線了!回顧來時路,有幾點心得分享於下。

 

 

寫論文、學統合分析的初衷。

 

身為「企業顧問醫師」(沒聽過?請看這篇文章),其實完全沒有寫論文的壓力。看到在醫院的同儕們為了發 paper、趕研究所畢業、升等,持續忙碌於寫計畫拿經費、收案、做實驗、處理 IRB,總覺得自己很幸運。

 

但偶爾會想,如果不用收案、不靠經費、不必做實驗,就能做研究、寫論文,好像也不錯。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正是這麼適合自由工作者的研究類型,當然也是我做研究的首選。

 

 

考量學習新技能的「時間效益」。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這句話對嗎?對,但它只是故事的一部分。

 

「修行在個人」很重要,想必大部分人都親身體驗過。然而,該找怎樣的「師父」領你進門?是起步時的關鍵。沒有好的開始,要繼續走下去並不容易。

 

如果跟到好師父,就能避開層層關卡、迅速爬升,從視野遼闊的高處開始修行。反之就是從地面慢慢爬起,很可能還沒打開研究大門、就放棄了。人生不過幾十年,學東西的「時間效益」也是重要考量!

 

 

會教的高手在哪裡?

 

既然我想入門研究領域、寫統合分析文章,下一步自然是「找高手師父」領我進門。

 

20 世紀初知名數學家 Richard Courant 曾說:「科學研究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將具有形而上性質的因素排除,並始終將可觀察的事實視為一切觀念、建構的終極來源。」

 

附上原文供各為參考:「For scientific procedure it is important to discard elements of metaphysical character and to consider observable facts always as the ultimate source of notions and constructions.」

 

做科學研究如此,「找師父」亦然。那如何應用這個概念來找師父呢?總結一句話:「看看那位師父在這個領域,最近幾年做了什麼?」很快就想到新思惟的課程。正好,新思惟網站在這方面提供了可迅速瀏覽的完整資訊。

 

首先是靈魂人物蔡依橙校長:這幾年聽過蔡校長多次教學、演講,每次都超乎我的預期非常多,也總能用更深入的思考打醒我、而且策展能力超群。接著,《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課程評價」「傑出榮耀」頁面,以及《統合分析工作坊》「課程評價」「傑出榮耀」頁面,都標誌著豐富的教學實績。

 

除了講師,新思惟團隊把課程辦得極好的功力亦是有目共睹。Review 完講師與課程主辦單位的背景,答案很明顯:新思惟,就是你了!

 

 

新思惟工作坊現場

 

參加了新思惟大型研討會、小班工作坊不少次,《統合分析工作坊》是我目前唯一在製圖大賽得獎的一次。新思惟的小班工作坊,有三大亮點:

 

  1. 課前問答:學員提出的問題,講師一一回答。
  2. 課中無廢話、著重實作:除了內容紮實、到位,也讓學員盡情發問,並用自己的電腦跑出 paper 需要的圖表。
  3. 課後回饋或提問:協助您更上層樓。

 

上課當天,蔡校長帶領學員看大方向,講師與助教們在互動實作時間協助排除卡關點。一天課程下來,對想要做研究、寫統合分析的朋友而言,除了自己該練習的、該讀書的部分,新思惟真的都幫你照顧到了。

 

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最新活動

 

 

The post 成功發表第一篇 SCIE 論文,好的引路人、幫助甚大!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陳柏成醫師參與團隊關於腹膜透析後腦部灌流及認知功能變化的前瞻式研究,獲 European Radiology 刊登!

$
0
0

 

 

01_European_Radiology_ChengBC_05

 

 

文章介紹

 

末期腎臟病(ESRD; end-stage renal disease)患者的認知障礙(cognitive impairment)盛行率為 16% 到 38%文獻顯示接受腹膜透析(PD; peritoneal dialysis)治療的 ESRD 患者,合併認知障礙的比例則為更高的 66.7%。

 

為了探討 ESRD 接受 PD 前後的腦部灌流(CBF; cerebral blood flow)與認知功能之變動狀況,作者團隊以前瞻式研究進行分析,研究中的 CBF 採用磁振造影 arterial spin labelling 技術進行偵測。

 

分析結果顯示 PD 前 ESRD 病患的平均 CBF 高於對照組、也高於 PD 後的 CBF;對照組的平均 CBF 與 PD 後的平均 CBF 相比,則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PD 前較高的 CBF 相關於較差的大腦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尤其是在左側海馬迴這個位置。

 

此外,ESRD 患者接受 PD 後在某些認知功能測試上優於 PD 前,貧血指標(haemoglobin level、haematocrit percentage)則能作為 PD 患者認知障礙的預測因子。

 

 

期刊介紹

 

European Radiology 創刊於 1991 年,是歐洲多個放射醫學會的官方期刊:European Society of Radiology、European Association of Radiology、European Congress of Radiology,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4.027。

 

 

再次恭喜陳醫師!

 

 

陳柏成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陳柏成醫師參與團隊關於腹膜透析後腦部灌流及認知功能變化的前瞻式研究,獲 European Radi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