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問:科內的長輩跟我說,OA是一個商業上的騙局,叫我們要投傳統期刊,否則以後雜誌社收掉,學術研究成果也會消失,真的嗎?

$
0
0

 

 

QA_72 

 

問:科內的長輩跟我說,OA 開放取用其實是一個商業上的騙局,是來詐騙需要論文發表的研究者,這種明顯不公不義的事情之後會消失,叫我們要投傳統期刊,否則以後刊登在 OA 期刊的文章,隨著雜誌社收掉,就這樣消失了,非常不划算。想問學長的是,如果期刊消失或下架之後,我的學術研究成果也會消失嗎?

 

答:(蔡依橙)

 

這個問題有蠻多的認知錯誤,我慢慢一個一個說明。

 

OA 開放取用的意思是說,投稿之後刊登出來,不可以躲在訂閱牆之後,不能要讀者付錢才能看、不能要求輸入帳號密碼才能看、不能是必須經由圖書館訂閱認證才能看,而要像是今天任何人都可以去 CNN 跟 BBC 看上面的新聞一樣,要讓任何人從任何地方都可以從網路去取得科學研究成果。

 

OA 雜誌並不是每一本都會跟作者收錢的,臺灣有蠻多的學會,所發行的 OA 期刊是由學會去支持網站跟審查所需要的行政資源,並沒有跟作者收任何一毛錢。

 

如果是專業的學術出版社,他沒有學會可以藉由年會攤位與廠商贊助盈餘來支持,他們就會選擇向作者收費來支持整個雜誌的運作。

 

因為設立一個網站跟一個審查系統,其費用基本上是固定的,你架好了之後,登 300 篇文章跟登 30000 篇文章所需要增加的成本很少,但收入卻可以變成 100 倍,任何人都會發現這裡有一個商業機會。這其實是受惠於網路服務容易規模化的特性。

 

我個人並不會因為人家有跟我收錢,或者是他有賺錢,就說人家是一個商業上的騙局。就像是賓士車,賓士車產線架好了之後,其實生產多一輛的賓士車,其所增加的材料成本很低,但是他還是一樣賣 300 萬,那我們可以說,其實賓士、汽車業、製造業都是騙局嗎?這樣說可能並不公平,理解也並不正確!

 

至於 OA 期刊會不會消失?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歐洲的 Plan S 以及白宮的聲明,都很清楚地提到,日後這些歐美國家用稅金所贊助的科學研究,在刊登的時候就必須能夠被全世界看見、閱讀並學習,Plan S 加上美國聯邦科研經費所支持的研究,就大約佔全世界的 13% 左右,而且美國的這個單一國家支持的科學研究,往往是帶領全世界科學研究前進的核心動力,引用率高、影響深遠。光是 Plan S 跟美國的國家政策,就注定了 OA 期刊這個分類不會消失。

 

而且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些所謂的傳統出版社,他們也漸漸的在往 OA 過渡。可能是用混合式的、可能是開設新期刊,可能是併購新的 OA 出版社,他們都有自己的發展計畫。

 

想要回到過去那種只有傳統出版社的時代,是不可能的。就像是電子書出現了之後,紙本書也還是存在,電子書也不可能消失,兩者是共存的。OA 出現之後,傳統期刊不會消失,OA 也不會消失,兩者就是共存,根據科研經費的規範以及每個國家的偏好去做選擇。

 

能夠有更多種類的選擇,表示整個學術社群是在成長的,多元而繁茂,這是好事。

 

最後,假設一個期刊不幸經營不善而消失了,對傳統期刊才是真的悲劇,因為傳統期刊的網站和紙本都是自己營運的,當他網站不再經營而下架了之後,就剩下曾經發出去的這些紙本期刊留在各大圖書館中,越來越難檢索,也越來越難被人看見。

 

但 OA 期刊有一個刊登方法,是提供給 PubMed Central 全文刊登,如果經由 PubMed Central 這一條路保留 PDF 的 OA 期刊,基本上獲得永生。因為就算這家出版社後來倒閉了,他的網站不再繼續經營,只要美國國家圖書館還存在,美國人的科研系統沒有被摧毀的話,PubMed Central 就會幫他永久保留一份,而且從 PubMed 搜尋的時候,都可以直接取得其全文與 PDF。

 

總之,如果期刊社不幸倒閉的話,對傳統期刊來說更是災難,但對 OA 期刊來說,如果有上 PubMed Central 的,則不用擔心內容不見。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科內的長輩跟我說,OA是一個商業上的騙局,叫我們要投傳統期刊,否則以後雜誌社收掉,學術研究成果也會消失,真的嗎?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問:ChatGPT 真的可以當作論文作者嗎?怎麼正確運用 ChatGPT 於學術寫作上?

$
0
0

 

 

QA83

 

 

問:校長好,最近很多人開始使用 ChatGPT 來協助寫論文,有些人拿來英修,有些人甚至就直接大膽地用它寫出來的 introduction 或 discussion 去投稿,我想問的是,你建議的 ChatGPT 學術用法是怎樣做呢?

 

另外,目前期刊對於 ChatGPT 的使用態度是怎麼樣的?我需要把 ChatGPT 列為作者,或是做出什麼宣告嗎?還是就都不用提?因為我看到有報導說,某雜誌社的某期刊,接受了一篇文章,作者之一是 ChatGPT,甚至還寫上 ChatGPT 的聯絡方式;但也有人說,雜誌社明訂不可以讓 ChatGPT 作為作者。現在的資訊好混亂,很令人無所適從,想請校長幫忙給點建議。

 

答:(蔡依橙)

 

同學問的問題很詳細,而且都是實際上會遇到的困難,表示你真的開始使用,而且也有在思考細節,非常好。

 

首先是 ChatGPT 的使用。站在作者的角度,我會建議各位將他用在語言編修是最理想的,像是中文變成英文,或甚至中英文混雜的草稿變成學術英文,學術英文你還可以指定要用英式英文還是美式英文,或者是高級期刊的英文口氣,都可以。這部分沒有問題,他很強。讓你的文章在英修前就人模人樣,英修老師也能更進一步的幫你做科學論文語境調整。

 

能不能取代英修,要看個人。初學者我建議你還是可以修過,讓專業英修給予建議。因為 ChatGPT 只懂語言,但如果你是嚴重的格式錯誤,或者邏輯有問題,ChatGPT 並不會幫你改寫。如果是資深研究者的話,就可以自己評估,ChatGPT 潤飾好的稿件,是否達到自己覺得能夠投稿的標準。

 

但我並不太建議用 ChatGPT 產生的文字就直接當成 introduction 與 discussion 的段落,主要的原因是,如果你真的對所研究的主題有掌握的話,會發現 ChatGPT 寫出來的東西非常表面,他幾乎不會專注討論關鍵細節,也不會引用你研究中的數據,更不會用參考文獻來支持自己,在這樣的狀況下,直接用他的文字去投稿,會有一種油條感,說實在的,給人的印象蠻不好的。

 

這個狀況在中文世界也有,常見就是老師要求學生交報告或者心得的時候,那些語言非常流暢,但所提的內容非常表面,缺乏精確數字、缺乏個人體驗跟感受的,通常就是 AI 寫的,拿去偵測器一跑就會知道。從老師的角度來看,對報告,以及交出這樣報告的人,都會大大扣分。

 

你可以請 ChatGPT 給你一些靈感跟建議,但一定要自己添上所謂的 personal touch,也就是個人的想法、體驗、洞見、精確數字描述跟論述等。這些東西是 ChatGPT 無法取代的,也是我們人類的價值所在。

 

至於期刊的政策,目前大期刊社的規矩多是這樣:如果你是拿 ChatGPT 作為語言編修,不需要做說明,就像是目前市面上的各種文法編輯軟體,如 Grammerly 或 Writefull 這樣,並不需要特別標示。

 

至於你說的某出版社,新聞說他們刊登了 ChatGPT 當作者的文章,但其實他們隨後公告的 instruction for authors 文件又明白的說 AI 不可以作為作者,作者必須自己負文章責任。這中間的不一致性的確讓人家覺得似乎有點兩面手法,既要讓人覺得他們很開明,又要避免之後的亂象,兩個幾乎是矛盾的。

 

實務上就照時間順序,畢竟 instruction for authors 是作者們需要遵循的文件,所以 ChatGPT 不能放上作者,應該是主要原則。如果你想要當例外,就需要準備很好的理由,自己去說服雜誌社。

 

總結來說,ChatGPT 對修改句子、改寫段落、給審閱者的回信或者是跟期刊社書信往來,是非常有用的語言工具,但對於要協助你寫出原創論文來說,它最好只被當成一個並不值得完全信任的助手,否則可能會害了自己。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The post 問:ChatGPT 真的可以當作論文作者嗎?怎麼正確運用 ChatGPT 於學術寫作上?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詹雅婷醫師團隊,有關透過機器學習建立人工智慧模型區分良性和惡性卵巢腫瘤研究,獲 Insights into Imaging 刊登!

$
0
0

 

 

01_III_JanYT_04

 

 

文章介紹

 

詹雅婷醫師團隊想要發展一個人工智慧(AI)模型,利用影像組學(radiomics)和深度學習(DL)功能,從 CT 影像中區分良性和惡性卵巢腫瘤。

 

研究共納入 149 位經病理學確認的卵巢腫瘤患者,其中包括 185 個腫瘤,並以 7:3 比例將其分為訓練集和測試集。

 

所有腫瘤均從手術前的增強 CT 影像中手動分割。利用 radiomics 和 DL 方法提取 CT 影像特徵,建立五個不同組合特徵集的模型,並使用機器學習(ML)分類器,將良性和惡性腫瘤進行分類。在測試集中,將模型的性能與五名放射科醫生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在五個模型中,表現最佳的是採用 radiomics、DL 和臨床特徵組合的集成模型。該模型達到 82% 的準確度、89% 的特異度和 68% 的敏感度。

 

與資淺放射科醫生的平均結果相比,該模型具有更高的準確度(82% vs 66%)和特異度(89% vs 65%),敏感度差異不大(68% vs 67%)。

 

在模型的幫助下,初級放射科醫生的平均準確度(81% vs 66%)、特異度(80% vs 65%)和敏感度(82% vs 67%)均有所提高,接近於資深放射科醫生的表現。

 

詹雅婷醫師團隊開發的 AI,可以高度準確區分良性和惡性卵巢腫瘤。這個模型在卵巢腫瘤評估中,明顯提升了經驗較少的放射科醫生的能力,有助於指導婦科醫生為這些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策略。

 

 

恭喜詹醫師!

 

 

期刊介紹

 

Insights into Imaging 創刊於 2010 年,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5.036,在 Radiology, Nuclear Medicine & Medical Imaging 領域為 Q2(35/136) 期刊。

 

 

詹雅婷醫師與新思惟

 

 

 

醫學論文 / 臨床研究

 

 

The post [快訊] 詹雅婷醫師團隊,有關透過機器學習建立人工智慧模型區分良性和惡性卵巢腫瘤研究,獲 Insights into Imaging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關於穩定期思覺失調症患者高頻率靜息狀態腦電連通性與注意力表現異常的相關性研究,獲 Medicina-Lithuania 刊登!

$
0
0

 

 

01_medicina_YehTC_10

 

 

文章介紹

 

長期以來,注意力障礙一直被認為是思覺失調症的基礎認知缺陷之一。葉大全醫師團隊研究相關的神經基礎,並開發有效治療的方法。

 

在注意力的處理過程中,神經振蕩在篩選資訊與分配資源到刺激或目標相關標的方面扮演著核心角色。本研究探討靜息狀態下,腦電圖連通性與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注意力表現是否有相關性。

 

研究納入了 72 位穩定期的思覺失調症患者進行靜息狀態下的腦電圖記錄。利用 Lagged Phase Synchronization(LPS)來測量 84 處大腦功能連通性的電流,這些電流來源是通過 eLORETA(exact low-resolution brain electromagnetic tomography)的五種頻率來確認。另外使用 Conners′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II(CPT-II)評估注意力表現。

 

研究發現,思覺失調症患者在高頻率下,右半球靜息狀態腦電功能連結性的增加,與注意力缺陷的惡化有關。如果能重複這些結果,用新的方法調節這些網絡,可能會產生選擇性和有效的干預,改善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注意力缺陷。

 

 

恭喜葉醫師!

 

 

臨床研究 / 論文寫作

 

 

期刊介紹

 

Medicina-Lithuania 發行於 1920 年,原為立陶宛考納斯大學與首都的維爾紐斯大學發行,後來換過幾次出版商,在 2018 年開始,由 MDPI 集團接手出版。

 

在網頁上,正確標示了 impact factor 以及相關的幾個學會,如立陶宛健康科學大學、維爾紐斯大學、拉脫維亞大學等,並列出 2007 年至今的所有文章全文,但因為只有 2018 以後的版權屬於 MDPI,所以前面 10 年的資料,是以談合作的方式刊出,並有清楚揭露。

 

或許 MDPI 希望這個期刊更為國際化,所以在網頁上並非呈現 Medicina-Lithuania 的全稱,而是以 Medicina 為名。不過在 Incites JCR 登記的名稱仍為 Medicina-Lithuania,縮寫 Med. Lith.,在 PubMed 顯示的期刊名,則為 Medicina (Kaunas) 括號內的就是當年發行者考納斯大學的所在地,立陶宛第二大城兼舊都考納斯。

 

本期刊 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948,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為 Q3(88/172) 期刊。

 

 

葉大全醫師與新思惟

 

 

 

臨床研究 / 論文寫作

 

 

The post [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關於穩定期思覺失調症患者高頻率靜息狀態腦電連通性與注意力表現異常的相關性研究,獲 Medicina-Lithuania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快訊] 楊鎮源醫師團隊,關於治療先天性脛骨假性關節症之文獻回顧,獲 Children 刊登!

$
0
0

 

 

01_children_YangCY_02

 

 

文章介紹

 

先天性脛骨假性關節症(Congenital pseudoarthrosis of the tibia,CPT)是一種罕見疾病,其病徵是小兒脛骨自發性骨折和無法癒合,最終形成局部假關節。雖然臨床上已提出多種治療方案,但目前仍沒有統一的標準治療方式。

 

楊鎮源醫師團隊回顧了在臺中區域醫療中心,於 2017 年至 2021 年期間,對三位之前在其他機構接受多次手術治療失敗的 CPT 患者,在病灶上進行腫瘤切除,以及對側脛骨血管化骨移植(vascularized fibular bone graft,VFG)和解剖學遠端脛骨鎖定板的治療。患者們在 19.3 週內成功做完骨移植,並至少追蹤了 30 個月。所有移植物均達到了骨肥大,且沒有骨吸收或局部腫瘤復發。

 

研究結果顯示,「植入 VFG 和解剖學遠端脛骨鎖定板」這種方法,可以成功使骨骼固定、減少併發症的風險,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和康復效果,對於 CPT 的治療提供了一個新選擇。

 

楊鎮源醫師從起步開始,逐漸在自己的領域作出特色,並開始學術演講與發表,各種疑難雜症處理成功的案例和研究成果,建立起自己在專業上的聲望,相當厲害!

 

 

恭喜楊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Children 創刊於 2014 年,2021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835,在 Pediatrics 領域為 Q2(59/130) 期刊。

 

 

楊鎮源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The post [快訊] 楊鎮源醫師團隊,關於治療先天性脛骨假性關節症之文獻回顧,獲 Children 刊登!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

Viewing all 10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