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2018 / 6 / 24(日)課程滿意度與手寫回饋

$
0
0

 

 

00_20180624_rader

 

 

本課程以發表為導向、實戰作核心,提供最佳的助力,無論是資深研究者,或者新進初學者,都能搬開研究路上的大石,突破學術困境。讓各位學術起飛更為順遂,是我們持續努力的目標!

 

這次報名的同學們,有以下特色:

 

  • 過往學員以主治醫師為最大宗,而本梯次住院醫師佔 42%,主治醫師 36%,醫療相關行業人員佔 22%。住院醫師人數多於主治醫師,反映出現今醫界競爭激烈,未來想要有更好的發展和酬薪,論文寫作、發表能力得提早作準備。
  • 醫療相關行業人數是歷屆最高!在醫院體制之外,具備研究及發表能力,建立個人的學術品牌,也是在業界立足、展現自身實力的方式。
  • 33% 的學員已有至少一篇「第一作者 or 通訊作者」文章,而擁有超過 3 篇發表經驗的人僅佔 8%。在課程安排上,既考量到初學者的吸收程度、理解能力,亦能兼顧傑出夥伴的實戰需求,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來授課。
  • 新朋友佔 61%,不論是老朋友、新朋友,能快速融入新思惟節奏,是團隊的工作重心,也是課程設計所考量的要素。

 

非常榮幸的,課後匿名問卷調查,全部在 4.40 分以上,最高達 4.83 分。

 

以下是參加者們的匿名手寫回饋,每一份鼓勵,都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每一條建議,也將出現在我們的檢討會議,研究如何改進。

 

謝謝您,我們會繼續努力!

 

 

最新活動

 

 

20180624_feedback_00001

 

20180624_feedback_00002

 

20180624_feedback_00003

 

20180624_feedback_00004

 

20180624_feedback_00005

 

20180624_feedback_00006

 

20180624_feedback_00007

 

20180624_feedback_00008

 

20180624_feedback_00009

 

20180624_feedback_00010

 

20180624_feedback_00011

 

20180624_feedback_00012

 

20180624_feedback_00014

 

20180624_feedback_00013

 

20180624_feedback_00015

 

20180624_feedback_00016

 

20180624_feedback_00017

 

20180624_feedback_00018

 

20180624_feedback_00019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18 / 6 / 24(日)課程滿意度與手寫回饋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8 / 6 / 24(日)「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廖英蘭博士、匿名

$
0
0

 

 

00_cover

 

 

「匿名」得獎,還有這樣的?為什麼匿名還能得獎?為什麼得到很棒的榮譽,他卻想要匿名呢?

 

同樣的,我們先介紹「那些還能改進的地方」,接著是廖英蘭博士的傑出作品說明,然後將介紹這位匿名者的故事。

 

 

那些還能改進的地方

 

 

03

 

 

這張絕大多數部分都相當不錯,只有右下的最下頭一個粉紅圓點,被文字方塊遮掉了一半。這樣的狀況,如果你的稿件文字與圖片其他部分都很棒,reviewer 可能就跟你提一下,請你修改,不見得會因此退你稿。

 

但是,如果第一印象如此,他開始覺得「你做事似乎不太瞻前顧後」,不幸地在文章中,又有縮寫不一致、數據不一致,或邏輯不通順等常見問題,可能印象分數就開始雪崩,導致最後的退稿。

 

 

04

 

 

這張所用的字體是 Calibri。這個字體因為收圓邊的關係,在文字少的數據圖,不太能鎮得住畫面,推薦使用 Arial 粗體。

 

右上角的文字方塊周邊有四個小圓點,這表示編輯結束之後就直接出圖,但文字方塊還在 active 狀態,要到旁邊空白區點一下,就能讓四個圓圈消失。

 

同學可能會問:「我喜歡這樣四個圓圈的裝飾,不行嗎?」答案是「可以」,但要記得,你的每一張圖,都要保留這樣的圓圈,這樣才會一致。但這位同學整套圖,只有這張有圓圈,可見是不小心的,並非刻意。

 

最後,灰色的數據點偏小了些,建議加大。

 

 

05

 

 

這張圖,除了使用 Calibri 之外,就是字實在太小了。我們在電腦前看自己做的圖覺得很大,但請記得,拿起你手邊印出來的 A4 論文對一下,就會知道,多數的圖片最後印出來,可能只有 5 公分寬,或甚至更小,把這個圖縮到 5 公分,數字會無法閱讀。多數初學者所犯的錯,都是文字太小。記得縮放到約 5 公分大,自己看一下,就可以避免囉~

 

 

06

 

 

虛線以及點線,是在只有黑色可用的時候,為了區別而設計的。但同學已經用上紫色,表示顏色使用沒有問題,雜誌社如果真要出你的圖,紫色也是開彩色版,全彩也是開彩色版,價格是類似的。電子期刊,反正網頁放彩色不用加錢。不如就直接用三個顏色分開吧。

 

或者,用黑色,就可以保留虛線和點線。又或者,可以用三條不同深淺的灰色,區別三組。

 

 

07

 

 

紫色的數據點,跟 XY 軸的文字比起來偏小,點的框用了粉紅色,使得數據點有發光效果,這樣的設計,與周邊的座標軸和文字截然不同,建議設計上可以簡單就好,如我們的範例所示。

 

右下角的文字方塊,記得也做粗體,並放大到跟 XY 軸的文字一樣尺寸。

 

 

08

 

 

這張的 tick marks 朝內,導致左下角圍出一個小小的正方形,建議 tick marks 改朝外即可。

 

 

09

 

 

這張的配色非常年輕,大概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會喜歡的。很可惜,我們的 reviewer 往往都是 40 到 65 歲,中年人比較喜歡穩重的顏色,尤其做科學的人,如此鮮豔洋溢的顏色,比較難給人「科學論文」的印象,建議選用飽和度中等的顏色較好。

 

接著,我們介紹兩位得獎者的作品!

 

 

廖英蘭博士

 

 

11_1

 

 

廖英蘭博士的作品,整套都非常穩健,需要改動的細節不多。這張 box-and-whisker plot 沒有問題,可以直接投稿了。

 

 

12_1

 

 

生存曲線也做得很棒,注意看他使用的顏色,相當穩重,且和後面的其他數據圖一致。

 

 

13_1

 

 

ROC curve 也畫得很棒,沒什麼進一步的建議。廖博士在控制文字大小上很用心,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圖,你會發現他的文字與數字,比例上都很一致,很令人可以信賴!

 

 

14_1

 

 

這張其實相當不錯,可惜 tick marks 朝內,這種套圖,些許的不一致蠻容易被發現的。我們做為作者,整套圖做好後,前後瀏覽一下,應該就能察覺,改一下,重新出圖即可。

 

 

15_1

 

 

數據點的邊緣,可能不小心選到「不一樣的灰」,因為顏色相當接近,猜想應該是不小心選到隔壁的。調整修正一下即可。

 

恭喜廖英蘭博士!

 

 

匿名

 

 

21_1

 

 

匿名同學的作品集,需要修改的細節是最少的,所以得獎。細節我們等一下說,先講為何匿名。

 

同學做完圖後,其實也有上傳參賽,但貼上去沒多久,就想低調,於是刪除。但很巧的,剛好他有貼的這段時間,是我正在評審的時候,所以就照一般的評選過程,讓他得獎了。

 

課後,這位朋友想了很久,寫信跟我不好意思,希望能匿名,並說明原因。他之所以來上課,是因為很多學長姐上過都覺得有幫助,也建議趁早來上。但,醫院的風氣,不少長輩並不喜歡年輕人去上新思惟,雖然他自己上課感覺真的很不錯,學到非常多,日後還是會繼續來其他課程。

 

我們懂的。這種大型組織必然有的政治問題,我們也是過來人。之前寫過一篇文章,也提供給您參考:「不敢公開的榮耀

 

「當初要申請科內補助時,主任冷冷的說,科內長輩會的,你通通學完了嗎?去什麼新思惟?」

 

「什麼想去其他醫院學?你是說我們醫院這個領域作的不好嗎?」

 

「住院醫師去什麼國際學會?你跟我們這些國內學會的理監事都學完了嗎?」

 

「我當然能夠理解,也知道,作自己的主人、學術獨立,是需要分階段的。但是,答應我兩件事情,好嗎?當您有一天,有自己的一片天時,請作自己的品牌,讓世界知道這是你的成績。當您有一天,有了權力,帶領新一代年輕人時,請不要複製上一代的錯誤。因為,至少我們可以從自己開始,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

 

 

22GIF

 

 

這位朋友的作品,好到什麼程度呢?好到那些要進一步建議的細節,你必須把圖片疊在一起才會發現。三張套圖,只有一張,他的 XY 軸以及文字會稍微「抖」一下,我猜想是文字可能差了一號。這個小小的問題,說實在的,如果不是眼睛非常利的人,大概不會發現。

 

 

25GIF

 

 

另一個 ROC curve 套圖也是一樣,疊起來才會發現,其實座標軸差「一點點」。同樣的,這也不是什麼很嚴重的問題,就只是 99 分往 100 分的那最後一步而已。但既然能教學,對同學有幫助,我們就拿出來講吧!

 

最後,有助教問我,如果我選好了之後,發現他已經刪掉了,會不會改選其他同學得獎?

 

假設性的問題很難回答,你看世足賽那麼多驚喜和意外就知道了, 但可以確定的是,不管有沒有頒獎給他,我一定會私訊或用其他方法跟他說他的傑出,讓他在生涯的早期認識到,自己的努力跟高品質工作,會有人看見,會有懂的人欣賞,這世界不是只有「沒必要的烏煙瘴氣」的。

 

這樣的正向循環,或許能啟發他,繼續用這樣的態度工作下去,感動更多周邊的人,讓台灣變得更好。這麼細膩用心的作品,並不常見,這是我能做,也一定會做的。

 

 

26_1

 

 

最後,再放一張他做的數據分佈圖,極簡、大器、精準,沒什麼好挑剔。恭喜匿名同學!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18 / 6 / 24(日)「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廖英蘭博士、匿名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用 PubMed 紀錄重大的意外事件!

$
0
0

 

作者:馬偕醫院 麻醉科 林盈均 醫師

相關文章: [快訊] 林盈均醫師參與團隊探討燒燙傷背景疼痛控制的止痛藥消耗量相關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01_jfma_linyc_02_share

 

 

工作上,意料之外的挑戰!

 

時間回到 2015 年 6 月 27 日晚上,所有新聞台都在報導八仙塵爆的慘況。那時我正接受住院醫師訓練,仍在尋找合適的論文主題,當下並未意識到接下來的工作將會有巨大的改變。

 

隔天上班,值班學長訴說去急診幫忙的情況,除了一些懷疑嗆傷者、大部份病患皆由外科處理傷勢,因此麻醉科當晚並沒有特別忙亂。幾天後開刀房的手術多了起來,離開醫學中心的整外醫師也自願回來幫忙,一整區的開刀房都分隔出來給清創與植皮手術專用。

 

頭幾天還算平順,等到重症患者穩定到可以轉送到開刀房手術時,才是惡夢的開始:居高不下的心跳、持低不升的血壓、在夾縫中尋找完整皮膚打中央靜脈導管、還有那腫到沒有空間換管的口腔。

 

幾個禮拜後,挑戰變成了僵硬的皮膚、找不到的血管、抬不起的下巴和張不開口的插管。經過幾個月時間才逐漸回復到過往步調,大面積燒傷病患成了開刀房的少數,只剩下待修整的疤痕提醒著對某些人而言不會真正結束的那場意外。

 

 

回顧並分析臨床資料

 

在這漫長過程,召開了許多次的跨科整合會議,麻醉科參與了疼痛控制與手術麻醉的協助。突增的業務以及為了讓每個接班人員都知道如何協助,我們協調出相關流程、記錄表格便於溝通與調整。

 

大部份病人出院後,科裡便開始回顧照護八仙塵爆病患時期的相關資料,此時我進入了這個分析團隊。如上段內容所述,當時以臨床任務為優先導向的紀錄策略,成為了本篇論文的的缺陷,因為許多細節已遺失。

 

我們這篇論文的最大優勢在於一致的病人族群、單一的受傷機轉、相同的住院條件、與一致的處理流程;也因此在跑完許多統計分析後,看不到差異或有臨床意義的結果。

 

比對了所謂好論文該有的特質後(包括嚴謹度、意義性、新穎度),投稿前就很難感到樂觀。就當作是這幾個月辛苦的回顧報告,依舊走上了投稿之路。

 

 

曠日耗時的投稿歷程

 

上過新思惟的研究課程,當然不表示投稿過程一定順遂無礙,但可以預期將如何發展。

 

如預期中地,分數較高的期刊希望有更嚴謹、完整、與創新的內容,經過幾次嘗試與等待期刊回覆的時間,兩年後才收到 major revision 的消息,此時總算看到了可期待的盡頭。

 

第一次嘗試回覆 major revision,如課程建議的感謝 reviewer 回饋並補上資料,無法補齊數據的項目則如實告知。依著這樣的語調,第一次 revision 後就收到了接受函,這階段任務終於算是結束了。

 

有趣的是,論文一開始就請在外留學多年的醫師協助潤飾過,但或許文法、修辭與 reviewer 的習慣有異,還是收到了請求英修的建議。委婉說明「文章已經英修過了,如果再送英修公司會更好、我們也誠心接受」後,就沒有再因為英文接到提問。後來和前輩們討論,才知道英修公司幫忙寫的 cover letter 會提及已英修的現況,或許一開始就這樣宣告會少去解釋的麻煩吧!

 

 

Original article 初體驗

 

雖然這次的論文主題遭遇到了一些困難,但做為 original article 的初次練習是十分好的經驗,也感謝主編們願意給予這個機會讓我走完了一趟旅程。

 

或許題目並不難找,但在有想法的同時就應該擬定目標,保護資料的完整性,讓未來的研究有更多可能。並把好文章的條件拿出來比對、有目的的進行,才能比單純的幸運與傻勁有更好的出發點。

 

 

最新活動

 

 

The post 用 PubMed 紀錄重大的意外事件!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程羽嬿醫師參與團隊探討青光眼的抑鬱風險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BMC Ophthalmology 刊登!

$
0
0

 

 

01_BMC_Ophthalmology_ChenYY_04

 

 

文章介紹

 

青光眼(glaucoma)是造成不可逆視力喪失的最常見原因,對失明的焦慮是青光眼患者罹患抑鬱症狀(depression)的可能原因之一,因此文獻上已有文章探討青光眼族群的抑鬱盛行率較高等相關議題。

 

過往研究青光眼與抑鬱主題的文獻,納入個案多來自醫院而有個案數偏少的限制,因此作者團隊嘗試使用台灣的健保資料庫進行研究,為此領域增添更多資訊。

 

統計結果顯示青光眼患者的 cumulative hazard of depression 顯著高於對照組(p < 0.001),危險因子有年長、女性、低收入、物質濫用、獨居,但 β-blocker eye drops 在本研究中不屬於顯著相關的危險因子(過往文獻顯示使用 topical β-blocker 的青光眼患者有較高的抑鬱比例)。

 

 

期刊介紹

 

BMC Ophthalmology 是創刊於 2001 年的 open access 期刊,此期刊的 2016 年 impact factor 為 1.586,在 Ophthalmology 領域排名 38/59(Q3)。

 

 

再次恭喜程醫師!

 

 

程羽嬿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程羽嬿醫師參與團隊探討青光眼的抑鬱風險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BMC Ophthalmology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研究是我人生的註腳!

$
0
0

 

作者:台中榮民總醫院 眼科 程羽嬿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程羽嬿醫師參與團隊探討青光眼的抑鬱風險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BMC Ophthalmology 刊登!

 

 

01_BMC_Ophthalmology_ChenYY_04_share

 

 

論文對我的意義

 

為什麼要一直寫、一直寫?因為今年搬來台中,要努力寫 paper 賺獎金、買豪宅。做研究是快樂的,雖然我還是買不起豪宅,但這些堆疊起來的論文,都是我人生的註腳。

 

這篇論文其實命運坎坷。起初有構想時,我還不太會跑資料庫,譬如要考慮經濟地位和共病症的影響,當然就是不會做!完全是個魯蛇的狀態。然後我就去上了新思惟健保資料庫工作坊(改版前後各上了一次),順利脫魯。

 

 

健保資料庫研究的價值

 

很多人質疑健保資料庫的研究有沒有價值,我個人覺得當然是有價值,但要看你怎麼做。如果亂抓 X 和 Y 去跑,跑出顯著再去湊假說,這樣就成為標準的洗文章模式。自圓其說、圓不起來怎麼辦?我不會這樣做。

 

建議從自己的專業出發,在臨床工作中發現想要解決的問題,然後查文獻了解此領域的發展狀況。最後,若有適合用健保資料庫回答或驗證的主題,才能進行下一步。

 

 

各種研究工具皆有其價值,多元發展、相輔相成!

 

投資數年時間收患者臨床資料,或窩在實驗室養老鼠、養細胞,也都是不錯的研究之路。可是青春有限,而且在收病例或養細胞同時還是需要有點成績(不然我怎麼有作品出國開會),這時健保資料庫研究就是可考慮的選擇。

 

我是認為十年磨一劍的人不需要看不起菜刀,用菜刀的人也不需妄自菲薄;如果我今天有的就是菜刀,那就努力磨鍊刀工吧!

 

有些人說健保資料庫研究和人合作比較快,我倒是覺得不盡然。譬如遇到 reviewer 說要加入某些變數作統計、要改什麼收錄或排除條件,不就又要跪求別人再跑一次。自己一貫作業會卡關,這時上課、找高手討論都是很好的方式,且經歷卡關再突破的過程會發現自己的進步。

 

 

到國際會議發表研究成果

 

做研究還有一個價值是可以參加國外醫學會議,此主題便入選了 2017 年新加坡的亞太眼科會議的 free paper oral presentation,做投影片的過程也用到了新思惟的簡報設計功夫

 

在國外,發現臺灣醫師的表現不會輸給國外醫師。正如蔡校長說的,國際學術舞台看的是實力,用作品和成績說話。

 

 

最新活動

 

 

The post 研究是我人生的註腳!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郭亮增醫師參與團隊關於肩關節內視鏡手術是否在沖洗液中加入 epinephrine 的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 刊登!

$
0
0

 

 

01_Orthopaedics_KuoLT_06

 

 

文章介紹

 

傳統肩關節手術為了達到良好視野,需打開多層肌腱與關節囊,難免對軟組織有較大傷害。近年來手術傷口較小的肩關節內視鏡手術(arthroscopic shoulder surgery)能處理的術式越來越多,普及率也逐漸增加。

 

同樣地,手術視野的清晰度亦是肩關節內視鏡手術安全性與預後的重要因素之一。影響手術視野的最常見因素為組織出血,而增加手術視野清晰度的方法包含 thermal coagulation、hypotensive anesthesia、pump irrigation systems 等等。

 

在沖洗液(irrigation fluid)中加入 epinephrine 是常見但尚未確定效果的方法,epinephrine 透過減少出血或有助於增加視野清晰度、但又有潛在心血管不良事件副作用的憂慮。因此作者團隊針對此議題進行統合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肩關節內視鏡手術時,沖洗液中加入 epinephrine 可顯著達到較佳的視野清晰度,pump pressure 需增加的程度亦顯著少於對照組。是否加入 epinephrine 對於手術時間、與沖洗液消耗量則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亦無不良副作用發生事件。

 

 

期刊介紹

 

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 是德國 Société Internationale de Chirurgie Orthopédique et de Traumatologie 的官方期刊,在 2016 年 impact factor 為 2.520、於 Orthopedics 領域排名 19/74(Q2)。

 

 

再次恭喜郭醫師!

 

 

郭亮增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郭亮增醫師參與團隊關於肩關節內視鏡手術是否在沖洗液中加入 epinephrine 的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2018 / 6 / 24(日)課程照片記錄

$
0
0

 

 

00_FB_CLIP_20180624_0466

 

 

統計教學設計有效率,課程讓人對研究又重新燃起熱情。

 

從 editor 到 reviewer,再到 revision,層層關卡。投稿的重點、成敗的關鍵,該如何趨吉避凶?而無資源的年輕研究者,研究該如何起步?課程中,由國際期刊 editor 與資深 reviewer 分享細節,並給予最全面、最系統性的投稿建議。

 

非常害怕統計跟 Excel 的我,在上過課後,覺得統計終於有點有趣了,就像蔡校長說的,一關過一關。希望累積愈來愈多新思惟的知識傳遞,能寫出人生的第一篇 paper。

 

在我們的教育中,教統計不以「應用」為主,而是以「理論」為主。我們都看過大量看不懂的公式與細節,然後幾乎所有人上完課,對「統計」只感到懼怕。互動實作時間,精準的題目設計,與隨時提供協助的助教,一歩一歩,讓您不再畏懼做統計,甚至可以從自己手中,產出國際水平的統計圖表!

 

課後最多校友成功發表的研究工作坊,我們不間斷的優化課程內容,自上一梯次起全新改款,希望能提供最有效率的入門捷徑。期待每一次播下的種子,都能結出美好的果,未來和我們一起,共享榮耀

 

一起來回味,活動當天的精彩時刻。

 

 

最新活動

 

 

CLIP_20180624_0019

 

CLIP_20180624_0134

 

CLIP_20180624_0147

 

CLIP_20180624_0151

 

CLIP_20180624_0168

 

CLIP_20180624_0252

 

CLIP_20180624_0259

 

CLIP_20180624_0279

 

CLIP_20180624_0282

 

CLIP_20180624_0286

 

CLIP_20180624_0304

 

CLIP_20180624_0437

 

CLIP_20180624_0506

 

CLIP_20180624_0525

 

CLIP_20180624_0583

 

CLIP_20180624_0642

 

CLIP_20180624_0707

 

CLIP_20180624_0719

 

CLIP_20180624_0723

 

CLIP_20180624_0728

 

CLIP_20180624_0760

 

CLIP_20180624_0766

 

CLIP_20180624_0786

 

CLIP_20180624_0795

 

CLIP_20180624_0800

 

CLIP_20180624_0817

 

CLIP_20180624_0828

 

CLIP_20180624_0836

 

CLIP_20180624_0850

 

CLIP_20180624_0864

 

CLIP_20180624_0937

 

CLIP_20180624_0941

 

CLIP_20180624_0948

 

CLIP_20180624_0949

 

CLIP_20180624_0957

 

CLIP_20180624_1018

 

CLIP_20180624_1046

 

CLIP_20180624_1129

 

CLIP_20180624_1131

 

CLIP_20180624_1157

 

 

最新活動

 

 

The post 2018 / 6 / 24(日)課程照片記錄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學習致勝模式,更有勇氣邁步前進!

$
0
0

 

作者:基隆長庚醫院 心臟內科 陳韋翔 醫師

 

 

CLIP_20180624_1389

 

 

早已經期待進入新思惟的殿堂,這次終於搶到名額!

 

 

完美的細節,賦予美好的體驗。

 

全程聽課,中午實作到最後結尾,我的心跳一直維持比平常多 10 下的狀況,仿若第一次與心儀的女孩談心聊天。回家的路上,我仍叨叨不休地與太太訴說自己今天的收穫,興奮的感覺久久無法平復。

 

從課前 Q&A、貼心叮嚀當天應備用物、聽課期間有源源不絕的好喝熱咖啡、精美印刷的手冊,到講師妙語如珠的精彩演講,這一切的細節讓這天的課程成為「美好的體驗」。我憶起了首次造訪東京迪士尼樂園,從入園起到夜間大遊行閉園,身歷其中已是無限美好。

 

 

寫作與投稿的實戰守則

 

晉升主治醫師也有一段時間,卻總是被臨床工作佔滿時間,研究的方向多在心頭縈繞,今天掛心著該去報個統計課加強觀念,明日想著再整理些資料,但實情是覺得自己離能夠發表文章還太遠。

 

當昭慶醫師說:「你不需要在這個跟那個拿到 10 分,只要及格,就能發表不錯的文章了。」我心中想著:若只是及格的能力,應該能達到吧?心中有著無限的鼓舞!

 

昭慶醫師以最 hot 期刊之編輯的深度自白,剖析那些我們見不到面、直接掌握文章生殺大權的編者到底在想什麼,並懇切地訴說菜鳥級錯誤,絕不該踩的地雷;自身投稿與 reviewers 的攻防更是一絕,去哪裡才聽得到這麼珍貴的資訊?希望有一天,我也能來體會體會〈觀潮〉這首詩的意境。

 

由於我是心臟科醫師,青陽醫師的成功經驗於我有莫大的鼓舞。原本在腦中紛至杳來的研究念頭,有幾個就往上浮了出來,變得清晰可見。要走大路跟隨浪潮,還是青山林間小徑悠悠獨行?這「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青陽醫師的分享得到印證。看了看我寫下的筆記,未來投稿時定能少走很多冤枉路。

 

 

自己也能做出好的統計圖表

 

兩位吳醫師的課其實不是此行最主要目的,我是衝著研究統計與互動實作來的!統計於我是苦手,大學時也僅僅低空飛過。然而,課後回到家,再看了一次做好的圖表,哇賽,這我自己畫的,覺得自己也不一樣了!(哈哈哈,我不用去上統計課了)

 

實際應用絕對是臨床醫師的強項,而蔡校長的課程設計,將這件事發揮得淋漓盡致。用對的統計方式就能寫文章了,這是另一大鼓舞點!畫出圖尚不足,還必須精美漂亮。

 

 

指出成功的路徑,邁步更省力。

 

厲害的人就是能用簡單直接的方式,告訴你成功的路擺在眼前,該怎麼走,邁步就對了!如同設計嚴謹的科學研究,具有可再現性,本次講者的經驗分享絕對是同樣道理,可以循著類似軌跡執行,貼近我們現在的生活,不打高空不廢話,直指人心。

 

知識無價,在以前是因為求取不易;現在資訊爆炸,但參差不齊,挖取真正的黃金更難。

 

感謝蔡校長的研發與安排,端上來就是牛肉,期待再有下一次相見。

 

 

最新活動

 

 

The post 學習致勝模式,更有勇氣邁步前進!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讓你有能力,推倒心中的統計高牆!

$
0
0

 

作者:成大醫院 陳柏帆 醫師

 

 

CLIP_20180624_1000

 

 

參加過研究活動,仍是不得要領。

 

待在醫學中心,身為年輕主治醫師,平常有的是忙不完的臨床工作,又時時被要求有論文表現、研究發表,不管服務做得多努力,沒有一定的研究產值,始終是致命傷。

 

不知不覺,漸漸地淡忘當初行醫的初衷,陷入了為研究而研究、為論文而論文的迴圈,不僅痛苦也無助。陸續參加一些幫助年輕主治醫師的研究活動,卻總覺得霧裡看花、過於抽象難懂,對於研究這條路,始終看不到路、看不到前進的方向。

 

 

向心中的統計高牆說不!

 

因緣際會下,來上了一天的新思惟課程,發現自己彷彿回到學生時代、心中充滿熱情及希望。

 

短短幾個小時,讓我可以輕易駕馭統計工具,面對常見的臨床問題,分門別類且快速地依循指引,跑出統計數據及圖表,這赫然是以前夢想無數次的統計學習方式,有效率、又容易,更重要的是,心中那堵統計高牆不見了!

 

現在面對統計問題,即便不是講義的範例類型,我也勇於嘗試自主學習,東試西試,當有結果時,真的很有成就感,一時之間功力大進,從學習統計變成有能力跑統計。

 

 

神人也是從低谷,走出了一片天。

 

聽完昭慶、青陽學長的分享,活生生被震撼到了!

 

原來像我們這樣一窮二萌三無能的年輕人,經過無數挫折,只要努力不懈,也能從無助困惑中成長茁壯,到現在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甚至是令人仰視的大神境界,原來神也是從凡人幹起的,神也曾經很不行的,神以前也跟我一樣慘,這表示我們也可以做得到!

 

最觸動我的是,昭慶學長分享自己在投稿時遇到的挫折,他不屈不撓地和外國人據理力爭,最後讓自己的好研究能順利刊登。當中過程驚險、曲折、不懈,最後充滿志氣的據理力爭,與我之前始終覺得投稿時,那種任人宰割的弱勢無力感完全不同,也讓我有勇氣繼續努力下去。

 

這天最大的收穫是回到初衷、回到還沒畢業的自己,喚回心中近乎想不起來、快要放棄的理想與熱情。

 

這一整天下來,讓我心中有很充實的感覺,也明白做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全世界的醫學能夠用科學的方式更加進步。上完課的我,心中有了熱情、有了動力,也有了勇氣!

 

 

最新活動

 

 

The post 讓你有能力,推倒心中的統計高牆!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向高手取經,超實戰的課程。

$
0
0

 

作者:台中榮總 陳韋辰 醫師

 

 

CLIP_20180624_1016

 

 

猶記得當初報考醫學院的時候,那時高中的熱血志向,就是希望能夠在有生之年幫助不治之症的進展。雖然有這樣的想法,但其實懵懵懂懂的大一學生,還不知道研究到底是什麼。

 

第一次接觸研究,是醫學院大二升大三暑假參加國科會計畫,從原本體外動物實驗的結果進到動物實驗。當時,由老師學長姐帶著 Lab meeting、養細胞、做 ELISA、餵小鼠吃藥,到最後結果統計出來,還在院內參加海報發表。可惜自認大三課業漸重,考試和報告無法兼顧,就暫時擱置而沒有繼續。

 

 

不知何去何從的研究之路……

 

直到當上住院醫師,在醫院的院內公布欄看到有關研究和寫作的課程,開始利用空檔去聽聽看,進而認識了陳一銘醫師,還因為回高中母校探望老師,發現他是高中的學長。

 

然而,聽了這麼多院內研究、寫作、英修、倫理課程,也有過幾次科內參加學會貼海報的經驗,但在實際撰寫文章的過程還是像無頭蒼蠅,花了很多時間卻沒什麼產出,不知何去何從,即使心理嚮往寫作發表,之後也裹足不前。

 

聚餐聊天和幾次參加醫學會,才知道同屆同科的朋友早已開始寫作,發表的海報、研究的題目更是我難望其項背。觀望了好久,終於下定決心報名新思惟課程。

 

一開始還不知道這麼熱門,幾個月前就額滿了。秉持搶演唱會票的心態,開始固定每個月上新思惟網站,終於這次課程一出,沒多久就報名成功。

 

蔡校長在上課前就逐一臉書問候,由此可見,這是一個很用心、注重服務體驗的課程。

 

 

寫作、投稿經驗,傾囊相授。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的講堂很新,教室設備看起來很專業。前一天北上的我很早就報到,領到精美的名牌和講義後,工作人員引導到前面的位置,幫我插上筆電的電源。

 

第一堂課,蔡校長道出大家的心聲:資源少、個案少、害怕統計、不知道怎麼寫、建議多但不知道怎麼選。吳昭慶醫師從編輯的角度,告訴我們一篇文章投稿後,如何審查乃至回覆審查的過程,存活的文章大概只有一個標準差。

 

吳青陽醫師和我們分享,他從一個什麼都沒有、開刀種類不多的情況開始寫作(正如我現在的狀況),到如國父十一次革命的漫長投稿奮鬥過程,乃至於今天站上國際舞台得獎的心路歷程。

 

這些老師們都用實際的經歷引導,用明確的重點作系統性歸納,把寫作投稿過程中的眉眉角角都再三強調,耳提面命。

 

 

實戰為主的課程,令人收穫滿載。

 

中午三個小時的統計圖表練習,是前所未有的統計製圖體驗。

 

不過……「統計製圖大賽」?我不會統計,不會製圖,也要參賽嗎?

 

在蔡校長的提點下,MedCalc 似乎讓統計不那麼令人敬畏,最終圖表也順利地產出,儘管過程中有不少地方需要救援,但助教群隨時都在旁邊,搬著折凳來為我們耐心解答。這還是第一次為了統計差點忘記要吃午餐。

 

結束短短三小時的統計製圖之旅,下午的課程,吳昭慶醫師以豐富的實戰經驗分享論文 revision 到 accept 的過程,還有稀少但英勇、最後成功扳回一城的非常上訴事蹟。

 

吳青陽醫師則跟早上一樣,用自身實務經驗分享,以胸腔外科從作 PPT(Port、Pigtail、Tracheostomy)開始,告訴我們先求有再求好,利用手邊資源,持之以恆。最後吳昭慶醫師和我們分享,十年在神經外科投稿耕耘的經驗,文章首重科學本質,有發表技術再額外加分。

 

對新手來說,最難的就是執行踏出那第一步。一整天的課程下來,收穫滿滿,最後製圖大賽雖然沒有得名,但也輸得心服口服,畢竟編輯的眼睛就像蔡校長一樣銳利。

 

 

不再害怕,有勇氣邁出第一步!

 

研究是為了解決臨床問題,促進醫學發展;而論文,則是實事求是用科學方法證明假說後,國際間統一的溝通方式。

 

參加了新思惟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之後,有了基本概念,並恢復了部分統計功能,心裡至少不再那麼害怕寫作。

 

雖然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雖然投稿不一定會 accept,但不投稿一定不會被 publish。拿到入場券的我,有朝一日也要成為專業玩家。

 

 

最新活動

 

 

The post 向高手取經,超實戰的課程。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走入迷宮前,不先拿一本地圖嗎?

$
0
0

 

作者:匿名

 

 

01_FB_innovarad_0624-07_CLIP_20180624_1229

 

 

能站在巨人肩膀上學習,非常吸引人。

 

新思惟網路講堂的時期,就一直在關注新思惟的動態。這些年來,課程的推陳出新、校友的好成績,以及遇到上完課的學長姊,總笑咪咪地以「很可怕,很厲害」來評價課程(可怕為雙關之意,既修飾厲害,也修飾學費),真的是非常吸引人。

 

就這樣觀望了三、四年,終於也開始進入真正的有薪階級,住院醫師也將要面對論文的要求。實在是不希望一竅不通的自己,在學習臨床的忙碌日子中,還在論文上有太多的鬼打牆。也相信藉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可以看得更遠,走得更快。

 

一看到《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的開課消息公告,隔天就決定報名匯款了。在課程前一周,收到所有學員課前問答的回覆,可謂講者的字字珠璣、句句血淚,讓人對課程的期待更高。

 

好巧不巧,上課的前一日半夜值班電話真是不少,所幸一點點黑咖啡加上精采絕倫的課程,還是讓我睡意全消。

 

 

循序漸進的課程,走向發表之路。

 

蔡校長精彩的開場,以馬力歐為比喻:過關,就是不要掉到洞裡,不要撞到蘑菇和烏龜;發表,就是要避開寫作的陷阱。課程設計循序漸進,從 editor、reviewer、revision 到最後的心路歷程分享,並在中間插入實用的統計互動實作。

 

吳昭慶醫師的三堂課,節奏快而重點明確的投影片,以及幽默風趣的演說,真是毫無冷場。第一堂以 editor 的角度,告訴大家哪些重要的元素,才會讓自己的 paper 有機會進入 reviewer 的審核,成為最後被接受的 16%。第二堂的 revision 經驗談,更是無私的分享了 revision letter 的寫法,還有精彩的 revision 心法。最後一堂,則是總結了現在台灣所遇到的六大學術困境。

 

吳青陽醫師的兩堂課,娓娓道來了的自己過去的研究經驗,從第一篇 original article 和各家雜誌來往的辛酸血淚中,總結出了 reviewer 所在意的文章要件;到在資源稀少的 young V 時代,分享自己做決定的來龍去脈,以及專注領域、可行計畫、務實目標,以及徹底執行的重要。

 

統計實作課程中,蔡校長再度出馬,告訴大家四個常見的菜鳥錯誤,以及業界不能說的秘密。包含吃飯時間短短兩個半小時的時間,照著清楚的操作手冊,一步步執行,遇到卡關便和課程助教討論,便能用 MedCalc 畫出精美的統計圖表!校長,這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啊!

 

 

指南在手,未來,不再恐懼。

 

現階段就像是幫中央廚房送餐的服務生,看廚房的每一位大汗淋漓,忙得不可開交。未來將要進廚房的自己,除了在旁邊喊熱,也窺不得門道。「做中學,進來就會了」,這句話就跟臨床學習的過程一樣,話是這麼說沒錯,但總是給點方向吧!

 

上完課,有種拿到 survival guide 的感覺,雖然不可能上完一堂課,未來做研究、寫論文,就水到渠成、下筆有如神(只好再去上第二堂、第三堂了),(錯,是要多練習),但地圖在手,至少不再是一隻誤入叢林的小白兔。

 

「先求有,再求好」,感謝新思惟團隊,願我未來能在累積經驗的過程中,少走一些冤枉路。

 

 

最新活動

 

 

The post 走入迷宮前,不先拿一本地圖嗎?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讓初學者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發展

$
0
0

 

作者:急診醫學部 彭勁翰 醫師

 

 

01_FB_innovarad_JHPeng_CLIP_20180624_0612

 

 

6/24 當天一大早,就懷著朝聖的心,驅車前往台大。而在進入會場時,親切的工作人員立刻前來招呼,同時協助處理電腦與網路等瑣碎的事情,讓我可以很快進入戰(學)鬥(習)狀況,果然如同傳言一般,新思惟的工作人員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也讓我對接下來的課程更充滿期待。

 

而接下來的一幕,更是令我感到佩服,蔡校長熱情的與學員寒暄,讓幾位學員很快的融入這個環境(我怎麼知道?身為急診醫師,看神情臉色是我們吃飯的傢伙。校長與同學攀談後,看同學的表情從冷冷的到出現微笑,身體語言也可以感受到放鬆的姿態),不愧是粉絲眾多的蔡校長啊!

 

 

從題目開始,就打動 editor 的心。

 

第一堂課是吳昭慶醫師主講,外科醫師就是外科醫師,一下子就俐落的切入主題:editor 如何審稿?

 

昭慶醫師以充滿新思惟風格的 PPT,並用自己的例子,闡述如何打動 editor 的心,而一樣的題目,經過昭慶醫師巧妙的更改前後順序,立刻變得賞心悅目,如果我是 editor(夢想啊),看到調整後的 title.一定馬上 accept!

 

Title、abstract、conclusion、author、graph 短短 5 個字,代表大師的功力結晶!

 

 

完美的細節,讓 reviewer 不再森七七。

 

第二堂課的吳青陽醫師,又是另一種風格闡述。

 

不論是 PPT,抑或是講述內容,青陽醫師用個人投稿血淚史(笑),提醒我們 reviewer 會重視的地方,明確的研究主題、完整數據的 results、簡潔有力的 discussion,只要注意到這些,就能討 reviewer 歡心啊!

 

 

優秀的助教,讓我實作不卡關。

 

第三堂課,也是個人最期待的課,蔡校長果然一出場就 hold 住全場!幽默的話語,淺顯易懂的例子,讓大家很快能了解統計的訣竅(只要我懂,應該大家都懂才是 XD)

 

不過,一進入實作題,立馬卡關了,看著旁邊的同學狀似輕鬆的操作下去,我卻只能呆坐,實在非常煎熬,還好有優秀的助教,不斷回答我的笨問題,讓我能順利操作下去。而在操作題目時,也漸漸對如何處理圖表,有一絲絲的領悟,雖然最後十分殘念,沒有拿到獎狀,但比起昨日的我,至少對圖表不再懼怕(握拳)!

 

 

對於研究,不用再閱讀無字天書。

 

下午的課程,延續上午兩位老師的風格,就不再贅述。總體來說,來參加這堂課,對我而言,並不像是灌輸 100 年的功力這樣立即的成效,而是宛如幾位大師,以深厚的功力解讀絕世武功秘笈,使我們得以將這本絕世武功秘笈,真正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再次感謝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讓初學者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發展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物超所值的課程,我願意推薦身邊的朋友參加!

$
0
0

 

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 牙科部 楊臻繹 醫師

 

 

01_FB_innovarad_CYYang_CLIP_20180624_0237

 

 

在大醫院工作,幾年就來一次的評鑑,總是會被要求,需要有一定數量研究計畫或是期刊投稿。雖然科內的研究風氣並不盛行,住院醫師時期沒人教過也沒寫過研究計畫,頂多就是投稿學會的中文病例報告,或是在學術會議時貼貼海報。

 

心中只會覺得寫論文做研究好難,真佩服名字可以刊在 SCI 上的人!不過每次評鑑就被盯,還是想知道自己有沒有機會,可以做點簡單上手的東西。

 

 

終於有空了,當然要來提升自我啊!

 

這是第二次參加新思惟的活動,之前有上過《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雖然參加前報著可能被騙的心情去,但上完課後覺得受益良多、物超所值,也開始注意新思惟有沒有其它適合我的課程(再被騙一次)

 

前幾梯次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我就想參加了,可是時間都剛好與其他事情衝突,只好默默的等下次再開課。這次在活動一公布,確定行事曆上沒有行程後,馬上就報名匯款,連報名編號都搶到 1 號。雖然上課日期離報名當下還有三個月時間,不過內心充滿期待。

 

好不容易等到上課這天,用一個月前就先買好早鳥價的高鐵票,來到熟悉老地方(其實上次來也兩年了),見見新思惟的老朋友們(除了兩位老師是新的)

 

 

國際期刊 editor 的親臨指導

 

老師們果然都是高手來著,開場,吳昭慶醫師頂著國際知名期刊的 editor 的身手,從編輯的角度,先告訴我們怎麼寫才不會被拒絕。原來裡面的眉眉角角很多,從標題就要開始耍心機,之前沒想過標題用字對於非英語母語的作者來說,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摘要的寫法與內容也很重要;另外就是圖與表的小細節要好好處理,才能不被一腳踢出審稿大門。

 

以前沒想過,其實編輯都很忙,可能一些細節沒處理好,就會直接 NG,謝謝再聯絡。

 

 

想過 reviewer 這關,這些細節都該知道。

 

第二堂課,吳青陽醫師也是高手來著,告訴我們如何能讓 reviewer 仔細看,詳細指導了文章內的寫作要點,例如 introduction 該注意什麼、materials and methods 要寫什麼、result、discussion、conclusion 內容怎麼整合……等。

 

以往讀別人寫的論文時,對這些提到的重點,都習以為常覺得是應該的。但是換成自己寫文章時,就經常東缺西漏,可沒這麼簡單!

 

 

統計,沒有你想的那麼難!

 

第三部份來到我最害怕的統計,大學時的生物統計早就忘光了,平時讀期刊也已經麻木變成只尋找 p 有沒有小於 0.001。要自己去跑統計,別說自己畫圖表了,連該用什麼方法我都已經忘光光……

 

這裡,我覺得新思惟設計的很好,蔡校長先介紹過後,讓大家覺得統計好像不難,接著再開始依照設計好的互動實作內容,在自己的電腦上實際操作。雖然實作時,還是會遇到一些小困難或需要協助的地方,但是和其它課程一樣,新思惟有很多暗地裡偷偷監視學員 的助教,絕對不會忽略你的需求,親切的教會我們。

 

雖然互動實作只有五題,不過總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五題還沒有辦法完全熟練,時間就到了,回家再繼續練習印象才會深刻!

 

 

高手們,也都有過匱乏的時刻!

 

下午的課程首先吳昭慶醫師介紹怎麼寫 revision letter,以前都不知道真正的高手,是怎麼面對 reviewer 這些機車又難回答的問題,並進而去修改文章內容獲得刊登。吳醫師也大方的提供自己的 revision letter 範例參考,對我這種連回答該用什麼語氣都不知道的新手,助益真的很大。

 

接著是吳青陽醫師介紹自己研究的歷程,如何從自己身邊取得一些能利用的方向,再開始規畫研究。對於研究新手來說,只看到別人的表面風光,但卻不知道大家也是苦過來的,這些過來人的心路歷程平常最難知道,也最勵志。

 

最後吳昭慶醫師再分享,他自己從研究起步到變成 editor 的歷程,印象最深的就是一開始灰心到覺得「有沒有人可以拜託」還有「不恥下問」。對於新手來說,真是很具參考價值與心態上的鼓勵。

 

 

新思惟,我推薦!

 

雖然一天時間很快就過了,但與新思惟其它課程一樣,從課程一開始的課前問答,到課程內容設計、實作流程都充滿了巧思,我也開始推薦身邊的朋友可以參加新思惟的課程,畢竟光是認識蔡校長,知道蔡校長講話多好笑 和豐富的課程內容,就絕對物超所值!

 

下次課程再見!

 

 

最新活動

 

 

The post 物超所值的課程,我願意推薦身邊的朋友參加!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放下艱深的理論,統計,用對方法就行。

$
0
0

 

作者:匿名

 

 

01_innovarad_0624-08_CLIP_20180624_0509

 

 

新思惟

 

從學生時代慕名至今,以往聽聞許多優秀的師長、學長姊都是系出此名門。

 

醫院裡,不斷的被明示暗示要好好寫 paper 做研究,然而,對於如何起步,卻始終在一片迷霧中。在無數次對著「額滿」嘆息後下定決心,第一次參加新思惟的課程,《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而從課前與主辦單位的 email 來往,包括課程內容、交通、指定論文、軟體、課前問答皆能看出對於所有細節的用心。

 

 

讓初學者,起步就能走對路。

 

從來沒寫過 paper 的我,在諸位大師的妙語如珠下,第一次好好認識,「從寫論文到被刊出」這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從傑出的經驗和失敗的體會,讓我們減少「必定被 reject」的機會,引領我們更快的走上正確的道路。

 

校長幽默的開場白揭開一天的序幕,在論文發表的路上,我們都是馬力歐,只求不要掉到坑洞裡或撞到蘑菇就好!

 

吳昭慶醫師以重量級期刊 editor 的角度,分享自身經驗及範例,講授論文如何營造吸睛的標題、摘要、結論、圖表,並教授如何讓 revision 變成 accept,與期刊編輯鬥智交涉的精彩攻防戰、回覆的技巧、「讓對方無法拒絕你的拒絕」的藝術,總總技巧,都有可能是決定能否發表的臨門一腳或絆腳石。

 

吳青陽醫師從 reviewer 角度,將論文各段落拆解,逐一分析理想文章的要件。同時也分享自己投稿曾經的血淚史,從一個沒錢、沒資源的住院醫師開始,如何務實地整合手邊有限資源、找出適切的臨床問題、發想好的假說、貫徹執行,並整理發表成優秀的文章,一步一腳印的故事非常勵志!

 

 

所有的小細節都值得龜毛

 

蔡校長的臨床實作教學,是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學生時代不怎麼愛統計學,看著各種人名檢定、曲線分布也只有頭暈眼花。

 

但在這一天的課程當中,不用學習艱深的理論,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教導大家如何選擇適當的統計方法,讓我第一次成功地把數據轉換成精美的圖表。最後的評比以及回家之後的反覆練習,更能讓人了解所有小細節都是值得龜毛的!做出精確有質感的圖表,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強大的助教群,隨時在一邊提供指導幫忙,讓人連午餐都捨不得吃,只想繼續練習下去。

 

 

各項能力,全面提升。

 

吳昭慶醫師最後提出論文的六大面向:科學本質的主題、實驗設計、執行,發表技術的統計、圖片表格、寫作。與其在單一項目雕琢完美,不如全面提升所有面向,達到及格。充分利用手上的時間和資源,絕對是成功的不二法則。而研究,始終要抱持著,是為了醫學的進步、提昇病人照顧品質,這份初衷,也是所有研究者都該有的。

 

在這一天的課程中收穫非常豐碩,非常感謝所有的老師及助教、工作人員,讓我深覺這三萬元沒有白花,更躍躍欲試,期待自己能從零到一,開始寫出好的論文。

 

雖然身處充滿挑戰的環境,但這門課開啟了新的視野。期待未來的其他課程,能繼續補足自己的能力。

 

 

最新活動

 

 

The post 放下艱深的理論,統計,用對方法就行。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最難得的,是有人願意將經驗傳承。

$
0
0

 

作者:台中榮總 神經醫學中心 林念穎 醫師

 

 

01_FB_innovarad_LYLinCLIP_20180624_0231

 

 

這是我第一次上新思惟的課,會花大錢來上課最主要原因,是因爲慕名而來。台中榮總的同事,老愛分享其他人上了蔡校長的課後,Facebook 上的心得,讓人覺得這課有多厲害。

 

聽了四五年沒有想要報名,因爲覺得會來上課的人應該就是對研究 / 發表很有想法、很有憧憬的人,而我始終認為自己不是那類的人。我不覺得我想做研究,也不覺得我有能力做研究,但就在今年初,一時衝動就報名了。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當時的衝動,有點莫名其妙,但上完課後真的覺得蠻值得的。

 

 

兩大印象深刻的:revision、統計

 

這次課程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吳昭慶醫師教學如何 revision,讓 revision 變成 accept。當初還是 fellow 的時候,學姊為了幫助我升等,給我一批 data 跑統計、寫 paper。而當時,經歷投稿多次都被秒拒絕後,終於在某次達到 revision 的階段,第一次感受到 revision 的痛苦。

 

我根本不懂 revision 的技巧,而且那篇研究因為 data 的 limitation,對於 reviewer 的提問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要不就是覺得 reviewer 說的很對,我們的 data 真爛透了;要不就是覺得 reviewer 很機車,反正他們要在雞蛋裡挑骨頭,那我就不想認真回答了。結果 revision 完,還是被 reject 了。

 

(橙編按:不知道你相不相信,但這些想法,資深的 reviewer 從回覆信的內容是看得出來的,而通常資深 reviewer 也會「那就成全你吧,鍘!」這樣按下 reject 鈕。)

 

上完這堂 revision 技巧的課後,才發現 revision 除了照單全收外,要懂得避重就輕,也可以試著找證據讓 editor 無法拒絕我們的拒絕,最重要的是要表現十足的誠意給 reviewer 看,不管 reviewer 寫什麼,都絕對都以「yes」為開頭回答。

 

第二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應該就是互動實作了,覺得用 LINE restaurant 的情境題,去學一些常用的統計方法,並且把算出來的統計數據化為圖像,這堂課真的很有創意,而且讓統計學變得生活化,就不讓我深感恐懼了!

 

 

講者對於教學的熱誠,是難能可貴的!

 

讓我感動的,並非課程教會了我多少統計技巧,或是給了我多少啟發,讓我知道如何開始一個研究,也不是如何寫才可以獲得 reviewer 或 editor 的肯定。這次的工作坊讓我最感動的,是上課的講者對於教育的熱誠,願意把他們的經驗傳承。

 

從他們所描述「關關難過,關關過」的投稿過程中,讓我感受到的不是從發表 paper 所獲得的歡呼與成就感,而是他們從過程中學到的經驗,並且樂於將這些撇步和我們分享,似乎是想開啟個「發 paper」捷徑。但也不忘了要跟我們說,現今要做研究的六個關鍵元素裡,最重要的就是「執行」,只有你肯開始「做」,才可能會有成果。也不忘提醒我們,做研究的初衷,是為了推動醫學的演進。

 

 

最新活動

 

 

The post 最難得的,是有人願意將經驗傳承。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不管有沒有發表經驗,都有值得學習之處。

$
0
0

 

作者:林口長庚醫院 影像診療部 黃怡璇 醫學物理師

 

 

01_FB_innovarad_YSHwang_CLIP_20180624_0917

 

 

研究和寫作能力,是我想趕快補足的!

 

我的工作年資不算短,但是從幾年前轉到醫學中心工作,才因為工作需求,開始接觸研究領域。

 

即使在醫院工作,但因為我不是醫師,做的研究較偏向於基礎研究。研究的路上,多是靠自已的摸索及學校老師的指導,雖然不乏研究資源,然而發表的過程卻不是那麼順利。這也讓我認知到,自己在研究及寫作能力上,有非常多的不足。

 

長久以來耳聞新思惟課程的盛名,卻因為所費不貲,一直遲遲無法下定決心報名,這次終於在有同伴的情況下,鼓起勇氣相約來參加。回想起來,當初雖然已經下定決心,但在按下刷卡的那一剎那,內心仍很是糾結,不過一想到把課程當成是投資自己,也期待課程讓人有醍醐灌頂的感覺,還是狠下心報名了。

 

 

明明有資源,為何論文不被青睞?

 

在上課前,就發現到了課程經營的用心,陸續收到課前提醒、指定論文、老師與學員的問答集,以及實作用的檔案,讓人開始期待起課程的到來。上課當天,除了驚喜於講師們熱情且幽默地分享自身研究經歷和寫作、回覆審查意見、擔任 reviewer 及 editor 經驗外,更驚訝地發現,課程貼心的安排(工作人員主動幫每位學員的電腦接電源)、助教火力全開的支援,與實作教材編撰精美又詳細,整個團隊呈現默契十足的狀態。

 

嚴格說來,自己在研究的路上摸索超過五年,已經不算是完全的新手,但是在發表過程中,卻不算順利。有時也會想,明明研究資源不少,英文也沒有真的那麼差,為何所寫論文就是不得青睞?

 

 

炒一盤好菜,需要適當的調味!

 

在此次上課前,研讀吳昭慶醫師所提供的指定論文時,很驚訝地發現,不一定需要特地去找很複雜、看起來很厲害的題目,原來好題材可能就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只是我們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及足夠的背景知識,去發現及發揮這個題材。

 

此外,得到了好材料,還要能將內容用簡單且直覺的方式呈現出來,就像想要炒出一盤好菜,只需要適度的調味,不一定需要太過花俏裝飾,不然寫得拐彎抹角,可能連 reviewer 也看不懂我們所要表達的想法。

 

圖表也是整篇論文的精隨,如何從有限的圖表數,呈現出論文的重點內容,是一門學問。很難得有課程能夠花那麼多時間,讓學員實際實作練習圖表的製作,並由要求完美的蔡校長,親自解說學員製作圖表的優點及待改善處。

 

實作教材編撰的非常仔細及用心,我想就算不是用相同的繪圖及統計軟體,其重點概念仍非常值得學習,我今後仍會常常拿教材出來參考。

 

 

02_YSHwang

 

 

不管有沒有發表經驗,都會有收穫!

 

這個課程對於剛接觸研究,並想跨越論文發表門檻的人來說,整體的課程編排及內容對學員有非常大的幫助。至於對於已有些許論文發表的人,我認為收穫處,則是在於吸收講師們身為 reviewer 及 editor 的自身經驗,讓未來在撰稿時,即注意投稿的細節。謝謝新思惟團隊對於課程的用心,讓我覺得上這個課,真的很值得!

 

 

最新活動

 

 

The post 不管有沒有發表經驗,都有值得學習之處。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為什麼來上課,而不是去歐洲玩?

$
0
0

 

作者:核能研究所 保健物理組 廖英蘭 副工程師

 

 

01_FB_innovarad_YLLiao_CLIP_20180624_0232

 

 

記得好久好久好久以前,小小研究生時期,某個週末假日早上,在中國醫藥大學的會議室,第一次聽到當時還是蔡「醫師」的演講,分享他以放射線診斷學應用在小兒電腦斷層檢查的相關主題。

 

其實我已經忘記他說啥了,大概還有印象是顯影劑施打策略方法,唯一記得好清楚的是「孫燕姿與郭采潔」(大誤 XD),印象中大概是要當孫燕姿,不要當很像孫燕姿的郭采潔之類的意思,我想,大概就是要建立自我形象與品牌吧。

 

 

看看新思惟,已經變成習慣了!

 

多年以後,「新思惟國際」已經變成我的 Facebook 常常瀏覽的文章之一,這個習慣,一直到念完博士班,開始工作以後。四月份的某天看到《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開課,先打開行事曆看看,開課時間沒有跟任何工作或活動衝突,主題符合我需求,當我再回神以後,我已經填完報名資料完成刷卡動作了(立刻沖杯咖啡尋求冷靜,我刷掉一張歐洲的機票啊~)。

 

上課當天,從報到就開始感受到主辦單位用心與細心,引導學員入座、工作人員幫忙插好電腦電源線、貼心提醒各種學員需求的動線與位置、互動實作隨時都有助教即時給予協助,甚至,校長還會親切與學員聊天,同是相同研究領域,也短暫的跟蔡校長聊了一下,分享各種研究殘酷的現實 XD

 

 

重點清楚的課程,值得我放棄歐洲旅遊。

 

其實過去在研究所與博士班時期,自己參加過校內外的許多課程,有知名國際期刊主辦的、統計分析公司辦的、學校裡擔任知名期刊 reviewer 或 editor 的教授主辦的……等等各種大大小小科技論文寫作與統計分析的免費課程。我在這些課程學習中,也有獲得許多珍貴且有用的知識與經驗。這些課程都是針對科技論文研究與投稿,以及回覆審查意見技巧,提供給與會者最重要的資訊。

 

那為什麼不去歐洲玩,要坐在教室跑統計畫圖、實作,還要聽三個講師說話呢?

 

如果,你是新手,正在研究這條不歸路上摸索著,這堂課值得你好好坐下來,除非你通宵打電話、夜唱或打球,否則,三位講師講課很精彩,簡報重點清楚易懂,說的都是人話,保證好吸收。他們不是神,他們都跟我們一樣,在相同的環境中成長,比起那些老外講師告訴我,十個絕對不要犯的投稿錯誤,我相信,這堂課告訴我們的,絕對更值得新手上路。

 

 

選這張圖,是因為每次 revision 時,都其實想罵 reviewer……

選這張圖,是因為每次 revision 時,都其實想罵 reviewer……

 

 

這些努力的研究者,都是值得學習的對象。

 

互動實作的統計製圖大賽,讓我得了個獎,非常感謝評審的鼓勵。照著互動實作手冊上,很清楚的教學與說明,我想只要細心按步操作,每個人都可以畫出期刊水準的圖。不過,期刊投稿畫圖這件事,我已經練習超過百次了,熟能生巧,真要感謝的,還有我的指導教授,從我研究生時期的每個小小訓練,都是很重要的。

 

(橙編按:恭喜廖博士得獎!)

 

很感謝台灣有一群優秀的專家們,願意投入心力提供高品質的課程,非常鼓勵年輕研究生們,把夜唱、出國、約會,還有打工賺來的錢,通通存起來,來上一堂課,給自己一個機會,看看成功的人怎麼逐步努力,給自己學習的機會。感謝三位優秀的醫生講師們,我也期許自己,繼續提升自我的研究發表能力,加油!

 

 

最新活動

 

 

The post 為什麼來上課,而不是去歐洲玩?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暉凱醫師參與團隊探討甲狀腺機能低下症全因死亡率相關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刊登!

$
0
0

 

 

01_JCEM_HuangHK_08

 

 

文章介紹

 

甲狀腺機能低下症(hypothyroidism)會引起疲倦、怕冷、知覺異常等症狀,文獻顯示與其相關之共病症(comorbidities)有糖尿病與自體免疫疾病,也有研究發現甲狀腺機能低下患者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有鑑於目前對於甲狀腺機能低下的全因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相關資訊尚不足夠,因此作者團隊以健保資料庫進行研究。分析結果顯示甲狀腺機能低下老年人(≧ 65 歲)的全因死亡率高於對照組(adjusted HR = 1.82、95% confidence interval = 1.68 – 1.98)。

 

進一步將甲狀腺機能低下老年病患分為有接受 thyroxine replacement therapy(TRT)與沒有接受 TRT 的族群進行比較,統計發現接受 TRT 者有較低的死亡風險(aHR = 0.57、95% CI = 0.49 – 0.66)。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JCEM)的前身為 1941 年創刊的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JCEM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5.789、在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領域排名 20/143(Q1)。

 

 

再次恭喜黃醫師!

 

 

黃暉凱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暉凱醫師參與團隊探討甲狀腺機能低下症全因死亡率相關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曾秉濤醫師針對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與心血管疾病進行統合分析之研究,獲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刊登!

$
0
0

 

 

01_JSR_TsengPT_30

 

 

文章介紹

 

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PLMS; periodic limb movement in sleep)是指睡眠中踝部出現快速 dorsiflexion、大拇趾外展等狀況,會影響睡眠品質、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與死亡率

 

此篇統合分析論文為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 PLMS 之系列研究,本研究中作者團隊針對 PLMS 的心臟相關共病症進行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 PLMS 族群較易罹患 coronary artery disease(odds ratio = 1.568、p = 0.002)與 cardiovascular disease(odds ratio = 1.279、p = 0.002),但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並未顯著較高(odds ratio = 1.272、p = 0.117)。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創刊於 1992 年,是 European Sleep Research Society 的官方期刊。此期刊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3.433;於 Clinical Neurology 領域之排名為 60/197 (Q2)、於 Neurosciences 領域則排名 100/261 (Q2)。

 

 

 

曾秉濤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曾秉濤醫師針對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與心血管疾病進行統合分析之研究,獲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黃暉凱醫師參與團隊探討 statin 與中風後骨折風險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刊登!

$
0
0

 

 

01_JCEM_HuangHK_09

 

 

文章介紹

 

中風後因肢體無力、協調性變差容易發生跌倒意外,若再合併骨質疏鬆則骨折風險更是高於一般族群。中風後骨折會使生活品質惡化,各種合併症與死亡風險亦同步上升,徒增社會經濟與照護系統的壓力。

 

Statin 類藥物常被用於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以減少心血管疾病與中風機會。近期研究則發現服用 statin 顯著相關於骨密度增加骨折風險的降低

 

針對中風後骨折風險議題,黃醫師團隊已發表過系列論文(這裡這裡),本篇論文則針對 statin 與骨質疏鬆、骨折風險之相關性進行健保資料庫研究。

 

分析結果顯示中風後服用 statin 的族群,其骨質疏鬆、髖關節骨折與脊椎骨折風險皆低於對照組;研究並發現到 dose-effect relationship,劑量越高的次族群有更低的骨質疏鬆與骨折風險。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JCEM)的前身為 1941 年創刊的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JCEM 的 2017 年 impact factor 為 5.789、在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領域排名 20/143(Q1)。

 

 

再次恭喜黃醫師!

 

 

黃暉凱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黃暉凱醫師參與團隊探討 statin 與中風後骨折風險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