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嘉義長庚 骨科部 郭亮增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郭亮增醫師關於止血帶用於關節鏡 ACL 重建手術之統合分析,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刊登!
前情提要:在多方嘗試之後,reviewer 給了 major revision 的決定,不管怎樣的 revision,只要給了機會,就不能放過,我可是上過課的啊!
Revision letter 都準備好了
根據上課校長講的,馬上把 revision letter 的範本拿出來。(是的,範本都做好了,就是一直沒機會用!)把 reviewer 的疑問跟建議,一點一點逐一回覆。在回覆的過程中,學到兩件事情:
- 同樣一件事換句話說,感覺就差很多。
文章是比較在關節鏡前十字韌帶置換使用止血帶與否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止血帶,反而會增加出血約 100 cc,其餘結果兩組沒有差別。
在第一版的文章結論中,我們一直強調使用止血帶反而會增加出血。但後來 reviewer 建議應該改成:不使用止血帶,沒有明顯的壞處或併發症產生。這樣看來截然不同的兩段結論,其實都是在講同一件事情。但換句話之後,臨床意義更大,文章的實用性就更高了。
- 他問問題,你就回他更多問題。
在回覆問題的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跟 reviewer 意見不一。研究中,我們設定的 primary outcome 是病人術後疼痛的程度,但由於每篇文章提供的資料不一,並沒有辦法做 meta-analysis,只能就各篇文章結果做 summary。但 reviewer 不太滿意,認為這樣的結果,並沒有提供新的證據,不能做為 primary outcome,所以要求我們把 primary outcome 換掉。
遇到困難就盡力解決
在 systematic review 中,要判斷一項指標能否作為 primary outcome,主要是從臨床重要性來決定;並不是用能否做 meta-analysis 來決定。但既然 reviewer 這樣說,又不能跟他起衝突,只能試著解決這件事。有以下兩個方向可以試著解決:
a. 依其要求換指標:但是跟團隊討論後,發現其他能做 meta-analysis 的指標,其實臨床意義都不大,換了指標對研究意義的討論並無幫助。
b. 找新資料:既然他的論點是沒有 meta-analysis,那就想辦法做 meta-analysis。重新檢視資料後,再加上找了一些參考文獻,發現真的有辦法把文章中的資料萃取出來。於是我們決定針對新指標,多做了兩個森林圖。原本做完有點擔心,這樣回覆 reviewer,更改文章的幅度蠻大的。一來怕 reviewer 誤會,懷疑我們處理資料的誠實度;二來更怕 reviewer 看不懂。
但最後還是選用 b 方法作為第一次的 revision,而且為了避免激怒 reviewer,這一部分的措辭都特別客氣。
還經歷換 reviewer……
從第一次 revision 後,又過了快兩個月才回覆。從文章變動的程度,這樣的時間是可以預期的。從期刊系統中,可以發現甚至多了兩位新 reviewer,猜想應該是原來的 reviewer 真的看不懂,所以 editor 又另外找了兩位來看。
(橙編按:我的經驗是,看不懂的 reviewer 通常為了掩飾自己的困窘,會選擇 reject。這種又找兩位的,往往是 editor 知道你們做得不錯,於是引進外部勢力想給你們過。畢竟 editor 直接給過的話,太不尊重 reviewer,如果四個 reviewer 有三個同意,那 editor 就達成目的,並維持住中立姿態。總之,editor 才是真正最有權力但卻最低調的魔手!XD)
這次的回應相當 benign,是 minor revision。看到這樣的回應,心裡大概知道離接受的日子不遠了。果然文章之後就很順利地被接受了。
保持著不卑不亢的態度
有了校長上課的加持,在回覆 reviewer 的過程其實還蠻享受的,只要保持著不卑不亢的態度,自然能水到渠成。
最新活動
The post 用對的方法 revision,容易被接受,且過程很享受。 appeared first on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新思惟國際.