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陳畊仲醫師團隊,分享根管治療造成醫源性軟組織氣腫之個案,獲 Journal of Dental Sciences 刊登!
文章介紹 陳畊仲醫師團隊,報告一例 26 歲男性,因左側臉頰與脖子,出現軟組織腫脹而來到急診室,由於患者之前接受過根管治療,經聯繫原治療醫師,得知治療過程中,曾造成牙齒局部缺損。...
View Article[快訊] 李威成醫師團隊,關於上顎骨牽引治療效果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Dental Sciences 刊登!
文章介紹 三級異常咬合(Skeletal Class III malocclusion)的患者,其上顎骨較為後退,治療上常對仍在成長期的患者,使用面具牽引器材,有時也搭配快速上顎擴張器。不過,長期來看,其效益如何,尚無定論。李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問題做統合分析,尤其針對 3 年以上的成效。 搜尋之後,收入 6 篇研究共 327 位受試者,分析發現,長期來說,與沒有治療的患者相比,治療組的...
View Article[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關於注射葡萄糖治療腕隧道症候群之研究,獲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刊登!
文章介紹 腕隧道症候群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其中一種治療方法,是使用超音波導引,在神經旁注射葡萄糖溶液,以剝開沾黏,並協助組織修復。不過,目前對於注射液的體積,並無共識,到底是有打就好,還是打多一點造成明顯的沾粘剝離比較好,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於是,吳爵宏醫師團隊,設計了這個前瞻性、隨機分派、雙盲、三組試驗者的研究,希望能回答這個問題。 研究收入了 63 個腕隧道症候群的手腕,治療上都用...
View Article[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關於超音波導引能更精確量測神經傳導之研究,獲 Muscle & Nerve 刊登!
文章介紹 在做神經傳導評估時,往往是使用體表特徵去放置刺激與記錄導極,但如果使用超音波導引呢?會不會因為更靠近神經,而取得更好的檢查訊號呢?吳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主題做研究。 研究收入了 30...
View Article[快訊]柳瑞明醫師團隊,關於轉移攝護腺癌使用賀爾蒙治療的心血管風險研究,獲 The Prostate 刊登!
文章介紹 轉移性攝護腺癌,是預後不甚理想的末期癌症,治療上,第一線會先以雄性素剝奪療法,也就是去勢治療,如果失敗,則會改用第二線的賀爾蒙藥物治療。 不過,賀爾蒙藥物治療,被認為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於是,柳瑞明醫師團隊,預計以長庚資料庫作分析,觀察實際在臨床上,究竟第二線荷爾蒙治療,造成多少心血管疾病,以對這類治療的副作用有更清楚的認識。 研究收入了 288...
View Article後疫情時代的逆風局,論文發表再下一城。
作者: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 泌尿科 柳瑞明 醫師相關文章:[快訊]柳瑞明醫師團隊,關於轉移攝護腺癌使用賀爾蒙治療的心血管風險研究,獲 The Prostate 刊登! 很高興有機會來分享論文發表的心得,2020 年歷經全世界疫情大爆發,一瞬間造成社會經濟極大的危害。而防疫新生活:口罩、酒精、乾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大大改變了我們的日常作息。...
View Article2021 / 1 / 10(日)課程照片記錄
「非常詳細的說明,把寫作和 revision 眉角不藏私的告訴學生,受益良多!」 課程不講高深理論,以發表為導向、從應用切入統計,全以初學者為核心規劃,無論您是否置身於醫學領域,也能收穫良多。尤其講師們傳授第一手的交戰經驗,有許多內容是外頭聽不到,只有這裡才有,十足寶貴。...
View Article[快訊] 林盈均醫師團隊,以外科 Apgar 分數評估術後轉入加護病房之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文章介紹 在重大手術之後,如果患者能進入加護病房監控,則預後會明顯較好,不過臨床實務上,沒辦法全部的患者都例行進入加護病房,於是林醫師團隊認為,如果能有一個好用且準確的評估標準,決定那些患者應該進入加護病房,會很不錯。 回顧 13139 位手術患者的外科 Apgar 分數以及各種參數之後,發現的確分數越低(表示狀況越差)的患者,進入加護病房的機會越高。雖然外科 Apgar...
View Article早一點來上課,之前的論文就不會死得不明不白了!
作者:國軍台中總醫院 內科部 蔡孟格 醫師 這堂課有點覺得相見恨晚,裡面講了許多實用的技巧,若能早一點知道這些東西,或許能少走一些冤枉路。本課程跟之前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感覺是武功祕笈的上章與下章,之前只學了一半猶為可惜,好在這次能有機會補足。 「質感」,會直接影響到論文被接受與否。 首先是第一堂課,由吳昭慶老師從 editor...
View Article臨床能力固然重要,但論文發表數還是要拿出來瞧瞧。
作者:台北榮總 放射線部 薛富聲 醫師 面臨在醫學中心中繼續晉升的競爭壓力下,臨床能力固然重要,但論文發表數量相對於臨床能力更是日益被強調,這應該是論文發表是一項較容易量化之指標。 許多同儕、師長都去新思惟,那來試試吧! 看著許多同儕、前輩們能在自己擅長、有興趣的領域,陸陸續續將研究成果整理出來進而發表,內心除了欣羨也燃起應該好好開始自己的研究。...
View Article即使有投稿經驗,透過這堂課,矯正了投稿心態!
作者:大林慈濟 藥學部 郭孟璇 藥師 一天的課程,從 editor 及 reviewer 的講述中,知道了評分規則,而即便已經知道「佛系投稿」的心態不對,「投稿要有策略」,但聽完這次的課,發現自己的心態還是不夠成熟。 一旦被 revision,就一定要被錄取。 要有這樣的想法和企圖心,謹慎的去回覆 reviewer 的意見。被 revision,就是進入標準差以上的區域了,reviewer...
View Article面對環境壓力,必須逼自己進步!
作者:馬偕醫院 麻醉部 張佳絃 醫師 久聞蔡校長的大名,雖然我是從「電子閱讀討論區」認識的,而不是先認識新思惟。因為自覺對於研究沒有興趣,所以住院醫師生涯,選擇待在對於論文要求壓力比較小的醫院。而當順利考過專科考試後,隨著醫院發展,也開始有更多的論文升等需求。...
View Article一堂課可省下半年的努力,跪著也要聽完!
作者:嘉義基督教醫院 柯旭承 醫師 這堂課,適不適合 PGY 去上? 我的看法是,如果手上已經有論文,或正在和其他醫師合作寫論文的人,建議去上。現在熱門科別像是皮膚科、眼科、骨科、泌尿科、麻醉科,如果帶著論文去申請住院醫師,相信會大大增加進入的機會。...
View Article寫論文遲早會遇到,早開始、早升等。
作者:匿名 不想面對?但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2020 年過去了,世界在變、環境在變,不過,新思惟的課程沒變,一樣的簡潔、有力、切中問題並貼近現實需求。 現實是殘酷的,為了教學醫院評鑑、為了升等、教職,為了以後也能有更多發展的選擇,研究及文章發表是必須的。既然以後用的到,在剛進到醫院,還是 PGY 的時候,如果可以開始準備,就可以避免時間緊湊、生不出文章,錯失各種機會。...
View Article實習醫學生來上課會不會跟不上?
作者:高雄醫學大學 後醫系 彭凡 實習醫師 很慶幸我來了,打通被卡住很久的自己。 因為自己手上的研究遇到瓶頸,很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大家對於研究難題是如何克服困難的。...
View Article人生要努力,但也要有效率!
作者:嘉義長庚 神經外科 鄭為遠 醫師 為什麼想參加新思惟課程? 其實從當住院醫師之前,我就已經久仰新思惟的大名。主要是在外科醫學會,曾經聽過蔡校長的演講,主題是關於如何製作簡報。一堂幾十分鐘的課程,言簡意賅,告訴我們如何統整演講用的簡報檔,以及要以台下觀眾為主,並穿插重要的美學素養。 科內的醫師們有的有參加過新思惟的課程,也曾經指導我做簡報,以及到外科醫學會口頭報告的準備。...
View Article起步困難,還在做困獸之鬥的人,都應該來試試!
作者:大林慈濟醫院 内科 黃欣寧 醫師 研究要起步,無師真的很難通! 在上這堂《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之前,就很想要寫出一篇屬於自己的論文,然而在內科醫師訓練的過程中,缺乏研究邏輯思維的訓練,在臨床上也沒有遇到合適的貴人,帶我進入神聖的研究殿堂。...
View Article既然決心做研究,兩堂課的技能我都要!
作者:新竹馬偕 小兒科 李忠霖 醫師 上一堂課就好?兩堂研究課程的完整解析! 其實在上完《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後,很猶豫要不要報名《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心想,「不都是在教寫論文嗎?那上一堂就好了。」 但實際一整天課程結束之後,才知道這兩堂課是相輔相成的,對一個有在寫論文的臨床醫師來說,其實都相當重要。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教你論文的架構;《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教你如何去應對...
View Article[快訊] 李子豪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流行期,胃腸科訓練之生存守則,獲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文章介紹 這次 COVID-19 造成全球流行,美國影響尤其嚴重,在疫情加重醫療體系負擔時,作為住院醫師或研究醫師,一邊要擔負壓力更大的臨床照護工作,一邊又有自己的訓練要完成,但醫院的環境跟老師們也都處於非常狀態,很難維持穩定與品質。 李子豪醫師有鑑於此,整理了相關的技巧跟資源,並以 COVID 為口訣,方便記憶,提供給胃腸科的訓練醫師參考。內容包括: Community...
View Article[快訊] 蘇則聿醫師團隊,使用深度學習判斷 X 光片橫膈下空氣以做預警系統之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文章介紹 胃腸道若有破裂,往往會造成嚴重的感染、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能在初期注意到 X 光片上,在橫膈膜下的游離空氣,就能早期預警、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後相當不錯。 不過,由於急診室的狀況瞬息萬變,在各種緊急狀況彼此競爭注意力的情況下,很難面面俱到,於是,蘇醫師團隊預計使用深度學習技術,讓電腦自動判別 X 光上的游離空氣,並自動發出預警,提醒醫師注意。 研究使用了 667 張 X 光,其中...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